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視光學涉及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心理物理以及醫學等多領域知識。眼視光學傳統的本科教育多以知識灌輸為主,缺乏互動,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改進這一現狀,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眼視光學系教學團隊提出在教學中融入真實視覺體驗的方法,通過結合多媒體工具和現有方法,將真實視覺現象和自我視覺體驗融入課程中。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通過生動的視覺現象和學生自身的視覺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堂互動,促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該文將介紹上述教學方法。
引用本文: 溫祥毅, 劉隴黔. 真實視覺體驗在眼視光學教學中的應用. 華西醫學, 2025, 40(1): 97-100. doi: 10.7507/1002-0179.20240722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眼視光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心理物理和醫學等多領域知識[1-2]。“生理光學”作為眼視光學的基礎課程,將生理學與光學、視覺科學相結合,為學生學習視光學原理與方法、眼病學等課程奠定基礎,課程的重點主要涉及光電轉換、視網膜的視覺機制等,內容涉及解剖學、生物化學和物理學等多個領域[3]。由于課程內容涉及眾多視覺神經科學內容,因此課程難度較大,學生的興趣較低[4]。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以知識灌輸為主,缺乏足夠的互動與實踐環節,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5]。為了突破固有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創新教學與實際教學活動相結合,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眼視光學系教學團隊(以下簡稱“本團隊”)提出結合現有教學方法和多媒體工具,將真實視覺現象和自我視覺體驗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旨在通過生動的視覺現象和學生自身的視覺體驗,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有力地推動新時期下教學方法的改革,真正讓學生“抬起頭來、坐到前排來、提出問題來”。本文將對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進行介紹。
1 “生理光學”傳統教學的困境
“生理光學”是大學本科二年級下學期的專業必修課程,學生在學習基本的醫學解剖學、生理學后,理應對生物相關理論、人體系統和局部解剖有了基本的認知,進而需要學習掌握眼視光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該課程是學生第 1 次接觸與眼部和視覺相關的專業課程,但學生此時對眼部和視覺相關的解剖和生理知識卻較為欠缺。因此,在傳授專業知識之前或過程中,需要重點講解或補充有關眼部和視覺的基礎知識。
1.1 眼部解剖教學難點
在系統解剖和局部解剖課程中,眼球和視網膜的解剖知識通常只是簡單提及,并往往作為了解的內容被教授[6]。學生對于視覺系統的解剖知識基本上局限于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等簡單概念。大學本科二年級學生在學習“生理光學”課程之前對這些知識往往缺乏了解,在傳統的“生理光學”大課授課過程中,這種情況往往被忽略。一些授課教師認為學生已熟練掌握這些知識,而學生對這些知識往往很陌生。當授課教師直接講授有關眼視光學的專業知識時,許多學生跟不上課程進度,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在“生理光學”課程的講解中,需要對眼球和視網膜相關的解剖細節進行復習和講解。
在眼球與視網膜相關解剖知識的講授過程中,也有諸多難點[6]。首先,眼球是一個大體成球形的器官,眼球內部的解剖結構是呈三維立體的形式排列的,簡單的圖例很難第一時間給學生展示解剖位置與關系;其次,由于“生理光學”還涉及光線的傳輸軌跡,眼球內部折光部件各自有自己的折光系數和特點,傳統的課堂講解只能灌輸知識,而無法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最后,視網膜的解剖特點與視覺的轉化、傳輸密切相關,在枯燥的解剖知識講解過程中,學生很難將解剖與生理功能相結合,因此也很難理解和跟上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
1.2 視覺生理教學難點
生理學是醫學課程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涉及生物體細胞的基本運作規律。“生理光學”課程則涉及光在視覺系統中的傳輸原理、規則和規律[3]。光是物理學定義,其在生物體中如何轉化為生物信號是“生理光學”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盡管學生在學習基礎生理學知識后才開始“生理光學”課程,但他們對視覺相關的生理學知識通常感到陌生。此外,“生理光學”還涉及復雜的神經科學相關知識。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逐漸加快了對大腦神經系統的探索,相比其他傳統的生理學科,神經學科是近幾十年來才逐漸發展的新興學科,科學家們對神經系統的了解也越來越多[7]。視覺神經科學更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學科,包含很多新發現、新知識[8]。一方面,對于本科生來說,學習新興學科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走在新科技知識的前沿;而另一方面,對于本科教學來說,為本科生講解科技前沿知識則充滿挑戰。例如,在講授“光-化學-電轉化的原理”時,需要讓學生復習、鋪墊關于神經突觸的相關原理知識[9]。大部分學生是第 1 次了解“突觸”的概念,需要在課程中詳細補充相應知識。假如學生缺失這一部分知識內容,則對后續課程的理解就會有偏差。因此,如何將神經科學基礎知識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教授便是本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1.3 課堂互動難點
