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譚紅略, 代朋乙, 袁延浩. 關節鏡下單束六股自體腘繩肌腱聯合TightRope鋼板解剖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近期療效.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6, 30(6): 695-699. doi: 10.7507/1002-1892.2016014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損傷后如未及時正確治療,可因膝關節機械力學長期不穩,導致關節功能障礙[1]。關節鏡下解剖重建是治療此類損傷的標準方法[2-3],常用單束4股自體腘繩肌腱重建。但有研究提示增加移植物股數能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4]。2014年9月-2015年8月,我們對24例ACL斷裂患者采用關節鏡下單束6股自體腘繩肌腱聯合TightRope鋼板(Arthrex公司,美國)進行解剖重建,近期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6例,女8例;年齡18~54歲,平均36.2歲。左膝10例,右膝14例。致傷原因:運動傷15例,交通事故傷4例,扭傷5例。受傷至手術時間 18 d~8個月,平均3.9個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為膝關節腫脹、疼痛及活動時關節錯動感等。前抽屜試驗均為陽性,其中Ⅰ度16例、Ⅱ度6例、Ⅲ度2例;Lachman試驗均為陽性,其中Ⅰ度11例、Ⅱ度10例、Ⅲ度3例;軸移試驗均為陽性,其中Ⅰ度10例、Ⅱ度11例、Ⅲ度3例。術前國際膝關節評分委員會(IKDC)評分[5]為(38.69±3.85)分,其中B級 9例、C級11例、D級4例。Lysholm評分[6]為(36.45±7.85)分。MRI及關節鏡檢查示ACL連續性中斷,未合并其他韌帶損傷;合并半月板損傷7例。
1.2 手術方法
持續硬膜外麻醉下,患者取仰臥位,常規取髕下髕韌帶旁入路。首先行關節鏡檢查,明確本組患者ACL均斷裂;7例合并半月板損傷者,其中5例為內側半月板損傷,2例為外側半月板損傷。4例行半月板縫合術,3例行半月板成形術。
1.2.1 移植物制備
于脛骨結節內側1.5 cm處作長2 cm的縱切口,于脛前切開骨膜,向內下側分離牽開顯露腘繩肌腱,并充分游離。將擴展成為膜狀的肌腱止點端連同骨膜一并切取,用專用取腱器切取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然后制備腘繩肌腱移植物,具體步驟如下:① 去除肌肉組織,將2條肌腱逆向合并,即股薄肌腱肌肉端與半腱肌腱脛骨端合并,半腱肌腱肌肉端與股薄肌腱脛骨端合并;將合并肌腱固定于操作臺上,以愛惜邦縫線分別進行兩端編織縫合。② 在移植物左側段1/3處進行對折,并套入TightRope鋼板。③ 在移植物右側段1/3處繞過不可吸收縫線進行第2次對折,并將肌腱右端編織縫線繞過第1次對折處,打結牢固固定于移植物股骨端肌腱體上,必要時對肌腱以可吸收縫線加固疏松縫合。見圖 1。本組編織后的單束6股腘繩肌腱移植物長度為88~97 mm,平均94 mm;直徑為7.5~9.0?mm,平均8.5 mm;植入前在移植物距離股骨端25 mm處作標記。肌腱編織完成后以60 N拉力預張15 min。
圖1
移植物制備示意圖 ?將2條肌腱逆向合并,兩端以愛惜邦縫線編織縫合 ?移植物左側段1/3處進行對折,并套入TightRope鋼板 ?移植物右側段1/3處行第2次對折
Figure1.
