引用本文: 許迅. 落實國家《“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加快我國眼底病事業的發展.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1): 1-3.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14-0049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我國《“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中指出,眼健康是國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全年齡段人群生命期。包括盲在內的視覺損傷嚴重影響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加重家庭和社會負擔,是涉及民生福利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眼健康工作,由于我國重要致盲性眼病已經發生了轉變,因此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了要加強重點人群、重點眼病的防治。規劃中提出了要提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近視性視網膜病變、黃斑變性、視網膜血管阻塞、高血壓眼底病變等眼底病早治早防能力。
落實國家《“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切實提高我國眼底病臨床、科研、篩查、科普水平,構建眼底病慢病管理體系,是眼底病專業人員艱苦而光榮的使命。
一 加強眼底病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加強眼底病的服務能力,對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綜合性醫院眼科和專科醫院在提升眼底病服務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責任。
為了補齊眼底病的短板,提升服務能力,綜合性醫院眼科和專科醫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加強眼底病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醫生的診療水平和專業素養。其次,要推動規范性的診療協作網絡,加強不同醫院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再次,要加強科研與創新,推動眼底病診療技術的發展。此外,還要逐步縮小區域內服務能力差異,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遠程醫療平臺,實現遠程會診、遠程診斷和遠程治療;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眼底病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滿意度;通過信息化手段推動眼底病優質資源向基層延伸,讓更多的患者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二 加強眼底病的科普宣傳,早期篩查
許多眼底疾病都存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治療窗口期,這個時期對于疾病的預后和治療的效果至關重要。如果錯過了這個窗口期,不僅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治療周期變長,而且治療的費用也會相應提高。這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困擾,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而且會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通過規范的眼部篩查,可以實現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從而降低因眼底疾病導致的致盲率。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和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眼底病專委會已經出臺了相關的篩查規范,這些規范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參考。
然而,當前大眾對于眼底病的知曉率普遍較低,這導致了許多患者在出現癥狀時未能及時就診,從而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提高公眾對于眼底病的認知,讓更多的人了解眼底病的早期癥狀和篩查方法。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眼科醫生和相關醫護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對眼底病的診斷和治療能力。
眼底病的治療不僅僅對患者的視力保護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還涉及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提升眼底病知曉率和早期篩查的普及程度,通過增強公眾的認識和醫護人員的能力,努力改善此狀況,以確保更多的眼底疾病患者能夠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
三 構建眼底病的慢病管理架構
常見的嚴重眼底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黃斑水腫、老年性黃斑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和高血壓眼底病,通常需要長期、規范化的治療。然而,患者的隨訪負擔較重,失訪率較高,這對治療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根據《“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的要求,我們亟需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眼底病慢病管理模式,以提高治療效果并降低致盲率。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和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眼底病專委會近期將發布《我國主要眼底病慢病管理專家共識》,供廣大眼底病專業從業人員參考和實施。該共識將為眼底病慢病管理提供指導,旨在促進相關醫務人員的共同理解,并為臨床實踐中的決策提供參考。共識文件將包含疾病診斷標準、治療方案、隨訪頻率和方法等關鍵內容,以協助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并確保患者得到規范的隨訪及治療。
這一專家共識的發布將為眼底病管理提供統一標準和指導,有助于提高治療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同時,該共識的指導也將幫助改善患者對眼底病管理的積極性,降低失訪率,提高治療依從性。通過這些努力,我們有望在眼底病慢病管理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為保護患者的視力和健康做出積極的貢獻。
四 加強眼底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為了推進眼底病領域的發展,我們需要加強臨床研究和科學探索。眼底病領域在診斷、治療、預后、病因和預防方面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通過多學科人員的共同參與,組織和實施科學研究,我們有望不斷尋找科學的答案,攻克重點難題。
加強學科交叉,促進醫工融合,是推動眼底病治療領域發展的重要途徑。眼底病的治療需要多學科的協作,包括眼科、內科、外科、影像學、生物工程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等多個領域。充分利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術,促進不同領域的專家和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共同研究眼底病的治療方法,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我們也需要促進醫工融合,將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利用先進的工程技術手段,為眼底病的治療提供更加精準和高效的方法。
