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葡萄膜滲漏綜合征(UES)臨床罕見,是一種由于渦靜脈回流障礙和(或)脈絡膜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睫狀體脈絡膜脫離、漿液性視網膜脫離等一系列眼底改變的綜合征[1]。Gass和Jallow[2]將其分為繼發性UES(真性小眼球)和特發性UES[IUES,即眼軸長度(AL)正常的UES],并認為此兩型均存在鞏膜異常。對于繼發性UES,臨床診斷較為容易;而IUES臨床易誤診為葡萄膜炎、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等,延誤治療時機。隨著影像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對UES的認識和診斷率日益提高。彩色多普勒超聲(CDU)和超聲生物顯微鏡(UBM)可以顯示眼內后極部眼球壁至睫狀體的結構,并可以觀察血流特征。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一組臨床診斷為IUES患者的超聲表現,以期為臨床診斷IUES提供幫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對照分析研究。本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并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TREC2023-KY103)。
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北京同仁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IUES患者13例26只眼(IUES組)納入研究。納入標準:行四象限板層鞏膜切除聯合部分全層切除手術;病理檢查明確顯示鞏膜膠原纖維排列紊亂。排除標準:(1)AL<20 mm;(2)既往有眼部外傷史、手術史;(3)腫瘤、葡萄膜炎、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等其他原因導致的睫狀體脈絡膜脫離。
選取年齡、性別、AL匹配的正常人22名30只眼作為對照組。排除患有眼部疾病和全身疾病者;既往有眼部外傷史者。IUES組、對照組參與者年齡、性別構成比、眼別、AL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參與者均行CDU、UBM檢查。采用意大利百勝公司Mylab90型CDU診斷儀對參與者雙眼行CDU檢查。線陣探頭頻率6~18 mHz。首先進行3~9點時鐘位水平軸位檢查,其后順時針探查眼球全周,觀察眼球后極部至睫狀體眼內異常超聲表現,包括脈絡膜脫離、視網膜脫離、玻璃體情況、眼球壁厚度等。疊加血流信號觀察病變血流狀態。留取3~9點時鐘位水平軸位二維超聲圖像,測量視盤顳側300 μm處眼球壁厚度(圖1A)。

1A示二維超聲像,視盤顳側300 μm眼球壁厚度(紅箭);1B示超聲生物顯微鏡像,鞏膜突處鞏膜厚度(紅箭)
采用天津邁達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D-3000L UBM儀行眼科UBM檢查。換能器頻率50 mHz,探查深度5 mm。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眼表面麻醉,結膜囊內置入眼杯,以生理鹽水作為介質,囑患者轉動眼球,保證探頭掃描方向與角膜緣相垂直,順時針掃描探查眼球全周,觀察睫狀體及周邊玻璃體內的異常超聲表現。測量鼻側和顳側鞏膜突位置的鞏膜厚度(圖1B),并取平均值進行記錄。所有檢查均由同一名醫師完成。
采用法國光太公司Axis-Ⅱ PR A型超聲儀測量角膜厚度(CT)、前房深度(AD)、晶狀體厚度(LT)、AL。探頭頻率10 mHz。采用間接浸潤法進行測量,探頭垂直于角膜頂點,每只眼測量3次,取平均值。CT:超聲束傳播方向上的CT;AD:角膜內表面至晶狀體前表面的距離;LT:超聲束傳播方向上晶狀體前囊至后囊距離;AL:超聲束傳播方向上的角膜前表面至后極部眼球壁的距離。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間距)[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IUES組26只眼中,脈絡膜脫離20只眼(76.9%,20/26)。CDU表現為弧形帶狀回聲與周邊、赤道周邊眼球壁回聲相連,其下為均勻低回聲區(圖2A);疊加血流信號后,帶狀回聲上可見血流信號(圖2B),其中弧形帶狀回聲下低回聲區內可見管狀血流信號3只眼(11.5%,3/26)。眼球壁回聲增厚伴回聲減低,周邊眼球壁可見淺間隙(圖3A)4只眼(15.3%,4/26);疊加血流信號,眼球壁內可見血流信號(圖3B)。伴視網膜脫離9只眼(33.3%,9/26)。CDU表現為后極部玻璃體內可見中高帶狀回聲,均與視盤回聲相連;疊加血流信號,帶狀回聲上可見血流信號。伴輕至中度玻璃體混濁21只眼(80.0%,21/26)。CDU表現為玻璃體內弱點條狀回聲。11例(84.6%,11/26)患者呈雙眼CDU影像異常,但嚴重程度不同。


