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戈霞暉, 韓鋒鋒, 劉松, 孫娜, 王翠, 郭雪君. 氣管鏡測量人體氣管長度和內徑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的研究.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17, 16(1): 55-59. doi: 10.7507/1671-6205.20160605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隨著氣管鏡介入技術(氣管插管,支架置入,激光、電凝和電切等)在氣道惡性疾病如氣管腫瘤、中央型肺癌、惡性疾病氣道轉移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良性氣道疾病發生插管后氣管狹窄和曲霉氣管支氣管炎[1–3]。氣管及主支氣管長度及內徑的數據對氣管鏡介入治療和氣道疾病外科手術治療均有重大意義,而迄今尚無用氣管鏡測量左、右主支氣管長度及氣管內徑的文獻報道。本研究前瞻性納入我院呼吸科 30 例肺部病變較輕的患者行無痛氣管鏡檢查,并測量患者氣管長度、內徑以及左、右主支氣管的長度,以期為氣道疾病的診治提供理論基礎。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自 2012 年 10 月至 2015 年 6 月前瞻性連續性納入新華醫院呼吸科肺部病變較輕患者 30 例,其中男 10 例,女 20 例;年齡 22~73 歲,平均 47 歲;疾病包括單側小范圍肺炎 13 例,肺部微小結節 14 例,左下葉外后基底段小異物 1 例,慢性咳嗽 2 例。對上述患者行無痛氣管鏡檢查,測量患者氣管和左、右主支氣管長度,以及氣管中、下 1/3 段和中、上 1/3 段氣管內徑大小。入選患者均需滿足以下條件:(1)無麻醉禁忌證;(2)無嚴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頻發房性心律失常及房室傳導阻滯);(3)無心、腦血管疾病;(4)無腎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5)年齡在 18~75 歲之間。
1.2 方法
1.2.1 氣管鏡放大倍數的測定 選用 50 ml 空針(空針長度 11.7 cm,內徑 2.8 cm)分別制作 1、2、3、4、5、10 cm 高度,內徑 2.2 cm 的圓柱(圖 1a)。圓柱上端覆以中心有圓形空洞的蓋子,蓋子外徑及內徑分別為 2.6 cm 和 0.8 cm,空針接針頭的連接部分剪去,空針底部平放直徑 2.6 cm圓紙,分別將邊長0.5、0.7、1.0、1.5 cm 的正方形彩紙固定于 2.6 cm圓紙正中(圖 1b)。空針外包裹黑紙避光,將電子氣管鏡(Olympus BF-260)物鏡端分別置于不同高度圓柱中心圓孔處(即距彩紙 1、2、3、4、5、10 cm)對不同大小彩紙采圖(圖 2),用 Unisight 軟件測量不同距離彩紙的大小。對 Olympus BF-260 采集的圖片用 Unisight 軟件測量 101、91、81、70、60、50 像素時的厘米刻度,計算軟件像素與刻度 mm 的換算關系,再將軟件實測值除以像素/mm 的值即為放大倍數。用上述方法測量 Olympus BF-260 距平面物體不同距離時的放大倍數。
圖1
氣管鏡放大倍數測定的準備 a. 長度為 10、5、4、3、2、1 cm 的空心圓柱; b. 直徑 2.6 cm 圓紙,分別將 0.5、0.7、1.0、1.5、2.0 cm 的正方形彩紙固定于 2.6 cm 圓紙正中
圖2
氣管鏡放大倍數的測定 a. 左邊為包裹黑紙的 50 ml 空針,空針連接針頭部分的連接管已削平,右上端為中心固定 0.5 cm 正方形彩紙的圓紙,右下端為覆有中空蓋子的圓柱,圓柱高度為 5 cm,中心空洞區氣管鏡能通過; b. 50 ml 注射器直立放置,覆有中空蓋子的圓柱罩在中心固定 0.5 cm 正方形彩紙的圓紙上,從上端中心空洞可以看見底端彩紙; c. 將中心固定正方形彩紙的圓紙平放于空針底部; d. 在 c 圖的基礎上將覆有中空蓋子的圓柱放入空針中; e. 氣管鏡先端部在蓋子上方,從上端中心空洞可以看見底端彩紙; f. 氣管鏡先端部平蓋子的位置拍照,氣管鏡先端部距 0.5 cm 正方形彩紙的距離即為圓柱的高度 5 cm,在此拍照測量彩紙的大小計算氣管鏡的放大倍數
