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乳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女性健康及生命安全[1-3]。隨著綜合治療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在不斷提高,促使患者對生活質量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乳房重建成為了手術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相對于傳統的開放性乳房重建術,腔鏡輔助下乳腺癌根治術后假體重建具有它特有的優勢,獲得了更多醫生及患者的青睞[5-7]。日間手術在乳腺外科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8],但大多數研究是局限于乳腺良性包塊切除、保乳手術、改良根治術等[9-11],乳房重建能否采用日間手術仍有待進一步證實。筆者所在中心開展相關手術多年,本研究回顧性收集并分析2021–2023年期間行日間手術服務模式下腔鏡下乳腺癌根治術后一期假體重建患者的臨床數據,并與住院部手術服務模式下腔鏡假體重建進行比較,以明確其療效及安全性,期冀能為臨床手術治療方案選擇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回顧性連續納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間于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甲乳血管外科行腔鏡假體重建乳腺癌患者,根據手術服務模式分為日間手術服務模式組(簡稱“日間組”)和住院部手術服務模式組(簡稱“住院部組”)。
1.1.1 納入標準
① 年齡18~65歲女性患者,符合腔鏡手術及麻醉指征;② 術前穿刺活檢病理證實為浸潤性乳腺癌;③ 經檢查證實腫瘤未侵及皮膚、皮下組織、胸壁及乳頭乳暈復合體(nipple-areola complex,NAC)、無遠處轉移;④ 臨床資料完整。
1.1.2 排除標準
① 行二期乳房重建手術患者;② 本次術前曾接受乳房整形手術患者;③ 診斷為炎性乳腺癌、復發性乳腺癌患者;④ 吸煙患者。
1.2 手術實施
1.2.1 術前準備
① 日間組:由專科醫生評估病情并開具入院證明,患者至日間管理中心預約手術時間,于術前7 d內完成術前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血型、凝血功能、肝或腎功能、肺功能、電解質、傳染病學相關檢測,以及心電圖、乳腺和腹部B超、胸部CT等影像學檢查,同時進行麻醉評估。患者及其家屬于手術當日入院,入院后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口頭宣教、視頻循環播放的宣教片等。② 住院部組:由專科醫生評估病情后并開具入院證明,患者于術前1 d辦理入院手續,入院后進行術前檢查(檢查項目同日間組),同時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手術方案、注意事項、主要并發癥、護理和康復訓練方式、飲食指導等,次日進行手術。
1.2.2 手術操作
日間組和住院部組均采用同樣的手術方式。首先劃線定位,麻醉、擺體位、消毒,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或腋窩淋巴結清掃術。采用逆序法建腔,腔鏡下使用電鉤依次切斷胸大肌、游離乳腺后間隙、腺體淺層,從而將乳腺腺體完整切除(注意謹慎分離乳頭乳暈后方組織以避免NAC缺血壞死;術中組織冰凍送檢以確保切緣陰性)。腺體完整切除后沖洗術腔并止血,放入大小合適的假體并固定,使假體處于相對封閉的腔隙內,然后放置引流管后逐層縫合皮膚。
1.2.3 術后引流及護理
術后佩戴壓力胸衣和壓力繃帶固定假體良好位置;觀察并記錄每日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質,引流量<20 mL拔除引流管;術后定期換藥;術后2周傷口恢復后可逐步加強上肢鍛煉預防淋巴水腫。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查結果進一步判斷并進行后續治療。
1.3 資料收集及隨訪方法
通過病歷查詢、電話及門診隨訪方式收集患者的數據。隨訪時間截至2024年10月。
1.3.1 患者的基線資料
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既往史(包括慢性病史、全身既往手術史)、絕經情況(絕經和未絕經)、分子分型、腫瘤長徑、輔助治療(新輔助化療、放療)。
1.3.2 手術相關資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總住院時間、術后引流量、術后飲食恢復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并發癥(NAC缺血、皮瓣缺血、感染、包膜攣縮、假體取出)。
1.3.3 生活質量資料
包括乳房滿意度、社交滿意度、信息滿意度及醫生滿意度。采用中文版 Breast-Q 2.0版本評分系統[12]中重建術后模塊中對乳房滿意度、社交滿意度、信息滿意度及對醫生滿意度模塊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后評估,將患者在每個維度的表現轉化為0到100分的獨立評分,評分越高,相應維度中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或滿意度越高。
1.3.4 腫瘤相關安全性資料
包括腫瘤局部復發及死亡。
1.4 日間手術的定義
