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顱高壓癥(IIH)是一種不明原因導致顱內壓升高的神經系統疾病。其癥狀為慢性頭痛和視力障礙,伴有典型單側或雙側視盤水腫。其診斷流程主要依據排除診斷思維需要進行全身及神經系統相關影像檢查。IIH目前的治療策略包括減重、藥物治療和手術相結合的方式,以降低顱內壓和緩解相關癥狀,最大限度的保存視功能改善預后。未來需進一步完善IIH診斷流程和標準,指導個性化治療和預后判斷,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分割并聯合影像組學技術,以提高該病的智能診斷率。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特發性顱高壓癥(IIH),也稱假性腦瘤,是一種以顱內壓升高為特征的神經系統疾病[1]。主要影響育齡期的年輕肥胖婦女。IIH的病變特征是典型的顱內壓升高伴視盤水腫導致頭痛、視覺障礙和搏動性耳鳴等,病因尚不明確[1-2]。IIH常首診于眼科,眼科檢查技術的應用也成為該病診斷的重要工具。現就IIH診斷和治療的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1 病因
IIH是一種全身性代謝性疾病,一般與女性,特別是妊娠期女性相關。肥胖和短期體重增加都是IIH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3-4]。顱內高壓的繼發原因包括占位性病變、腦積水和腦靜脈竇血栓(CVST)。研究發現,11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1型(11β-HSD 1)影響皮質醇的活性進而控制腦脊液(CSF)的生成,這為11β-HSD 1抑制劑控制IIH患者治療方法提供機制支持[3]。
IIH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是顱內壓的調節異常是IIH發病的重要因素。顱內靜脈壓升高的主要機制包括CSF分泌增多、CSF吸收減少和靜脈竇壓力增加。CSF主要由腦室脈絡叢產生,通過蛛網膜顆粒細胞回收,CSF的吸收取決于靜脈竇和蛛網膜下腔之間的壓力梯度,靜脈壓升高,則需要同時增加CSF壓力以維持吸收率。隨著年齡增長,CSF生成逐漸減少,相比年輕人,老年人CSF容量更高,因此IIH主要發生在年輕人群體[5-6]。此外,CSF還通過淋巴系統外流[7]。目前肥胖導致IIH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3]。傳統觀點認為,肥胖患者腹內壓較高,胸內壓升高,從而導致中心靜脈壓升高,阻礙CSF的重吸收。肥胖IIH患者CSF中瘦素表達水平很高,瘦素會作用于脈絡叢,從而導致CSF分泌增加,繼而顱內壓升高[8]。
2 診斷流程及眼科輔助檢查進展
2.1 IIH診斷流程
《2018年英國特發性顱內高壓:共識治療指南》是國內廣泛采用的共識性診斷標準[9]。結合我國診斷和治療現況,IIH仍然為排除性診斷,而典型的視盤水腫是典型IIH診斷的核心。IIH患者顱內壓升高但CSF成分正常,不伴腦積水或占位病變,且無其它病因是IIH的診斷思路,同時根據IIH嚴重程度和患者特點可以再次分型以指導個性化治療和預后判斷(圖1)。

對于疑似IIH患者,應在患者就診24 h內行腦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以排除CVST等顱內其它病變。若條件有限,可先行顱腦CT檢查。IIH患者神經影像學檢查不應有腦積水、占位性病變、結構異常、異常腦膜強化等表現,但可能會觀察到顱高壓的一些特征影像學表現,如空泡蝶鞍、部分空泡蝶鞍/垂體高度降低、視神經迂曲度增加、視神經鞘(視周蛛網膜下腔)擴大、眼球或鞏膜后扁平、視盤向眼內突出、腦靜脈竇衰減及腦靜脈竇變細包括雙側橫竇或優勢側橫竇狹窄等,但這些并非IIH的特征性影像學表現[10]。視野檢查是視盤水腫診斷和視功能評價常規手段。視盤水腫所致視野損害對于IIH病程具有一定提示意義,在IIH早期,患者視野生理盲點的擴大,在疾病后期,如顱內壓不能得到及時控制,逐漸出現鼻側水平線上或下方缺損,最后中心視野喪失[11]。