Preparation of the graft ?Two tendons were reversely combined, and knitted using Ethibond suture ?The left side of the graft at one third point was folded, and passed through TightRope suspension plate ?The right side of the graft at one third point was folded again, and passed through non-absorbable suture
1.2.2 骨隧道制備
關節鏡下清理髁間窩,屈膝90°,制備脛骨隧道。前內側入路將Arthrex ACL定位器置于韌帶脛骨附著處中心位置,此點位于外側半月板前角與髁間嵴連線中點略后移。定位器角度設定為55°并固定,鉆入導針。確定導針位置正確后,依據患者肌腱移植物直徑選擇對應鉆頭,沿導針鉆取脛骨隧道。制備股骨隧道時,由前內側入口插入依據肌腱移植物直徑確定偏心距的股骨隧道定位器,其近端部分緊貼股骨外髁內側壁后緣近關節軟骨面;再將膝關節極度屈曲,從髁間窩右膝9:30、左膝14:30處鉆入導針,并穿出股骨外側皮質及皮膚。退出定位器,選擇對應股骨空心鉆鉆取股骨隧道,深度為25 mm。
1.2.3 移植物引入及固定
關節鏡下通過脛骨及股骨隧道穿入的導引線,將TightRope鋼板牽引線經脛骨隧道、關節腔及股骨隧道引出大腿外側皮膚,牽引鋼板引導肌腱移植物進入隧道至25 mm標記線處。然后,牽引袢收緊固定線,兩側均勻用力收緊連接鋼板及肌腱移植物的袢環,直至鋼板緊貼骨皮質。此時鋼板、袢及移植物牢固固定。X線透視見鋼板緊貼骨皮質,將脛骨側移植肌腱拉緊,伸、屈膝關節15次以利于鋼板與股骨貼附及肌腱形成張力。屈膝30°位,脛骨端用可吸收擠壓螺釘固定。檢查膝關節穩定和固定滿意后,置引流管后關閉切口。
1.3 術后處理
麻醉消失后,鼓勵患者開始直腿抬高和踝泵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大腿各肌群等長收縮訓練。術后48 h 拔除引流管后,開始主動屈膝功能鍛煉,4周時達90°,6周達120°。1周后可在支具伸直位保護下不負重下地活動,3周開始部分負重行走,8周時完全負重并指導患者進行本體感覺訓練,12周去除支具。1年后如患肢肌肉力量、本體感覺和靈活度恢復良好,可恢復體育運動。隨訪期間行X線片及MRI檢查,評價重建韌帶的形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本組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6個月,平均12個月。末次隨訪時,MRI顯示重建韌帶形態及位置滿意,合并損傷半月板均愈合。見圖 2。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滿意。末次隨訪時,Lysholm 評分為(81.31±7.58)分,較術前顯著提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523,P=0.000)。IKDC評分為(79.62±5.39)分,較術前顯著提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372,P=0.000);其中A級20例、B級4例,與術前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Z=-?4.386,P=0.000)。前抽屜試驗陰性17例、Ⅰ度陽性7例,Lachman試驗陰性20例、Ⅰ度陽性4例,軸移試驗陰性21例、Ⅰ度陽性3例,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Z= -?4.315,P=0.000;Z=-?4.300,P=0.000;Z=-?4.401,P=0.000)。
圖2
患者,女,31歲,運動傷致左膝關節ACL斷裂 ?術前MRI示ACL斷裂及內側半月板損傷 ?關節鏡下見ACL斷裂及內側半月板桶柄樣損傷 ?術中單束6股自體肌腱移植物制備 ?關節鏡下ACL重建及半月板縫合 ?、? 術后1周正、側位X線片及MRI示TightRope鋼板位置滿意,重建ACL及半月板形態良好 ? 術后8個月MRI顯示重建韌帶形態及位置滿意,半月板愈合
Figure2.
