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FEVR)是一種以視網膜血管發育異常為特征的遺傳性玻璃體視網膜疾病,以周邊視網膜無血管區及異常血管區、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增生和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為主要臨床特征[1-2]。其診斷主要依靠眼底照相、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及家族史等進行綜合分析判斷[3]。然而,眼底照相受屈光間質混濁的影響較大;FFA屬于有創檢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相比之下,超聲檢查以其簡便、快捷,且不受屈光間質混濁影響,成為診斷FEVR的重要輔助檢查手段之一。既往針對FEVR超聲表現的研究較少,且所用設備均為傳統扇形探頭B型超聲[4]。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采用電子線陣探頭,與傳統眼科專用B型超聲的機械扇形探頭比較,其成像范圍更廣,二維圖像清晰度更高,且能提供病變的血流信息。鑒于此,本研究回顧分析了一組FEVR患者的CDFI影像特征,旨在探討CDFI在FEVR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FEVR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技術支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臨床研究。本研究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TREC2023-KY103)。
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住院行眼底檢查確診的FEVR患者104例201只眼納入本研究。FEVR診斷標準[5]:(1)至少1只眼存在周邊視網膜無灌注或血管分支多、分布密集、周邊部血管呈“柳枝樣”分布等;(2)不同程度玻璃體視網膜牽引、伴視網膜下滲出、視網膜新生血管等;(3)足月兒、正常出生體重、無吸氧史,或出生48 h內檢查可見視網膜病變且無吸氧史的早產兒;(4)有或無FEVR家族史。排除標準:(1)既往有眼部外傷史或手術史者;(2)存在嚴重全身系統病者。
FEVR分期參照文獻[6]的標準進行。1期:周邊視網膜存在無血管區,或伴視網膜異常新生血管;1A期不伴視網膜滲出或滲漏,1B期伴視網膜滲出或滲漏。2期:視網膜周邊無灌注區可見位于玻璃體視網膜交界面的視網膜新生血管;2A期不伴視網膜滲出或滲漏,2B期伴有視網膜滲出或滲漏。3期:未累及黃斑的部分視網膜脫離;3A期不伴視網膜滲出或滲漏,3B期伴有視網膜滲出或滲漏。4期:累及黃斑的部分視網膜脫離;4A期不伴視網膜滲出或滲漏,4B期伴有視網膜滲出或滲漏。5期:全視網膜脫離;5A期為開放型漏斗;5B期為閉合型漏斗。
患兒均行眼底、眼部CDFI檢查。采用廣角數碼兒童視網膜成像系統行眼底檢查。同時行FFA檢查72例144只眼。
采用意大利百勝公司Mylab9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Zonare ZS3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飛利浦超聲(上海)有限公司EPIQ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兒雙眼行CDFI檢查。探頭分別為LA435線陣探頭(頻率6~18 mHz)、20-5線陣探頭(頻率5~20 mHz)、eL18-4線陣探頭(頻率4~18 mHz)。使用儀器預設的淺表器官條件,儀器發射功率調整至20%,機械指數<0.23。對眼球進行水平軸位檢查后順時針探查眼球全周,發現病變后行多方位多角度探查,疊加彩色多普勒信號進一步觀察血流情況,并存儲相應圖像。
