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對全球造成了嚴重影響,在沒有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的情況下,消毒成為阻斷病毒傳播的重要技術手段。本文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特性分析,研究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一系列消毒技術。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期間,濟南市第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一小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待排查病例住家進行了現場消毒,分別通過消毒準備、消毒前采樣、現場消毒、消毒后采樣和消毒效果評價等過程,驗證了所研究的消毒技術的有效性。對消毒前后的采樣數據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空氣、物體表面細菌菌落總數的殺滅率 ≥ 90%,且消毒后均未檢出新型冠狀病毒,結果表明該消毒技術的消毒效果符合標準。最后,通過對錯誤的消毒方式和過度消毒的危害進行分析,強調了“科學消毒、精準消毒”的重要性,對疫情防控工作具有較好的指導價值。
引用本文: 趙昊寧, 魏凌, 孫紅云, 榮學文.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現場消毒技術研究.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2020, 37(4): 566-571, 578. doi: 10.7507/1001-5515.20200301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引言
2019 年 12 月,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暴發,甚至出現了重癥與死亡病例[1-2]。2020 年 2 月 11 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命名為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同日,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將引發病癥的冠狀病毒正式命名為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3-4]。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引發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關注,認識病毒、防控病毒以及加強對病毒各方面的研究對于疫情防控和人類的健康發展意義深遠[5]。通過隔離、消毒、個人防護等感染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在沒有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的情況下,現場消毒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技術[6]。隨著復工復學的到來,城市人流增加,給疫情防控再次帶來了壓力,因此消毒技術對疫情的防控研究更加重要[7]。
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消毒工作中,主要分為專業機構和非專業機構實施的消毒工作。周銳等[8]提出了一種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中空氣終末消毒劑的應用,應用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和《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范》的技術內容。宋江南等[9]提出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隔離場所實施的消毒處理,研究了對隔離場所的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胡雪蓮等[10]提出了一種冠狀病毒的環境抵抗力及消毒劑選擇的方法,研究了適用于冠狀病毒滅活的消毒劑。可以看出,在專業機構實施的消毒工作中,常常出現消毒技術過于寬泛,未使用專門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毒技術,未做到精準消毒,既浪費資源還可能存在消毒效果不達標的過失,并且在消毒前后經常忽略空氣采樣和物體表面采樣的重要性,缺乏驗證環節,導致消毒效果難以判斷。在非專業機構實施的消毒工作中,由于普通民眾未受過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實施消毒時經常出現大面積過度消毒,未做到科學消毒,這會對人身安全和周邊環境產生危害。現根據該類病毒相關特性和傳播途徑,對實施的現場消毒技術進行研究,為“科學消毒、精準消毒”奠定基礎。
1 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特性
1.1 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學特點與傳播途徑
冠狀病毒(coronavirus,CoVs)是螺旋對稱衣殼和外套膜結構,根據系統發育樹,冠狀病毒科為 4 個屬,分別為 α、β、γ 和 δ 屬[11],可使哺乳動物類、鳥類等動物染病,并且能產生許多傳染性疾病[12]。新型冠狀病毒歸類于 β 屬冠狀病毒[13-14],S 蛋白是其主要蛋白之一,經過病毒序列比對分析,推測其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15]。結構外部有包膜的病毒,應該對有機溶媒敏感,對熱、紫外線和常用化學消毒因子都比較敏感[6]。
