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主動脈夾層是心血管病中最兇險的疾病,病死率極高[1]。根據常用的Stanford分型可以將主動脈夾層分為Stanford A型和B型夾層[2],胸主動脈腔內修復術(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是一種通過在胸主動脈腔內植入支架達到封堵夾層原發破口和出口、恢復夾層真腔血流、促進夾層假腔血栓形成從而加快主動脈重塑的微創手術方式[3]。相比于傳統開放性手術,TEVAR 可明顯降低 B 型主動脈夾層患者住院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4-5],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該技術已逐漸成為主動脈疾病的一線治療方式[6],目前大多數 TEVAR 腔內治療耗材需要至少 20 mm 的錨定區,近端錨定區不良會導致 TEVAR 手術失敗[8]。因此在 B 型主動脈夾層行腔內治療的過程中,近端錨定區不足的患者常需要覆蓋左鎖骨下動脈(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若不能獲得足夠的錨定區,直接覆蓋 LSA可能增加 TEVAR 術后并發癥(如左上肢缺血、腦卒中、脊髓缺血)發生率和死亡率。因此,為使患者獲得良好的中遠期預后,2009 年美國心血管外科指南推薦對于行TEVAR 手術的患者行常規重建LSA[7],即采用主動脈腔內覆膜支架聯合頭臂動脈[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LCCA)和 LSCA]轉流術— Hybrid 手術,可以獲得足夠近端錨定區,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住院死亡率[8]。本文回顧性分析本中心近端錨定區不足的Stanford B型夾層患者行重建術后與單純行TEVAR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對該技術在臨床的應用以及推廣提供必要的臨床證據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和分組
回顧性分析本中心2017—2021年應用TEVAR術聯合LSA重建術治療近端錨定區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與單純行TEVAR術的B型夾層患者。將患者分為重建組和單純支架組。重建組又按照重建手術的方式不同分為雜交重建組、煙囪重建組。
納入標準:(1)根據患者病史、影像學證據,明確診斷為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2)夾層破口位置距LSA距離<20 mm;(3)夾層破口逆行撕裂累及LSA,且LSA內無血栓生成;(4)無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經術前檢查可以耐受手術患者;(5)無明顯解剖變異;(6)患者同意行雜交手術或TEVAR的患者;(7)手術距離發病時間<14 d。
排除標準:(1)Stanford A 型夾層;(2)胸降主動脈瘤、胸主動脈穿透性潰瘍、主動脈壁間血腫、胸主動脈假性動脈瘤、主動脈鈍性損傷、主動脈縮窄等;(3)術前 CTA 顯示夾層累及除 LSA 其他主動脈弓上分支血管;(4)主動脈存在明顯變異;(5)既往存在主動脈腔內修復手術史;(6)嚴重肝腎功能異常;(7)碘造影劑過敏;(8)存在凝血功能異常或嚴重感染性疾病;(9)合并遺傳性結締組織病(如 Mafan 綜合征);(10)術后不能完整隨訪滿12個月的患者。
1.2 手術方法
單純TEVAR術組:患者取平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左側股動脈搏動處穿刺,肝素化,置入2把血管縫合器。置入超滑導絲,沿導絲置入金標導管。腹主動脈造影顯示導管位于真腔血管。胸主動脈造影定位胸主動脈夾層破口位于LSA遠端20 mm內。更換硬導絲,使導絲進入血管腔內,確定后破口位置后,置入先健32 mm×200 mm胸主動脈覆膜支架,定位后釋放。造影見胸主動脈支架釋放良好,LSA未見明顯血流通過,無造影劑滲入假腔。腹主動脈造影顯示腹腔各分支血管顯影良好。撤出導管和鞘管。收緊預置縫線,穿刺口無出血,足背動脈搏動良好。術后患者根據實際情況返回病房或監護室。
煙囪重建組:患者取平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巾。選取股動脈搏動處穿刺皮膚,穿刺針進入股動脈,置入動脈鞘管,經鞘管置入超滑導絲,拔除鞘管,經超滑導絲以2把血管縫合器預置2針股動脈穿刺點處,再沿導絲置入金標導管。注射造影劑,確定夾層破口位置及真腔與假腔。然后肱動脈搏動處切開皮膚,游離出肱動脈,6/0 Prolene預置荷包線一針,置入10F動脈鞘。
