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近年來,隨著針對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全結腸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on excision,CME)手術與傳統術式對比研究結果的不斷涌現,高質量的證據顯示了CME短期結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時展示了不劣于傳統手術的長期結局[1-2]。CME手術對于血管高位結扎的規定要求結直腸外科醫師對于腸系膜上血管屬支的解剖學特點具備清晰的認知。既往文獻[3-6]多為基于尸體解剖或影像學血管重建的研究,而基于術中實時解剖的研究較少且樣本量亦較小[7-8]。為此,本研究團隊擬通過開展一項對行腹腔鏡CME手術的右半結腸腫瘤患者中實時解剖的前瞻性觀察性研究,為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中關注血管出現及毗鄰關系提供參考。本研究團隊既往已報道了入組100例的初步結果[9],本研究擬匯總其后3年余收集的新百例經驗作為一項證據更新。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前瞻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22年9月期間于北京協和醫院接受腹腔鏡CME手術的右半結腸癌患者的術中實時腸系膜上血管及其屬支的解剖資料。納入標準:① 術前定位診斷腫瘤位于盲腸、升結腸、右1/2橫結腸;② 術前病理活檢診斷為惡性腫瘤,需要實施中央組淋巴結清掃;③ 適宜實施腹腔鏡手術。排除標準:① 既往手術史可能導致腸系膜上血管屬支離斷或導致解剖不清;② 術中因肥胖、滲血、出血等因素造成腸系膜上血管解剖不清晰;③ 入選其他臨床研究者。
1.2 手術方法
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均接受標準CME手術。① 解剖平面:嚴格按照胚胎平面進行銳性解剖,以保證腫瘤及其淋巴引流的完整性;② 淋巴結清掃范圍包括腸系膜上靜脈(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和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表面的淋巴脂肪組織,內側界到達SMA左側,保留動脈外膜周圍的結締組織;③ 腸管切除范圍:對于盲腸和升結腸腫瘤,將結腸中動脈右支在根部結扎,并在結腸中血管水平處離斷橫結腸。對于位于結腸肝曲和橫結腸右1/2的腫瘤,則在根部結扎結腸中動脈和靜脈。
1.3 評價方法及血管定義
由術者在術中對血管解剖實時觀察評價并由住院醫師實時登記記錄。登記的具體解剖指標如下:① 回結腸血管:回結腸動脈出現率,回結腸靜脈出現率,回結腸動靜脈毗鄰關系,回結腸動脈和靜脈根部位置關系;② 右結腸血管:右結腸動脈出現率,右結腸靜脈出現率,右結腸動靜脈毗鄰關系;③ 結腸中血管:結腸中動脈出現率,結腸中靜脈出現率,結腸中動靜脈毗鄰關系,結腸中動脈和靜脈根部位置關系,結腸中動脈主干長度(分叉位置),結腸中靜脈匯入位置;④ Henle干:出現率,主干長度,下緣與胰頭與十二指腸水平部交界處距離,匯入SMV位置。其中連續變量由術者術中實時使用絲線剪裁、測量。各血管的定義參照既往發表的文獻[9],其中右結腸動脈定義為:源自SMA,位于回結腸血管和結腸中血管之間,供應升結腸區域;若是非源自SMA而是發自其分支血管者視為右結腸動脈缺如。右結腸靜脈定義為:收集升結腸區域血流直接匯入SMV;若是通過其他屬支再匯入SMV者視為右結腸靜脈缺如。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及SPSS 24.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率(%)描述。計量資料進行Shapiro-Wilks檢驗判斷正態性,不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中位數(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數(P25,P75)進行展示,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均數±標準差(x±s)展示。