傳統教學的課堂活動往往是教師在臺上根據講義講授,學生在臺下聽。師生之間缺乏足夠的互動,“教”與“學”完全割裂開,導致學生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興致低、課堂內容枯燥等等。“生理光學”所涉及的課程內容較難,傳統的教學方式會更加降低學生的參與興致,從而導致教學效果差。
2 困境中教學設計的創新
基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困境,本團隊提出“引、簡、互、歸”的創新教學方法,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繁雜的教學過程,增加互動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并將教學內容回歸科學本質,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出色的眼視光學人才。
2.1 “引”
在課程開始之前,大部分本科生都幾乎不了解視覺科學,為了能夠快速提升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本團隊教師在“生理光學”課程的課堂開始階段,利用有趣的視覺體驗入手,將學生帶入視覺科學的世界。
2.1.1 視覺適應實驗(案例一)
為了講解視覺適應的原理[10],首先引入了視覺適應的真實視覺體驗:矚學生注視屏幕中央十字標識以固定學生視野,中央十字標識均勻分布 12 個粉紅色圓形實心球,粉紅色實心球依次消失(圖1)。當學生注視中央十字標識數秒后,詢問學生看到怎樣的變化。理論上,數秒后因為視覺適應的緣故,粉紅色實心球便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圍繞中心十字標識旋轉的翠綠色實心球。

2.1.2 明暗對比實驗(案例二)
在講授“明暗對比”和“馬赫帶效應(Mach band effect)”相關內容[11]時,首先給學生展示的是灰度均質的 1 個灰色長條,并強調該灰色長條左右的灰度值是相同的(圖2),之后通過動畫的方式引入面積更大的背景圖片。背景圖片的灰度值則不是均質的,而是以從左至右、由黑變白逐漸過渡的形式展現。當背景圖片移動到之前灰條之后,詢問學生看到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發現此時灰條的左右灰度值從視覺感觀來說,感覺是不同的。此舉提高了學生的好奇心,這種真實視覺體驗變化帶來的新奇感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進行課堂的學習,學習興趣有了大幅提高,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最終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

2.2 “簡”
“生理光學”課程涉及復雜的視覺系統解剖以及更加復雜多變的視覺生理[7-9]。作為本科專業課程的必修課,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視覺解剖與生理,為后續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不適合將全部內容填鴨式灌輸給學生。在滿足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合理的精簡解剖和生理內容,可以使教學效果大大提升。例如,視網膜的解剖結構實際上是非常復雜的,目前已知的解剖通路既包括縱向的視網膜光感受器細胞-雙極細胞-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信號傳導解剖通路,又包括橫向的水平細胞、無長突細胞的聯系。根據教學大綱的教學重點,縱向的視覺解剖通路與后續的其他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故需要著重講解。而橫向的解剖在后續的生理教學過程中涉及甚少,因此只作為了解的內容。此外,本團隊還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復雜的視覺系統結構和功能,如三維模型、動畫演示等,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知識點。
2.3 “互”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單純講授,而學生在講臺下聽課。單純乏味的灌輸使學生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低下。真實視覺體驗的引入可以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使學生“抬起頭來、坐到前排來、提出問題來”。對于部分教學內容,本團隊教師也使用翻轉課堂的方式,采用學生主導講授、教師指導的方式,并輔以小組討論、實驗操作等方式,增加師生互動,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和參與,讓學生能夠沉浸式體驗教學過程,學有所得。
2.4 “歸”
課程的教學本質還是要回歸科學本身,除了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本團隊教師還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科學研究前沿,使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夠對最新、最前沿的科學有一定的了解,從而為未來的學習以及研究工作打下基礎,提高興趣。例如,不同于傳統的光感受器細胞即視桿、視錐細胞,自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是一類最新發現的感光細胞[12],在“光化學轉化”章節,由于其特殊的光化學轉化,故在課程中有所涉及。自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目前是研究熱點,其本身的解剖、生理作用也逐漸被闡明,且其應用也越來越多。在課堂講授中,本團隊教師為學生介紹自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最新的神經科學發現以及應用,使教學內容回歸科學本質,能夠大大吸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為未來的科研道路作鋪墊。