更換硬導絲,使導絲進入血管腔內,確定后,置入進口美敦力28#限制性胸主動脈覆膜支架1枚,再置入34#胸主動脈覆膜支架,近端平左頸總動脈遠端,定位后釋放。經肱動脈鞘置入260 cm超滑導絲,經導絲置入進口Fluency 12 mm鎖骨下動脈支架,交換球囊,充分貼合支架與主動脈壁之間。再置入主動脈球囊擴張主動脈支架,充分貼附鎖骨下動脈支架與主動脈支架。造影:胸主動脈支架釋放良好,LSA顯影良好,真腔打開,破口封閉。預置縫合器收攏股動脈穿刺口,無明顯出血。術后患者根據實際情況返回病房或監護室。
雜交重建組:(1)左頸總-左鎖骨下轉流:患者平臥位,氣管插管,左橈動脈及足背動脈置管監測動脈血壓,右側頸內靜脈置管。常規消毒鋪巾。做左頸部橫切口,分離出左側左頸總動脈及LSA,阻斷分支備用。在椎動脈近端離斷LSA,雙十線結扎并縫扎鎖骨下動脈近心端。將LSA遠心端和左頸總動脈行端側吻合,排氣后開放,局部止血后,放置創腔引流管,縫合傷口。
切開右側腹股溝,顯露右股動脈,行右股動脈穿刺,置入導絲,導管。行腹主動脈及胸主動脈造影,見主動脈夾層破口位于LSA開口旁,大量血液從破口進入假腔。定位后,將先健3 420 mm胸主動脈覆膜支架血管送入至定位處釋放,將LSA開口和夾層破口封閉。行主動脈造影,見夾層破口封閉良好。檢查吻合口無出血后,縫合股動脈切口。術后患者根據實際情況返回病房或監護室。
(2)左頸總-腋動脈轉流術:患者取平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左鎖骨上切開,逐層切開頸闊肌,部分胸鎖乳突肌,分離出左頸總動脈,LSA。將左頸總動脈和LSA做側側吻合,在LSA椎動脈分支近端結扎LSA。
右側股動脈搏動處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游離出右股動脈,上,下套止血帶。右股動脈穿刺,置入超滑導絲,沿導絲置入金標導管。主動脈造影明確夾層破口位置。更換硬導絲,右股動脈切開,使導絲進入血管腔內,確定后置入直徑34 mm胸主動脈覆膜支架,定位后釋放。造影見胸主動脈支架釋放良好,左側腋動脈及椎動脈顯影良好。縫合股動脈切口,逐層縫合傷口。術后患者根據實際情況返回病房或監護室。
1.3 隨訪
所有患者隨訪1年。囑患者于術后3 個月、6個月、1 年來我院復查,除常規復查項目外,每次均復查主動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重點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術后并發癥;必要時復查胸部X線片或其他檢查。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 SPSS 25.0 軟件對兩組患者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均進行正態性檢驗。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上下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多間計量資料方差齊者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否則采用Kruskal-Wallis H 檢驗。組間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使用χ2 檢驗或 Fisher確切概率法,不同影響因素對患者術后影響采用回歸曲線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通過武漢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件編號:WHZXKYL2023-075。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比較
共篩選出符合條件的患者144例,其中男108例、女36例。單純組113例,重建組31例。單純組和重建組在性別比例、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史、COPD比例等術前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影像學中,重建組與單純組間術前左椎動脈直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病變區及右側椎動脈直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術中及術后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未出現術中死亡患者。未出現支架彎曲、折疊等質量問題。其中重建組中雜交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術中LSA定位不準確,從而術中轉為開放手術,重建組與單純組間手術轉為開放患者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所有患者LSA血流通暢,術后安返病房或ICU。