A 31-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ACL rupture of the left knee caused by sport injury ?Preoperative MRI, showing ACL rupture and injury of the medial meniscus ?Arthroscopy finding, showing ACL rupture and bucket injury of the medial meniscus ?Preparation of the graft with six strands during operation ?Arthroscopy finding, showing ACL reconstruction and meniscus repairing ?, ?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nd MRI at 1 week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good position of the TightRope suspension plate and good shape of ACL and medial meniscus ? MRI at 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satisfactory configura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ACL, and the healing of the meniscus
3 討論
3.1 單、雙束重建的選擇
目前,關節鏡下解剖重建術是臨床治療ACL損傷的主要方法,包括單束及雙束解剖重建[7-8]。大量研究表明,無論是生物力學特性及遠期臨床療效,單、雙束解剖重建均無明顯差異[9-12]。但與單束重建相比,雙束重建技術要求高,手術時間更長,植入物更多,手術費用也更高;而且一旦手術失敗,翻修難度更大。因此,目前ACL重建多選擇單束重建。本組也采用單束自體腘繩肌腱解剖重建ACL。
3.2 自體肌腱移植物制備方法的選擇
單束重建ACL常采用4股腘繩肌腱[13-15]。有報道采用4股腘繩肌腱重建ACL前內側束、2股腘繩肌腱重建后外側束,隨訪結果顯示療效優于單束4股腘繩肌腱重建,提示增加移植物股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4]。另有報道采用雙束8股腘繩肌腱重建ACL效果優于雙束4股腘繩肌腱重建[16-17];采用6股自體腘繩肌腱經脛骨雙隧道、股骨單隧道重建ACL獲得滿意隨訪結果[18]。以上研究提示,通過增加移植物股數,可增強ACL重建術后移植物的初始強度及臨床效果。
此外,ACL重建移植物直徑在一定范圍內越大,術后關節穩定性恢復越好,尤其直徑達8.5 mm以上時,膝關節功能與穩定性恢復較理想[19]。研究表明,4股半腱肌腱組成的移植物直徑平均為8 mm,4股股薄肌腱組成的移植物直徑平均為5.5 mm;半腱肌腱與股薄肌腱對折為單束4股移植物的平均直徑僅為6.8 mm [16-17]。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單束4股腘繩肌腱直徑很難達到8 mm,有時僅達7 mm;此外,單束4股腘繩肌腱重建術中往往存在脛骨側移植物在脛骨外遺留過多,導致不得不切除多余的腘繩肌腱造成浪費。因此我們嘗試將腘繩肌腱兩次對折成6股進行ACL重建,術中制備的單束6股腘繩肌腱移植物直徑可達到平均8.5 mm,長度平均94?mm;不僅通過增加移植物股數及直徑增強術后移植物初始強度,也實現了移植物的充分使用。
3.3 TightRope鋼板股骨端固定的優勢
目前,皮質懸吊裝置是固定ACL重建移植物股骨端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為帶袢鋼板固定,臨床常用EndoButton及TightRope鋼板。EndoButton鋼板雖固定可靠,但因其袢長度固定,在解剖重建時需首先根據股骨隧道全長計算袢長度,如選擇的袢過短可導致鋼板不能拉出隧道緊貼骨皮質,袢過長則可導致隧道內移植物長度不足等。而TightRope鋼板長度可調,因此可以克服上述不足。其獨特的股骨皮質外收緊機制及可隨意調節袢長度特點,能達到在韌帶重建術中首先保證股骨隧道長度滿足移植物充分植入的要求;同時無需隧道總長度的測量及袢長度計算,使股骨側移植物植入及固定更容易[20]。本組均采用TightRope鋼板固定,術中重建韌帶股骨端固定操作簡便。
