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曹哲, 譚慎興, 牛常英, 董彥慧, 梁曉琴, 徐淑娟, 吉彩霞. 耳后V-Y推進法修復輕中度耳垂缺損的療效觀察.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6, 30(11): 1370-1372. doi: 10.7507/1002-1892.2016028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耳垂缺損畸形以耳垂部軟組織缺少為主要特點,其破壞了耳廓特有弧度以及外耳整體輪廓,雖不會引起功能障礙,但對患者面部外觀有一定影響[1-3],因此患者往往具有強烈修復愿望。2014年9月-2015年7月,我們采用耳后V-Y推進法修復6例輕中度耳垂缺損患者,均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例,女5例;年齡18~30歲,平均23歲。左側2例,右側4例。先天性耳垂缺損2例;繼發性耳垂缺損4例,其中交通事故傷2例,利器外傷、動物咬傷各1例。1例右側繼發性耳垂缺損者伴右側上耳廓先天性畸形,其他均未合并缺損畸形。我們以患側耳垂缺損面積與健側耳垂面積比值為基量,自定義耳垂缺損分度標準,其中耳垂缺損 < 1/3為輕度,缺損1/3~1/2為中度,缺損 > 1/2為重度;本組輕度缺損5例,中度缺損1例。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利多卡因局麻后手術。在耳后區耳垂殘緣前根據患者耳垂缺損大小設計一“ < ”形皮瓣切口線,尖端位于耳后區,蒂部位于殘存的耳輪,皮瓣兩條切口線長度根據耳垂寬度確定,皮瓣蒂長度為耳垂缺損長度的1.5倍左右,根據需要皮瓣可包括耳廓部分皮膚組織。將皮瓣上、下兩邊切開并分離,切開時注意組織厚度,于筋膜下切取,以保證皮瓣血運。皮瓣下緣切口與再造耳垂下緣一致,分離皮瓣時注意保留部分脂肪組織,使新形成的耳垂部外觀飽滿。本組皮瓣切取范圍為3.1 cm×2.5 cm~4.0 cm×3.3 cm,蒂部寬度為2.1~3.1 cm,平均2.5 cm。分離完成后掀起皮瓣,向蒂部折疊形成耳垂,折疊處皮瓣內側面可縫合固定,以減少耳垂臃腫,然后進行皮外縫合。耳垂根部用油紗卷加壓縫合,并用繃帶固定。見圖 1。術后口服消炎藥3 d,定期換藥,1周后拆線。
圖1
皮瓣設計示意圖箭頭示皮瓣蒂部???皮瓣設計???切開皮層???縫合??圖 2?患者,男,18歲,繼發性右側耳垂輕度缺損???術前???術中皮瓣設計???術中皮瓣游離???術中皮瓣縫合???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
Figure1.
Design diagram of flap Arrow indicated the flap pedicle ??? Design of flap ??? Skin incision ??? Suture ??Fig. 2? An 18-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right mild secondary earlobe defect ??? Before operation ??? Design of flap ??? Separation of flap ??? Suture of flap ??? One month after operation ??? Six months after operation
2 結果
本組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均順利成活。6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為3~12個月,平均9個月。再造耳垂全部成活,未發生耳垂部畸形,無扭曲、變形,均無需二次手術。再造耳垂大小、位置良好,曲線弧度自然、流暢,質地、色澤與周緣接近,再造耳垂與周緣吻合良好,游離耳垂緣光滑流暢,切口無明顯瘢痕增生。患者對術后效果較滿意。見圖 2。
3 討論