2 結果
104例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35例;年齡(2.9±3.5)歲(2個月~11歲)。雙眼、單眼發病分別為97(93.3%,97/104)、7(6.7%,7/104)例。有FEVR陽性家族史2例(1.9%,2/104)。201只眼中,1期49只眼(24.4%,49/201),其中1A期、1B期分別為31(63.3%,31/49)、18(36.7%,18/49)只眼;2期23只眼(11.4%,23/201),其中2A期、2B期分別為6(26.1%,6/23)、17(73.9%,17/23)只眼;3期39只眼(19.4%,39/201),其中3A期、3B期分別為14(35.9%,14/39)、25(64.1%,25/39)只眼;4期71只眼(35.3%,71/201),其中4A期、4B期分別為35(49.3%,35/71)、36(50.7%,36/71)只眼;5期19只眼(9.5%,19/201),其中5A期、5B期分別為4(21.1%,4/19)、15(78.9%,15/19)只眼。雙眼患者中,雙眼病變不同分期76例(73.1%,76/104)。
1期49只眼,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周邊血管終止區域(圖1A);FFA檢查,視網膜顳側周邊可見無血管區(圖1B)。CDFI檢查,玻璃體未見明顯異常16只眼(32.7%,16/49);玻璃體輕度混濁33只眼(67.3%,33/49),疊加多普勒后未見異常血流信號(圖1C)。1A期與1B期CDFI表現未見明顯差異。

2期23只眼,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周邊無血管區及異常血管(圖2A);FFA檢查,在視網膜周邊無灌注區可見視網膜新生血管(圖2B)。CDFI檢查,所有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玻璃體混濁及顳側眼球壁回聲不光滑,其中顳側周邊球壁前出現團條狀回聲、后極部眼球壁回聲增厚分別為6(26.1%,6/23)、2(8.7%,2/23)只眼,疊加多普勒后均未見異常血流信號(圖2C)。2A、2B期CDFI表現無明顯差異。

3期39只眼,眼底檢查可見未累及黃斑的部分視網膜脫離(圖3A);FFA檢查,顳側周邊視網膜廣泛無血管區,部分伴熒光素滲漏(圖3B)。CDFI檢查,顳側周邊眼球壁前團條狀回聲17只眼(43.6%,17/39),疊加多普勒后未見異常血流信號(圖3C);部分視網膜脫離13只眼(33.3%,13/39)。3A、3B期CDFI表現無明顯差異。

4期71只眼,眼底檢查可見累及黃斑的部分視網膜脫離(圖4A);FFA檢查,部分異常血管熒光素滲漏(圖4B)。CDFI檢查,顳側或顳下視網膜皺襞51只眼(71.8%,51/71),疊加多普勒后,視網膜上可與視網膜中央動脈、靜脈相延續的血流信號(圖4C);顳側視網膜脫離20只眼(28.2%,20/71)。視網膜皺襞超聲表現為連接視盤和周邊眼球壁的弧形帶狀中強回聲,凹面朝向玻璃體腔,其下可見片狀回聲,呈“鐮刀狀”或“新月狀”,疊加多普勒后,視網膜上可與視網膜中央動、靜脈相延續的血流信號(圖5A~5D)。視網膜皺襞51只眼中,雙眼(圖6)13例26只眼;單眼25例25只眼,其對側眼均有不同程度玻璃體混濁或顳側眼球壁前團條狀回聲(圖7)。4A、4B期CDFI表現無明顯差異。




5期19只眼,眼底檢查可見全視網膜脫離(圖8A);FFA檢查部分熒光素滲漏顯著(圖8B)。CDFI檢查,均表現為全視網膜脫離。其中,5A期4只眼呈帶狀視網膜脫離;5B期15只眼呈閉合漏斗狀視網膜脫離,其中可見視網膜下滲出10只眼。疊加多普勒后,在脫離的視網膜上可探及與視網膜中央動脈、靜脈相延續的血流信號(圖8C)。

3 討論
FEVR典型發展過程為,早期周邊視網膜血管異常,毛細血管在赤道部前終止,伴有毛
