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臨床治療髖關節終末期疾病的成熟技術,尤其在晚期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及股骨頸骨折等疾病中應用廣泛,并獲得了較好臨床療效[1-3]。但是如髖臼杯尺寸選擇不當,也會發生假體松動、脫位、關節疼痛和撞擊等并發癥,因此準確評估并選擇髖臼杯尺寸是手術成功的關鍵[4-5]。采用理想型號髖臼杯置換,不僅能最大程度維持初始穩定性,還能避免手術難度的增加和髖臼周圍骨量減少。
采用3D打印和人工智能分析預測等技術可高效、精準獲取髖臼杯相關解剖數據,優化假體選擇;多模態融合策略結合CT、MRI、X線片等影像數據能從多維度進行髖臼杯評估,進一步提高評估精度[6-8]。但上述方法對醫院設備要求高、技術難度較大,尚不能作為THA髖臼杯評估的首選方法。基于X線片進行術前規劃仍是臨床最常用方法[9-10]。傳統髖臼杯尺寸評估方法通常依賴術前影像與模板比例校準技術,而比例的準確性會直接影響髖臼杯的選擇[11-13]。為此,我們提出采用縮放數字化圖像技術,通過縮放圖像使影像比例與模板比例一致,以期降低術前模板規劃難度、提高準確性。術前影像學股骨頭直徑(diameter of the femoral head,FHD)測量是臨床常用的一種術前髖臼杯尺寸評估方法,操作簡便[14-15]。也有學者提出通過術中測量FHD來評估髖臼杯尺寸[16-19],其評估結果與實際植入髖臼杯相比,以4 mm差異為臨界標準。本研究旨在通過與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比較,進一步探討基于縮放數字化圖像技術進行的傳統術前模板規劃法、影像學FHD評估法以及術中實測FHD評估法的準確性,以期為臨床準確選擇髖臼杯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22年12月—2024年7月于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接受初次TH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原發性骨關節炎、股骨頸骨折、Ficat 1~3期股骨頭壞死患者,排除髖臼發育不良、術前影像資料不完整、股骨頭塌陷或術中破裂無法測量患者。共73例(80髖)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
本組男39例,女34例; 年齡56~78歲,平均66.3歲。身高153~178 cm,平均169.3 cm。體質量52.3~87.1 kg,平均63.8 kg。單髖置換66例,左側34例、右側32例;雙髖置換7例。其中,骨關節炎29例(34髖),Kellgren-LawrenceⅡ級15髖、Ⅲ級19髖;病程21 ~144個月,平均86.4個月。股骨頸骨折35例(35髖),GardenⅡ型11髖、Ⅲ型18髖、Ⅳ型6髖;病程0.4 ~96.3 d,平均15.8 d。股骨頭壞死9例(11髖),均為Ficat 3期,病程11 ~108個月,平均50.2個月。
1.2 研究方法
1.2.1 影像學數據采集
所有圖像采集和處理均在同一設備下遵循標準化流程完成,采用德國Siemens公司 Ysio X線機完成影像數據采集。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伸直,足尖內旋約15°,踇趾靠攏,兩髂前上棘連線與臺面平行,兩臂屈肘上舉置于頭旁。以恥骨聯合上緣為投射中心,X線垂直投影,投照距離900~1 200 mm。攝片范圍:上緣超過髂嵴,下緣超過恥骨聯合上緣向下10 cm。影像以無放大比例上傳至PACS系統進行測量,根據髖臼杯模板比例進行適配。
1.2.2 髖臼杯尺寸評估方法
術前模板規劃與影像學FHD測量由2名骨科高年資醫師獨立完成,測量者對術中實測FHD評估結果以及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不知情。術中實測FHD評估以及實際植入髖臼杯選擇由主刀醫師完成,所有手術均由同一名醫師采用標準化技術完成,使用鈦合金髖臼杯(Smith&Nephew公司,美國),直徑44~58 mm,相鄰型號外徑以2 mm遞進。
① 術前模板規劃法:基于美國Smith&Nephew公司提供的髖臼杯模板進行術前規劃,模板以傾斜40°~45° 放置,位于淚滴邊緣外側,下緣與淚滴間線齊平,內側邊緣與髂坐線相切。測量前在PACS系統中通過縮放X線片配準模板比例完成尺寸校準,校準誤差為±1 mm。然后通過模板與圖像中解剖標志(淚滴底部、髂坐線和髖臼外上緣)協同匹配確定髖臼杯尺寸,記錄最適配髖臼杯尺寸。見圖1a。