重視人工智能在眼底病領域的應用至關重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在眼底病的早期篩查、病情監測以及治療方案的個性化定制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和模式識別技術,可以對海量的眼底病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從而揭示出隱藏在數據背后的疾病規律和發展趨勢。其不僅可以提高眼底病的輔助診斷速度和準確性,更能幫助醫生發現臨床可能忽略的疾病跡象,為早期干預和治療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可通過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生活習慣、既往病史等多維度數據,預測不同治療方案對患者的可能效果,從而為醫生提供更加科學、精準的治療建議。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在眼底病的預防和保健方面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通過對大量的人群數據進行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識別出眼底病的高危人群,為他們提供及時的預防建議和干預措施,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和危害程度。
加強眼底病的基礎研究是推動該領域科學發展的關鍵所在。基礎研究,作為醫學進步的基石,對于深入理解眼底病的發病機制、分子生物學特性以及遺傳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這些基礎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逐步揭示眼底病的本質,為其治療和預防策略提供更為科學和有效的理論支持。對眼底病的發病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為開發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提供理論支撐。同時,對眼底病的分子生物學特征和遺傳因素的探索,可以幫助臨床理解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差異,從而為個體化的預防和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礎。這種深入的基礎研究不僅可以提升臨床對眼底病的認知水平,更能為創新治療方法的開發提供關鍵的科學依據。
促進臨床和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是推動醫學領域發展的關鍵環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打破學術壁壘,加強臨床和基礎研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通過科學研究成果的有效轉化,可以將先進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應用于眼底病的實際臨床中,造福更多的患者。同時,也需要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讓更多的患者受益于科技成果的轉化。
五 結語
《“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主要眼底病作為重點眼病進行防治,這無疑對全國眼底病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大力發展眼底病的重要契機。
為了響應這一規劃,我們應該聚焦當地在眼底病領域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提高臨床和基礎研究水平,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提高臨床服務水平和能力,加強眼底病的早期篩查和慢病管理。在這一過程中,應深入研究眼底病的病因、病理生理機制,探索更加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提高公眾對眼底病的認知,加強預防和保健意識,從源頭上減少眼底病的發生;建立完善的眼底病醫療體系,包括建立多學科協作機制、制定診療規范、培養專業人才等,以提高臨床對眼底病的整體防治能力;積極推動科技成果在眼底病領域的轉化,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不斷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努力降低眼底病導致的盲和低視力。為全面達到《“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我國《“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中指出,眼健康是國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全年齡段人群生命期。包括盲在內的視覺損傷嚴重影響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加重家庭和社會負擔,是涉及民生福利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眼健康工作,由于我國重要致盲性眼病已經發生了轉變,因此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了要加強重點人群、重點眼病的防治。規劃中提出了要提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近視性視網膜病變、黃斑變性、視網膜血管阻塞、高血壓眼底病變等眼底病早治早防能力。
落實國家《“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切實提高我國眼底病臨床、科研、篩查、科普水平,構建眼底病慢病管理體系,是眼底病專業人員艱苦而光榮的使命。
一 加強眼底病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加強眼底病的服務能力,對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綜合性醫院眼科和專科醫院在提升眼底病服務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責任。
為了補齊眼底病的短板,提升服務能力,綜合性醫院眼科和專科醫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加強眼底病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醫生的診療水平和專業素養。其次,要推動規范性的診療協作網絡,加強不同醫院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再次,要加強科研與創新,推動眼底病診療技術的發展。此外,還要逐步縮小區域內服務能力差異,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遠程醫療平臺,實現遠程會診、遠程診斷和遠程治療;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眼底病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滿意度;通過信息化手段推動眼底病優質資源向基層延伸,讓更多的患者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二 加強眼底病的科普宣傳,早期篩查
許多眼底疾病都存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治療窗口期,這個時期對于疾病的預后和治療的效果至關重要。如果錯過了這個窗口期,不僅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治療周期變長,而且治療的費用也會相應提高。這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困擾,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而且會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通過規范的眼部篩查,可以實現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從而降低因眼底疾病導致的致盲率。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和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眼底病專委會已經出臺了相關的篩查規范,這些規范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參考。