1.2.2 氣管及主支氣管長度和內徑的測量 所有患者術前 6 h 禁食,經鼻行氣管鏡檢查。術前予以 2% 利多卡因 5 ml 進行表面麻醉,建立靜脈通道,測量人體氣管及主支氣管長度和內徑時要求患者仰臥位,頭放正中(非過曲過伸位),予以靜脈麻醉行無痛氣管鏡檢查。具體方法是在心電監護下分別以咪唑安定 2.5 mg 配以生理鹽水共 5 ml 以及芬太尼 0.25 mg 配以生理鹽水共 5 ml 緩慢靜注,約 2~5 min 后患者進入鎮靜狀態,開始行氣管鏡檢查,操作 30 min 內結束。先分別測量氣管(分別在隆突及聲門處對應的氣管鏡上標記小夾子,測量夾子之間的距離),以及左主支氣管(分別在隆突至左支氣管末端即左上葉及左下葉間嵴對應的氣管鏡上標記小夾子,測量夾子之間的距離)、右主支氣管(分別在隆突至右上葉和右中間支氣管間嵴對應的氣管鏡上標記小夾子,測量夾子之間的距離)的長度。再測量隆突上第 5 氣管環和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氣管內徑的大小。具體方法為氣管鏡鏡頭從隆突處緩慢后退至隆突上第 5 氣管環在氣管鏡軟管部夾一小夾子,以小夾子為標記氣管鏡再后退1 cm,確保氣管鏡末端在氣管中央處拍照,同理找到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氣管鏡再后退 1 cm 進行拍照。用軟件分別測量隆突上第 5、10 氣管環處氣管左右徑及前后徑(測量的實際大小除以距實物 1 cm 時奧林巴斯檢查鏡的放大倍數)。氣管鏡軟骨部兩夾子之間的距離用軟皮尺測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氣管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和氣管內徑的測量值分別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隆突上第 5 氣管環和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左右徑大小的比較及前后徑的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奧林巴斯(BF-260)氣管鏡距檢測物不同距離的放大倍數
以 BF-260 對不同大小(0.5、0.7、1.0、1.5 cm)平面物體以不同高度拍照,如圖 3 所示。10 cm 高度分別測量 0.5、0.7、1.0、1.5 cm 物體大小放大倍數約 1.34,5 cm 高度放大倍數為 2.68,4 cm 高度放大倍數為 3.29,3 cm 高度放大倍數為 4.27,2 cm 高度放大倍數為 5.79,1 cm 高度放大倍數為10.72。Unisight 軟件像素與長度 mm 對應數值見表 1。
圖3
檢查鏡不同高度放大倍數 橫坐標代表氣管鏡先端部距平面檢測物分別為 1、2、3、4、5 cm 的距離,縱坐標代表氣管鏡在不同距離時的放大倍數
2.2 氣管和主支氣管長度及氣管內徑
用 Unisight 軟件測量 50、60、70、81、91 和 101 像素時對應長度分別為 8.0、9.6、11.5、13、14.5 和 16 mm。換算出 1 mm 對應 6.239 7 像素。以此為基礎計算氣管上、中 1/3 段及中、下 1/3 段內徑值。結果表明 30 例患者氣管長度為(13.09±1.40)cm,最小值 10.3 cm,最大值 16.0 cm;左主支氣管長度為(4.57±0.51)cm,最小值 3.6 cm,最大值為 5.8 cm;右主支氣管長度為(1.80±0.72)cm,最小值 1.0 cm,最大值 3.7 cm。隆突上第 5 氣管環約(氣管4 cm 處)氣管中、下 1/3 處,左右徑為(2.76±0.32)cm,最小值 2.08 cm,最大值 3.35 cm;前后徑為(2.44±0.27)cm,最小值 1.85 cm,最大值 2.99 cm。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約(氣管 8 cm 處)氣管中、上 1/3 處,左右徑為(2.97±0.33)cm,最小值 2.34 cm,最大值 3.58 cm;前后徑為(2.72±0.36)cm,最小值 2.22 cm,最大值 3.56 cm。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左右徑較隆突上第 5 氣管環左右徑大,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3,P=0.016),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前后徑也較隆突上第 5 氣管環前后徑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411,P<0.01)。研究提示氣管上、中 1/3 段較中、下 1/3 段稍粗。