2 結果
本研究符合納排標準患者200例,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齡23~82歲、63.5(53.5,72.0)歲。200例行腹腔鏡CME右半結腸惡性腫瘤患者的腸系膜上血管的出現率情況見表1。腸系膜上血管的解剖示意圖見圖1。


a:腸系膜上血管分支;b:MCV位于MCA后方;c:MCV與MCA并行;d:MCV位于MCA前方;e:RCV位于RCA后方;f:RCV位于RCA前方;g:ICV位于ICA后方;h:ICV位于ICA前方。MCA:結腸中動脈(middle colic artery);MCV:結腸中靜脈(middle colic vein);RCA:右結腸動脈(right colic artery);RCV:右結腸靜脈(right colic vein);ICA:回結腸動脈(ileocolic artery);ICV:回結腸靜脈(ileocolic vein)
2.1 腸系膜上血管的結腸動脈和靜脈出現率
從表1可見,結腸中血管和回結腸血管出現率均較高,均超過90%,其中回結腸的動脈和靜脈出現率更高,分別達98.0%和98.5%;相對而言,右結腸的動脈和靜脈出現率均較低(分別為39.5%和18.5%),并且右結腸的動脈和靜脈同時缺如率較高(55.5%)。
此外,結腸中動脈主干長度為0.0~7.2 cm、2.2(1.6,3.2)cm。在解剖出的181例患者的結腸中靜脈中,有150例(82.9%)患者的結腸中靜脈匯入SMV,26例(14.6%)患者的結腸中靜脈匯入Henle干,另有3例(1.7%)患者的結腸中靜脈匯入小腸靜脈,有2例(1.1%)記錄不詳。
2.2 同時出現動脈和靜脈的毗鄰關系及血管根部關系情況
從表1可見,① 對于195例同時出現回結腸動脈和靜脈患者中有168例(86.2%)的血管根部是重疊的。② 對于174例同時出現結腸中動脈和靜脈患者中有22例(12.6%)出現動脈和靜脈并行,有145例(83.3%)患者的結腸中靜脈位于結腸中動脈的后方;并且發現,相對于回結腸血管,結腸中動脈和靜脈的根部分離比率較高(31.6%)。③ 右結腸血管中有81.5%(22/27)的患者的右結腸靜脈位于右結腸動脈后方。
2.3 Henle干的情況
200例行腹腔鏡CME的右半結腸癌患者中,Henle干的出現率為92.5%(185/200),Henle干的主干長度0.0~2.4 cm、1.00(0.50,1.40)cm,下緣距離胰頭與十二指腸水平交界處1.3~4.6 cm、2.80(2.20,3.30)cm。Henle干自側方匯入SMV者占96.8%(179/185),從前方匯入SMV者占3.2%(6/185)。200例中所記錄的術中血管損傷包括2例(1.0%)MCV出血,4例(2.0%)Henle干出血。
3 討論
自20世紀90年代起,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的手術入路經歷了一系列的迭代,自以辨認Toldt筋膜為起始的外側入路到以辨識腸系膜上血管投影為先導的中央入路[10]。2004年歐洲內鏡外科協會推薦,腹腔鏡結腸切除術以中央入路為首選操作策略[11],此入路由于首先處理腸系膜上血管屬支的根部,更為契合由Hohenberger等[12]提出的CME理念。在實際的臨床腹腔鏡右半結腸手術中,手術入路及血管結扎策略的選擇,除了依據隨機對照研究提供的循證醫學證據外,還需要對腸系膜上血管及其屬支的解剖學特征深刻了解,選擇何種屬支血管作為解剖入路的標志需要綜合考慮血管的出現率、與周圍血管毗鄰關系等條件。
在本研究中根據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中實時觀測到的血管解剖數據顯示,在腸系膜上血管屬支中,回結腸和結腸中動脈和靜脈的出現率均較高(90%以上)且較為恒定,與本團隊前100例的數據結果[9]基本一致,與既往文獻[13]中報道的結果也基本一致,該文獻[13]中回結腸動脈和靜脈的出現率分別為99.8%和99.7%,結腸中動脈和靜脈的出現率分別為94.6%和96.7%,同樣是回結腸和結腸中血管出現率較高且恒定。本研究結果及結合文獻結果提示,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中的解剖標志以回結腸動靜脈的選擇為最佳;同時本研究在觀察結腸血管根部時發現,86.2%的回結腸動脈和靜脈的根部相互重疊,相對于回結腸血管,結腸中動脈和靜脈的根部分離比率更高(31.6%),提示在處理結腸中血管根部時可能存在更高的復雜性,包括結腸中靜脈匯入SMV的不同側面、Henle干、小腸靜脈的不同情形;此外,處理結腸中血管時還需考慮腫瘤位置,對于肝曲至回盲部的右半結腸腫瘤只需離斷結腸中血管的右支[14-16]。
