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近視性視網膜劈裂(RS)是近視性牽引性黃斑病變(MTM)發生的重要環節。文獻報道,在伴有后葡萄腫的病理性近視(PM)患者中,RS的發生率介于9%~34%之間[1-2]。當RS累及黃斑時,則被稱為黃斑劈裂(MRS),是MTM早期階段的一種表現形式。值得注意的是,MRS可能在無癥狀的情況下存在,并且其進程可能是緩慢或長期穩定的,甚至有自愈的可能性。然而,隨著PM的發展,部分MRS可能會進一步演變為板層黃斑裂孔(MH)或全層MH(FTMH),并最終可能導致黃斑區視網膜脫離(RD)[3-8]。近年來,光相干斷層掃描(OCT)作為一種重要的臨床工具,在診斷和鑒別MRS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證實了玻璃體視網膜界面改變對于RS發生的重要性[9-10]。超廣角掃頻源OCT(UWF SS-OCT)不僅能夠清晰展示視網膜層間的細微變化,而且能夠在單次掃描中覆蓋上下血管弓及以外的后極部視網膜情況。Takahashi等[11]利用UWF SS-OCT技術觀察到了一組PM患眼中的黃斑區外血管旁異常(PVA),如血管旁微皺襞、囊腫、劈裂以及板層MH,這些發現為理解MRS提供了超越中心凹的新視角。盡管如此,關于MRS與PVA之間的關系及其影像學特征與患者臨床數據的相關性,目前的研究仍然不夠系統和深入。本研究旨在通過對一組伴有PVA的PM患者進行UWF SS-OCT檢查,詳細描述PVA和MRS的影像學特征,并探討不同影像學表型與人口統計信息、眼軸長度(AL)、等效球鏡度(SE)以及最佳矯正視力(BCVA)之間的關聯。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病例研究。本研究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號:2021-KY-0879),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參與者獲知情同意后,收集其人口學信息和影像資料。
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PM伴MRS患者224例371只眼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近視研究所PM定義[12];(2)存在MRS和(或)PVA。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缺少相對應全景眼底彩色照相、AL、SE與BCVA等資料;(2)屈光間質混濁,影響UWF SS-OCT檢查判讀;(3)既往有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史;(4)存在除PM外其他影響眼底判讀的眼部及全身系統性疾病。
患眼均行BCVA、醫學驗光、裂隙燈顯微鏡、間接檢眼鏡、UWF SS-OCT檢查以及AL測量。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德國Carl Zeiss公司 IOL Master 500測量AL。
采用視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 SS-OCTA行UWF SS-OCT檢查。應用Star 32 line R8模式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進行放射狀掃描,掃描線長度16 mm,深度 6~12 mm,掃描范圍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上下血管弓區域。黃斑區定義為以黃斑中心小凹為圓心直徑5.5 mm圓形區域。MRS:黃斑區視網膜層間分離,但視網膜層間仍由Müller細胞連接[13]。根據參考文獻[11, 14-15]的標準,將PVA分為血管和血管旁微皺襞(圖1A)、血管旁視網膜囊腫(圖1A)、血管旁劈裂(圖1B)、血管旁板層MH(圖1C);MRS形態分為內層、外層、混合MRS。內層MRS:視網膜神經纖維層間或視網神經節細胞層分離(圖1D);外層MRS:外叢狀層和外顆粒層中的分離(圖1E);混合MRS:同時出現內層及外層劈裂(圖1F)。記錄MRS有無累及黃斑中心小凹;判斷是否存在內板層、外板層MH以及FTMH合并或未合并RD、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圓頂狀黃斑(DSM)、視網膜前膜(ERM)、中心凹下RD(FRD)。圖像采集由專業且熟練的眼科醫師完成。兩名經驗豐富的眼底病專業醫師獨立閱片并分類記錄,出現異議時由第三名高年資眼底病專業醫師裁決。

