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廖偉豪, 李澔, 吳桂儀, 周凡琳, 汪曉東, 李立. 結直腸癌患者職業與長期預后的關系: 基于DACCA數據庫的真實世界分析.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11): 1385-1390. doi: 10.7507/1007-9424.20240301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基于真實世界場景構建的華西腸癌數據庫(Database from Colorectal Cancer,DACCA)為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數據的一系列結構化應用創造了條件。在本系列以往報道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團隊已針對數據庫構建方式與基本數據狀態完成了第一板塊“數據構建”和第二板塊“數據研究”的闡述。此后,本團隊將在第三板塊“數據庫解讀”和第四板塊“數據庫決策”中對于如何運用DACCA來解答CRC全生命周期流程中的諸多臨床問題進行系列報道。本研究屬于“數據庫解讀”第一章,即職業相關系列研究。職業作為CRC相關的危險因素[1],有必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目前有研究[2]發現,CRC患者的職業與5年生存率有關,體力勞動者較非體力勞動者死亡風險更高。但是關于患者職業與長期預后的關系還缺乏相關報道。筆者選取DACCA數據庫中職業與預后的相關數據,進一步分析在真實世界場景下職業對患者長期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庫版本
為2022年6月29日更新的DACCA數據庫。
1.2 分析目標
本研究分析不同職業患者長期預后的差異,以探究CRC患者職業與長期預后的關系。根據隨訪數據特征,選擇1、3、5及10年時間點用于預后分析,同時以腫瘤病理學TNM(pathological TNM,pTNM)分期進行亞組分析。
1.3 變量的選擇及定義
人口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及職業;腫瘤學變量,包括pTNM分期、腫瘤部位(本研究進行歸類后分為直腸和結腸)、腫瘤病理學性質、分化程度;結局變量,包括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上述變量的具體定義及分類方法詳見《數據庫建設第一部分:個人數據的標簽與結構化》[3]、《數據庫建設第五部分:結直腸癌的腫瘤特征—模塊的設計(二)》[4]、《數據庫建設第六部分:結直腸癌分期的標簽與結構化》[5]及《數據庫建設第十一部分:結直腸癌隨訪的標簽與結構化》[6]。目前最新版《職業分類與代碼》繼續將我國職業歸為8大類,仍然是依據在業人口本人所從事的工作性質的同一性進行職業分類[7]。本研究根據8大類職業再分為腦力勞動者(腦力組)和體力勞動者(體力組),進行職類分析[7-8]。本研究中,總生存對應結局指標為因任何原因死亡,疾病特異性生存對應結局指標為因CRC死亡。
1.4 數據篩選方案
根據本研究需要和每條數據的各項目情況,對此版本數據按如下步驟逐步剔除: 剔除“首次住院號”“手術日期”“隨訪終期”“生存狀態”“職業”“pTNM分期”項目出現缺失或無效或重復或真實性可疑的數據條目,同時剔除非原發癌患者的數據。
1.5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按頻數和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無序分類資料采用行×列的列聯表皮爾遜卡方(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有序分類資料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量資料經Kolmogorov-Smirnov檢驗后符合正態分布者按均數±標準差(x±s)進行統計描述并采用獨立樣本比較的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按中位數(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數(P25,P75)進行統計描述并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采用Kaplan-Meier 法繪制生存曲線,統計方法采用log-rank檢驗,特定時點的累積生存率比較采用Z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截至2022年6月29日,從數據庫中篩選出符合本次研究條件的數據1 974條(1 974例患者),其具體篩選流程與結果見圖1。1 974例患者中女768例,男1 206例;年齡 17~95歲、57(48,65)歲;腦力組349例,體力組1 625例;pTNM分期:0期19例,Ⅰ期176例,Ⅱ期757例,Ⅲ期710例,Ⅳ期312例;腫瘤部位:結腸382例,直腸1 592例;腫瘤性質:惡性黑色素瘤7例,惡性淋巴瘤1例,神經內分泌癌22例,腺癌1 472例,印戒細胞癌57例,黏液腺癌404例,鱗狀細胞癌11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50例,中分化1 304例,低分化620例。腦力組和體力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結果見表1,2組在年齡、性別、腫瘤部位、pTNM分期、腫瘤性質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體力組和腦力組在腫瘤分化程度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體力組分化程度更低(P=0.047)。


