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病歷的應用是現代醫療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醫療質量和安全性的關鍵環節。制定規范、標準的胸外科電子病歷有利于規范診療流程、提高醫療效率、提升醫療質量、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有利于標準化、結構化數據的采集和運用,推動臨床決策和人工智能運用以及臨床專科專病中心的建設。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吳階平醫學基金會肺癌專業委員會、浙江省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和福建省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在充分考慮相關國家政策要求、信息標準以及臨床應用實踐難點、痛點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電子病歷創新路徑;經過多方、多輪次專業的討論、調研,制定《胸外科電子病歷質量控制和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旨在為我國廣大胸外科醫師、信息從業人員提供住院電子病歷建設和應用參考,促進胸外科領域信息化水平和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引用本文: 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肺癌專業委員會, 浙江省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 福建省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 胸外科電子病歷質量控制和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4, 31(12): 1703-1712. doi: 10.7507/1007-4848.20241004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1 背景概述
1.1 電子病歷的基本概念
電子病歷系統是指醫療機構內部支持電子病歷信息的采集、存儲、訪問和在線幫助,并圍繞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效率而提供信息處理和智能化服務功能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既包括應用于門(急)診、病房的臨床信息系統,也包括檢查檢驗、病理、影像、心電、超聲等醫技科室的信息系統[1]。
近年來,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發〔2018〕20號)[2]、《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管理辦法(試行)》《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標準(試行)》(國衛辦醫函〔2018〕1079號)[3]和《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工作規程和專家管理辦法》(國衛醫研函〔2021〕7號)[4]等一系列政策,推進了我國電子病歷的建設和發展。
1.2 胸外科電子病歷建設的必要性
胸外科作為專科化程度較高的科室,其住院患者病情復雜、手術風險高、術后管理要求嚴格,對電子病歷的需求尤為迫切。形成統一規范專科住院電子病歷的共識,能夠規范診療流程,確保各個環節的信息記錄完整、準確,提高臨床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可簡化病歷書寫流程、減少醫務人員的工作負擔、提升病歷產出效率,從而使醫護人員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患者診療和護理;規范的電子病歷系統可以全面記錄患者病情、診療經過和術后管理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術后恢復和并發癥監測的質量、減少醫療風險、確保患者的診療安全。采用標準化、結構化的胸外科電子病歷,有利于高質量數據的采集和運用、支撐臨床決策、提升醫療服務的精準度和科學性[5]。通過信息標準化和共享互通,有利于全國性胸部疾病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胸外科專病中心或專科聯盟建設,提高我國胸部疾病診療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為后期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產品的轉化應用奠定基礎[6]。
1.3 胸外科電子病歷國內發展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數據庫技術、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也進入技術進步階段,現階段我國大型醫院的胸外科普遍都建設有專科病歷系統,開始進入“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功能整合,典型特征是從傳統病歷到全電子病歷,系統從分散存儲到整合共享,功能也得到了顯著擴展和集成,包括融合電子處方、醫囑管理、影像存儲和傳輸系統、實驗室信息系統等。隨著系統功能的不斷完善、數據采集的便捷性提升以及數據標準的逐步統一,一些醫療機構通過整合臨床數據,逐步向智能電子病歷過渡,系統集成有AI輔助肺癌診斷[7-9],采用深度學習技術,應用AI對CT圖片進行識別,提高肺癌篩查和診斷效率[10]。一些醫療機構建立優化決策樹模型,能夠適用于肺癌早期輔助診斷,挖掘肺癌與電子病歷中的發病癥狀、試驗數據之間的潛在聯系,適用于肺癌臨床診療[11];建設基于電子病歷數據的胸外科肺癌臨床數據庫、食管癌臨床數據庫以及基于電子病歷數據開展的疾病預后預測模型[12]和流行病學特征差異分析[13]。一些智能系統還包括全面的患者管理和追蹤功能,通過數據分析預測患者的風險和轉歸,提升患者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1.4 胸外科電子病歷國外發展現狀
國外一些醫療機構的胸外科電子病歷借助系統性電子病歷信息完整度和信息能力,進行一些專科性的深化研究和探索。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普胸外科手術數據庫(General Thoracic Surgery Database,GTSD)利用胸外科電子病歷信息,建設為全球最大、資料最詳實的胸外科手術數據庫,通過對2002年成立以來超過283個參與機構和近62萬次手術的數據進行高質量研究,為參與機構提供研究報告,用于基準比較,并且提供質量改進建議,支持實時數據訪問和分析,確實改善醫療質量[14-15]。美國利用電子健康記錄中結構化的出院小結提供胸外科實時不良事件報告,開發了一個利用電子出院小結并嵌入數據收集字段的不良事件報告系統,為電子實時數據收集系統(electronic real-time data collection system,ERD),數據每日自動轉移到基于網絡的報告系統,評估并捕捉手術過程和并發癥方面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ERD表現出100%的敏感性、特異性、PPV和NPV,κ值為1.0,顯示出非常高的準確性,表明電子健康記錄結構化出院小結可以有效實現胸外科的實時不良事件報告,相比以往的報告方法具有顯著優勢[16]。在機器人輔助手術越來越普遍和醫保控費規范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醫療收費的準確性,成為一個重要內容。有研究團隊[17]通過調整電子病歷系統,顯著降低收費的錯誤率,避免過度收費,以確保手術室操作符合規定流程。一些研究[18]開發和比較多模態融合模型,將來自影像的體積像素數據與臨床患者數據結合,實現肺動脈栓塞風險分層的自動化,可以提升疾病嚴重程度評估的準確性,強調了多模態方法在臨床決策中的價值和優勢。在現有肺癌篩查服務或項目的臨床環境中,建設可以支持決策的項目推薦,并集成標準化的推薦模板以提高推薦率和合規性[19]。計算機輔助診斷和治療(CAD/CAT)是一個迅速發展的醫學領域,其利用計算機技術和遠程醫療來輔助各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隨著技術的發展,利用數字工具實現遠程患者監測,例如數字吸入器、肺功能測試和電子日記,并整合到電子病歷中,醫護人員可以利用這些信息做出基于證據的最佳診斷,并推薦最有效的治療方案[20]。
2 共識形成過程
本共識由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吳階平醫學基金會肺癌專業委員會、浙江省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和福建省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發起,組建共識專家組和共識工作組。工作組主要由胸外科臨床醫師及信息化建設和病案管理人員等多學科組成。專家組成員包括來自胸外科醫務人員、信息管理專家、病案管理人員、信息系統開發工程師等,確保共識內容的科學性與實用性。該共識適用于胸外科醫師及醫院信息管理人員和軟件開發公司,旨在規范住院患者電子病歷的管理與使用,特別是針對胸外科手術患者的住院病歷記錄和數據管理。目標人群為胸外科患者,特別是涉及復雜手術和長時間住院管理的病例。推薦意見形成過程首先由共識專家成員對收集的住院電子病歷問題進行篩選,通過在線問卷與電子郵件溝通等方式最終篩選出主要關鍵問題;隨后在充分評價證據的基礎上,廣泛征求專家組意見,形成共識推薦意見和推薦等級。參考推薦分級的評估、制定與評價(GRADE)方法,形成共識要求“同意”的票數超過80%,否則不達成共識。經過專家組兩輪在線問卷、電子郵件溝通及線上會議討論,最終定稿。
3 胸外科電子病歷專家共識
3.1 行業標準及規范
胸外科電子病歷要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要求,符合《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衛醫政發〔2010〕24號)[21]、《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衛醫政發〔2010〕114號)[1]、《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標準(試行)》(國衛辦醫函〔2018〕1079號)[3]、《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試行)》(國衛辦醫發〔2017〕8號)[22]等規范性文件,同時電子病歷設計要符合《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WS364.X-2011衛生信息數據元值域代碼》《WS445.X-2014電子病歷基本數據集》《醫院信息平臺基本交互規范》等內容。
共識1: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需符合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患者知情同意和數據安全(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3.2 基本內容
胸外科電子病歷的基本內容和功能要符合國家電子病歷基本規范,主要有病案首頁、入院記錄、首次病程記錄、一般病程記錄、手術記錄、術前小結及討論記錄、出院記錄或死亡記錄、疾病討論記錄、醫囑單、檢驗檢查記錄、知情同意書、護理記錄、其他相關記錄等。在每份記錄內,遵照國家電子病歷規范完成相關內容。建議增加術后隨訪模塊,并設計相關內容,以對后續患者指導及統計分析提供支持。建議對于胸外科特定病種的常見場景,將門診病歷納入結構化電子病歷體系,并制定相應的書寫規范,門診病歷按照住院電子病歷系統設置,并可與住院病歷相互查詢及引用,以對病歷完善程度及術后隨訪提供支持。
共識2: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模塊設計需要包含病歷記錄模塊、術前評估模塊、手術記錄模塊、術后病理登記模塊、隨訪管理模塊(共識度:96.9%同意,3.1%部分同意)。
其中,(1)病歷記錄模塊需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入院記錄、出院記錄、病史記錄、檢查檢驗結果等(共識度:98.0%同意,2.0%部分同意);(2)術前評估模塊需包含風險評估和術前準備(共識度:97.4%同意,2.5%部分同意,0.1%不同意);(3)手術記錄模塊需包含手術名稱、手術過程、術后管理(共識度:95.3%同意,3.1%部分同意,1.6%不同意);(4)術后病理登記模塊需包含病理結果、分期等(共識度:96.9%同意,3.1%部分同意);(5)隨訪管理模塊需要制定合適的隨訪計劃和隨訪記錄(共識度:98.4%同意,1.6%部分同意)。
共識3:將門診病歷納入結構化電子病歷體系,并制定相應的書寫規范(共識度:98.7%同意,1.3%不同意)。
3.3 錄入方式
胸外科電子病歷推薦在診療術語、疾病編碼、臨床文檔、檢驗檢查結果等方面實現標準化;入院記錄、手術記錄、檢驗項目和部分檢查項目等數據實現結構化。
3.3.1 診療術語標準化
3.3.1.1 術語標準化
推薦采用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編寫的《胸外科疾病標準化診療術語》。
3.3.1.2 疾病編碼標準化
采用國際通用的醫學術語編碼系統,如ICD-10(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SNOMED CT(系統化命名醫學臨床術語)、ICD-9-CM-3(手術編碼)、LOINC(實驗室檢查項目)等標準化醫學術語和編碼系統,確保術語的一致性和準確性。
3.3.1.3 腫瘤分類標準化
推薦使用國際抗癌聯盟、國際肺癌協會、美國癌癥聯合會公布的第9版胸部腫瘤分期系統(TNM),若版本更新,推薦使用更新版本。肺結節分級推薦采用Lung-RADS分類系統。
