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鄭煒, 熊革, 李淳, 張友樂. 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療效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4, 28(7): 840-843. doi: 10.7507/1002-1892.2014018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內生軟骨瘤是手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1-4],由于單發內生軟骨瘤生長緩慢、隱匿,故多數患者常因病理性骨折就診或攝X線片時偶然發現[5-7]。當伴有病理性骨折時,傳統治療方法是待骨折愈合后再行腫瘤手術,但長期制動不僅延長了治療時間,而且可能導致手指功能障礙 [8]。此外,如果骨折發生移位也會造成手指畸形,進一步增加后期治療難度。近年來我們嘗試對此類患者進行早期手術干預,在治療腫瘤同時進行骨折的復位與固定。現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療效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提高臨床診治水平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患者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① 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② 伴病理性骨折;③ 采用腫瘤刮除、植骨或人工骨植入手術治療;④ 獲完整隨訪。排除標準:① 年齡< 16歲;② 合并其他骨與軟組織損傷。2010年3月-2013年6月,共收治149例單發內生軟骨瘤患者,其中65例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
1.2 一般資料
本組男26例,女39例;年齡17~63歲,平均36歲。左手32例,右手33例。腫瘤部位:掌骨18例;指骨47例,其中近節30例、中節9例、末節8例。均為輕微損傷導致骨折;手術距骨折時間2 d~2年,平均56 d。
1.3 手術方法
本組均采用腫瘤刮除、植骨治療;其中采用自體骨12例,人工骨(Biocomposites公司,英國)53例。36例患者采用傳統方法先待病理性骨折愈合后再行腫瘤刮除手術,其中2例因骨折畸形愈合,二期行截骨矯形術后應用內固定物(鋼板、螺釘)治療。29例患者一期行腫瘤刮除同時應用內固定物治療骨折,其中鋼板、螺釘固定26例,克氏針固定3例。
1.4 療效評價指標
術后根據患者恢復狀況指導其功能鍛煉。患指功能采用手指(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總主動活動度進行評價,并計算與健側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進行分析。記錄患指恢復工作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或t檢驗,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和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的影響因素(克氏針固定樣本較少,與未固定樣本合并分析);檢驗水準取雙側α=0.05。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術后65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5~44個月,平均24個月。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再骨折、腫瘤復發等發生。X線片復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5~10周,平均6.5周;植骨融合良好。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為92 ~180 d,平均130 d。末次隨訪時,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為0.46~1.00,平均0.90。
2.2 相關因素分析
影響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和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的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 1。結果顯示,是否應用內固定物對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和患指恢復工作時間均有影響(P≤0.10),手術距骨折時間和腫瘤部位對患指恢復工作時間有影響(P≤0.10)。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
		 	
		 			 				Table1.
    			Result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
		 	
		 			 				Table1.
    			Result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影響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及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 2、3。結果顯示,影響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的影響因素為是否應用內固定物(P=0.013);影響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的影響因素有是否應用內固定物、手術距骨折時間以及腫瘤部位(P< 0.05)。
 表2
                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影響因素分析
		 	
		 			 				Table2.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OM ratio of finger
			
						表2
                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影響因素分析
		 	
		 			 				Table2.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OM ratio of finger
       		
       				 表3
                患指恢復工作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Table3.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ime of returning to work
			
						表3
                患指恢復工作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Table3.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ime of returning to work
       		
