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張欣, 袁建敏, 丁國正, 馬能峰, 程文靜. 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治療髕骨下極骨折.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3, 37(6): 675-680. doi: 10.7507/1002-1892.20230204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髕骨下極骨折是一種特殊的髕骨骨折類型,發生于髕骨遠端1/4處,即髕腱附著點[1],骨折塊小而粉碎,難以固定,而且因髕腱牽引也容易發生移位,所以保守治療效果通常不理想,需要手術干預。目前,治療此類型骨折的術式較多,但是尚無一種理想方法[2]。髕骨下切除術是傳統術式,術后可能導致髕骨移位,造成髕股關節脫位和創傷性髕股關節炎[3]。因此,臨床逐漸采用髕骨內固定治療,目前常用的內固定物及技術包括克氏針張力帶、籃式鋼板內固定等[4]。但籃式鋼板內固定術后可能出現髕韌帶明顯縮短和滑移以及髕韌帶破裂等問題[5];克氏針張力帶用于老年粉碎性骨折患者存在內固定失敗風險。
Kim等 [6]采用縫合橋式錨釘治療髕骨下極骨折,早期隨訪表現出良好的骨愈合和滿意的臨床效果。我院袁建敏等[7]采用帶線錨釘聯合髕骨橫向鉆孔修復股四頭肌腱腱-骨結合部斷裂,也取得良好療效。結合上述臨床研究以及本團隊治療經驗,我們嘗試使用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治療髕骨下極骨折。現回顧分析采用該術式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并與傳統克氏針張力帶治療患者進行比較,進一步明確該術式療效,為其臨床應用奠定基礎。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單側新鮮閉合性髕骨下極骨折;② 采用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或傳統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治療,且手術由同一治療團隊完成;③ 不合并膝關節其他部位骨折。排除標準:① 病理性骨折;② 有代謝性疾病及精神病者。
2017年6月—2021年 6月,共收治52例單側髕骨下極骨折患者,其中37例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其中17例采用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A 組),20例采用傳統克氏針張力帶技術(B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骨折側別、合并內科疾病以及術前血紅蛋白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Table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Table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手術方法
A組: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下,患者取仰臥位。取髕前入路,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充分暴露髕骨下極骨折端,徹底清理骨折端及關節腔內淤血、嵌插軟組織,注意勿剝離下極骨折塊的骨膜及髕腱膜,防止骨折塊與髕韌帶脫離。取2枚帶線錨釘沿髕骨近端骨折斷面內外1/3處縱向植入,首先將帶線錨釘的白線沿髕骨下極向對側間斷縫合,在對側與另外一側白線打結。取2.0 mm克氏針在髕骨縱向鉆2~3孔。取牙科0.2 mm細鋼絲對折后穿行腰穿針,導引對折的雙股帶線錨釘的藍線向上穿行髕骨縱向骨道,向下穿髕骨下極腱-骨結合部,伸直膝關節,雙股藍線在髕骨前方收緊后Nice結打結固定,可見骨折間隙消失。取肌腱縫合線沿髕骨赤道環形加強縫合1圈,另取肌腱縫合線“8”字張力帶縫合髕腱止點和股四頭肌腱止點,從而壓迫髕骨下極前方上翹骨塊。屈膝90° 檢查見縫合結構穩定性滿意后,沖洗并縫合關閉切口。見圖1。
 圖1
				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手術示意圖
			
												
				Figure1.
				Operation diagram of suture anchor fixation combined with Nice knot strapping via longitudinal patellar drilling
						
				圖1
				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手術示意圖
			
												
				Figure1.
				Operation diagram of suture anchor fixation combined with Nice knot strapping via longitudinal patellar drilling
			