細血管擴張,周邊視網膜無灌注,出現滲出,此時患者可無癥狀;隨病變進展,周邊視網膜出血新生血管,牽拉性局限視網膜脫離,產生視網膜皺襞,嚴重者最終出現全視網膜脫離,視力喪失,甚至眼球萎縮[7]。有陽性家族史可幫助診斷。但在Pendergast和Trese [8]的一項研究中,僅有8%的患者主訴一級親屬有FEVR陽性家族史;張琦等[9]報道的202例FEVR患者中,無家族史者占85.64%。本組104例患者中,首次就診時有明確家族史者僅2例。FEVR臨床表現呈多樣化特點,多數為雙眼發病,約15%的患者表現為單眼發病[10]。本組104例患者中,雙眼發病者占93.3%(97/104),單眼發病者占6.7%(7/104)。此外,雙眼表現往往不對稱,一只眼可以表現非常嚴重伴有明顯視網膜脫離,而對側眼則可處于早期病變,甚至沒有任何臨床表現[11]。本組73.1%(76/104)的雙眼患者其雙眼表現不同期。
本研究FEVR臨床分期采用2014版分期標準[6],其不同分期超聲表現與眼底檢查基本吻合。1期僅表現為周邊視網膜存在無血管區,CDFI上可無異常發現,或僅有輕度玻璃體混濁。2期在周邊視網膜無灌注區內出現玻璃體視網膜新生血管,顳側多見,CDFI除玻璃體混濁外,還可見顳側周邊眼球壁不光滑,或局限隆起。3期為未累及黃斑的部分視網膜脫離,CDFI可見顳側周邊眼球壁前團條狀回聲,推測為顳側視網膜前增生膜,部分牽拉周邊視網膜隆起或脫離;由于視網膜脫離較局限且位于周邊部,疊加多普勒后無異常血流信號。CDFI使用的電子線陣探頭近場成像清晰,可以清晰顯示眼前節結構,包括前部玻璃體和周邊眼球壁的情況。本研究首次報道FEVR患者可出現周邊眼球壁前團條狀回聲。而傳統眼B型超聲使用機械扇形探頭,受近場成像的限制難以觀察到此現象。
4期最典型眼底特點為視網膜皺襞的出現。有文獻報道約22.3%患者可出現視網膜皺襞[12]。本組患眼中,顳側或顳下視網膜皺襞51只眼,占FEVR 4期患眼的71.8%(51/71),占整組FEVR患眼的25.4%(51/201)。視網膜皺襞即為視網膜的折疊,眼底表現為起自視盤,延伸至周邊眼球壁呈放射狀走形的視網膜卷曲隆起,又稱鐮狀視網膜脫離[13]。視網膜皺襞不同于普通視網膜脫離,有特殊的典型超聲表現。沿皺襞長軸的縱切掃查可見連接視盤和周邊眼球壁的弧形帶狀中強回聲,凹面朝向玻璃體腔,其下可見片狀回聲,呈“鐮刀狀”或“新月狀”。若縱切掃查未沿皺襞內部方向,則可能僅顯示眼球壁前的弧形帶狀回聲,未見其下的片狀回聲,此時易誤診為單純視網膜脫離。橫切掃查則表現為一端連接眼球壁,一端游離于玻璃體的短條帶狀中強回聲。視網膜皺襞因病變固定,超聲檢查無動度,表現為運動實驗陰性。典型特殊的“鐮刀狀”或“新月狀”表現可與普通視網膜脫離進行鑒別。疊加多普勒后,在視網膜皺襞上均可見到與視網膜中央動脈、靜脈相延續的血流信號,此可與玻璃體增生膜相鑒別。
FEVR還應與其他可引起兒童白瞳癥的疾病如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癥(PHPV)、Coats病、視網膜母細胞瘤(RB)等鑒別。雖可有部分單眼FEVR,但FEVR多雙眼發病仍是其首要鑒別點,一只眼視網膜皺襞,另一只眼出現玻璃體混濁,尤其是顳側周邊球壁前病變時應首先考慮FEVR的可能。PHPV典型超聲表現為中央玻璃體條索樣回聲,也有部分可表現為視網膜皺襞,但其皺襞多位于鼻側[14-15];PHPV多單眼發病,患眼眼軸常明顯短于對側健康眼,有助于鑒別。Coats病亦多單眼發病,表現為帶狀視網膜脫離且伴有視網膜下滲出[16]。RB可單眼或雙眼發病,病變為不規則實性占位,其內可見鈣斑強回聲,疊加多普勒后在病變內部可探及“樹枝狀”血流信號[17]。
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分期FEVR的超聲表現各有特征。超聲不能用于診斷FEVR,但當出現雙眼顳側或顳下方視網膜皺襞,以及單眼視網膜皺襞、對側眼玻璃體混濁或出現顳側周邊球壁前團條狀回聲時,需考慮FEVR的可能性。
本研究局限性在于僅收集了住院行全身麻醉眼底檢查的患者,未納入門診行眼底及FFA檢查者,因此納入患者年齡偏小,未能體現FEVR可多年齡階段發病的特點[18]。今后將繼續擴大樣本量,并針對超聲檢查進行更多定量分析,有助于發現更多FEVR超聲診斷及鑒別診斷特點。