3 教學反饋與改進建議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本團隊教師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① 加強師資培訓:真實視覺體驗的教學方法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多媒體使用能力[13-15]。因此,建議學校定期開展相關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② 增加實踐機會:除了課堂實驗外,還可以增加課外實踐機會,如組織學生參觀視光學研究實驗室,參與相關科研項目,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水平,增加對本門課程的思考[16]。
4 未來研究方向
4.1 長效教學效果研究
本團隊對此次教學效果的觀察主要集中在短期教學效果上,未來可以通過長期跟蹤研究,了解真實視覺體驗教學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長效影響。
4.2 跨學科應用研究
真實視覺體驗不僅在眼視光學中有應用價值,也可以在其他醫學及理工科課程中推廣應用,未來可以通過跨學科研究,探索這種教學方法的更廣泛應用。
4.3 技術創新與應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14-15],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別對于與視覺科學密切相關的“生理光學”課程,通過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等技術引入真實視覺體驗可能會使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5 總結
綜上所述,“生理光學”作為眼視光學專業的必修課,鑒于視覺神經科學解剖和生理的復雜性,以及傳統教學方式的困境,教學效果往往難以達到滿意的程度。本團隊提出“引、簡、互、歸”的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真實視覺體驗。該方法的優勢在于:① 提高學習興趣:真實視覺體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② 增強知識理解:通過直觀的視覺體驗和多媒體演示,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復雜的視覺系統結構和功能;③ 促進主動學習:增加的課堂互動和實踐環節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因此,真實視覺體驗在眼視光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顯著提升教學效果。建議在未來的教學中,進一步優化和推廣這種教學方法,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優秀的眼視光學專業人才。
作者貢獻:溫祥毅提出論文構思及撰寫論文;劉隴黔總體把關,審訂論文。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眼視光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心理物理和醫學等多領域知識[1-2]。“生理光學”作為眼視光學的基礎課程,將生理學與光學、視覺科學相結合,為學生學習視光學原理與方法、眼病學等課程奠定基礎,課程的重點主要涉及光電轉換、視網膜的視覺機制等,內容涉及解剖學、生物化學和物理學等多個領域[3]。由于課程內容涉及眾多視覺神經科學內容,因此課程難度較大,學生的興趣較低[4]。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以知識灌輸為主,缺乏足夠的互動與實踐環節,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5]。為了突破固有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創新教學與實際教學活動相結合,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眼視光學系教學團隊(以下簡稱“本團隊”)提出結合現有教學方法和多媒體工具,將真實視覺現象和自我視覺體驗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旨在通過生動的視覺現象和學生自身的視覺體驗,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有力地推動新時期下教學方法的改革,真正讓學生“抬起頭來、坐到前排來、提出問題來”。本文將對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進行介紹。
1 “生理光學”傳統教學的困境
“生理光學”是大學本科二年級下學期的專業必修課程,學生在學習基本的醫學解剖學、生理學后,理應對生物相關理論、人體系統和局部解剖有了基本的認知,進而需要學習掌握眼視光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該課程是學生第 1 次接觸與眼部和視覺相關的專業課程,但學生此時對眼部和視覺相關的解剖和生理知識卻較為欠缺。因此,在傳授專業知識之前或過程中,需要重點講解或補充有關眼部和視覺的基礎知識。
1.1 眼部解剖教學難點
