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傳統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介入手術,術中需使用放射線,可能影響患者及醫生的骨髓、生殖器、甲狀腺等器官功能,對45歲以下的人群,應更慎重審視輻射安全問題,尤其細胞代謝生長旺盛的兒童[1],同時若術中使用造影劑還可能引起過敏、造影劑腎病等。潘湘斌教授團隊原創的單純超聲引導的先心病介入手術,不依賴射線,適合絕大多數的簡單先心病[2-5],采用經胸超聲引導,可以避免氣管插管、食管超聲探頭插入,患者的接受度更高,對設備的要求降低,治療成本也降低。該技術體系無需放射性大型設備,可以融入移動卡車手術平臺,并在其加持下,能夠為偏遠不發達且先心病高發地區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上門式”介入治療和醫療服務,踐行“優質醫療資源下基層”的服務理念。目前尚無移動平臺單純經胸超聲引導下先心病介入手術治療的報道,因此,本研究探討其可行性及兒童患者人群麻醉管理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3年3—7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移動手術平臺上完成先心病介入手術治療的偏遠地區患者13例的臨床資料。納入行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納入標準: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移動手術平臺上行單純經胸超聲引導下先心病介入手術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總結麻醉管理經驗時,排除采用局部麻醉進行介入手術的患者。
1.2 移動介入治療手術車
移動介入治療手術車用于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高海拔地區,如云南、西藏等高原地區,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等地區,孕期產檢不規范,先心病檢出率較高,且醫療條件較為落后,先心病診療率較低。
手術車整車長12米,寬2.5米,高4米(圖1~3)。準備區右側擴展系統,包含擴展廂、傳動機構,擴出寬度60 cm。手術區左右兩側均有擴展系統,包含擴展廂、翻轉地板、傳動機構,擴出寬度63 cm。拓展后的手術區是一個約20 m2的空間,配備層流空調,凈化等級可達萬級,配置有手術床、無影燈、監護儀(IntelliVue MX800,PHILIPS)、麻醉機(PRIMUS,Drager)、便攜超聲(CX50,PHILIPS)、除顫儀(Cardiolife TEC-5631,NIHON KOHDEN)、電動吸引器等醫療設備與器械,可以為先心病高發的貧困偏遠地區患者實施無菌介入手術治療。準備區拓展后約是12m2的空間,配有儲能電源、氧氣系統(4個40 L氧氣瓶)、洗手池,儲能電源可支持手術車全功率無電源連續工作超5 h。車箱后端安裝有液壓升降尾板,可以實現對行動不便患者進出手術車的升降移動,確保患者平穩轉運。移動平臺通過性強,滿足中國高原地區公路網絡及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公路網交通需求,能夠抵達縣村一級基層社區。


注:1:麻醉機;2:監護儀;3:超聲;4:微量泵;5:除顫儀;6:心電圖儀;7:搶救車;8:手術床;9:器械臺;10:儲物箱;11:洗手池
1.3 麻醉前準備
1.3.1 術前禁飲食[6 ]
小于6個月患兒可在術前4 h喂奶和固體食物,術前2 h喂清水(如蘋果汁、糖水或白水);6個月~3歲患兒可在術前6 h喂奶和固體食物,術前2~3 h喂清水;3歲以上患兒術前8 h可食奶和固體食物,3 h喝清水。所有患者需要開放外周靜脈通道,無需使用麻醉前用藥。
1.3.2 物品準備[7 ]
移動手術車上空間需嚴格規劃,應保證足夠的空間可以使麻醉醫生在必要時可以迅速靠近患者、麻醉機及監護儀,并且必須備好脈搏血氧飽和度探頭、無創血壓袖帶、可視喉鏡及鏡片、聽診器、簡易呼吸器、呼氣末二氧化碳監護裝置、微量泵、電動吸引器、表1所示相應的一次性耗材、液體、急救復蘇藥物和麻醉藥物等(成人及兒童型號的都必須有)。

1.3.3 麻醉人員要求[8 ]