IUES組26只眼中,伴睫狀體脫離22只眼(84.7%,22/26)。UBM表現為睫狀體海綿狀增厚伴層間回聲分離,且與鞏膜間可見無回聲區,睫狀體回聲減低(圖4)。其中,睫狀體回聲增厚伴減低2只眼(7.7%,2/26);睫狀體與鞏膜間可見淺間隙(圖5)2只眼(7.7%,2/26),此2只眼在對側眼手術后1~2年出現臨床癥狀,CDU、UBM檢查可見脈絡膜脫離。


與對照組比較,IUES組患眼CT、LT、鞏膜厚度、眼球壁厚度增厚,AD減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 討論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一組臨床及病理檢查診斷為IEUS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顯示,患者年齡(47.30±12.31)歲,男性居多,AL(22.49±0.7)mm,與既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4]。
CDU檢查發現,IUES患者主要表現為脈絡膜脫離,即弧形帶狀回聲與周邊眼球壁和赤道部眼球壁回聲相連,但與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或外傷性脈絡膜脫離不同的是,后者脫離的脈絡膜下多表現為無回聲區,伴有脈絡膜下積血時呈均勻弱點狀回聲[5]。IUES患者脫離的脈絡膜下表現為均勻低回聲區,這一超聲表現可能與IUES的病理有關:IUES患者由于鞏膜膠原纖維排列異常,一方面導致眼內液體由內向外流動異常,蛋白多糖等在脈絡膜基質內積存,導致脈絡膜血管外滲透壓增高,另一方面壓迫渦靜脈導致脈絡膜血管充血,這兩方面引起脈絡膜血管的高通透性,液體在脈絡膜基質內不斷積存[6]。因此,IUES在CDU上表現為脈絡膜下均勻的低回聲,疊加血流信號后IUES的超聲表現易與眼內占位鑒別。眼內淋巴瘤或轉移癌,也可以表現為扁平的低回聲病變,但占位病變內可以探查到較為豐富的血流信號[7-8],而IUES主要在脫離的脈絡膜上出現血流信號,而其下低回聲區鮮有血流信號。合并視網膜脫離的IUES,其脫離的視網膜均集中于后極部玻璃體內且與視盤相連,這與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超聲表現不同,后者脫離的視網膜延展至周邊玻璃體[9]。IUES患者主要為滲出性視網膜脫離,由于視盤顳側色素上皮層薄弱,脈絡膜積存液體容易穿過Bruch膜進入視網膜下[10],因此IUES的視網膜脫離主要集中在后極部玻璃體內。
IUES的UBM主要表現為睫狀體海綿狀增厚伴層間回聲分離,這與既往報道一致[11]。驗證了液體是在脈絡膜基質內不斷積存,并由基質內逐漸滲入到睫狀體上腔[6]。眼內淋巴瘤在UBM也可表現為睫狀體彌漫增厚回聲減低,較正常睫狀體回聲低且瘤體內不會出現層間分離。本組2例患者表現為睫狀體回聲增厚、減低,易與淋巴瘤混淆,需結合CDU進行鑒別。葡萄膜炎在UBM上也可表現為睫狀體回聲增厚、減低,但后者常伴有周邊玻璃體混濁,UBM上可在周邊玻璃體內探查到細弱點狀回聲;而IUES在疾病早期較少伴發玻璃體混濁,可與之鑒別。
本研究IUES組患者鞏膜厚度為0.76(0.61~0.85)mm,顯著高于對照組;略高于Lam等[12]報道的(0.65±0.08)mm,作者以鞏膜突后2、3 mm處鞏膜厚度為測量對象,而鞏膜突處鞏膜厚度相對厚,可能是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鞏膜厚度的增厚,可以驗證IUES發生的病理基礎,鞏膜膠原纖維的排列異常導致鞏膜厚度的增加。本研究以視盤顳側300 μm處眼球壁厚度為測量對象,結果顯示,IUES患者眼球壁厚度為2.30(2.11,2.51)mm,與Fledelius等[11]研究結果一致(2.28 mm);略小于Zhou等[4]研究結果(2.7 mm),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是選取的測量位置不同,作者選取眼球壁回聲最厚處進行測量。既往研究顯示,IUES患者后極部脈絡膜厚度及鞏膜厚度均增厚[4, 12-13] 。本組IUES患者眼球壁厚度較對照組顯著增厚。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IUES組患者LT、CT顯著增厚,AD減小。IUES長期睫狀體水腫,懸韌帶相對松弛,對晶狀體的拉伸力不足,可能導致晶狀體增厚,同時伴隨AD減小。角膜回聲增厚可能的原因是IUES患者的眼壓相對較低。
IEUS患者CDU特征性表現為眼球壁回聲增厚,脫離的脈絡膜下呈均勻的低回聲區;UBM特征性表現為睫狀體回聲呈海綿狀增厚伴層間回聲分離,且通過UBM可以對鞏膜厚度進行測量。因此,CDU檢查可以對IEUS的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線索。