3.3.1.4 臨床文檔標準化
鼓勵在結合科室診療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推動臨床文檔的標準化及電子病歷各項基本內容的規范化,例如入院記錄主訴、現病史、既往史等完整記錄,手術記錄中的病理診斷、手術過程、術中出血量等。
3.3.1.5 檢驗檢查結果標準化
采用統一的格式和單位記錄各類檢驗檢查結果(如肺功能、血液指標)。鼓勵推動全國胸部CT報告診斷的標準化,包括檢查部位、檢查方法、影像所見、影像診斷。鼓勵推動全國術后病理診斷報告的標準化,包括特征圖像、大體所見、特殊檢查、病理診斷。
3.3.1.6 建立數據質量控制體系
建立胸外科電子病歷數據錄入指南,可以規范和標準化病歷書寫流程。指南涵蓋使用標準化術語、統一格式和計量單位的具體要求,并詳細規定入院記錄、體格檢查、手術記錄等各個環節的設置規范和數據校對流程。通過這些措施,確保病歷數據的一致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從而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
3.3.2 數據結構化
鼓勵各個醫院進行系統規劃,做好胸外科電子病歷的結構化,采取以下關鍵步驟和策略。
3.3.2.1 胸外科特有數據元素創建標準化的結構
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職業等);胸部疾病特有的癥狀和體征;常見的胸外科診斷;胸外科手術和操作;特殊檢查結果(如肺功能、支氣管鏡等)。
3.3.2.2 開發智能化錄入界面
設計符合胸外科工作流程的用戶界面,包括下拉菜單選擇標準化術語、結構化表單填寫常規檢查項目、智能提示系統輔助醫師選擇合適的術語。且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打通醫院內各模塊壁壘,自動獲取醫囑信息、檢查檢驗結果等,并整理于病程等內容中,確保信息準確完整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
3.3.2.3 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從非結構化文本中提取關鍵信息,自動識別病歷中的診斷、癥狀、治療等關鍵信息,將提取的信息映射到標準化術語,通過整合結構化、標準化數據,建立數據倉庫。
3.3.3 電子病歷錄入方式的優選模式
目前,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結構化、模塊化錄入與自定義錄入相結合,既符合數據整理收集又符合患者個體化病情。
共識4: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采用標準化的術語、結構化的錄入模板和數據庫格式(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5: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采用標準化的接口對接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系統)。采用HL7、FHIR等標準化接口實現與實驗室信息系統(LIS)和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PACS)的數據共享,必要時可開發移動端訪問電子病歷系統(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6: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打通醫院內各模塊壁壘,自動獲取醫囑信息、檢查檢驗結果等,并整理于病程等內容中(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7: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結構化、模塊化錄入與自定義錄入模式相結合(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3.4 基本功能及專科特色功能
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跨科室溝通與協作,且應支持無縫整合臨床實踐和科研活動。在情況允許下,推薦胸外科電子病歷具備以下專科特色功能,包括患者集成視圖、臨床決策、圖像輔助診斷、肺部三維重建與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輔助功能、肺結節生長預測和隨訪管理等。
多學科協作對于提高醫療質量、優化患者診療方案至關重要。通過信息化手段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跨科室溝通與協作。虛擬平臺和病例共享可以方便專家隨時、隨地參與討論。標準化路徑和專用模板有助于規范多學科協作流程。系統間的無縫對接則可以實現信息及時共享與整合,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診療服務。
設計支持臨床研究的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對于推動醫學進步和提高患者護理質量至關重要。既要滿足日常臨床工作的需求,還需要考慮到各類研究活動的特殊要求。系統應支持無縫整合臨床實踐和科研活動,為醫務人員提供強大的工具來收集、管理和分析高質量的臨床數據。通過采用標準化的數據結構、先進的數據管理技術和靈活的分析工具,系統可以大大提高研究效率,促進多中心協作,并支持從觀察性研究到復雜臨床試驗的各種研究類型。基于技術和功能的實現,打造胸外科綜合性數據集合,用于儲存與管理胸外科患者相關的各種臨床信息。數據庫的設計全面覆蓋胸外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隨訪全過程,同時滿足臨床實踐和科研需求。
專科特色功能方面,推薦硬件設備較好的醫院開展,例如(1)患者集成視圖:建立360°患者全息視圖,整合檢查檢驗、醫囑、手術麻醉、重癥監護等報告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視圖,使醫務人員能夠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診療過程和治療方案。若條件允許,集成視圖可進一步整合院前患者信息和外院患者診療信息,以及以身份證為主索引的歷次診療信息,以助于醫務人員進一步判斷病情。(2)臨床決策系統:作為智能輔助工具,應用于胸外科臨床診療全過程。通過數據分析提供病情評估、術前評估、術后跟蹤;基于大量病歷數據和臨床指南,提供診療建議;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推薦個性化的手術方案和術后管理方案;提供手術路徑規劃、風險評估等支持;實時監控患者術后的各項指標,及時發現并處理術后并發癥;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和建議,促進患者早日康復。(3)圖像輔助診斷技術:電子病歷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實現肺結節自動識別,計算結節體積大小、長短/有效直徑、平均CT值等常用指標,提取結節的特征:是否分葉、毛刺、與胸壁和血管的關聯等,進而提示結節的風險程度,快速、準確生成結構化的診斷報告,輔助醫師診療,減少肺結節漏診。(4)閉環系統:推薦建設輸血閉環、病理閉環、手術閉環、用藥閉環等。通過閉環管理,確定胸外科診療清晰、標準化的工作流程,閉環內業務的各個環節都線上化,工作流程、工作標準、工作信息都實現可追溯,提高醫療效率,保障醫療安全。(5)肺部三維重建+AR技術:基于肺部薄層CT數據,利用三維重建技術,精確定位肺結節部位,顯示肺段的解剖結構以及肺段支氣管、血管的變異情況,明確肺部結節的肺段歸屬。利用AR技術,實現肺部結構三維可視化,有助于制定手術計劃,指導術中識別靶段支氣管、血管等,降低醫療風險[23]。(6)多模態肺結節生長動力預測系統:肺結節早期檢測和準確預測其生長動力學對于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鼓勵建設多模態肺結節生長預測,利用CT圖像數據,使用卷積神經網絡從圖像中提取多尺度、多層次的特征,結合電子病歷患者信息(病史、家族史、患者主訴、腫瘤指標、循環細胞學檢測、基因檢測等),通過機器學習算法進行結節生長的動力學預測,輸出結節的生長曲線和潛在的惡性風險,幫助醫師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決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通過電子病歷的基本功能和專科特色功能,為患者和醫師提供完善、便捷、準確、全面的病歷系統。基于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診療方案和全程管理。
共識8:為促進多學科診療,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通過信息化手段打破學科壁壘,如建立虛擬平臺、推進病例共享、使用專用模板等(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9: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支持無縫整合臨床實踐和科研活動,為醫務人員提供強大的工具來收集、管理和分析高質量的臨床數據(共識度:99.0%同意,1.0%不同意)。
共識10: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具備包括集成視圖、臨床決策、圖像輔助診斷、三維重建與AR技術輔助、肺結節生長預測、隨訪管理等專科特色功能(共識度:96.4%同意,2.0%部分同意,1.6%不同意)。
3.5 質量控制
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的質量控制是確保患者安全、提高醫療質量和支持科研創新的關鍵環節。在該高度專業化和風險較高領域,高質量的病歷記錄不僅是法律要求,更是臨床決策、學術研究和醫療管理的基礎。系統應用的初始,技術提供方應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并提供長期穩定的技術支持。
有效的質量控制應該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系統工程,涵蓋從數據錄入到審核、從實時監控到長期評估的各個環節。其需要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如AI和大數據分析,同時也要考慮醫療實踐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一個理想的質量控制系統應該能夠在不增加醫務人員工作負擔的前提下,提高病歷的完整性、準確性和規范性,并為持續質量改進提供有力支持。
3.5.1 開發智能化的病歷書寫規范提示功能
集成最新胸外科病歷書寫規范和指南。提供實時的語法和術語使用建議。根據不同病種和手術類型,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模板。設置常見錯誤的自動糾正功能。提供醫學術語的智能聯想和補全功能。集成醫學詞典,支持術語的即時查詢和解釋。
3.5.2 建立基于AI的病歷質量自動評估系統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病歷內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開發機器學習模型,評估病歷各個章節的質量分數。自動識別關鍵診療信息的缺失或矛盾。比對歷史高質量病歷,提供改進建議。生成病歷質量評估報告,包括優缺點分析。建立質量評估的持續學習和優化機制。
3.5.3 實施分級授權的病歷審核機制
設置多級審核流程,如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醫師逐級審核。根據醫師職級和經驗,分配不同的審核權限。提供電子簽名功能,確保審核的法律效力。設置審核時限提醒,確保及時完成審核。允許審核人員添加修改建議和評語。建立審核歷史記錄,便于追蹤和管理。
3.5.4 設置關鍵信息的強制填寫和邏輯檢查
識別并標記胸外科關鍵診療信息字段,實施強制填寫機制,確保重要信息不被遺漏。開發智能邏輯檢查算法,驗證數據的合理性。提供即時反饋,指出可能的錯誤或不一致。設置數據范圍限制,預防極端值的輸入。支持多源數據的交叉驗證,支持檢驗結果與臨床診斷的一致性檢查。
3.5.5 開發實時的病歷完整性和一致性檢查工具
實時監控病歷各個章節的完成度。自動比對入院記錄、手術記錄和出院小結等關鍵文書的一致性。檢查診斷、治療計劃和實際治療措施之間的邏輯關系。提供可視化的完整性指示器,直觀顯示病歷狀態。支持自定義檢查規則,適應不同類型病例的特殊需求。生成病歷完整性和一致性報告,便于醫師快速定位問題。
3.5.6 建立病歷質量問題的自動反饋和整改跟蹤機制
設計自動化的質量問題通知系統,及時提醒相關醫師。提供問題分類和優先級排序功能,便于有序整改。建立整改任務管理平臺,支持任務分配和進度跟蹤。實現整改過程的全程記錄,包括修改內容和時間戳。提供整改效果的自動評估功能。生成定期的質量改進報告,支持持續質量管理。建立病歷質量的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平臺。
共識11: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制定質量控制標準和操作規范并及時進行內部審核和外部評估,增加數據分析統計模塊,實現持續質量改進(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12: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制定詳細的用戶培訓計劃、提供穩定可靠的技術支持(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13:胸外科電子病歷應涵蓋門診、住院、醫技、后勤等各個部門,實現實時監控醫療流程和關鍵指標,為醫院管理層提供全面的決策支持(共識度:93.3%同意,2.0%部分同意,4.7%不同意)。
3.6 示范推廣及發展方向