本中心對日間手術的定義采用的是我國于2013年成立的中國日間手術合作聯盟提出的中國日間手術的定義:患者在1個工作日(24 h)內完成入院、手術和出院的一種手術模式,不包括在診所或醫院開展的門診手術[13]。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r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且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中位數(median,M)[上下四分位數(P25,P75)]描述且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連續或校正四格表卡方(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納入患者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239例符合選擇標準患者,其中日間組146例、住院部組93例。2組除了患者的年齡和絕經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未發現2組患者的BMI、慢性病史、既往手術史、分子分型、腫瘤長徑、、新輔助化療及放療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手術相關資料
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日間組的住院時間和術后引流量短于或少于住院部組(P<0.05),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假體大小、術后飲食恢復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行腋窩淋巴結清掃占比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生活質量指標
截至末次隨訪,整體患者Breast-Q 2.0評分中社交滿意度評分38~100分、(73.32±17.62)分,乳房滿意度評分34~100分、(62.60±12.45)分;信息滿意度評分44~100分、(62.46分±10.89)分;醫生滿意度評分50~100分、(88.33±14.30)分。除日間組的信息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住院部組(P<0.05)外,2組患者在乳房滿意度、社交滿意度及醫生滿意度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腫瘤相關安全性
日間組隨訪時間5~38個月、(13.31±7.29)個月,住院部組隨訪時間3~38個月、(13.41±9.02)個月。所有患者均生存。其中日間組有1例(0.68%)患者出現局部復發,該例患者的分子分型為HR(+)HER2(–);住院部組有2例(2.15%)患者出現局部復發,其中1例的分子分型為HR(+)HER2(–);另1例為HR(–)HER2(+)。2組患者的復發時間均在手術后1年后(t=–0.909,P=0.364),2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P=0.562)。
3 討論
日間手術服務模式具有提高醫療機構運營效率、縮短患者住院等待時間、降低手術患者住院醫療費用負擔、節約醫療衛生資源、增加社會效益等優勢[14-18]。截至目前,中國已開展超過1 000種不同的日間手術,覆蓋率高達約60%的手術類型[8],其中乳腺腫瘤切除術亦是日間手術的的常見術式[17, 19]。但涉及乳房假體重建手術相對復雜且有植入物,能否進行日間手術服務模式治療仍有一些不確定性,包括手術創傷性、安全性、術后并發癥情況等[20-21]。腔鏡手術具有相對較小的創傷,有研究者[22-23]報道,腔鏡下的乳房假體重建安全,為日間手術開展提供了證據。
本研究評估了日間手術服務模式下腔鏡乳腺癌根治術后一期假體重建手術的安全性,2組均遵循同樣的手術規范及流程,結果顯示,在手術的即刻安全性方面,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術后飲食恢復時間等方面,日間組不劣于住院部組,而且本研究還發現,術后引流量在日間組較住院部組顯著減少,可能是日間手術的患者因24 h內出院,缺少醫護的面對面照看,心理上的依賴性減少,對出院宣教內容更加重視,對引流管等的護理也格外注意,能夠保持良好的包扎固定、避免患側肢體的大幅度活動等,加之家庭更舒適的環境、豐富的營養飲食等,也有助于傷口的快速愈合[25-26]。本研究中未出現因手術切口出血、裂開等再次住院的患者[24]。
本研究中,2組患者在術后感染發生率方面比較均未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提示,即使患者手術后離院歸家時間早,只要接受按時換藥護理并不會增加切口的感染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對皮瓣缺血的觀察日間組具有一定的風險,因為患者缺乏足夠的知識對缺血程度進行判斷,不能及時發并處理,可能會導致缺血加重,失去早期治療的時機[27]。本研究中,2組皮瓣缺血的發生率包括NAC缺血壞死發生率比較差異未見有統計學意義,總結的經驗是,對于缺血的預防,主要在于術中的良好層次游離、皮瓣的均一性等技巧,同時出院前亦可以對術區皮溫進行測定,以初步判斷是否缺血并及時進行相應的處理。有研究者[28]也報道,換藥期間及時觀察皮瓣的血供可以避免皮瓣缺血壞死的發生。