2.1 腦力組和體力組CRC患者的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情況比較結果
腦力組和體力組的生存曲線比較結果顯示,腦力組CRC患者的總生存(圖2a)和疾病特異性生存(圖2b)情況均優于體力組(χ2=13.810,P<0.01;χ2=9.870,P<0.01),尤其是腦力組相較于體力組患者其5及10年累積總生存率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均更高(P<0.05),但1及3年累積總生存率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a、b:腦力組和體力組CRC患者的OS(a)和DSS(b)曲線;c~f:pTNM分期Ⅰ(c)、Ⅱ(d)、Ⅲ(e)、Ⅳ(f)期患者中,腦力組和體力組患者的OS曲線;g~j:pTNM分期Ⅰ(g)、Ⅱ(h)、Ⅲ(i)、Ⅳ(j)期患者中,腦力組和體力組患者的DSS曲線;OS:總生存;DSS:疾病特異性生存
2.2 不同pTNM分期下腦力組和體力組CRC患者的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情況比較結果
本研究隨訪期內pTNM為0期的研究亞組(n=19)未出現結局事件,故該亞組不納入進一步分析。在pTNM分期Ⅱ期和Ⅲ期患者中,腦力組CRC患者的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情況均優于體力組(總生存曲線:Ⅱ期χ2=8.478、P<0.05,Ⅲ期χ2=6.907、P<0.05;疾病特異性生存曲線:Ⅱ期χ2=7.195、 P<0.05, Ⅲ期χ2=5.824、P<0.05),且在pTNM分期Ⅲ期患者中腦力組的5及10年累積總生存率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均高于體力組(P<0.05)。在pTNM分期Ⅰ期和Ⅳ期患者中,腦力組和體力組CRC患者的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總生存曲線:Ⅰ期χ2=1.419、P=0.234,Ⅳ期χ2=1.113、P=0.291;疾病特異性生存曲線:Ⅰ期χ2=0.167、P=0.683,Ⅳ期χ2=0.813、P=0.367)。見圖2c~2j和表3、4。


3 討論
職業與CRC的關系尚無定論。有研究提示,體力勞動職業者似乎更易罹患CRC且其長期預后較差。Rasouli等[9]的研究顯示,CRC工人患者的死亡率較失業者更高 [HR=2.09,95%CI(1.22,3.58)];還有研究[2, 10]顯示,藍領(體力勞動職業)相較于白領(腦力勞動職業)CRC患者癌癥死亡風險更高;Eloranta等[11]的研究顯示,體力勞動職業者相較于非體力勞動職業者超額死亡率更高。此外,有研究者報道腦力勞動職業CRC患者的長期預后更好。Kato等[12]的研究顯示,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屬腦力勞動職業者)較其他職業者5年生存率更高。然而也有少數研究并不支持體力勞動者在CRC患病率和長期預后方面表現更差。Reynolds等[13]的研究顯示,宇航員(屬體力勞動職業者)的結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較普通人更低。另外的觀點是,身體活動似乎是CRC的保護因素。有研究[14-15]顯示,在工作場所增加身體活動可能會降低CRC患病風險。在本研究中得出,相較于體力勞動職業CRC患者,腦力勞動職業CRC患者的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情況均更好(P<0.05),尤其體現在腦力組的5、10年累積總生存率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均更高(P<0.05),未發現二者在1、3年累積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到目前為止,多數研究結論傾向于體力勞動職業者相比腦力勞動職業者在CRC長期預后方面表現更好這一結論,但這些研究結論值得商榷。不同職業CRC患者預后的差異,可能不僅僅受到不同職業屬性帶來的勞動性質差異的影響,還受到不同職業屬性所賦予的其他因素差異的影響。我國職業與健康關系的研究[16-17]顯示,高強度工作負荷尤其是高體力要求影響健康,腦力勞動者相較于體力勞動者整體健康水平更優,而更優的健康水平可能有利于預后。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者[18]試圖總結身體活動與CRC的關聯,但并未得到確切結論。以往研究中[14-15]涉及的身體活動多為娛樂休閑性質的活動和專門的體育鍛煉,筆者認為這些身體活動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職業活動中的體力勞動,應考慮到活動的強度、形式、環境等因素的差異性。因此,一些研究發現“身體活動”對于CRC患者的益處,可能無法完全適用于體力勞動職業的CRC患者。體力勞動職業往往面臨更多職業暴露,這或許不利于其預后[19-25]。此外,體力勞動職業者往往社會經濟地位低,通常也意味著醫療條件更差,這可能也不利于其預后[26-27]。因此,對于CRC患者而言,職業與術前、術后治療是否存在關聯或許值得進一步細分研究。