葡萄膜滲漏綜合征(UES)臨床罕見,是一種由于渦靜脈回流障礙和(或)脈絡膜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睫狀體脈絡膜脫離、漿液性視網膜脫離等一系列眼底改變的綜合征[1]。Gass和Jallow[2]將其分為繼發性UES(真性小眼球)和特發性UES[IUES,即眼軸長度(AL)正常的UES],并認為此兩型均存在鞏膜異常。對于繼發性UES,臨床診斷較為容易;而IUES臨床易誤診為葡萄膜炎、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等,延誤治療時機。隨著影像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對UES的認識和診斷率日益提高。彩色多普勒超聲(CDU)和超聲生物顯微鏡(UBM)可以顯示眼內后極部眼球壁至睫狀體的結構,并可以觀察血流特征。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一組臨床診斷為IUES患者的超聲表現,以期為臨床診斷IUES提供幫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對照分析研究。本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并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TREC2023-KY103)。
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北京同仁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IUES患者13例26只眼(IUES組)納入研究。納入標準:行四象限板層鞏膜切除聯合部分全層切除手術;病理檢查明確顯示鞏膜膠原纖維排列紊亂。排除標準:(1)AL<20 mm;(2)既往有眼部外傷史、手術史;(3)腫瘤、葡萄膜炎、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等其他原因導致的睫狀體脈絡膜脫離。
選取年齡、性別、AL匹配的正常人22名30只眼作為對照組。排除患有眼部疾病和全身疾病者;既往有眼部外傷史者。IUES組、對照組參與者年齡、性別構成比、眼別、AL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參與者均行CDU、UBM檢查。采用意大利百勝公司Mylab90型CDU診斷儀對參與者雙眼行CDU檢查。線陣探頭頻率6~18 mHz。首先進行3~9點時鐘位水平軸位檢查,其后順時針探查眼球全周,觀察眼球后極部至睫狀體眼內異常超聲表現,包括脈絡膜脫離、視網膜脫離、玻璃體情況、眼球壁厚度等。疊加血流信號觀察病變血流狀態。留取3~9點時鐘位水平軸位二維超聲圖像,測量視盤顳側300 μm處眼球壁厚度(圖1A)。

1A示二維超聲像,視盤顳側300 μm眼球壁厚度(紅箭);1B示超聲生物顯微鏡像,鞏膜突處鞏膜厚度(紅箭)
采用天津邁達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D-3000L UBM儀行眼科UBM檢查。換能器頻率50 mHz,探查深度5 mm。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眼表面麻醉,結膜囊內置入眼杯,以生理鹽水作為介質,囑患者轉動眼球,保證探頭掃描方向與角膜緣相垂直,順時針掃描探查眼球全周,觀察睫狀體及周邊玻璃體內的異常超聲表現。測量鼻側和顳側鞏膜突位置的鞏膜厚度(圖1B),并取平均值進行記錄。所有檢查均由同一名醫師完成。
采用法國光太公司Axis-Ⅱ PR A型超聲儀測量角膜厚度(CT)、前房深度(AD)、晶狀體厚度(LT)、AL。探頭頻率10 mHz。采用間接浸潤法進行測量,探頭垂直于角膜頂點,每只眼測量3次,取平均值。CT:超聲束傳播方向上的CT;AD:角膜內表面至晶狀體前表面的距離;LT:超聲束傳播方向上晶狀體前囊至后囊距離;AL:超聲束傳播方向上的角膜前表面至后極部眼球壁的距離。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間距)[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IUES組26只眼中,脈絡膜脫離20只眼(76.9%,20/26)。CDU表現為弧形帶狀回聲與周邊、赤道周邊眼球壁回聲相連,其下為均勻低回聲區(圖2A);疊加血流信號后,帶狀回聲上可見血流信號(圖2B),其中弧形帶狀回聲下低回聲區內可見管狀血流信號3只眼(11.5%,3/26)。眼球壁回聲增厚伴回聲減低,周邊眼球壁可見淺間隙(圖3A)4只眼(15.3%,4/26);疊加血流信號,眼球壁內可見血流信號(圖3B)。伴視網膜脫離9只眼(33.3%,9/26)。CDU表現為后極部玻璃體內可見中高帶狀回聲,均與視盤回聲相連;疊加血流信號,帶狀回聲上可見血流信號。伴輕至中度玻璃體混濁21只眼(80.0%,21/26)。CDU表現為玻璃體內弱點條狀回聲。11例(84.6%,11/26)患者呈雙眼CDU影像異常,但嚴重程度不同。