由于手術室外麻醉風險較高且移動手術平臺空間有限,需要配備1名非常有手術室外麻醉經驗的麻醉醫生,建議至少是高年資專科主治麻醉醫生。
1.3.4 麻醉策略[6 ,9 -10 ]
全身麻醉、監護下麻醉管理、區域阻滯和局部麻醉都可以用于移動平臺介入手術的麻醉。一般年齡<10歲的患兒,考慮到患兒緊張焦慮以及對手術的配合程度不夠,建議實施麻醉醫師參與監測管理的局部麻醉輔助鎮靜鎮痛藥物保留自主呼吸的監護下麻醉管理(即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可以避免全身麻醉常見的不良反應,減少術后護理,還有利于術后早期鎮靜鎮痛。所有患者必須監測心率、心律、脈搏氧飽和度、血壓、呼吸頻率、呼氣末二氧化碳,通過麻醉機面罩吸氧,肩下墊高以保證呼吸道通暢,頭向一側傾斜防嘔吐誤吸。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麻醉誘導選擇靜脈注射艾司氯胺酮1~1.5 mg/kg+咪達唑侖0.5~1 mg+長托寧0.1~0.5 mg,泵注右美托咪啶1~2 μg/(kg·h)+丙泊酚2~4 mg/(kg·h)維持麻醉深度,同時泵注5%葡萄糖補充容量,根據循環狀態調整補充速度,必要時補充琥珀酰明膠注射液。腹股溝穿刺時需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還可能需要追加0.5 mg/kg艾司氯胺酮或1 mg/kg丙泊酚。
1.3.5 麻醉恢復[11 ]
麻醉結束至患者從麻醉中蘇醒這一階段也是并發癥的高發期,如惡心嘔吐、呼吸抑制,要求嚴密監護患者并保持患者平臥,麻醉醫生必須仔細評估患者的意識水平、活動水平和生命體征,方可將患者轉移至恢復室或病房,并與管床醫生做好交接。
1.3.6 麻醉應急預案及準備[6 -10 ]
移動手術車上資源有限、空間有限、手術麻醉風險高,須做好各種并發癥的應急預案(表2),方能保障患者安全、舒適、順利地完成介入手術。對病情嚴重的患兒,如肺動脈狹窄,球囊擴張時,循環被阻斷會導致嚴重的低血壓,球囊放氣后若不能立即恢復,應使用正性肌力藥和抗心律失常藥,靜脈輸液改善前負荷等促使患者恢復。球囊充氣擴張也可能通過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引起心動過緩,甚至心跳驟停,可預防性靜脈注射阿托品0.01 mg/kg。對于21三體綜合征的患兒因其嘴小舌大易發生舌后墜,分泌物也較多,應尤其注意呼吸抑制的情況發生。

1.4 統計學分析
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描述。
1.5 倫理審查
本研究經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審批號:2023-074-01。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排除5例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最終8例采用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5例、女3例,年齡3~13(6.95±3.29)歲,體重14~33(19.50±6.04)kg,身高100~140(118.25±13.74)cm。
具體信息如下:2023年3月下旬,通過經胸超聲心動圖篩查和診斷,于云南省昭通市完成4例房間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手術,2例成人和1例9歲患兒配合良好采用局部麻醉,1例患兒實施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4月,至云南省東川縣為2例成人患者完成ASD封堵手術,患者全程清醒配合;6月下旬,于老撾北部瑯勃拉邦,免費篩查約6 000名兒童,確診先心病12例,4例患兒[2例ASD,1例動脈導管未閉(PDA)結扎術后殘余分流,1例重度肺動脈瓣狹窄(PS)]在移動手術車上接受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的介入手術;7月上旬,于西藏拉薩市達孜區,免費篩查約3 000名兒童,確診先心病約50例,3例ASD患兒在移動手術平臺接受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的介入手術。
2.2 手術情況