3.4 注意事項
帶袢鋼板固定屬于彈性固定,容易造成術后早期移植物在膝關節活動時沿骨隧道長軸方向移動(蹦極效應)及骨隧道矢狀面的擺動(雨刷效應),導致袢及移植物松弛[21]。為避免這種現象發生,保證移植物股骨端牢固固定,術中應注意如下事項:① 盡可能使移植物與骨隧道直徑相匹配,達到移植物與隧道界面的緊密接觸;② 為防止術后袢的松弛,術中引導移植物充分進入股骨隧道,鋼板拉出股骨髁外側皮質后,術者以兩手同時均勻用力收緊連接鋼板及移植肌腱的袢環線,保證連接鋼板及移植肌腱的袢環兩側張力及強度均衡;③ 收緊袢環線時要確保鋼板緊貼骨皮質,術中必須進行X線透視,如發現鋼板位置不佳,多為筋膜等軟組織嵌入鋼板及骨皮質之間,改變收緊線方向進一步收緊校正。本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滿意,未出現膝關節明顯松弛。
綜上述,關節鏡下采用單束6股自體腘繩肌腱結合TightRope鋼板重建ACL操作簡便,近期療效滿意。但本研究樣本少,隨訪時間短,并且缺少對照研究,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探討。
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損傷后如未及時正確治療,可因膝關節機械力學長期不穩,導致關節功能障礙[1]。關節鏡下解剖重建是治療此類損傷的標準方法[2-3],常用單束4股自體腘繩肌腱重建。但有研究提示增加移植物股數能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4]。2014年9月-2015年8月,我們對24例ACL斷裂患者采用關節鏡下單束6股自體腘繩肌腱聯合TightRope鋼板(Arthrex公司,美國)進行解剖重建,近期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6例,女8例;年齡18~54歲,平均36.2歲。左膝10例,右膝14例。致傷原因:運動傷15例,交通事故傷4例,扭傷5例。受傷至手術時間 18 d~8個月,平均3.9個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為膝關節腫脹、疼痛及活動時關節錯動感等。前抽屜試驗均為陽性,其中Ⅰ度16例、Ⅱ度6例、Ⅲ度2例;Lachman試驗均為陽性,其中Ⅰ度11例、Ⅱ度10例、Ⅲ度3例;軸移試驗均為陽性,其中Ⅰ度10例、Ⅱ度11例、Ⅲ度3例。術前國際膝關節評分委員會(IKDC)評分[5]為(38.69±3.85)分,其中B級 9例、C級11例、D級4例。Lysholm評分[6]為(36.45±7.85)分。MRI及關節鏡檢查示ACL連續性中斷,未合并其他韌帶損傷;合并半月板損傷7例。
1.2 手術方法
持續硬膜外麻醉下,患者取仰臥位,常規取髕下髕韌帶旁入路。首先行關節鏡檢查,明確本組患者ACL均斷裂;7例合并半月板損傷者,其中5例為內側半月板損傷,2例為外側半月板損傷。4例行半月板縫合術,3例行半月板成形術。
1.2.1 移植物制備
于脛骨結節內側1.5 cm處作長2 cm的縱切口,于脛前切開骨膜,向內下側分離牽開顯露腘繩肌腱,并充分游離。將擴展成為膜狀的肌腱止點端連同骨膜一并切取,用專用取腱器切取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然后制備腘繩肌腱移植物,具體步驟如下:① 去除肌肉組織,將2條肌腱逆向合并,即股薄肌腱肌肉端與半腱肌腱脛骨端合并,半腱肌腱肌肉端與股薄肌腱脛骨端合并;將合并肌腱固定于操作臺上,以愛惜邦縫線分別進行兩端編織縫合。② 在移植物左側段1/3處進行對折,并套入TightRope鋼板。③ 在移植物右側段1/3處繞過不可吸收縫線進行第2次對折,并將肌腱右端編織縫線繞過第1次對折處,打結牢固固定于移植物股骨端肌腱體上,必要時對肌腱以可吸收縫線加固疏松縫合。見圖 1。本組編織后的單束6股腘繩肌腱移植物長度為88~97 mm,平均94 mm;直徑為7.5~9.0?mm,平均8.5 mm;植入前在移植物距離股骨端25 mm處作標記。肌腱編織完成后以60 N拉力預張15 min。
圖1
移植物制備示意圖 ?將2條肌腱逆向合并,兩端以愛惜邦縫線編織縫合 ?移植物左側段1/3處進行對折,并套入TightRope鋼板 ?移植物右側段1/3處行第2次對折
Figure1.