IUES組26只眼中,伴睫狀體脫離22只眼(84.7%,22/26)。UBM表現為睫狀體海綿狀增厚伴層間回聲分離,且與鞏膜間可見無回聲區,睫狀體回聲減低(圖4)。其中,睫狀體回聲增厚伴減低2只眼(7.7%,2/26);睫狀體與鞏膜間可見淺間隙(圖5)2只眼(7.7%,2/26),此2只眼在對側眼手術后1~2年出現臨床癥狀,CDU、UBM檢查可見脈絡膜脫離。


與對照組比較,IUES組患眼CT、LT、鞏膜厚度、眼球壁厚度增厚,AD減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 討論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一組臨床及病理檢查診斷為IEUS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顯示,患者年齡(47.30±12.31)歲,男性居多,AL(22.49±0.7)mm,與既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4]。
CDU檢查發現,IUES患者主要表現為脈絡膜脫離,即弧形帶狀回聲與周邊眼球壁和赤道部眼球壁回聲相連,但與脈絡膜脫離型視網膜脫離或外傷性脈絡膜脫離不同的是,后者脫離的脈絡膜下多表現為無回聲區,伴有脈絡膜下積血時呈均勻弱點狀回聲[5]。IUES患者脫離的脈絡膜下表現為均勻低回聲區,這一超聲表現可能與IUES的病理有關:IUES患者由于鞏膜膠原纖維排列異常,一方面導致眼內液體由內向外流動異常,蛋白多糖等在脈絡膜基質內積存,導致脈絡膜血管外滲透壓增高,另一方面壓迫渦靜脈導致脈絡膜血管充血,這兩方面引起脈絡膜血管的高通透性,液體在脈絡膜基質內不斷積存[6]。因此,IUES在CDU上表現為脈絡膜下均勻的低回聲,疊加血流信號后IUES的超聲表現易與眼內占位鑒別。眼內淋巴瘤或轉移癌,也可以表現為扁平的低回聲病變,但占位病變內可以探查到較為豐富的血流信號[7-8],而IUES主要在脫離的脈絡膜上出現血流信號,而其下低回聲區鮮有血流信號。合并視網膜脫離的IUES,其脫離的視網膜均集中于后極部玻璃體內且與視盤相連,這與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的超聲表現不同,后者脫離的視網膜延展至周邊玻璃體[9]。IUES患者主要為滲出性視網膜脫離,由于視盤顳側色素上皮層薄弱,脈絡膜積存液體容易穿過Bruch膜進入視網膜下[10],因此IUES的視網膜脫離主要集中在后極部玻璃體內。
IUES的UBM主要表現為睫狀體海綿狀增厚伴層間回聲分離,這與既往報道一致[11]。驗證了液體是在脈絡膜基質內不斷積存,并由基質內逐漸滲入到睫狀體上腔[6]。眼內淋巴瘤在UBM也可表現為睫狀體彌漫增厚回聲減低,較正常睫狀體回聲低且瘤體內不會出現層間分離。本組2例患者表現為睫狀體回聲增厚、減低,易與淋巴瘤混淆,需結合CDU進行鑒別。葡萄膜炎在UBM上也可表現為睫狀體回聲增厚、減低,但后者常伴有周邊玻璃體混濁,UBM上可在周邊玻璃體內探查到細弱點狀回聲;而IUES在疾病早期較少伴發玻璃體混濁,可與之鑒別。
本研究IUES組患者鞏膜厚度為0.76(0.61~0.85)mm,顯著高于對照組;略高于Lam等[12]報道的(0.65±0.08)mm,作者以鞏膜突后2、3 mm處鞏膜厚度為測量對象,而鞏膜突處鞏膜厚度相對厚,可能是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鞏膜厚度的增厚,可以驗證IUES發生的病理基礎,鞏膜膠原纖維的排列異常導致鞏膜厚度的增加。本研究以視盤顳側300 μm處眼球壁厚度為測量對象,結果顯示,IUES患者眼球壁厚度為2.30(2.11,2.51)mm,與Fledelius等[11]研究結果一致(2.28 mm);略小于Zhou等[4]研究結果(2.7 mm),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是選取的測量位置不同,作者選取眼球壁回聲最厚處進行測量。既往研究顯示,IUES患者后極部脈絡膜厚度及鞏膜厚度均增厚[4, 12-13] 。本組IUES患者眼球壁厚度較對照組顯著增厚。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IUES組患者LT、CT顯著增厚,AD減小。IUES長期睫狀體水腫,懸韌帶相對松弛,對晶狀體的拉伸力不足,可能導致晶狀體增厚,同時伴隨AD減小。角膜回聲增厚可能的原因是IUES患者的眼壓相對較低。
IEUS患者CDU特征性表現為眼球壁回聲增厚,脫離的脈絡膜下呈均勻的低回聲區;UBM特征性表現為睫狀體回聲呈海綿狀增厚伴層間回聲分離,且通過UBM可以對鞏膜厚度進行測量。因此,CDU檢查可以對IEUS的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