3 討論
目前臨床應用的內鏡,包括電子支氣管鏡、胃鏡、腸鏡等,能將微型電荷耦合器件(coupled device,CCD)所探查到的圖像放大在監視器上顯示[4],迄今為止各氣管鏡生產廠家尚無不同型號氣管鏡不同距離采集圖像放大倍數的報道。然而氣管鏡操作中常常碰到難以測量鏡下病變組織大小的難題,同樣也難以測量氣管、支氣管狹窄程度。關于具體病變組織的大小及氣管、支氣管狹窄的程度,至今尚無具體測量工具及測量方法的報道。我們通過手工制備不同高度的空心圓柱,一端覆以中心空洞的蓋子以便氣管鏡先端部能置入空心處且平蓋口,而圓柱另一端放置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彩紙,將上述制備的裝置放入周圍黑紙包裹的 50 ml 注射器(注射器接針頭部削平,注射器中心推拉的活塞拔除),通過氣管鏡采集不同距離、不同大小彩紙的圖片可算出不同距離氣管鏡的放大倍數。本研究測量的氣管鏡放大倍數對臨床中鏡下氣道病變大小估計有重要意義。臨床中若氣管、支氣管狹窄嚴重,氣管鏡不能通過時可采集距病灶 2 cm 甚至3 cm 處的圖片,根據放大倍數可換算病變部位狹窄程度。同理,若管腔內看到新生物,可距病灶一定距離采集圖片再根據放大倍數估計新生物的大小。迄今為止國內外報道尚未見到氣管鏡放大倍數報道的文獻,而本研究中放大倍數的測量為臨床病灶大小的估計提供了理論基礎。
目前臨床上主要依靠頸部聯合胸部 CT 和氣道三維重建以及氣管鏡檢測為基礎進行氣道疾病診治的評估,例如氣道占位需測量氣道內占位的位置距隆突的距離、占位的大小并估計占位致氣管狹窄的程度,氣道狹窄需放支架則以氣道三維重建為基礎測量患者所需支架的長度。然而,迄今為止,正常人群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及內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CT 及尸體的測量上。既往研究者測量尸體的氣管長度,但尸體標本經福爾馬林等液體固定后氣管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會縮短[5]。近年有研究者以胸部CT測量人體氣管的長度[6],雖然測量方法簡便,但不能反映平靜呼吸時人體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而在手術室測量人體氣管、主支氣管的長度及內徑不僅有違倫理,且方法上亦難以實施。本研究用氣管鏡對 30 例患者氣管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進行測量,研究結果表明氣管長度為(13.09±1.40)cm,左主支氣管長度為(4.57±0.51)cm,右主支氣管長度為(1.80±0.72)cm。本研究氣管鏡測量的氣管長度較胸部 CT 測量的氣管長度的數值略大,可能與氣管鏡測量從聲門至隆突的距離,而胸部 CT 測量從甲狀軟骨下緣至隆突的距離有關。但以氣管鏡測量氣管及主支氣管長度可減少呼吸幅度對以上數值測量的影響,對彌補氣道結構氣管鏡下測量數據的空缺,對氣道疾病的手術治療及氣管鏡介入治療均有重要意義。
氣管鏡測量氣管、主支氣管長度及內徑對氣管鏡介入診療有重要意義。臨床中氣道占位因病灶較大,氣管鏡不能通過,而本研究氣管鏡下測量正常人氣管的長度,可為推測新生物在氣管的位置及新生物遠端距隆突的距離提供幫助,同時以正常人氣管內徑的大小及氣管鏡外徑為基礎,可推測鏡下新生物的大小。我們于 3 年前曾收治的 1 例氣道神經鞘瘤,據氣管鏡下表現估計氣道占位在氣管下 1/3 段,行胸部 CT 及氣道三維重建進一步證實[7]。而在因主支氣管狹窄行介入治療過程中,正常人鏡下主支氣管長度可為介入治療風險評估提供一定幫助。例如中央型肺癌致左主支氣管完全阻塞,無法了解鏡下左支氣管走形及遠端情況,分階段行氣管鏡下熱治療如電凝、APC 等治療時,根據距隆突的距離及正常成人鏡下左主支氣管長度,可評估進一步操作可能致主支氣管穿孔的風險,以及完全打通左主支氣管還需前進的距離。因此,氣管鏡下測量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及內徑對氣管鏡介入診療有很大幫助。