在系統解剖和局部解剖課程中,眼球和視網膜的解剖知識通常只是簡單提及,并往往作為了解的內容被教授[6]。學生對于視覺系統的解剖知識基本上局限于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等簡單概念。大學本科二年級學生在學習“生理光學”課程之前對這些知識往往缺乏了解,在傳統的“生理光學”大課授課過程中,這種情況往往被忽略。一些授課教師認為學生已熟練掌握這些知識,而學生對這些知識往往很陌生。當授課教師直接講授有關眼視光學的專業知識時,許多學生跟不上課程進度,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在“生理光學”課程的講解中,需要對眼球和視網膜相關的解剖細節進行復習和講解。
在眼球與視網膜相關解剖知識的講授過程中,也有諸多難點[6]。首先,眼球是一個大體成球形的器官,眼球內部的解剖結構是呈三維立體的形式排列的,簡單的圖例很難第一時間給學生展示解剖位置與關系;其次,由于“生理光學”還涉及光線的傳輸軌跡,眼球內部折光部件各自有自己的折光系數和特點,傳統的課堂講解只能灌輸知識,而無法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最后,視網膜的解剖特點與視覺的轉化、傳輸密切相關,在枯燥的解剖知識講解過程中,學生很難將解剖與生理功能相結合,因此也很難理解和跟上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
1.2 視覺生理教學難點
生理學是醫學課程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涉及生物體細胞的基本運作規律。“生理光學”課程則涉及光在視覺系統中的傳輸原理、規則和規律[3]。光是物理學定義,其在生物體中如何轉化為生物信號是“生理光學”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盡管學生在學習基礎生理學知識后才開始“生理光學”課程,但他們對視覺相關的生理學知識通常感到陌生。此外,“生理光學”還涉及復雜的神經科學相關知識。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逐漸加快了對大腦神經系統的探索,相比其他傳統的生理學科,神經學科是近幾十年來才逐漸發展的新興學科,科學家們對神經系統的了解也越來越多[7]。視覺神經科學更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學科,包含很多新發現、新知識[8]。一方面,對于本科生來說,學習新興學科的知識可以使學生走在新科技知識的前沿;而另一方面,對于本科教學來說,為本科生講解科技前沿知識則充滿挑戰。例如,在講授“光-化學-電轉化的原理”時,需要讓學生復習、鋪墊關于神經突觸的相關原理知識[9]。大部分學生是第 1 次了解“突觸”的概念,需要在課程中詳細補充相應知識。假如學生缺失這一部分知識內容,則對后續課程的理解就會有偏差。因此,如何將神經科學基礎知識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教授便是本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1.3 課堂互動難點
傳統教學的課堂活動往往是教師在臺上根據講義講授,學生在臺下聽。師生之間缺乏足夠的互動,“教”與“學”完全割裂開,導致學生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興致低、課堂內容枯燥等等。“生理光學”所涉及的課程內容較難,傳統的教學方式會更加降低學生的參與興致,從而導致教學效果差。
2 困境中教學設計的創新
基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困境,本團隊提出“引、簡、互、歸”的創新教學方法,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繁雜的教學過程,增加互動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并將教學內容回歸科學本質,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出色的眼視光學人才。
2.1 “引”
在課程開始之前,大部分本科生都幾乎不了解視覺科學,為了能夠快速提升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本團隊教師在“生理光學”課程的課堂開始階段,利用有趣的視覺體驗入手,將學生帶入視覺科學的世界。
2.1.1 視覺適應實驗(案例一)
為了講解視覺適應的原理[10],首先引入了視覺適應的真實視覺體驗:矚學生注視屏幕中央十字標識以固定學生視野,中央十字標識均勻分布 12 個粉紅色圓形實心球,粉紅色實心球依次消失(圖1)。當學生注視中央十字標識數秒后,詢問學生看到怎樣的變化。理論上,數秒后因為視覺適應的緣故,粉紅色實心球便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圍繞中心十字標識旋轉的翠綠色實心球。

2.1.2 明暗對比實驗(案例二)
在講授“明暗對比”和“馬赫帶效應(Mach band effect)”相關內容[11]時,首先給學生展示的是灰度均質的 1 個灰色長條,并強調該灰色長條左右的灰度值是相同的(圖2),之后通過動畫的方式引入面積更大的背景圖片。背景圖片的灰度值則不是均質的,而是以從左至右、由黑變白逐漸過渡的形式展現。當背景圖片移動到之前灰條之后,詢問學生看到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發現此時灰條的左右灰度值從視覺感觀來說,感覺是不同的。此舉提高了學生的好奇心,這種真實視覺體驗變化帶來的新奇感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進行課堂的學習,學習興趣有了大幅提高,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最終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

2.2 “簡”
