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心臟外科術后傷口胸骨感染的累積發病率在0.2%~3%之間,與傷口愈合不良發病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死亡率增加密切相關[1]。其最常見的病原體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較為罕見,Mtb主要感染人體肺部,導致肺結核綜合征。然而,人體的每個器官和組織都可能會受其影響,如淋巴結、腎臟、骨組織等[2]。由于胸骨Mtb感染的癥狀不典型,即使在結核病流行地區,臨床醫生需要高度懷疑才能作出正確診斷。胸骨Mtb感染通常與診斷延誤和治療不當有關,可能會導致患者預后不佳[3]。本研究通過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總結國內外公開發表的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病例的臨床特點,以期有助于今后此類感染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2)研究類型:病例報道;(3)病史、診療經過完整,診斷明確。排除標準:(1)重復的文獻;(2)肺結核、胸骨以外的Mtb感染、原發性和繼發性胸骨Mtb感染;(3)綜述、會議摘要、指南、專家共識等;(4)臨床資料不完整,診斷不明確的文獻。
1.2 文獻檢索策略
2名研究員在知悉研究方案的基礎上,獨自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萬方數據庫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建庫至2023年7個月18日公開發表的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的病例。文獻檢索采用主題詞聯合自由詞的方式進行,英文檢索的主題詞為sternal tuberculosis,中文檢索的主題詞為胸骨結核。對納入研究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查閱,避免遺漏相關文獻。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2名研究員獨自進行文獻篩選、提取資料、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或由第3名研究員協商解決。根據納入排除標準,首先通過閱讀文獻的標題和摘要進行初步搜索,排除不符合標準的文獻,然后通過閱讀全文決定是否納入研究。提取的資料包括第一作者、發表年份、國家、性別、年齡、既往手術史、感染發現時間、確診時間、癥狀與體征、確診方式、治療方式、治療時間和臨床結局等。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結果
初步檢索到622篇文獻,排除重復文獻181篇,與主題無關文獻309篇,綜述、胸骨以外的胸壁結核、原發性和繼發性胸骨結核文獻115篇,臨床資料不完整文獻3篇,心胸外科術后肺結核文獻1篇。對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查閱,2篇符合納入排除標準。最終納入15篇文獻,共26例患者。文獻檢索流程見圖1。

*:PubMed(
2.2 納入研究及患者的基本特征
納入研究及患者的基本特征見表1。發達國家患者11例(42.3%),發展中國家15例(57.7%)。男16例(61.5%)、女10例(38.5%),年齡5~80(61.9±15.6)歲。既往手術史包括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14例(53.8%),瓣膜手術8例(30.8%),先心病手術3例(11.5%),主動脈手術2例(7.7%)。主要癥狀與體征為切口膿腫、愈合不良、多伴有疼痛,伴或不伴有紅腫,通常無低熱、盜汗、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

2.3 納入患者的診療特征
納入患者的診療特征見表2。13例報道有術后發現感染的時間,平均11.8(0.5~60)個月;9例報道有發現感染到確診的間隔時間,平均12.1(1.5~62)個月。病理結果通常顯示為肉芽腫性炎,伴或不伴有干酪樣壞

死。1例為抗酸染色、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確診,2例為抗酸染色、Mtb培養確診,11例為Mtb培養確診,14例為病理、抗酸染色確診。確診方式主要為清創骨組織或膿液的Mtb培養、病理及抗酸染色。1例確診前接受了手術治療,在腎臟透析期間因心臟驟停死亡,尸檢胸骨組織Mtb培養明確了診斷。25例確診后,13例僅接受了抗結核治療,其中11例確診前接受了手術治療;12例接受了抗結核和手術治療,25例均成功治愈。抗結核治療時間為6~12個月。根據感染的嚴重程度,手術方式有清創、部分肋軟骨或胸骨切除、胸大肌肌瓣翻轉成形術等。
3 討論
