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眼科醫院 天津市眼科學與視覺科學重點實驗室 天津醫科大學眼科臨床學院, 天津 30002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觀察孔源性視網膜脫離(RRD)患者鞏膜扣帶手術后眼底后極部及周邊部視網膜和脈絡膜血流動力學變化。方法 前瞻性臨床觀察性研究。2024年2~4月于天津市眼科醫院行鞏膜扣帶手術治療的RRD患者25例25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齡17~68歲;均為單眼患病。將患者手術眼、對側健康眼分別作為患眼組、對側健康眼組。手術后3個月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掃頻源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SS-OCTA)檢查以及眼軸長度(AL)測量。采用視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行黃斑區SS-OCTA檢查。掃描范圍21 mm×26 mm。根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治療研究組的分區方法,將黃斑中心凹21 mm范圍內視網膜劃分為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直徑分別為1~3、3~6、6~12、12~21 mm的同心圓。采用設備自帶軟件記錄中央區(以黃斑中心凹12 mm×12 mm范圍)、周邊區(12~21 mm范圍)視網膜淺層毛細血管叢(SCP)、深層毛細血管叢(DCP)、放射狀毛細血管網(RPC)血流密度和脈絡膜血管指數(CVI)、脈絡膜血管容積(CVV)以及1~3、3~6、6~12、12~21 mm同心圓上方(S)、鼻側(N)、顳側(T)、下方(I)SCP、DCP、RPC血流密度。兩組間定量資料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或Wilcoxon符號秩檢驗;視網膜、脈絡膜血流參數與手術后BCVA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 與對側健康眼組比較,患眼組中央區SCP血流密度(Z=-4.372)、中央區DCP血流密度(Z=-2.829)、周邊區CVI(Z=-2.138)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CP:患眼組T3~6 mm、T6~12 mm、N6~12 mm、T12~21 mm區域血流密度降低,I6~12 mm區域血流密度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DCP:S6~12 mm、I6~12 mm、S12~21 mm、I12~21 mm區域血流密度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RPC:T6~12 mm、I12~21 mm區域血流密度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CVI:T6~12 mm、S12~21 mm、T12~21 mm、I12~21 mm區域明顯降低,T1~3 mm、S12~21 mm區域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AL增長與中央區CVV呈正相關(r=0.408,P=0.040);墊壓點數與中央區DCP血流密度呈負相關(r=-0.422,P=0.030)。結論 鞏膜扣帶手術后,RRD患眼視網膜各層血流密度和脈絡膜血流參數在部分區域仍低于對側健康眼;AL增加與中央區CVV呈正相關,墊壓范圍越廣,DCP血流密度恢復越差。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