								B組:麻醉及患者體位與A組一致。沿髕前入路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充分暴露髕骨下極骨折端,徹底清理骨折端及關節腔內的淤血、嵌插軟組織后,采用巾鉗對骨折塊暫時復位,克氏針固定。X線機透視明確骨折復位良好、關節面平整后,給予張力帶固定,肌腱縫合線環扎,并重建髕骨支持帶擴張部。再次透視見骨折復位良好,克氏針及鋼絲位置適宜。沖洗并縫合關閉切口。
1.3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兩組術后處理方法一致。術后2 d內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第2天復查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并囑患者下地負重行走,4周內屈膝60° 以內活動。術后第1、3、6、12個月復查膝關節X 線片,觀察骨痂生長形成情況,并根據情況囑患者逐漸增加屈膝活動范圍。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內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感染、內固定激惹等)發生情況、骨折愈合時間,以及末次隨訪時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Bostman評分(運動范圍、疼痛、日常工作、肌肉萎縮、助行輔助物、關節積液、打軟腿、爬樓梯)及療效評價(優良、差) [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行正態性檢驗,均服從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年,平均1.7年。X線片復查示,A組骨折均愈合;B組2例骨折不愈合,均行翻修手術,術后愈合良好。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A組膝關節活動度以及Bostman評分中的運動范圍評分、總分以及療效評定均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Bostman評分中的疼痛、日常工作、肌肉萎縮、助行輔助物、關節積液、打軟腿、爬樓梯項目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隨訪期間B 組發生2例內固定失效,均行翻修手術,術后愈合良好;1 例內固定物激惹,于骨折愈合后取出內固定物。A 組無1例發生并發癥。A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及圖2、3。
 表2
                兩組結局指標比較
		 	
		 			 				Table2.
    			Comparison of outcom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結局指標比較
		 	
		 			 				Table2.
    			Comparison of outcom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圖2
				A組患者,男,52歲,右側髕骨下極骨折
						
				圖2
				A組患者,男,52歲,右側髕骨下極骨折
			
									a. 術前側位X線片;b. 術前CT;c、d. 術后3 d正側位X線片示錨釘位置可,骨折對位良好;e. 術后6個月側位X 線片示骨折愈合良好
Figure2. A 52-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the right patellar inferior pole fracture in group Aa. Preoperative lateral X-ray film; b. Preoperative CT; c, d.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anchor position and the fracture alignment were good; e. Lateral X-ray film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e good fracture healing
 圖3
				B組患者,女,46 歲,左側髕骨下極骨折側位X線片
						