在傳播途徑方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多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16]。鐘南山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部分患者的糞便以及尿液樣本中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17],并在一例重癥患者糞便中分離出活的病毒[18],這提示該病毒有可能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因此人們在做好患者排泄物防護的同時,還應關注公共環境衛生對病毒傳播的潛在影響。另外,在較為密閉的環境中接觸氣溶膠時間較長時,也有氣溶膠傳播的可能[19]。
1.2 新型冠狀病毒的抵抗力
冠狀病毒的抵抗力主要受到溫度、濕度的影響[20]。三分之一的普通感冒是由人冠狀病毒(HCoV)引起的,并且早產兒中已有醫院獲得的上呼吸道 HCoV 感染的報道。為了評估可能的感染源,有人研究了病毒懸浮液在水懸浮液以及代表醫院環境的吸收性和非吸收性表面上的存活率。干燥 3 h 后在鋁、乳膠手套、海綿等物體表面上仍可檢測到 HCoV-229E 的感染性[21]。
據 2020 年 1 月 27 日中國日報網報道,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 585 份環境樣本中,測出有 33 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并成功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到病毒。由此估計新型冠狀病毒在冬季寒冷的環境下,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可以像 SARS-CoV 一樣,冬季至少存活數天以上[22]。通過冠狀病毒在環境中的抵抗力數據分析,對患者生活的環境、可能污染的物品以及廢棄物、污水、排泄物等進行消毒處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消毒技術
2.1 消毒措施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學特點、傳播途徑和抵抗力特性分析,一旦出現肺炎疫情應及時對現場開展消毒,及時切斷傳播途徑[6]。
現場消毒首先可采用預防性消毒的方式,對可能存在病毒侵染的空氣以及物品表面消毒,清除現場病原體,阻斷傳播途徑,以免感染他人[6]。隨時消毒是工作人員對病例和感染者接觸空氣及物品隨時進行的一種消毒,應分別對感染者的隔離病房、觀察場所、居住地、轉運工具等曾接觸的環境及其接觸物品進行消毒[23]。終末消毒是病例或感染者在與其接觸地徹底分離后,由專業消毒工作人員對其接觸地的消毒處理,并在終末消毒后該區域及其接觸物必須無該病毒存在[23]。
2.2 消毒方法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不同污染對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分別對室內空氣、污染物、地面墻壁、物體表面、衣物紡織品及餐飲具、手衛生、皮膚黏膜、交通工具等消毒技術進行研究。
研究發現含氯消毒劑(例如 84 消毒液)對新型冠狀病毒有顯著的消毒效果,但 84 消毒液在常用濃度 500 mg/L 下不能快速殺滅冠狀病毒,對明確的污染物應使用 1 000 mg/L 或更高濃度[10]。在較為封閉的空間內,對空間環境的空氣消毒可采用終末消毒的方式,使用 1 000 mg/L 濃度的 84 消毒液對患者可能接觸到的環境空氣進行消毒。對于患者多次接觸、高風險、高污染物品的消毒,研究采用濃度 5 000~10 000 mg/L 或濃度更高的 84 消毒液噴在強吸水材料表面至少作用 30 min,再對該物體表面進行消毒。在對患者居住的室內墻壁消毒時,需要按一定規劃順序進行消毒,例如從外到內消毒一遍,再從內到外消毒一遍,特別嚴重時也可多輪消毒,每次消毒需使用濃度 1 000 mg/L 的 84 消毒液保證每輪至少作用 30 min。對于患者穿戴或使用過的服飾、貼身配件及餐飲具等特殊接觸物品,需要先專門浸泡,使用的 84 消毒液濃度均以 1 000 mg/L 以上為宜,最后還需要進行普通的清洗環節,以確保切斷傳染源。皮膚黏膜消毒是先使用 0.5% 碘伏或過氧化氫消毒劑至少消毒 3 min,再用清水洗干凈。當患者乘坐交通工具后,需要對患者接觸過的交通工具消毒,首先使用濃度 5 000~10 000 mg/L 的 84 消毒液清理交通工具中患者的接觸物,再使用濃度 1 000 mg/L 的 84 消毒液對交通工具本身進行普通消毒,而且保證每次消毒時間至少 30 min,最后還需要用清水正常清洗一輪以上。
2.3 消毒劑的配制方法
消毒劑在具體使用前,需要首先根據需求濃度和需求量設置配比方案,具體消毒劑配制公式是
|  | 
|  | 
式中  為溶液稀釋前體積,
 為溶液稀釋前體積, 為溶液稀釋前濃度,
 為溶液稀釋前濃度, 為溶液稀釋后體積,
 為溶液稀釋后體積, 為溶液稀釋后濃度,
 為溶液稀釋后濃度, 為需要加入水的體積。
 為需要加入水的體積。
常用的消毒劑為稀釋的 84 消毒液和稀釋的優氯凈粉劑消毒劑。84 消毒液的配置,以使用 50 g/L ± 7.5 g 的有效氯為例,按 50 g/L(或 5%)進行溶液稀釋計算;優氯凈粉劑(二氯異氰尿酸鈉),以使用 500 g/袋的有效氯含量在 55%~65% 為例,按 55% 進行溶液稀釋計算。常用 84 消毒液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如表 1 所示,常用優氯凈粉劑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如表 2 所示。
 表1
                常用 84 消毒液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
		 	
