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進入比較嚴峻復雜的時期。為抵御病毒的侵襲和感染,醫務人員做好自身防護工作尤為重要。然而,在防護用具的使用過程中,產生了疼痛、麻木、壓紅,甚至是破損等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DRPI)的表現,危害醫護人員的健康。基于此,參考 2019 版《預防和治療壓力性損傷:快速參考指南》,通過文獻回顧,結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傷口專家臨床實踐經驗,特提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防護的華西緊急推薦意見,以供抗疫第一線臨床醫護人員借鑒。
引用本文: 陳佳麗, 寧寧, 蔣艷, 李佩芳, 李玲利, 王立群, 劉穎, 謝靜穎, 張紅英, 王雅磊, 左建容.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醫護人員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防護華西緊急推薦.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0, 34(8): 1036-1040. doi: 10.7507/1002-1892.20200200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2019 年 12 月,湖北省武漢市持續發現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甚至出現了重癥與死亡病例。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已經蔓延至 31 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疫情進入嚴峻復雜時期。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醫護人員一直戰斗在抗疫最前線。為抵御病毒的侵襲和感染,醫護人員做好自身防護工作尤為重要。醫護人員在工作期間,由于顏面部多種防護用品疊加、密閉,加之長時間作業,局部受壓、潮濕等,易產生疼痛、麻木、壓紅,甚至破損等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DRPI),嚴重危害醫護人員健康。基于此,本文參考 2019 版《預防和治療壓力性損傷:快速參考指南》,回顧大量文獻,結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傷口治療專家臨床實踐經驗,特提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防護的華西緊急推薦意見,旨在為抗疫第一線臨床醫護人員 DRPI 防護提供借鑒。
1 DRPI 概述
1.1 DRPI 概念
DRPI 是由于體外器械產生壓力而造成皮膚和/或皮下組織(包括黏膜)的局部損傷,損傷形狀與器械形狀一致[1],包括皮膚 DRPI 和黏膜 DRPI。2010 年,Black 等[2]提出“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medical 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MDRPI)”一詞,2014 版國際《壓力性損傷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3]中首次予以明確概念,并提出預防 MDRPI 的推薦意見。2016 年美國壓瘡咨詢委員會(NPUAP)制定的指南[4]中將“壓瘡”更名為“壓力性損傷”,并將壓力性損傷的定義擴大到包括“醫療和其他類型的設備”,稱為“MDRPI”。最新 2019 版《預防和治療壓力性損傷:快速參考指南》中將“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簡化為“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5]。研究顯示,DRPI 的發生率為 0.9%~41.2%,占院內獲得性壓力性損傷比例較大[6-7]。
1.2 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常見部位及主要表現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見醫用防護用品使用范圍指引》文件中的內容,疫情下隔離病房或隔離留觀病房的醫護人員需配戴/穿著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防護面罩/面屏、乳膠檢查手套、防滲一次性隔離衣/防護服等系列防護用品。在抗擊疫情的一線,為保證患者和自身安全,有效阻斷病毒在個體之間的傳播,醫護人員作為主要戰斗力量,需長期嚴密穿戴各類醫療防護用品,易造成其皮膚、黏膜等處產生 DRPI。根據現有媒體和資料顯示,此次疫情期間,醫護人員 DRPI 主要發生在頭面部,包括鼻部、臉頰部、額部、耳廓后部等部位[8-9]。見圖 1。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發紅、壓痕、疼痛、溫觸覺減弱甚至破損等。
 圖1
				醫護人員 DRPI 常見部位
			
