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動物實驗,觀察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對大鼠皮膚傷口愈合的效果。實驗用SD大鼠40只,隨機分8組。其中4組為實驗組,4組為對照組。沿背部脊柱旁皮膚建立1.50 cm×2.00 cm×0.16 cm全層皮膚切除傷口模型,實驗組用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軟膏敷傷口,對照組用無菌醫用凡士林進行處理。每日換藥2次,觀察各組傷口愈合。在3、7、10、15 d之后觀察各組創面愈合情況,創口病理觀察。結果顯示傷口愈合時間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創口愈合面積和容積愈合程度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對皮膚沒有毒副作用,對皮膚愈合有促進作用,適宜作為皮膚修復材料,是醫用敷料的理想原料。
引用本文: 余珍, 章志量, 尹洪萍, 熊文說. 殼聚糖天然高分子衍生物促進大鼠皮膚愈合.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2014, 31(1): 142-145. doi: 10.7507/1001-5515.2014002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引言
創傷是外科常見的問題,目前有許多藥物及輔料用于創面愈合。例如多糖敷料、藻酸鹽敷料、水凝膠敷料、水膠體敷料等。殼聚糖具有無毒、無抗原性、抗氧化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優點; 水溶性殼聚糖易溶于水,有良好的吸收、保濕、調理、抑菌等功能[1-4]。殼聚糖及其衍生物的一些生物特性決定了其可以加速傷口愈合過程,增強炎癥細胞、巨噬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功能,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應用于皮膚組織的材料[5-6]。殼聚糖的衍生物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具有優異的吸濕保濕性能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7]。本文采用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對大鼠傷口愈合進行觀察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
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體重200~230 g(杭州師范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大鼠在培養間內飼養,環境溫度為22 ℃,以12 h為一周期改變光照和黑暗,食物和水隨意提供。
1.2 試劑
實驗組: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MW=200.2 kD,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提供)。該物質的制備方法及紅外譜圖和抗氧化性能表征參見熊文說等[7]的研究結果。將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配制成20%的濃溶液,放入冰箱4 ℃保存備用。
對照組:醫用凡士林(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提供)。
1.3 分組
SD 大鼠40只,體重為200~230 g。隨機分組,每5只為一組。其中20只為實驗組,20只為空白對照組。每日傷口給藥2次(12 h/次)。
1.4 全層皮膚急性傷口模型
傷口創面設計全層皮膚急性傷口模型,深度達背脊肌肌膜,創面外口與背脊肌肌膜(深部)創面大小一致,未設瘺道、隧道創面。稱重后,大鼠取俯臥位,剪去大鼠背部毛發,用4%硫化鈉脫毛,4%水合氯醛麻醉(1 mL/100 g),用碘伏及70%乙醇常規消毒皮膚后,切開皮膚全層,抵達背脊肌肌膜。沿背部左右各0.75 cm行脊柱旁切口,長2 cm,切除皮膚全層,建立1.50 cm×2.00 cm×0.16 cm急性傷口模型,實驗組用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軟膏敷傷口,對照組用醫用凡士林敷傷口,敷藥后兩組均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以后按此規則,前三天每日換藥兩次,三天后每日換藥一次,觀察各組傷口愈合,及時記錄。
1.5 結果觀察
每天觀察傷口變化并記錄創口表面顏色、滲液、肉芽組織床生長情況,查看傷口是否有瘺道、隧道形成,是否有異味。分別在3、7、10、15 d用脫椎法處死動物,稱大鼠體重,用透明膠膜法和注水法測量創口的面積和容積,并分別提取包括傷口的皮膚組織進行病理觀察,用HE和MASSON染色觀察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和再上皮化生等變化。
1.6 統計學分析
用t檢驗處理以上各試驗數據,觀察各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以上所有數據均用SPSS 18.0 軟件進行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實驗結果
2.1 傷口愈合觀察
實驗組給藥3 d后傷口開始縮小,傷口創傷組織呈粉紅色,表面平整、濕潤,無明顯傷口滲液,沒有壞死或腐肉組織,沒有異味,無瘺管、隧道形成。傷口邊緣和周圍皮膚組織顏色淺紅、彈性好、有輕度水腫,敷料干燥,無膿性及血性分泌物黏附;7 d時創面明顯縮小,創面干燥,無分泌物,創口有很薄的結痂,邊緣由長方形逐漸變化呈梭形;10 d時結痂收縮得更快,對照組結痂收縮相對緩慢;15 d時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已無明顯的傷口,創緣整齊,對合好,無感染,線狀瘢痕,傷口完全愈合(見圖 1)。實驗組和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分別為(10.5±0.53)和(12.0±0.54)d,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圖1
				肉眼觀察大鼠皮膚傷口愈合
			
