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全世界每年進行超過2 000萬例腹股溝疝手術[1]。腹股溝疝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手術是唯一有望根治的方式[2]。腹腔鏡下經腹腹膜前(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疝修補術具有微創、美觀、術后疼痛輕、快速恢復等優點,但部分患者術后會發生血清腫,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3-4]。因此,尋找與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相關的生物學指標對早期預測有重要的意義。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s,NEU)是炎癥最早侵入細胞之一,通過NADPH氧化酶產生活性氧以及在脫顆粒過程中釋放細胞毒性產物和形成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等機制促進病原體死亡[5]。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顯著升高[6]。白蛋白(albumin,ALB)能夠維持營養功能,當受到炎性反應時會抑制它在肝臟的合成[7]。NEU/ALB比值增加是與腹股溝疝患者腸壞死相關的危險因素[8],hs-CRP/Alb能夠反映炎癥狀態[9]。目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與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后血清腫關系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次研究通過探究腹股溝疝患者術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水平變化,分析二者與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性收集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間收治的確診為腹股溝疝且采用腹腔鏡TAPP疝修補手術患者。患納入標準為:① 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 年版)》[10]的診斷要求;② 經過腹股溝彩色多普勒超聲等檢查診斷;③ 首次發病的患者;④ 由同一手術團隊施行手術患者;⑤ 臨床資料完整;⑥ 均做了常規Neu、hs-CRP、Alb檢測。排除標準:① 患有其他部位疝者;② 患有其他腹部疾病患者;③ 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④ 免疫功能缺陷患者;⑤ 血液性疾病患者。本研究已獲得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文編號:
1.2 收集資料
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術前外周血指標:NEU、ALB、hs-CRP水平,同時計算出NEU/ALB、hs-CRP/ALB比值。疾病相關資料:病程、疝位置、疝囊直徑、疝分型;手術相關資料:術中出血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對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且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比較的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中位數(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數(P25,P75)描述且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率和百分率(%)描述且采用卡方檢驗。對影響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ROC curve,AUC)及95%可信區間(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評估術前外周血NEU/ALB比值、hs-CRP/ALB比值對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區分價值,不同指標間比較采用Delong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納入患者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357例,術后發生血清腫42例,未發生血清腫315例。二者比較發現,發生血清腫患者的疝囊直徑更大(P<0.05)、術中出血量更多(P<0.05)、NEU/ALB和hs-CRP/ALB比值更大(P<0.05),而未發現二者在其他臨床病理資料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影響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是否發生作為應變量(發生=1,未發生=0),將疝囊直徑、術中出血量、NEU/ALB、hs-CRP/ALB為自變量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疝囊直徑越大 [OR(95%CI)=3.021(1.498,6.094),P=0.002]、術中出血量越多 [OR(95%CI)=4.654(2.829,7.657),P<0.001]、NEU/ALB和hs-CRP/ALB比值越大 [OR(95%CI)=2.585(1.618,4.130),P<0.001;OR(95%CI)=1.874(1.239,2.834),P=0.003],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發生血清腫的概率越大(P<0.05),見表2。

2.3 ROC曲線分析術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對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預測價值
ROC曲線(圖1)顯示,NEU/ALB、hs-CRP/ALB預測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AUC(95%CI)分別為0.750(0.702,0.794)和0.762(0.715,0.806),其最佳截斷值分別為2.970和4.001時敏感性分別為78.6%和73.8%,特異性分別為60.3%和65.7%,兩者聯合預測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AUC(95%CI)為0.851(0.810,0.886),其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71.4%和87.0%,二者聯合預測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AUC高于NEU/ALB(Z=2.864,P=0.004)、hs-CRP/ALB(Z=2.956,P=0.003)單獨預測的AUC值。