a. 術前模板規劃法 左:尺寸校準 右:使用模板規劃髖臼杯尺寸為52 mm;b. 影像學FHD評估法;c. 術中實測FHD評估法 左:股骨頭垂直徑 右:股骨頭前后徑
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A acetabular cup size evaluationa. Preoperative template planning Left: Calibration Right: The size of the acetabular cup was 52 mm by using template planning; b. Radiographic FHD measurement; c. Intraoperative FHD measurement Left: Vertical diameter of femoral head Right: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femoral head
② 影像學FHD評估法:參照Crosswell等[14]提出的術前預測股骨頭大小方法進行術前規劃。在術前骨盆X線片上,基于輪廓提取及股骨頭頂點(A點)、內緣(B點)、底部(C點)標定股骨頭邊緣,繪制與股骨頭大小最匹配的圓形,通過PACS系統中的圓形測量工具測算面積(S),根據圓形直徑計算公式(D=2)計算影像學FHD(D),基于此選擇最適配髖臼杯尺寸。見圖1b。
③ 術中實測FHD評估法:THA術中完整移除股骨頭后,清理表面軟組織,術者使用游標卡尺(精度1 mm)測量股骨頭垂直徑與前后徑,重復測量2次以上,分別取股骨頭垂直徑與前后徑測量最大值,計算兩者均值即為FHD,基于此選擇最適配髖臼杯尺寸。見圖1c。
④ 術中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術中經后外側入路暴露髖臼,逐步髖臼磨銼,由術者綜合髖臼解剖及骨質質量、髖臼磨銼深度、臼杯覆蓋、骨面滲血等情況進行判斷,選擇最適合的髖臼杯尺寸,確保良好臼杯位置、骨覆蓋及穩定。假體植入完成并復位后,在最大活動范圍內測試假體的穩定性。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TATA 2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Kolmogorov-Smirnov正態性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評估方法與實際髖臼杯尺寸比較采用Dunnett-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髖臼杯尺寸一致性分布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采用組內相關系數(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評價觀察者間信度。檢驗水準取雙側α=0.05。
2 結果
2名醫師術前模板與影像學FHD測量一致性均較高(ICC=0.973,P<0.001;ICC=0.987,P<0.001)。術前模板規劃法、影像學FHD評估法、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分別為(51.25±2.81)、(49.72±3.11)、(49.90±2.74)、(50.57±2.74)mm。前三者評估結果與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1.493,P=0.311;t=–1.880,P=0.150;t=–1.300,P=0.422)。
術中實際植入髖臼杯型號為44 mm 1髖、46 mm 8髖、48 mm 13髖、50 mm 20髖、52 mm 26髖、54 mm 8髖、56 mm 3髖、58 mm 1髖。與之相比,術前模板規劃法髖臼杯尺寸一致35髖(43.75%),相差1個型號41髖(51.25%),相差2個型號4髖(5%);影像學FHD評估法尺寸一致12髖(15%),相差1個型號57髖(71.25%),相差2個型號11髖(13.75%);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尺寸一致26髖(32.5%),相差1個型號52髖(65%),相差2個型號2髖(2.5%)。術前模板規劃法、影像學FHD評估法及術中實測FHD評估法與實際植入型號一致性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18.579,P<0.001)。