兩組患者術中手術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單純組手術時間與重建組各亞組間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重建組中,2個亞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從平均手術時間來看,單純組手術時間最短,其次是煙囪組,雜交組時間最長。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淋巴漏、支架感染、心肌梗死及神經損傷。兩組患者二次手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肢體運動障礙、卒中(竊血綜合征)、內漏、發熱、聲音嘶啞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重建組中1例患者出現術后持續發熱,考慮為手術切口感染,予以抗生素,手術切口多次換藥后,患者發熱癥狀較前好轉后出院。1例患者因術后出現原位動脈瘤,于出院后3個月再次于我院行二次手術開窗治療動脈瘤,手術順利,術后患者常規出院。煙囪組患者術后未出現上述并發癥。
在住院時間方面,兩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單純組同重建組各亞組在住院時間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建組內2個亞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予以常規復查主動脈CTA,影像學結果提示,單純組和重建組病變區及左椎動脈直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右側椎動脈直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2.3 出院及隨訪結果
兩組患者均在術后3個月(表5)、6個月、12個月于我院復查評估術后恢復情況,予以復查主動脈CTA以評估支架植入情況及LSA血流通暢情況。所有組患者均未出現全因素的死亡事件。單純組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肢體運動障礙,經保守治療出院后6個月于我院復查,肢體運動感覺較前明顯好轉。重建組中術后有2例患者出現聲音嘶啞,其中1例患者術后予以保守治療后,在隨訪第6個月聲音嘶啞較前明顯好轉。煙囪組患者術后未見明顯并發癥。術后12個月單純組內漏1例,雜交組無其他并發癥。

3 討論
關于主動脈夾層的治療經歷了從單一的藥物治療,到傳統的開放手術治療,再到目前學界主張根據夾層的分型予以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有研究[9]指出雖然 TEVAR 聯合藥物治療組與單純藥物治療組患者 2 年死亡率上未發現明顯差異,但 TEVAR 聯合藥物治療組患者夾層假腔血栓化比率達到 91.4%,遠遠高于行單純藥物治療 B 型夾層患者。相較于傳統開放性手術,TEVAR 可明顯降低 B 型主動脈夾層患者住院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4-5],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已經逐漸成為治療主動脈疾病的一線治療方式[6]。
TEVAR在治療夾層破口靠近LSA時就需要特別注意覆蓋或部分覆蓋LSA,以此來確保擁有足夠的錨定區[10-11]。若未行LSA重建術而直接覆蓋LSA,則患者術后可能增加 TEVAR 術后并發癥(如左上肢缺血、腦卒中、脊髓缺血)發生率和死亡率[12-13]。
3.1 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開放手術
重建組與單純組手術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重建組中的雜交組平均手術時間最長,單純組最短,重建組各亞組之間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雜交亞組時間較其他各組時間明顯延長,考慮是雜交手術術前麻醉時間較長,雜交手術術中操作難度較單純組復雜、患者基礎病史較多導致術中需多次關注患者血壓及各項生命體征,導致手術時間延長。重建組與單純組間相比較,住院時間可見明顯統計學差異,重建組各亞組間住院時間未見明顯統計學差異,考慮可能原因是重建組患者較單純組患者術前病情較嚴重,手術方式復雜、術后恢復情況較差,住院時間有所延長,但該推論仍需大樣本的臨床證據。在有關開放手術中,雜交組中有2例患者因術中出現左鎖骨下血管解剖學變異,及血流通暢性較差,遂轉為開放手術進行轉流,手術過程順利,患者恢復尚可,余患者術中順利。
3.2 術后并發癥及隨訪
術后并發癥單純組與重建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根據觀察結果來看,單純組術后最常出現的并發癥是內漏[5例(4.4%)]及左側肢體運動障礙[4例(3.5%)],其并發癥發生率要高于重建組,重建組術后并發癥主要為聲音嘶啞及內漏。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血管重建在短期內可以有效降低覆蓋LSA的后續并發癥特別是腦缺血事件的風險。