3 討論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經過了30多年的不斷發展,盡管在手術技術方面已達到基本成熟水平,但術后最常見的輕微并發癥血清腫仍時有發生[11-13]。雖然血清腫通常會在幾周內消退,但它可能導致各種并發癥,其中感染的血清腫可能導致疝氣復發[14]。血清腫的形成是一種炎性反應,可導致住院時間延長、治療期間患者舒適度降低、疝氣補片移位和疝氣復發[15]。因此,尋找與血清腫發生相關的指標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NEU/ALB是評估營養狀況、全身炎癥和凝血功能的最佳指標,此外,它已被廣泛用作各種疾病的預后因素[16]。NEU對組織損傷、重塑、急性和修復性炎癥通路均具有調節作用[17]。外周血ALB降低與組織再生受損相關,其導致促炎介質水平升高[18];此外,ALB還結合多種炎癥介質,并通過Toll樣受體信號轉導調節全身炎癥和膿毒癥中的免疫應答,NEU/ALB升高與術后血清腫形成之間具有強相關性[19]。本次研究表明,血清腫組患者NEU/ALB值與非血清腫組相比顯著升高,提示NEU/ALB與血清腫的發生密切相關,推測NEU/ALB能夠反映術后炎癥反應,從而反映血清腫的發生。
由于hs-CRP易于獲取和定期監測,在臨床實踐中監測最為普遍[20]。hs-CRP與一般人群的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和心血管死亡風險相關,還與終末期腎病患者的全因死亡有關[21]。在預測重癥監護室患者預后方面,hs-CRP/ALB比值高表明炎癥狀況嚴重,比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種的檢測價值高[22]。與非血清腫組相比,血清腫組患者hs-CRP/ALB水平顯著升高,提示可以通過檢測hs-CRP/ALB水平來評估血清腫的發生。
先前的研究[14, 23]報道發現,疝囊直徑、術中出血量與術后血清腫的形成之間的關系密切,疝囊直徑大和術中出血量多可導致局部組織粘連和手術難度增加,是術后血清腫形成風險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與非血清腫組相比,血清腫組疝囊直徑、術中出血量顯著升高,與前人探究結果基本一致[23]。本次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疝囊直徑、術中出血量、NEU/ALB、hs-CRP/ALB是影響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因素,進一步說明NEU/ALB、hs-CRP/ALB與血清腫的發生密切相關。NEU/ALB、hs-CRP/ALB聯合預測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AUC顯著高于NEU/ALB、hs-CRP/ALB單獨預測的AUC值,提示NEU/ALB、hs-CRP/ALB聯合檢測能夠提高對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預測效能。
總之,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發生血清腫患者外周血中NEU/ALB、hs-CRP/ALB水平顯著升高,NEU/ALB、hs-CRP/ALB可能成為預測術后發生血清腫的有效生物學指標,為臨床研究提供理論數據。但本次研究樣本量有限,后續將加大樣本量的納入進行深入研究。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王云芳課題設計、文章撰寫及資料收集;司保紅統計學分析及文章審核。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文編號:202308101)。
全世界每年進行超過2 000萬例腹股溝疝手術[1]。腹股溝疝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手術是唯一有望根治的方式[2]。腹腔鏡下經腹腹膜前(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疝修補術具有微創、美觀、術后疼痛輕、快速恢復等優點,但部分患者術后會發生血清腫,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3-4]。因此,尋找與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相關的生物學指標對早期預測有重要的意義。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s,NEU)是炎癥最早侵入細胞之一,通過NADPH氧化酶產生活性氧以及在脫顆粒過程中釋放細胞毒性產物和形成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等機制促進病原體死亡[5]。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中顯著升高[6]。白蛋白(albumin,ALB)能夠維持營養功能,當受到炎性反應時會抑制它在肝臟的合成[7]。NEU/ALB比值增加是與腹股溝疝患者腸壞死相關的危險因素[8],hs-CRP/Alb能夠反映炎癥狀態[9]。目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與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后血清腫關系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次研究通過探究腹股溝疝患者術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水平變化,分析二者與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性收集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間收治的確診為腹股溝疝且采用腹腔鏡TAPP疝修補手術患者。患納入標準為:① 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 年版)》[10]的診斷要求;② 經過腹股溝彩色多普勒超聲等檢查診斷;③ 首次發病的患者;④ 由同一手術團隊施行手術患者;⑤ 臨床資料完整;⑥ 均做了常規Neu、hs-CRP、Alb檢測。排除標準:① 患有其他部位疝者;② 患有其他腹部疾病患者;③ 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④ 免疫功能缺陷患者;⑤ 血液性疾病患者。本研究已獲得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文編號:
1.2 收集資料