		 			 				Table1.
    			The table of 84 disinfectant concentration ratio (10 L)
			
						表1
                常用 84 消毒液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
		 	
		 			 				Table1.
    			The table of 84 disinfectant concentration ratio (10 L)
       		
       				 表2
                常用優氯凈粉劑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
		 	
		 			 				Table2.
    			The table of 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 concentration   ratio (10 L)
			
						表2
                常用優氯凈粉劑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
		 	
		 			 				Table2.
    			The table of 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 concentration   ratio (10 L)
       		
       				3 現場消毒及消毒效果評價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期間,濟南市第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一小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待排查病例住家進行了現場消毒。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消毒工作中,經常被工作人員忽略的是常用的 500 mg/L 濃度 84 消毒液不能快速殺滅冠狀病毒,應使用 1 000 mg/L 或更高濃度的消毒劑。基于此項研究,為保證現場消毒任務,切斷傳染源,本次工作應用了 1 000 mg/L 的 84 消毒液,并且在消毒之前和消毒之后分別使用了空氣采樣的效果鑒定評價,以及物體表面采樣的效果鑒定評價,以進行消毒效果的驗證。
3.1 現場消毒
3.1.1 消毒準備
為保證本次消毒任務的順利實施,首先做好消毒準備工作,包括準備工作必備的工具,防疫人員正確穿戴防護用品,采取一級防護,根據需求濃度和需求量配制 1 000 mg/L 濃度的 84 消毒液,共計 20 L,并裝入氣溶膠噴霧容器中。本次消毒工作任務的消毒劑配制設備如圖 1 所示。
 圖1
				消毒劑配制設備
			
												
				Figure1.
				Disinfectant preparation equipment
						
				圖1
				消毒劑配制設備
			
												
				Figure1.
				Disinfectant preparation equipment
			
								工作人員到達現場,需要先進入臨時設置的準備工作安全地點,更換外套放入衛生防護用品收納處,采取二級防護,穿戴工作衣、隔離防護裝備、安全膠鞋、防護口罩、防護帽、眼鏡和乳膠手套等安全隔離裝備,如圖 2 所示。
 圖2
				消毒人員穿戴防護裝備
			
												
				Figure2.
				Disinfection personnel wear protective equipment
						
				圖2
				消毒人員穿戴防護裝備
			
												
				Figure2.
				Disinfection personnel wear protective equipment
			
								消毒工作人員在詢問勘察清楚患者住所及接觸物品后,據此選取合適的消毒范圍及對象,再以消毒對象及污染程度決定正確的消毒方法和技術。
3.1.2 消毒前采樣
工作人員進入現場后,為保證消毒效果鑒定工作的同步進行,使用 1 000 mg/L 濃度的 84 消毒液作用于地面墻壁等周邊環境,開通寬度大于 1.5 m 的安全通道,用于消毒前采樣和其他處理用,并應用測繪工具盡可能精確地勘察出擬消毒區域體積,對擬消毒區域分別進行空氣以及物體表面的采樣(如圖 3 所示)。
 圖3
				空氣采樣(上)和物體表面采樣(下)
			
												
				Figure3.
				Air sampling (upper) and object surface sampling   (lower)
						
				圖3
				空氣采樣(上)和物體表面采樣(下)
			
												
				Figure3.
				Air sampling (upper) and object surface sampling   (lower)
			
								消毒前進行的空氣采樣,先將采樣環境設置為全密閉的環境,密閉 10 min 之后,工作人員將無菌瓊脂板水平敞開靜置于空氣環境中心處的 0.8~1.5 m 高度,瓊脂板需要在環境中水平靜置 5 min 左右,將板蓋蓋好,保證裝置內部封閉,并在裝置上做標號記錄,及時送檢。
消毒前進行的物體表面采樣,先將患者頻繁接觸或多次接觸的物品通過棉拭子置于規格板上采樣,多次連續采樣后,去除工作人員的防護乳膠手套可能觸摸到的部分,在試管中先注入 10 mL 試驗采樣液,再將樣品存入試管中,及時送檢。
3.1.3 消毒過程
正式進入現場后,按照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具體步驟,使用 1 000 mg/L 濃度的 84 消毒液消毒 30 min 以上,依次對現場的各個位置及角落進行消毒,并且消毒過程按一定規劃順序進行,從外到內消毒一遍后,再從內到外消毒一遍。物體表面和空氣的消毒如圖 4 所示。
 圖4
				物體表面(左)和空氣(右)的消毒
			
												
				Figure4.
				The disinfection of object surface (left) and air (right)
						
				圖4
				物體表面(左)和空氣(右)的消毒
			
												
				Figure4.
				The disinfection of object surface (left) and air (right)
			
								3.1.4 消毒后采樣
消毒工作完畢后,將現場環境進行封閉,等待消毒劑的作用,在規定時間之后,為驗證評價效果再重新對空氣及物體表面采樣,并與之前的采樣檢驗結果形成對比,以得出效果檢驗結論。
消毒后進行的空氣采樣,是在之前采樣的同一處再設置一個平板,之后的采樣和檢驗過程與之前相同,并且需要取兩組未采樣的平板用于陰性檢驗時的對比,空氣采樣的對比圖如圖 5 所示。
 圖5
				空氣采樣的對比圖
			
												
				Figure5.
				The comparison of air sampling
						
				圖5
				空氣采樣的對比圖
			
												
				Figure5.
				The comparison of air sampling
			
								消毒后進行的物體表面采樣,是在之前采樣的患者物品附近通過棉拭子置于規格板上采樣,之后的采樣和檢驗過程與之前相同,最后與之前的采樣檢驗結果進行對比。
現場消毒結束后,還需要對現場工作人員的隔離防護裝備、安全膠鞋等防護裝備進行消毒,確保裝備已被完全消毒后才允許將防護裝備卸下,同時工作人員使用過的工具表面也要消毒,如圖 6 所示。最后,還須規范填寫現場任務及環境記錄,并囑患家注意上述工作結束后的現場環境通風及清水清洗。
 圖6
				現場消毒后對消毒人員的消毒
			
