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〇醫院骨科(昆明 650000);
  • 2. 昆明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昆明 650000);
  • 3. 麗江市人民醫院骨科(云南麗江 674100);
  • 4. 文山市人民醫院骨科(云南文山 663000);
  • 5. 鹽津縣人民醫院骨科(云南鹽津 6575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評估無影像機器人輔助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與傳統TKA治療膝骨關節炎合并關節外畸形的早期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19年6月—2024年1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30例膝骨關節炎合并關節外畸形患者臨床資料。其中15例行CORI無影像機器人導航輔助關節內截骨TKA(機器人組),15例行傳統關節內截骨TKA(傳統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患膝側別、關節外畸形角度、畸形位置、畸形類型及術前膝關節活動度、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KSS)膝關節評分及KSS功能評分、下肢力線偏移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前及術后6個月,記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下肢力線偏移,采用KSS膝關節評分和功能評分評價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 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機器人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平均8.7個月。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未發生血栓形成、感染等術后并發癥。術后6個月X線片檢查示,兩組患者假體位置良好,均未出現假體松動或脫位等表現。兩組膝關節活動度、下肢力線偏移及KSS膝關節和功能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機器人組下肢力線偏移和KSS功能評分手術前后變化值均優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手術前后變化值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與傳統TKA相比,無影像機器人輔助TKA治療伴有關節外畸形的膝骨關節炎患者,術中失血量更少,下肢力線重建更精準,早期臨床療效更佳,但遠期臨床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引用本文: 孟晨, 徐永清, 施榮茂, 浦路橋, 季建安, 姚興友, 周喜宗, 李川. 無影像機器人輔助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在膝骨關節炎合并關節外畸形治療中的早期臨床療效.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5, 39(1): 5-12. doi: 10.7507/1002-1892.20240806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Gamma 3 U-Blade系統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早期療效
  • 下一篇

    新型骨鉤結合手指引導技術治療老年難復性股骨轉子間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