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眼科, 石家莊 050011;
  • 2.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眼科, 石家莊 0500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觀察高度近視圓頂狀黃斑(DSM)合并黃斑裂孔(MH)的形態特征,初步分析DSM與MH的相關性。方法 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于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眼科就診的高度近視(近視屈光度≥6.00 D)患者503例963只眼納入研究。患者年齡5~89(48.91±16.69)歲;屈光度?6.00~?26.00(?10.489±3.15)D。所有患眼均行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設備自帶軟件測量DSM寬度、高度以及中心凹下脈絡膜厚度(SFCT)、MH內口直徑及基底直徑。根據OCT圖像特征將DSM分為水平、垂直方向橢圓形凸起和對稱型圓形凸起。按照有無DSM,將患眼分為DSM組、無DSM組;再將合并MH的患眼分為DSM合并MH組、無DSM合并MH組。觀察DSM發生率和DSM組、無DSM組的MH發生率。對比觀察DSM合并MH組、無DSM合并MH組的MH內口直徑、基底直徑、SFCT和黃斑前膜發生情況,以及視網膜劈裂(RS)的發生位置。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非參數Mann-Whitney U檢驗。MH內口、基底直徑與DSM寬度、高度、高度/寬度比的相關因素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 963只眼中,DSM組、無DSM組分別為266(27.6%,266/963)、697(72.4%,697/963)只眼。與無DSM比較,DSM組患者年齡更大(Z=?11.302),近視屈光度更高(Z=?8.944),SFCT更薄(Z=?16.244),MH發生率(χ2=8.828)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無DSM合并MH組比較,DSM合并MH組患者年齡更大(t=2.610),近視屈光度更高(t=3.593),SFCT更薄(t=3.5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黃斑前膜發生眼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19,P=0.730)。DSM合并MH組RS多發生于外層視網膜且范圍較大,無DSM合并MH組RS多發生于外層及內層視網膜且范圍較小;兩組不同位置的RS發生眼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131,P<0.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MH內口、基底直徑與DSM寬度、高度、高度/寬度比均無相關性(P>0.05)。結論 與高度近視未合并DSM者比較,合并DSM患者年齡更大、近視程度更重、SFCT更薄;DSM合并MH者RS多發生于外層視網膜且劈裂范圍較大;DSM形態與MH大小無明顯關聯。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