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藥的不斷研發和免疫治療的發展,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的生存期不斷延長,疾病呈現慢性化。由于 MM 累及多系統,并發癥多,其日常護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將醫護患一體化模式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用于 MM 日常護理,有望降低疾病相關社會負擔,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減少醫療成本。該文就 MM 醫護患一體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涉及多系統的日常健康管理 3 個方面進行綜述。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種惡性的克隆漿細胞增殖性疾病,是血液系統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1-2]。MM 患者的常見癥狀為感染、血鈣升高、腎功能損害、貧血、骨病以及繼發淀粉樣變性等,可導致患者的生存質量顯著降低[3-4]。隨著新藥的不斷研發和免疫治療的發展,MM 患者的生存期不斷延長[5]。MM 呈現慢性化趨勢,因此對 MM 的日常護理十分重要。美國護士協會將“醫護合作”定義為醫生與護士之間的一種可靠的合作過程,旨在強調醫療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和整合,以達到更好的醫療結果[6]。除了醫護合作,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管理也非常重要。目前,醫護患一體化已廣泛應用于全球范圍內的醫療實踐中,特別適用于慢性病(慢病)、老年病及各類癥狀的管理,如糖尿病[7]、呼吸系統疾病[8]、功能康復[9]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10]。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即針對不同階段疾病的健康問題和危險因素進行管理[11]。2018 年 5 月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啟動 MM 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改善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延長了患者生存期[12]。由于 MM 累及多系統,并發癥多,給護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隨著醫護患一體化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在 MM 護理上的應用,有望降低疾病相關的社會負擔,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減少醫療成本。該文就 MM 醫護患一體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涉及多系統的日常健康管理 3 個方面進行綜述。
1 MM 醫護患一體化
1.1 構建 MM 醫護患一體化小組
構建 MM 醫護患一體化小組是實現醫護患一體化的前提。MM 醫護患一體化小組由醫療組長與專科醫生、護理組長與專科護士、患者與家屬三方組成,共同完成 MM 的全周期管理。MM 醫護患一體化小組基于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及“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使醫護和患者的溝通交流更加全面和具體。醫生對 MM 患者進行評估后,及時在醫護患一體化小組群內反饋,公布擬定的治療計劃,再與護士共同制定健康計劃和目標[13],根據患者情況,給出相應的處理措施或調整相應的健康計劃,制定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方案,與患者共同確立個體化的診療方案,滿足患者的需求,加強醫護患合作。
1.2 建立 MM 個體化檔案
建立個體化檔案是實現醫護患一體化的重要工具,對 MM 患者的治療和隨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根據患者情況進行精準分層,有利于實現個體化治療[14]。護理評估生成護理記錄,記錄體溫、睡眠、肺部及胃腸道情況、骨痛、貧血、腎功能情況等;醫生評估生成醫療病歷,記錄患者血常規、血肌酐、血鈣、血清蛋白電泳、免疫固定電泳、24 h 尿蛋白、骨髓檢查、骨骼影像學檢查等。通過上述護理和醫學評估,將患者的資料收集至專有檔案中。最終,根據患者的綜合情況,共同擬定可行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合理的護理方法和康復計劃,并將患者所有記錄收集至患者的專有檔案中,實現精準治療,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15]。