結核病是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結核病報告,全球約25%的人口存在既往感染Mtb的免疫學證據,2020年約有1 000萬人患有活動性結核病[18-19]。胸骨Mtb感染主要分為3類:原發性感染、繼發性感染和術后感染[20]。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最為罕見,目前國外文獻報道不足20例[1]。盡管文獻報道較少,但結核病、Mtb潛伏感染者較多,術后胸骨Mtb感染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會顯著增加傷口愈合不良發病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死亡率[1]。本研究通過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總結了國內外公開發表的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病例的臨床特點,以期有助于此類患者今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3.1 危險因素
本研究大多數患者沒有完整報道結核菌素試驗結果、結核病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史、肺結核患者接觸史等。然而,Tabaja等[7]認為大多數病例具有肺結核患者接觸史,如2例分別來自西班牙和希臘的患者沒有報道結核病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史,但文獻記錄顯示當時這兩個歐洲國家結核病顯著流行。糖尿病是本研究納入患者最常見的共病,糖尿病會延遲傷口愈合,從而增加傷口胸骨感染的發生率。Yuan等[21]的研究顯示,感染性脊柱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糖尿病、結核病流行地區旅行史、創傷、免疫功能低下和營養不良是原發性胸骨Mtb感染的誘發危險因素。對于有這些危險因素的遲發型傷口感染、愈合不良的患者臨床醫生應警惕是否為Mtb感染。
3.2 發病機制
Mtb是一種生長緩慢的致病性分枝桿菌,Mtb感染的宿主可能幾年或幾十年處于潛伏期,沒有任何癥狀,從而導致慢性無癥狀性感染[10]。Mtb主要感染肺部,目前擴散到肺外器官的具體過程仍不完全清楚。國外學者總結了3種可能引發胸骨Mtb感染的發病機制:(1)肺部或胸膜Mtb感染灶的持續擴散;(2)Mtb從原發部位經血液或淋巴結擴散到胸骨內的潛伏病灶重新激活;(3)Mtb直接經皮接種或經胸壁、縱隔淋巴結擴散[22]。本研究6例患者報道合并有其他部位的Mtb感染,2例為肺結核[9, 15],2例為結核性腹膜炎[8],1例為肺結核合并右肘和右足的結核性關節炎[7],1例為經起搏導線感染[10]。國外研究[10, 23]顯示,嚴重外傷、大手術、體外循環相關的全身性炎癥反應會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機體可能會發生暫時性免疫缺陷,結核病灶會重新激活。例如,Al-Ebrahim等[24]報道了2例既往無活動性肺結核病史的患者術后出現肺結核,1例于巨大胸腺脂肪瘤切除術后2年出現,1例于先心病術后2 d暴發,其認為可能是結核潛伏病灶在細胞免疫抑制期間重新激活所致。類似地,Rupali等[25]報道了5例患者體外循環術后出現了肉芽腫性肝炎,給予抗結核治療后反應良好,發現這可能是由于體外循環引起的暫時性免疫缺陷,結核潛伏灶重新激活所致。
3.3 診斷及鑒別診斷
胸骨Mtb感染患者早期的實驗室檢驗和影像學檢查結果通常是非特異性的。與其他感染一樣,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和乳酸脫氫酶水平通常會有所升高,也有報道顯示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值正常[7, 26]。X線診斷胸骨結核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不高,早期易漏診,中晚期才能檢測出骨質破壞或較大膿腫的范圍[7, 27]。超聲可探及皮下或胸骨后膿腫的范圍[28]。計算機斷層掃描(CT)可顯示胸骨及周圍軟組織結構,明確胸骨破壞的部位、類型、程度、范圍及骨髓腔內密度改變, 了解是否存在繼發感染、竇道形成等[27]。磁共振(MRI)可檢測出早期骨髓侵犯或軟組織異常,結核性胸骨骨髓炎在T1和T2加權成像上分別表現為低信號和高信號,但MRI和CT均無法確診[28]。
抗酸染色對診斷Mtb感染的靈敏度較低,如果Mtb計數<104個/mL,染色結果則大多為陰性[4]。本研究24例患者報道有抗酸染色結果,其中7例顯示為陰性,陰性結果可能與標本采樣部位表淺、Mtb滴度較低、易被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定植細菌污染有關。類似地,大多數患者初次或重復檢測的病理和Mtb培養結果會顯示為陰性;與傷口分泌物拭子采樣相比,清創骨組織或膿液采樣的確診率顯著較高[7]。如果標本采樣質量較高,病理結果通常顯示為肉芽腫性炎,伴或不伴有干酪樣壞死,提示可能為結節病、布魯氏菌病、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或Mtb感染等,僅能初步診斷為Mtb感染,最終可能需要通過清創骨組織或膿液的抗酸染色、Mtb培養確診[3]。然而,Mtb培養的靈敏度較低且通常需要4~8周,可能延誤治療。PCR是一種快速、靈敏診斷結核病的方法,據報道,其診斷骨結核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85%和80%[29]。然而,本研究僅4例患者報道有PCR結果,且2例顯示為陰性,陰性結果可能與標本采樣質量有關。另外,GeneXpert等基因測序技術也是一種快速有效的診斷工具,還可以檢測出是否對利福平等抗結核藥具有耐藥性,有助于早期診斷與治療[22]。胸骨Mtb感染需要與真菌、細菌感染、結締組織惡性腫瘤、霍奇金淋巴瘤等進行鑒別診,鑒別診斷的主要方式為常規病理和免疫組化[30]。