Preparation of the graft ?Two tendons were reversely combined, and knitted using Ethibond suture ?The left side of the graft at one third point was folded, and passed through TightRope suspension plate ?The right side of the graft at one third point was folded again, and passed through non-absorbable suture
1.2.2 骨隧道制備
關節鏡下清理髁間窩,屈膝90°,制備脛骨隧道。前內側入路將Arthrex ACL定位器置于韌帶脛骨附著處中心位置,此點位于外側半月板前角與髁間嵴連線中點略后移。定位器角度設定為55°并固定,鉆入導針。確定導針位置正確后,依據患者肌腱移植物直徑選擇對應鉆頭,沿導針鉆取脛骨隧道。制備股骨隧道時,由前內側入口插入依據肌腱移植物直徑確定偏心距的股骨隧道定位器,其近端部分緊貼股骨外髁內側壁后緣近關節軟骨面;再將膝關節極度屈曲,從髁間窩右膝9:30、左膝14:30處鉆入導針,并穿出股骨外側皮質及皮膚。退出定位器,選擇對應股骨空心鉆鉆取股骨隧道,深度為25 mm。
1.2.3 移植物引入及固定
關節鏡下通過脛骨及股骨隧道穿入的導引線,將TightRope鋼板牽引線經脛骨隧道、關節腔及股骨隧道引出大腿外側皮膚,牽引鋼板引導肌腱移植物進入隧道至25 mm標記線處。然后,牽引袢收緊固定線,兩側均勻用力收緊連接鋼板及肌腱移植物的袢環,直至鋼板緊貼骨皮質。此時鋼板、袢及移植物牢固固定。X線透視見鋼板緊貼骨皮質,將脛骨側移植肌腱拉緊,伸、屈膝關節15次以利于鋼板與股骨貼附及肌腱形成張力。屈膝30°位,脛骨端用可吸收擠壓螺釘固定。檢查膝關節穩定和固定滿意后,置引流管后關閉切口。
1.3 術后處理
麻醉消失后,鼓勵患者開始直腿抬高和踝泵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大腿各肌群等長收縮訓練。術后48 h 拔除引流管后,開始主動屈膝功能鍛煉,4周時達90°,6周達120°。1周后可在支具伸直位保護下不負重下地活動,3周開始部分負重行走,8周時完全負重并指導患者進行本體感覺訓練,12周去除支具。1年后如患肢肌肉力量、本體感覺和靈活度恢復良好,可恢復體育運動。隨訪期間行X線片及MRI檢查,評價重建韌帶的形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5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本組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6個月,平均12個月。末次隨訪時,MRI顯示重建韌帶形態及位置滿意,合并損傷半月板均愈合。見圖 2。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滿意。末次隨訪時,Lysholm 評分為(81.31±7.58)分,較術前顯著提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523,P=0.000)。IKDC評分為(79.62±5.39)分,較術前顯著提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372,P=0.000);其中A級20例、B級4例,與術前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Z=-?4.386,P=0.000)。前抽屜試驗陰性17例、Ⅰ度陽性7例,Lachman試驗陰性20例、Ⅰ度陽性4例,軸移試驗陰性21例、Ⅰ度陽性3例,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Z= -?4.315,P=0.000;Z=-?4.300,P=0.000;Z=-?4.401,P=0.000)。
圖2
患者,女,31歲,運動傷致左膝關節ACL斷裂 ?術前MRI示ACL斷裂及內側半月板損傷 ?關節鏡下見ACL斷裂及內側半月板桶柄樣損傷 ?術中單束6股自體肌腱移植物制備 ?關節鏡下ACL重建及半月板縫合 ?、? 術后1周正、側位X線片及MRI示TightRope鋼板位置滿意,重建ACL及半月板形態良好 ? 術后8個月MRI顯示重建韌帶形態及位置滿意,半月板愈合
Figure2.