												
				Figure1.
				Common parts of DRPI of medical personnel
						
				圖1
				醫護人員 DRPI 常見部位
			
												
				Figure1.
				Common parts of DRPI of medical personnel
			
								1.3 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發生原因
1.3.1 力學因素
引起 DRPI 的核心因素是壓力、剪切力、摩擦力。疫情下醫護人員由于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品導致皮膚受壓時間過長、局部血流不暢或細胞形變,從而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2, 10],致組織受損。同時,摩擦力的作用還可導致皮膚角質層受損,在進一步受到汗液等浸漬時更容易發生損傷。
1.3.2 潮濕
醫護人員在長時間穿戴防護用品的高強度工作下會大量出汗,同時由于防護用品的密閉性,水汽蒸發受阻,導致潮濕。潮濕使得皮膚彈性下降,皮膚酸堿度改變、角質層屏障功能下降[11];同時由于長時間隔離工作飲水、進食不便,身體排出的水分無法及時得到補充,可能造成周圍循環不佳,進一步提高了皮膚受損的風險。
1.3.3 器械使用時間
研究顯示,器械使用時間越長,相關壓力性損傷發生的風險越高[12]。在本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一線醫護人員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品,肌層較薄、脂肪組織缺乏的鼻面部及耳后皮膚極易發生壓力性損傷等皮膚問題。
1.3.4 防護用具材質
Fletcher[13]指出,硬的/無彈性的器械、難以調整/固定/抬起/移除的器械會增加 DRPI 發生的風險。在救援過程中,醫護人員配戴的護目鏡與機體接觸面積小、質地硬,增加局部組織壓力。防護服透氣性、活動性較差,易造成摩擦,增加皮膚潮濕度,增加了 DRPI 的風險。
2 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的評估
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醫護人員的面部損傷問題越來越多,如何正確并全面評估對于預防 DRPI 至關重要。
2.1 及時識別風險
2.1.1 評估工具
文獻回顧顯示,目前尚缺乏評估 DRPI 風險的專門工具。國際上常用的壓力性損傷風險預測量表有 Braden 量表、Norton 量表、皮膚評估工具(SAT)[14]等。但有研究指出,這類通用量表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醫療 DRPI 的發生,但不包括對器械的直接評估,缺乏特異性[15]。目前,有學者構建了 ICU MDRPI 風險評估量表,并已應用于臨床危重患者的風險篩查和預防中,取得一定效果[16]。因此,建議參考 Braden 評分及 SAT,并結合 ICU MDRPI 風險評估量表內容,全面評估醫護人員 DRPI 發生風險,進行早期預警。
2.1.2 識別高危人群
長期佩戴醫用防護用品,尤其是醫用防護口罩和護目鏡的醫護人員。
2.1.3 關注好發部位
DRPI 常發生于器械直接壓迫的皮膚之下,尤其以脂肪組織較少的部位為甚。此次疫情期間,需要重點關注醫護人員發生 DRPI 的常見部位,即鼻部、臉頰部、額部、耳廓后部。
2.1.4 評估內容
共兩部分:① 針對醫護人員的評估,包括器械接觸部分皮膚的完整性、溫度、濕度、皮下脂肪厚度、水腫情況及與器械接觸部位的感知覺情況等;② 針對器械的評估,包括器械的材質、特性、使用時間、頻率等。
2.2 評估過程及方法
2.2.1 清潔皮膚并查看皮膚是否破損
穿戴防護面具前后,清洗面部并輕輕擦干,查看面部皮膚是否有破損,注意好發部位。如發現破損,記錄破損部位及范圍。
2.2.2 觀察醫療器械接觸部位的皮膚情況
具體測量方法:① 溫度測量:在防護用品接觸部分的皮膚上隨機選取 1 個測量點,采用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測量皮溫,每個點連續測量 3 次,計算平均值并記錄;② 濕度測量:通過手背或指尖感受接觸部位皮膚的濕度并進行記錄,包括很少潮濕、有時潮濕、潮濕、一直潮濕;③ 感知覺測量:使用棉簽輕觸接觸部位的皮膚或黏膜,記錄有無輕癢的感覺,包括感覺正常、感覺輕度喪失、感覺嚴重喪失、感覺完全喪失。
2.2.3 評估所用器械
評估防護用品的材質、硬度、透氣性、過敏性、貼合性、器械使用的連續時長、使用頻率、使用過程中是否存在摩擦、防護用品的尺寸、貼合性、固定方法等。使用時遵循說明書,正確佩戴。
3 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的防護措施
3.1 選擇合適的防護用品
佩戴大小合適的防護設備,并調整至合適的松緊度[5],可減少器械對局部皮膚的壓力。此次疫情中,醫護人員的 DRPI 主要是由于口罩和護目鏡疊加壓迫所致,故應選擇合適的口罩和護目鏡,包括正確的尺寸和妥善的固定方法,保證密閉性的同時防止脫落。盡量選擇邊緣稍寬的口罩和頭戴式固定帶,護目鏡的寬窄和大小要根據使用者臉型、眼距進行判斷,調節頭帶使其能妥善固定又無壓痛。本身佩戴眼鏡的可選擇專用的眼鏡防護罩或使用矯視安全防護眼鏡。此外,還需注意過敏問題,一旦發生應及時改用其他產品。
3.2 高危區域使用預防性敷料
預防性敷料是一類新型敷料,具有預防壓力性損傷的作用。國外綜述[17]顯示,泡沫敷料、透明薄膜敷料和水膠體敷料均可以預防壓力性損傷。泡沫敷料由于其材質的原因,具有較好的局部減壓效果,但由于是疫情期間,考慮到防護用品密閉性的問題,推薦應用其中的超薄泡沫敷料。它是一種無邊的薄型泡沫敷料,接觸皮膚的部分具有自黏性,能與皮膚緊密貼合,不會出現固定不牢的問題;另外,由于是薄型泡沫敷料,在具備局部減壓效果的同時,也不會出現影響口罩密閉性的現象。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對于早期的 DRPI,其他新型敷料也具有較好效果[18]。但在綜合考慮敷料的黏性、透氣性、減壓性的基礎上,針對疫情期間醫護人員 DRPI,推薦采用超薄泡沫敷料進行防護。根據受壓部位面積及形狀的差異,可剪裁合適大小的敷料(圖 2),黏貼于額部、臉頰、鼻部和耳后部,置于防護用品與皮膚之間,以減輕防護用品對局部皮膚的壓力,預防 DRPI 的發生。當然,敷料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過敏現象,若出現應立即停止使用該類敷料,更換另一種敷料。
 圖2
				不同部位敷料剪裁形狀示意圖
			