目前國內已有依據支持檔案式管理對 MM 康復有效[13]。2019 年 1 月-2020 年 1 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主治醫師和護士長對 MM 患者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制訂相應的康復和護理計劃,并將以上內容結合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聯系方式和經濟情況等)均記錄至患者檔案,同時提供小組成員的聯系方式給患者或家屬;最終觀察組骨痛緩解率(90.00%)高于對照組(67.50%),并發癥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25.00%)[13]。
2 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MM 全生命周期分為癌前期、住院治療期和慢病期[16]。癌前期涉及 MM 的早期篩查、隨訪和干預;住院治療期涉及明確診斷和確立個體化診療方案;慢病期涉及維持治療和隨訪。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融入 MM 的健康管理實踐中,需要針對不同疾病階段的健康問題及危險因素,進行針對性的科學管理。
2.1 MM 癌前期
MM 癌前期主要關注 MM 的早期篩查、隨訪和干預。MM 的疾病進展主要分為 3 個階段,由意義未明單克隆丙種球蛋白血癥進展為無癥狀/冒煙型 MM,最后進展為活動型/癥狀性 MM。實際上在發展為活動型/癥狀性 MM 之前,患者已經經歷了 10~20 年或更長的疾病演變。我國部分省份已率先在健康體檢群體中開展血清蛋白電泳檢測篩查,北京、上海、新疆的篩查發現意義未明單克隆丙種球蛋白血癥在中國人群中的檢出率為 2.73%,即每 50 例檢測者中,至少檢出 1 例 M 蛋白陽性[17]。MM 癌前期篩查能幫助早期發現和診斷 MM 相關疾病,對于不同危險分層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和隨訪方式,以便后期進行相應治療干預和監測病情進展,控制腫瘤的進展,維持良好的生活質量,對減輕 MM 疾病負擔有重要意義[16, 18]。
2.2 MM 住院治療期
MM 住院治療期主要涉及明確診斷和確立個體化診療方案。MM 癥狀多且不典型、各地區醫療資源差異大、命名不統一,這些問題都容易導致 MM 的漏診和誤診,從而延誤治療[19-21]。根據 2020 年的報道,MM 誤診率仍然居高不下,最高為 51.3%[22]。對于住院治療期的 MM 患者,應根據疾病的不同進程狀態,進行精準治療,制定以患者為中心的診療方案,追求最佳的病情緩解并延長患者生存期[23]。MM 分為無癥狀(冒煙型)骨髓瘤和有癥狀(活動型)骨髓瘤。對于冒煙型 MM,暫不推薦治療,其中的高危冒煙型可根據患者意愿綜合考慮是否治療或參與臨床試驗;活動型 MM需要治療,治療時通常將患者分為適合移植和不適合移植兩類。MM 的治療經歷了傳統化療時代與新藥時代,從基礎研究到前瞻性臨床研究,再到標準整體化治療方案的臨床應用,推動了 MM 診療方案的不斷更新,以實現有效的病情緩解[24]。近期出版的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指出 MM 的治療原則為對患者進行危險度分層和個體化治療,力爭獲得深度緩解[25]。
2.3 MM 慢病期
MM 慢病期主要涉及維持治療及隨訪,在 MM 慢病期,幾乎所有患者最終都會經歷復發[26],因此維持治療已逐漸成為整體治療中的重要一環。有研究報道,維持治療延長了 MM 患者的 3 年無進展生存率,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病情[27]。定期隨訪和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疾病進展或復發是 MM 慢病期管理的重要內容。關于維持治療 MM 患者的縱向研究顯示,微小殘留病變結果持續陰性與較長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相關[28],應密切關注微小殘留病變的情況。
定期追蹤隨訪是延長 MM 慢病期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保障。歐洲腫瘤內科協會指南[29]推薦每 2~3 個月檢測全血計數、血清和尿液電泳和/或血清游離輕鏈、血肌酐和血鈣;出現骨痛癥狀時,應進行影像學檢查。《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30]推薦對于無癥狀 MM,每 3 個月復查 1 次相關指標,每年進行 1 次或在有臨床癥狀時進行骨骼檢查;對于有癥狀的 MM,誘導治療期間每 2~3 個療程進行 1 次療效評估;不分泌型 MM 的療效評估需進行骨骼檢查,每 6 個月進行 1 次或根據臨床癥狀評估結果進行骨骼檢查。定期隨訪監測有助于發現疾病進展,以便早期給予干預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31]。
2.4 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內涵