胸外科電子病歷應形成規范模板并向基層醫院推廣,且應實現區域醫療信息共享,方便患者在不同醫院之間轉診和就醫,避免重復檢查。通過建立安全的多中心數據交換平臺,實現數據標準化和映射功能,確保不同中心數據的一致性,以進一步支持國家數據庫建設,幫助實現治療的同質性以及相關規范制定等。通過提供協作研究項目管理工具,支持任務分配、進度跟蹤、即時通訊等。
支持遠程醫療服務的功能主要通過多方面的技術集成和創新來實現,包括建立實時音視頻交互的遠程會診模塊,開發便于醫師隨時訪問和更新病歷的移動端應用,支持遠程影像和病理診斷,為患者提供術后遠程隨訪和管理的應用以及整合遠程監護功能用于高風險患者的術后管理。遠程功能的整合不僅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高質量的醫療資源得以更廣泛共享,還提高了診療效率和患者管理的便捷性,能夠支持更靈活、高效的醫療協作模式,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并為患者提供更連續、個性化的照護,從而顯著改善整體醫療體驗和治療效果。
在獲取權限及安全性方面,電子病歷數據庫應該設置權限,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保護患者隱私,患者應可以獲取自己相關的部分數據,醫護應獲得管理同意后可查看相應數據。
共識14:基于目前電子病歷發展現狀,應形成規范模板并向基層醫院推廣(共識度:96.7%同意,3.3%不同意)。
共識15:胸外科電子病歷應實現區域醫療信息共享,方便患者在不同醫院間轉診和就醫,避免重復檢查(共識度:95.3%同意,2.0%部分同意,2.7%不同意)。
共識16:胸外科電子病歷應通過多方面的技術集成和創新來實現遠程醫療服務的功能(共識度:99.5%同意,0.5%部分同意)。
共識17: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促進多中心協作,以支持國家級數據庫建設(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18: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的未來可以借助AI和大數據分析實現電子病歷的高質量發展并與國際接軌(共識度:97.9%同意,2.1%不同意)。
共識19:電子病歷數據庫應允許醫護和患者雙方共同獲取,并設置相關權限(共識度:83.3%同意,16.7%不同意)。
4 結語
住院電子病歷在胸外科工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能提高醫療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可用性,優化臨床工作流程,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還能顯著提升診療質量、減少醫療錯誤和提高患者安全性。標準化、結構化、融合不同功能的綜合電子病歷系統的推廣,確保了各級醫療機構間數據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便于信息共享和協作,能夠更好地支持數據分析和研究,提高醫療決策的科學性,為未來多中心臨床研究和大數據分析奠定基礎,推動個性化醫療和精準醫療的發展,也能夠更好地輔助診療,提高胸外科學科建設水平。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的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將更加智能化和互聯互通,集成AI、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為醫療決策提供更為堅實和深入的技術支持。專家組相信,在各級醫療機構和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電子病歷的廣泛應用必將推動胸外科醫療水平的持續進步,為患者帶來更優質的醫療體驗和健康保障。胸外科信息技術的未來發展將不斷突破現有局限,為實現更加智能化、精細化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開辟新的道路。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本共識制定無任何企業贊助。
共識聲明:所有參與本共識制定的專家均聲明,以客觀的從業知識、研究數據和臨床經驗為基礎,全體專家經過充分交流與深入探討,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形成本共識。
免責聲明:本共識內容僅代表參與制定的專家的指導性意見,旨在為臨床醫師提供參考,并非強制遵循的標準,與本共識不一致的做法不代表錯誤或不當。
撰寫專家:耿國軍(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汪路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湯明坤(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金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朱曉雷(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嘯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葉峰(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莫軍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王輝(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米彥軍(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葉冠志(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顧問(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陳椿(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陳克能(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陳亮(江蘇省人民醫院),陳奇勛(浙江省腫瘤醫院),方文濤(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高樹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高文(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耿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顧春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韓開寶(廈門弘愛醫院),何建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云超(云南省腫瘤醫院),姜格寧(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姜宏景(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康明強(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李鶴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李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李強(四川省腫瘤醫院),李單青(北京協和醫院),李小飛(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胸科醫院),梁朝陽(中日友好醫院),劉會平(臺灣長庚醫院),劉建陽(吉林省腫瘤醫院),劉倫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彥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劉陽(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馬海濤(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馬金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譚鋒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田輝(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涂遠榮(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述民(北部戰區總醫院),吳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許榮譽(泉州市第一醫院),許志揚(莆田市第一醫院),喻本桐(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喻風雷(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張春芳(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張蘭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張遜(天津市胸科醫院),張奕(漳州市醫院),趙珩(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趙松(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鐘文昭(廣東省人民醫院)
討論專家(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蔡開燦(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曹慶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陳定柱(漳州市醫院),陳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陳秋強(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陳劭賡(泉州市第一醫院),陳舒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樹興(福建省福州肺科醫院),陳文斌(平和縣醫院),陳文樹(福建省立醫院),陳獻國(金華市中心醫院),陳志軍(舟山醫院),崔永(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戴藝強(廈門市海滄醫院),段紅兵(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范虹(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范軍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付軍科(西安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葛棣(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郭超(北京協和醫院),郭明(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郭天興(福建省立醫院),郭偉溪(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韓泳濤(四川省腫瘤醫院),韓育寧(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韓子陽(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何正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何忠良(浙江省省立同德醫院),洪素千(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洪銀城(廈門市第三醫院),胡素賢(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海濤(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日勝(溫州市中心醫院),黃志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江洪(西湖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姜濤(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蔣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健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賴繁彩(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晨蔚(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成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李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李樹本(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向楠(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旭(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