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吳貝依, 許學文, 周興麗, 李薇, 張玉婷, 肖海濤. 大皰性表皮松解癥手部瘢痕攣縮畸形手術松解全厚皮片植皮一例.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4): 511-512.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01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1 病例介紹
患兒 男,6歲。因“發現全身大皰5年余,雙手活動受限2年余”于2023年7月入院。患兒出生時即發現全身大皰,經基因檢測發現COL7A1突變,確診為“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于2年前發現雙手各指活動逐漸受限,手指間瘢痕粘連、牽拉,為改善右手功能于我院就診。入院檢查:雙手5指瘢痕粘連,各手指內收、外展及屈伸功能嚴重受限;全身可見皮膚表面不平整,干燥脫屑,易剝脫;軀干四肢散在水皰及糜爛面,部分糜爛面見痂殼覆蓋;余部位可見色素沉著、瘢痕。診斷:雙手瘢痕攣縮;大皰性表皮松解癥(epidermolysis bullosa,EB)。
患兒于靜吸復合全身麻醉下取仰臥位,右上肢外展,常規消毒鋪巾后,于右手虎口及手掌粘連處切開,虎口至拇內收肌淺面,手掌至掌腱膜淺面,充分松解瘢痕粘連。創面予以艾力克及生理鹽水沖洗后徹底止血。根據創面大小(約10 cm×6 cm)于左下腹切取等大皮瓣,修整為全厚皮片,供皮區分層縫合。將皮片植于手掌和手指創面,5-0快微喬縫合固定。于右手橈側置入1枚直徑1.4 mm克氏針固定拇指于外展位。植皮區予以銀離子泡沫敷料覆蓋,加壓包扎。術后不拆線,術后3周拆除克氏針,皮片基本成活,供皮區順利愈合;制作外固定支具,持續保持虎口外展位。術后4周開始白天去除支具正常活動,夜間保持支具固定。術后7個月隨訪,右手拇指內收、外展功能部分恢復,各指屈伸活動明顯改善,虎口開大45°,可握筆寫字。見圖1。

a~c. 術前外觀;d. 術中充分松解瘢痕開大虎口后外觀;e. 下腹供皮區設計;f. 術后即刻外觀;g. 術后支具固定;h、i. 術后7個月外觀及功能
2 討論
EB是一種罕見的單基因遺傳性皮膚病,國外報道患病率約11.1/100萬,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編碼真、表皮連接處結構蛋白的基因突變,引起蛋白異常、組織機械脆性增加,外界輕微刺激即可引起皮膚/黏膜松解、起皰,并繼發糜爛和潰瘍。基于裂隙/水皰位置,EB被分為4種類型:單純型EB、交界型EB、DEB和Kindler EB。其中,DEB是由編碼Ⅶ型膠原α-1鏈的COL7A1基因發生突變所致,裂隙/水皰位于基底膜帶致密板下方。相較于其他類型,DEB水皰位置更深,易因反復創傷-愈合形成手部嚴重瘢痕攣縮及并指畸形,患者喪失絕大部分手功能。
對于燒傷或其他外傷患者的手部瘢痕攣縮,皮片或皮瓣移植為有效治療方法,但國內罕見針對EB患者的皮片移植手術報道。目前國內對EB(主要為DEB)患者手部攣縮的治療以手術充分松解瘢痕、油紗覆蓋創面輔以紗布包扎或克氏針固定、換藥后傷口自行愈合為主。但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該方法療效不佳,僅適用于累及皮膚的瘢痕,而因皮膚反復破潰及局部長期慢性炎癥,EB引起的手部瘢痕攣縮往往累及皮膚全層直至皮下(本例患兒至拇內收肌淺層和掌腱膜淺層才可徹底松解瘢痕),若任其自行愈合,勢必再次產生嚴重瘢痕攣縮。有研究報道全層植皮是減少EB患者攣縮復發的有效方法。本例DEB患兒即采用全厚皮片移植治療手部瘢痕攣縮與功能障礙,術后皮片成活,供皮區順利愈合,手部功能也部分恢復。
但該治療難度依然較大,由于表皮、真皮分離,輕微摩擦即可導致表皮脫落出現破潰,故圍術期需采取各種措施避免損傷皮膚,如手術全程麻醉師需手扶氣管插管,插管不能壓迫嘴唇或用膠布固定;不能用普通單極電凝,因電極貼片會使表皮脫落;術中術者必須時刻警惕不能牽拉或摩擦皮膚;移植皮片需適應虎口的立體形態,保證皮片良好貼附受區創面,輔以適當壓力包扎,這是皮片成活的關鍵;包扎采用銀離子泡沫敷料或美皮康敷料,避免敷料緊密粘連,導致換藥時表皮脫落;術后支具固定和功能鍛煉必須小心防止皮膚過度受壓摩擦。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2024年審(441)號]