2.2 光相干斷層掃描(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
由于檢眼鏡及直接眼底檢查存在診斷偏倚,近年來,依靠OCT及OCTA檢查對患者視盤附近網膜及視神經微觀結構及循環的研究輔助眼科醫師更好地了解IIH[12]。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NFL)是最常用的診斷指標之一[13]。研究表明,與健康對照組相比,IIH患者RNFL厚度明顯更薄。與IIH疾病早期患者相比,IIH疾病晚期患者RNFL厚度明顯更薄[13]。研究報道,在不同類型IIH及在IIH不同病程階段RNFL厚度變化不同[14]。與未復發性IIH患者相比,復發性IIH患者RNFL厚度明顯更厚[15]。與無繼發視神經萎縮IIH患者相比,IIH患者所并發的慢性視神經萎縮RNFL厚度明顯變薄[16]。這些結果的爭議大多數是由于分組的不同和病程的不同階段進行RNFL的測量,因此未來需要對不同類型IIH分類觀察,同時增加縱向隊列研究,綜合考慮作出判斷。在形態學方面,隨著顱內壓增高,IIH患者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及Bruch膜由正常的“V型”變為“U型”,并向玻璃體腔傾斜,這個征象提示由于顱內壓的升高推擠網膜外層變形,為IIH伴顱壓增高提供可靠指標[17]。
隨著影像人工智能的發展,利用自動分割算法比較IIH與對照組視神經乳頭體積、高度、視盤面積、直徑、盤沿面積,結果顯示以上參數在IIH患者中顯著增大,而視盤周圍脈絡膜厚度、視杯體積及篩板前后表面深度均顯著減少[18-20]。
Yalcinkaya Cakir等[21]研究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IIH視盤周圍血管密度明顯下降,且毛細血管在淺層及深層密度均有下降。不同研究表明,與健康對照組相比,IIH視盤周圍血管可能高于對照組,但無明顯的統計學意義[22-23]。這可能與納入患者的病程不同、視盤水腫的程度及測量誤差相關,未來需要更多的數據來完善IIH不同分型及病程微循環的相關數據證據。
2.3 眼部B型超聲
眼眶B型超聲是眼科專科常用的輔助檢查手段,其測量IIH患者視神經鞘直徑(ONSD)及視盤高度(ODE),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24]。研究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IIH患者的ONSD和ODE值顯著增加[25]。IIH患者ONSD值范圍為4.7~6.8 mm;而ODE在IIH中為0.6~1.2 mm,且雙側ODE患者遠超過單側ODE患者[26]。具體機制可能為CSF壓力的增加通過ONSD的擴張及增大來反映顱內壓及對視神經壓力;ODE是視盤水腫在眼部B型超聲檢查上的典型表現之一。眼部B型超聲為IIH患者視盤相關征像的可視化和量化做出重要貢獻。
2.4 其他影像技術
CT、CT血管造影、MRI、MRI靜脈成像(MRV)等影像學檢查均應用于IIH的診斷。IIH的診斷是一種排除性診斷,如考慮診斷IIH,需要進行MRI和MRV等檢查以排除引起顱內壓升高或類似癥狀的其他疾病。影像學檢查可觀察到顱高壓的特征性表現,如空泡蝶鞍、部分空泡蝶鞍等,橫竇狹窄尤其是雙側靜脈竇狹窄因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MRV征象[27]。
腦血管造影,也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診斷腦靜脈狹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明確顱內靜脈竇狹窄的存在[28]。