7例患兒使用靜脈麻醉藥物實施非氣管插管靜脈全身麻醉,1例患兒使用七氟烷實施非氣管插管吸入全身麻醉,均順利完成手術(表3)。術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劑量為(21.43±5.80)mg,咪達唑侖(0.64±0.23)mg,丙泊酚(53.57±12.73)mg,右美托咪定(22.14±6.99)μg。術中并發癥情況為:1例患兒發生體動,靜脈注射艾司氯胺酮加深麻醉后繼續手術;1例患兒因分泌物多、嗆咳致呼吸抑制,經吸痰管吸引后,2%七氟烷加深麻醉及手動通氣后好轉。其他患兒麻醉過程平穩,6例ASD封堵,1例PDA結扎后殘余分流的封堵,1例重度PS球囊擴張,平均麻醉時間為(41.53±8.62)min,平均手術時間為(39.88±8.52)min。所有患兒未發生蘇醒期并發癥,平均蘇醒時間為(41.50±14.56)min,手術結束后經過麻醉醫生評估血流動力學穩定、呼吸平穩、無呼吸道阻塞情況后,連接轉運監護儀,鼻導管吸氧平車轉運回病房或兒童恢復室。


3 討論
本研究首次報道了移動平臺單純超聲引導先心病介入手術的麻醉管理經驗,不同于醫院內的手術室外麻醉,移動平臺的空間有限,資源有限,能容納的人員有限(手術醫生、麻醉醫生、超聲醫生、護士),對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器械儀器空間布局需要極其嚴謹縝密,藥品準備需要非常完善,并具備完善的應急預案。兒童先心病介入手術治療時,麻醉醫生要掌握其病理生理特點,熟悉手術操作步驟及可能出現的麻醉意外和手術并發癥,保證血流動力學穩定、動靜脈穿刺順利,盡量選擇對呼吸和循環影響較小的麻醉方式,術中保持呼吸道通暢充分給氧,及時發現并處理心律失常,準備好麻醉機及藥品,以便隨時可以使用。與傳統全身麻醉相比,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用麻醉藥物使患者意識消失但保留自主呼吸、無需氣管插管,可以避免氣管插管過程中的氣道損傷、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殘余肌松、拔管時嗆咳、術后咽喉痛、聲音嘶啞、縮短術后定向力恢復時間,并且在使患者更舒適無記憶的同時,又能使創傷應激反應最小,恢復更快[12]。
單純經胸超聲引導經皮先心病介入治療技術是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潘湘斌教授團隊發明的中國原創技術,在超聲引導下可全程、實時探測心臟內部結構,是無需鉛防護、無放射線、無造影劑、不開刀的“綠色介入”,具有保護患者和醫生、節約費用、適合推廣等優勢,顯著降低了對醫療設備的依賴程度,可在清醒或麻醉狀態下治療多種心血管疾病[2-5],涵蓋ASD、PS、PDA、室間隔缺損等常見病變,依托其不需要大型設備的獨特性,該類技術可以融合到高機動性移動醫療平臺,使得心血管病介入治療技術能更好地輻射,做到優勢醫療技術的絕對基層下沉。
作為手術室外麻醉的一種特殊場景,移動平臺麻醉術前訪視時需全面了解患兒的一般情況和心肺功能,尤其近期有無呼吸道感染史以及是否是困難氣道,因為呼吸道并發癥是全身麻醉最常見并發癥,如呼吸抑制、呼吸道阻塞等,常導致供氧不足。創傷性操作時為達到理想的鎮靜深度,常需加深麻醉,此時患兒最易出現呼吸抑制,應及時仰頜抬頦開放上呼吸道,使患兒張口呼吸,面罩輔助加壓快速通氣,必要時吸入沙丁胺醇,吸引分泌物,氧合無法改善時應快速氣管插管。封堵時即使患兒輕微活動也可能造成封堵器堵塞位置不佳或氣體進入。因此,要求麻醉醫生熟悉手術的步驟和流程,始終守護在患者頭側,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和足夠的麻醉深度,保證患者手術安全進行。手術麻醉結束后,患者從麻醉中逐漸恢復,應評估患者的意識水平、呼吸、循環、氧飽和度和活動水平等,生命體征平穩、狀態良好才能將患者送回恢復室或病房(與主管醫生做好詳細交接),并且需要繼續吸氧和監護。
綜上所述,移動平臺單純經胸超聲引導下先心病介入手術是一種微創、零射線損傷的手術方式,對不能配合手術、需要麻醉管理的患兒,應積極做好麻醉前準備,可以實施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效果滿意,蘇醒迅速。
利益沖突:張德元在先健科技有限公司任職。
作者貢獻:謝春梅負責數據收集及處理、文章撰寫、文章修改;朱達、王首正、高健斌、楊克、李星寰、潘湘斌參與手術、數據收集整理;朱達、王首正、馮亞玲、盧江、張德元、潘湘斌負責文章選題、審核、修改及潤色。