耳垂缺損分為先天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4],其中繼發性多由外傷、感染或耳部手術等原因所致,此類缺損治療的關鍵是皮瓣能否順利成活[5]。耳垂缺損修復旨在重塑耳垂形態,再造自然流暢的耳垂輪廓曲線[6-8]。目前臨床常用方法有耳后乳突區皮瓣折疊法、Coverse法、Brent法、Zenteno Alanis法、Limberg瓣或改進的矩形瓣等,均有一定局限性[8-11]。例如,形成的耳垂形態欠美觀,皮瓣遠端易出現血供障礙,耳垂及耳輪緣連接處臃腫不自然;需要同時創面植皮,術后易色素沉著,影響美觀;或者雖無需植皮,但拉攏縫合后的直線瘢痕多位于耳后乳突區與頸上部,整體效果強加,不易被患者接受,尤其女性患者;皮瓣術后可能繼發攣縮,造成重塑耳垂缺血壞死,需要進行二次修復[8]。
耳垂缺損修復時需要最大限度保留耳垂組織,減少修復后耳垂繼發切跡畸形[12],才能達到矯飾性修復與重建目的。耳后V-Y推進法可避免傳統手術方法破壞性大、設計復雜、形態不自然等缺點[13],其具有以下特點:①與傳統術式設計復雜、實施繁瑣相比,此方法更易掌握,可操控性較強。②耳后區皮瓣血運可靠,塑形靈活[14]。耳后區皮膚較薄,皮瓣易修剪塑形,有利于皮瓣移位和縫合;皮瓣蒂位于殘存耳輪,并且較寬,從而保證了皮瓣血供,皮瓣的血運是影響手術成敗的關鍵因素[15]。另外皮瓣帶蒂移位角度小,手術一期即可完成,無需斷蒂。③傳統術式在重塑耳垂同時供區需要植皮修復,受區皮膚顏色、質地也欠佳,影響美觀。而耳后皮膚組織疏松,本組皮瓣切取后拉攏縫合即可,從而避免了色素的沉著及色差。耳后V-Y推進法充分保留了耳后皮膚,能夠減少對耳垂的破壞,耳后創面較小,進一步減少了對機體損傷。④耳后皮膚質地、色澤、厚度等特征與耳廓皮膚一致[16],且供瓣區位于耳后,瘢痕位置隱蔽,不易被識別,能夠滿足美觀要求。多數傳統術式形成的瘢痕一般位于耳后乳突區與頸上部,不易被患者接受[17]。
由于耳垂缺損情況及局部皮膚條件不同,無論何種手術方式,均有一定適應證和局限性,需根據缺損大小、患者對外形要求等因素,選擇最適合的修復方法。耳后V-Y推進法修復耳垂缺損主要適用于輕中度耳垂缺損、耳后無明顯瘢痕攣縮、皮膚松弛性較好的患者。
耳垂缺損畸形以耳垂部軟組織缺少為主要特點,其破壞了耳廓特有弧度以及外耳整體輪廓,雖不會引起功能障礙,但對患者面部外觀有一定影響[1-3],因此患者往往具有強烈修復愿望。2014年9月-2015年7月,我們采用耳后V-Y推進法修復6例輕中度耳垂缺損患者,均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例,女5例;年齡18~30歲,平均23歲。左側2例,右側4例。先天性耳垂缺損2例;繼發性耳垂缺損4例,其中交通事故傷2例,利器外傷、動物咬傷各1例。1例右側繼發性耳垂缺損者伴右側上耳廓先天性畸形,其他均未合并缺損畸形。我們以患側耳垂缺損面積與健側耳垂面積比值為基量,自定義耳垂缺損分度標準,其中耳垂缺損 < 1/3為輕度,缺損1/3~1/2為中度,缺損 > 1/2為重度;本組輕度缺損5例,中度缺損1例。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利多卡因局麻后手術。在耳后區耳垂殘緣前根據患者耳垂缺損大小設計一“ < ”形皮瓣切口線,尖端位于耳后區,蒂部位于殘存的耳輪,皮瓣兩條切口線長度根據耳垂寬度確定,皮瓣蒂長度為耳垂缺損長度的1.5倍左右,根據需要皮瓣可包括耳廓部分皮膚組織。將皮瓣上、下兩邊切開并分離,切開時注意組織厚度,于筋膜下切取,以保證皮瓣血運。皮瓣下緣切口與再造耳垂下緣一致,分離皮瓣時注意保留部分脂肪組織,使新形成的耳垂部外觀飽滿。本組皮瓣切取范圍為3.1 cm×2.5 cm~4.0 cm×3.3 cm,蒂部寬度為2.1~3.1 cm,平均2.5 cm。分離完成后掀起皮瓣,向蒂部折疊形成耳垂,折疊處皮瓣內側面可縫合固定,以減少耳垂臃腫,然后進行皮外縫合。耳垂根部用油紗卷加壓縫合,并用繃帶固定。見圖 1。術后口服消炎藥3 d,定期換藥,1周后拆線。
圖1
皮瓣設計示意圖箭頭示皮瓣蒂部???皮瓣設計???切開皮層???縫合??圖 2?患者,男,18歲,繼發性右側耳垂輕度缺損???術前???術中皮瓣設計???術中皮瓣游離???術中皮瓣縫合???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
Figure1.