占清(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廖永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林慧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林江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林勇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劉剛(吉林省腫瘤醫院),劉宏旭(遼寧省腫瘤醫院),劉榮幸(龍巖市第二醫院),柳碩巖(福建省腫瘤醫院),龍浩(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魯繼斌(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呂望(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呂振業(溫州市人民醫院),馬良赟(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馬少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馬永富(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梅新宇(安徽省立醫院),聶廣杰(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潘小杰(福建省立醫院),彭俊(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彭笑怒(煙臺毓璜頂醫院),彭忠民(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蒲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強光亮(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貴賓(廣東省人民醫院),邱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沈國義(漳州市醫院),沈琦斌(湖州市中心醫院),沈韋羽(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石思恩(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蘇志勇(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孫大強(天津市胸科醫院),孫偉(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孫藝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唐建(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安生(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楓(福建省腫瘤醫院),王光鎖(深圳市人民醫院),王海濤(浙江省人民醫院),王繼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劍翁(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金洲(臺灣高雄長庚醫院),王軍(杭州市中醫院),王明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王濤(南京鼓樓醫院),王志強(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翁文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吳敬勛(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衛兵(江蘇省人民醫院),吳顯寧(安徽省立醫院),吳旭輝(麗水市人民醫院),邢明亮(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徐海鵬(福建省腫瘤醫院),徐全(江西省人民醫院),許建新(莆田市第一醫院),許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薛磊(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薛濤(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閆小龍(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楊建勝(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楊運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葉波(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葉敏華(浙江省臺州醫院),喻光懋(紹興市人民醫院),于修義(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于振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曾志勇(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張海云(廈門長庚醫院),張軍(嘉興市第二醫院),張臨友(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張真榕(中日友好醫院),趙寶生(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趙德平(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鄭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鄭乾(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朱坤壽(福建省腫瘤醫院),朱有才(浙江省榮軍醫院)
審稿專家(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艾合買江·依米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醫院),包傳恩(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包飛潮(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曹云鵬(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岑浩峰(寧波市鄞州第二醫院),陳鋒夏(海南省人民醫院),陳克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陳銘伍(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天翔(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陳元美(福建省腫瘤醫院),陳祖奎(景寧畬族自治縣人民醫院),程遠大(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崔鍵(哈爾濱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董禮文(杭州市中醫院),杜泉(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范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谷志濤(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關軍(莆田市第一醫院),郭占林(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何進喜(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何榮琦(泉州市第一醫院),何相峰(諸暨市人民醫院),胡鴻(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胡蒙(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胡樹橋(龍巖市第二醫院),胡文濤(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志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江飛保(常山縣人民醫院),江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蔣友華(浙江省腫瘤醫院),金根標(柯橋區中醫醫院醫共體總院),蘭峻斌(廈門市海滄醫院),冷雪峰(四川省腫瘤醫院),李碧峰(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李彬(酒泉市第二人民醫院),李兵(會澤縣人民醫院),李棟(甘肅省腫瘤醫院),李高峰(云南省腫瘤醫院),李猛(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李先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李昕(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李鑫(天津市胸科醫院),李躍(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李忠誠(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林楚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劉俊峰(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柳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劉文(赤壁市人民醫院),柳陽春(江西省人民醫院),劉源煒(縉云縣人民醫院),盧笛(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馬千里(中日友好醫院),茅乃權(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南海霖(樂清市人民醫院),尼平(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聶強(廣東省人民醫院),齊博(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邱明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邱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曲昌發(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任萬剛(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宋承軍(寧波市奉化區人民醫院),蘇宗毅(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孫詮(山西省腫瘤醫院),孫艷彬(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譚群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陶國衛(海鹽縣人民醫院),王博(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王端端(廈門市第五醫院),王平(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王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仁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王維杰(象山縣第一人民醫院),王新(南陽市中心醫院),魏立(河南省人民醫院),魏益平(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吳楠(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吳慶琛(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步遠(平陽縣人民醫院),徐俊(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徐美青(安徽省立醫院),徐松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閻石(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閆萬璞(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楊剛(銅陵市立醫院),楊明磊(寧波市第二醫院),詹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廣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國飛(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張昊(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張洪兵(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張勁草(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張美清(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張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趙軍(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鄭大為(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鄭志民(晉江市醫院),鐘方明(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周江川(平和縣醫院),周勇安(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朱峰(安徽省胸科醫院),祝明華(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祝鑫海(浙江醫院),祝子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1 背景概述