												
				Figure2.
				Sketch map of dressing cutting shape in different parts
						
				圖2
				不同部位敷料剪裁形狀示意圖
			
												
				Figure2.
				Sketch map of dressing cutting shape in different parts
			
								3.3 適當保濕并避免過度潮濕
DRPI 的預防和管理證據總結[19-20]指出,應保持醫療器械下的皮膚清潔、干燥和適度的濕潤[5]。可選用皮膚液體保護膜噴灑或涂抹于局部皮膚,如賽膚潤、3M 液體敷料等。賽膚潤的主要成分富氧脂肪酸,可促進表皮細胞的更新,加速表皮修復,提高皮膚耐受力,其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脂質保護膜,減少表皮水分的流失,預防皮膚干燥[21]。一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使用賽膚潤能夠顯著降低 MDRPI 的發生率[22]。3M 液體敷料是一種多聚合溶液,局部噴灑后可在皮膚表面迅速形成一層透氣的保護膜,可避免汗液直接與器械接觸,引起局部接觸性皮炎[23]。基于此,在綜合考慮敷料的保濕性、隔離性等基礎上,針對疫情期間醫護人員 DRPI,推薦采用液體皮膚保護膜進行防護。
3.4 適當安排工作時間
管理者可以根據人力、物力資源情況合理安排各個班次和時間。佩戴過程中,在不影響醫療防護效果的前提下,對醫療器械進行適當的微移動,使局部壓力重新分布[5]。最好每 4 小時更換防護用具,如發現潮濕時及時更換。如發現已有皮膚受損的情況及時予以處理。
3.5 防護用品的改進
DRPI 的發生與器械有密切關系,因此,針對防護用品的改進尤為重要。一方面,針對現有防護用品進行改進,在關鍵受壓部位結合超薄敷料,減輕壓力;同時,改良現有防護用品的大小與形狀,使其與使用者更貼合和匹配。另一方面,研發新型防護用品,從防護用品的原材料入手,創新現有防護用品的材質、設計等,改進防護用品的固定方式、硬度、大小、透氣性等,從而改進防護用品的使用效率、舒適性和安全性。
4 小結
本文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醫護人員使用防護用品產生的 DRPI 的臨床表現、特點及原因進行了分析;針對發生原因,總結了醫護人員 DRPI 防護華西推薦意見,以供臨床醫護人員借鑒,旨在保障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和健康,保障疫情防控斗爭的中堅力量,助力全國衛生醫療機構和疾控部門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新型敷料預防醫護人員 DRPI 的華西推薦操作步驟
① 清潔面部易發生 DRPI 的部位(鼻部、臉頰部、額部、耳廓后部)。
② 將液體敷料噴灑或涂抹于易發生 DRPI 部位,待干。
③ 根據面部輪廓裁剪超薄泡沫敷料或者水膠體敷料(圖 2)。
④ 采用無張力黏貼方法,將超薄泡沫敷料或水膠體敷料貼于易發生 DRPI 的高危部位(圖 3a、b)。
 圖3
				醫護人員 DRPI 防護中新型敷料黏貼部位及后續操作
						