MM 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上述癌前期、住院治療期和慢病期,主要強調全生命周期都需要關注伴隨疾病或因治療導致的其他不良事件,如治療不良反應、心理疾病、周圍神經病變等[12],同時還應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這需要醫護、患者、社會的共同參與。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積極鼓勵并幫助患者學習 MM 疾病及相關知識,使其主動參與自身疾病的管理,幫助患者找到生活與疾病的平衡點;此外,要協助家屬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鼓勵患者回歸社會,幫助患者爭取社會支持,更好落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3 涉及多系統的 MM 日常健康管理
3.1 骨骼系統健康管理
MM 骨病是一種由 MM 細胞所致的骨破壞病變,其臨床表現為骨質疏松、高鈣血癥、溶骨性破壞以及病理性骨折等。大約 80%的 MM 患者在診斷時即出現多部位的溶骨性損害[32],90%以上的 MM 患者在疾病過程中進行的影像學檢查顯示有不同程度的骨病變[33]。骨病會影響患者的總體生存情況、生活質量及增加治療費用,因此,需要積極預防其發生。由于 MM 患者往往對骨病認識不足,自我護理能力差,常因骨病而長期臥床,因此,專業的日常健康管理建議(表1)有助于患者進行正確的 MM 骨病日常管理,以延緩其骨病變的發展。

3.2 呼吸系統健康管理
MM 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研究表明 MM 患者的呼吸系統感染發生率高達 59.18%[34-35],其臨床表現多樣化,潛在風險較大,嚴重的肺部感染是導致 MM 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36]。因此,對 MM 患者的呼吸系統感染防控尤為重要。除了常規治療手段外,正確的呼吸系統日常健康管理(表1)也至關重要,有助于減少呼吸系統并發癥的發生率。
3.3 泌尿系統健康管理
腎功能損害是 MM 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被認為是不良預后的影響因素,并與較高的腫瘤負荷相關[37]。在新診斷的 MM 患者中,20%~50%存在腎功能損害;而 40%~50%的 MM 患者在疾病進程中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血液透析治療,嚴重影響其預后[38]。有研究表明,不伴有腎功能損害的 MM 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超過 2 年,而伴有腎功能損害的患者通常比不伴有這類損害的患者預后更差、生存率更低[39-40],因此要嚴防腎功能損害的發生。腎功能損害的原因包括高鈣血癥、高尿酸血癥、高黏滯血癥、球蛋白沉積相關腎毒性、腎淀粉樣變性、腎盂腎炎、脫水、腎毒性藥物以及腫瘤細胞對腎實質的直接浸潤,其中部分因素是可逆的,對于這部分可逆的因素應早發現、早治療,實施干預,糾正代謝紊亂,以減輕對腎臟的損害。對于已經出現腎功能損害的 MM 患者,其日常健康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① 必須嚴格記錄 24 h 出入量,每天監測體重,觀察水腫情況;② 嚴密監測查相關指標,按醫囑檢測肝腎功能、血肌酐、血鈣、尿酸、血常規等;③ 避免使用具有潛在腎毒性的藥物和其他干預措施,如非甾體類抗炎藥和造影劑等,及時使用降尿酸藥物,如別嘌呤醇和碳酸氫鈉堿化尿液,平時可飲用蘇打水,多食用堿性食物;④ 如果出現明顯少尿、嚴重高鈣血癥、高鉀血癥、血肌酐顯著升高,及時遵醫囑進行血液透析治療。
3.4 消化系統健康管理
MM 患者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統也容易受累,且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研究表明 MM 患者胃腸道感染發生率高達 14%[35],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腹痛、腹瀉甚至血便等,可能會嚴重影響治療[41]。因此,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表1)對于避免消化系統并發癥至關重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統健康水平。
3.5 心理健康管理
MM 治療時間較長,患者大多面臨抑郁、焦慮等諸多心理問題[42-44],因此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入院時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篩查,識別出高危人群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對于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患者,請心理科或精神科專家會診,及時給予心理干預,緩解患者的心理負擔;不討論治療效果不好等敏感話題;與患者多交流,多關心患者;請治療效果良好的病友與患者分享經驗;鼓勵患者進行能力范圍內的活動;幫助患者找到個人興趣愛好,如閱讀、書法等[45]。此外,對不同心理特點的 MM 患者應采取恰當的評估與干預,避免因心理問題而影響其長期的疾病治療。
4 小結