1.1 電子病歷的基本概念
電子病歷系統是指醫療機構內部支持電子病歷信息的采集、存儲、訪問和在線幫助,并圍繞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效率而提供信息處理和智能化服務功能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既包括應用于門(急)診、病房的臨床信息系統,也包括檢查檢驗、病理、影像、心電、超聲等醫技科室的信息系統[1]。
近年來,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發〔2018〕20號)[2]、《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管理辦法(試行)》《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標準(試行)》(國衛辦醫函〔2018〕1079號)[3]和《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工作規程和專家管理辦法》(國衛醫研函〔2021〕7號)[4]等一系列政策,推進了我國電子病歷的建設和發展。
1.2 胸外科電子病歷建設的必要性
胸外科作為專科化程度較高的科室,其住院患者病情復雜、手術風險高、術后管理要求嚴格,對電子病歷的需求尤為迫切。形成統一規范專科住院電子病歷的共識,能夠規范診療流程,確保各個環節的信息記錄完整、準確,提高臨床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可簡化病歷書寫流程、減少醫務人員的工作負擔、提升病歷產出效率,從而使醫護人員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患者診療和護理;規范的電子病歷系統可以全面記錄患者病情、診療經過和術后管理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術后恢復和并發癥監測的質量、減少醫療風險、確保患者的診療安全。采用標準化、結構化的胸外科電子病歷,有利于高質量數據的采集和運用、支撐臨床決策、提升醫療服務的精準度和科學性[5]。通過信息標準化和共享互通,有利于全國性胸部疾病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胸外科專病中心或專科聯盟建設,提高我國胸部疾病診療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為后期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產品的轉化應用奠定基礎[6]。
1.3 胸外科電子病歷國內發展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數據庫技術、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也進入技術進步階段,現階段我國大型醫院的胸外科普遍都建設有專科病歷系統,開始進入“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功能整合,典型特征是從傳統病歷到全電子病歷,系統從分散存儲到整合共享,功能也得到了顯著擴展和集成,包括融合電子處方、醫囑管理、影像存儲和傳輸系統、實驗室信息系統等。隨著系統功能的不斷完善、數據采集的便捷性提升以及數據標準的逐步統一,一些醫療機構通過整合臨床數據,逐步向智能電子病歷過渡,系統集成有AI輔助肺癌診斷[7-9],采用深度學習技術,應用AI對CT圖片進行識別,提高肺癌篩查和診斷效率[10]。一些醫療機構建立優化決策樹模型,能夠適用于肺癌早期輔助診斷,挖掘肺癌與電子病歷中的發病癥狀、試驗數據之間的潛在聯系,適用于肺癌臨床診療[11];建設基于電子病歷數據的胸外科肺癌臨床數據庫、食管癌臨床數據庫以及基于電子病歷數據開展的疾病預后預測模型[12]和流行病學特征差異分析[13]。一些智能系統還包括全面的患者管理和追蹤功能,通過數據分析預測患者的風險和轉歸,提升患者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1.4 胸外科電子病歷國外發展現狀
國外一些醫療機構的胸外科電子病歷借助系統性電子病歷信息完整度和信息能力,進行一些專科性的深化研究和探索。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普胸外科手術數據庫(General Thoracic Surgery Database,GTSD)利用胸外科電子病歷信息,建設為全球最大、資料最詳實的胸外科手術數據庫,通過對2002年成立以來超過283個參與機構和近62萬次手術的數據進行高質量研究,為參與機構提供研究報告,用于基準比較,并且提供質量改進建議,支持實時數據訪問和分析,確實改善醫療質量[14-15]。美國利用電子健康記錄中結構化的出院小結提供胸外科實時不良事件報告,開發了一個利用電子出院小結并嵌入數據收集字段的不良事件報告系統,為電子實時數據收集系統(electronic real-time data collection system,ERD),數據每日自動轉移到基于網絡的報告系統,評估并捕捉手術過程和并發癥方面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ERD表現出100%的敏感性、特異性、PPV和NPV,κ值為1.0,顯示出非常高的準確性,表明電子健康記錄結構化出院小結可以有效實現胸外科的實時不良事件報告,相比以往的報告方法具有顯著優勢[16]。在機器人輔助手術越來越普遍和醫保控費規范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醫療收費的準確性,成為一個重要內容。有研究團隊[17]通過調整電子病歷系統,顯著降低收費的錯誤率,避免過度收費,以確保手術室操作符合規定流程。一些研究[18]開發和比較多模態融合模型,將來自影像的體積像素數據與臨床患者數據結合,實現肺動脈栓塞風險分層的自動化,可以提升疾病嚴重程度評估的準確性,強調了多模態方法在臨床決策中的價值和優勢。在現有肺癌篩查服務或項目的臨床環境中,建設可以支持決策的項目推薦,并集成標準化的推薦模板以提高推薦率和合規性[19]。計算機輔助診斷和治療(CAD/CAT)是一個迅速發展的醫學領域,其利用計算機技術和遠程醫療來輔助各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隨著技術的發展,利用數字工具實現遠程患者監測,例如數字吸入器、肺功能測試和電子日記,并整合到電子病歷中,醫護人員可以利用這些信息做出基于證據的最佳診斷,并推薦最有效的治療方案[20]。
2 共識形成過程
本共識由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吳階平醫學基金會肺癌專業委員會、浙江省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和福建省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發起,組建共識專家組和共識工作組。工作組主要由胸外科臨床醫師及信息化建設和病案管理人員等多學科組成。專家組成員包括來自胸外科醫務人員、信息管理專家、病案管理人員、信息系統開發工程師等,確保共識內容的科學性與實用性。該共識適用于胸外科醫師及醫院信息管理人員和軟件開發公司,旨在規范住院患者電子病歷的管理與使用,特別是針對胸外科手術患者的住院病歷記錄和數據管理。目標人群為胸外科患者,特別是涉及復雜手術和長時間住院管理的病例。推薦意見形成過程首先由共識專家成員對收集的住院電子病歷問題進行篩選,通過在線問卷與電子郵件溝通等方式最終篩選出主要關鍵問題;隨后在充分評價證據的基礎上,廣泛征求專家組意見,形成共識推薦意見和推薦等級。參考推薦分級的評估、制定與評價(GRADE)方法,形成共識要求“同意”的票數超過80%,否則不達成共識。經過專家組兩輪在線問卷、電子郵件溝通及線上會議討論,最終定稿。
3 胸外科電子病歷專家共識
3.1 行業標準及規范
胸外科電子病歷要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要求,符合《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衛醫政發〔2010〕24號)[21]、《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衛醫政發〔2010〕114號)[1]、《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標準(試行)》(國衛辦醫函〔2018〕1079號)[3]、《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試行)》(國衛辦醫發〔2017〕8號)[22]等規范性文件,同時電子病歷設計要符合《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WS364.X-2011衛生信息數據元值域代碼》《WS445.X-2014電子病歷基本數據集》《醫院信息平臺基本交互規范》等內容。
共識1: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需符合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患者知情同意和數據安全(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3.2 基本內容
胸外科電子病歷的基本內容和功能要符合國家電子病歷基本規范,主要有病案首頁、入院記錄、首次病程記錄、一般病程記錄、手術記錄、術前小結及討論記錄、出院記錄或死亡記錄、疾病討論記錄、醫囑單、檢驗檢查記錄、知情同意書、護理記錄、其他相關記錄等。在每份記錄內,遵照國家電子病歷規范完成相關內容。建議增加術后隨訪模塊,并設計相關內容,以對后續患者指導及統計分析提供支持。建議對于胸外科特定病種的常見場景,將門診病歷納入結構化電子病歷體系,并制定相應的書寫規范,門診病歷按照住院電子病歷系統設置,并可與住院病歷相互查詢及引用,以對病歷完善程度及術后隨訪提供支持。
共識2: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模塊設計需要包含病歷記錄模塊、術前評估模塊、手術記錄模塊、術后病理登記模塊、隨訪管理模塊(共識度:96.9%同意,3.1%部分同意)。
其中,(1)病歷記錄模塊需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入院記錄、出院記錄、病史記錄、檢查檢驗結果等(共識度:98.0%同意,2.0%部分同意);(2)術前評估模塊需包含風險評估和術前準備(共識度:97.4%同意,2.5%部分同意,0.1%不同意);(3)手術記錄模塊需包含手術名稱、手術過程、術后管理(共識度:95.3%同意,3.1%部分同意,1.6%不同意);(4)術后病理登記模塊需包含病理結果、分期等(共識度:96.9%同意,3.1%部分同意);(5)隨訪管理模塊需要制定合適的隨訪計劃和隨訪記錄(共識度:98.4%同意,1.6%部分同意)。
共識3:將門診病歷納入結構化電子病歷體系,并制定相應的書寫規范(共識度:98.7%同意,1.3%不同意)。
3.3 錄入方式
胸外科電子病歷推薦在診療術語、疾病編碼、臨床文檔、檢驗檢查結果等方面實現標準化;入院記錄、手術記錄、檢驗項目和部分檢查項目等數據實現結構化。
3.3.1 診療術語標準化
3.3.1.1 術語標準化
推薦采用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編寫的《胸外科疾病標準化診療術語》。
3.3.1.2 疾病編碼標準化
采用國際通用的醫學術語編碼系統,如ICD-10(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SNOMED CT(系統化命名醫學臨床術語)、ICD-9-CM-3(手術編碼)、LOINC(實驗室檢查項目)等標準化醫學術語和編碼系統,確保術語的一致性和準確性。
3.3.1.3 腫瘤分類標準化
推薦使用國際抗癌聯盟、國際肺癌協會、美國癌癥聯合會公布的第9版胸部腫瘤分期系統(TNM),若版本更新,推薦使用更新版本。肺結節分級推薦采用Lung-RADS分類系統。
3.3.1.4 臨床文檔標準化
鼓勵在結合科室診療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推動臨床文檔的標準化及電子病歷各項基本內容的規范化,例如入院記錄主訴、現病史、既往史等完整記錄,手術記錄中的病理診斷、手術過程、術中出血量等。
3.3.1.5 檢驗檢查結果標準化
采用統一的格式和單位記錄各類檢驗檢查結果(如肺功能、血液指標)。鼓勵推動全國胸部CT報告診斷的標準化,包括檢查部位、檢查方法、影像所見、影像診斷。鼓勵推動全國術后病理診斷報告的標準化,包括特征圖像、大體所見、特殊檢查、病理診斷。
3.3.1.6 建立數據質量控制體系
建立胸外科電子病歷數據錄入指南,可以規范和標準化病歷書寫流程。指南涵蓋使用標準化術語、統一格式和計量單位的具體要求,并詳細規定入院記錄、體格檢查、手術記錄等各個環節的設置規范和數據校對流程。通過這些措施,確保病歷數據的一致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從而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