				圖3
				醫護人員 DRPI 防護中新型敷料黏貼部位及后續操作
			
									a. 顏面部敷料黏貼部位;b. 耳廓敷料黏貼部位;c. 按照標準要求佩戴防護口罩及護目鏡
Figure3. Sticking position and following operation of new dressings in DRPI protection of medical personnela. Sticking part of facial dressing; b. Sticking part of auricle dressing; c. Wearing protective masks and goggle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⑤ 按照標準要求佩戴防護口罩及護目鏡(圖3c)。
2019 年 12 月,湖北省武漢市持續發現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甚至出現了重癥與死亡病例。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已經蔓延至 31 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疫情進入嚴峻復雜時期。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醫護人員一直戰斗在抗疫最前線。為抵御病毒的侵襲和感染,醫護人員做好自身防護工作尤為重要。醫護人員在工作期間,由于顏面部多種防護用品疊加、密閉,加之長時間作業,局部受壓、潮濕等,易產生疼痛、麻木、壓紅,甚至破損等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DRPI),嚴重危害醫護人員健康。基于此,本文參考 2019 版《預防和治療壓力性損傷:快速參考指南》,回顧大量文獻,結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傷口治療專家臨床實踐經驗,特提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防護的華西緊急推薦意見,旨在為抗疫第一線臨床醫護人員 DRPI 防護提供借鑒。
1 DRPI 概述
1.1 DRPI 概念
DRPI 是由于體外器械產生壓力而造成皮膚和/或皮下組織(包括黏膜)的局部損傷,損傷形狀與器械形狀一致[1],包括皮膚 DRPI 和黏膜 DRPI。2010 年,Black 等[2]提出“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medical 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MDRPI)”一詞,2014 版國際《壓力性損傷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3]中首次予以明確概念,并提出預防 MDRPI 的推薦意見。2016 年美國壓瘡咨詢委員會(NPUAP)制定的指南[4]中將“壓瘡”更名為“壓力性損傷”,并將壓力性損傷的定義擴大到包括“醫療和其他類型的設備”,稱為“MDRPI”。最新 2019 版《預防和治療壓力性損傷:快速參考指南》中將“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簡化為“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5]。研究顯示,DRPI 的發生率為 0.9%~41.2%,占院內獲得性壓力性損傷比例較大[6-7]。
1.2 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常見部位及主要表現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見醫用防護用品使用范圍指引》文件中的內容,疫情下隔離病房或隔離留觀病房的醫護人員需配戴/穿著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防護面罩/面屏、乳膠檢查手套、防滲一次性隔離衣/防護服等系列防護用品。在抗擊疫情的一線,為保證患者和自身安全,有效阻斷病毒在個體之間的傳播,醫護人員作為主要戰斗力量,需長期嚴密穿戴各類醫療防護用品,易造成其皮膚、黏膜等處產生 DRPI。根據現有媒體和資料顯示,此次疫情期間,醫護人員 DRPI 主要發生在頭面部,包括鼻部、臉頰部、額部、耳廓后部等部位[8-9]。見圖 1。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發紅、壓痕、疼痛、溫觸覺減弱甚至破損等。
 圖1
				醫護人員 DRPI 常見部位
			