對于 MM 患者,基于醫護患一體化模式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是一種優質的疾病管理模式。該模式強化了醫護患三方的合作,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旨在通過對疾病的全周期管理,發揮三方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依從性;此外,該模式還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提升治療效果,延長生存期,減輕經濟負擔。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種惡性的克隆漿細胞增殖性疾病,是血液系統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1-2]。MM 患者的常見癥狀為感染、血鈣升高、腎功能損害、貧血、骨病以及繼發淀粉樣變性等,可導致患者的生存質量顯著降低[3-4]。隨著新藥的不斷研發和免疫治療的發展,MM 患者的生存期不斷延長[5]。MM 呈現慢性化趨勢,因此對 MM 的日常護理十分重要。美國護士協會將“醫護合作”定義為醫生與護士之間的一種可靠的合作過程,旨在強調醫療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和整合,以達到更好的醫療結果[6]。除了醫護合作,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管理也非常重要。目前,醫護患一體化已廣泛應用于全球范圍內的醫療實踐中,特別適用于慢性病(慢病)、老年病及各類癥狀的管理,如糖尿病[7]、呼吸系統疾病[8]、功能康復[9]等,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10]。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即針對不同階段疾病的健康問題和危險因素進行管理[11]。2018 年 5 月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啟動 MM 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改善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延長了患者生存期[12]。由于 MM 累及多系統,并發癥多,給護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隨著醫護患一體化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在 MM 護理上的應用,有望降低疾病相關的社會負擔,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減少醫療成本。該文就 MM 醫護患一體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涉及多系統的日常健康管理 3 個方面進行綜述。
1 MM 醫護患一體化
1.1 構建 MM 醫護患一體化小組
構建 MM 醫護患一體化小組是實現醫護患一體化的前提。MM 醫護患一體化小組由醫療組長與專科醫生、護理組長與專科護士、患者與家屬三方組成,共同完成 MM 的全周期管理。MM 醫護患一體化小組基于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及“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使醫護和患者的溝通交流更加全面和具體。醫生對 MM 患者進行評估后,及時在醫護患一體化小組群內反饋,公布擬定的治療計劃,再與護士共同制定健康計劃和目標[13],根據患者情況,給出相應的處理措施或調整相應的健康計劃,制定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方案,與患者共同確立個體化的診療方案,滿足患者的需求,加強醫護患合作。
1.2 建立 MM 個體化檔案
建立個體化檔案是實現醫護患一體化的重要工具,對 MM 患者的治療和隨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根據患者情況進行精準分層,有利于實現個體化治療[14]。護理評估生成護理記錄,記錄體溫、睡眠、肺部及胃腸道情況、骨痛、貧血、腎功能情況等;醫生評估生成醫療病歷,記錄患者血常規、血肌酐、血鈣、血清蛋白電泳、免疫固定電泳、24 h 尿蛋白、骨髓檢查、骨骼影像學檢查等。通過上述護理和醫學評估,將患者的資料收集至專有檔案中。最終,根據患者的綜合情況,共同擬定可行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合理的護理方法和康復計劃,并將患者所有記錄收集至患者的專有檔案中,實現精準治療,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15]。
目前國內已有依據支持檔案式管理對 MM 康復有效[13]。2019 年 1 月-2020 年 1 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主治醫師和護士長對 MM 患者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制訂相應的康復和護理計劃,并將以上內容結合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聯系方式和經濟情況等)均記錄至患者檔案,同時提供小組成員的聯系方式給患者或家屬;最終觀察組骨痛緩解率(90.00%)高于對照組(67.50%),并發癥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25.00%)[13]。