3 討論
術前規劃是THA成功第一步,通過準確規劃髖臼杯尺寸,優化股骨與髖臼力學匹配,可以防止假體松動、脫位及髖臼周圍骨質丟失等并發癥的發生。然而,傳統基于X線圖像的術前規劃方法因圖像失真和缺乏標準尺寸,或術者存在經驗及測量技巧差異等,易導致模板測量誤差[20-21]。目前研究表明,通過X線圖像術前規劃,生物型髖臼杯假體尺寸預測精確度在20%~70%之間[22]。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缺乏關節置換數字模板軟件以及實際模板與影像比例校準問題,醫師傾向于術中預測代替術前規劃[23]。術中測量FHD預測髖臼杯尺寸已是臨床常用方法,易于操作且沒有額外成本[24-25],但與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是否一致缺少相關研究。
本研究中,我們采用縮放圖像校準技術,使術前模板規劃變得更簡單可靠。研究顯示對比實際植入髖臼杯,術前模板規劃尺寸一致或僅相差1個型號者高達95%,影像學FHD評估尺寸一致或僅相差1個型號者為86.25%,影像學FHD評估與實際髖臼杯尺寸差異(1.62±2.63)mm,表明術前模板規劃法仍是一種可靠且準確的預測髖臼杯尺寸方法。而相較于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影像學FHD評估法尺寸誤差更大,可能是由于個體解剖結構與圖像不完全匹配所致。若使用不合適臼杯尺寸,可能導致髖臼假體邊緣應力分布不均,從而增加假體骨界面摩擦力和磨損風險,加速假體松動或骨質退化,影響術后遠期療效。
本研究顯示術前模板規劃法評估的髖臼杯尺寸明顯大于影像學/術中實測FHD評估法,與實際植入髖臼杯相比也存在高估風險,提示如應用術前模板規劃評估髖臼杯尺寸,在術中需謹慎考慮實際植入髖臼杯大小,特別是在與其他評估方法(如術中FHD)結合使用時,可能會高估髖臼杯尺寸。而進一步基于型號分析結果顯示,術前模板規劃法、影像學FHD評估法及術中實測FHD評估法與實際植入型號一致性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術前模板規劃法與術中實測FHD評估法一致性顯著優于影像學FHD評估法,尤其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具有較高的一致性(32.5%完全一致)以及最小的誤差范圍(僅2.5%相差2個型號)。提示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在預測髖臼杯尺寸精度和可靠性方面具有優勢。而與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相比,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差異(1.08±1.18)mm,遠低于4 mm誤差臨界值[26-27],提示股骨頭大小與實際植入髖臼杯之間可能存在更小的閾值(<2 mm)。而在復雜病例和個體化治療中,其能作為術者快速、準確評估方法,減少磨損風險并提高術后關節穩定性。
綜上述,術中實測FHD評估法是一種簡單、可靠的幫助術者選擇合適髖臼杯尺寸的方法,有利于提升手術效率,確保滿意的髖臼杯植入,最大程度減少術中并發癥的發生。但需要注意臨床應用時,由于存在個體髖臼解剖結構及骨質差異等因素,以及術中髖臼磨銼深度、臼杯覆蓋、骨面滲血等情況,均會直接影響髖臼杯尺寸的選擇,因此術中還需綜合考慮髖臼解剖特點和個體化需求,以提升臨床決策準確性和可行性。此外,本研究僅納入單中心初次THA患者,且未考慮病因、年齡、性別等影響因素,樣本量有限,故結論仍需大樣本、多中心研究驗證,進一步探索多種影像技術的個性化髖臼杯評估方案,以提升THA效果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未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技術應用倫理委員會批準(2018070)