鑒于pTNM分期往往是重要的預后影響因子,本研究還對CRC患者按pTNM分期進行了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 pTNM 分期中職業對生存的預測呈現出的預后特點不同,似乎pTNM Ⅱ期和pTNM Ⅲ期的腦力組CRC患者長期預后優勢較體力組患者更明顯,而未在pTNM Ⅰ和Ⅳ期患者中發現這種差異,或許可以從幾個方面解釋:本研究納入的pTNM Ⅰ期患者樣本量較少,可能影響該期2個職業組的生存率比較結果,故而未能出現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晚期(pTNM Ⅳ期)CRC患者本身預后可能就非常差,這或許掩蓋了本研究pTNM Ⅳ期中職業對生存率的影響。對于不同TNM分期患者而言,早期患者往往預后更好,晚期患者往往預后更差;然而中期患者的預后分歧較大,不太適合通過分期的早晚來預測[28]。有研究[29]顯示,同一pTNM分期患者的臨床結果和預后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尤其對于中間分期(Ⅱ期和Ⅲ期)患者。本研究恰好僅pTNM Ⅱ期和pTNM Ⅲ期患者中2個職業組的5年或10年生存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考慮到中期患者長期預后可能存在的顯著異質性會影響研究結果,本研究在不同pTNM分期亞組分析中的結果可能需要謹慎看待。
本研究依托于DACCA數據庫進行分析,從整體分析看,腦力勞動職業患者相較于體力勞動職業患者長期預后更好,而這種差異在pTNM Ⅱ期和Ⅲ期患者當中可能相對突出。本研究的結論應理性對待,因為它受到研究局限性的影響。本研究對職業的分類相對粗略,僅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類。部分職業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程度相當或者勞動性質難以明確,如《職業分類與代碼》中的第三大類(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第八大類(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難以用二分法界定勞動性質。鑒于此,本研究并未將這些類型職業的CRC患者納入研究。因此,更好的職業分類方式有待探討。本研究樣本主要為中國西南地區CRC患者,所以仍需要今后其他中心、更多樣本的研究來驗證本研究結論。從基線資料上看,本研究中不同職業組之間腫瘤分化程度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差異,這對于研究結果的潛在影響并未通過匹配等方式進行消除,也并未進行進一步的分層分析,未來需進一步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驗證職業對CRC患者長期預后的影響。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廖偉豪負責研究設計、數據分析及文章撰寫;李澔、吳桂儀及周凡琳負責數據清洗;汪曉東負責提供數據源及文章修改;李立負責文章指導。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文編號:2019年審(140)號]。
基于真實世界場景構建的華西腸癌數據庫(Database from Colorectal Cancer,DACCA)為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數據的一系列結構化應用創造了條件。在本系列以往報道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團隊已針對數據庫構建方式與基本數據狀態完成了第一板塊“數據構建”和第二板塊“數據研究”的闡述。此后,本團隊將在第三板塊“數據庫解讀”和第四板塊“數據庫決策”中對于如何運用DACCA來解答CRC全生命周期流程中的諸多臨床問題進行系列報道。本研究屬于“數據庫解讀”第一章,即職業相關系列研究。職業作為CRC相關的危險因素[1],有必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目前有研究[2]發現,CRC患者的職業與5年生存率有關,體力勞動者較非體力勞動者死亡風險更高。但是關于患者職業與長期預后的關系還缺乏相關報道。筆者選取DACCA數據庫中職業與預后的相關數據,進一步分析在真實世界場景下職業對患者長期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庫版本
為2022年6月29日更新的DACCA數據庫。
1.2 分析目標
本研究分析不同職業患者長期預后的差異,以探究CRC患者職業與長期預后的關系。根據隨訪數據特征,選擇1、3、5及10年時間點用于預后分析,同時以腫瘤病理學TNM(pathological TNM,pTNM)分期進行亞組分析。
1.3 變量的選擇及定義
人口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及職業;腫瘤學變量,包括pTNM分期、腫瘤部位(本研究進行歸類后分為直腸和結腸)、腫瘤病理學性質、分化程度;結局變量,包括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上述變量的具體定義及分類方法詳見《數據庫建設第一部分:個人數據的標簽與結構化》[3]、《數據庫建設第五部分:結直腸癌的腫瘤特征—模塊的設計(二)》[4]、《數據庫建設第六部分:結直腸癌分期的標簽與結構化》[5]及《數據庫建設第十一部分:結直腸癌隨訪的標簽與結構化》[6]。目前最新版《職業分類與代碼》繼續將我國職業歸為8大類,仍然是依據在業人口本人所從事的工作性質的同一性進行職業分類[7]。本研究根據8大類職業再分為腦力勞動者(腦力組)和體力勞動者(體力組),進行職類分析[7-8]。本研究中,總生存對應結局指標為因任何原因死亡,疾病特異性生存對應結局指標為因CRC死亡。
1.4 數據篩選方案
