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放射科(南京 210029);
  • 2.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 醫學影像科(江蘇淮安 2233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聯合空間位置-臨床-影像特征探討可切除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并構建淋巴結轉移預測模型。方法  回顧性納入2016年6月—2020年6月于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并經手術確診為有或無淋巴結轉移的浸潤性肺腺癌患者。根據有無淋巴結轉移,將患者分為陽性組與陰性組。收集患者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可切除肺腺癌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并建立淋巴結轉移的空間位置-臨床-影像特征聯合預測模型,將其與不包含空間位置特征的傳統淋巴結轉移預測模型進行對比。結果  共納入611例患者,陽性組333例,其中男172例、女161例,平均年齡(58.9±9.7)歲;陰性組278例,其中男127例、女151例,平均年齡(60.1±11.4)歲。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灶距離肺門的空間位置關系、結節類型、胸膜改變、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以此為基礎構建的空間位置-臨床-影像特征聯合預測模型敏感性為91.67%,特異性為74.05%,準確性為87.88%,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為0.885。不包含空間位置特征的傳統淋巴結轉移預測模型敏感性為76.40%,特異性為72.10%,準確性為53.86%,AUC為0.827。兩種預測方法的AUC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6)。與傳統預測模型相比,空間位置-臨床-影像特征聯合預測模型的預測效能有顯著提升。結論  在可切除肺腺癌患者中,空間位置、實性密度、胸膜改變為寬基底凹陷以及血清CEA水平升高者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風險更高。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