A 31-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ACL rupture of the left knee caused by sport injury ?Preoperative MRI, showing ACL rupture and injury of the medial meniscus ?Arthroscopy finding, showing ACL rupture and bucket injury of the medial meniscus ?Preparation of the graft with six strands during operation ?Arthroscopy finding, showing ACL reconstruction and meniscus repairing ?, ?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nd MRI at 1 week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good position of the TightRope suspension plate and good shape of ACL and medial meniscus ? MRI at 8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ing satisfactory configura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ACL, and the healing of the meniscus
3 討論
3.1 單、雙束重建的選擇
目前,關節鏡下解剖重建術是臨床治療ACL損傷的主要方法,包括單束及雙束解剖重建[7-8]。大量研究表明,無論是生物力學特性及遠期臨床療效,單、雙束解剖重建均無明顯差異[9-12]。但與單束重建相比,雙束重建技術要求高,手術時間更長,植入物更多,手術費用也更高;而且一旦手術失敗,翻修難度更大。因此,目前ACL重建多選擇單束重建。本組也采用單束自體腘繩肌腱解剖重建ACL。
3.2 自體肌腱移植物制備方法的選擇
單束重建ACL常采用4股腘繩肌腱[13-15]。有報道采用4股腘繩肌腱重建ACL前內側束、2股腘繩肌腱重建后外側束,隨訪結果顯示療效優于單束4股腘繩肌腱重建,提示增加移植物股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4]。另有報道采用雙束8股腘繩肌腱重建ACL效果優于雙束4股腘繩肌腱重建[16-17];采用6股自體腘繩肌腱經脛骨雙隧道、股骨單隧道重建ACL獲得滿意隨訪結果[18]。以上研究提示,通過增加移植物股數,可增強ACL重建術后移植物的初始強度及臨床效果。
此外,ACL重建移植物直徑在一定范圍內越大,術后關節穩定性恢復越好,尤其直徑達8.5 mm以上時,膝關節功能與穩定性恢復較理想[19]。研究表明,4股半腱肌腱組成的移植物直徑平均為8 mm,4股股薄肌腱組成的移植物直徑平均為5.5 mm;半腱肌腱與股薄肌腱對折為單束4股移植物的平均直徑僅為6.8 mm [16-17]。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單束4股腘繩肌腱直徑很難達到8 mm,有時僅達7 mm;此外,單束4股腘繩肌腱重建術中往往存在脛骨側移植物在脛骨外遺留過多,導致不得不切除多余的腘繩肌腱造成浪費。因此我們嘗試將腘繩肌腱兩次對折成6股進行ACL重建,術中制備的單束6股腘繩肌腱移植物直徑可達到平均8.5 mm,長度平均94?mm;不僅通過增加移植物股數及直徑增強術后移植物初始強度,也實現了移植物的充分使用。
3.3 TightRope鋼板股骨端固定的優勢
目前,皮質懸吊裝置是固定ACL重建移植物股骨端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為帶袢鋼板固定,臨床常用EndoButton及TightRope鋼板。EndoButton鋼板雖固定可靠,但因其袢長度固定,在解剖重建時需首先根據股骨隧道全長計算袢長度,如選擇的袢過短可導致鋼板不能拉出隧道緊貼骨皮質,袢過長則可導致隧道內移植物長度不足等。而TightRope鋼板長度可調,因此可以克服上述不足。其獨特的股骨皮質外收緊機制及可隨意調節袢長度特點,能達到在韌帶重建術中首先保證股骨隧道長度滿足移植物充分植入的要求;同時無需隧道總長度的測量及袢長度計算,使股骨側移植物植入及固定更容易[20]。本組均采用TightRope鋼板固定,術中重建韌帶股骨端固定操作簡便。
3.4 注意事項
帶袢鋼板固定屬于彈性固定,容易造成術后早期移植物在膝關節活動時沿骨隧道長軸方向移動(蹦極效應)及骨隧道矢狀面的擺動(雨刷效應),導致袢及移植物松弛[21]。為避免這種現象發生,保證移植物股骨端牢固固定,術中應注意如下事項:① 盡可能使移植物與骨隧道直徑相匹配,達到移植物與隧道界面的緊密接觸;② 為防止術后袢的松弛,術中引導移植物充分進入股骨隧道,鋼板拉出股骨髁外側皮質后,術者以兩手同時均勻用力收緊連接鋼板及移植肌腱的袢環線,保證連接鋼板及移植肌腱的袢環兩側張力及強度均衡;③ 收緊袢環線時要確保鋼板緊貼骨皮質,術中必須進行X線透視,如發現鋼板位置不佳,多為筋膜等軟組織嵌入鋼板及骨皮質之間,改變收緊線方向進一步收緊校正。本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滿意,未出現膝關節明顯松弛。
綜上述,關節鏡下采用單束6股自體腘繩肌腱結合TightRope鋼板重建ACL操作簡便,近期療效滿意。但本研究樣本少,隨訪時間短,并且缺少對照研究,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