根據本研究需要和每條數據的各項目情況,對此版本數據按如下步驟逐步剔除: 剔除“首次住院號”“手術日期”“隨訪終期”“生存狀態”“職業”“pTNM分期”項目出現缺失或無效或重復或真實性可疑的數據條目,同時剔除非原發癌患者的數據。
1.5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按頻數和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無序分類資料采用行×列的列聯表皮爾遜卡方(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有序分類資料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量資料經Kolmogorov-Smirnov檢驗后符合正態分布者按均數±標準差(x±s)進行統計描述并采用獨立樣本比較的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按中位數(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數(P25,P75)進行統計描述并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采用Kaplan-Meier 法繪制生存曲線,統計方法采用log-rank檢驗,特定時點的累積生存率比較采用Z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截至2022年6月29日,從數據庫中篩選出符合本次研究條件的數據1 974條(1 974例患者),其具體篩選流程與結果見圖1。1 974例患者中女768例,男1 206例;年齡 17~95歲、57(48,65)歲;腦力組349例,體力組1 625例;pTNM分期:0期19例,Ⅰ期176例,Ⅱ期757例,Ⅲ期710例,Ⅳ期312例;腫瘤部位:結腸382例,直腸1 592例;腫瘤性質:惡性黑色素瘤7例,惡性淋巴瘤1例,神經內分泌癌22例,腺癌1 472例,印戒細胞癌57例,黏液腺癌404例,鱗狀細胞癌11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50例,中分化1 304例,低分化620例。腦力組和體力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結果見表1,2組在年齡、性別、腫瘤部位、pTNM分期、腫瘤性質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體力組和腦力組在腫瘤分化程度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體力組分化程度更低(P=0.047)。


2.1 腦力組和體力組CRC患者的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情況比較結果
腦力組和體力組的生存曲線比較結果顯示,腦力組CRC患者的總生存(圖2a)和疾病特異性生存(圖2b)情況均優于體力組(χ2=13.810,P<0.01;χ2=9.870,P<0.01),尤其是腦力組相較于體力組患者其5及10年累積總生存率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均更高(P<0.05),但1及3年累積總生存率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a、b:腦力組和體力組CRC患者的OS(a)和DSS(b)曲線;c~f:pTNM分期Ⅰ(c)、Ⅱ(d)、Ⅲ(e)、Ⅳ(f)期患者中,腦力組和體力組患者的OS曲線;g~j:pTNM分期Ⅰ(g)、Ⅱ(h)、Ⅲ(i)、Ⅳ(j)期患者中,腦力組和體力組患者的DSS曲線;OS:總生存;DSS:疾病特異性生存
2.2 不同pTNM分期下腦力組和體力組CRC患者的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情況比較結果
本研究隨訪期內pTNM為0期的研究亞組(n=19)未出現結局事件,故該亞組不納入進一步分析。在pTNM分期Ⅱ期和Ⅲ期患者中,腦力組CRC患者的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情況均優于體力組(總生存曲線:Ⅱ期χ2=8.478、P<0.05,Ⅲ期χ2=6.907、P<0.05;疾病特異性生存曲線:Ⅱ期χ2=7.195、 P<0.05, Ⅲ期χ2=5.824、P<0.05),且在pTNM分期Ⅲ期患者中腦力組的5及10年累積總生存率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均高于體力組(P<0.05)。在pTNM分期Ⅰ期和Ⅳ期患者中,腦力組和體力組CRC患者的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總生存曲線:Ⅰ期χ2=1.419、P=0.234,Ⅳ期χ2=1.113、P=0.291;疾病特異性生存曲線:Ⅰ期χ2=0.167、P=0.683,Ⅳ期χ2=0.813、P=0.367)。見圖2c~2j和表3、4。


3 討論