在本研究中,右結腸動脈和靜脈出現率較回結腸和結腸中動脈和靜脈均低,其中右結腸動脈出現率為39.5%、右結腸靜脈出現率僅為18.5%,而且兩者同時缺如的情形達到了55.5%。分析這一較低的動脈和靜脈出現率的原因可能是:① 定義不同。對于右結腸動靜脈的定義是來源于術中沿腸系膜上血管實時解剖的情形,右結腸動脈被界定為源自SMA及供應升結腸區域的動脈,而非源自SMA主干而發自SMA分支的動脈即使供應升結腸亦被視為右結腸動脈缺如;右結腸靜脈同理。即并非根據其供應或回流血液部位來進行定義。② 研究方法不同。既往多項研究基于尸體解剖或影像學血管重建,由于可以觀測右結腸血管全程,因此報道了更高的右結腸血管出現率。比如,Gamo等[5]的觀察性研究提供了目前樣本量最大的基于影像重建的SMA屬支研究,其CT重建數據(560例)提示右結腸動脈缺如率僅為2.32%,其尸體解剖數據也報道了較低的右結腸動脈缺如率(8%)。然而無論是影像重建還是尸體解剖,均無法避免血管形變問題,難以反映術中實時解剖形態,不完全符合手術醫師術中解剖的直觀感受,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右結腸血管難以作為中央入路的標志血管。
另外,結腸中血管的處理與Henle干的處理密切相關。其一,結腸中靜脈可作為Henle干的屬支;其二,在胰腺表面解剖時,結腸中血管右支與Henle干關系密切,尤其是胃網膜右靜脈。在本研究中,Henle干雖然出現率很高(92.5%),但其變異則更為復雜,同時為腹腔鏡右半結腸手術中出血的“高發地帶”[17]。術野出血很有可能會污染視野,使得解剖層面辨認不清,對手術計劃的實施造成干擾。
中央入路包括尾側中央入路(或“翻頁式”中央入路)、頭側中央入路及聯合中央入路,其中,尾側中央入路是以回結腸動靜脈與SMV夾角為起點,頭側中央入路首先顯露的是胃結腸干和結腸中動靜脈[18]。
綜合以上血管解剖特征,由于回結腸血管具備更高的出現率、更高的血管根部重疊率及較低的解剖復雜性和出血概率,使得回結腸動靜脈可以作為一項更佳的解剖標志點,也提示從解剖的角度來看,尾側中央入路可能是一種最佳的手術入路方式。但也需要看到,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① 部分患者術中因Henle干出血導致部分解剖學數據缺失;② 本研究未進行術前血管解剖學重建,因此無法將它根據Yada分型[19]進行具體分類,也難以觀測到腸系膜上血管各個屬支的全程。但是,本研究作為本中心對腸系膜上血管屬支解剖的系列研究之一,目前數據顯示出了研究結果的一致性[9, 20]。
4 總結
基于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中的實時解剖數據,回結腸動靜脈是腸系膜上血管屬支中出現最為恒定的血管,且血管根部以重疊出現為主,與結腸中動靜脈相比,其周圍毗鄰的血管更簡單,術中出血概率更低。因此,在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中推薦開展以回結腸動靜脈為解剖標志點的尾側中央入路。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肖毅負責醞釀和設計實驗、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和指導、獲取研究經費、行政和技術支持;陸君陽、徐徠、張冠南和孫振負責實施研究、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提供指導和支持性貢獻;李珂璇和厲弘博負責采集數據、分析或解釋數據、起草文章和統計分析。李珂璇和厲弘博對本文有同等貢獻。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批(批文編號:JS-1162)。