在術后12個月的隨訪中,共17例患者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其中15例患者經過保守及康復治療后在6個月內逐漸恢復,仍有2例患者術后并發癥恢復較差,其中單純組1例Ⅱ型內漏患者,隨訪過程中內漏穩定,未見明顯內漏持續,患者本人未訴不適,遂未予以治療。若持續大量Ⅱ型內漏則需要及時處理,否則將導致嚴重并發癥[14-15],較理想的治療方式為分支動脈栓塞術[16]。
3.3 結果及展望
兩組患者在長達12個月的隨訪中均未出現死亡病例。我們的研究表明,單純的行TEVAR術治療的患者與聯合行LSA重建術的患者在中短期隨訪結果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在隨訪期間僅 1 例雜交組患者出現再次手術干預,出現原位動脈瘤,予以原位動脈瘤開窗治療后,患者恢復良好,達到滿意效果。在隨訪期間,雜交組及煙囪組的近、中期預后較好。
(1)Hybrid 技術、煙囪技術均是可有效拓展 TEVAR近端健康錨定區的途徑,均可拓展 TEVAR 在 Stanford B 型夾層中的應用范圍。對于復雜型的B型主動脈夾層,雜交技術可以獲得滿意的術后療效及隨訪結果。
(2)Hybrid 技術相比于其他其他LSA 重建技術術中手術時間長,但 Hybrid 技術明顯減少了患者術后并發癥出現的情況。且并未增加 TEVAR 手術圍手術期并發癥。
(3)兩種 LSA 重建技術均可以維持LSA血流灌注,仍需要大樣本、多中心的比較,以及長期的隨訪證據佐證研究結果。
3.4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是一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LSA 重建方式的選擇取決于術者的判斷和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等因素,可能存在選擇偏倚。本研究重建組的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仍需要大樣本、長期隨訪的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觀測結局的可靠性。
作者貢獻:黃鑫負責選題、撰寫論文,前期的數據收集分析及整理,以及研究的整體設計;戴仕林、尚玉強負責論文進度把控及論文關鍵性理論及數據的審稿修改意見。
利益沖突:無。
主動脈夾層是心血管病中最兇險的疾病,病死率極高[1]。根據常用的Stanford分型可以將主動脈夾層分為Stanford A型和B型夾層[2],胸主動脈腔內修復術(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是一種通過在胸主動脈腔內植入支架達到封堵夾層原發破口和出口、恢復夾層真腔血流、促進夾層假腔血栓形成從而加快主動脈重塑的微創手術方式[3]。相比于傳統開放性手術,TEVAR 可明顯降低 B 型主動脈夾層患者住院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4-5],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該技術已逐漸成為主動脈疾病的一線治療方式[6],目前大多數 TEVAR 腔內治療耗材需要至少 20 mm 的錨定區,近端錨定區不良會導致 TEVAR 手術失敗[8]。因此在 B 型主動脈夾層行腔內治療的過程中,近端錨定區不足的患者常需要覆蓋左鎖骨下動脈(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若不能獲得足夠的錨定區,直接覆蓋 LSA可能增加 TEVAR 術后并發癥(如左上肢缺血、腦卒中、脊髓缺血)發生率和死亡率。因此,為使患者獲得良好的中遠期預后,2009 年美國心血管外科指南推薦對于行TEVAR 手術的患者行常規重建LSA[7],即采用主動脈腔內覆膜支架聯合頭臂動脈[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LCCA)和 LSCA]轉流術— Hybrid 手術,可以獲得足夠近端錨定區,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住院死亡率[8]。本文回顧性分析本中心近端錨定區不足的Stanford B型夾層患者行重建術后與單純行TEVAR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對該技術在臨床的應用以及推廣提供必要的臨床證據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和分組
回顧性分析本中心2017—2021年應用TEVAR術聯合LSA重建術治療近端錨定區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與單純行TEVAR術的B型夾層患者。將患者分為重建組和單純支架組。重建組又按照重建手術的方式不同分為雜交重建組、煙囪重建組。