												
				Figure6.
				The disinfection of disinfection personnel after field   disinfection
						
				圖6
				現場消毒后對消毒人員的消毒
			
												
				Figure6.
				The disinfection of disinfection personnel after field   disinfection
			
								3.2 消毒效果評價
3.2.1 消毒效果評價方法
現場消毒效果如滿足如下條件即認定其符合消毒標準:① 消毒后消毒對象中未檢測出相應的致病菌。② 消毒對象中自然菌的殺滅率 ≥ 90%。③ 有關指標菌殘留菌量,不超過國家有關規定。
空氣采樣的檢測是將消毒前后的樣本和陰性對照樣本在 37 ℃ 培養箱中培養 48 h,計數菌落,并計算空氣中的菌數:
|  | 
式中, 為空氣中菌數(單位為 cfu/m3),
 為空氣中菌數(單位為 cfu/m3), 為平均菌落數,
 為平均菌落數, 為平板面積(單位為 cm2),
 為平板面積(單位為 cm2), 為平板暴露的時間(單位為 min)。
 為平板暴露的時間(單位為 min)。
物體表面采樣的檢測是將消毒前后樣本在 4 h 內送實驗室進行活菌培養計數,并對相應致病菌與相關指標菌進行分離和鑒定,菌數計算公式為
|  | 
式中, 為物體表面菌數(單位為 cfu/cm2),
 為物體表面菌數(單位為 cfu/cm2), 為稀釋量,
 為稀釋量, 為平板上菌落數(單位為 cfu,即菌落形成單位),
 為平板上菌落數(單位為 cfu,即菌落形成單位), 為采樣面積(單位為 cm2),
 為采樣面積(單位為 cm2), 為接種量(單位為 mL)。
 為接種量(單位為 mL)。
3.2.2 消毒前后結果對比及結論
消毒前,空氣細菌菌落總數為 3.1 × 102 cfu/皿,物體表面細菌菌落總數為 7.5 × 102 cfu/cm2,均檢出新型冠狀病毒;消毒后,空氣細菌菌落總數為 < 1 cfu/皿,物體表面細菌菌落總數為 < 1 cfu/cm2,均未檢出新型冠狀病毒。
將消毒前后的結果進行比對,空氣、物體表面細菌菌落總數的殺滅率 ≥ 90%,且消毒后均未檢出新型冠狀病毒,證明該消毒技術的消毒效果符合標準。后經醫療機構確認,該待排查病例為無癥狀感染者,而本次消毒 14 天后,該消毒區域周邊未再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進一步證明了該消毒技術能有效殺滅新型冠狀病毒。
4 科學消毒與避免過度消毒
4.1 過度消毒的危害
消毒能及時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但是應做到科學消毒和精準消毒,如果消毒不規范,消毒方法錯誤,不僅無法防控疫情,甚至會產生更多衛生安全問題。
過度消毒會對人身安全產生危害,對未穿戴防護裝備的人體噴灑消毒液,會導致一系列疾病,如噴霧通道是應對生物襲擊的防護方式,不能用于本次疫情的消毒[24]。而且這種短時間噴灑也無消毒效果,且小區居民正常外出時身體外部被侵染的概率很低,所以人員全身消毒是錯誤的,如果人吸入消毒劑或全身反復噴灑消毒劑也具有潛在風險[25]。
過度消毒會引起環境污染,例如 2003 年非典期間[26]和 2008 年汶川抗震時期曾出現過度消毒的一些不良社會表現[27]。這種使用飛機、消殺車等大型器械進行大面積飛噴消毒通常達不到消毒效果,且消毒劑在外環境的大量使用,微生物易產生抗藥性使滅菌效果降低,環境殘留的化學藥劑成又為新污染源,破壞了生態平衡。
4.2 科學消毒
錯誤地使用消毒方式,不僅會引發人體疾病、污染環境和浪費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對疫情防控也無作用。疫情期間更應該科學消毒,在開展消毒工作期間應當定期對疫情防控形勢進行評估,根據疫情實際情況的特點適時調整相應的措施,并做好分類實施效果的評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目前的防控階段,一般不需要對室外空氣和道路消毒,更不需要使用消毒噴霧通道對人體消毒。
5 結論
本文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特性分析,研究了一系列消毒技術,并通過疾控中心的現場消毒實踐,驗證了消毒技術的有效性。結果表明,消毒后空氣、物體表面細菌菌落總數的殺滅率 ≥ 90%,且均未檢出新型冠狀病毒,證明該消毒技術的消毒效果符合標準。最后,通過對錯誤的消毒方式和過度消毒的危害進行分析,強調了“科學消毒、精準消毒”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在全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同時,政府應大力宣傳健康科普知識,加強技術指導,規范、科學地開展消毒工作,讓“科學防治、精準施策”落到實處,讓“科學消毒、精準消毒”有據可循,將保障人身安全置于首位。
本文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消毒技術的研究、現場消毒記錄、組織工作及具體實踐經驗的總結,可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組織管理和實踐技術經驗,具有較好的指導價值。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引言
2019 年 12 月,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暴發,甚至出現了重癥與死亡病例[1-2]。2020 年 2 月 11 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命名為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同日,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將引發病癥的冠狀病毒正式命名為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3-4]。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引發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關注,認識病毒、防控病毒以及加強對病毒各方面的研究對于疫情防控和人類的健康發展意義深遠[5]。通過隔離、消毒、個人防護等感染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在沒有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的情況下,現場消毒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技術[6]。隨著復工復學的到來,城市人流增加,給疫情防控再次帶來了壓力,因此消毒技術對疫情的防控研究更加重要[7]。