Breast-Q評分系統[12]是目前用于評估乳腺相關手術后患者結局的工具,它包括多個模塊,分別針對不同類型的乳房手術。本研究采用中文版 Breast-Q 2.0版本,選用重建術后模塊中對乳房滿意度、社交滿意度、信息滿意度及對醫生滿意度模塊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2組間的乳房滿意度、社交滿意度及醫生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未見有統計學意義,但是日間組信息滿意度評分要高于住院部組,提示日間手術服務模式給患者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來源,比如從醫護角度來說,會更加高效和專注地溝通,以確保患者能夠理解并遵循術后護理指南;從患者層面而言,更愿意積極參與自身的治療及恢復過程,主動獲取相關疾病的知識,包括治療、飲食、康復等建議,也更積極地接受隨訪[29];此外,有研究者[30]在對甲狀腺癌患者支持性照顧需求與生活質量的縱向調查分析中的結果顯示,術后每個時間點的需求最高的均為健康信息需求,提示信息需要對患者而言的重要性。選擇日間手術的患者,入院后即刻即可獲得規范的信息指導,因此可能更傾向于積極評價所接受的服務。
本研究中2組患者隨訪時間均超過1年,日間組只有1例(0.68%)局部復發率,住院部組有2例(2.15%)局部復發,2組術后局部復發率與文獻[31-33]報道的乳腺重建術后的局部復發率(1%~2%)相近。提示日間模式進行乳腺癌根治術后一期假體重建具有良好的腫瘤安全性。
但也需要看到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作為回顧性分析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入組患者大多為未絕經患者,而且與住院部組患者比較,日間組絕經患者占比更高、年齡更大;其次,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單中心,缺乏一定的普適性;再次,手術醫生的技巧及熟練程度也會對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等[33]。今后有待開展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來進一步證實。
總體而言,日間手術服務模式下腔鏡乳腺癌根治術后并一期假體重建具有不劣于住院部服務模式的安全性,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患者就醫體驗。在臨床實踐中需要根據患者的腫瘤特征、身體狀況等選擇合適的患者開展日間手術服務模式手術。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倫理聲明。
作者貢獻聲明:李丹璽和侯蘭撰寫文章、隨訪患者、收集及整理資料及統計學分析;王哲、楊柳及張歡隨訪患者、收集數據及手術操作;賀湘眉和王東輝隨訪患者、收集及整理資料;秦元、趙戈及張明坤收集及整理資料及手術操作;張聚良進行研究設計、手術操作及指導及修改論文。
倫理聲明:本研究方案經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文編號:KY20232134-F-1)。
乳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女性健康及生命安全[1-3]。隨著綜合治療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在不斷提高,促使患者對生活質量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乳房重建成為了手術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相對于傳統的開放性乳房重建術,腔鏡輔助下乳腺癌根治術后假體重建具有它特有的優勢,獲得了更多醫生及患者的青睞[5-7]。日間手術在乳腺外科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8],但大多數研究是局限于乳腺良性包塊切除、保乳手術、改良根治術等[9-11],乳房重建能否采用日間手術仍有待進一步證實。筆者所在中心開展相關手術多年,本研究回顧性收集并分析2021–2023年期間行日間手術服務模式下腔鏡下乳腺癌根治術后一期假體重建患者的臨床數據,并與住院部手術服務模式下腔鏡假體重建進行比較,以明確其療效及安全性,期冀能為臨床手術治療方案選擇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回顧性連續納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間于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甲乳血管外科行腔鏡假體重建乳腺癌患者,根據手術服務模式分為日間手術服務模式組(簡稱“日間組”)和住院部手術服務模式組(簡稱“住院部組”)。
1.1.1 納入標準
① 年齡18~65歲女性患者,符合腔鏡手術及麻醉指征;② 術前穿刺活檢病理證實為浸潤性乳腺癌;③ 經檢查證實腫瘤未侵及皮膚、皮下組織、胸壁及乳頭乳暈復合體(nipple-areola complex,NAC)、無遠處轉移;④ 臨床資料完整。
1.1.2 排除標準
① 行二期乳房重建手術患者;② 本次術前曾接受乳房整形手術患者;③ 診斷為炎性乳腺癌、復發性乳腺癌患者;④ 吸煙患者。
1.2 手術實施
1.2.1 術前準備
① 日間組:由專科醫生評估病情并開具入院證明,患者至日間管理中心預約手術時間,于術前7 d內完成術前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血型、凝血功能、肝或腎功能、肺功能、電解質、傳染病學相關檢測,以及心電圖、乳腺和腹部B超、胸部CT等影像學檢查,同時進行麻醉評估。患者及其家屬于手術當日入院,入院后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口頭宣教、視頻循環播放的宣教片等。② 住院部組:由專科醫生評估病情后并開具入院證明,患者于術前1 d辦理入院手續,入院后進行術前檢查(檢查項目同日間組),同時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手術方案、注意事項、主要并發癥、護理和康復訓練方式、飲食指導等,次日進行手術。