納入標準:(1)根據患者病史、影像學證據,明確診斷為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2)夾層破口位置距LSA距離<20 mm;(3)夾層破口逆行撕裂累及LSA,且LSA內無血栓生成;(4)無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經術前檢查可以耐受手術患者;(5)無明顯解剖變異;(6)患者同意行雜交手術或TEVAR的患者;(7)手術距離發病時間<14 d。
排除標準:(1)Stanford A 型夾層;(2)胸降主動脈瘤、胸主動脈穿透性潰瘍、主動脈壁間血腫、胸主動脈假性動脈瘤、主動脈鈍性損傷、主動脈縮窄等;(3)術前 CTA 顯示夾層累及除 LSA 其他主動脈弓上分支血管;(4)主動脈存在明顯變異;(5)既往存在主動脈腔內修復手術史;(6)嚴重肝腎功能異常;(7)碘造影劑過敏;(8)存在凝血功能異常或嚴重感染性疾病;(9)合并遺傳性結締組織病(如 Mafan 綜合征);(10)術后不能完整隨訪滿12個月的患者。
1.2 手術方法
單純TEVAR術組:患者取平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左側股動脈搏動處穿刺,肝素化,置入2把血管縫合器。置入超滑導絲,沿導絲置入金標導管。腹主動脈造影顯示導管位于真腔血管。胸主動脈造影定位胸主動脈夾層破口位于LSA遠端20 mm內。更換硬導絲,使導絲進入血管腔內,確定后破口位置后,置入先健32 mm×200 mm胸主動脈覆膜支架,定位后釋放。造影見胸主動脈支架釋放良好,LSA未見明顯血流通過,無造影劑滲入假腔。腹主動脈造影顯示腹腔各分支血管顯影良好。撤出導管和鞘管。收緊預置縫線,穿刺口無出血,足背動脈搏動良好。術后患者根據實際情況返回病房或監護室。
煙囪重建組:患者取平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巾。選取股動脈搏動處穿刺皮膚,穿刺針進入股動脈,置入動脈鞘管,經鞘管置入超滑導絲,拔除鞘管,經超滑導絲以2把血管縫合器預置2針股動脈穿刺點處,再沿導絲置入金標導管。注射造影劑,確定夾層破口位置及真腔與假腔。然后肱動脈搏動處切開皮膚,游離出肱動脈,6/0 Prolene預置荷包線一針,置入10F動脈鞘。
更換硬導絲,使導絲進入血管腔內,確定后,置入進口美敦力28#限制性胸主動脈覆膜支架1枚,再置入34#胸主動脈覆膜支架,近端平左頸總動脈遠端,定位后釋放。經肱動脈鞘置入260 cm超滑導絲,經導絲置入進口Fluency 12 mm鎖骨下動脈支架,交換球囊,充分貼合支架與主動脈壁之間。再置入主動脈球囊擴張主動脈支架,充分貼附鎖骨下動脈支架與主動脈支架。造影:胸主動脈支架釋放良好,LSA顯影良好,真腔打開,破口封閉。預置縫合器收攏股動脈穿刺口,無明顯出血。術后患者根據實際情況返回病房或監護室。
雜交重建組:(1)左頸總-左鎖骨下轉流:患者平臥位,氣管插管,左橈動脈及足背動脈置管監測動脈血壓,右側頸內靜脈置管。常規消毒鋪巾。做左頸部橫切口,分離出左側左頸總動脈及LSA,阻斷分支備用。在椎動脈近端離斷LSA,雙十線結扎并縫扎鎖骨下動脈近心端。將LSA遠心端和左頸總動脈行端側吻合,排氣后開放,局部止血后,放置創腔引流管,縫合傷口。
切開右側腹股溝,顯露右股動脈,行右股動脈穿刺,置入導絲,導管。行腹主動脈及胸主動脈造影,見主動脈夾層破口位于LSA開口旁,大量血液從破口進入假腔。定位后,將先健3 420 mm胸主動脈覆膜支架血管送入至定位處釋放,將LSA開口和夾層破口封閉。行主動脈造影,見夾層破口封閉良好。檢查吻合口無出血后,縫合股動脈切口。術后患者根據實際情況返回病房或監護室。
(2)左頸總-腋動脈轉流術:患者取平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左鎖骨上切開,逐層切開頸闊肌,部分胸鎖乳突肌,分離出左頸總動脈,LSA。將左頸總動脈和LSA做側側吻合,在LSA椎動脈分支近端結扎LSA。
右側股動脈搏動處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游離出右股動脈,上,下套止血帶。右股動脈穿刺,置入超滑導絲,沿導絲置入金標導管。主動脈造影明確夾層破口位置。更換硬導絲,右股動脈切開,使導絲進入血管腔內,確定后置入直徑34 mm胸主動脈覆膜支架,定位后釋放。造影見胸主動脈支架釋放良好,左側腋動脈及椎動脈顯影良好。縫合股動脈切口,逐層縫合傷口。術后患者根據實際情況返回病房或監護室。
1.3 隨訪