												
				Figure1.
				Common parts of DRPI of medical personnel
						
				圖1
				醫護人員 DRPI 常見部位
			
												
				Figure1.
				Common parts of DRPI of medical personnel
			
								1.3 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發生原因
1.3.1 力學因素
引起 DRPI 的核心因素是壓力、剪切力、摩擦力。疫情下醫護人員由于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品導致皮膚受壓時間過長、局部血流不暢或細胞形變,從而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2, 10],致組織受損。同時,摩擦力的作用還可導致皮膚角質層受損,在進一步受到汗液等浸漬時更容易發生損傷。
1.3.2 潮濕
醫護人員在長時間穿戴防護用品的高強度工作下會大量出汗,同時由于防護用品的密閉性,水汽蒸發受阻,導致潮濕。潮濕使得皮膚彈性下降,皮膚酸堿度改變、角質層屏障功能下降[11];同時由于長時間隔離工作飲水、進食不便,身體排出的水分無法及時得到補充,可能造成周圍循環不佳,進一步提高了皮膚受損的風險。
1.3.3 器械使用時間
研究顯示,器械使用時間越長,相關壓力性損傷發生的風險越高[12]。在本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一線醫護人員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品,肌層較薄、脂肪組織缺乏的鼻面部及耳后皮膚極易發生壓力性損傷等皮膚問題。
1.3.4 防護用具材質
Fletcher[13]指出,硬的/無彈性的器械、難以調整/固定/抬起/移除的器械會增加 DRPI 發生的風險。在救援過程中,醫護人員配戴的護目鏡與機體接觸面積小、質地硬,增加局部組織壓力。防護服透氣性、活動性較差,易造成摩擦,增加皮膚潮濕度,增加了 DRPI 的風險。
2 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的評估
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醫護人員的面部損傷問題越來越多,如何正確并全面評估對于預防 DRPI 至關重要。
2.1 及時識別風險
2.1.1 評估工具
文獻回顧顯示,目前尚缺乏評估 DRPI 風險的專門工具。國際上常用的壓力性損傷風險預測量表有 Braden 量表、Norton 量表、皮膚評估工具(SAT)[14]等。但有研究指出,這類通用量表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醫療 DRPI 的發生,但不包括對器械的直接評估,缺乏特異性[15]。目前,有學者構建了 ICU MDRPI 風險評估量表,并已應用于臨床危重患者的風險篩查和預防中,取得一定效果[16]。因此,建議參考 Braden 評分及 SAT,并結合 ICU MDRPI 風險評估量表內容,全面評估醫護人員 DRPI 發生風險,進行早期預警。
2.1.2 識別高危人群
長期佩戴醫用防護用品,尤其是醫用防護口罩和護目鏡的醫護人員。
2.1.3 關注好發部位
DRPI 常發生于器械直接壓迫的皮膚之下,尤其以脂肪組織較少的部位為甚。此次疫情期間,需要重點關注醫護人員發生 DRPI 的常見部位,即鼻部、臉頰部、額部、耳廓后部。
2.1.4 評估內容
共兩部分:① 針對醫護人員的評估,包括器械接觸部分皮膚的完整性、溫度、濕度、皮下脂肪厚度、水腫情況及與器械接觸部位的感知覺情況等;② 針對器械的評估,包括器械的材質、特性、使用時間、頻率等。
2.2 評估過程及方法
2.2.1 清潔皮膚并查看皮膚是否破損
穿戴防護面具前后,清洗面部并輕輕擦干,查看面部皮膚是否有破損,注意好發部位。如發現破損,記錄破損部位及范圍。
2.2.2 觀察醫療器械接觸部位的皮膚情況
具體測量方法:① 溫度測量:在防護用品接觸部分的皮膚上隨機選取 1 個測量點,采用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測量皮溫,每個點連續測量 3 次,計算平均值并記錄;② 濕度測量:通過手背或指尖感受接觸部位皮膚的濕度并進行記錄,包括很少潮濕、有時潮濕、潮濕、一直潮濕;③ 感知覺測量:使用棉簽輕觸接觸部位的皮膚或黏膜,記錄有無輕癢的感覺,包括感覺正常、感覺輕度喪失、感覺嚴重喪失、感覺完全喪失。
2.2.3 評估所用器械
評估防護用品的材質、硬度、透氣性、過敏性、貼合性、器械使用的連續時長、使用頻率、使用過程中是否存在摩擦、防護用品的尺寸、貼合性、固定方法等。使用時遵循說明書,正確佩戴。
3 疫情下醫護人員 DRPI 的防護措施
3.1 選擇合適的防護用品
佩戴大小合適的防護設備,并調整至合適的松緊度[5],可減少器械對局部皮膚的壓力。此次疫情中,醫護人員的 DRPI 主要是由于口罩和護目鏡疊加壓迫所致,故應選擇合適的口罩和護目鏡,包括正確的尺寸和妥善的固定方法,保證密閉性的同時防止脫落。盡量選擇邊緣稍寬的口罩和頭戴式固定帶,護目鏡的寬窄和大小要根據使用者臉型、眼距進行判斷,調節頭帶使其能妥善固定又無壓痛。本身佩戴眼鏡的可選擇專用的眼鏡防護罩或使用矯視安全防護眼鏡。此外,還需注意過敏問題,一旦發生應及時改用其他產品。
3.2 高危區域使用預防性敷料
預防性敷料是一類新型敷料,具有預防壓力性損傷的作用。國外綜述[17]顯示,泡沫敷料、透明薄膜敷料和水膠體敷料均可以預防壓力性損傷。泡沫敷料由于其材質的原因,具有較好的局部減壓效果,但由于是疫情期間,考慮到防護用品密閉性的問題,推薦應用其中的超薄泡沫敷料。它是一種無邊的薄型泡沫敷料,接觸皮膚的部分具有自黏性,能與皮膚緊密貼合,不會出現固定不牢的問題;另外,由于是薄型泡沫敷料,在具備局部減壓效果的同時,也不會出現影響口罩密閉性的現象。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對于早期的 DRPI,其他新型敷料也具有較好效果[18]。但在綜合考慮敷料的黏性、透氣性、減壓性的基礎上,針對疫情期間醫護人員 DRPI,推薦采用超薄泡沫敷料進行防護。根據受壓部位面積及形狀的差異,可剪裁合適大小的敷料(圖 2),黏貼于額部、臉頰、鼻部和耳后部,置于防護用品與皮膚之間,以減輕防護用品對局部皮膚的壓力,預防 DRPI 的發生。當然,敷料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過敏現象,若出現應立即停止使用該類敷料,更換另一種敷料。
 圖2
				不同部位敷料剪裁形狀示意圖
			