3.3.2 數據結構化
鼓勵各個醫院進行系統規劃,做好胸外科電子病歷的結構化,采取以下關鍵步驟和策略。
3.3.2.1 胸外科特有數據元素創建標準化的結構
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職業等);胸部疾病特有的癥狀和體征;常見的胸外科診斷;胸外科手術和操作;特殊檢查結果(如肺功能、支氣管鏡等)。
3.3.2.2 開發智能化錄入界面
設計符合胸外科工作流程的用戶界面,包括下拉菜單選擇標準化術語、結構化表單填寫常規檢查項目、智能提示系統輔助醫師選擇合適的術語。且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打通醫院內各模塊壁壘,自動獲取醫囑信息、檢查檢驗結果等,并整理于病程等內容中,確保信息準確完整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
3.3.2.3 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從非結構化文本中提取關鍵信息,自動識別病歷中的診斷、癥狀、治療等關鍵信息,將提取的信息映射到標準化術語,通過整合結構化、標準化數據,建立數據倉庫。
3.3.3 電子病歷錄入方式的優選模式
目前,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結構化、模塊化錄入與自定義錄入相結合,既符合數據整理收集又符合患者個體化病情。
共識4: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采用標準化的術語、結構化的錄入模板和數據庫格式(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5: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采用標準化的接口對接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系統)。采用HL7、FHIR等標準化接口實現與實驗室信息系統(LIS)和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PACS)的數據共享,必要時可開發移動端訪問電子病歷系統(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6: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打通醫院內各模塊壁壘,自動獲取醫囑信息、檢查檢驗結果等,并整理于病程等內容中(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7: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結構化、模塊化錄入與自定義錄入模式相結合(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3.4 基本功能及專科特色功能
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跨科室溝通與協作,且應支持無縫整合臨床實踐和科研活動。在情況允許下,推薦胸外科電子病歷具備以下專科特色功能,包括患者集成視圖、臨床決策、圖像輔助診斷、肺部三維重建與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輔助功能、肺結節生長預測和隨訪管理等。
多學科協作對于提高醫療質量、優化患者診療方案至關重要。通過信息化手段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跨科室溝通與協作。虛擬平臺和病例共享可以方便專家隨時、隨地參與討論。標準化路徑和專用模板有助于規范多學科協作流程。系統間的無縫對接則可以實現信息及時共享與整合,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診療服務。
設計支持臨床研究的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對于推動醫學進步和提高患者護理質量至關重要。既要滿足日常臨床工作的需求,還需要考慮到各類研究活動的特殊要求。系統應支持無縫整合臨床實踐和科研活動,為醫務人員提供強大的工具來收集、管理和分析高質量的臨床數據。通過采用標準化的數據結構、先進的數據管理技術和靈活的分析工具,系統可以大大提高研究效率,促進多中心協作,并支持從觀察性研究到復雜臨床試驗的各種研究類型。基于技術和功能的實現,打造胸外科綜合性數據集合,用于儲存與管理胸外科患者相關的各種臨床信息。數據庫的設計全面覆蓋胸外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隨訪全過程,同時滿足臨床實踐和科研需求。
專科特色功能方面,推薦硬件設備較好的醫院開展,例如(1)患者集成視圖:建立360°患者全息視圖,整合檢查檢驗、醫囑、手術麻醉、重癥監護等報告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視圖,使醫務人員能夠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診療過程和治療方案。若條件允許,集成視圖可進一步整合院前患者信息和外院患者診療信息,以及以身份證為主索引的歷次診療信息,以助于醫務人員進一步判斷病情。(2)臨床決策系統:作為智能輔助工具,應用于胸外科臨床診療全過程。通過數據分析提供病情評估、術前評估、術后跟蹤;基于大量病歷數據和臨床指南,提供診療建議;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推薦個性化的手術方案和術后管理方案;提供手術路徑規劃、風險評估等支持;實時監控患者術后的各項指標,及時發現并處理術后并發癥;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和建議,促進患者早日康復。(3)圖像輔助診斷技術:電子病歷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實現肺結節自動識別,計算結節體積大小、長短/有效直徑、平均CT值等常用指標,提取結節的特征:是否分葉、毛刺、與胸壁和血管的關聯等,進而提示結節的風險程度,快速、準確生成結構化的診斷報告,輔助醫師診療,減少肺結節漏診。(4)閉環系統:推薦建設輸血閉環、病理閉環、手術閉環、用藥閉環等。通過閉環管理,確定胸外科診療清晰、標準化的工作流程,閉環內業務的各個環節都線上化,工作流程、工作標準、工作信息都實現可追溯,提高醫療效率,保障醫療安全。(5)肺部三維重建+AR技術:基于肺部薄層CT數據,利用三維重建技術,精確定位肺結節部位,顯示肺段的解剖結構以及肺段支氣管、血管的變異情況,明確肺部結節的肺段歸屬。利用AR技術,實現肺部結構三維可視化,有助于制定手術計劃,指導術中識別靶段支氣管、血管等,降低醫療風險[23]。(6)多模態肺結節生長動力預測系統:肺結節早期檢測和準確預測其生長動力學對于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鼓勵建設多模態肺結節生長預測,利用CT圖像數據,使用卷積神經網絡從圖像中提取多尺度、多層次的特征,結合電子病歷患者信息(病史、家族史、患者主訴、腫瘤指標、循環細胞學檢測、基因檢測等),通過機器學習算法進行結節生長的動力學預測,輸出結節的生長曲線和潛在的惡性風險,幫助醫師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決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通過電子病歷的基本功能和專科特色功能,為患者和醫師提供完善、便捷、準確、全面的病歷系統。基于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診療方案和全程管理。
共識8:為促進多學科診療,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通過信息化手段打破學科壁壘,如建立虛擬平臺、推進病例共享、使用專用模板等(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9: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支持無縫整合臨床實踐和科研活動,為醫務人員提供強大的工具來收集、管理和分析高質量的臨床數據(共識度:99.0%同意,1.0%不同意)。
共識10: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具備包括集成視圖、臨床決策、圖像輔助診斷、三維重建與AR技術輔助、肺結節生長預測、隨訪管理等專科特色功能(共識度:96.4%同意,2.0%部分同意,1.6%不同意)。
3.5 質量控制
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的質量控制是確保患者安全、提高醫療質量和支持科研創新的關鍵環節。在該高度專業化和風險較高領域,高質量的病歷記錄不僅是法律要求,更是臨床決策、學術研究和醫療管理的基礎。系統應用的初始,技術提供方應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并提供長期穩定的技術支持。
有效的質量控制應該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系統工程,涵蓋從數據錄入到審核、從實時監控到長期評估的各個環節。其需要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如AI和大數據分析,同時也要考慮醫療實踐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一個理想的質量控制系統應該能夠在不增加醫務人員工作負擔的前提下,提高病歷的完整性、準確性和規范性,并為持續質量改進提供有力支持。
3.5.1 開發智能化的病歷書寫規范提示功能
集成最新胸外科病歷書寫規范和指南。提供實時的語法和術語使用建議。根據不同病種和手術類型,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模板。設置常見錯誤的自動糾正功能。提供醫學術語的智能聯想和補全功能。集成醫學詞典,支持術語的即時查詢和解釋。
3.5.2 建立基于AI的病歷質量自動評估系統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病歷內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開發機器學習模型,評估病歷各個章節的質量分數。自動識別關鍵診療信息的缺失或矛盾。比對歷史高質量病歷,提供改進建議。生成病歷質量評估報告,包括優缺點分析。建立質量評估的持續學習和優化機制。
3.5.3 實施分級授權的病歷審核機制
設置多級審核流程,如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醫師逐級審核。根據醫師職級和經驗,分配不同的審核權限。提供電子簽名功能,確保審核的法律效力。設置審核時限提醒,確保及時完成審核。允許審核人員添加修改建議和評語。建立審核歷史記錄,便于追蹤和管理。
3.5.4 設置關鍵信息的強制填寫和邏輯檢查
識別并標記胸外科關鍵診療信息字段,實施強制填寫機制,確保重要信息不被遺漏。開發智能邏輯檢查算法,驗證數據的合理性。提供即時反饋,指出可能的錯誤或不一致。設置數據范圍限制,預防極端值的輸入。支持多源數據的交叉驗證,支持檢驗結果與臨床診斷的一致性檢查。
3.5.5 開發實時的病歷完整性和一致性檢查工具
實時監控病歷各個章節的完成度。自動比對入院記錄、手術記錄和出院小結等關鍵文書的一致性。檢查診斷、治療計劃和實際治療措施之間的邏輯關系。提供可視化的完整性指示器,直觀顯示病歷狀態。支持自定義檢查規則,適應不同類型病例的特殊需求。生成病歷完整性和一致性報告,便于醫師快速定位問題。
3.5.6 建立病歷質量問題的自動反饋和整改跟蹤機制
設計自動化的質量問題通知系統,及時提醒相關醫師。提供問題分類和優先級排序功能,便于有序整改。建立整改任務管理平臺,支持任務分配和進度跟蹤。實現整改過程的全程記錄,包括修改內容和時間戳。提供整改效果的自動評估功能。生成定期的質量改進報告,支持持續質量管理。建立病歷質量的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平臺。
共識11: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制定質量控制標準和操作規范并及時進行內部審核和外部評估,增加數據分析統計模塊,實現持續質量改進(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12: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制定詳細的用戶培訓計劃、提供穩定可靠的技術支持(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13:胸外科電子病歷應涵蓋門診、住院、醫技、后勤等各個部門,實現實時監控醫療流程和關鍵指標,為醫院管理層提供全面的決策支持(共識度:93.3%同意,2.0%部分同意,4.7%不同意)。
3.6 示范推廣及發展方向
胸外科電子病歷應形成規范模板并向基層醫院推廣,且應實現區域醫療信息共享,方便患者在不同醫院之間轉診和就醫,避免重復檢查。通過建立安全的多中心數據交換平臺,實現數據標準化和映射功能,確保不同中心數據的一致性,以進一步支持國家數據庫建設,幫助實現治療的同質性以及相關規范制定等。通過提供協作研究項目管理工具,支持任務分配、進度跟蹤、即時通訊等。
支持遠程醫療服務的功能主要通過多方面的技術集成和創新來實現,包括建立實時音視頻交互的遠程會診模塊,開發便于醫師隨時訪問和更新病歷的移動端應用,支持遠程影像和病理診斷,為患者提供術后遠程隨訪和管理的應用以及整合遠程監護功能用于高風險患者的術后管理。遠程功能的整合不僅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高質量的醫療資源得以更廣泛共享,還提高了診療效率和患者管理的便捷性,能夠支持更靈活、高效的醫療協作模式,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并為患者提供更連續、個性化的照護,從而顯著改善整體醫療體驗和治療效果。