自動觸發螺旋型填充的3D增強MRV、靜脈血管內超聲檢查也可用于評價腦靜脈系統情況,但尚未應用于臨床實踐[10-11]。
彌散張量成像(DTI)簡直是MRI的一種特殊形式。目前DTI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樞系統中的神經纖維束通路,其在定量分析軸突完整性、預測視神經功能方面的敏感性優于傳統MRI檢查。研究發現,當IIH患者CSF壓力正常化時,DTI檢查可見視神經各向異性分數降低,這表明CSF壓力減小時視神經組織受壓減少[29]。DTI檢查可見IIH患者腦室周圍白質微結構變化,IIH患者胼胝體壓部、胼胝體干、右上放射冠的平均擴散率、軸向彌散系數、徑向彌散系數降低。當IIH患者接受治療后CSF正常化時,部分腦室周圍白質微結構變化可逆,這表明DTI可用于評估疾病消退和治療效果[29-30]。
四維血流MRI檢查用于測量靜脈竇壓力及跨狹窄壓力差(TPG),對于評估IIH患者靜脈竇壓力變化及鑒別不同TPG的IIH患者有重要作用。與傳統的靜脈竇測壓法相比,4D血流MRI檢查可以為IIH患者提供一種無創性的成像方法,有助于臨床醫生識別可能受益于靜脈竇支架置入手術(VSS)的患者[31-32]。
3 IIH最新治療進展
《2018年英國特發性顱內高壓:共識治療指南》提出IIH治療的原則為治療潛在病因,保護視力,減輕癥狀[33]。然而,未來亟需解決關于不同病情程度的IIH何時開始藥物治療、何時開始手術干預,規范化治療方案。
3.1 減重
肥胖或者手術干預失敗的IIH患者均應進行減重,包括控制飲食、抗肥胖藥物和減重手術如Roux-en-Y胃旁路手術、腹腔鏡可調節胃束帶和腹腔鏡袖式胃切除手術)[34]。研究表明,減重程度與顱內壓降低程度相關[34]。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了多種新型抗肥胖藥物,如奧利司他、利拉魯肽等。減重手術可以更明顯、快速、長期的控制顱內壓,與袖式胃切除手術相比,Roux-en-Y胃旁路手術能更快速有力的降低患者的顱內壓、改善視力[35-36]。
3.2 藥物治療
目前FDA尚未批準用于IIH治療的藥物。碳酸酐酶抑制劑仍是一線治療藥物,但因其不良反應較多,病人依從性差。多種新型靶向治療藥物已取得一定的進展,其安全性、有效性有待進一步驗證[37]。
3.2.1 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
GLP-1受體(GLP-1R)廣泛表達于胰腺、腦部、胃腸道等多種器官,與GLP-1結合后,發揮胰島素增敏作用,增加飽腹感,延緩胃排空,促進體重減輕[38]。GLP-1R可在脈絡膜叢中表達,代表藥物艾塞那肽可使顱內高壓大鼠模型的顱內壓降低,其治療效果優于乙酰唑胺、托吡酯,這可能與調節環磷酸腺苷依賴蛋白激酶信號通路有關[39]。此外,GLP-1R激動劑通過調節白細胞介素等炎癥因子,可有效緩解IIH的偏頭痛癥狀。艾塞那肽可顯著降低IIH患者的顱內壓、緩解頭痛、減輕體重[3, 40]。
3.2.2 11β-HSD 1抑制劑
11β-HSD 1在脈絡膜叢中表達,可將非活性糖皮質激素轉化為活性皮質醇,調節CSF的產生[41]。代謝失調和肥胖作為IIH的危險因素,也是11β-HSD1抑制劑的潛在靶點。研究發現,11?-HSD1抑制劑安全、耐受性良好,可改善IIH患者脂質代謝和肝功能,但對骨骼肌組織生成、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的影響及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42]。
3.2.3 CGRP受體單克隆抗體
頭痛是IIH患者最常見表現,表型與原發性頭痛大致相似。目前FDA尚未批準治療IIH頭痛的藥物。Erenumab(CGRP受體單克隆抗體)可顯著改善頭痛,不良反應少,耐受性良好,可能是IIH持續性頭痛的潛在治療方法[43]。
3.3 手術治療