傳統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介入手術,術中需使用放射線,可能影響患者及醫生的骨髓、生殖器、甲狀腺等器官功能,對45歲以下的人群,應更慎重審視輻射安全問題,尤其細胞代謝生長旺盛的兒童[1],同時若術中使用造影劑還可能引起過敏、造影劑腎病等。潘湘斌教授團隊原創的單純超聲引導的先心病介入手術,不依賴射線,適合絕大多數的簡單先心病[2-5],采用經胸超聲引導,可以避免氣管插管、食管超聲探頭插入,患者的接受度更高,對設備的要求降低,治療成本也降低。該技術體系無需放射性大型設備,可以融入移動卡車手術平臺,并在其加持下,能夠為偏遠不發達且先心病高發地區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上門式”介入治療和醫療服務,踐行“優質醫療資源下基層”的服務理念。目前尚無移動平臺單純經胸超聲引導下先心病介入手術治療的報道,因此,本研究探討其可行性及兒童患者人群麻醉管理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3年3—7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移動手術平臺上完成先心病介入手術治療的偏遠地區患者13例的臨床資料。納入行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納入標準: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移動手術平臺上行單純經胸超聲引導下先心病介入手術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總結麻醉管理經驗時,排除采用局部麻醉進行介入手術的患者。
1.2 移動介入治療手術車
移動介入治療手術車用于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高海拔地區,如云南、西藏等高原地區,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等地區,孕期產檢不規范,先心病檢出率較高,且醫療條件較為落后,先心病診療率較低。
手術車整車長12米,寬2.5米,高4米(圖1~3)。準備區右側擴展系統,包含擴展廂、傳動機構,擴出寬度60 cm。手術區左右兩側均有擴展系統,包含擴展廂、翻轉地板、傳動機構,擴出寬度63 cm。拓展后的手術區是一個約20 m2的空間,配備層流空調,凈化等級可達萬級,配置有手術床、無影燈、監護儀(IntelliVue MX800,PHILIPS)、麻醉機(PRIMUS,Drager)、便攜超聲(CX50,PHILIPS)、除顫儀(Cardiolife TEC-5631,NIHON KOHDEN)、電動吸引器等醫療設備與器械,可以為先心病高發的貧困偏遠地區患者實施無菌介入手術治療。準備區拓展后約是12m2的空間,配有儲能電源、氧氣系統(4個40 L氧氣瓶)、洗手池,儲能電源可支持手術車全功率無電源連續工作超5 h。車箱后端安裝有液壓升降尾板,可以實現對行動不便患者進出手術車的升降移動,確保患者平穩轉運。移動平臺通過性強,滿足中國高原地區公路網絡及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公路網交通需求,能夠抵達縣村一級基層社區。


注:1:麻醉機;2:監護儀;3:超聲;4:微量泵;5:除顫儀;6:心電圖儀;7:搶救車;8:手術床;9:器械臺;10:儲物箱;11:洗手池
1.3 麻醉前準備
1.3.1 術前禁飲食[6 ]
小于6個月患兒可在術前4 h喂奶和固體食物,術前2 h喂清水(如蘋果汁、糖水或白水);6個月~3歲患兒可在術前6 h喂奶和固體食物,術前2~3 h喂清水;3歲以上患兒術前8 h可食奶和固體食物,3 h喝清水。所有患者需要開放外周靜脈通道,無需使用麻醉前用藥。
1.3.2 物品準備[7 ]
移動手術車上空間需嚴格規劃,應保證足夠的空間可以使麻醉醫生在必要時可以迅速靠近患者、麻醉機及監護儀,并且必須備好脈搏血氧飽和度探頭、無創血壓袖帶、可視喉鏡及鏡片、聽診器、簡易呼吸器、呼氣末二氧化碳監護裝置、微量泵、電動吸引器、表1所示相應的一次性耗材、液體、急救復蘇藥物和麻醉藥物等(成人及兒童型號的都必須有)。

1.3.3 麻醉人員要求[8 ]
由于手術室外麻醉風險較高且移動手術平臺空間有限,需要配備1名非常有手術室外麻醉經驗的麻醉醫生,建議至少是高年資專科主治麻醉醫生。