近年來,隨著針對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全結腸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on excision,CME)手術與傳統術式對比研究結果的不斷涌現,高質量的證據顯示了CME短期結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時展示了不劣于傳統手術的長期結局[1-2]。CME手術對于血管高位結扎的規定要求結直腸外科醫師對于腸系膜上血管屬支的解剖學特點具備清晰的認知。既往文獻[3-6]多為基于尸體解剖或影像學血管重建的研究,而基于術中實時解剖的研究較少且樣本量亦較小[7-8]。為此,本研究團隊擬通過開展一項對行腹腔鏡CME手術的右半結腸腫瘤患者中實時解剖的前瞻性觀察性研究,為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中關注血管出現及毗鄰關系提供參考。本研究團隊既往已報道了入組100例的初步結果[9],本研究擬匯總其后3年余收集的新百例經驗作為一項證據更新。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前瞻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22年9月期間于北京協和醫院接受腹腔鏡CME手術的右半結腸癌患者的術中實時腸系膜上血管及其屬支的解剖資料。納入標準:① 術前定位診斷腫瘤位于盲腸、升結腸、右1/2橫結腸;② 術前病理活檢診斷為惡性腫瘤,需要實施中央組淋巴結清掃;③ 適宜實施腹腔鏡手術。排除標準:① 既往手術史可能導致腸系膜上血管屬支離斷或導致解剖不清;② 術中因肥胖、滲血、出血等因素造成腸系膜上血管解剖不清晰;③ 入選其他臨床研究者。
1.2 手術方法
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均接受標準CME手術。① 解剖平面:嚴格按照胚胎平面進行銳性解剖,以保證腫瘤及其淋巴引流的完整性;② 淋巴結清掃范圍包括腸系膜上靜脈(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和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表面的淋巴脂肪組織,內側界到達SMA左側,保留動脈外膜周圍的結締組織;③ 腸管切除范圍:對于盲腸和升結腸腫瘤,將結腸中動脈右支在根部結扎,并在結腸中血管水平處離斷橫結腸。對于位于結腸肝曲和橫結腸右1/2的腫瘤,則在根部結扎結腸中動脈和靜脈。
1.3 評價方法及血管定義
由術者在術中對血管解剖實時觀察評價并由住院醫師實時登記記錄。登記的具體解剖指標如下:① 回結腸血管:回結腸動脈出現率,回結腸靜脈出現率,回結腸動靜脈毗鄰關系,回結腸動脈和靜脈根部位置關系;② 右結腸血管:右結腸動脈出現率,右結腸靜脈出現率,右結腸動靜脈毗鄰關系;③ 結腸中血管:結腸中動脈出現率,結腸中靜脈出現率,結腸中動靜脈毗鄰關系,結腸中動脈和靜脈根部位置關系,結腸中動脈主干長度(分叉位置),結腸中靜脈匯入位置;④ Henle干:出現率,主干長度,下緣與胰頭與十二指腸水平部交界處距離,匯入SMV位置。其中連續變量由術者術中實時使用絲線剪裁、測量。各血管的定義參照既往發表的文獻[9],其中右結腸動脈定義為:源自SMA,位于回結腸血管和結腸中血管之間,供應升結腸區域;若是非源自SMA而是發自其分支血管者視為右結腸動脈缺如。右結腸靜脈定義為:收集升結腸區域血流直接匯入SMV;若是通過其他屬支再匯入SMV者視為右結腸靜脈缺如。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及SPSS 24.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率(%)描述。計量資料進行Shapiro-Wilks檢驗判斷正態性,不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中位數(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數(P25,P75)進行展示,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均數±標準差(x±s)展示。