3.4 治療與預后
確診后應立即開始抗結核治療,預后通常較好,死亡率較低[21]。本研究25例患者確診后,13例僅接受了抗結核治療,其中11例確診前接受了手術治療;12例接受了抗結核和手術治療,25例均成功治愈。抗結核治療時間為6~12個月。根據感染的嚴重程度,手術方式有清創、部分肋軟骨或胸骨切除、胸大肌肌瓣翻轉成形術等。崔振田等[6]報道了采用胸大肌肌瓣翻轉成形術的治療經驗,其選擇在抗結核治療2周后開始手術,盡可能徹底清創感染組織,包括壞死的肉芽組織、受侵胸骨、肋骨、肋軟骨及肌肉等。關于抗結核治療的時間目前尚無達成共識,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首先進行2個月的強化治療,即異煙肼300 mg/d、利福平600 mg /d、乙胺丁醇1 600 mg /d和吡嗪酰胺 1 500 mg /d;隨后根據Mtb培養結果,進行4~7個月的鞏固治療,即異煙肼300 mg/d、利福平600 mg /d[31]。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本研究僅對國內外4個常用的數據庫進行了系統檢索,可能會遺漏相關文獻,但2名研究員對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了查閱以避免遺漏相關文獻。
綜上所述,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潛伏期較長,早期診斷困難,漏診誤診率極高,及時診斷與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心胸外科術后如遇遲發型傷口胸骨感染應懷疑Mtb感染,臨床醫生應詳細詢問患者的肺部疾病史、結核病流行地區旅游史、肺結核患者接觸史等。Mtb感染可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當有多種組織或器官受影響時應警惕。影像學征象特異性較低,清創骨組織或膿液的Mtb培養、病理及抗酸染色,基因測序技術是主要的確診方式。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王志華參與研究選題及設計,文獻檢索與選擇,數據提取與分析,論文起草與修改;胡俊龍、趙澤原參與文獻檢索與選擇,數據提取與分析,論文修改;孫俊杰、李昭、軒繼中參與數據提取、分析及核對,研究指導與論文修改;程兆云參與論文選題、設計、審閱及修改,負責經費支持。
心臟外科術后傷口胸骨感染的累積發病率在0.2%~3%之間,與傷口愈合不良發病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死亡率增加密切相關[1]。其最常見的病原體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較為罕見,Mtb主要感染人體肺部,導致肺結核綜合征。然而,人體的每個器官和組織都可能會受其影響,如淋巴結、腎臟、骨組織等[2]。由于胸骨Mtb感染的癥狀不典型,即使在結核病流行地區,臨床醫生需要高度懷疑才能作出正確診斷。胸骨Mtb感染通常與診斷延誤和治療不當有關,可能會導致患者預后不佳[3]。本研究通過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總結國內外公開發表的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病例的臨床特點,以期有助于今后此類感染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2)研究類型:病例報道;(3)病史、診療經過完整,診斷明確。排除標準:(1)重復的文獻;(2)肺結核、胸骨以外的Mtb感染、原發性和繼發性胸骨Mtb感染;(3)綜述、會議摘要、指南、專家共識等;(4)臨床資料不完整,診斷不明確的文獻。
1.2 文獻檢索策略
2名研究員在知悉研究方案的基礎上,獨自計算機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萬方數據庫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建庫至2023年7個月18日公開發表的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的病例。文獻檢索采用主題詞聯合自由詞的方式進行,英文檢索的主題詞為sternal tuberculosis,中文檢索的主題詞為胸骨結核。對納入研究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查閱,避免遺漏相關文獻。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2名研究員獨自進行文獻篩選、提取資料、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或由第3名研究員協商解決。根據納入排除標準,首先通過閱讀文獻的標題和摘要進行初步搜索,排除不符合標準的文獻,然后通過閱讀全文決定是否納入研究。提取的資料包括第一作者、發表年份、國家、性別、年齡、既往手術史、感染發現時間、確診時間、癥狀與體征、確診方式、治療方式、治療時間和臨床結局等。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結果