依據PVA是否合并MRS,將患眼分為單純PVA組、PVA合并MRS組;依據MRS類型,將患眼分為內層MRS組、外層MRS組、混合MRS組;依據MRS是否累及中心小凹,將患眼分為MRS未累及中心小凹組和MRS累及中心小凹組。
采用SPSS 26.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對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年齡、SE、AL、BCVA等均不符合正態分布,以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為保證組間獨立性,計算年齡時雙眼患者取右眼對應組別進行統計分析。不同組別之間患者年齡、SE、AL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和Mann-Whitney U檢驗;多重比較采用Bonferroni矯正。定性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和Fisher確切概率檢驗。雙側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24例371只眼中,男性48例74只眼,女性176例297只眼;雙眼147例,單眼77例。年齡54(49,61)歲,范圍10~89歲。患眼logMAR BCVA 0.301(0.097,0.747),范圍0.00~3.28;SE ?13. 375(?18.00,?10.00)D,范圍?6.00~?26.00 D;AL 29.84(28.27,31.24)mm,范圍 26.12~ 34.96 mm。
371只眼中,PVA 328只眼,MRS 251只眼。PVA 328只眼中,單純PVA組120只眼(36.59%,120/328),PVA合并MRS組 208只眼(63.41%,208/328)。MRS 251只眼中,單純MRS 43只眼(17.13%,43/251),PVA合并MRS組 208只眼(82.87%,208/251)。
371只眼中,合并內板層MH(圖2A)、外板層MH(圖2B)、FTMH伴RD(圖2C)、FTMH不伴RD(圖2D)、CNV(圖2E)、DSM(圖2F)、ERM(圖2G)、FRD(圖2H)分別為33(8.89%,33/371)、27(7.28%,27/371)、3(0.18%,3/371)、14(3.77%,14/371)、12(3.23%,12/371)、56(15.09%,56/371)、28(7.55%,28/371)、7(1.89%,7/371)只眼,其中DSM最常見。

PVA 328只眼中,血管和血管旁微皺襞、血管旁視網膜囊腫、血管旁劈裂、血管旁板層MH分別為151、236、202、72只眼。其中,單一病變者142只眼(43.29%,142/328);2種及以上病變者186只眼(56.71%,186/328)。
MRS 251只眼中,內層MRS組、外層MRS組、混合MRS組分別為 34(13.55%,34/ 251)、92(36.65%,92/251)、125(49.80%,125/251)只眼;MRS合并PVA 208只眼中,內層、外層、混合MRS分別為30(14.42%,30/208)、60(28.84%,60/208)、118(47.01%,118/208)只眼。累及中心小凹155只眼(61.75%,155/251),其中內層、外層、混合MRS分別為4(1.59%,4/251)、63(25.10%,63/251)、88(35.06%,88/251)只眼;未累及中心小凹96只眼(38.25%,96/251),其中內層、外層、混合MRS分別為30(11.95%,30/251)、29(11.55%,29/251)、37(14.74%,37/251)只眼。未累及中心小凹的外層和混合MRS占所有外層和混合MRS病例的30.41%(66/217)。
不同MRS類型是否合并PVA、累及中心小凹眼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合并PVA眼數兩兩比較:內層MRS與混合MRS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 1.577,P=0.205);外層MRS合并PVA的眼數較內層、混合MRS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30.614、28.379,P<0.001、<0.001)。 累及中心小凹兩兩比較:外層MRS與混合MRS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 0.092,P=0.761);內層MRS累及中心小凹的眼數較外層MRS、混合MRS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 =32.069、37.691,P<0.001、<0.001)。

單純PVA組、PVA合并MRS組患者年齡、AL、SE、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單一PVA病變142只眼中,單純PVA組、PVA合并MRS組分別為75(52.81%,75/142)、67(47.19%,67/142)只眼;2種及以上PVA病變186只眼中,單純PVA組、PVA合并MRS組分別為45(24.19%,45/186)、141(75.81%,141/186)只眼。與單純PVA組比較,PVA合并MRS組更容易合并2種及以上PVA病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0.535,P<0.001)。

單純PVA組、不同類型MRS組患者年齡、AL、SE、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組間兩兩比較,年齡:單純PVA組、外層MRS組與其他各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且單純PVA組低于其他各組,外層MRS組高于其他各組;AL:單純PVA組、混合MRS組與其他各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且單純PVA組短于其他各組,混合MRS組長于其他各組;SE:單純PVA組、混合MRS組與其他各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且單純PVA組低于其他各組,混合MRS組高于其他各組;BCVA:單純PVA組、外層MRS組、混合MRS組與其他各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且單純PVA組較其他各組好,外層MRS組、混合MRS組較其他各組差。