				圖3
				B組患者,女,46 歲,左側髕骨下極骨折側位X線片
			
									a. 術前;b. 術后3 d;c. 術后1個月內固定失效;d. 翻修術后3 d(內固定術后1個月行翻修);e. 翻修術后1年骨折愈合良好
Figure3. Lateral X-ray films of a 46-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the left patellar inferior pole fracture in group Ba. Before operation; b.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c. Fixation failed at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d. At 3 days after revision (Revision surgery was performed at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e. Fracture healed at 1 year after revision
3 討論
完整的髕骨對于維持膝關節和股四頭肌動靜態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膝關節屈曲至45°~60°時,髕骨表面壓縮應力顯著增加,髕股關節作用力達到3 200 N,為體質量的4~5倍[9-10]。因此,要滿足髕骨下極骨折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要求,必須選擇合適的內固定方式堅強固定。本研究B組經傳統克氏針張力帶技術固定后,2例發生內固定失效、2例骨折不愈合、1 例內固定物激惹。髕骨下極骨折由于骨折塊較小,克氏針難以找到理想的髕下位置,以獲得有效復位和堅強固定,術后患者需要長時間石膏固定或支撐,不利于早期功能康復鍛煉和承重[11]。Egol 等[12]報道與金屬植入物治療髕骨骨折相比,肌腱縫合線縫合修復術可取得相似療效,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Anand 等[13]報道了雙錨釘雙滑輪技術在髕骨下極骨折中的應用并獲得較好療效,然而髕腱張力的全部負荷將由2個錨釘承擔。為了克服這一弱點,我們提出了一種改良技術,即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 該技術固定方式類似于“落錨”(航行術語),利用2根縱向穿過髕骨下極的帶線錨釘縫線以及1根橫穿髕骨下極的肌腱縫合線,構成一種類似于網兜樣結構作為“錨體”,從下方托住髕骨下極,髕腱和髕骨下極骨折塊直接牽引復位固定。同時,采用帶線錨釘及肌腱縫合線將髕骨下極固定于髕骨“船體”上,形成三維多向牽引固定裝置,從而保證髕骨下極骨折被數根縫線構成的“錨體”牢牢壓在骨折端,重建髕腱的連續性,進而恢復膝關節伸展機制[14]。
本研究結果提示對于髕骨下極骨折,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具有以下優勢:① 結合了雙錨釘雙滑輪技術,其中基于雙滑輪技術使4根縫線可以平衡張力,避免了因松緊差異使張力集中在某一根縫線上;也可以使2枚錨釘受力均衡,克服了髕腱張力負荷集中的缺點[15]。② 由于髕腱牽引,髕骨骨折通常會向前移位。我們取肌腱縫合線環形縫合髕骨,并采用斜縱向張力帶方式縫合髕腱止點和股四頭肌腱止點,進而壓迫表面上翹骨折塊來增加固定強度。最后選擇縫線構成的“錨體”進行成形,能較好地包裹下極骨折塊,進而通過Nice結捆扎,在進一步加壓骨折斷端的同時,使“錨體”左、右側固定更可靠,防止骨折碎片的移位和脫離。③ 術中采用的肌腱縫合線具有與鋼絲同樣的強度[16],而且固定后無內固定物激惹現象發生。④ 許多研究均建議最大程度保留髕骨[17-18]。該術式與傳統部分髕骨切除術相比,除了保持膝關節伸屈機制和髕骨正常高度之外,骨與骨之間的愈合速度明顯優于腱骨愈合,直接橋接和恢復膝關節伸展機制的連續性,有效地避免了下極骨折塊固定力量不足引起的手術失敗,患者術后早期即可進行膝關節屈伸鍛煉。⑤ 金屬內固定物術后需二次手術取出,存在感染風險提高、內固定失效以及治療成本增加等缺點[19-20]。該術式采用的內固定物無需二次取出,術后A組患者均未出現內固定物激惹等不適感,極大降低了患者醫療負擔以及二次手術風險。
但該術式也存在一些缺點,首先縫線穿行骨道相對繁瑣,需使用牙科0.2 mm細鋼絲對折經腰穿針導引縫線穿過骨道,對術者手術操作技術要求較高。其次帶線錨釘費用高于克氏針張力帶。此外,術中操作時應注意盡可能避免使用器械鉗夾髕骨下極骨塊,以免加重骨折粉碎程度,影響愈合;避免剝離髕腱和髕骨下極結合部,從而使縫線失去著力點。
綜上述,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治療髕骨下極骨折復位效果好、固定可靠,并發癥少,術后患者能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但是本研究樣本量有限,隨訪時間較短,內固定效果有待大樣本量臨床研究以及生物力學試驗進一步明確。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科研與新技術倫理委員會批準[(2023)倫審研第(49)號]
作者貢獻聲明 張欣:查閱文獻、整理數據和論文撰寫;張欣、袁建敏、馬能峰:數據收集、患者隨訪;丁國正、程文靜:對文章修改提出建設性意見,負責審閱并參與觀點形成
髕骨下極骨折是一種特殊的髕骨骨折類型,發生于髕骨遠端1/4處,即髕腱附著點[1],骨折塊小而粉碎,難以固定,而且因髕腱牽引也容易發生移位,所以保守治療效果通常不理想,需要手術干預。目前,治療此類型骨折的術式較多,但是尚無一種理想方法[2]。髕骨下切除術是傳統術式,術后可能導致髕骨移位,造成髕股關節脫位和創傷性髕股關節炎[3]。因此,臨床逐漸采用髕骨內固定治療,目前常用的內固定物及技術包括克氏針張力帶、籃式鋼板內固定等[4]。但籃式鋼板內固定術后可能出現髕韌帶明顯縮短和滑移以及髕韌帶破裂等問題[5];克氏針張力帶用于老年粉碎性骨折患者存在內固定失敗風險。
Kim等 [6]采用縫合橋式錨釘治療髕骨下極骨折,早期隨訪表現出良好的骨愈合和滿意的臨床效果。我院袁建敏等[7]采用帶線錨釘聯合髕骨橫向鉆孔修復股四頭肌腱腱-骨結合部斷裂,也取得良好療效。結合上述臨床研究以及本團隊治療經驗,我們嘗試使用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治療髕骨下極骨折。現回顧分析采用該術式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并與傳統克氏針張力帶治療患者進行比較,進一步明確該術式療效,為其臨床應用奠定基礎。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單側新鮮閉合性髕骨下極骨折;② 采用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或傳統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治療,且手術由同一治療團隊完成;③ 不合并膝關節其他部位骨折。排除標準:① 病理性骨折;② 有代謝性疾病及精神病者。
2017年6月—2021年 6月,共收治52例單側髕骨下極骨折患者,其中37例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其中17例采用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A 組),20例采用傳統克氏針張力帶技術(B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骨折側別、合并內科疾病以及術前血紅蛋白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Table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Table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手術方法
A組: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下,患者取仰臥位。取髕前入路,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充分暴露髕骨下極骨折端,徹底清理骨折端及關節腔內淤血、嵌插軟組織,注意勿剝離下極骨折塊的骨膜及髕腱膜,防止骨折塊與髕韌帶脫離。取2枚帶線錨釘沿髕骨近端骨折斷面內外1/3處縱向植入,首先將帶線錨釘的白線沿髕骨下極向對側間斷縫合,在對側與另外一側白線打結。取2.0 mm克氏針在髕骨縱向鉆2~3孔。取牙科0.2 mm細鋼絲對折后穿行腰穿針,導引對折的雙股帶線錨釘的藍線向上穿行髕骨縱向骨道,向下穿髕骨下極腱-骨結合部,伸直膝關節,雙股藍線在髕骨前方收緊后Nice結打結固定,可見骨折間隙消失。取肌腱縫合線沿髕骨赤道環形加強縫合1圈,另取肌腱縫合線“8”字張力帶縫合髕腱止點和股四頭肌腱止點,從而壓迫髕骨下極前方上翹骨塊。屈膝90° 檢查見縫合結構穩定性滿意后,沖洗并縫合關閉切口。見圖1。
 圖1
				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手術示意圖
			