職業與CRC的關系尚無定論。有研究提示,體力勞動職業者似乎更易罹患CRC且其長期預后較差。Rasouli等[9]的研究顯示,CRC工人患者的死亡率較失業者更高 [HR=2.09,95%CI(1.22,3.58)];還有研究[2, 10]顯示,藍領(體力勞動職業)相較于白領(腦力勞動職業)CRC患者癌癥死亡風險更高;Eloranta等[11]的研究顯示,體力勞動職業者相較于非體力勞動職業者超額死亡率更高。此外,有研究者報道腦力勞動職業CRC患者的長期預后更好。Kato等[12]的研究顯示,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屬腦力勞動職業者)較其他職業者5年生存率更高。然而也有少數研究并不支持體力勞動者在CRC患病率和長期預后方面表現更差。Reynolds等[13]的研究顯示,宇航員(屬體力勞動職業者)的結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較普通人更低。另外的觀點是,身體活動似乎是CRC的保護因素。有研究[14-15]顯示,在工作場所增加身體活動可能會降低CRC患病風險。在本研究中得出,相較于體力勞動職業CRC患者,腦力勞動職業CRC患者的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情況均更好(P<0.05),尤其體現在腦力組的5、10年累積總生存率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均更高(P<0.05),未發現二者在1、3年累積總生存和疾病特異性生存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到目前為止,多數研究結論傾向于體力勞動職業者相比腦力勞動職業者在CRC長期預后方面表現更好這一結論,但這些研究結論值得商榷。不同職業CRC患者預后的差異,可能不僅僅受到不同職業屬性帶來的勞動性質差異的影響,還受到不同職業屬性所賦予的其他因素差異的影響。我國職業與健康關系的研究[16-17]顯示,高強度工作負荷尤其是高體力要求影響健康,腦力勞動者相較于體力勞動者整體健康水平更優,而更優的健康水平可能有利于預后。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者[18]試圖總結身體活動與CRC的關聯,但并未得到確切結論。以往研究中[14-15]涉及的身體活動多為娛樂休閑性質的活動和專門的體育鍛煉,筆者認為這些身體活動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職業活動中的體力勞動,應考慮到活動的強度、形式、環境等因素的差異性。因此,一些研究發現“身體活動”對于CRC患者的益處,可能無法完全適用于體力勞動職業的CRC患者。體力勞動職業往往面臨更多職業暴露,這或許不利于其預后[19-25]。此外,體力勞動職業者往往社會經濟地位低,通常也意味著醫療條件更差,這可能也不利于其預后[26-27]。因此,對于CRC患者而言,職業與術前、術后治療是否存在關聯或許值得進一步細分研究。
鑒于pTNM分期往往是重要的預后影響因子,本研究還對CRC患者按pTNM分期進行了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 pTNM 分期中職業對生存的預測呈現出的預后特點不同,似乎pTNM Ⅱ期和pTNM Ⅲ期的腦力組CRC患者長期預后優勢較體力組患者更明顯,而未在pTNM Ⅰ和Ⅳ期患者中發現這種差異,或許可以從幾個方面解釋:本研究納入的pTNM Ⅰ期患者樣本量較少,可能影響該期2個職業組的生存率比較結果,故而未能出現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晚期(pTNM Ⅳ期)CRC患者本身預后可能就非常差,這或許掩蓋了本研究pTNM Ⅳ期中職業對生存率的影響。對于不同TNM分期患者而言,早期患者往往預后更好,晚期患者往往預后更差;然而中期患者的預后分歧較大,不太適合通過分期的早晚來預測[28]。有研究[29]顯示,同一pTNM分期患者的臨床結果和預后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尤其對于中間分期(Ⅱ期和Ⅲ期)患者。本研究恰好僅pTNM Ⅱ期和pTNM Ⅲ期患者中2個職業組的5年或10年生存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考慮到中期患者長期預后可能存在的顯著異質性會影響研究結果,本研究在不同pTNM分期亞組分析中的結果可能需要謹慎看待。
本研究依托于DACCA數據庫進行分析,從整體分析看,腦力勞動職業患者相較于體力勞動職業患者長期預后更好,而這種差異在pTNM Ⅱ期和Ⅲ期患者當中可能相對突出。本研究的結論應理性對待,因為它受到研究局限性的影響。本研究對職業的分類相對粗略,僅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類。部分職業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程度相當或者勞動性質難以明確,如《職業分類與代碼》中的第三大類(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第八大類(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難以用二分法界定勞動性質。鑒于此,本研究并未將這些類型職業的CRC患者納入研究。因此,更好的職業分類方式有待探討。本研究樣本主要為中國西南地區CRC患者,所以仍需要今后其他中心、更多樣本的研究來驗證本研究結論。從基線資料上看,本研究中不同職業組之間腫瘤分化程度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差異,這對于研究結果的潛在影響并未通過匹配等方式進行消除,也并未進行進一步的分層分析,未來需進一步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驗證職業對CRC患者長期預后的影響。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廖偉豪負責研究設計、數據分析及文章撰寫;李澔、吳桂儀及周凡琳負責數據清洗;汪曉東負責提供數據源及文章修改;李立負責文章指導。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文編號:2019年審(1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