1.2.2 手術操作
日間組和住院部組均采用同樣的手術方式。首先劃線定位,麻醉、擺體位、消毒,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或腋窩淋巴結清掃術。采用逆序法建腔,腔鏡下使用電鉤依次切斷胸大肌、游離乳腺后間隙、腺體淺層,從而將乳腺腺體完整切除(注意謹慎分離乳頭乳暈后方組織以避免NAC缺血壞死;術中組織冰凍送檢以確保切緣陰性)。腺體完整切除后沖洗術腔并止血,放入大小合適的假體并固定,使假體處于相對封閉的腔隙內,然后放置引流管后逐層縫合皮膚。
1.2.3 術后引流及護理
術后佩戴壓力胸衣和壓力繃帶固定假體良好位置;觀察并記錄每日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質,引流量<20 mL拔除引流管;術后定期換藥;術后2周傷口恢復后可逐步加強上肢鍛煉預防淋巴水腫。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查結果進一步判斷并進行后續治療。
1.3 資料收集及隨訪方法
通過病歷查詢、電話及門診隨訪方式收集患者的數據。隨訪時間截至2024年10月。
1.3.1 患者的基線資料
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既往史(包括慢性病史、全身既往手術史)、絕經情況(絕經和未絕經)、分子分型、腫瘤長徑、輔助治療(新輔助化療、放療)。
1.3.2 手術相關資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總住院時間、術后引流量、術后飲食恢復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后并發癥(NAC缺血、皮瓣缺血、感染、包膜攣縮、假體取出)。
1.3.3 生活質量資料
包括乳房滿意度、社交滿意度、信息滿意度及醫生滿意度。采用中文版 Breast-Q 2.0版本評分系統[12]中重建術后模塊中對乳房滿意度、社交滿意度、信息滿意度及對醫生滿意度模塊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后評估,將患者在每個維度的表現轉化為0到100分的獨立評分,評分越高,相應維度中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或滿意度越高。
1.3.4 腫瘤相關安全性資料
包括腫瘤局部復發及死亡。
1.4 日間手術的定義
本中心對日間手術的定義采用的是我國于2013年成立的中國日間手術合作聯盟提出的中國日間手術的定義:患者在1個工作日(24 h)內完成入院、手術和出院的一種手術模式,不包括在診所或醫院開展的門診手術[13]。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Shar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且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中位數(median,M)[上下四分位數(P25,P75)]描述且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連續或校正四格表卡方(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納入患者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239例符合選擇標準患者,其中日間組146例、住院部組93例。2組除了患者的年齡和絕經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未發現2組患者的BMI、慢性病史、既往手術史、分子分型、腫瘤長徑、、新輔助化療及放療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手術相關資料
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日間組的住院時間和術后引流量短于或少于住院部組(P<0.05),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假體大小、術后飲食恢復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行腋窩淋巴結清掃占比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生活質量指標
截至末次隨訪,整體患者Breast-Q 2.0評分中社交滿意度評分38~100分、(73.32±17.62)分,乳房滿意度評分34~100分、(62.60±12.45)分;信息滿意度評分44~100分、(62.46分±10.89)分;醫生滿意度評分50~100分、(88.33±14.30)分。除日間組的信息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住院部組(P<0.05)外,2組患者在乳房滿意度、社交滿意度及醫生滿意度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腫瘤相關安全性
日間組隨訪時間5~38個月、(13.31±7.29)個月,住院部組隨訪時間3~38個月、(13.41±9.02)個月。所有患者均生存。其中日間組有1例(0.68%)患者出現局部復發,該例患者的分子分型為HR(+)HER2(–);住院部組有2例(2.15%)患者出現局部復發,其中1例的分子分型為HR(+)HER2(–);另1例為HR(–)HER2(+)。2組患者的復發時間均在手術后1年后(t=–0.909,P=0.364),2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P=0.562)。