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FEVR)是一種以視網膜血管發育異常為特征的遺傳性玻璃體視網膜疾病,以周邊視網膜無血管區及異常血管區、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增生和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為主要臨床特征[1-2]。其診斷主要依靠眼底照相、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及家族史等進行綜合分析判斷[3]。然而,眼底照相受屈光間質混濁的影響較大;FFA屬于有創檢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相比之下,超聲檢查以其簡便、快捷,且不受屈光間質混濁影響,成為診斷FEVR的重要輔助檢查手段之一。既往針對FEVR超聲表現的研究較少,且所用設備均為傳統扇形探頭B型超聲[4]。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采用電子線陣探頭,與傳統眼科專用B型超聲的機械扇形探頭比較,其成像范圍更廣,二維圖像清晰度更高,且能提供病變的血流信息。鑒于此,本研究回顧分析了一組FEVR患者的CDFI影像特征,旨在探討CDFI在FEVR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FEVR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技術支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臨床研究。本研究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TREC2023-KY103)。
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住院行眼底檢查確診的FEVR患者104例201只眼納入本研究。FEVR診斷標準[5]:(1)至少1只眼存在周邊視網膜無灌注或血管分支多、分布密集、周邊部血管呈“柳枝樣”分布等;(2)不同程度玻璃體視網膜牽引、伴視網膜下滲出、視網膜新生血管等;(3)足月兒、正常出生體重、無吸氧史,或出生48 h內檢查可見視網膜病變且無吸氧史的早產兒;(4)有或無FEVR家族史。排除標準:(1)既往有眼部外傷史或手術史者;(2)存在嚴重全身系統病者。
FEVR分期參照文獻[6]的標準進行。1期:周邊視網膜存在無血管區,或伴視網膜異常新生血管;1A期不伴視網膜滲出或滲漏,1B期伴視網膜滲出或滲漏。2期:視網膜周邊無灌注區可見位于玻璃體視網膜交界面的視網膜新生血管;2A期不伴視網膜滲出或滲漏,2B期伴有視網膜滲出或滲漏。3期:未累及黃斑的部分視網膜脫離;3A期不伴視網膜滲出或滲漏,3B期伴有視網膜滲出或滲漏。4期:累及黃斑的部分視網膜脫離;4A期不伴視網膜滲出或滲漏,4B期伴有視網膜滲出或滲漏。5期:全視網膜脫離;5A期為開放型漏斗;5B期為閉合型漏斗。
患兒均行眼底、眼部CDFI檢查。采用廣角數碼兒童視網膜成像系統行眼底檢查。同時行FFA檢查72例144只眼。
采用意大利百勝公司Mylab9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Zonare ZS3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飛利浦超聲(上海)有限公司EPIQ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兒雙眼行CDFI檢查。探頭分別為LA435線陣探頭(頻率6~18 mHz)、20-5線陣探頭(頻率5~20 mHz)、eL18-4線陣探頭(頻率4~18 mHz)。使用儀器預設的淺表器官條件,儀器發射功率調整至20%,機械指數<0.23。對眼球進行水平軸位檢查后順時針探查眼球全周,發現病變后行多方位多角度探查,疊加彩色多普勒信號進一步觀察血流情況,并存儲相應圖像。