對于難治性(藥物不耐受、藥物難治性或暴發性IIH)的患者,建議采取手術干預,如視神經鞘開窗術(ONSF)和CSF分流手術[44-45]。兩種手術方式均可有效改善IIH患者的視力、視野,緩解視盤水腫,但對頭痛效果不佳[45]。ONSF因其并發癥發生率很低,常被作為IIH患者手術干預的首選方法,尤其適用于不對稱視盤水腫的IIH患者[46]。目前經單側上瞼重瞼部位入路的技術已被證實安全有效[47]。CSF分流手術仍然是難治性IIH患者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手術后近半數患者存在需多次手術修復,通過手術中顱內壓監測進行分流調整,顯著減少再次手術可能[6]。
靜脈竇狹窄與IIH的因果關系存在爭議,使得VSS應用受限。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VSS可持續地降低顱內壓,改善視盤水腫、頭痛[48]。VSS尤其適用于存在靜脈竇狹窄、狹窄區域壓力梯度升高≥8 mm Hg(1 mm Hg=0.133 kPa)的難治性IIH患者。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VSS改善患者視力、頭痛的療效更好,支架存活率高,但手術后需要抗血小板治療[49]。
4 小結與展望
IIH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多學科疾病,其特征是顱內壓升高。其診斷流程主要依據排除診斷思維需要進行全身及神經系統相關影像檢查,作為視盤水腫為特征的疾病,眼科OCT檢查的RNFL的變化、RPE形態的改變及OCTA檢查的視盤周圍血管密度的變化,眼部B型超聲檢查的ONSD及ODE高度具有出色的診斷價值。IIH目前的治療策略包括減重、藥物治療和手術相結合的方式,以降低顱內壓和緩解相關癥狀,最大限度的保存視功能改善預后。尤其是減重治療及一些新藥機制的發現,為IIH治療帶來新的角度。未來,首先應完善我國針對IIH相關流行病學數據,努力使我國醫師IIH診斷標準化,提高眼科醫師對該病的認識;其次,IIH需要分類進行臨床觀察,深入認識IIH的不同分型尤其是爆發型IIH,及時救治以免錯過搶救的最佳時機;另外,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分割并聯合影像組學技術,以提高該病的智能診斷率。此外,進一步探索IIH的發病機制,從而對應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改善患者的預后。
特發性顱高壓癥(IIH),也稱假性腦瘤,是一種以顱內壓升高為特征的神經系統疾病[1]。主要影響育齡期的年輕肥胖婦女。IIH的病變特征是典型的顱內壓升高伴視盤水腫導致頭痛、視覺障礙和搏動性耳鳴等,病因尚不明確[1-2]。IIH常首診于眼科,眼科檢查技術的應用也成為該病診斷的重要工具。現就IIH診斷和治療的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1 病因
IIH是一種全身性代謝性疾病,一般與女性,特別是妊娠期女性相關。肥胖和短期體重增加都是IIH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3-4]。顱內高壓的繼發原因包括占位性病變、腦積水和腦靜脈竇血栓(CVST)。研究發現,11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1型(11β-HSD 1)影響皮質醇的活性進而控制腦脊液(CSF)的生成,這為11β-HSD 1抑制劑控制IIH患者治療方法提供機制支持[3]。
IIH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是顱內壓的調節異常是IIH發病的重要因素。顱內靜脈壓升高的主要機制包括CSF分泌增多、CSF吸收減少和靜脈竇壓力增加。CSF主要由腦室脈絡叢產生,通過蛛網膜顆粒細胞回收,CSF的吸收取決于靜脈竇和蛛網膜下腔之間的壓力梯度,靜脈壓升高,則需要同時增加CSF壓力以維持吸收率。隨著年齡增長,CSF生成逐漸減少,相比年輕人,老年人CSF容量更高,因此IIH主要發生在年輕人群體[5-6]。此外,CSF還通過淋巴系統外流[7]。目前肥胖導致IIH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3]。傳統觀點認為,肥胖患者腹內壓較高,胸內壓升高,從而導致中心靜脈壓升高,阻礙CSF的重吸收。肥胖IIH患者CSF中瘦素表達水平很高,瘦素會作用于脈絡叢,從而導致CSF分泌增加,繼而顱內壓升高[8]。