												
				Figure2.
				Sketch map of dressing cutting shape in different parts
						
				圖2
				不同部位敷料剪裁形狀示意圖
			
												
				Figure2.
				Sketch map of dressing cutting shape in different parts
			
								3.3 適當保濕并避免過度潮濕
DRPI 的預防和管理證據總結[19-20]指出,應保持醫療器械下的皮膚清潔、干燥和適度的濕潤[5]。可選用皮膚液體保護膜噴灑或涂抹于局部皮膚,如賽膚潤、3M 液體敷料等。賽膚潤的主要成分富氧脂肪酸,可促進表皮細胞的更新,加速表皮修復,提高皮膚耐受力,其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脂質保護膜,減少表皮水分的流失,預防皮膚干燥[21]。一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使用賽膚潤能夠顯著降低 MDRPI 的發生率[22]。3M 液體敷料是一種多聚合溶液,局部噴灑后可在皮膚表面迅速形成一層透氣的保護膜,可避免汗液直接與器械接觸,引起局部接觸性皮炎[23]。基于此,在綜合考慮敷料的保濕性、隔離性等基礎上,針對疫情期間醫護人員 DRPI,推薦采用液體皮膚保護膜進行防護。
3.4 適當安排工作時間
管理者可以根據人力、物力資源情況合理安排各個班次和時間。佩戴過程中,在不影響醫療防護效果的前提下,對醫療器械進行適當的微移動,使局部壓力重新分布[5]。最好每 4 小時更換防護用具,如發現潮濕時及時更換。如發現已有皮膚受損的情況及時予以處理。
3.5 防護用品的改進
DRPI 的發生與器械有密切關系,因此,針對防護用品的改進尤為重要。一方面,針對現有防護用品進行改進,在關鍵受壓部位結合超薄敷料,減輕壓力;同時,改良現有防護用品的大小與形狀,使其與使用者更貼合和匹配。另一方面,研發新型防護用品,從防護用品的原材料入手,創新現有防護用品的材質、設計等,改進防護用品的固定方式、硬度、大小、透氣性等,從而改進防護用品的使用效率、舒適性和安全性。
4 小結
本文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醫護人員使用防護用品產生的 DRPI 的臨床表現、特點及原因進行了分析;針對發生原因,總結了醫護人員 DRPI 防護華西推薦意見,以供臨床醫護人員借鑒,旨在保障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和健康,保障疫情防控斗爭的中堅力量,助力全國衛生醫療機構和疾控部門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新型敷料預防醫護人員 DRPI 的華西推薦操作步驟
① 清潔面部易發生 DRPI 的部位(鼻部、臉頰部、額部、耳廓后部)。
② 將液體敷料噴灑或涂抹于易發生 DRPI 部位,待干。
③ 根據面部輪廓裁剪超薄泡沫敷料或者水膠體敷料(圖 2)。
④ 采用無張力黏貼方法,將超薄泡沫敷料或水膠體敷料貼于易發生 DRPI 的高危部位(圖 3a、b)。
 圖3
				醫護人員 DRPI 防護中新型敷料黏貼部位及后續操作
						
				圖3
				醫護人員 DRPI 防護中新型敷料黏貼部位及后續操作
			
									a. 顏面部敷料黏貼部位;b. 耳廓敷料黏貼部位;c. 按照標準要求佩戴防護口罩及護目鏡
Figure3. Sticking position and following operation of new dressings in DRPI protection of medical personnela. Sticking part of facial dressing; b. Sticking part of auricle dressing; c. Wearing protective masks and goggle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⑤ 按照標準要求佩戴防護口罩及護目鏡(圖3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