2 結果
104例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35例;年齡(2.9±3.5)歲(2個月~11歲)。雙眼、單眼發病分別為97(93.3%,97/104)、7(6.7%,7/104)例。有FEVR陽性家族史2例(1.9%,2/104)。201只眼中,1期49只眼(24.4%,49/201),其中1A期、1B期分別為31(63.3%,31/49)、18(36.7%,18/49)只眼;2期23只眼(11.4%,23/201),其中2A期、2B期分別為6(26.1%,6/23)、17(73.9%,17/23)只眼;3期39只眼(19.4%,39/201),其中3A期、3B期分別為14(35.9%,14/39)、25(64.1%,25/39)只眼;4期71只眼(35.3%,71/201),其中4A期、4B期分別為35(49.3%,35/71)、36(50.7%,36/71)只眼;5期19只眼(9.5%,19/201),其中5A期、5B期分別為4(21.1%,4/19)、15(78.9%,15/19)只眼。雙眼患者中,雙眼病變不同分期76例(73.1%,76/104)。
1期49只眼,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周邊血管終止區域(圖1A);FFA檢查,視網膜顳側周邊可見無血管區(圖1B)。CDFI檢查,玻璃體未見明顯異常16只眼(32.7%,16/49);玻璃體輕度混濁33只眼(67.3%,33/49),疊加多普勒后未見異常血流信號(圖1C)。1A期與1B期CDFI表現未見明顯差異。

2期23只眼,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周邊無血管區及異常血管(圖2A);FFA檢查,在視網膜周邊無灌注區可見視網膜新生血管(圖2B)。CDFI檢查,所有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玻璃體混濁及顳側眼球壁回聲不光滑,其中顳側周邊球壁前出現團條狀回聲、后極部眼球壁回聲增厚分別為6(26.1%,6/23)、2(8.7%,2/23)只眼,疊加多普勒后均未見異常血流信號(圖2C)。2A、2B期CDFI表現無明顯差異。

3期39只眼,眼底檢查可見未累及黃斑的部分視網膜脫離(圖3A);FFA檢查,顳側周邊視網膜廣泛無血管區,部分伴熒光素滲漏(圖3B)。CDFI檢查,顳側周邊眼球壁前團條狀回聲17只眼(43.6%,17/39),疊加多普勒后未見異常血流信號(圖3C);部分視網膜脫離13只眼(33.3%,13/39)。3A、3B期CDFI表現無明顯差異。

4期71只眼,眼底檢查可見累及黃斑的部分視網膜脫離(圖4A);FFA檢查,部分異常血管熒光素滲漏(圖4B)。CDFI檢查,顳側或顳下視網膜皺襞51只眼(71.8%,51/71),疊加多普勒后,視網膜上可與視網膜中央動脈、靜脈相延續的血流信號(圖4C);顳側視網膜脫離20只眼(28.2%,20/71)。視網膜皺襞超聲表現為連接視盤和周邊眼球壁的弧形帶狀中強回聲,凹面朝向玻璃體腔,其下可見片狀回聲,呈“鐮刀狀”或“新月狀”,疊加多普勒后,視網膜上可與視網膜中央動、靜脈相延續的血流信號(圖5A~5D)。視網膜皺襞51只眼中,雙眼(圖6)13例26只眼;單眼25例25只眼,其對側眼均有不同程度玻璃體混濁或顳側眼球壁前團條狀回聲(圖7)。4A、4B期CDFI表現無明顯差異。




5期19只眼,眼底檢查可見全視網膜脫離(圖8A);FFA檢查部分熒光素滲漏顯著(圖8B)。CDFI檢查,均表現為全視網膜脫離。其中,5A期4只眼呈帶狀視網膜脫離;5B期15只眼呈閉合漏斗狀視網膜脫離,其中可見視網膜下滲出10只眼。疊加多普勒后,在脫離的視網膜上可探及與視網膜中央動脈、靜脈相延續的血流信號(圖8C)。

3 討論
FEVR典型發展過程為,早期周邊視網膜血管異常,毛細血管在赤道部前終止,伴有毛