2 診斷流程及眼科輔助檢查進展
2.1 IIH診斷流程
《2018年英國特發性顱內高壓:共識治療指南》是國內廣泛采用的共識性診斷標準[9]。結合我國診斷和治療現況,IIH仍然為排除性診斷,而典型的視盤水腫是典型IIH診斷的核心。IIH患者顱內壓升高但CSF成分正常,不伴腦積水或占位病變,且無其它病因是IIH的診斷思路,同時根據IIH嚴重程度和患者特點可以再次分型以指導個性化治療和預后判斷(圖1)。

對于疑似IIH患者,應在患者就診24 h內行腦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以排除CVST等顱內其它病變。若條件有限,可先行顱腦CT檢查。IIH患者神經影像學檢查不應有腦積水、占位性病變、結構異常、異常腦膜強化等表現,但可能會觀察到顱高壓的一些特征影像學表現,如空泡蝶鞍、部分空泡蝶鞍/垂體高度降低、視神經迂曲度增加、視神經鞘(視周蛛網膜下腔)擴大、眼球或鞏膜后扁平、視盤向眼內突出、腦靜脈竇衰減及腦靜脈竇變細包括雙側橫竇或優勢側橫竇狹窄等,但這些并非IIH的特征性影像學表現[10]。視野檢查是視盤水腫診斷和視功能評價常規手段。視盤水腫所致視野損害對于IIH病程具有一定提示意義,在IIH早期,患者視野生理盲點的擴大,在疾病后期,如顱內壓不能得到及時控制,逐漸出現鼻側水平線上或下方缺損,最后中心視野喪失[11]。
2.2 光相干斷層掃描(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
由于檢眼鏡及直接眼底檢查存在診斷偏倚,近年來,依靠OCT及OCTA檢查對患者視盤附近網膜及視神經微觀結構及循環的研究輔助眼科醫師更好地了解IIH[12]。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NFL)是最常用的診斷指標之一[13]。研究表明,與健康對照組相比,IIH患者RNFL厚度明顯更薄。與IIH疾病早期患者相比,IIH疾病晚期患者RNFL厚度明顯更薄[13]。研究報道,在不同類型IIH及在IIH不同病程階段RNFL厚度變化不同[14]。與未復發性IIH患者相比,復發性IIH患者RNFL厚度明顯更厚[15]。與無繼發視神經萎縮IIH患者相比,IIH患者所并發的慢性視神經萎縮RNFL厚度明顯變薄[16]。這些結果的爭議大多數是由于分組的不同和病程的不同階段進行RNFL的測量,因此未來需要對不同類型IIH分類觀察,同時增加縱向隊列研究,綜合考慮作出判斷。在形態學方面,隨著顱內壓增高,IIH患者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及Bruch膜由正常的“V型”變為“U型”,并向玻璃體腔傾斜,這個征象提示由于顱內壓的升高推擠網膜外層變形,為IIH伴顱壓增高提供可靠指標[17]。
隨著影像人工智能的發展,利用自動分割算法比較IIH與對照組視神經乳頭體積、高度、視盤面積、直徑、盤沿面積,結果顯示以上參數在IIH患者中顯著增大,而視盤周圍脈絡膜厚度、視杯體積及篩板前后表面深度均顯著減少[18-20]。
Yalcinkaya Cakir等[21]研究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IIH視盤周圍血管密度明顯下降,且毛細血管在淺層及深層密度均有下降。不同研究表明,與健康對照組相比,IIH視盤周圍血管可能高于對照組,但無明顯的統計學意義[22-23]。這可能與納入患者的病程不同、視盤水腫的程度及測量誤差相關,未來需要更多的數據來完善IIH不同分型及病程微循環的相關數據證據。
2.3 眼部B型超聲