單純PVA組、未累及中心小凹組、累及中心小凹組患者年齡、AL、SE、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與單純PVA組、內層MRS組比較,外層MRS組、混合MRS組更易累及中心小凹,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3.906、10.836,P=0.048、<0.001)。

外層MRS組中,內板層MH形成比例最高,24只眼(24.74%,24/92);內層MRS組中,ERM比例相對較高,11只眼(32.35%,11/34);混合MRS組中,外板層MH形成比例最高,24只眼(14.4%,18/125)。DSM 56只眼中,單純PVA組、內層MRS組、外層MRS組、混合MRS組分別為21(17.5%,21/120)、7(20.59%,7/34)、19(20.65%,19/92)、9(7.2%,9/125)只眼(表5)。

單純PVA組組內、內層MRS組組內,合并與未合并DSM患眼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Z=?0.014、?0.774,P=0.989、0.439)。外層MRS組組內、混合MRS組組內,合并與未合并DSM患眼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3.297、?3.696,P=0.001、<0.001)。合并DSM者MRS累及中心小凹的眼數較未合并DMS者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360,P<0.001),即合并DSM者MRS更不易累及黃斑。
3 討論
本研究利用UWF SS-OCT探討了PVA與MRS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82.87%(208/251)的MRS患眼合并PVA改變,表明PVA是MRS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76.52%(208/328)的PVA患眼合并MRS,這一比例顯著高于Kamal-Salah等[16]的研究結果(6.4%)。這種差異可能源于研究對象的不同:本研究聚焦于明確診斷為PVA和(或)MRS的患者,而Kamal-Salah等[16]則選擇了P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發現提示,在臨床實踐中,許多PVA患者未能得到準確診斷,因為PVA通常不會影響視力,因而未進行OCT檢查。鑒于此,建議未來在臨床工作中使用OCT對PM患者進行全面的眼底病變評估,以確認PVA作為MRS風險因素的重要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外層MRS合并PVA的比例較低,而混合MRS合并PVA的比例較高,表明單純外層MRS與血管弓附近的改變關系較弱,而混合MRS與PVA的關系更為密切。結合本課題組先前的研究結果,外層MRS更容易受到鞏膜曲率的影響,而混合MRS則更為復雜,通常伴隨2種及以上PVA病變[9, 17]。Takahashi等[11, 18]的研究進一步表明,黃斑區以外的PVA在RS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由玻璃體視網膜粘連引起。此外,既往研究指出,MRS與特發性MH相比,其內界膜厚度較小、彈性較低且Ⅳ型膠原纖維濃度較低,這些特征均與MRS的形成密切相關[19]。綜合本研究和既往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復雜的MRS與血管弓附近的玻璃體視網膜界面變化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混合MRS是最常見的類型(49.80%,125/251);不同類型MRS患者的年齡、AL、SE以及logMAR BCVA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外層MRS更傾向于影響中心小凹區域,且該類患者的平均年齡相對較高,這與ERM和外層MRS作為MTM晚期表現的研究結論相符[9, 19-20]。此外,單純PVA患眼AL較短,近視程度相對較輕,BCVA也較好;相比之下,累及中心小凹的MRS患眼則表現出較長的AL,更高的近視度數以及較差的BCVA。這些發現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21-22]。
Shimada等[23]利用頻域OCT對207只PM患眼的RS進行了分類,該分類體系未涉及內層MRS表現,因此與本研究有所不同。Shimada等[23]研究中,S1階段占S1到S4所有階段的32%。而在本研究中,未累及中心小凹的外層和混合MRS占所有外層和混合MRS病例的30.41%。這兩個數值相近,表明本研究與Shimada等[23]的分類結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支持了PVA和MRS之間的影像學相關性。
此外,本研究還對PVA和MRS的合并癥進行了詳細分析,發現DSM是最常見的合并癥。Shinohara等[15]也觀察到這種改變對RS形態的影響。DSM最早由Gaucher等[24]于2008年報道,其OCT特征表現為黃斑部向玻璃體腔突出,整體呈現“W”型結構。DSM的發生與鞏膜生物力學特性的變化密切相關,可能由于局部鞏膜不對稱生長導致,是RS常見的合并癥[25-26]。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本研究發現合并DSM的患眼表現出較好的BCVA,尤其是在混合MRS患者中,且合并DSM的患眼更不易累及黃斑[27-28]。這一發現與Fang等[29]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DSM可能對黃斑區結構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從而減緩視力惡化。鑒于這些發現,進一步深入研究DSM在MRS病理過程中可能發揮的保護機制顯得尤為重要。了解這些機制有助于優化患者的治療策略,提高治療效果。未來的研究應著重探討如何利用DSM的保護特性來改善患者的預后 [17, 30]。