												
				Figure1.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rat skin wound healing process
						
				圖1
				肉眼觀察大鼠皮膚傷口愈合
			
												
				Figure1.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rat skin wound healing process
			
								2.2 給藥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大鼠傷口表面積的差異
動物經試驗后活動減少,3 d后兩組創傷面積有明顯差異(P<0.05);傷后7 d傷口明顯縮小,以實驗組更為明顯(P<0.05);傷后15 d隨著時間延長,兩組創口基本愈合。用SPSS統計軟件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3、7、10、15 d傷口表面積,發現兩組之間3、7、10、15 d創面面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給藥后大鼠實驗組與對照組傷口表面積和容積
		 	
		 			 				Table1.
    			Surface area and volume of wound i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fter administration
			
						表1
                給藥后大鼠實驗組與對照組傷口表面積和容積
		 	
		 			 				Table1.
    			Surface area and volume of wound i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fter administration
       		
       				2.3 給藥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大鼠創口容積的差異
兩組創口容積改變規律與面積改變相一致,在3 d時實驗組容積減少已較對照組明顯(P<0.05),隨著時間延長,在7、10和15 d兩組創口逐漸縮小,實驗組縮小更明顯(P<0.05)(見表 1)。
		2.4   病理切片分析(見圖 2 )
	
		
			
		3 d時實驗組創面出現肉芽組織,成纖維細胞增生活躍,膠原組織增生明顯,有較多的毛細血管增生。傷后7 d時,實驗組創面膠原纖維增生明顯,毛細血管增生明顯,毛細血管量和成纖維細胞、膠原纖維明顯多于對照組。15 d時實驗組膠原纖維增生明顯,分布均勻,傷口內未見異物組織,沒有組織破壞和壞死現象,創面可見連續的上皮覆蓋;而對照組7 d時膠原纖維增生程度較實驗組弱,15 d時膠原纖維增生與7 d和10 d相比沒有明顯改變,纖維排列平整度稍差,創面可見間斷的上皮覆蓋。
 圖2
				Masson & He染料對皮膚組織進行染色(400×)
						
				圖2
				Masson & He染料對皮膚組織進行染色(400×)
			