既往研究報道人體氣管環在男性為 15~19 個,在女性為 14~16 個[8],因此本研究將隆突上第 5 軟骨環和隆突上第 10 軟骨環認為氣管中、下 1/3 段和上、中 1/3 段,測量隆突上第 5、第 10 氣管軟骨環左右徑及前后徑等同為氣管中、下 1/3 段和上、中 1/3的氣管內徑。Kamel 等[8]以胸部 CT 測量人體氣管內徑,并測量了 10 具尸體的氣管內徑,但胸部 CT 在患者深吸氣末屏氣時測量的數值不能反映正常人生理狀態下平靜呼吸時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及內徑。迄今為止尚無在人體用氣管鏡測量氣管內徑的報道。本研究對 30 例肺部病變較輕患者測量氣管中、下 1/3 段和上、中 1/3 段內徑,入選患者多數為單側肺部病變且病變范圍小,或慢性咳嗽肺內無明顯病變,納入患者均因肺內病變輕微對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及位置無明顯影響,進而尚可反映正常人群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及內徑。采用氣管鏡測量氣管的內徑對了解生理狀況下平靜呼吸時人體氣管內徑的大小奠定了理論基礎。
本研究采用靜脈咪唑安定聯合芬太尼麻醉的方式行氣管鏡檢查,術中患者意識清醒能配合操作,無劇烈的咳嗽,且呼吸幅度小,是反映人體平靜呼吸時氣管及主支氣管長度和內徑的最佳麻醉方式。頭部過伸或過曲或頭部側向一邊均會影響氣管長度的測量[9–10],本研究采用頭放正中位(非過曲過伸位),術中護士全程幫助患者固定頭部于正中位,確保氣管長度的測量能準確反映該患者氣管的實際長度。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本研究樣本量有限,無法對不同性別患者氣管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及氣管內徑分別進行統計。既往研究已表明氣管長度與患者身高有一定的相關性,不同性別氣道結構也應有區別。我們計劃今后繼續收集病例對不同性別患者的數據進一步分析,以便了解不同性別患者氣管、主支氣管的長度及氣管內徑的大小。
綜上所述,本研究先行對奧林巴斯 BF-260 檢查鏡距平面檢測物不同距離測量其放大倍數,以此為基礎用 BF-260 測量 30 例肺部病變較輕患者氣管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及氣管內徑,為臨床氣道疾病的診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隨著氣管鏡介入技術(氣管插管,支架置入,激光、電凝和電切等)在氣道惡性疾病如氣管腫瘤、中央型肺癌、惡性疾病氣道轉移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良性氣道疾病發生插管后氣管狹窄和曲霉氣管支氣管炎[1–3]。氣管及主支氣管長度及內徑的數據對氣管鏡介入治療和氣道疾病外科手術治療均有重大意義,而迄今尚無用氣管鏡測量左、右主支氣管長度及氣管內徑的文獻報道。本研究前瞻性納入我院呼吸科 30 例肺部病變較輕的患者行無痛氣管鏡檢查,并測量患者氣管長度、內徑以及左、右主支氣管的長度,以期為氣道疾病的診治提供理論基礎。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自 2012 年 10 月至 2015 年 6 月前瞻性連續性納入新華醫院呼吸科肺部病變較輕患者 30 例,其中男 10 例,女 20 例;年齡 22~73 歲,平均 47 歲;疾病包括單側小范圍肺炎 13 例,肺部微小結節 14 例,左下葉外后基底段小異物 1 例,慢性咳嗽 2 例。對上述患者行無痛氣管鏡檢查,測量患者氣管和左、右主支氣管長度,以及氣管中、下 1/3 段和中、上 1/3 段氣管內徑大小。入選患者均需滿足以下條件:(1)無麻醉禁忌證;(2)無嚴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頻發房性心律失常及房室傳導阻滯);(3)無心、腦血管疾病;(4)無腎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5)年齡在 18~75 歲之間。
1.2 方法