所有患者隨訪1年。囑患者于術后3 個月、6個月、1 年來我院復查,除常規復查項目外,每次均復查主動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重點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術后并發癥;必要時復查胸部X線片或其他檢查。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 SPSS 25.0 軟件對兩組患者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均進行正態性檢驗。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上下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多間計量資料方差齊者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否則采用Kruskal-Wallis H 檢驗。組間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使用χ2 檢驗或 Fisher確切概率法,不同影響因素對患者術后影響采用回歸曲線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通過武漢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件編號:WHZXKYL2023-075。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比較
共篩選出符合條件的患者144例,其中男108例、女36例。單純組113例,重建組31例。單純組和重建組在性別比例、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史、COPD比例等術前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影像學中,重建組與單純組間術前左椎動脈直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病變區及右側椎動脈直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術中及術后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未出現術中死亡患者。未出現支架彎曲、折疊等質量問題。其中重建組中雜交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因術中LSA定位不準確,從而術中轉為開放手術,重建組與單純組間手術轉為開放患者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所有患者LSA血流通暢,術后安返病房或ICU。兩組患者術中手術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單純組手術時間與重建組各亞組間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重建組中,2個亞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從平均手術時間來看,單純組手術時間最短,其次是煙囪組,雜交組時間最長。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淋巴漏、支架感染、心肌梗死及神經損傷。兩組患者二次手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肢體運動障礙、卒中(竊血綜合征)、內漏、發熱、聲音嘶啞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重建組中1例患者出現術后持續發熱,考慮為手術切口感染,予以抗生素,手術切口多次換藥后,患者發熱癥狀較前好轉后出院。1例患者因術后出現原位動脈瘤,于出院后3個月再次于我院行二次手術開窗治療動脈瘤,手術順利,術后患者常規出院。煙囪組患者術后未出現上述并發癥。
在住院時間方面,兩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單純組同重建組各亞組在住院時間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建組內2個亞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予以常規復查主動脈CTA,影像學結果提示,單純組和重建組病變區及左椎動脈直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右側椎動脈直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2.3 出院及隨訪結果
兩組患者均在術后3個月(表5)、6個月、12個月于我院復查評估術后恢復情況,予以復查主動脈CTA以評估支架植入情況及LSA血流通暢情況。所有組患者均未出現全因素的死亡事件。單純組中2例患者術后出現肢體運動障礙,經保守治療出院后6個月于我院復查,肢體運動感覺較前明顯好轉。重建組中術后有2例患者出現聲音嘶啞,其中1例患者術后予以保守治療后,在隨訪第6個月聲音嘶啞較前明顯好轉。煙囪組患者術后未見明顯并發癥。術后12個月單純組內漏1例,雜交組無其他并發癥。

3 討論