       				3 討論
目前,臨床對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單純刮除,刮除后植入自體骨、同種異體骨或人工骨等,均可獲較好療效[9-14]。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伴病理性骨折較常見,文獻報道發生率達43%~56%[2-3, 15]。關于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治療,學者們有不同觀點。Ablove等[16]的比較研究結果提示,腫瘤治療同期克氏針及石膏固定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僵硬及旋轉畸形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延期治療患者。但Lin等[17]則得出了相反結果,經腫瘤治療一期骨折固定聯合早期功能鍛煉,患者均獲良好療效。為此,我們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療效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討。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距骨折時間、性別、側別、病變部位及植骨方式對術后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無顯著影響,是否應用內固定物是術后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的影響因素。應用鋼板、螺釘固定患者手指活動度優于未固定及克氏針固定患者,我們認為這可能與后者不能早期功能鍛煉,而鋼板、螺釘固定后能早期功能鍛煉有關。因本組例數有限,克氏針固定患者僅3例,可能存在統計學偏倚,相關結論有待擴大樣本進一步明確。
在患指恢復工作時間方面,手術距骨折時間、是否應用內固定物以及腫瘤部位是其影響因素。早期手術干預能縮短治療周期,且應用除克氏針外的內固定物后能早期功能鍛煉,均能促進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掌骨病變患者恢復工作時間明顯早于指骨病變患者,考慮可能與指骨血運較掌骨差,骨折愈合時間更長,同時指骨病變對于手指功能影響大于掌骨病變有關。而性別、側別和植骨方式對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無顯著影響。
綜上述,對于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手術時機及內固定方式對療效有顯著影響。建議選擇早期腫瘤刮除并一期骨折復位內固定治療,以達到滿意療效。
內生軟骨瘤是手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1-4],由于單發內生軟骨瘤生長緩慢、隱匿,故多數患者常因病理性骨折就診或攝X線片時偶然發現[5-7]。當伴有病理性骨折時,傳統治療方法是待骨折愈合后再行腫瘤手術,但長期制動不僅延長了治療時間,而且可能導致手指功能障礙 [8]。此外,如果骨折發生移位也會造成手指畸形,進一步增加后期治療難度。近年來我們嘗試對此類患者進行早期手術干預,在治療腫瘤同時進行骨折的復位與固定。現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療效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提高臨床診治水平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患者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① 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② 伴病理性骨折;③ 采用腫瘤刮除、植骨或人工骨植入手術治療;④ 獲完整隨訪。排除標準:① 年齡< 16歲;② 合并其他骨與軟組織損傷。2010年3月-2013年6月,共收治149例單發內生軟骨瘤患者,其中65例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
1.2 一般資料
本組男26例,女39例;年齡17~63歲,平均36歲。左手32例,右手33例。腫瘤部位:掌骨18例;指骨47例,其中近節30例、中節9例、末節8例。均為輕微損傷導致骨折;手術距骨折時間2 d~2年,平均56 d。
1.3 手術方法
本組均采用腫瘤刮除、植骨治療;其中采用自體骨12例,人工骨(Biocomposites公司,英國)53例。36例患者采用傳統方法先待病理性骨折愈合后再行腫瘤刮除手術,其中2例因骨折畸形愈合,二期行截骨矯形術后應用內固定物(鋼板、螺釘)治療。29例患者一期行腫瘤刮除同時應用內固定物治療骨折,其中鋼板、螺釘固定26例,克氏針固定3例。
1.4 療效評價指標
術后根據患者恢復狀況指導其功能鍛煉。患指功能采用手指(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總主動活動度進行評價,并計算與健側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進行分析。記錄患指恢復工作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或t檢驗,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和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的影響因素(克氏針固定樣本較少,與未固定樣本合并分析);檢驗水準取雙側α=0.05。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術后65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5~44個月,平均24個月。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再骨折、腫瘤復發等發生。X線片復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5~10周,平均6.5周;植骨融合良好。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為92 ~180 d,平均130 d。末次隨訪時,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為0.46~1.00,平均0.90。
2.2 相關因素分析
影響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和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的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 1。結果顯示,是否應用內固定物對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和患指恢復工作時間均有影響(P≤0.10),手術距骨折時間和腫瘤部位對患指恢復工作時間有影響(P≤0.10)。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
		 	
		 			 				Table1.
    			Result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
		 	
		 			 				Table1.
    			Result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影響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及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 2、3。結果顯示,影響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的影響因素為是否應用內固定物(P=0.013);影響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的影響因素有是否應用內固定物、手術距骨折時間以及腫瘤部位(P< 0.05)。
 表2
                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影響因素分析
		 	
		 			 				Table2.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OM ratio of finger
			
						表2
                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影響因素分析
		 	
		 			 				Table2.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OM ratio of finger
       		
       				 表3
                患指恢復工作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Table3.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ime of returning to work
			
						表3
                患指恢復工作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Table3.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ime of returning to work
       		
       				3 討論
目前,臨床對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單純刮除,刮除后植入自體骨、同種異體骨或人工骨等,均可獲較好療效[9-14]。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伴病理性骨折較常見,文獻報道發生率達43%~56%[2-3, 15]。關于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治療,學者們有不同觀點。Ablove等[16]的比較研究結果提示,腫瘤治療同期克氏針及石膏固定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僵硬及旋轉畸形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延期治療患者。但Lin等[17]則得出了相反結果,經腫瘤治療一期骨折固定聯合早期功能鍛煉,患者均獲良好療效。為此,我們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療效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討。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距骨折時間、性別、側別、病變部位及植骨方式對術后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無顯著影響,是否應用內固定物是術后手指總主動活動度比值的影響因素。應用鋼板、螺釘固定患者手指活動度優于未固定及克氏針固定患者,我們認為這可能與后者不能早期功能鍛煉,而鋼板、螺釘固定后能早期功能鍛煉有關。因本組例數有限,克氏針固定患者僅3例,可能存在統計學偏倚,相關結論有待擴大樣本進一步明確。
在患指恢復工作時間方面,手術距骨折時間、是否應用內固定物以及腫瘤部位是其影響因素。早期手術干預能縮短治療周期,且應用除克氏針外的內固定物后能早期功能鍛煉,均能促進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掌骨病變患者恢復工作時間明顯早于指骨病變患者,考慮可能與指骨血運較掌骨差,骨折愈合時間更長,同時指骨病變對于手指功能影響大于掌骨病變有關。而性別、側別和植骨方式對患指恢復工作時間無顯著影響。
綜上述,對于手部單發內生軟骨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手術時機及內固定方式對療效有顯著影響。建議選擇早期腫瘤刮除并一期骨折復位內固定治療,以達到滿意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