2 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MM 全生命周期分為癌前期、住院治療期和慢病期[16]。癌前期涉及 MM 的早期篩查、隨訪和干預;住院治療期涉及明確診斷和確立個體化診療方案;慢病期涉及維持治療和隨訪。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融入 MM 的健康管理實踐中,需要針對不同疾病階段的健康問題及危險因素,進行針對性的科學管理。
2.1 MM 癌前期
MM 癌前期主要關注 MM 的早期篩查、隨訪和干預。MM 的疾病進展主要分為 3 個階段,由意義未明單克隆丙種球蛋白血癥進展為無癥狀/冒煙型 MM,最后進展為活動型/癥狀性 MM。實際上在發展為活動型/癥狀性 MM 之前,患者已經經歷了 10~20 年或更長的疾病演變。我國部分省份已率先在健康體檢群體中開展血清蛋白電泳檢測篩查,北京、上海、新疆的篩查發現意義未明單克隆丙種球蛋白血癥在中國人群中的檢出率為 2.73%,即每 50 例檢測者中,至少檢出 1 例 M 蛋白陽性[17]。MM 癌前期篩查能幫助早期發現和診斷 MM 相關疾病,對于不同危險分層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和隨訪方式,以便后期進行相應治療干預和監測病情進展,控制腫瘤的進展,維持良好的生活質量,對減輕 MM 疾病負擔有重要意義[16, 18]。
2.2 MM 住院治療期
MM 住院治療期主要涉及明確診斷和確立個體化診療方案。MM 癥狀多且不典型、各地區醫療資源差異大、命名不統一,這些問題都容易導致 MM 的漏診和誤診,從而延誤治療[19-21]。根據 2020 年的報道,MM 誤診率仍然居高不下,最高為 51.3%[22]。對于住院治療期的 MM 患者,應根據疾病的不同進程狀態,進行精準治療,制定以患者為中心的診療方案,追求最佳的病情緩解并延長患者生存期[23]。MM 分為無癥狀(冒煙型)骨髓瘤和有癥狀(活動型)骨髓瘤。對于冒煙型 MM,暫不推薦治療,其中的高危冒煙型可根據患者意愿綜合考慮是否治療或參與臨床試驗;活動型 MM需要治療,治療時通常將患者分為適合移植和不適合移植兩類。MM 的治療經歷了傳統化療時代與新藥時代,從基礎研究到前瞻性臨床研究,再到標準整體化治療方案的臨床應用,推動了 MM 診療方案的不斷更新,以實現有效的病情緩解[24]。近期出版的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指出 MM 的治療原則為對患者進行危險度分層和個體化治療,力爭獲得深度緩解[25]。
2.3 MM 慢病期
MM 慢病期主要涉及維持治療及隨訪,在 MM 慢病期,幾乎所有患者最終都會經歷復發[26],因此維持治療已逐漸成為整體治療中的重要一環。有研究報道,維持治療延長了 MM 患者的 3 年無進展生存率,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病情[27]。定期隨訪和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疾病進展或復發是 MM 慢病期管理的重要內容。關于維持治療 MM 患者的縱向研究顯示,微小殘留病變結果持續陰性與較長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相關[28],應密切關注微小殘留病變的情況。
定期追蹤隨訪是延長 MM 慢病期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保障。歐洲腫瘤內科協會指南[29]推薦每 2~3 個月檢測全血計數、血清和尿液電泳和/或血清游離輕鏈、血肌酐和血鈣;出現骨痛癥狀時,應進行影像學檢查。《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30]推薦對于無癥狀 MM,每 3 個月復查 1 次相關指標,每年進行 1 次或在有臨床癥狀時進行骨骼檢查;對于有癥狀的 MM,誘導治療期間每 2~3 個療程進行 1 次療效評估;不分泌型 MM 的療效評估需進行骨骼檢查,每 6 個月進行 1 次或根據臨床癥狀評估結果進行骨骼檢查。定期隨訪監測有助于發現疾病進展,以便早期給予干預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31]。
2.4 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內涵
MM 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上述癌前期、住院治療期和慢病期,主要強調全生命周期都需要關注伴隨疾病或因治療導致的其他不良事件,如治療不良反應、心理疾病、周圍神經病變等[12],同時還應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這需要醫護、患者、社會的共同參與。MM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積極鼓勵并幫助患者學習 MM 疾病及相關知識,使其主動參與自身疾病的管理,幫助患者找到生活與疾病的平衡點;此外,要協助家屬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鼓勵患者回歸社會,幫助患者爭取社會支持,更好落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3 涉及多系統的 MM 日常健康管理