眼眶B型超聲是眼科專科常用的輔助檢查手段,其測量IIH患者視神經鞘直徑(ONSD)及視盤高度(ODE),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24]。研究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IIH患者的ONSD和ODE值顯著增加[25]。IIH患者ONSD值范圍為4.7~6.8 mm;而ODE在IIH中為0.6~1.2 mm,且雙側ODE患者遠超過單側ODE患者[26]。具體機制可能為CSF壓力的增加通過ONSD的擴張及增大來反映顱內壓及對視神經壓力;ODE是視盤水腫在眼部B型超聲檢查上的典型表現之一。眼部B型超聲為IIH患者視盤相關征像的可視化和量化做出重要貢獻。
2.4 其他影像技術
CT、CT血管造影、MRI、MRI靜脈成像(MRV)等影像學檢查均應用于IIH的診斷。IIH的診斷是一種排除性診斷,如考慮診斷IIH,需要進行MRI和MRV等檢查以排除引起顱內壓升高或類似癥狀的其他疾病。影像學檢查可觀察到顱高壓的特征性表現,如空泡蝶鞍、部分空泡蝶鞍等,橫竇狹窄尤其是雙側靜脈竇狹窄因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MRV征象[27]。
腦血管造影,也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診斷腦靜脈狹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明確顱內靜脈竇狹窄的存在[28]。
自動觸發螺旋型填充的3D增強MRV、靜脈血管內超聲檢查也可用于評價腦靜脈系統情況,但尚未應用于臨床實踐[10-11]。
彌散張量成像(DTI)簡直是MRI的一種特殊形式。目前DTI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樞系統中的神經纖維束通路,其在定量分析軸突完整性、預測視神經功能方面的敏感性優于傳統MRI檢查。研究發現,當IIH患者CSF壓力正常化時,DTI檢查可見視神經各向異性分數降低,這表明CSF壓力減小時視神經組織受壓減少[29]。DTI檢查可見IIH患者腦室周圍白質微結構變化,IIH患者胼胝體壓部、胼胝體干、右上放射冠的平均擴散率、軸向彌散系數、徑向彌散系數降低。當IIH患者接受治療后CSF正常化時,部分腦室周圍白質微結構變化可逆,這表明DTI可用于評估疾病消退和治療效果[29-30]。
四維血流MRI檢查用于測量靜脈竇壓力及跨狹窄壓力差(TPG),對于評估IIH患者靜脈竇壓力變化及鑒別不同TPG的IIH患者有重要作用。與傳統的靜脈竇測壓法相比,4D血流MRI檢查可以為IIH患者提供一種無創性的成像方法,有助于臨床醫生識別可能受益于靜脈竇支架置入手術(VSS)的患者[31-32]。
3 IIH最新治療進展
《2018年英國特發性顱內高壓:共識治療指南》提出IIH治療的原則為治療潛在病因,保護視力,減輕癥狀[33]。然而,未來亟需解決關于不同病情程度的IIH何時開始藥物治療、何時開始手術干預,規范化治療方案。
3.1 減重
肥胖或者手術干預失敗的IIH患者均應進行減重,包括控制飲食、抗肥胖藥物和減重手術如Roux-en-Y胃旁路手術、腹腔鏡可調節胃束帶和腹腔鏡袖式胃切除手術)[34]。研究表明,減重程度與顱內壓降低程度相關[34]。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了多種新型抗肥胖藥物,如奧利司他、利拉魯肽等。減重手術可以更明顯、快速、長期的控制顱內壓,與袖式胃切除手術相比,Roux-en-Y胃旁路手術能更快速有力的降低患者的顱內壓、改善視力[35-36]。
3.2 藥物治療
目前FDA尚未批準用于IIH治療的藥物。碳酸酐酶抑制劑仍是一線治療藥物,但因其不良反應較多,病人依從性差。多種新型靶向治療藥物已取得一定的進展,其安全性、有效性有待進一步驗證[37]。
3.2.1 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