針對MRS的多種形態,本研究統計了常見的MTM合并癥,包括板層MH和FRD等。Parolini等[31]提出的近視牽引性黃斑病變分期系統(MSS)為臨床評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框架。盡管本研究并未完全采用MSS分類,但統計結果顯示,外層MRS患者中內板層MH形成的比例最高,這一結果與Parolini等[31]的研究結論相似。此外,本研究還對板層MH以及FTMH是否合并RD進行了詳細統計。這些數據進一步支持了MRS與PVA形態學變化之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評估了PVA與MRS之間的關系,發現MRS患者中合并PVA的比例較高,表明PVA是引發MRS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還揭示了PVA與MRS的影像學表現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并且這些表現與患者的年齡、AL、SE以及BCVA密切相關。本研究強調了UWF SS-OCT在PM并發癥診斷中的重要性。通過提供真實世界的數據支持,本研究不僅驗證了先前的研究結論,還為進一步探索PVA與MRS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本研究對象為省級醫學中心確診的PVA和(或)MRS患者,由于僅存在PVA改變時可能并不會引起明顯的視力下降,這類患者可能未被充分納入研究樣本中,因此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完全代表所有存在PVA的PM患者。(2) 本研究為回顧性臨床分析,未能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因此我們無法了解PVA和MRS在病程中的變化及轉歸情況。未來研究應包括更大范圍的患者群體,并采用前瞻性設計,以便更好地追蹤疾病的動態變化,提供更為全面的臨床指導。
近視性視網膜劈裂(RS)是近視性牽引性黃斑病變(MTM)發生的重要環節。文獻報道,在伴有后葡萄腫的病理性近視(PM)患者中,RS的發生率介于9%~34%之間[1-2]。當RS累及黃斑時,則被稱為黃斑劈裂(MRS),是MTM早期階段的一種表現形式。值得注意的是,MRS可能在無癥狀的情況下存在,并且其進程可能是緩慢或長期穩定的,甚至有自愈的可能性。然而,隨著PM的發展,部分MRS可能會進一步演變為板層黃斑裂孔(MH)或全層MH(FTMH),并最終可能導致黃斑區視網膜脫離(RD)[3-8]。近年來,光相干斷層掃描(OCT)作為一種重要的臨床工具,在診斷和鑒別MRS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證實了玻璃體視網膜界面改變對于RS發生的重要性[9-10]。超廣角掃頻源OCT(UWF SS-OCT)不僅能夠清晰展示視網膜層間的細微變化,而且能夠在單次掃描中覆蓋上下血管弓及以外的后極部視網膜情況。Takahashi等[11]利用UWF SS-OCT技術觀察到了一組PM患眼中的黃斑區外血管旁異常(PVA),如血管旁微皺襞、囊腫、劈裂以及板層MH,這些發現為理解MRS提供了超越中心凹的新視角。盡管如此,關于MRS與PVA之間的關系及其影像學特征與患者臨床數據的相關性,目前的研究仍然不夠系統和深入。本研究旨在通過對一組伴有PVA的PM患者進行UWF SS-OCT檢查,詳細描述PVA和MRS的影像學特征,并探討不同影像學表型與人口統計信息、眼軸長度(AL)、等效球鏡度(SE)以及最佳矯正視力(BCVA)之間的關聯。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病例研究。本研究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號:2021-KY-0879),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參與者獲知情同意后,收集其人口學信息和影像資料。
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PM伴MRS患者224例371只眼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近視研究所PM定義[12];(2)存在MRS和(或)PVA。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缺少相對應全景眼底彩色照相、AL、SE與BCVA等資料;(2)屈光間質混濁,影響UWF SS-OCT檢查判讀;(3)既往有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史;(4)存在除PM外其他影響眼底判讀的眼部及全身系統性疾病。
患眼均行BCVA、醫學驗光、裂隙燈顯微鏡、間接檢眼鏡、UWF SS-OCT檢查以及AL測量。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德國Carl Zeiss公司 IOL Master 500測量AL。
采用視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 SS-OCTA行UWF SS-OCT檢查。應用Star 32 line R8模式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進行放射狀掃描,掃描線長度16 mm,深度 6~12 mm,掃描范圍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上下血管弓區域。黃斑區定義為以黃斑中心小凹為圓心直徑5.5 mm圓形區域。MRS:黃斑區視網膜層間分離,但視網膜層間仍由Müller細胞連接[13]。根據參考文獻[11, 14-15]的標準,將PVA分為血管和血管旁微皺襞(圖1A)、血管旁視網膜囊腫(圖1A)、血管旁劈裂(圖1B)、血管旁板層MH(圖1C);MRS形態分為內層、外層、混合MRS。內層MRS:視網膜神經纖維層間或視網神經節細胞層分離(圖1D);外層MRS:外叢狀層和外顆粒層中的分離(圖1E);混合MRS:同時出現內層及外層劈裂(圖1F)。記錄MRS有無累及黃斑中心小凹;判斷是否存在內板層、外板層MH以及FTMH合并或未合并RD、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圓頂狀黃斑(DSM)、視網膜前膜(ERM)、中心凹下RD(FRD)。圖像采集由專業且熟練的眼科醫師完成。兩名經驗豐富的眼底病專業醫師獨立閱片并分類記錄,出現異議時由第三名高年資眼底病專業醫師裁決。