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消毒工作中,主要分為專業機構和非專業機構實施的消毒工作。周銳等[8]提出了一種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中空氣終末消毒劑的應用,應用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和《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范》的技術內容。宋江南等[9]提出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隔離場所實施的消毒處理,研究了對隔離場所的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胡雪蓮等[10]提出了一種冠狀病毒的環境抵抗力及消毒劑選擇的方法,研究了適用于冠狀病毒滅活的消毒劑。可以看出,在專業機構實施的消毒工作中,常常出現消毒技術過于寬泛,未使用專門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毒技術,未做到精準消毒,既浪費資源還可能存在消毒效果不達標的過失,并且在消毒前后經常忽略空氣采樣和物體表面采樣的重要性,缺乏驗證環節,導致消毒效果難以判斷。在非專業機構實施的消毒工作中,由于普通民眾未受過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實施消毒時經常出現大面積過度消毒,未做到科學消毒,這會對人身安全和周邊環境產生危害。現根據該類病毒相關特性和傳播途徑,對實施的現場消毒技術進行研究,為“科學消毒、精準消毒”奠定基礎。
1 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特性
1.1 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學特點與傳播途徑
冠狀病毒(coronavirus,CoVs)是螺旋對稱衣殼和外套膜結構,根據系統發育樹,冠狀病毒科為 4 個屬,分別為 α、β、γ 和 δ 屬[11],可使哺乳動物類、鳥類等動物染病,并且能產生許多傳染性疾病[12]。新型冠狀病毒歸類于 β 屬冠狀病毒[13-14],S 蛋白是其主要蛋白之一,經過病毒序列比對分析,推測其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15]。結構外部有包膜的病毒,應該對有機溶媒敏感,對熱、紫外線和常用化學消毒因子都比較敏感[6]。
在傳播途徑方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多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16]。鐘南山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部分患者的糞便以及尿液樣本中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17],并在一例重癥患者糞便中分離出活的病毒[18],這提示該病毒有可能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因此人們在做好患者排泄物防護的同時,還應關注公共環境衛生對病毒傳播的潛在影響。另外,在較為密閉的環境中接觸氣溶膠時間較長時,也有氣溶膠傳播的可能[19]。
1.2 新型冠狀病毒的抵抗力
冠狀病毒的抵抗力主要受到溫度、濕度的影響[20]。三分之一的普通感冒是由人冠狀病毒(HCoV)引起的,并且早產兒中已有醫院獲得的上呼吸道 HCoV 感染的報道。為了評估可能的感染源,有人研究了病毒懸浮液在水懸浮液以及代表醫院環境的吸收性和非吸收性表面上的存活率。干燥 3 h 后在鋁、乳膠手套、海綿等物體表面上仍可檢測到 HCoV-229E 的感染性[21]。
據 2020 年 1 月 27 日中國日報網報道,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 585 份環境樣本中,測出有 33 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并成功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到病毒。由此估計新型冠狀病毒在冬季寒冷的環境下,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可以像 SARS-CoV 一樣,冬季至少存活數天以上[22]。通過冠狀病毒在環境中的抵抗力數據分析,對患者生活的環境、可能污染的物品以及廢棄物、污水、排泄物等進行消毒處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消毒技術
2.1 消毒措施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學特點、傳播途徑和抵抗力特性分析,一旦出現肺炎疫情應及時對現場開展消毒,及時切斷傳播途徑[6]。
現場消毒首先可采用預防性消毒的方式,對可能存在病毒侵染的空氣以及物品表面消毒,清除現場病原體,阻斷傳播途徑,以免感染他人[6]。隨時消毒是工作人員對病例和感染者接觸空氣及物品隨時進行的一種消毒,應分別對感染者的隔離病房、觀察場所、居住地、轉運工具等曾接觸的環境及其接觸物品進行消毒[23]。終末消毒是病例或感染者在與其接觸地徹底分離后,由專業消毒工作人員對其接觸地的消毒處理,并在終末消毒后該區域及其接觸物必須無該病毒存在[23]。
2.2 消毒方法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不同污染對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分別對室內空氣、污染物、地面墻壁、物體表面、衣物紡織品及餐飲具、手衛生、皮膚黏膜、交通工具等消毒技術進行研究。
研究發現含氯消毒劑(例如 84 消毒液)對新型冠狀病毒有顯著的消毒效果,但 84 消毒液在常用濃度 500 mg/L 下不能快速殺滅冠狀病毒,對明確的污染物應使用 1 000 mg/L 或更高濃度[10]。在較為封閉的空間內,對空間環境的空氣消毒可采用終末消毒的方式,使用 1 000 mg/L 濃度的 84 消毒液對患者可能接觸到的環境空氣進行消毒。對于患者多次接觸、高風險、高污染物品的消毒,研究采用濃度 5 000~10 000 mg/L 或濃度更高的 84 消毒液噴在強吸水材料表面至少作用 30 min,再對該物體表面進行消毒。在對患者居住的室內墻壁消毒時,需要按一定規劃順序進行消毒,例如從外到內消毒一遍,再從內到外消毒一遍,特別嚴重時也可多輪消毒,每次消毒需使用濃度 1 000 mg/L 的 84 消毒液保證每輪至少作用 30 min。對于患者穿戴或使用過的服飾、貼身配件及餐飲具等特殊接觸物品,需要先專門浸泡,使用的 84 消毒液濃度均以 1 000 mg/L 以上為宜,最后還需要進行普通的清洗環節,以確保切斷傳染源。皮膚黏膜消毒是先使用 0.5% 碘伏或過氧化氫消毒劑至少消毒 3 min,再用清水洗干凈。當患者乘坐交通工具后,需要對患者接觸過的交通工具消毒,首先使用濃度 5 000~10 000 mg/L 的 84 消毒液清理交通工具中患者的接觸物,再使用濃度 1 000 mg/L 的 84 消毒液對交通工具本身進行普通消毒,而且保證每次消毒時間至少 30 min,最后還需要用清水正常清洗一輪以上。
2.3 消毒劑的配制方法
消毒劑在具體使用前,需要首先根據需求濃度和需求量設置配比方案,具體消毒劑配制公式是
|  | 
|  | 
式中  為溶液稀釋前體積,
 為溶液稀釋前體積, 為溶液稀釋前濃度,
 為溶液稀釋前濃度, 為溶液稀釋后體積,
 為溶液稀釋后體積, 為溶液稀釋后濃度,
 為溶液稀釋后濃度, 為需要加入水的體積。
 為需要加入水的體積。
常用的消毒劑為稀釋的 84 消毒液和稀釋的優氯凈粉劑消毒劑。84 消毒液的配置,以使用 50 g/L ± 7.5 g 的有效氯為例,按 50 g/L(或 5%)進行溶液稀釋計算;優氯凈粉劑(二氯異氰尿酸鈉),以使用 500 g/袋的有效氯含量在 55%~65% 為例,按 55% 進行溶液稀釋計算。常用 84 消毒液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如表 1 所示,常用優氯凈粉劑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如表 2 所示。
 表1
                常用 84 消毒液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
		 	
