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患兒男,8歲。因雙眼視力下降1年,于2023年8月4日到濟南愛爾眼科醫院就診。既往身體健康,否認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史。眼科檢查:右眼、左眼視力分別為0.5、0.6。右眼、左眼最佳矯正視力(BCVA)均為1.0。右眼、左眼眼壓分別為15、16 mm Hg(1 mm Hg=0.133 kPa)。雙眼眼前節和眼底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給予患者最佳視力最大正鏡度數配鏡。患兒于2023年9月于外院行低強度紅光重復照射(RLRL)治療連續8個月。患兒2024年5月12日于我院復查。右眼、左眼BCVA均為1.2。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顳側視網膜內層層間一類圓形弱反射信號區(圖1)。追問病史,患兒自述RLRL治療期間無外傷、激光筆照射及其他有害光線照射史。囑暫停RLRL治療。患兒2024年8月27日于我院復查。右眼、左眼BCVA均為1.0。OCT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顳側視網膜內層結構完整性及連續性較前恢復(圖2)。


討論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患病率急速增長,并且呈現出低齡和高度化趨勢[1]。RLRL照射是一種采用低強度紅光對雙眼進行非接觸反復照射的治療方法,曾廣泛用于兒童弱視的治療且效果明確[2]。基于光照對兒童近視防控的原理,輔助兒童青少年近視治療,RLRL已在我國多地開展,大量文獻證明其對近視防控有一定的療效[3-7]。由于其臨床使用觀察時間短,安全性尚不能完全確定,目前尚未能在醫療機構大范圍使用。而非醫療機構缺乏醫生指導和監督,不規范應用的現象時有發生,增加了不良反應發生的潛在風險。《重復低強度紅光照射輔助治療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共識(2022)》[8]指出:3~16歲近視相關兒童和青少年,近視度數快速進展(≥0.75 D/年),且對其他防控方案不敏感者,可使用RLRL照射,但治療期間應當嚴格規范復查。
本例患兒使用RLRL照射后未定期規范復查。8個月后于我院復查,OCT檢查可見左眼黃斑區顳側視網膜內層發現橢圓形弱反射區,結構不連續。隨即停止RLRL照射,3個月后復查,患兒左眼視網膜結構恢復正常。田彧和肖志剛[9]研究報道,RLRL照射造成視網膜外層損傷(橢圓體帶損傷)的病例,這通常與紅光治療的強度和頻率有關。其損傷機制為紅光照射時間過長或頻率過高,光化學效應累積,導致視網膜損傷。同時視網膜對光的敏感性存在個體差異,部分患者可能對特定波長的光線更為敏感。目前,視網膜光損傷治療尚缺少指南、共識和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常用治療方法為口服糖皮質激素、營養神經和改善循環,但糖皮質激素和微量元素的應用對兒童風險獲益比有待明確[8]。本例患者RLRL治療期間視力正常,無任何不適癥狀,且視網膜內層結構的損害未對視力造成影響。所以患者及時停止RLRL照射后,采取觀察、密切隨訪方法,未給患者進一步眼部和全身用藥,停用1個月時患者未能及時到院復查。3個月復查OCT,視網膜結構已恢復正常。
《重復低強度紅光照射輔助治療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共識(2022)》[8]指出:迄止目前,長期照射是否會造成眼部結構與功能損害尚不可知,鑒于相關干預的安全性證據尚待持續研究,應在隨訪中盡可能增加黃斑部OCT(包括脈絡膜厚度)以及多焦視網膜電圖等敏感指標的檢查,以最大程度確保照射眼的安全。初次使用照射后應在一個月內復查,之后至少每三個月復查一次。本例患者治療期間雖然并未出現視力下降、眼紅、眼痛、后像時間延長、中心暗點等不良反應,但在不知不覺中已發生視網膜結構的輕微損害。臨床醫生在應用RLRL照射時,一定加倍重視患者的定期復查,不但要關注患者的主觀癥狀和眼表情況,還要重視視網膜微結構的變化。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增加檢查雙眼視功能、淚膜質量、對比敏感度、OCT血管成像、視野及視網膜電圖的檢查。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停止RLRL照射。根據損傷的程度和具體情況,,應用糖皮質激素和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隨訪觀察。早發現,早治療,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本例患兒為國內首次RLRL照射視網膜內層結構損傷的病例。幸運的是,在及時停用RLRL照射后,患兒的視網膜損傷得以恢復。當然,雖然患者治療期間無外傷、激光筆照射及其他有害光線照射史,但因隨訪不及時,不能確定具體發病時間及直接原因。RLRL照射對眼底安全性的影響仍需更多臨床樣本的進一步觀察研究。本例患兒的診療經驗為臨床醫師提供理論參考,未來需進一步重視RLRL照射的規范使用,尤其是定期隨訪,完善相關檢查,關注患者的眼底健康。