依據PVA是否合并MRS,將患眼分為單純PVA組、PVA合并MRS組;依據MRS類型,將患眼分為內層MRS組、外層MRS組、混合MRS組;依據MRS是否累及中心小凹,將患眼分為MRS未累及中心小凹組和MRS累及中心小凹組。
采用SPSS 26.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對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年齡、SE、AL、BCVA等均不符合正態分布,以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為保證組間獨立性,計算年齡時雙眼患者取右眼對應組別進行統計分析。不同組別之間患者年齡、SE、AL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和Mann-Whitney U檢驗;多重比較采用Bonferroni矯正。定性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和Fisher確切概率檢驗。雙側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24例371只眼中,男性48例74只眼,女性176例297只眼;雙眼147例,單眼77例。年齡54(49,61)歲,范圍10~89歲。患眼logMAR BCVA 0.301(0.097,0.747),范圍0.00~3.28;SE ?13. 375(?18.00,?10.00)D,范圍?6.00~?26.00 D;AL 29.84(28.27,31.24)mm,范圍 26.12~ 34.96 mm。
371只眼中,PVA 328只眼,MRS 251只眼。PVA 328只眼中,單純PVA組120只眼(36.59%,120/328),PVA合并MRS組 208只眼(63.41%,208/328)。MRS 251只眼中,單純MRS 43只眼(17.13%,43/251),PVA合并MRS組 208只眼(82.87%,208/251)。
371只眼中,合并內板層MH(圖2A)、外板層MH(圖2B)、FTMH伴RD(圖2C)、FTMH不伴RD(圖2D)、CNV(圖2E)、DSM(圖2F)、ERM(圖2G)、FRD(圖2H)分別為33(8.89%,33/371)、27(7.28%,27/371)、3(0.18%,3/371)、14(3.77%,14/371)、12(3.23%,12/371)、56(15.09%,56/371)、28(7.55%,28/371)、7(1.89%,7/371)只眼,其中DSM最常見。