Design diagram of flap Arrow indicated the flap pedicle ??? Design of flap ??? Skin incision ??? Suture ??Fig. 2? An 18-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right mild secondary earlobe defect ??? Before operation ??? Design of flap ??? Separation of flap ??? Suture of flap ??? One month after operation ??? Six months after operation
2 結果
本組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均順利成活。6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為3~12個月,平均9個月。再造耳垂全部成活,未發生耳垂部畸形,無扭曲、變形,均無需二次手術。再造耳垂大小、位置良好,曲線弧度自然、流暢,質地、色澤與周緣接近,再造耳垂與周緣吻合良好,游離耳垂緣光滑流暢,切口無明顯瘢痕增生。患者對術后效果較滿意。見圖 2。
3 討論
耳垂缺損分為先天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4],其中繼發性多由外傷、感染或耳部手術等原因所致,此類缺損治療的關鍵是皮瓣能否順利成活[5]。耳垂缺損修復旨在重塑耳垂形態,再造自然流暢的耳垂輪廓曲線[6-8]。目前臨床常用方法有耳后乳突區皮瓣折疊法、Coverse法、Brent法、Zenteno Alanis法、Limberg瓣或改進的矩形瓣等,均有一定局限性[8-11]。例如,形成的耳垂形態欠美觀,皮瓣遠端易出現血供障礙,耳垂及耳輪緣連接處臃腫不自然;需要同時創面植皮,術后易色素沉著,影響美觀;或者雖無需植皮,但拉攏縫合后的直線瘢痕多位于耳后乳突區與頸上部,整體效果強加,不易被患者接受,尤其女性患者;皮瓣術后可能繼發攣縮,造成重塑耳垂缺血壞死,需要進行二次修復[8]。
耳垂缺損修復時需要最大限度保留耳垂組織,減少修復后耳垂繼發切跡畸形[12],才能達到矯飾性修復與重建目的。耳后V-Y推進法可避免傳統手術方法破壞性大、設計復雜、形態不自然等缺點[13],其具有以下特點:①與傳統術式設計復雜、實施繁瑣相比,此方法更易掌握,可操控性較強。②耳后區皮瓣血運可靠,塑形靈活[14]。耳后區皮膚較薄,皮瓣易修剪塑形,有利于皮瓣移位和縫合;皮瓣蒂位于殘存耳輪,并且較寬,從而保證了皮瓣血供,皮瓣的血運是影響手術成敗的關鍵因素[15]。另外皮瓣帶蒂移位角度小,手術一期即可完成,無需斷蒂。③傳統術式在重塑耳垂同時供區需要植皮修復,受區皮膚顏色、質地也欠佳,影響美觀。而耳后皮膚組織疏松,本組皮瓣切取后拉攏縫合即可,從而避免了色素的沉著及色差。耳后V-Y推進法充分保留了耳后皮膚,能夠減少對耳垂的破壞,耳后創面較小,進一步減少了對機體損傷。④耳后皮膚質地、色澤、厚度等特征與耳廓皮膚一致[16],且供瓣區位于耳后,瘢痕位置隱蔽,不易被識別,能夠滿足美觀要求。多數傳統術式形成的瘢痕一般位于耳后乳突區與頸上部,不易被患者接受[17]。
由于耳垂缺損情況及局部皮膚條件不同,無論何種手術方式,均有一定適應證和局限性,需根據缺損大小、患者對外形要求等因素,選擇最適合的修復方法。耳后V-Y推進法修復耳垂缺損主要適用于輕中度耳垂缺損、耳后無明顯瘢痕攣縮、皮膚松弛性較好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