2 結果
本研究符合納排標準患者200例,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年齡23~82歲、63.5(53.5,72.0)歲。200例行腹腔鏡CME右半結腸惡性腫瘤患者的腸系膜上血管的出現率情況見表1。腸系膜上血管的解剖示意圖見圖1。


a:腸系膜上血管分支;b:MCV位于MCA后方;c:MCV與MCA并行;d:MCV位于MCA前方;e:RCV位于RCA后方;f:RCV位于RCA前方;g:ICV位于ICA后方;h:ICV位于ICA前方。MCA:結腸中動脈(middle colic artery);MCV:結腸中靜脈(middle colic vein);RCA:右結腸動脈(right colic artery);RCV:右結腸靜脈(right colic vein);ICA:回結腸動脈(ileocolic artery);ICV:回結腸靜脈(ileocolic vein)
2.1 腸系膜上血管的結腸動脈和靜脈出現率
從表1可見,結腸中血管和回結腸血管出現率均較高,均超過90%,其中回結腸的動脈和靜脈出現率更高,分別達98.0%和98.5%;相對而言,右結腸的動脈和靜脈出現率均較低(分別為39.5%和18.5%),并且右結腸的動脈和靜脈同時缺如率較高(55.5%)。
此外,結腸中動脈主干長度為0.0~7.2 cm、2.2(1.6,3.2)cm。在解剖出的181例患者的結腸中靜脈中,有150例(82.9%)患者的結腸中靜脈匯入SMV,26例(14.6%)患者的結腸中靜脈匯入Henle干,另有3例(1.7%)患者的結腸中靜脈匯入小腸靜脈,有2例(1.1%)記錄不詳。
2.2 同時出現動脈和靜脈的毗鄰關系及血管根部關系情況
從表1可見,① 對于195例同時出現回結腸動脈和靜脈患者中有168例(86.2%)的血管根部是重疊的。② 對于174例同時出現結腸中動脈和靜脈患者中有22例(12.6%)出現動脈和靜脈并行,有145例(83.3%)患者的結腸中靜脈位于結腸中動脈的后方;并且發現,相對于回結腸血管,結腸中動脈和靜脈的根部分離比率較高(31.6%)。③ 右結腸血管中有81.5%(22/27)的患者的右結腸靜脈位于右結腸動脈后方。
2.3 Henle干的情況
200例行腹腔鏡CME的右半結腸癌患者中,Henle干的出現率為92.5%(185/200),Henle干的主干長度0.0~2.4 cm、1.00(0.50,1.40)cm,下緣距離胰頭與十二指腸水平交界處1.3~4.6 cm、2.80(2.20,3.30)cm。Henle干自側方匯入SMV者占96.8%(179/185),從前方匯入SMV者占3.2%(6/185)。200例中所記錄的術中血管損傷包括2例(1.0%)MCV出血,4例(2.0%)Henle干出血。
3 討論
自20世紀90年代起,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的手術入路經歷了一系列的迭代,自以辨認Toldt筋膜為起始的外側入路到以辨識腸系膜上血管投影為先導的中央入路[10]。2004年歐洲內鏡外科協會推薦,腹腔鏡結腸切除術以中央入路為首選操作策略[11],此入路由于首先處理腸系膜上血管屬支的根部,更為契合由Hohenberger等[12]提出的CME理念。在實際的臨床腹腔鏡右半結腸手術中,手術入路及血管結扎策略的選擇,除了依據隨機對照研究提供的循證醫學證據外,還需要對腸系膜上血管及其屬支的解剖學特征深刻了解,選擇何種屬支血管作為解剖入路的標志需要綜合考慮血管的出現率、與周圍血管毗鄰關系等條件。
在本研究中根據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中實時觀測到的血管解剖數據顯示,在腸系膜上血管屬支中,回結腸和結腸中動脈和靜脈的出現率均較高(90%以上)且較為恒定,與本團隊前100例的數據結果[9]基本一致,與既往文獻[13]中報道的結果也基本一致,該文獻[13]中回結腸動脈和靜脈的出現率分別為99.8%和99.7%,結腸中動脈和靜脈的出現率分別為94.6%和96.7%,同樣是回結腸和結腸中血管出現率較高且恒定。本研究結果及結合文獻結果提示,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中的解剖標志以回結腸動靜脈的選擇為最佳;同時本研究在觀察結腸血管根部時發現,86.2%的回結腸動脈和靜脈的根部相互重疊,相對于回結腸血管,結腸中動脈和靜脈的根部分離比率更高(31.6%),提示在處理結腸中血管根部時可能存在更高的復雜性,包括結腸中靜脈匯入SMV的不同側面、Henle干、小腸靜脈的不同情形;此外,處理結腸中血管時還需考慮腫瘤位置,對于肝曲至回盲部的右半結腸腫瘤只需離斷結腸中血管的右支[14-16]。