PVA 328只眼中,血管和血管旁微皺襞、血管旁視網膜囊腫、血管旁劈裂、血管旁板層MH分別為151、236、202、72只眼。其中,單一病變者142只眼(43.29%,142/328);2種及以上病變者186只眼(56.71%,186/328)。
MRS 251只眼中,內層MRS組、外層MRS組、混合MRS組分別為 34(13.55%,34/ 251)、92(36.65%,92/251)、125(49.80%,125/251)只眼;MRS合并PVA 208只眼中,內層、外層、混合MRS分別為30(14.42%,30/208)、60(28.84%,60/208)、118(47.01%,118/208)只眼。累及中心小凹155只眼(61.75%,155/251),其中內層、外層、混合MRS分別為4(1.59%,4/251)、63(25.10%,63/251)、88(35.06%,88/251)只眼;未累及中心小凹96只眼(38.25%,96/251),其中內層、外層、混合MRS分別為30(11.95%,30/251)、29(11.55%,29/251)、37(14.74%,37/251)只眼。未累及中心小凹的外層和混合MRS占所有外層和混合MRS病例的30.41%(66/217)。
不同MRS類型是否合并PVA、累及中心小凹眼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合并PVA眼數兩兩比較:內層MRS與混合MRS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 1.577,P=0.205);外層MRS合并PVA的眼數較內層、混合MRS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30.614、28.379,P<0.001、<0.001)。 累及中心小凹兩兩比較:外層MRS與混合MRS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 0.092,P=0.761);內層MRS累及中心小凹的眼數較外層MRS、混合MRS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 =32.069、37.691,P<0.001、<0.001)。

單純PVA組、PVA合并MRS組患者年齡、AL、SE、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單一PVA病變142只眼中,單純PVA組、PVA合并MRS組分別為75(52.81%,75/142)、67(47.19%,67/142)只眼;2種及以上PVA病變186只眼中,單純PVA組、PVA合并MRS組分別為45(24.19%,45/186)、141(75.81%,141/186)只眼。與單純PVA組比較,PVA合并MRS組更容易合并2種及以上PVA病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0.535,P<0.001)。

單純PVA組、不同類型MRS組患者年齡、AL、SE、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組間兩兩比較,年齡:單純PVA組、外層MRS組與其他各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且單純PVA組低于其他各組,外層MRS組高于其他各組;AL:單純PVA組、混合MRS組與其他各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且單純PVA組短于其他各組,混合MRS組長于其他各組;SE:單純PVA組、混合MRS組與其他各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且單純PVA組低于其他各組,混合MRS組高于其他各組;BCVA:單純PVA組、外層MRS組、混合MRS組與其他各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且單純PVA組較其他各組好,外層MRS組、混合MRS組較其他各組差。

單純PVA組、未累及中心小凹組、累及中心小凹組患者年齡、AL、SE、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與單純PVA組、內層MRS組比較,外層MRS組、混合MRS組更易累及中心小凹,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3.906、10.836,P=0.048、<0.001)。

外層MRS組中,內板層MH形成比例最高,24只眼(24.74%,24/92);內層MRS組中,ERM比例相對較高,11只眼(32.35%,11/34);混合MRS組中,外板層MH形成比例最高,24只眼(14.4%,18/125)。DSM 56只眼中,單純PVA組、內層MRS組、外層MRS組、混合MRS組分別為21(17.5%,21/120)、7(20.59%,7/34)、19(20.65%,19/92)、9(7.2%,9/125)只眼(表5)。