在獲取權限及安全性方面,電子病歷數據庫應該設置權限,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保護患者隱私,患者應可以獲取自己相關的部分數據,醫護應獲得管理同意后可查看相應數據。
共識14:基于目前電子病歷發展現狀,應形成規范模板并向基層醫院推廣(共識度:96.7%同意,3.3%不同意)。
共識15:胸外科電子病歷應實現區域醫療信息共享,方便患者在不同醫院間轉診和就醫,避免重復檢查(共識度:95.3%同意,2.0%部分同意,2.7%不同意)。
共識16:胸外科電子病歷應通過多方面的技術集成和創新來實現遠程醫療服務的功能(共識度:99.5%同意,0.5%部分同意)。
共識17: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應促進多中心協作,以支持國家級數據庫建設(共識度:100%同意,0%不同意)。
共識18: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的未來可以借助AI和大數據分析實現電子病歷的高質量發展并與國際接軌(共識度:97.9%同意,2.1%不同意)。
共識19:電子病歷數據庫應允許醫護和患者雙方共同獲取,并設置相關權限(共識度:83.3%同意,16.7%不同意)。
4 結語
住院電子病歷在胸外科工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能提高醫療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可用性,優化臨床工作流程,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還能顯著提升診療質量、減少醫療錯誤和提高患者安全性。標準化、結構化、融合不同功能的綜合電子病歷系統的推廣,確保了各級醫療機構間數據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便于信息共享和協作,能夠更好地支持數據分析和研究,提高醫療決策的科學性,為未來多中心臨床研究和大數據分析奠定基礎,推動個性化醫療和精準醫療的發展,也能夠更好地輔助診療,提高胸外科學科建設水平。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的胸外科電子病歷系統將更加智能化和互聯互通,集成AI、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為醫療決策提供更為堅實和深入的技術支持。專家組相信,在各級醫療機構和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電子病歷的廣泛應用必將推動胸外科醫療水平的持續進步,為患者帶來更優質的醫療體驗和健康保障。胸外科信息技術的未來發展將不斷突破現有局限,為實現更加智能化、精細化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開辟新的道路。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本共識制定無任何企業贊助。
共識聲明:所有參與本共識制定的專家均聲明,以客觀的從業知識、研究數據和臨床經驗為基礎,全體專家經過充分交流與深入探討,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形成本共識。
免責聲明:本共識內容僅代表參與制定的專家的指導性意見,旨在為臨床醫師提供參考,并非強制遵循的標準,與本共識不一致的做法不代表錯誤或不當。
撰寫專家:耿國軍(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汪路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湯明坤(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金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朱曉雷(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嘯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葉峰(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莫軍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王輝(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米彥軍(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葉冠志(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顧問(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陳椿(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軍(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陳克能(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陳亮(江蘇省人民醫院),陳奇勛(浙江省腫瘤醫院),方文濤(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高樹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高文(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耿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顧春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韓開寶(廈門弘愛醫院),何建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云超(云南省腫瘤醫院),姜格寧(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姜宏景(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康明強(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李鶴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李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李強(四川省腫瘤醫院),李單青(北京協和醫院),李小飛(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胸科醫院),梁朝陽(中日友好醫院),劉會平(臺灣長庚醫院),劉建陽(吉林省腫瘤醫院),劉倫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彥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劉陽(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馬海濤(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馬金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譚鋒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田輝(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涂遠榮(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述民(北部戰區總醫院),吳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許榮譽(泉州市第一醫院),許志揚(莆田市第一醫院),喻本桐(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喻風雷(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張春芳(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張蘭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張遜(天津市胸科醫院),張奕(漳州市醫院),趙珩(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趙松(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鐘文昭(廣東省人民醫院)
討論專家(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蔡開燦(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曹慶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陳定柱(漳州市醫院),陳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陳秋強(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陳劭賡(泉州市第一醫院),陳舒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樹興(福建省福州肺科醫院),陳文斌(平和縣醫院),陳文樹(福建省立醫院),陳獻國(金華市中心醫院),陳志軍(舟山醫院),崔永(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戴藝強(廈門市海滄醫院),段紅兵(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范虹(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范軍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付軍科(西安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葛棣(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郭超(北京協和醫院),郭明(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郭天興(福建省立醫院),郭偉溪(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韓泳濤(四川省腫瘤醫院),韓育寧(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韓子陽(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何正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何忠良(浙江省省立同德醫院),洪素千(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洪銀城(廈門市第三醫院),胡素賢(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海濤(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日勝(溫州市中心醫院),黃志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江洪(西湖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姜濤(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蔣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健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賴繁彩(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晨蔚(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成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李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李樹本(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向楠(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旭(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占清(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廖永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林慧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林江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林勇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劉剛(吉林省腫瘤醫院),劉宏旭(遼寧省腫瘤醫院),劉榮幸(龍巖市第二醫院),柳碩巖(福建省腫瘤醫院),龍浩(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魯繼斌(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呂望(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呂振業(溫州市人民醫院),馬良赟(