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術前外周血指標:NEU、ALB、hs-CRP水平,同時計算出NEU/ALB、hs-CRP/ALB比值。疾病相關資料:病程、疝位置、疝囊直徑、疝分型;手術相關資料:術中出血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對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且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比較的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中位數(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數(P25,P75)描述且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率和百分率(%)描述且采用卡方檢驗。對影響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ROC curve,AUC)及95%可信區間(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評估術前外周血NEU/ALB比值、hs-CRP/ALB比值對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區分價值,不同指標間比較采用Delong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納入患者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357例,術后發生血清腫42例,未發生血清腫315例。二者比較發現,發生血清腫患者的疝囊直徑更大(P<0.05)、術中出血量更多(P<0.05)、NEU/ALB和hs-CRP/ALB比值更大(P<0.05),而未發現二者在其他臨床病理資料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影響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是否發生作為應變量(發生=1,未發生=0),將疝囊直徑、術中出血量、NEU/ALB、hs-CRP/ALB為自變量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疝囊直徑越大 [OR(95%CI)=3.021(1.498,6.094),P=0.002]、術中出血量越多 [OR(95%CI)=4.654(2.829,7.657),P<0.001]、NEU/ALB和hs-CRP/ALB比值越大 [OR(95%CI)=2.585(1.618,4.130),P<0.001;OR(95%CI)=1.874(1.239,2.834),P=0.003],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發生血清腫的概率越大(P<0.05),見表2。

2.3 ROC曲線分析術前外周血NEU/ALB、hs-CRP/ALB對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預測價值
ROC曲線(圖1)顯示,NEU/ALB、hs-CRP/ALB預測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AUC(95%CI)分別為0.750(0.702,0.794)和0.762(0.715,0.806),其最佳截斷值分別為2.970和4.001時敏感性分別為78.6%和73.8%,特異性分別為60.3%和65.7%,兩者聯合預測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AUC(95%CI)為0.851(0.810,0.886),其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71.4%和87.0%,二者聯合預測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AUC高于NEU/ALB(Z=2.864,P=0.004)、hs-CRP/ALB(Z=2.956,P=0.003)單獨預測的AUC值。

3 討論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經過了30多年的不斷發展,盡管在手術技術方面已達到基本成熟水平,但術后最常見的輕微并發癥血清腫仍時有發生[11-13]。雖然血清腫通常會在幾周內消退,但它可能導致各種并發癥,其中感染的血清腫可能導致疝氣復發[14]。血清腫的形成是一種炎性反應,可導致住院時間延長、治療期間患者舒適度降低、疝氣補片移位和疝氣復發[15]。因此,尋找與血清腫發生相關的指標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NEU/ALB是評估營養狀況、全身炎癥和凝血功能的最佳指標,此外,它已被廣泛用作各種疾病的預后因素[16]。NEU對組織損傷、重塑、急性和修復性炎癥通路均具有調節作用[17]。外周血ALB降低與組織再生受損相關,其導致促炎介質水平升高[18];此外,ALB還結合多種炎癥介質,并通過Toll樣受體信號轉導調節全身炎癥和膿毒癥中的免疫應答,NEU/ALB升高與術后血清腫形成之間具有強相關性[19]。本次研究表明,血清腫組患者NEU/ALB值與非血清腫組相比顯著升高,提示NEU/ALB與血清腫的發生密切相關,推測NEU/ALB能夠反映術后炎癥反應,從而反映血清腫的發生。
由于hs-CRP易于獲取和定期監測,在臨床實踐中監測最為普遍[20]。hs-CRP與一般人群的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和心血管死亡風險相關,還與終末期腎病患者的全因死亡有關[21]。在預測重癥監護室患者預后方面,hs-CRP/ALB比值高表明炎癥狀況嚴重,比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種的檢測價值高[22]。與非血清腫組相比,血清腫組患者hs-CRP/ALB水平顯著升高,提示可以通過檢測hs-CRP/ALB水平來評估血清腫的發生。
先前的研究[14, 23]報道發現,疝囊直徑、術中出血量與術后血清腫的形成之間的關系密切,疝囊直徑大和術中出血量多可導致局部組織粘連和手術難度增加,是術后血清腫形成風險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與非血清腫組相比,血清腫組疝囊直徑、術中出血量顯著升高,與前人探究結果基本一致[23]。本次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疝囊直徑、術中出血量、NEU/ALB、hs-CRP/ALB是影響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因素,進一步說明NEU/ALB、hs-CRP/ALB與血清腫的發生密切相關。NEU/ALB、hs-CRP/ALB聯合預測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AUC顯著高于NEU/ALB、hs-CRP/ALB單獨預測的AUC值,提示NEU/ALB、hs-CRP/ALB聯合檢測能夠提高對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后血清腫發生的預測效能。
總之,腹腔鏡TAPP疝修補術后發生血清腫患者外周血中NEU/ALB、hs-CRP/ALB水平顯著升高,NEU/ALB、hs-CRP/ALB可能成為預測術后發生血清腫的有效生物學指標,為臨床研究提供理論數據。但本次研究樣本量有限,后續將加大樣本量的納入進行深入研究。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王云芳課題設計、文章撰寫及資料收集;司保紅統計學分析及文章審核。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文編號:2023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