1.3.4 麻醉策略[6 ,9 -10 ]
全身麻醉、監護下麻醉管理、區域阻滯和局部麻醉都可以用于移動平臺介入手術的麻醉。一般年齡<10歲的患兒,考慮到患兒緊張焦慮以及對手術的配合程度不夠,建議實施麻醉醫師參與監測管理的局部麻醉輔助鎮靜鎮痛藥物保留自主呼吸的監護下麻醉管理(即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可以避免全身麻醉常見的不良反應,減少術后護理,還有利于術后早期鎮靜鎮痛。所有患者必須監測心率、心律、脈搏氧飽和度、血壓、呼吸頻率、呼氣末二氧化碳,通過麻醉機面罩吸氧,肩下墊高以保證呼吸道通暢,頭向一側傾斜防嘔吐誤吸。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麻醉誘導選擇靜脈注射艾司氯胺酮1~1.5 mg/kg+咪達唑侖0.5~1 mg+長托寧0.1~0.5 mg,泵注右美托咪啶1~2 μg/(kg·h)+丙泊酚2~4 mg/(kg·h)維持麻醉深度,同時泵注5%葡萄糖補充容量,根據循環狀態調整補充速度,必要時補充琥珀酰明膠注射液。腹股溝穿刺時需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還可能需要追加0.5 mg/kg艾司氯胺酮或1 mg/kg丙泊酚。
1.3.5 麻醉恢復[11 ]
麻醉結束至患者從麻醉中蘇醒這一階段也是并發癥的高發期,如惡心嘔吐、呼吸抑制,要求嚴密監護患者并保持患者平臥,麻醉醫生必須仔細評估患者的意識水平、活動水平和生命體征,方可將患者轉移至恢復室或病房,并與管床醫生做好交接。
1.3.6 麻醉應急預案及準備[6 -10 ]
移動手術車上資源有限、空間有限、手術麻醉風險高,須做好各種并發癥的應急預案(表2),方能保障患者安全、舒適、順利地完成介入手術。對病情嚴重的患兒,如肺動脈狹窄,球囊擴張時,循環被阻斷會導致嚴重的低血壓,球囊放氣后若不能立即恢復,應使用正性肌力藥和抗心律失常藥,靜脈輸液改善前負荷等促使患者恢復。球囊充氣擴張也可能通過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引起心動過緩,甚至心跳驟停,可預防性靜脈注射阿托品0.01 mg/kg。對于21三體綜合征的患兒因其嘴小舌大易發生舌后墜,分泌物也較多,應尤其注意呼吸抑制的情況發生。

1.4 統計學分析
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描述。
1.5 倫理審查
本研究經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審批號:2023-074-01。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排除5例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最終8例采用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5例、女3例,年齡3~13(6.95±3.29)歲,體重14~33(19.50±6.04)kg,身高100~140(118.25±13.74)cm。
具體信息如下:2023年3月下旬,通過經胸超聲心動圖篩查和診斷,于云南省昭通市完成4例房間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手術,2例成人和1例9歲患兒配合良好采用局部麻醉,1例患兒實施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4月,至云南省東川縣為2例成人患者完成ASD封堵手術,患者全程清醒配合;6月下旬,于老撾北部瑯勃拉邦,免費篩查約6 000名兒童,確診先心病12例,4例患兒[2例ASD,1例動脈導管未閉(PDA)結扎術后殘余分流,1例重度肺動脈瓣狹窄(PS)]在移動手術車上接受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的介入手術;7月上旬,于西藏拉薩市達孜區,免費篩查約3 000名兒童,確診先心病約50例,3例ASD患兒在移動手術平臺接受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的介入手術。
2.2 手術情況