“生理光學”課程涉及復雜的視覺系統解剖以及更加復雜多變的視覺生理[7-9]。作為本科專業課程的必修課,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視覺解剖與生理,為后續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不適合將全部內容填鴨式灌輸給學生。在滿足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合理的精簡解剖和生理內容,可以使教學效果大大提升。例如,視網膜的解剖結構實際上是非常復雜的,目前已知的解剖通路既包括縱向的視網膜光感受器細胞-雙極細胞-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信號傳導解剖通路,又包括橫向的水平細胞、無長突細胞的聯系。根據教學大綱的教學重點,縱向的視覺解剖通路與后續的其他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故需要著重講解。而橫向的解剖在后續的生理教學過程中涉及甚少,因此只作為了解的內容。此外,本團隊還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復雜的視覺系統結構和功能,如三維模型、動畫演示等,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知識點。
2.3 “互”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單純講授,而學生在講臺下聽課。單純乏味的灌輸使學生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低下。真實視覺體驗的引入可以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使學生“抬起頭來、坐到前排來、提出問題來”。對于部分教學內容,本團隊教師也使用翻轉課堂的方式,采用學生主導講授、教師指導的方式,并輔以小組討論、實驗操作等方式,增加師生互動,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和參與,讓學生能夠沉浸式體驗教學過程,學有所得。
2.4 “歸”
課程的教學本質還是要回歸科學本身,除了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本團隊教師還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科學研究前沿,使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夠對最新、最前沿的科學有一定的了解,從而為未來的學習以及研究工作打下基礎,提高興趣。例如,不同于傳統的光感受器細胞即視桿、視錐細胞,自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是一類最新發現的感光細胞[12],在“光化學轉化”章節,由于其特殊的光化學轉化,故在課程中有所涉及。自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目前是研究熱點,其本身的解剖、生理作用也逐漸被闡明,且其應用也越來越多。在課堂講授中,本團隊教師為學生介紹自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最新的神經科學發現以及應用,使教學內容回歸科學本質,能夠大大吸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為未來的科研道路作鋪墊。
3 教學反饋與改進建議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本團隊教師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① 加強師資培訓:真實視覺體驗的教學方法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多媒體使用能力[13-15]。因此,建議學校定期開展相關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② 增加實踐機會:除了課堂實驗外,還可以增加課外實踐機會,如組織學生參觀視光學研究實驗室,參與相關科研項目,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水平,增加對本門課程的思考[16]。
4 未來研究方向
4.1 長效教學效果研究
本團隊對此次教學效果的觀察主要集中在短期教學效果上,未來可以通過長期跟蹤研究,了解真實視覺體驗教學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長效影響。
4.2 跨學科應用研究
真實視覺體驗不僅在眼視光學中有應用價值,也可以在其他醫學及理工科課程中推廣應用,未來可以通過跨學科研究,探索這種教學方法的更廣泛應用。
4.3 技術創新與應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14-15],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別對于與視覺科學密切相關的“生理光學”課程,通過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等技術引入真實視覺體驗可能會使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5 總結
綜上所述,“生理光學”作為眼視光學專業的必修課,鑒于視覺神經科學解剖和生理的復雜性,以及傳統教學方式的困境,教學效果往往難以達到滿意的程度。本團隊提出“引、簡、互、歸”的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真實視覺體驗。該方法的優勢在于:① 提高學習興趣:真實視覺體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② 增強知識理解:通過直觀的視覺體驗和多媒體演示,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復雜的視覺系統結構和功能;③ 促進主動學習:增加的課堂互動和實踐環節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因此,真實視覺體驗在眼視光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顯著提升教學效果。建議在未來的教學中,進一步優化和推廣這種教學方法,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優秀的眼視光學專業人才。
作者貢獻:溫祥毅提出論文構思及撰寫論文;劉隴黔總體把關,審訂論文。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