作者貢獻聲明 王金子:實驗設計與實施,文章撰寫;常文舉、張培:數據統計分析、影像資料整理;李想、張勇、張碩碩:數據整理與收集;丁海:實驗設計及文章寫作指導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臨床治療髖關節終末期疾病的成熟技術,尤其在晚期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及股骨頸骨折等疾病中應用廣泛,并獲得了較好臨床療效[1-3]。但是如髖臼杯尺寸選擇不當,也會發生假體松動、脫位、關節疼痛和撞擊等并發癥,因此準確評估并選擇髖臼杯尺寸是手術成功的關鍵[4-5]。采用理想型號髖臼杯置換,不僅能最大程度維持初始穩定性,還能避免手術難度的增加和髖臼周圍骨量減少。
采用3D打印和人工智能分析預測等技術可高效、精準獲取髖臼杯相關解剖數據,優化假體選擇;多模態融合策略結合CT、MRI、X線片等影像數據能從多維度進行髖臼杯評估,進一步提高評估精度[6-8]。但上述方法對醫院設備要求高、技術難度較大,尚不能作為THA髖臼杯評估的首選方法。基于X線片進行術前規劃仍是臨床最常用方法[9-10]。傳統髖臼杯尺寸評估方法通常依賴術前影像與模板比例校準技術,而比例的準確性會直接影響髖臼杯的選擇[11-13]。為此,我們提出采用縮放數字化圖像技術,通過縮放圖像使影像比例與模板比例一致,以期降低術前模板規劃難度、提高準確性。術前影像學股骨頭直徑(diameter of the femoral head,FHD)測量是臨床常用的一種術前髖臼杯尺寸評估方法,操作簡便[14-15]。也有學者提出通過術中測量FHD來評估髖臼杯尺寸[16-19],其評估結果與實際植入髖臼杯相比,以4 mm差異為臨界標準。本研究旨在通過與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比較,進一步探討基于縮放數字化圖像技術進行的傳統術前模板規劃法、影像學FHD評估法以及術中實測FHD評估法的準確性,以期為臨床準確選擇髖臼杯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22年12月—2024年7月于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接受初次TH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原發性骨關節炎、股骨頸骨折、Ficat 1~3期股骨頭壞死患者,排除髖臼發育不良、術前影像資料不完整、股骨頭塌陷或術中破裂無法測量患者。共73例(80髖)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
本組男39例,女34例; 年齡56~78歲,平均66.3歲。身高153~178 cm,平均169.3 cm。體質量52.3~87.1 kg,平均63.8 kg。單髖置換66例,左側34例、右側32例;雙髖置換7例。其中,骨關節炎29例(34髖),Kellgren-LawrenceⅡ級15髖、Ⅲ級19髖;病程21 ~144個月,平均86.4個月。股骨頸骨折35例(35髖),GardenⅡ型11髖、Ⅲ型18髖、Ⅳ型6髖;病程0.4 ~96.3 d,平均15.8 d。股骨頭壞死9例(11髖),均為Ficat 3期,病程11 ~108個月,平均50.2個月。
1.2 研究方法
1.2.1 影像學數據采集
所有圖像采集和處理均在同一設備下遵循標準化流程完成,采用德國Siemens公司 Ysio X線機完成影像數據采集。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伸直,足尖內旋約15°,踇趾靠攏,兩髂前上棘連線與臺面平行,兩臂屈肘上舉置于頭旁。以恥骨聯合上緣為投射中心,X線垂直投影,投照距離900~1 200 mm。攝片范圍:上緣超過髂嵴,下緣超過恥骨聯合上緣向下10 cm。影像以無放大比例上傳至PACS系統進行測量,根據髖臼杯模板比例進行適配。
1.2.2 髖臼杯尺寸評估方法
術前模板規劃與影像學FHD測量由2名骨科高年資醫師獨立完成,測量者對術中實測FHD評估結果以及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不知情。術中實測FHD評估以及實際植入髖臼杯選擇由主刀醫師完成,所有手術均由同一名醫師采用標準化技術完成,使用鈦合金髖臼杯(Smith&Nephew公司,美國),直徑44~58 mm,相鄰型號外徑以2 mm遞進。