關于主動脈夾層的治療經歷了從單一的藥物治療,到傳統的開放手術治療,再到目前學界主張根據夾層的分型予以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有研究[9]指出雖然 TEVAR 聯合藥物治療組與單純藥物治療組患者 2 年死亡率上未發現明顯差異,但 TEVAR 聯合藥物治療組患者夾層假腔血栓化比率達到 91.4%,遠遠高于行單純藥物治療 B 型夾層患者。相較于傳統開放性手術,TEVAR 可明顯降低 B 型主動脈夾層患者住院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4-5],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已經逐漸成為治療主動脈疾病的一線治療方式[6]。
TEVAR在治療夾層破口靠近LSA時就需要特別注意覆蓋或部分覆蓋LSA,以此來確保擁有足夠的錨定區[10-11]。若未行LSA重建術而直接覆蓋LSA,則患者術后可能增加 TEVAR 術后并發癥(如左上肢缺血、腦卒中、脊髓缺血)發生率和死亡率[12-13]。
3.1 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開放手術
重建組與單純組手術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重建組中的雜交組平均手術時間最長,單純組最短,重建組各亞組之間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雜交亞組時間較其他各組時間明顯延長,考慮是雜交手術術前麻醉時間較長,雜交手術術中操作難度較單純組復雜、患者基礎病史較多導致術中需多次關注患者血壓及各項生命體征,導致手術時間延長。重建組與單純組間相比較,住院時間可見明顯統計學差異,重建組各亞組間住院時間未見明顯統計學差異,考慮可能原因是重建組患者較單純組患者術前病情較嚴重,手術方式復雜、術后恢復情況較差,住院時間有所延長,但該推論仍需大樣本的臨床證據。在有關開放手術中,雜交組中有2例患者因術中出現左鎖骨下血管解剖學變異,及血流通暢性較差,遂轉為開放手術進行轉流,手術過程順利,患者恢復尚可,余患者術中順利。
3.2 術后并發癥及隨訪
術后并發癥單純組與重建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根據觀察結果來看,單純組術后最常出現的并發癥是內漏[5例(4.4%)]及左側肢體運動障礙[4例(3.5%)],其并發癥發生率要高于重建組,重建組術后并發癥主要為聲音嘶啞及內漏。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血管重建在短期內可以有效降低覆蓋LSA的后續并發癥特別是腦缺血事件的風險。
在術后12個月的隨訪中,共17例患者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其中15例患者經過保守及康復治療后在6個月內逐漸恢復,仍有2例患者術后并發癥恢復較差,其中單純組1例Ⅱ型內漏患者,隨訪過程中內漏穩定,未見明顯內漏持續,患者本人未訴不適,遂未予以治療。若持續大量Ⅱ型內漏則需要及時處理,否則將導致嚴重并發癥[14-15],較理想的治療方式為分支動脈栓塞術[16]。
3.3 結果及展望
兩組患者在長達12個月的隨訪中均未出現死亡病例。我們的研究表明,單純的行TEVAR術治療的患者與聯合行LSA重建術的患者在中短期隨訪結果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在隨訪期間僅 1 例雜交組患者出現再次手術干預,出現原位動脈瘤,予以原位動脈瘤開窗治療后,患者恢復良好,達到滿意效果。在隨訪期間,雜交組及煙囪組的近、中期預后較好。
(1)Hybrid 技術、煙囪技術均是可有效拓展 TEVAR近端健康錨定區的途徑,均可拓展 TEVAR 在 Stanford B 型夾層中的應用范圍。對于復雜型的B型主動脈夾層,雜交技術可以獲得滿意的術后療效及隨訪結果。
(2)Hybrid 技術相比于其他其他LSA 重建技術術中手術時間長,但 Hybrid 技術明顯減少了患者術后并發癥出現的情況。且并未增加 TEVAR 手術圍手術期并發癥。
(3)兩種 LSA 重建技術均可以維持LSA血流灌注,仍需要大樣本、多中心的比較,以及長期的隨訪證據佐證研究結果。
3.4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是一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LSA 重建方式的選擇取決于術者的判斷和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等因素,可能存在選擇偏倚。本研究重建組的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仍需要大樣本、長期隨訪的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觀測結局的可靠性。
作者貢獻:黃鑫負責選題、撰寫論文,前期的數據收集分析及整理,以及研究的整體設計;戴仕林、尚玉強負責論文進度把控及論文關鍵性理論及數據的審稿修改意見。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