患兒男,8歲。因雙眼視力下降1年,于2023年8月4日到濟南愛爾眼科醫院就診。既往身體健康,否認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史。眼科檢查:右眼、左眼視力分別為0.5、0.6。右眼、左眼最佳矯正視力(BCVA)均為1.0。右眼、左眼眼壓分別為15、16 mm Hg(1 mm Hg=0.133 kPa)。雙眼眼前節和眼底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給予患者最佳視力最大正鏡度數配鏡。患兒于2023年9月于外院行低強度紅光重復照射(RLRL)治療連續8個月。患兒2024年5月12日于我院復查。右眼、左眼BCVA均為1.2。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顳側視網膜內層層間一類圓形弱反射信號區(圖1)。追問病史,患兒自述RLRL治療期間無外傷、激光筆照射及其他有害光線照射史。囑暫停RLRL治療。患兒2024年8月27日于我院復查。右眼、左眼BCVA均為1.0。OCT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顳側視網膜內層結構完整性及連續性較前恢復(圖2)。


討論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患病率急速增長,并且呈現出低齡和高度化趨勢[1]。RLRL照射是一種采用低強度紅光對雙眼進行非接觸反復照射的治療方法,曾廣泛用于兒童弱視的治療且效果明確[2]。基于光照對兒童近視防控的原理,輔助兒童青少年近視治療,RLRL已在我國多地開展,大量文獻證明其對近視防控有一定的療效[3-7]。由于其臨床使用觀察時間短,安全性尚不能完全確定,目前尚未能在醫療機構大范圍使用。而非醫療機構缺乏醫生指導和監督,不規范應用的現象時有發生,增加了不良反應發生的潛在風險。《重復低強度紅光照射輔助治療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共識(2022)》[8]指出:3~16歲近視相關兒童和青少年,近視度數快速進展(≥0.75 D/年),且對其他防控方案不敏感者,可使用RLRL照射,但治療期間應當嚴格規范復查。
本例患兒使用RLRL照射后未定期規范復查。8個月后于我院復查,OCT檢查可見左眼黃斑區顳側視網膜內層發現橢圓形弱反射區,結構不連續。隨即停止RLRL照射,3個月后復查,患兒左眼視網膜結構恢復正常。田彧和肖志剛[9]研究報道,RLRL照射造成視網膜外層損傷(橢圓體帶損傷)的病例,這通常與紅光治療的強度和頻率有關。其損傷機制為紅光照射時間過長或頻率過高,光化學效應累積,導致視網膜損傷。同時視網膜對光的敏感性存在個體差異,部分患者可能對特定波長的光線更為敏感。目前,視網膜光損傷治療尚缺少指南、共識和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常用治療方法為口服糖皮質激素、營養神經和改善循環,但糖皮質激素和微量元素的應用對兒童風險獲益比有待明確[8]。本例患者RLRL治療期間視力正常,無任何不適癥狀,且視網膜內層結構的損害未對視力造成影響。所以患者及時停止RLRL照射后,采取觀察、密切隨訪方法,未給患者進一步眼部和全身用藥,停用1個月時患者未能及時到院復查。3個月復查OCT,視網膜結構已恢復正常。
《重復低強度紅光照射輔助治療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共識(2022)》[8]指出:迄止目前,長期照射是否會造成眼部結構與功能損害尚不可知,鑒于相關干預的安全性證據尚待持續研究,應在隨訪中盡可能增加黃斑部OCT(包括脈絡膜厚度)以及多焦視網膜電圖等敏感指標的檢查,以最大程度確保照射眼的安全。初次使用照射后應在一個月內復查,之后至少每三個月復查一次。本例患者治療期間雖然并未出現視力下降、眼紅、眼痛、后像時間延長、中心暗點等不良反應,但在不知不覺中已發生視網膜結構的輕微損害。臨床醫生在應用RLRL照射時,一定加倍重視患者的定期復查,不但要關注患者的主觀癥狀和眼表情況,還要重視視網膜微結構的變化。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增加檢查雙眼視功能、淚膜質量、對比敏感度、OCT血管成像、視野及視網膜電圖的檢查。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停止RLRL照射。根據損傷的程度和具體情況,,應用糖皮質激素和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隨訪觀察。早發現,早治療,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本例患兒為國內首次RLRL照射視網膜內層結構損傷的病例。幸運的是,在及時停用RLRL照射后,患兒的視網膜損傷得以恢復。當然,雖然患者治療期間無外傷、激光筆照射及其他有害光線照射史,但因隨訪不及時,不能確定具體發病時間及直接原因。RLRL照射對眼底安全性的影響仍需更多臨床樣本的進一步觀察研究。本例患兒的診療經驗為臨床醫師提供理論參考,未來需進一步重視RLRL照射的規范使用,尤其是定期隨訪,完善相關檢查,關注患者的眼底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