① 術前模板規劃法:基于美國Smith&Nephew公司提供的髖臼杯模板進行術前規劃,模板以傾斜40°~45° 放置,位于淚滴邊緣外側,下緣與淚滴間線齊平,內側邊緣與髂坐線相切。測量前在PACS系統中通過縮放X線片配準模板比例完成尺寸校準,校準誤差為±1 mm。然后通過模板與圖像中解剖標志(淚滴底部、髂坐線和髖臼外上緣)協同匹配確定髖臼杯尺寸,記錄最適配髖臼杯尺寸。見圖1a。

a. 術前模板規劃法 左:尺寸校準 右:使用模板規劃髖臼杯尺寸為52 mm;b. 影像學FHD評估法;c. 術中實測FHD評估法 左:股骨頭垂直徑 右:股骨頭前后徑
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A acetabular cup size evaluationa. Preoperative template planning Left: Calibration Right: The size of the acetabular cup was 52 mm by using template planning; b. Radiographic FHD measurement; c. Intraoperative FHD measurement Left: Vertical diameter of femoral head Right: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femoral head
② 影像學FHD評估法:參照Crosswell等[14]提出的術前預測股骨頭大小方法進行術前規劃。在術前骨盆X線片上,基于輪廓提取及股骨頭頂點(A點)、內緣(B點)、底部(C點)標定股骨頭邊緣,繪制與股骨頭大小最匹配的圓形,通過PACS系統中的圓形測量工具測算面積(S),根據圓形直徑計算公式(D=2)計算影像學FHD(D),基于此選擇最適配髖臼杯尺寸。見圖1b。
③ 術中實測FHD評估法:THA術中完整移除股骨頭后,清理表面軟組織,術者使用游標卡尺(精度1 mm)測量股骨頭垂直徑與前后徑,重復測量2次以上,分別取股骨頭垂直徑與前后徑測量最大值,計算兩者均值即為FHD,基于此選擇最適配髖臼杯尺寸。見圖1c。
④ 術中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術中經后外側入路暴露髖臼,逐步髖臼磨銼,由術者綜合髖臼解剖及骨質質量、髖臼磨銼深度、臼杯覆蓋、骨面滲血等情況進行判斷,選擇最適合的髖臼杯尺寸,確保良好臼杯位置、骨覆蓋及穩定。假體植入完成并復位后,在最大活動范圍內測試假體的穩定性。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TATA 2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Kolmogorov-Smirnov正態性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評估方法與實際髖臼杯尺寸比較采用Dunnett-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髖臼杯尺寸一致性分布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采用組內相關系數(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評價觀察者間信度。檢驗水準取雙側α=0.05。
2 結果
2名醫師術前模板與影像學FHD測量一致性均較高(ICC=0.973,P<0.001;ICC=0.987,P<0.001)。術前模板規劃法、影像學FHD評估法、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分別為(51.25±2.81)、(49.72±3.11)、(49.90±2.74)、(50.57±2.74)mm。前三者評估結果與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1.493,P=0.311;t=–1.880,P=0.150;t=–1.300,P=0.422)。
術中實際植入髖臼杯型號為44 mm 1髖、46 mm 8髖、48 mm 13髖、50 mm 20髖、52 mm 26髖、54 mm 8髖、56 mm 3髖、58 mm 1髖。與之相比,術前模板規劃法髖臼杯尺寸一致35髖(43.75%),相差1個型號41髖(51.25%),相差2個型號4髖(5%);影像學FHD評估法尺寸一致12髖(15%),相差1個型號57髖(71.25%),相差2個型號11髖(13.75%);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尺寸一致26髖(32.5%),相差1個型號52髖(65%),相差2個型號2髖(2.5%)。術前模板規劃法、影像學FHD評估法及術中實測FHD評估法與實際植入型號一致性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18.579,P<0.001)。