												
				Figure1.
				Operation diagram of suture anchor fixation combined with Nice knot strapping via longitudinal patellar drilling
						
				圖1
				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手術示意圖
			
												
				Figure1.
				Operation diagram of suture anchor fixation combined with Nice knot strapping via longitudinal patellar drilling
			
								B組:麻醉及患者體位與A組一致。沿髕前入路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充分暴露髕骨下極骨折端,徹底清理骨折端及關節腔內的淤血、嵌插軟組織后,采用巾鉗對骨折塊暫時復位,克氏針固定。X線機透視明確骨折復位良好、關節面平整后,給予張力帶固定,肌腱縫合線環扎,并重建髕骨支持帶擴張部。再次透視見骨折復位良好,克氏針及鋼絲位置適宜。沖洗并縫合關閉切口。
1.3 術后處理及療效評價指標
兩組術后處理方法一致。術后2 d內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第2天復查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并囑患者下地負重行走,4周內屈膝60° 以內活動。術后第1、3、6、12個月復查膝關節X 線片,觀察骨痂生長形成情況,并根據情況囑患者逐漸增加屈膝活動范圍。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內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感染、內固定激惹等)發生情況、骨折愈合時間,以及末次隨訪時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Bostman評分(運動范圍、疼痛、日常工作、肌肉萎縮、助行輔助物、關節積液、打軟腿、爬樓梯)及療效評價(優良、差) [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行正態性檢驗,均服從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年,平均1.7年。X線片復查示,A組骨折均愈合;B組2例骨折不愈合,均行翻修手術,術后愈合良好。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A組膝關節活動度以及Bostman評分中的運動范圍評分、總分以及療效評定均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Bostman評分中的疼痛、日常工作、肌肉萎縮、助行輔助物、關節積液、打軟腿、爬樓梯項目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隨訪期間B 組發生2例內固定失效,均行翻修手術,術后愈合良好;1 例內固定物激惹,于骨折愈合后取出內固定物。A 組無1例發生并發癥。A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及圖2、3。
 表2
                兩組結局指標比較
		 	
		 			 				Table2.
    			Comparison of outcom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結局指標比較
		 	
		 			 				Table2.
    			Comparison of outcom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圖2
				A組患者,男,52歲,右側髕骨下極骨折
						
				圖2
				A組患者,男,52歲,右側髕骨下極骨折
			
									a. 術前側位X線片;b. 術前CT;c、d. 術后3 d正側位X線片示錨釘位置可,骨折對位良好;e. 術后6個月側位X 線片示骨折愈合良好
Figure2. A 52-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the right patellar inferior pole fracture in group Aa. Preoperative lateral X-ray film; b. Preoperative CT; c, d.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anchor position and the fracture alignment were good; e. Lateral X-ray film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e good fracture healing
 圖3
				B組患者,女,46 歲,左側髕骨下極骨折側位X線片
						