3.1 骨骼系統健康管理
MM 骨病是一種由 MM 細胞所致的骨破壞病變,其臨床表現為骨質疏松、高鈣血癥、溶骨性破壞以及病理性骨折等。大約 80%的 MM 患者在診斷時即出現多部位的溶骨性損害[32],90%以上的 MM 患者在疾病過程中進行的影像學檢查顯示有不同程度的骨病變[33]。骨病會影響患者的總體生存情況、生活質量及增加治療費用,因此,需要積極預防其發生。由于 MM 患者往往對骨病認識不足,自我護理能力差,常因骨病而長期臥床,因此,專業的日常健康管理建議(表1)有助于患者進行正確的 MM 骨病日常管理,以延緩其骨病變的發展。

3.2 呼吸系統健康管理
MM 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研究表明 MM 患者的呼吸系統感染發生率高達 59.18%[34-35],其臨床表現多樣化,潛在風險較大,嚴重的肺部感染是導致 MM 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36]。因此,對 MM 患者的呼吸系統感染防控尤為重要。除了常規治療手段外,正確的呼吸系統日常健康管理(表1)也至關重要,有助于減少呼吸系統并發癥的發生率。
3.3 泌尿系統健康管理
腎功能損害是 MM 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被認為是不良預后的影響因素,并與較高的腫瘤負荷相關[37]。在新診斷的 MM 患者中,20%~50%存在腎功能損害;而 40%~50%的 MM 患者在疾病進程中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血液透析治療,嚴重影響其預后[38]。有研究表明,不伴有腎功能損害的 MM 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超過 2 年,而伴有腎功能損害的患者通常比不伴有這類損害的患者預后更差、生存率更低[39-40],因此要嚴防腎功能損害的發生。腎功能損害的原因包括高鈣血癥、高尿酸血癥、高黏滯血癥、球蛋白沉積相關腎毒性、腎淀粉樣變性、腎盂腎炎、脫水、腎毒性藥物以及腫瘤細胞對腎實質的直接浸潤,其中部分因素是可逆的,對于這部分可逆的因素應早發現、早治療,實施干預,糾正代謝紊亂,以減輕對腎臟的損害。對于已經出現腎功能損害的 MM 患者,其日常健康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① 必須嚴格記錄 24 h 出入量,每天監測體重,觀察水腫情況;② 嚴密監測查相關指標,按醫囑檢測肝腎功能、血肌酐、血鈣、尿酸、血常規等;③ 避免使用具有潛在腎毒性的藥物和其他干預措施,如非甾體類抗炎藥和造影劑等,及時使用降尿酸藥物,如別嘌呤醇和碳酸氫鈉堿化尿液,平時可飲用蘇打水,多食用堿性食物;④ 如果出現明顯少尿、嚴重高鈣血癥、高鉀血癥、血肌酐顯著升高,及時遵醫囑進行血液透析治療。
3.4 消化系統健康管理
MM 患者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統也容易受累,且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研究表明 MM 患者胃腸道感染發生率高達 14%[35],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腹痛、腹瀉甚至血便等,可能會嚴重影響治療[41]。因此,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表1)對于避免消化系統并發癥至關重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統健康水平。
3.5 心理健康管理
MM 治療時間較長,患者大多面臨抑郁、焦慮等諸多心理問題[42-44],因此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入院時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篩查,識別出高危人群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對于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患者,請心理科或精神科專家會診,及時給予心理干預,緩解患者的心理負擔;不討論治療效果不好等敏感話題;與患者多交流,多關心患者;請治療效果良好的病友與患者分享經驗;鼓勵患者進行能力范圍內的活動;幫助患者找到個人興趣愛好,如閱讀、書法等[45]。此外,對不同心理特點的 MM 患者應采取恰當的評估與干預,避免因心理問題而影響其長期的疾病治療。
4 小結
對于 MM 患者,基于醫護患一體化模式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是一種優質的疾病管理模式。該模式強化了醫護患三方的合作,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旨在通過對疾病的全周期管理,發揮三方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依從性;此外,該模式還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提升治療效果,延長生存期,減輕經濟負擔。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