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馬少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馬永富(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梅新宇(安徽省立醫院),聶廣杰(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潘小杰(福建省立醫院),彭俊(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彭笑怒(煙臺毓璜頂醫院),彭忠民(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蒲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強光亮(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貴賓(廣東省人民醫院),邱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沈國義(漳州市醫院),沈琦斌(湖州市中心醫院),沈韋羽(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石思恩(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蘇志勇(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孫大強(天津市胸科醫院),孫偉(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孫藝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唐建(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安生(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楓(福建省腫瘤醫院),王光鎖(深圳市人民醫院),王海濤(浙江省人民醫院),王繼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劍翁(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金洲(臺灣高雄長庚醫院),王軍(杭州市中醫院),王明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王濤(南京鼓樓醫院),王志強(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翁文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吳敬勛(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衛兵(江蘇省人民醫院),吳顯寧(安徽省立醫院),吳旭輝(麗水市人民醫院),邢明亮(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徐海鵬(福建省腫瘤醫院),徐全(江西省人民醫院),許建新(莆田市第一醫院),許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薛磊(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薛濤(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閆小龍(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楊建勝(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楊運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葉波(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葉敏華(浙江省臺州醫院),喻光懋(紹興市人民醫院),于修義(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于振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曾志勇(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張海云(廈門長庚醫院),張軍(嘉興市第二醫院),張臨友(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張真榕(中日友好醫院),趙寶生(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趙德平(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鄭斌(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鄭乾(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朱坤壽(福建省腫瘤醫院),朱有才(浙江省榮軍醫院)
審稿專家(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艾合買江·依米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醫院),包傳恩(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包飛潮(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曹云鵬(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岑浩峰(寧波市鄞州第二醫院),陳鋒夏(海南省人民醫院),陳克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陳銘伍(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天翔(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陳元美(福建省腫瘤醫院),陳祖奎(景寧畬族自治縣人民醫院),程遠大(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崔鍵(哈爾濱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董禮文(杭州市中醫院),杜泉(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范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谷志濤(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關軍(莆田市第一醫院),郭占林(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何進喜(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何榮琦(泉州市第一醫院),何相峰(諸暨市人民醫院),胡鴻(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胡蒙(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胡樹橋(龍巖市第二醫院),胡文濤(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志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江飛保(常山縣人民醫院),江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蔣友華(浙江省腫瘤醫院),金根標(柯橋區中醫醫院醫共體總院),蘭峻斌(廈門市海滄醫院),冷雪峰(四川省腫瘤醫院),李碧峰(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李彬(酒泉市第二人民醫院),李兵(會澤縣人民醫院),李棟(甘肅省腫瘤醫院),李高峰(云南省腫瘤醫院),李猛(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李先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李昕(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李鑫(天津市胸科醫院),李躍(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李忠誠(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林楚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劉俊峰(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柳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劉文(赤壁市人民醫院),柳陽春(江西省人民醫院),劉源煒(縉云縣人民醫院),盧笛(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馬千里(中日友好醫院),茅乃權(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南海霖(樂清市人民醫院),尼平(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聶強(廣東省人民醫院),齊博(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邱明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邱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曲昌發(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任萬剛(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宋承軍(寧波市奉化區人民醫院),蘇宗毅(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孫詮(山西省腫瘤醫院),孫艷彬(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譚群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陶國衛(海鹽縣人民醫院),王博(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王端端(廈門市第五醫院),王平(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王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仁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王維杰(象山縣第一人民醫院),王新(南陽市中心醫院),魏立(河南省人民醫院),魏益平(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吳楠(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吳慶琛(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步遠(平陽縣人民醫院),徐俊(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徐美青(安徽省立醫院),徐松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閻石(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閆萬璞(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楊剛(銅陵市立醫院),楊明磊(寧波市第二醫院),詹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廣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國飛(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張昊(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張洪兵(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張勁草(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張美清(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張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趙軍(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鄭大為(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鄭志民(晉江市醫院),鐘方明(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周江川(平和縣醫院),周勇安(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朱峰(安徽省胸科醫院),祝明華(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祝鑫海(浙江醫院),祝子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