				圖3
				B組患者,女,46 歲,左側髕骨下極骨折側位X線片
			
									a. 術前;b. 術后3 d;c. 術后1個月內固定失效;d. 翻修術后3 d(內固定術后1個月行翻修);e. 翻修術后1年骨折愈合良好
Figure3. Lateral X-ray films of a 46-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the left patellar inferior pole fracture in group Ba. Before operation; b. A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c. Fixation failed at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d. At 3 days after revision (Revision surgery was performed at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e. Fracture healed at 1 year after revision
3 討論
完整的髕骨對于維持膝關節和股四頭肌動靜態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膝關節屈曲至45°~60°時,髕骨表面壓縮應力顯著增加,髕股關節作用力達到3 200 N,為體質量的4~5倍[9-10]。因此,要滿足髕骨下極骨折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要求,必須選擇合適的內固定方式堅強固定。本研究B組經傳統克氏針張力帶技術固定后,2例發生內固定失效、2例骨折不愈合、1 例內固定物激惹。髕骨下極骨折由于骨折塊較小,克氏針難以找到理想的髕下位置,以獲得有效復位和堅強固定,術后患者需要長時間石膏固定或支撐,不利于早期功能康復鍛煉和承重[11]。Egol 等[12]報道與金屬植入物治療髕骨骨折相比,肌腱縫合線縫合修復術可取得相似療效,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Anand 等[13]報道了雙錨釘雙滑輪技術在髕骨下極骨折中的應用并獲得較好療效,然而髕腱張力的全部負荷將由2個錨釘承擔。為了克服這一弱點,我們提出了一種改良技術,即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 該技術固定方式類似于“落錨”(航行術語),利用2根縱向穿過髕骨下極的帶線錨釘縫線以及1根橫穿髕骨下極的肌腱縫合線,構成一種類似于網兜樣結構作為“錨體”,從下方托住髕骨下極,髕腱和髕骨下極骨折塊直接牽引復位固定。同時,采用帶線錨釘及肌腱縫合線將髕骨下極固定于髕骨“船體”上,形成三維多向牽引固定裝置,從而保證髕骨下極骨折被數根縫線構成的“錨體”牢牢壓在骨折端,重建髕腱的連續性,進而恢復膝關節伸展機制[14]。
本研究結果提示對于髕骨下極骨折,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具有以下優勢:① 結合了雙錨釘雙滑輪技術,其中基于雙滑輪技術使4根縫線可以平衡張力,避免了因松緊差異使張力集中在某一根縫線上;也可以使2枚錨釘受力均衡,克服了髕腱張力負荷集中的缺點[15]。② 由于髕腱牽引,髕骨骨折通常會向前移位。我們取肌腱縫合線環形縫合髕骨,并采用斜縱向張力帶方式縫合髕腱止點和股四頭肌腱止點,進而壓迫表面上翹骨折塊來增加固定強度。最后選擇縫線構成的“錨體”進行成形,能較好地包裹下極骨折塊,進而通過Nice結捆扎,在進一步加壓骨折斷端的同時,使“錨體”左、右側固定更可靠,防止骨折碎片的移位和脫離。③ 術中采用的肌腱縫合線具有與鋼絲同樣的強度[16],而且固定后無內固定物激惹現象發生。④ 許多研究均建議最大程度保留髕骨[17-18]。該術式與傳統部分髕骨切除術相比,除了保持膝關節伸屈機制和髕骨正常高度之外,骨與骨之間的愈合速度明顯優于腱骨愈合,直接橋接和恢復膝關節伸展機制的連續性,有效地避免了下極骨折塊固定力量不足引起的手術失敗,患者術后早期即可進行膝關節屈伸鍛煉。⑤ 金屬內固定物術后需二次手術取出,存在感染風險提高、內固定失效以及治療成本增加等缺點[19-20]。該術式采用的內固定物無需二次取出,術后A組患者均未出現內固定物激惹等不適感,極大降低了患者醫療負擔以及二次手術風險。
但該術式也存在一些缺點,首先縫線穿行骨道相對繁瑣,需使用牙科0.2 mm細鋼絲對折經腰穿針導引縫線穿過骨道,對術者手術操作技術要求較高。其次帶線錨釘費用高于克氏針張力帶。此外,術中操作時應注意盡可能避免使用器械鉗夾髕骨下極骨塊,以免加重骨折粉碎程度,影響愈合;避免剝離髕腱和髕骨下極結合部,從而使縫線失去著力點。
綜上述,帶線錨釘聯合髕骨縱向鉆孔Nice結捆扎技術治療髕骨下極骨折復位效果好、固定可靠,并發癥少,術后患者能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但是本研究樣本量有限,隨訪時間較短,內固定效果有待大樣本量臨床研究以及生物力學試驗進一步明確。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科研與新技術倫理委員會批準[(2023)倫審研第(49)號]
作者貢獻聲明 張欣:查閱文獻、整理數據和論文撰寫;張欣、袁建敏、馬能峰:數據收集、患者隨訪;丁國正、程文靜:對文章修改提出建設性意見,負責審閱并參與觀點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