1.2.1 氣管鏡放大倍數的測定 選用 50 ml 空針(空針長度 11.7 cm,內徑 2.8 cm)分別制作 1、2、3、4、5、10 cm 高度,內徑 2.2 cm 的圓柱(圖 1a)。圓柱上端覆以中心有圓形空洞的蓋子,蓋子外徑及內徑分別為 2.6 cm 和 0.8 cm,空針接針頭的連接部分剪去,空針底部平放直徑 2.6 cm圓紙,分別將邊長0.5、0.7、1.0、1.5 cm 的正方形彩紙固定于 2.6 cm圓紙正中(圖 1b)。空針外包裹黑紙避光,將電子氣管鏡(Olympus BF-260)物鏡端分別置于不同高度圓柱中心圓孔處(即距彩紙 1、2、3、4、5、10 cm)對不同大小彩紙采圖(圖 2),用 Unisight 軟件測量不同距離彩紙的大小。對 Olympus BF-260 采集的圖片用 Unisight 軟件測量 101、91、81、70、60、50 像素時的厘米刻度,計算軟件像素與刻度 mm 的換算關系,再將軟件實測值除以像素/mm 的值即為放大倍數。用上述方法測量 Olympus BF-260 距平面物體不同距離時的放大倍數。
圖1
氣管鏡放大倍數測定的準備 a. 長度為 10、5、4、3、2、1 cm 的空心圓柱; b. 直徑 2.6 cm 圓紙,分別將 0.5、0.7、1.0、1.5、2.0 cm 的正方形彩紙固定于 2.6 cm 圓紙正中
圖2
氣管鏡放大倍數的測定 a. 左邊為包裹黑紙的 50 ml 空針,空針連接針頭部分的連接管已削平,右上端為中心固定 0.5 cm 正方形彩紙的圓紙,右下端為覆有中空蓋子的圓柱,圓柱高度為 5 cm,中心空洞區氣管鏡能通過; b. 50 ml 注射器直立放置,覆有中空蓋子的圓柱罩在中心固定 0.5 cm 正方形彩紙的圓紙上,從上端中心空洞可以看見底端彩紙; c. 將中心固定正方形彩紙的圓紙平放于空針底部; d. 在 c 圖的基礎上將覆有中空蓋子的圓柱放入空針中; e. 氣管鏡先端部在蓋子上方,從上端中心空洞可以看見底端彩紙; f. 氣管鏡先端部平蓋子的位置拍照,氣管鏡先端部距 0.5 cm 正方形彩紙的距離即為圓柱的高度 5 cm,在此拍照測量彩紙的大小計算氣管鏡的放大倍數
1.2.2 氣管及主支氣管長度和內徑的測量 所有患者術前 6 h 禁食,經鼻行氣管鏡檢查。術前予以 2% 利多卡因 5 ml 進行表面麻醉,建立靜脈通道,測量人體氣管及主支氣管長度和內徑時要求患者仰臥位,頭放正中(非過曲過伸位),予以靜脈麻醉行無痛氣管鏡檢查。具體方法是在心電監護下分別以咪唑安定 2.5 mg 配以生理鹽水共 5 ml 以及芬太尼 0.25 mg 配以生理鹽水共 5 ml 緩慢靜注,約 2~5 min 后患者進入鎮靜狀態,開始行氣管鏡檢查,操作 30 min 內結束。先分別測量氣管(分別在隆突及聲門處對應的氣管鏡上標記小夾子,測量夾子之間的距離),以及左主支氣管(分別在隆突至左支氣管末端即左上葉及左下葉間嵴對應的氣管鏡上標記小夾子,測量夾子之間的距離)、右主支氣管(分別在隆突至右上葉和右中間支氣管間嵴對應的氣管鏡上標記小夾子,測量夾子之間的距離)的長度。再測量隆突上第 5 氣管環和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氣管內徑的大小。具體方法為氣管鏡鏡頭從隆突處緩慢后退至隆突上第 5 氣管環在氣管鏡軟管部夾一小夾子,以小夾子為標記氣管鏡再后退1 cm,確保氣管鏡末端在氣管中央處拍照,同理找到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氣管鏡再后退 1 cm 進行拍照。用軟件分別測量隆突上第 5、10 氣管環處氣管左右徑及前后徑(測量的實際大小除以距實物 1 cm 時奧林巴斯檢查鏡的放大倍數)。氣管鏡軟骨部兩夾子之間的距離用軟皮尺測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氣管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和氣管內徑的測量值分別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隆突上第 5 氣管環和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左右徑大小的比較及前后徑的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奧林巴斯(BF-260)氣管鏡距檢測物不同距離的放大倍數