									1:毛細血管;2:成纖維細胞;3:膠原纖維
Figure2. Staining of skin tissue (400×) with Masson & HE dye1: blood capillary; 2: fibroblasts; 3: collagenous fiber
3 討論
傷口愈合是一個生物事件,有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機制,包括五個階段:即炎癥導致止血及血栓形成,纖維組織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肉芽組織增生,上皮化再生,最后是新的細胞外基質和組織重塑的形成[8]。殼聚糖大分子鏈上分布著許多羥基和氨基,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反應活性。
本實驗結果顯示,在肉眼觀察下,用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處理的實驗組大鼠,比用無菌凡士林處理的對照組大鼠傷口表面積縮小發生的時間更早,創口愈合平整,沒有組織壞死。統計學分析愈合面積和體積,實驗組3、7和15 d時創口愈合均明顯好于凡士林對照組(P<0.05),說明殼聚糖衍生物對皮膚有明顯的促進愈合作用,能促進創口提前愈合。
組織學染色觀察實驗組成纖維細胞增生以及膠原纖維、毛細血管增生比對照組出現得更早,創傷后3 d毛細血管明顯增生;成纖維細胞開始增殖,第7 d后開始合成膠原蛋白、毛細血管明顯增多;10 d后成纖維細胞迅速增殖,膠原組織大量增生,使創面得以填充并引起收縮,創面迅速愈合;膠原蛋白進行改建,排列平整有序;創口15 d時已基本愈合,膠原蛋白豐富,毛細血管數量減少,創口內未見異物,傷口收縮比對照組明顯提前。說明殼聚糖處理傷口可以加速膠原蛋白的分泌,在創傷修復的全過程中,膠原蛋白大量合成。
4 結論
殼聚糖衍生物處理皮膚創口后創口愈合平整,愈合時間較對照組提前,植入物短時間內能完全降解,說明殼聚糖天然高分子衍生物對皮膚愈合有促進作用,對大鼠的生理影響小于對照組,適宜作為皮膚修復材料,是醫用敷料的理想原料。
引言
創傷是外科常見的問題,目前有許多藥物及輔料用于創面愈合。例如多糖敷料、藻酸鹽敷料、水凝膠敷料、水膠體敷料等。殼聚糖具有無毒、無抗原性、抗氧化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等優點; 水溶性殼聚糖易溶于水,有良好的吸收、保濕、調理、抑菌等功能[1-4]。殼聚糖及其衍生物的一些生物特性決定了其可以加速傷口愈合過程,增強炎癥細胞、巨噬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功能,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應用于皮膚組織的材料[5-6]。殼聚糖的衍生物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具有優異的吸濕保濕性能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7]。本文采用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對大鼠傷口愈合進行觀察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
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體重200~230 g(杭州師范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大鼠在培養間內飼養,環境溫度為22 ℃,以12 h為一周期改變光照和黑暗,食物和水隨意提供。
1.2 試劑
實驗組: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MW=200.2 kD,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提供)。該物質的制備方法及紅外譜圖和抗氧化性能表征參見熊文說等[7]的研究結果。將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配制成20%的濃溶液,放入冰箱4 ℃保存備用。
對照組:醫用凡士林(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提供)。
1.3 分組
SD 大鼠40只,體重為200~230 g。隨機分組,每5只為一組。其中20只為實驗組,20只為空白對照組。每日傷口給藥2次(12 h/次)。
1.4 全層皮膚急性傷口模型
傷口創面設計全層皮膚急性傷口模型,深度達背脊肌肌膜,創面外口與背脊肌肌膜(深部)創面大小一致,未設瘺道、隧道創面。稱重后,大鼠取俯臥位,剪去大鼠背部毛發,用4%硫化鈉脫毛,4%水合氯醛麻醉(1 mL/100 g),用碘伏及70%乙醇常規消毒皮膚后,切開皮膚全層,抵達背脊肌肌膜。沿背部左右各0.75 cm行脊柱旁切口,長2 cm,切除皮膚全層,建立1.50 cm×2.00 cm×0.16 cm急性傷口模型,實驗組用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軟膏敷傷口,對照組用醫用凡士林敷傷口,敷藥后兩組均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以后按此規則,前三天每日換藥兩次,三天后每日換藥一次,觀察各組傷口愈合,及時記錄。
1.5 結果觀察
每天觀察傷口變化并記錄創口表面顏色、滲液、肉芽組織床生長情況,查看傷口是否有瘺道、隧道形成,是否有異味。分別在3、7、10、15 d用脫椎法處死動物,稱大鼠體重,用透明膠膜法和注水法測量創口的面積和容積,并分別提取包括傷口的皮膚組織進行病理觀察,用HE和MASSON染色觀察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和再上皮化生等變化。
1.6 統計學分析
用t檢驗處理以上各試驗數據,觀察各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以上所有數據均用SPSS 18.0 軟件進行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實驗結果
2.1 傷口愈合觀察
實驗組給藥3 d后傷口開始縮小,傷口創傷組織呈粉紅色,表面平整、濕潤,無明顯傷口滲液,沒有壞死或腐肉組織,沒有異味,無瘺管、隧道形成。傷口邊緣和周圍皮膚組織顏色淺紅、彈性好、有輕度水腫,敷料干燥,無膿性及血性分泌物黏附;7 d時創面明顯縮小,創面干燥,無分泌物,創口有很薄的結痂,邊緣由長方形逐漸變化呈梭形;10 d時結痂收縮得更快,對照組結痂收縮相對緩慢;15 d時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已無明顯的傷口,創緣整齊,對合好,無感染,線狀瘢痕,傷口完全愈合(見圖 1)。實驗組和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分別為(10.5±0.53)和(12.0±0.54)d,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圖1
				肉眼觀察大鼠皮膚傷口愈合
			