單純PVA組組內、內層MRS組組內,合并與未合并DSM患眼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Z=?0.014、?0.774,P=0.989、0.439)。外層MRS組組內、混合MRS組組內,合并與未合并DSM患眼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3.297、?3.696,P=0.001、<0.001)。合并DSM者MRS累及中心小凹的眼數較未合并DMS者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360,P<0.001),即合并DSM者MRS更不易累及黃斑。
3 討論
本研究利用UWF SS-OCT探討了PVA與MRS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82.87%(208/251)的MRS患眼合并PVA改變,表明PVA是MRS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76.52%(208/328)的PVA患眼合并MRS,這一比例顯著高于Kamal-Salah等[16]的研究結果(6.4%)。這種差異可能源于研究對象的不同:本研究聚焦于明確診斷為PVA和(或)MRS的患者,而Kamal-Salah等[16]則選擇了P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發現提示,在臨床實踐中,許多PVA患者未能得到準確診斷,因為PVA通常不會影響視力,因而未進行OCT檢查。鑒于此,建議未來在臨床工作中使用OCT對PM患者進行全面的眼底病變評估,以確認PVA作為MRS風險因素的重要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外層MRS合并PVA的比例較低,而混合MRS合并PVA的比例較高,表明單純外層MRS與血管弓附近的改變關系較弱,而混合MRS與PVA的關系更為密切。結合本課題組先前的研究結果,外層MRS更容易受到鞏膜曲率的影響,而混合MRS則更為復雜,通常伴隨2種及以上PVA病變[9, 17]。Takahashi等[11, 18]的研究進一步表明,黃斑區以外的PVA在RS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由玻璃體視網膜粘連引起。此外,既往研究指出,MRS與特發性MH相比,其內界膜厚度較小、彈性較低且Ⅳ型膠原纖維濃度較低,這些特征均與MRS的形成密切相關[19]。綜合本研究和既往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復雜的MRS與血管弓附近的玻璃體視網膜界面變化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混合MRS是最常見的類型(49.80%,125/251);不同類型MRS患者的年齡、AL、SE以及logMAR BCVA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外層MRS更傾向于影響中心小凹區域,且該類患者的平均年齡相對較高,這與ERM和外層MRS作為MTM晚期表現的研究結論相符[9, 19-20]。此外,單純PVA患眼AL較短,近視程度相對較輕,BCVA也較好;相比之下,累及中心小凹的MRS患眼則表現出較長的AL,更高的近視度數以及較差的BCVA。這些發現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21-22]。
Shimada等[23]利用頻域OCT對207只PM患眼的RS進行了分類,該分類體系未涉及內層MRS表現,因此與本研究有所不同。Shimada等[23]研究中,S1階段占S1到S4所有階段的32%。而在本研究中,未累及中心小凹的外層和混合MRS占所有外層和混合MRS病例的30.41%。這兩個數值相近,表明本研究與Shimada等[23]的分類結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支持了PVA和MRS之間的影像學相關性。
此外,本研究還對PVA和MRS的合并癥進行了詳細分析,發現DSM是最常見的合并癥。Shinohara等[15]也觀察到這種改變對RS形態的影響。DSM最早由Gaucher等[24]于2008年報道,其OCT特征表現為黃斑部向玻璃體腔突出,整體呈現“W”型結構。DSM的發生與鞏膜生物力學特性的變化密切相關,可能由于局部鞏膜不對稱生長導致,是RS常見的合并癥[25-26]。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本研究發現合并DSM的患眼表現出較好的BCVA,尤其是在混合MRS患者中,且合并DSM的患眼更不易累及黃斑[27-28]。這一發現與Fang等[29]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DSM可能對黃斑區結構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從而減緩視力惡化。鑒于這些發現,進一步深入研究DSM在MRS病理過程中可能發揮的保護機制顯得尤為重要。了解這些機制有助于優化患者的治療策略,提高治療效果。未來的研究應著重探討如何利用DSM的保護特性來改善患者的預后 [17, 30]。
針對MRS的多種形態,本研究統計了常見的MTM合并癥,包括板層MH和FRD等。Parolini等[31]提出的近視牽引性黃斑病變分期系統(MSS)為臨床評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框架。盡管本研究并未完全采用MSS分類,但統計結果顯示,外層MRS患者中內板層MH形成的比例最高,這一結果與Parolini等[31]的研究結論相似。此外,本研究還對板層MH以及FTMH是否合并RD進行了詳細統計。這些數據進一步支持了MRS與PVA形態學變化之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評估了PVA與MRS之間的關系,發現MRS患者中合并PVA的比例較高,表明PVA是引發MRS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還揭示了PVA與MRS的影像學表現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并且這些表現與患者的年齡、AL、SE以及BCVA密切相關。本研究強調了UWF SS-OCT在PM并發癥診斷中的重要性。通過提供真實世界的數據支持,本研究不僅驗證了先前的研究結論,還為進一步探索PVA與MRS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本研究對象為省級醫學中心確診的PVA和(或)MRS患者,由于僅存在PVA改變時可能并不會引起明顯的視力下降,這類患者可能未被充分納入研究樣本中,因此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完全代表所有存在PVA的PM患者。(2) 本研究為回顧性臨床分析,未能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因此我們無法了解PVA和MRS在病程中的變化及轉歸情況。未來研究應包括更大范圍的患者群體,并采用前瞻性設計,以便更好地追蹤疾病的動態變化,提供更為全面的臨床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