		 			 				Table1.
    			The table of 84 disinfectant concentration ratio (10 L)
			
						表1
                常用 84 消毒液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
		 	
		 			 				Table1.
    			The table of 84 disinfectant concentration ratio (10 L)
       		
       				 表2
                常用優氯凈粉劑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
		 	
		 			 				Table2.
    			The table of 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 concentration   ratio (10 L)
			
						表2
                常用優氯凈粉劑消毒劑(配制 10 L)濃度配比表
		 	
		 			 				Table2.
    			The table of 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 concentration   ratio (10 L)
       		
       				3 現場消毒及消毒效果評價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期間,濟南市第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一小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待排查病例住家進行了現場消毒。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消毒工作中,經常被工作人員忽略的是常用的 500 mg/L 濃度 84 消毒液不能快速殺滅冠狀病毒,應使用 1 000 mg/L 或更高濃度的消毒劑。基于此項研究,為保證現場消毒任務,切斷傳染源,本次工作應用了 1 000 mg/L 的 84 消毒液,并且在消毒之前和消毒之后分別使用了空氣采樣的效果鑒定評價,以及物體表面采樣的效果鑒定評價,以進行消毒效果的驗證。
3.1 現場消毒
3.1.1 消毒準備
為保證本次消毒任務的順利實施,首先做好消毒準備工作,包括準備工作必備的工具,防疫人員正確穿戴防護用品,采取一級防護,根據需求濃度和需求量配制 1 000 mg/L 濃度的 84 消毒液,共計 20 L,并裝入氣溶膠噴霧容器中。本次消毒工作任務的消毒劑配制設備如圖 1 所示。
 圖1
				消毒劑配制設備
			