以 BF-260 對不同大小(0.5、0.7、1.0、1.5 cm)平面物體以不同高度拍照,如圖 3 所示。10 cm 高度分別測量 0.5、0.7、1.0、1.5 cm 物體大小放大倍數約 1.34,5 cm 高度放大倍數為 2.68,4 cm 高度放大倍數為 3.29,3 cm 高度放大倍數為 4.27,2 cm 高度放大倍數為 5.79,1 cm 高度放大倍數為10.72。Unisight 軟件像素與長度 mm 對應數值見表 1。
圖3
檢查鏡不同高度放大倍數 橫坐標代表氣管鏡先端部距平面檢測物分別為 1、2、3、4、5 cm 的距離,縱坐標代表氣管鏡在不同距離時的放大倍數
2.2 氣管和主支氣管長度及氣管內徑
用 Unisight 軟件測量 50、60、70、81、91 和 101 像素時對應長度分別為 8.0、9.6、11.5、13、14.5 和 16 mm。換算出 1 mm 對應 6.239 7 像素。以此為基礎計算氣管上、中 1/3 段及中、下 1/3 段內徑值。結果表明 30 例患者氣管長度為(13.09±1.40)cm,最小值 10.3 cm,最大值 16.0 cm;左主支氣管長度為(4.57±0.51)cm,最小值 3.6 cm,最大值為 5.8 cm;右主支氣管長度為(1.80±0.72)cm,最小值 1.0 cm,最大值 3.7 cm。隆突上第 5 氣管環約(氣管4 cm 處)氣管中、下 1/3 處,左右徑為(2.76±0.32)cm,最小值 2.08 cm,最大值 3.35 cm;前后徑為(2.44±0.27)cm,最小值 1.85 cm,最大值 2.99 cm。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約(氣管 8 cm 處)氣管中、上 1/3 處,左右徑為(2.97±0.33)cm,最小值 2.34 cm,最大值 3.58 cm;前后徑為(2.72±0.36)cm,最小值 2.22 cm,最大值 3.56 cm。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左右徑較隆突上第 5 氣管環左右徑大,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3,P=0.016),隆突上第 10 氣管環前后徑也較隆突上第 5 氣管環前后徑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411,P<0.01)。研究提示氣管上、中 1/3 段較中、下 1/3 段稍粗。
3 討論
目前臨床應用的內鏡,包括電子支氣管鏡、胃鏡、腸鏡等,能將微型電荷耦合器件(coupled device,CCD)所探查到的圖像放大在監視器上顯示[4],迄今為止各氣管鏡生產廠家尚無不同型號氣管鏡不同距離采集圖像放大倍數的報道。然而氣管鏡操作中常常碰到難以測量鏡下病變組織大小的難題,同樣也難以測量氣管、支氣管狹窄程度。關于具體病變組織的大小及氣管、支氣管狹窄的程度,至今尚無具體測量工具及測量方法的報道。我們通過手工制備不同高度的空心圓柱,一端覆以中心空洞的蓋子以便氣管鏡先端部能置入空心處且平蓋口,而圓柱另一端放置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彩紙,將上述制備的裝置放入周圍黑紙包裹的 50 ml 注射器(注射器接針頭部削平,注射器中心推拉的活塞拔除),通過氣管鏡采集不同距離、不同大小彩紙的圖片可算出不同距離氣管鏡的放大倍數。本研究測量的氣管鏡放大倍數對臨床中鏡下氣道病變大小估計有重要意義。臨床中若氣管、支氣管狹窄嚴重,氣管鏡不能通過時可采集距病灶 2 cm 甚至3 cm 處的圖片,根據放大倍數可換算病變部位狹窄程度。同理,若管腔內看到新生物,可距病灶一定距離采集圖片再根據放大倍數估計新生物的大小。迄今為止國內外報道尚未見到氣管鏡放大倍數報道的文獻,而本研究中放大倍數的測量為臨床病灶大小的估計提供了理論基礎。
目前臨床上主要依靠頸部聯合胸部 CT 和氣道三維重建以及氣管鏡檢測為基礎進行氣道疾病診治的評估,例如氣道占位需測量氣道內占位的位置距隆突的距離、占位的大小并估計占位致氣管狹窄的程度,氣道狹窄需放支架則以氣道三維重建為基礎測量患者所需支架的長度。然而,迄今為止,正常人群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及內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CT 及尸體的測量上。既往研究者測量尸體的氣管長度,但尸體標本經福爾馬林等液體固定后氣管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會縮短[5]。