7例患兒使用靜脈麻醉藥物實施非氣管插管靜脈全身麻醉,1例患兒使用七氟烷實施非氣管插管吸入全身麻醉,均順利完成手術(表3)。術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劑量為(21.43±5.80)mg,咪達唑侖(0.64±0.23)mg,丙泊酚(53.57±12.73)mg,右美托咪定(22.14±6.99)μg。術中并發癥情況為:1例患兒發生體動,靜脈注射艾司氯胺酮加深麻醉后繼續手術;1例患兒因分泌物多、嗆咳致呼吸抑制,經吸痰管吸引后,2%七氟烷加深麻醉及手動通氣后好轉。其他患兒麻醉過程平穩,6例ASD封堵,1例PDA結扎后殘余分流的封堵,1例重度PS球囊擴張,平均麻醉時間為(41.53±8.62)min,平均手術時間為(39.88±8.52)min。所有患兒未發生蘇醒期并發癥,平均蘇醒時間為(41.50±14.56)min,手術結束后經過麻醉醫生評估血流動力學穩定、呼吸平穩、無呼吸道阻塞情況后,連接轉運監護儀,鼻導管吸氧平車轉運回病房或兒童恢復室。


3 討論
本研究首次報道了移動平臺單純超聲引導先心病介入手術的麻醉管理經驗,不同于醫院內的手術室外麻醉,移動平臺的空間有限,資源有限,能容納的人員有限(手術醫生、麻醉醫生、超聲醫生、護士),對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器械儀器空間布局需要極其嚴謹縝密,藥品準備需要非常完善,并具備完善的應急預案。兒童先心病介入手術治療時,麻醉醫生要掌握其病理生理特點,熟悉手術操作步驟及可能出現的麻醉意外和手術并發癥,保證血流動力學穩定、動靜脈穿刺順利,盡量選擇對呼吸和循環影響較小的麻醉方式,術中保持呼吸道通暢充分給氧,及時發現并處理心律失常,準備好麻醉機及藥品,以便隨時可以使用。與傳統全身麻醉相比,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用麻醉藥物使患者意識消失但保留自主呼吸、無需氣管插管,可以避免氣管插管過程中的氣道損傷、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殘余肌松、拔管時嗆咳、術后咽喉痛、聲音嘶啞、縮短術后定向力恢復時間,并且在使患者更舒適無記憶的同時,又能使創傷應激反應最小,恢復更快[12]。
單純經胸超聲引導經皮先心病介入治療技術是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潘湘斌教授團隊發明的中國原創技術,在超聲引導下可全程、實時探測心臟內部結構,是無需鉛防護、無放射線、無造影劑、不開刀的“綠色介入”,具有保護患者和醫生、節約費用、適合推廣等優勢,顯著降低了對醫療設備的依賴程度,可在清醒或麻醉狀態下治療多種心血管疾病[2-5],涵蓋ASD、PS、PDA、室間隔缺損等常見病變,依托其不需要大型設備的獨特性,該類技術可以融合到高機動性移動醫療平臺,使得心血管病介入治療技術能更好地輻射,做到優勢醫療技術的絕對基層下沉。
作為手術室外麻醉的一種特殊場景,移動平臺麻醉術前訪視時需全面了解患兒的一般情況和心肺功能,尤其近期有無呼吸道感染史以及是否是困難氣道,因為呼吸道并發癥是全身麻醉最常見并發癥,如呼吸抑制、呼吸道阻塞等,常導致供氧不足。創傷性操作時為達到理想的鎮靜深度,常需加深麻醉,此時患兒最易出現呼吸抑制,應及時仰頜抬頦開放上呼吸道,使患兒張口呼吸,面罩輔助加壓快速通氣,必要時吸入沙丁胺醇,吸引分泌物,氧合無法改善時應快速氣管插管。封堵時即使患兒輕微活動也可能造成封堵器堵塞位置不佳或氣體進入。因此,要求麻醉醫生熟悉手術的步驟和流程,始終守護在患者頭側,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和足夠的麻醉深度,保證患者手術安全進行。手術麻醉結束后,患者從麻醉中逐漸恢復,應評估患者的意識水平、呼吸、循環、氧飽和度和活動水平等,生命體征平穩、狀態良好才能將患者送回恢復室或病房(與主管醫生做好詳細交接),并且需要繼續吸氧和監護。
綜上所述,移動平臺單純經胸超聲引導下先心病介入手術是一種微創、零射線損傷的手術方式,對不能配合手術、需要麻醉管理的患兒,應積極做好麻醉前準備,可以實施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效果滿意,蘇醒迅速。
利益沖突:張德元在先健科技有限公司任職。
作者貢獻:謝春梅負責數據收集及處理、文章撰寫、文章修改;朱達、王首正、高健斌、楊克、李星寰、潘湘斌參與手術、數據收集整理;朱達、王首正、馮亞玲、盧江、張德元、潘湘斌負責文章選題、審核、修改及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