然而,當前大眾對于眼底病的知曉率普遍較低,這導致了許多患者在出現癥狀時未能及時就診,從而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提高公眾對于眼底病的認知,讓更多的人了解眼底病的早期癥狀和篩查方法。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眼科醫生和相關醫護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對眼底病的診斷和治療能力。
眼底病的治療不僅僅對患者的視力保護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還涉及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提升眼底病知曉率和早期篩查的普及程度,通過增強公眾的認識和醫護人員的能力,努力改善此狀況,以確保更多的眼底疾病患者能夠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
三 構建眼底病的慢病管理架構
常見的嚴重眼底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黃斑水腫、老年性黃斑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和高血壓眼底病,通常需要長期、規范化的治療。然而,患者的隨訪負擔較重,失訪率較高,這對治療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根據《“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的要求,我們亟需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眼底病慢病管理模式,以提高治療效果并降低致盲率。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和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眼底病專委會近期將發布《我國主要眼底病慢病管理專家共識》,供廣大眼底病專業從業人員參考和實施。該共識將為眼底病慢病管理提供指導,旨在促進相關醫務人員的共同理解,并為臨床實踐中的決策提供參考。共識文件將包含疾病診斷標準、治療方案、隨訪頻率和方法等關鍵內容,以協助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并確保患者得到規范的隨訪及治療。
這一專家共識的發布將為眼底病管理提供統一標準和指導,有助于提高治療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同時,該共識的指導也將幫助改善患者對眼底病管理的積極性,降低失訪率,提高治療依從性。通過這些努力,我們有望在眼底病慢病管理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為保護患者的視力和健康做出積極的貢獻。
四 加強眼底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為了推進眼底病領域的發展,我們需要加強臨床研究和科學探索。眼底病領域在診斷、治療、預后、病因和預防方面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通過多學科人員的共同參與,組織和實施科學研究,我們有望不斷尋找科學的答案,攻克重點難題。
加強學科交叉,促進醫工融合,是推動眼底病治療領域發展的重要途徑。眼底病的治療需要多學科的協作,包括眼科、內科、外科、影像學、生物工程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等多個領域。充分利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術,促進不同領域的專家和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共同研究眼底病的治療方法,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我們也需要促進醫工融合,將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利用先進的工程技術手段,為眼底病的治療提供更加精準和高效的方法。
重視人工智能在眼底病領域的應用至關重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在眼底病的早期篩查、病情監測以及治療方案的個性化定制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和模式識別技術,可以對海量的眼底病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從而揭示出隱藏在數據背后的疾病規律和發展趨勢。其不僅可以提高眼底病的輔助診斷速度和準確性,更能幫助醫生發現臨床可能忽略的疾病跡象,為早期干預和治療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可通過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生活習慣、既往病史等多維度數據,預測不同治療方案對患者的可能效果,從而為醫生提供更加科學、精準的治療建議。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在眼底病的預防和保健方面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通過對大量的人群數據進行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識別出眼底病的高危人群,為他們提供及時的預防建議和干預措施,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和危害程度。
加強眼底病的基礎研究是推動該領域科學發展的關鍵所在。基礎研究,作為醫學進步的基石,對于深入理解眼底病的發病機制、分子生物學特性以及遺傳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這些基礎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逐步揭示眼底病的本質,為其治療和預防策略提供更為科學和有效的理論支持。對眼底病的發病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為開發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提供理論支撐。同時,對眼底病的分子生物學特征和遺傳因素的探索,可以幫助臨床理解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差異,從而為個體化的預防和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礎。這種深入的基礎研究不僅可以提升臨床對眼底病的認知水平,更能為創新治療方法的開發提供關鍵的科學依據。
促進臨床和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是推動醫學領域發展的關鍵環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打破學術壁壘,加強臨床和基礎研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通過科學研究成果的有效轉化,可以將先進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應用于眼底病的實際臨床中,造福更多的患者。同時,也需要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讓更多的患者受益于科技成果的轉化。
五 結語
《“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主要眼底病作為重點眼病進行防治,這無疑對全國眼底病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大力發展眼底病的重要契機。
為了響應這一規劃,我們應該聚焦當地在眼底病領域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提高臨床和基礎研究水平,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提高臨床服務水平和能力,加強眼底病的早期篩查和慢病管理。在這一過程中,應深入研究眼底病的病因、病理生理機制,探索更加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提高公眾對眼底病的認知,加強預防和保健意識,從源頭上減少眼底病的發生;建立完善的眼底病醫療體系,包括建立多學科協作機制、制定診療規范、培養專業人才等,以提高臨床對眼底病的整體防治能力;積極推動科技成果在眼底病領域的轉化,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不斷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努力降低眼底病導致的盲和低視力。為全面達到《“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的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