作者貢獻聲明 吳貝依:病例資料收集整理、文章撰寫;許學文:參與手術實施、理論指導;周興麗、李薇:病例資料收集整理、文章修改;張玉婷:病例資料收集整理、參與康復治療;肖海濤:病例資料收集整理、參與手術實施、文章修改,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
1 病例介紹
患兒 男,6歲。因“發現全身大皰5年余,雙手活動受限2年余”于2023年7月入院。患兒出生時即發現全身大皰,經基因檢測發現COL7A1突變,確診為“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于2年前發現雙手各指活動逐漸受限,手指間瘢痕粘連、牽拉,為改善右手功能于我院就診。入院檢查:雙手5指瘢痕粘連,各手指內收、外展及屈伸功能嚴重受限;全身可見皮膚表面不平整,干燥脫屑,易剝脫;軀干四肢散在水皰及糜爛面,部分糜爛面見痂殼覆蓋;余部位可見色素沉著、瘢痕。診斷:雙手瘢痕攣縮;大皰性表皮松解癥(epidermolysis bullosa,EB)。
患兒于靜吸復合全身麻醉下取仰臥位,右上肢外展,常規消毒鋪巾后,于右手虎口及手掌粘連處切開,虎口至拇內收肌淺面,手掌至掌腱膜淺面,充分松解瘢痕粘連。創面予以艾力克及生理鹽水沖洗后徹底止血。根據創面大小(約10 cm×6 cm)于左下腹切取等大皮瓣,修整為全厚皮片,供皮區分層縫合。將皮片植于手掌和手指創面,5-0快微喬縫合固定。于右手橈側置入1枚直徑1.4 mm克氏針固定拇指于外展位。植皮區予以銀離子泡沫敷料覆蓋,加壓包扎。術后不拆線,術后3周拆除克氏針,皮片基本成活,供皮區順利愈合;制作外固定支具,持續保持虎口外展位。術后4周開始白天去除支具正常活動,夜間保持支具固定。術后7個月隨訪,右手拇指內收、外展功能部分恢復,各指屈伸活動明顯改善,虎口開大45°,可握筆寫字。見圖1。

a~c. 術前外觀;d. 術中充分松解瘢痕開大虎口后外觀;e. 下腹供皮區設計;f. 術后即刻外觀;g. 術后支具固定;h、i. 術后7個月外觀及功能
2 討論
EB是一種罕見的單基因遺傳性皮膚病,國外報道患病率約11.1/100萬,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編碼真、表皮連接處結構蛋白的基因突變,引起蛋白異常、組織機械脆性增加,外界輕微刺激即可引起皮膚/黏膜松解、起皰,并繼發糜爛和潰瘍。基于裂隙/水皰位置,EB被分為4種類型:單純型EB、交界型EB、DEB和Kindler EB。其中,DEB是由編碼Ⅶ型膠原α-1鏈的COL7A1基因發生突變所致,裂隙/水皰位于基底膜帶致密板下方。相較于其他類型,DEB水皰位置更深,易因反復創傷-愈合形成手部嚴重瘢痕攣縮及并指畸形,患者喪失絕大部分手功能。
對于燒傷或其他外傷患者的手部瘢痕攣縮,皮片或皮瓣移植為有效治療方法,但國內罕見針對EB患者的皮片移植手術報道。目前國內對EB(主要為DEB)患者手部攣縮的治療以手術充分松解瘢痕、油紗覆蓋創面輔以紗布包扎或克氏針固定、換藥后傷口自行愈合為主。但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該方法療效不佳,僅適用于累及皮膚的瘢痕,而因皮膚反復破潰及局部長期慢性炎癥,EB引起的手部瘢痕攣縮往往累及皮膚全層直至皮下(本例患兒至拇內收肌淺層和掌腱膜淺層才可徹底松解瘢痕),若任其自行愈合,勢必再次產生嚴重瘢痕攣縮。有研究報道全層植皮是減少EB患者攣縮復發的有效方法。本例DEB患兒即采用全厚皮片移植治療手部瘢痕攣縮與功能障礙,術后皮片成活,供皮區順利愈合,手部功能也部分恢復。
但該治療難度依然較大,由于表皮、真皮分離,輕微摩擦即可導致表皮脫落出現破潰,故圍術期需采取各種措施避免損傷皮膚,如手術全程麻醉師需手扶氣管插管,插管不能壓迫嘴唇或用膠布固定;不能用普通單極電凝,因電極貼片會使表皮脫落;術中術者必須時刻警惕不能牽拉或摩擦皮膚;移植皮片需適應虎口的立體形態,保證皮片良好貼附受區創面,輔以適當壓力包扎,這是皮片成活的關鍵;包扎采用銀離子泡沫敷料或美皮康敷料,避免敷料緊密粘連,導致換藥時表皮脫落;術后支具固定和功能鍛煉必須小心防止皮膚過度受壓摩擦。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2024年審(441)號]
作者貢獻聲明 吳貝依:病例資料收集整理、文章撰寫;許學文:參與手術實施、理論指導;周興麗、李薇:病例資料收集整理、文章修改;張玉婷:病例資料收集整理、參與康復治療;肖海濤:病例資料收集整理、參與手術實施、文章修改,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