												
				Figure1.
				Disinfectant preparation equipment
						
				圖1
				消毒劑配制設備
			
												
				Figure1.
				Disinfectant preparation equipment
			
								工作人員到達現場,需要先進入臨時設置的準備工作安全地點,更換外套放入衛生防護用品收納處,采取二級防護,穿戴工作衣、隔離防護裝備、安全膠鞋、防護口罩、防護帽、眼鏡和乳膠手套等安全隔離裝備,如圖 2 所示。
 圖2
				消毒人員穿戴防護裝備
			
												
				Figure2.
				Disinfection personnel wear protective equipment
						
				圖2
				消毒人員穿戴防護裝備
			
												
				Figure2.
				Disinfection personnel wear protective equipment
			
								消毒工作人員在詢問勘察清楚患者住所及接觸物品后,據此選取合適的消毒范圍及對象,再以消毒對象及污染程度決定正確的消毒方法和技術。
3.1.2 消毒前采樣
工作人員進入現場后,為保證消毒效果鑒定工作的同步進行,使用 1 000 mg/L 濃度的 84 消毒液作用于地面墻壁等周邊環境,開通寬度大于 1.5 m 的安全通道,用于消毒前采樣和其他處理用,并應用測繪工具盡可能精確地勘察出擬消毒區域體積,對擬消毒區域分別進行空氣以及物體表面的采樣(如圖 3 所示)。
 圖3
				空氣采樣(上)和物體表面采樣(下)
			
												
				Figure3.
				Air sampling (upper) and object surface sampling   (lower)
						
				圖3
				空氣采樣(上)和物體表面采樣(下)
			
												
				Figure3.
				Air sampling (upper) and object surface sampling   (lower)
			
								消毒前進行的空氣采樣,先將采樣環境設置為全密閉的環境,密閉 10 min 之后,工作人員將無菌瓊脂板水平敞開靜置于空氣環境中心處的 0.8~1.5 m 高度,瓊脂板需要在環境中水平靜置 5 min 左右,將板蓋蓋好,保證裝置內部封閉,并在裝置上做標號記錄,及時送檢。
消毒前進行的物體表面采樣,先將患者頻繁接觸或多次接觸的物品通過棉拭子置于規格板上采樣,多次連續采樣后,去除工作人員的防護乳膠手套可能觸摸到的部分,在試管中先注入 10 mL 試驗采樣液,再將樣品存入試管中,及時送檢。
3.1.3 消毒過程
正式進入現場后,按照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具體步驟,使用 1 000 mg/L 濃度的 84 消毒液消毒 30 min 以上,依次對現場的各個位置及角落進行消毒,并且消毒過程按一定規劃順序進行,從外到內消毒一遍后,再從內到外消毒一遍。物體表面和空氣的消毒如圖 4 所示。
 圖4
				物體表面(左)和空氣(右)的消毒
			
												
				Figure4.
				The disinfection of object surface (left) and air (right)
						
				圖4
				物體表面(左)和空氣(右)的消毒
			
												
				Figure4.
				The disinfection of object surface (left) and air (right)
			
								3.1.4 消毒后采樣
消毒工作完畢后,將現場環境進行封閉,等待消毒劑的作用,在規定時間之后,為驗證評價效果再重新對空氣及物體表面采樣,并與之前的采樣檢驗結果形成對比,以得出效果檢驗結論。
消毒后進行的空氣采樣,是在之前采樣的同一處再設置一個平板,之后的采樣和檢驗過程與之前相同,并且需要取兩組未采樣的平板用于陰性檢驗時的對比,空氣采樣的對比圖如圖 5 所示。
 圖5
				空氣采樣的對比圖
			
												
				Figure5.
				The comparison of air sampling
						
				圖5
				空氣采樣的對比圖
			
												
				Figure5.
				The comparison of air sampling
			
								消毒后進行的物體表面采樣,是在之前采樣的患者物品附近通過棉拭子置于規格板上采樣,之后的采樣和檢驗過程與之前相同,最后與之前的采樣檢驗結果進行對比。
現場消毒結束后,還需要對現場工作人員的隔離防護裝備、安全膠鞋等防護裝備進行消毒,確保裝備已被完全消毒后才允許將防護裝備卸下,同時工作人員使用過的工具表面也要消毒,如圖 6 所示。最后,還須規范填寫現場任務及環境記錄,并囑患家注意上述工作結束后的現場環境通風及清水清洗。
 圖6
				現場消毒后對消毒人員的消毒
			
												
				Figure6.
				The disinfection of disinfection personnel after field   disinfection
						
				圖6
				現場消毒后對消毒人員的消毒
			
												
				Figure6.
				The disinfection of disinfection personnel after field   disinfection
			