初步檢索到622篇文獻,排除重復文獻181篇,與主題無關文獻309篇,綜述、胸骨以外的胸壁結核、原發性和繼發性胸骨結核文獻115篇,臨床資料不完整文獻3篇,心胸外科術后肺結核文獻1篇。對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查閱,2篇符合納入排除標準。最終納入15篇文獻,共26例患者。文獻檢索流程見圖1。

*:PubMed(
2.2 納入研究及患者的基本特征
納入研究及患者的基本特征見表1。發達國家患者11例(42.3%),發展中國家15例(57.7%)。男16例(61.5%)、女10例(38.5%),年齡5~80(61.9±15.6)歲。既往手術史包括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14例(53.8%),瓣膜手術8例(30.8%),先心病手術3例(11.5%),主動脈手術2例(7.7%)。主要癥狀與體征為切口膿腫、愈合不良、多伴有疼痛,伴或不伴有紅腫,通常無低熱、盜汗、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

2.3 納入患者的診療特征
納入患者的診療特征見表2。13例報道有術后發現感染的時間,平均11.8(0.5~60)個月;9例報道有發現感染到確診的間隔時間,平均12.1(1.5~62)個月。病理結果通常顯示為肉芽腫性炎,伴或不伴有干酪樣壞

死。1例為抗酸染色、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確診,2例為抗酸染色、Mtb培養確診,11例為Mtb培養確診,14例為病理、抗酸染色確診。確診方式主要為清創骨組織或膿液的Mtb培養、病理及抗酸染色。1例確診前接受了手術治療,在腎臟透析期間因心臟驟停死亡,尸檢胸骨組織Mtb培養明確了診斷。25例確診后,13例僅接受了抗結核治療,其中11例確診前接受了手術治療;12例接受了抗結核和手術治療,25例均成功治愈。抗結核治療時間為6~12個月。根據感染的嚴重程度,手術方式有清創、部分肋軟骨或胸骨切除、胸大肌肌瓣翻轉成形術等。
3 討論
結核病是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結核病報告,全球約25%的人口存在既往感染Mtb的免疫學證據,2020年約有1 000萬人患有活動性結核病[18-19]。胸骨Mtb感染主要分為3類:原發性感染、繼發性感染和術后感染[20]。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最為罕見,目前國外文獻報道不足20例[1]。盡管文獻報道較少,但結核病、Mtb潛伏感染者較多,術后胸骨Mtb感染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會顯著增加傷口愈合不良發病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死亡率[1]。本研究通過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總結了國內外公開發表的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病例的臨床特點,以期有助于此類患者今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
3.1 危險因素
本研究大多數患者沒有完整報道結核菌素試驗結果、結核病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史、肺結核患者接觸史等。然而,Tabaja等[7]認為大多數病例具有肺結核患者接觸史,如2例分別來自西班牙和希臘的患者沒有報道結核病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史,但文獻記錄顯示當時這兩個歐洲國家結核病顯著流行。糖尿病是本研究納入患者最常見的共病,糖尿病會延遲傷口愈合,從而增加傷口胸骨感染的發生率。Yuan等[21]的研究顯示,感染性脊柱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糖尿病、結核病流行地區旅行史、創傷、免疫功能低下和營養不良是原發性胸骨Mtb感染的誘發危險因素。對于有這些危險因素的遲發型傷口感染、愈合不良的患者臨床醫生應警惕是否為Mtb感染。
3.2 發病機制
Mtb是一種生長緩慢的致病性分枝桿菌,Mtb感染的宿主可能幾年或幾十年處于潛伏期,沒有任何癥狀,從而導致慢性無癥狀性感染[10]。Mtb主要感染肺部,目前擴散到肺外器官的具體過程仍不完全清楚。國外學者總結了3種可能引發胸骨Mtb感染的發病機制:(1)肺部或胸膜Mtb感染灶的持續擴散;(2)Mtb從原發部位經血液或淋巴結擴散到胸骨內的潛伏病灶重新激活;(3)Mtb直接經皮接種或經胸壁、縱隔淋巴結擴散[22]。本研究6例患者報道合并有其他部位的Mtb感染,2例為肺結核[9, 15],2例為結核性腹膜炎[8],1例為肺結核合并右肘和右足的結核性關節炎[7],1例為經起搏導線感染[10]。國外研究[10, 23]顯示,嚴重外傷、大手術、體外循環相關的全身性炎癥反應會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機體可能會發生暫時性免疫缺陷,結核病灶會重新激活。例如,Al-Ebrahim等[24]報道了2例既往無活動性肺結核病史的患者術后出現肺結核,1例于巨大胸腺脂肪瘤切除術后2年出現,1例于先心病術后2 d暴發,其認為可能是結核潛伏病灶在細胞免疫抑制期間重新激活所致。類似地,Rupali等[25]報道了5例患者體外循環術后出現了肉芽腫性肝炎,給予抗結核治療后反應良好,發現這可能是由于體外循環引起的暫時性免疫缺陷,結核潛伏灶重新激活所致。