GLP-1受體(GLP-1R)廣泛表達于胰腺、腦部、胃腸道等多種器官,與GLP-1結合后,發揮胰島素增敏作用,增加飽腹感,延緩胃排空,促進體重減輕[38]。GLP-1R可在脈絡膜叢中表達,代表藥物艾塞那肽可使顱內高壓大鼠模型的顱內壓降低,其治療效果優于乙酰唑胺、托吡酯,這可能與調節環磷酸腺苷依賴蛋白激酶信號通路有關[39]。此外,GLP-1R激動劑通過調節白細胞介素等炎癥因子,可有效緩解IIH的偏頭痛癥狀。艾塞那肽可顯著降低IIH患者的顱內壓、緩解頭痛、減輕體重[3, 40]。
3.2.2 11β-HSD 1抑制劑
11β-HSD 1在脈絡膜叢中表達,可將非活性糖皮質激素轉化為活性皮質醇,調節CSF的產生[41]。代謝失調和肥胖作為IIH的危險因素,也是11β-HSD1抑制劑的潛在靶點。研究發現,11?-HSD1抑制劑安全、耐受性良好,可改善IIH患者脂質代謝和肝功能,但對骨骼肌組織生成、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的影響及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42]。
3.2.3 CGRP受體單克隆抗體
頭痛是IIH患者最常見表現,表型與原發性頭痛大致相似。目前FDA尚未批準治療IIH頭痛的藥物。Erenumab(CGRP受體單克隆抗體)可顯著改善頭痛,不良反應少,耐受性良好,可能是IIH持續性頭痛的潛在治療方法[43]。
3.3 手術治療
對于難治性(藥物不耐受、藥物難治性或暴發性IIH)的患者,建議采取手術干預,如視神經鞘開窗術(ONSF)和CSF分流手術[44-45]。兩種手術方式均可有效改善IIH患者的視力、視野,緩解視盤水腫,但對頭痛效果不佳[45]。ONSF因其并發癥發生率很低,常被作為IIH患者手術干預的首選方法,尤其適用于不對稱視盤水腫的IIH患者[46]。目前經單側上瞼重瞼部位入路的技術已被證實安全有效[47]。CSF分流手術仍然是難治性IIH患者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手術后近半數患者存在需多次手術修復,通過手術中顱內壓監測進行分流調整,顯著減少再次手術可能[6]。
靜脈竇狹窄與IIH的因果關系存在爭議,使得VSS應用受限。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VSS可持續地降低顱內壓,改善視盤水腫、頭痛[48]。VSS尤其適用于存在靜脈竇狹窄、狹窄區域壓力梯度升高≥8 mm Hg(1 mm Hg=0.133 kPa)的難治性IIH患者。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VSS改善患者視力、頭痛的療效更好,支架存活率高,但手術后需要抗血小板治療[49]。
4 小結與展望
IIH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多學科疾病,其特征是顱內壓升高。其診斷流程主要依據排除診斷思維需要進行全身及神經系統相關影像檢查,作為視盤水腫為特征的疾病,眼科OCT檢查的RNFL的變化、RPE形態的改變及OCTA檢查的視盤周圍血管密度的變化,眼部B型超聲檢查的ONSD及ODE高度具有出色的診斷價值。IIH目前的治療策略包括減重、藥物治療和手術相結合的方式,以降低顱內壓和緩解相關癥狀,最大限度的保存視功能改善預后。尤其是減重治療及一些新藥機制的發現,為IIH治療帶來新的角度。未來,首先應完善我國針對IIH相關流行病學數據,努力使我國醫師IIH診斷標準化,提高眼科醫師對該病的認識;其次,IIH需要分類進行臨床觀察,深入認識IIH的不同分型尤其是爆發型IIH,及時救治以免錯過搶救的最佳時機;另外,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分割并聯合影像組學技術,以提高該病的智能診斷率。此外,進一步探索IIH的發病機制,從而對應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