								3.2 消毒效果評價
3.2.1 消毒效果評價方法
現場消毒效果如滿足如下條件即認定其符合消毒標準:① 消毒后消毒對象中未檢測出相應的致病菌。② 消毒對象中自然菌的殺滅率 ≥ 90%。③ 有關指標菌殘留菌量,不超過國家有關規定。
空氣采樣的檢測是將消毒前后的樣本和陰性對照樣本在 37 ℃ 培養箱中培養 48 h,計數菌落,并計算空氣中的菌數:
|  | 
式中, 為空氣中菌數(單位為 cfu/m3),
 為空氣中菌數(單位為 cfu/m3), 為平均菌落數,
 為平均菌落數, 為平板面積(單位為 cm2),
 為平板面積(單位為 cm2), 為平板暴露的時間(單位為 min)。
 為平板暴露的時間(單位為 min)。
物體表面采樣的檢測是將消毒前后樣本在 4 h 內送實驗室進行活菌培養計數,并對相應致病菌與相關指標菌進行分離和鑒定,菌數計算公式為
|  | 
式中, 為物體表面菌數(單位為 cfu/cm2),
 為物體表面菌數(單位為 cfu/cm2), 為稀釋量,
 為稀釋量, 為平板上菌落數(單位為 cfu,即菌落形成單位),
 為平板上菌落數(單位為 cfu,即菌落形成單位), 為采樣面積(單位為 cm2),
 為采樣面積(單位為 cm2), 為接種量(單位為 mL)。
 為接種量(單位為 mL)。
3.2.2 消毒前后結果對比及結論
消毒前,空氣細菌菌落總數為 3.1 × 102 cfu/皿,物體表面細菌菌落總數為 7.5 × 102 cfu/cm2,均檢出新型冠狀病毒;消毒后,空氣細菌菌落總數為 < 1 cfu/皿,物體表面細菌菌落總數為 < 1 cfu/cm2,均未檢出新型冠狀病毒。
將消毒前后的結果進行比對,空氣、物體表面細菌菌落總數的殺滅率 ≥ 90%,且消毒后均未檢出新型冠狀病毒,證明該消毒技術的消毒效果符合標準。后經醫療機構確認,該待排查病例為無癥狀感染者,而本次消毒 14 天后,該消毒區域周邊未再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進一步證明了該消毒技術能有效殺滅新型冠狀病毒。
4 科學消毒與避免過度消毒
4.1 過度消毒的危害
消毒能及時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但是應做到科學消毒和精準消毒,如果消毒不規范,消毒方法錯誤,不僅無法防控疫情,甚至會產生更多衛生安全問題。
過度消毒會對人身安全產生危害,對未穿戴防護裝備的人體噴灑消毒液,會導致一系列疾病,如噴霧通道是應對生物襲擊的防護方式,不能用于本次疫情的消毒[24]。而且這種短時間噴灑也無消毒效果,且小區居民正常外出時身體外部被侵染的概率很低,所以人員全身消毒是錯誤的,如果人吸入消毒劑或全身反復噴灑消毒劑也具有潛在風險[25]。
過度消毒會引起環境污染,例如 2003 年非典期間[26]和 2008 年汶川抗震時期曾出現過度消毒的一些不良社會表現[27]。這種使用飛機、消殺車等大型器械進行大面積飛噴消毒通常達不到消毒效果,且消毒劑在外環境的大量使用,微生物易產生抗藥性使滅菌效果降低,環境殘留的化學藥劑成又為新污染源,破壞了生態平衡。
4.2 科學消毒
錯誤地使用消毒方式,不僅會引發人體疾病、污染環境和浪費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對疫情防控也無作用。疫情期間更應該科學消毒,在開展消毒工作期間應當定期對疫情防控形勢進行評估,根據疫情實際情況的特點適時調整相應的措施,并做好分類實施效果的評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目前的防控階段,一般不需要對室外空氣和道路消毒,更不需要使用消毒噴霧通道對人體消毒。
5 結論
本文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特性分析,研究了一系列消毒技術,并通過疾控中心的現場消毒實踐,驗證了消毒技術的有效性。結果表明,消毒后空氣、物體表面細菌菌落總數的殺滅率 ≥ 90%,且均未檢出新型冠狀病毒,證明該消毒技術的消毒效果符合標準。最后,通過對錯誤的消毒方式和過度消毒的危害進行分析,強調了“科學消毒、精準消毒”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在全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同時,政府應大力宣傳健康科普知識,加強技術指導,規范、科學地開展消毒工作,讓“科學防治、精準施策”落到實處,讓“科學消毒、精準消毒”有據可循,將保障人身安全置于首位。
本文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消毒技術的研究、現場消毒記錄、組織工作及具體實踐經驗的總結,可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組織管理和實踐技術經驗,具有較好的指導價值。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