細血管擴張,周邊視網膜無灌注,出現滲出,此時患者可無癥狀;隨病變進展,周邊視網膜出血新生血管,牽拉性局限視網膜脫離,產生視網膜皺襞,嚴重者最終出現全視網膜脫離,視力喪失,甚至眼球萎縮[7]。有陽性家族史可幫助診斷。但在Pendergast和Trese [8]的一項研究中,僅有8%的患者主訴一級親屬有FEVR陽性家族史;張琦等[9]報道的202例FEVR患者中,無家族史者占85.64%。本組104例患者中,首次就診時有明確家族史者僅2例。FEVR臨床表現呈多樣化特點,多數為雙眼發病,約15%的患者表現為單眼發病[10]。本組104例患者中,雙眼發病者占93.3%(97/104),單眼發病者占6.7%(7/104)。此外,雙眼表現往往不對稱,一只眼可以表現非常嚴重伴有明顯視網膜脫離,而對側眼則可處于早期病變,甚至沒有任何臨床表現[11]。本組73.1%(76/104)的雙眼患者其雙眼表現不同期。
本研究FEVR臨床分期采用2014版分期標準[6],其不同分期超聲表現與眼底檢查基本吻合。1期僅表現為周邊視網膜存在無血管區,CDFI上可無異常發現,或僅有輕度玻璃體混濁。2期在周邊視網膜無灌注區內出現玻璃體視網膜新生血管,顳側多見,CDFI除玻璃體混濁外,還可見顳側周邊眼球壁不光滑,或局限隆起。3期為未累及黃斑的部分視網膜脫離,CDFI可見顳側周邊眼球壁前團條狀回聲,推測為顳側視網膜前增生膜,部分牽拉周邊視網膜隆起或脫離;由于視網膜脫離較局限且位于周邊部,疊加多普勒后無異常血流信號。CDFI使用的電子線陣探頭近場成像清晰,可以清晰顯示眼前節結構,包括前部玻璃體和周邊眼球壁的情況。本研究首次報道FEVR患者可出現周邊眼球壁前團條狀回聲。而傳統眼B型超聲使用機械扇形探頭,受近場成像的限制難以觀察到此現象。
4期最典型眼底特點為視網膜皺襞的出現。有文獻報道約22.3%患者可出現視網膜皺襞[12]。本組患眼中,顳側或顳下視網膜皺襞51只眼,占FEVR 4期患眼的71.8%(51/71),占整組FEVR患眼的25.4%(51/201)。視網膜皺襞即為視網膜的折疊,眼底表現為起自視盤,延伸至周邊眼球壁呈放射狀走形的視網膜卷曲隆起,又稱鐮狀視網膜脫離[13]。視網膜皺襞不同于普通視網膜脫離,有特殊的典型超聲表現。沿皺襞長軸的縱切掃查可見連接視盤和周邊眼球壁的弧形帶狀中強回聲,凹面朝向玻璃體腔,其下可見片狀回聲,呈“鐮刀狀”或“新月狀”。若縱切掃查未沿皺襞內部方向,則可能僅顯示眼球壁前的弧形帶狀回聲,未見其下的片狀回聲,此時易誤診為單純視網膜脫離。橫切掃查則表現為一端連接眼球壁,一端游離于玻璃體的短條帶狀中強回聲。視網膜皺襞因病變固定,超聲檢查無動度,表現為運動實驗陰性。典型特殊的“鐮刀狀”或“新月狀”表現可與普通視網膜脫離進行鑒別。疊加多普勒后,在視網膜皺襞上均可見到與視網膜中央動脈、靜脈相延續的血流信號,此可與玻璃體增生膜相鑒別。
FEVR還應與其他可引起兒童白瞳癥的疾病如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癥(PHPV)、Coats病、視網膜母細胞瘤(RB)等鑒別。雖可有部分單眼FEVR,但FEVR多雙眼發病仍是其首要鑒別點,一只眼視網膜皺襞,另一只眼出現玻璃體混濁,尤其是顳側周邊球壁前病變時應首先考慮FEVR的可能。PHPV典型超聲表現為中央玻璃體條索樣回聲,也有部分可表現為視網膜皺襞,但其皺襞多位于鼻側[14-15];PHPV多單眼發病,患眼眼軸常明顯短于對側健康眼,有助于鑒別。Coats病亦多單眼發病,表現為帶狀視網膜脫離且伴有視網膜下滲出[16]。RB可單眼或雙眼發病,病變為不規則實性占位,其內可見鈣斑強回聲,疊加多普勒后在病變內部可探及“樹枝狀”血流信號[17]。
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分期FEVR的超聲表現各有特征。超聲不能用于診斷FEVR,但當出現雙眼顳側或顳下方視網膜皺襞,以及單眼視網膜皺襞、對側眼玻璃體混濁或出現顳側周邊球壁前團條狀回聲時,需考慮FEVR的可能性。
本研究局限性在于僅收集了住院行全身麻醉眼底檢查的患者,未納入門診行眼底及FFA檢查者,因此納入患者年齡偏小,未能體現FEVR可多年齡階段發病的特點[18]。今后將繼續擴大樣本量,并針對超聲檢查進行更多定量分析,有助于發現更多FEVR超聲診斷及鑒別診斷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