近年有研究者以胸部CT測量人體氣管的長度[6],雖然測量方法簡便,但不能反映平靜呼吸時人體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而在手術室測量人體氣管、主支氣管的長度及內徑不僅有違倫理,且方法上亦難以實施。本研究用氣管鏡對 30 例患者氣管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進行測量,研究結果表明氣管長度為(13.09±1.40)cm,左主支氣管長度為(4.57±0.51)cm,右主支氣管長度為(1.80±0.72)cm。本研究氣管鏡測量的氣管長度較胸部 CT 測量的氣管長度的數值略大,可能與氣管鏡測量從聲門至隆突的距離,而胸部 CT 測量從甲狀軟骨下緣至隆突的距離有關。但以氣管鏡測量氣管及主支氣管長度可減少呼吸幅度對以上數值測量的影響,對彌補氣道結構氣管鏡下測量數據的空缺,對氣道疾病的手術治療及氣管鏡介入治療均有重要意義。
氣管鏡測量氣管、主支氣管長度及內徑對氣管鏡介入診療有重要意義。臨床中氣道占位因病灶較大,氣管鏡不能通過,而本研究氣管鏡下測量正常人氣管的長度,可為推測新生物在氣管的位置及新生物遠端距隆突的距離提供幫助,同時以正常人氣管內徑的大小及氣管鏡外徑為基礎,可推測鏡下新生物的大小。我們于 3 年前曾收治的 1 例氣道神經鞘瘤,據氣管鏡下表現估計氣道占位在氣管下 1/3 段,行胸部 CT 及氣道三維重建進一步證實[7]。而在因主支氣管狹窄行介入治療過程中,正常人鏡下主支氣管長度可為介入治療風險評估提供一定幫助。例如中央型肺癌致左主支氣管完全阻塞,無法了解鏡下左支氣管走形及遠端情況,分階段行氣管鏡下熱治療如電凝、APC 等治療時,根據距隆突的距離及正常成人鏡下左主支氣管長度,可評估進一步操作可能致主支氣管穿孔的風險,以及完全打通左主支氣管還需前進的距離。因此,氣管鏡下測量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及內徑對氣管鏡介入診療有很大幫助。
既往研究報道人體氣管環在男性為 15~19 個,在女性為 14~16 個[8],因此本研究將隆突上第 5 軟骨環和隆突上第 10 軟骨環認為氣管中、下 1/3 段和上、中 1/3 段,測量隆突上第 5、第 10 氣管軟骨環左右徑及前后徑等同為氣管中、下 1/3 段和上、中 1/3的氣管內徑。Kamel 等[8]以胸部 CT 測量人體氣管內徑,并測量了 10 具尸體的氣管內徑,但胸部 CT 在患者深吸氣末屏氣時測量的數值不能反映正常人生理狀態下平靜呼吸時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及內徑。迄今為止尚無在人體用氣管鏡測量氣管內徑的報道。本研究對 30 例肺部病變較輕患者測量氣管中、下 1/3 段和上、中 1/3 段內徑,入選患者多數為單側肺部病變且病變范圍小,或慢性咳嗽肺內無明顯病變,納入患者均因肺內病變輕微對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及位置無明顯影響,進而尚可反映正常人群氣管及主支氣管的長度及內徑。采用氣管鏡測量氣管的內徑對了解生理狀況下平靜呼吸時人體氣管內徑的大小奠定了理論基礎。
本研究采用靜脈咪唑安定聯合芬太尼麻醉的方式行氣管鏡檢查,術中患者意識清醒能配合操作,無劇烈的咳嗽,且呼吸幅度小,是反映人體平靜呼吸時氣管及主支氣管長度和內徑的最佳麻醉方式。頭部過伸或過曲或頭部側向一邊均會影響氣管長度的測量[9–10],本研究采用頭放正中位(非過曲過伸位),術中護士全程幫助患者固定頭部于正中位,確保氣管長度的測量能準確反映該患者氣管的實際長度。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本研究樣本量有限,無法對不同性別患者氣管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及氣管內徑分別進行統計。既往研究已表明氣管長度與患者身高有一定的相關性,不同性別氣道結構也應有區別。我們計劃今后繼續收集病例對不同性別患者的數據進一步分析,以便了解不同性別患者氣管、主支氣管的長度及氣管內徑的大小。
綜上所述,本研究先行對奧林巴斯 BF-260 檢查鏡距平面檢測物不同距離測量其放大倍數,以此為基礎用 BF-260 測量 30 例肺部病變較輕患者氣管及左、右主支氣管長度及氣管內徑,為臨床氣道疾病的診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