												
				Figure1.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rat skin wound healing process
						
				圖1
				肉眼觀察大鼠皮膚傷口愈合
			
												
				Figure1.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rat skin wound healing process
			
								2.2 給藥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大鼠傷口表面積的差異
動物經試驗后活動減少,3 d后兩組創傷面積有明顯差異(P<0.05);傷后7 d傷口明顯縮小,以實驗組更為明顯(P<0.05);傷后15 d隨著時間延長,兩組創口基本愈合。用SPSS統計軟件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3、7、10、15 d傷口表面積,發現兩組之間3、7、10、15 d創面面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給藥后大鼠實驗組與對照組傷口表面積和容積
		 	
		 			 				Table1.
    			Surface area and volume of wound i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fter administration
			
						表1
                給藥后大鼠實驗組與對照組傷口表面積和容積
		 	
		 			 				Table1.
    			Surface area and volume of wound i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fter administration
       		
       				2.3 給藥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大鼠創口容積的差異
兩組創口容積改變規律與面積改變相一致,在3 d時實驗組容積減少已較對照組明顯(P<0.05),隨著時間延長,在7、10和15 d兩組創口逐漸縮小,實驗組縮小更明顯(P<0.05)(見表 1)。
		2.4   病理切片分析(見圖 2 )
	
		
			
		3 d時實驗組創面出現肉芽組織,成纖維細胞增生活躍,膠原組織增生明顯,有較多的毛細血管增生。傷后7 d時,實驗組創面膠原纖維增生明顯,毛細血管增生明顯,毛細血管量和成纖維細胞、膠原纖維明顯多于對照組。15 d時實驗組膠原纖維增生明顯,分布均勻,傷口內未見異物組織,沒有組織破壞和壞死現象,創面可見連續的上皮覆蓋;而對照組7 d時膠原纖維增生程度較實驗組弱,15 d時膠原纖維增生與7 d和10 d相比沒有明顯改變,纖維排列平整度稍差,創面可見間斷的上皮覆蓋。
 圖2
				Masson & He染料對皮膚組織進行染色(400×)
						
				圖2
				Masson & He染料對皮膚組織進行染色(400×)
			
									1:毛細血管;2:成纖維細胞;3:膠原纖維
Figure2. Staining of skin tissue (400×) with Masson & HE dye1: blood capillary; 2: fibroblasts; 3: collagenous fiber
3 討論
傷口愈合是一個生物事件,有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機制,包括五個階段:即炎癥導致止血及血栓形成,纖維組織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肉芽組織增生,上皮化再生,最后是新的細胞外基質和組織重塑的形成[8]。殼聚糖大分子鏈上分布著許多羥基和氨基,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反應活性。
本實驗結果顯示,在肉眼觀察下,用N-果糖修飾的殼聚糖季銨鹽衍生物處理的實驗組大鼠,比用無菌凡士林處理的對照組大鼠傷口表面積縮小發生的時間更早,創口愈合平整,沒有組織壞死。統計學分析愈合面積和體積,實驗組3、7和15 d時創口愈合均明顯好于凡士林對照組(P<0.05),說明殼聚糖衍生物對皮膚有明顯的促進愈合作用,能促進創口提前愈合。
組織學染色觀察實驗組成纖維細胞增生以及膠原纖維、毛細血管增生比對照組出現得更早,創傷后3 d毛細血管明顯增生;成纖維細胞開始增殖,第7 d后開始合成膠原蛋白、毛細血管明顯增多;10 d后成纖維細胞迅速增殖,膠原組織大量增生,使創面得以填充并引起收縮,創面迅速愈合;膠原蛋白進行改建,排列平整有序;創口15 d時已基本愈合,膠原蛋白豐富,毛細血管數量減少,創口內未見異物,傷口收縮比對照組明顯提前。說明殼聚糖處理傷口可以加速膠原蛋白的分泌,在創傷修復的全過程中,膠原蛋白大量合成。
4 結論
殼聚糖衍生物處理皮膚創口后創口愈合平整,愈合時間較對照組提前,植入物短時間內能完全降解,說明殼聚糖天然高分子衍生物對皮膚愈合有促進作用,對大鼠的生理影響小于對照組,適宜作為皮膚修復材料,是醫用敷料的理想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