3 討論
術前規劃是THA成功第一步,通過準確規劃髖臼杯尺寸,優化股骨與髖臼力學匹配,可以防止假體松動、脫位及髖臼周圍骨質丟失等并發癥的發生。然而,傳統基于X線圖像的術前規劃方法因圖像失真和缺乏標準尺寸,或術者存在經驗及測量技巧差異等,易導致模板測量誤差[20-21]。目前研究表明,通過X線圖像術前規劃,生物型髖臼杯假體尺寸預測精確度在20%~70%之間[22]。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缺乏關節置換數字模板軟件以及實際模板與影像比例校準問題,醫師傾向于術中預測代替術前規劃[23]。術中測量FHD預測髖臼杯尺寸已是臨床常用方法,易于操作且沒有額外成本[24-25],但與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是否一致缺少相關研究。
本研究中,我們采用縮放圖像校準技術,使術前模板規劃變得更簡單可靠。研究顯示對比實際植入髖臼杯,術前模板規劃尺寸一致或僅相差1個型號者高達95%,影像學FHD評估尺寸一致或僅相差1個型號者為86.25%,影像學FHD評估與實際髖臼杯尺寸差異(1.62±2.63)mm,表明術前模板規劃法仍是一種可靠且準確的預測髖臼杯尺寸方法。而相較于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影像學FHD評估法尺寸誤差更大,可能是由于個體解剖結構與圖像不完全匹配所致。若使用不合適臼杯尺寸,可能導致髖臼假體邊緣應力分布不均,從而增加假體骨界面摩擦力和磨損風險,加速假體松動或骨質退化,影響術后遠期療效。
本研究顯示術前模板規劃法評估的髖臼杯尺寸明顯大于影像學/術中實測FHD評估法,與實際植入髖臼杯相比也存在高估風險,提示如應用術前模板規劃評估髖臼杯尺寸,在術中需謹慎考慮實際植入髖臼杯大小,特別是在與其他評估方法(如術中FHD)結合使用時,可能會高估髖臼杯尺寸。而進一步基于型號分析結果顯示,術前模板規劃法、影像學FHD評估法及術中實測FHD評估法與實際植入型號一致性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中,術前模板規劃法與術中實測FHD評估法一致性顯著優于影像學FHD評估法,尤其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具有較高的一致性(32.5%完全一致)以及最小的誤差范圍(僅2.5%相差2個型號)。提示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在預測髖臼杯尺寸精度和可靠性方面具有優勢。而與實際植入髖臼杯尺寸相比,術中實測FHD評估法差異(1.08±1.18)mm,遠低于4 mm誤差臨界值[26-27],提示股骨頭大小與實際植入髖臼杯之間可能存在更小的閾值(<2 mm)。而在復雜病例和個體化治療中,其能作為術者快速、準確評估方法,減少磨損風險并提高術后關節穩定性。
綜上述,術中實測FHD評估法是一種簡單、可靠的幫助術者選擇合適髖臼杯尺寸的方法,有利于提升手術效率,確保滿意的髖臼杯植入,最大程度減少術中并發癥的發生。但需要注意臨床應用時,由于存在個體髖臼解剖結構及骨質差異等因素,以及術中髖臼磨銼深度、臼杯覆蓋、骨面滲血等情況,均會直接影響髖臼杯尺寸的選擇,因此術中還需綜合考慮髖臼解剖特點和個體化需求,以提升臨床決策準確性和可行性。此外,本研究僅納入單中心初次THA患者,且未考慮病因、年齡、性別等影響因素,樣本量有限,故結論仍需大樣本、多中心研究驗證,進一步探索多種影像技術的個性化髖臼杯評估方案,以提升THA效果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未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技術應用倫理委員會批準(2018070)
作者貢獻聲明 王金子:實驗設計與實施,文章撰寫;常文舉、張培:數據統計分析、影像資料整理;李想、張勇、張碩碩:數據整理與收集;丁海:實驗設計及文章寫作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