3 討論
日間手術服務模式具有提高醫療機構運營效率、縮短患者住院等待時間、降低手術患者住院醫療費用負擔、節約醫療衛生資源、增加社會效益等優勢[14-18]。截至目前,中國已開展超過1 000種不同的日間手術,覆蓋率高達約60%的手術類型[8],其中乳腺腫瘤切除術亦是日間手術的的常見術式[17, 19]。但涉及乳房假體重建手術相對復雜且有植入物,能否進行日間手術服務模式治療仍有一些不確定性,包括手術創傷性、安全性、術后并發癥情況等[20-21]。腔鏡手術具有相對較小的創傷,有研究者[22-23]報道,腔鏡下的乳房假體重建安全,為日間手術開展提供了證據。
本研究評估了日間手術服務模式下腔鏡乳腺癌根治術后一期假體重建手術的安全性,2組均遵循同樣的手術規范及流程,結果顯示,在手術的即刻安全性方面,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術后飲食恢復時間等方面,日間組不劣于住院部組,而且本研究還發現,術后引流量在日間組較住院部組顯著減少,可能是日間手術的患者因24 h內出院,缺少醫護的面對面照看,心理上的依賴性減少,對出院宣教內容更加重視,對引流管等的護理也格外注意,能夠保持良好的包扎固定、避免患側肢體的大幅度活動等,加之家庭更舒適的環境、豐富的營養飲食等,也有助于傷口的快速愈合[25-26]。本研究中未出現因手術切口出血、裂開等再次住院的患者[24]。
本研究中,2組患者在術后感染發生率方面比較均未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提示,即使患者手術后離院歸家時間早,只要接受按時換藥護理并不會增加切口的感染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對皮瓣缺血的觀察日間組具有一定的風險,因為患者缺乏足夠的知識對缺血程度進行判斷,不能及時發并處理,可能會導致缺血加重,失去早期治療的時機[27]。本研究中,2組皮瓣缺血的發生率包括NAC缺血壞死發生率比較差異未見有統計學意義,總結的經驗是,對于缺血的預防,主要在于術中的良好層次游離、皮瓣的均一性等技巧,同時出院前亦可以對術區皮溫進行測定,以初步判斷是否缺血并及時進行相應的處理。有研究者[28]也報道,換藥期間及時觀察皮瓣的血供可以避免皮瓣缺血壞死的發生。
Breast-Q評分系統[12]是目前用于評估乳腺相關手術后患者結局的工具,它包括多個模塊,分別針對不同類型的乳房手術。本研究采用中文版 Breast-Q 2.0版本,選用重建術后模塊中對乳房滿意度、社交滿意度、信息滿意度及對醫生滿意度模塊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2組間的乳房滿意度、社交滿意度及醫生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未見有統計學意義,但是日間組信息滿意度評分要高于住院部組,提示日間手術服務模式給患者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來源,比如從醫護角度來說,會更加高效和專注地溝通,以確保患者能夠理解并遵循術后護理指南;從患者層面而言,更愿意積極參與自身的治療及恢復過程,主動獲取相關疾病的知識,包括治療、飲食、康復等建議,也更積極地接受隨訪[29];此外,有研究者[30]在對甲狀腺癌患者支持性照顧需求與生活質量的縱向調查分析中的結果顯示,術后每個時間點的需求最高的均為健康信息需求,提示信息需要對患者而言的重要性。選擇日間手術的患者,入院后即刻即可獲得規范的信息指導,因此可能更傾向于積極評價所接受的服務。
本研究中2組患者隨訪時間均超過1年,日間組只有1例(0.68%)局部復發率,住院部組有2例(2.15%)局部復發,2組術后局部復發率與文獻[31-33]報道的乳腺重建術后的局部復發率(1%~2%)相近。提示日間模式進行乳腺癌根治術后一期假體重建具有良好的腫瘤安全性。
但也需要看到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作為回顧性分析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入組患者大多為未絕經患者,而且與住院部組患者比較,日間組絕經患者占比更高、年齡更大;其次,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單中心,缺乏一定的普適性;再次,手術醫生的技巧及熟練程度也會對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等[33]。今后有待開展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來進一步證實。
總體而言,日間手術服務模式下腔鏡乳腺癌根治術后并一期假體重建具有不劣于住院部服務模式的安全性,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患者就醫體驗。在臨床實踐中需要根據患者的腫瘤特征、身體狀況等選擇合適的患者開展日間手術服務模式手術。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倫理聲明。
作者貢獻聲明:李丹璽和侯蘭撰寫文章、隨訪患者、收集及整理資料及統計學分析;王哲、楊柳及張歡隨訪患者、收集數據及手術操作;賀湘眉和王東輝隨訪患者、收集及整理資料;秦元、趙戈及張明坤收集及整理資料及手術操作;張聚良進行研究設計、手術操作及指導及修改論文。
倫理聲明:本研究方案經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文編號:KY20232134-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