在本研究中,右結腸動脈和靜脈出現率較回結腸和結腸中動脈和靜脈均低,其中右結腸動脈出現率為39.5%、右結腸靜脈出現率僅為18.5%,而且兩者同時缺如的情形達到了55.5%。分析這一較低的動脈和靜脈出現率的原因可能是:① 定義不同。對于右結腸動靜脈的定義是來源于術中沿腸系膜上血管實時解剖的情形,右結腸動脈被界定為源自SMA及供應升結腸區域的動脈,而非源自SMA主干而發自SMA分支的動脈即使供應升結腸亦被視為右結腸動脈缺如;右結腸靜脈同理。即并非根據其供應或回流血液部位來進行定義。② 研究方法不同。既往多項研究基于尸體解剖或影像學血管重建,由于可以觀測右結腸血管全程,因此報道了更高的右結腸血管出現率。比如,Gamo等[5]的觀察性研究提供了目前樣本量最大的基于影像重建的SMA屬支研究,其CT重建數據(560例)提示右結腸動脈缺如率僅為2.32%,其尸體解剖數據也報道了較低的右結腸動脈缺如率(8%)。然而無論是影像重建還是尸體解剖,均無法避免血管形變問題,難以反映術中實時解剖形態,不完全符合手術醫師術中解剖的直觀感受,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右結腸血管難以作為中央入路的標志血管。
另外,結腸中血管的處理與Henle干的處理密切相關。其一,結腸中靜脈可作為Henle干的屬支;其二,在胰腺表面解剖時,結腸中血管右支與Henle干關系密切,尤其是胃網膜右靜脈。在本研究中,Henle干雖然出現率很高(92.5%),但其變異則更為復雜,同時為腹腔鏡右半結腸手術中出血的“高發地帶”[17]。術野出血很有可能會污染視野,使得解剖層面辨認不清,對手術計劃的實施造成干擾。
中央入路包括尾側中央入路(或“翻頁式”中央入路)、頭側中央入路及聯合中央入路,其中,尾側中央入路是以回結腸動靜脈與SMV夾角為起點,頭側中央入路首先顯露的是胃結腸干和結腸中動靜脈[18]。
綜合以上血管解剖特征,由于回結腸血管具備更高的出現率、更高的血管根部重疊率及較低的解剖復雜性和出血概率,使得回結腸動靜脈可以作為一項更佳的解剖標志點,也提示從解剖的角度來看,尾側中央入路可能是一種最佳的手術入路方式。但也需要看到,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① 部分患者術中因Henle干出血導致部分解剖學數據缺失;② 本研究未進行術前血管解剖學重建,因此無法將它根據Yada分型[19]進行具體分類,也難以觀測到腸系膜上血管各個屬支的全程。但是,本研究作為本中心對腸系膜上血管屬支解剖的系列研究之一,目前數據顯示出了研究結果的一致性[9, 20]。
4 總結
基于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中的實時解剖數據,回結腸動靜脈是腸系膜上血管屬支中出現最為恒定的血管,且血管根部以重疊出現為主,與結腸中動靜脈相比,其周圍毗鄰的血管更簡單,術中出血概率更低。因此,在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中推薦開展以回結腸動靜脈為解剖標志點的尾側中央入路。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肖毅負責醞釀和設計實驗、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和指導、獲取研究經費、行政和技術支持;陸君陽、徐徠、張冠南和孫振負責實施研究、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提供指導和支持性貢獻;李珂璇和厲弘博負責采集數據、分析或解釋數據、起草文章和統計分析。李珂璇和厲弘博對本文有同等貢獻。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批(批文編號:JS-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