3.3 診斷及鑒別診斷
胸骨Mtb感染患者早期的實驗室檢驗和影像學檢查結果通常是非特異性的。與其他感染一樣,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和乳酸脫氫酶水平通常會有所升高,也有報道顯示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值正常[7, 26]。X線診斷胸骨結核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不高,早期易漏診,中晚期才能檢測出骨質破壞或較大膿腫的范圍[7, 27]。超聲可探及皮下或胸骨后膿腫的范圍[28]。計算機斷層掃描(CT)可顯示胸骨及周圍軟組織結構,明確胸骨破壞的部位、類型、程度、范圍及骨髓腔內密度改變, 了解是否存在繼發感染、竇道形成等[27]。磁共振(MRI)可檢測出早期骨髓侵犯或軟組織異常,結核性胸骨骨髓炎在T1和T2加權成像上分別表現為低信號和高信號,但MRI和CT均無法確診[28]。
抗酸染色對診斷Mtb感染的靈敏度較低,如果Mtb計數<104個/mL,染色結果則大多為陰性[4]。本研究24例患者報道有抗酸染色結果,其中7例顯示為陰性,陰性結果可能與標本采樣部位表淺、Mtb滴度較低、易被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定植細菌污染有關。類似地,大多數患者初次或重復檢測的病理和Mtb培養結果會顯示為陰性;與傷口分泌物拭子采樣相比,清創骨組織或膿液采樣的確診率顯著較高[7]。如果標本采樣質量較高,病理結果通常顯示為肉芽腫性炎,伴或不伴有干酪樣壞死,提示可能為結節病、布魯氏菌病、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或Mtb感染等,僅能初步診斷為Mtb感染,最終可能需要通過清創骨組織或膿液的抗酸染色、Mtb培養確診[3]。然而,Mtb培養的靈敏度較低且通常需要4~8周,可能延誤治療。PCR是一種快速、靈敏診斷結核病的方法,據報道,其診斷骨結核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85%和80%[29]。然而,本研究僅4例患者報道有PCR結果,且2例顯示為陰性,陰性結果可能與標本采樣質量有關。另外,GeneXpert等基因測序技術也是一種快速有效的診斷工具,還可以檢測出是否對利福平等抗結核藥具有耐藥性,有助于早期診斷與治療[22]。胸骨Mtb感染需要與真菌、細菌感染、結締組織惡性腫瘤、霍奇金淋巴瘤等進行鑒別診,鑒別診斷的主要方式為常規病理和免疫組化[30]。
3.4 治療與預后
確診后應立即開始抗結核治療,預后通常較好,死亡率較低[21]。本研究25例患者確診后,13例僅接受了抗結核治療,其中11例確診前接受了手術治療;12例接受了抗結核和手術治療,25例均成功治愈。抗結核治療時間為6~12個月。根據感染的嚴重程度,手術方式有清創、部分肋軟骨或胸骨切除、胸大肌肌瓣翻轉成形術等。崔振田等[6]報道了采用胸大肌肌瓣翻轉成形術的治療經驗,其選擇在抗結核治療2周后開始手術,盡可能徹底清創感染組織,包括壞死的肉芽組織、受侵胸骨、肋骨、肋軟骨及肌肉等。關于抗結核治療的時間目前尚無達成共識,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首先進行2個月的強化治療,即異煙肼300 mg/d、利福平600 mg /d、乙胺丁醇1 600 mg /d和吡嗪酰胺 1 500 mg /d;隨后根據Mtb培養結果,進行4~7個月的鞏固治療,即異煙肼300 mg/d、利福平600 mg /d[31]。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本研究僅對國內外4個常用的數據庫進行了系統檢索,可能會遺漏相關文獻,但2名研究員對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了查閱以避免遺漏相關文獻。
綜上所述,心臟外科術后胸骨Mtb感染潛伏期較長,早期診斷困難,漏診誤診率極高,及時診斷與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心胸外科術后如遇遲發型傷口胸骨感染應懷疑Mtb感染,臨床醫生應詳細詢問患者的肺部疾病史、結核病流行地區旅游史、肺結核患者接觸史等。Mtb感染可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當有多種組織或器官受影響時應警惕。影像學征象特異性較低,清創骨組織或膿液的Mtb培養、病理及抗酸染色,基因測序技術是主要的確診方式。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王志華參與研究選題及設計,文獻檢索與選擇,數據提取與分析,論文起草與修改;胡俊龍、趙澤原參與文獻檢索與選擇,數據提取與分析,論文修改;孫俊杰、李昭、軒繼中參與數據提取、分析及核對,研究指導與論文修改;程兆云參與論文選題、設計、審閱及修改,負責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