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岳丹, 羅志梅, 范林婕, 孫得勝. 手持風扇療法在緩解呼吸困難中的研究現狀.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4, 23(8): 605-608. doi: 10.7507/1671-6205.20230903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呼吸困難是一種常見、易致殘和令人痛苦的癥狀,美國胸科協會將其定義為“呼吸不通暢的一種主觀感受,由強度、性質不同的感覺組成”,很難有效緩解,常為病理性,但生理情況下也可發生呼吸困難。慢性呼吸困難是包括癌癥、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在內的多種慢性疾病的常見伴隨癥狀,被定義為“盡管已進行最佳治療,但呼吸困難仍持續存在并可能導致殘疾”。臨床上經歷呼吸困難的患者正在快速增加,呼吸困難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臨床需要緩解這種心理負擔的一些方法。
呼吸困難除與呼吸生理學異常相關外,還受到運動受限、失眠、焦慮、抑郁等多種其他因素的影響[1]。呼吸困難的管理具有多學科協作和管理方法復雜等重要特點,其關鍵在于綜合考慮呼吸困難的根本發病原因并予以糾正。慢性呼吸困難的患者可以通過藥物和(或)非藥物干預措施進行管理,目的是調節患者對呼吸困難的感知、減少呼吸困難帶來的痛苦體驗、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長期以來,呼吸困難的患者常常會避開密閉的空間,并通過引用“冷風”或“打開窗戶”等措施幫助緩解呼吸困難。1987年,哈佛醫學院首次報道了風扇產生的氣流對呼吸困難的影響,該試驗共招募16名受試者,分別使用風扇對受試者的面部或腿部施加冷空氣進行干預,受試者的呼吸困難強度采用改良Borg量表進行評分,結果顯示,風扇向面部施加冷空氣可有效改善受試者呼吸困難的感覺,而對腿部施加冷空氣并沒有此種效果[2]。
1 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應用
自1987年首次報道風扇產生的氣流可緩解呼吸困難后,引發了歐洲多國學者對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癥狀的關注與研究,大量的證據表明其對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的癥狀具有一定療效。研究表明:風扇的距離和風速并不影響干預效果,風扇放置的距離多以15-30 cm的舒適距離為宜,風速大小可根據患者的接受程度自行調整,使氣流吹向面部持續5分鐘即可起效[3]。此外,風扇療法的使用并不會對患者本身的治療產生影響,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單獨使用風扇療法,也可在氧療和藥物干預的同時使用風扇療法輔助緩解呼吸困難。
針對多種慢性疾病,尤其是晚期癌癥共進行了多項薈萃分析,其結果均表明風扇療法可以降低呼吸困難的強度[4-7]。超過80%的參與者認為風扇療法為其帶來了廣泛的好處,包括改善呼吸困難所帶來的不良體驗感,減少精神恐慌,縮短活動后呼吸困難的恢復時間,加強患者參與日常生活活動及鍛煉的信心[8-9]。但有研究表明在使用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前后,參與者的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和心率并沒有檢測到明顯的差異,表明風扇療法在干預呼吸困難中不能改善呼吸參數[2]。事實上: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心率等生理指標與患者所體驗到的呼吸困難程度僅有輕度的相關性,故臨床醫生評估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及判斷治療呼吸困難是否有效的主要指標仍是患者對自身呼吸困難程度的主觀評價。因此,盡管手持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對患者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及心率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其仍可能在緩解呼吸困難的臨床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以支持患者參與日常活動并減少不愉快的感覺,提高自我效能或縮短從勞累引起的呼吸困難中恢復的時間。
2 目前國際治療指南對風扇療法的推薦程度
劍橋大學的學者在2007—2009年開展的研究中認為風扇療法是一種可有效緩解呼吸困難的無創性措施,其具有價格低廉、便攜、安全、實用、易于購買等特點,建議將其作為呼吸困難姑息治療的一部分[10]。自1987年首次報道風扇療法以來,在歐美多個國家的參與下,風扇療法經歷了近40年的發展,大量證據表明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有效性。風扇療法被認為是管理呼吸困難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如呼吸困難干預服務或呼吸困難支持服務。目前在國外已有多個國家的臨床研究建議使用風扇療法緩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并認為風扇療法不僅可用于緩解日常呼吸困難,同樣適用于處理慢性呼吸困難急性發作的危機[11]。在劍橋呼吸困難干預服務中心,風扇是每項研究中患者管理呼吸困難的重要工具[12-13]。英國認為手持風扇緩解呼吸困難有一定效果,并將風扇療法作為緩解呼吸困難的一種“護理包”而存在,是呼吸困難支持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4-15]。但并沒有相關指南明確指出風扇療法的適應癥及禁忌癥,風扇療法對于慢性呼吸困難及急性發作的呼吸困難均有一定效果,普遍認為風扇療法不會影響患者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心率等呼吸參數,無不利影響,尤其適用于晚期癌癥患者的姑息治療,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間質性肺病所致的呼吸困難同樣有一定療效。
3 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可能存在的機制
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的假說如下。風扇療法產生的冷氣流刺激三叉神經支配區域皮膚上的受體誘導潛水反應,或對三叉神經第二支和第三支支配的面部區域提供冷氣流,刺激三叉神經元,冷卻上呼吸道粘膜感受器來影響呼吸感覺的傳入來源,進而降低中樞神經的呼吸沖動[2,16-17]。例如:吸入左旋薄荷醇通過刺激存在于三叉神經和迷走神經傳入神經元上的冷敏感TRPM8通道來介導對實驗性呼吸困難的益處[18]。風扇產生的氣流通過面部、鼻黏膜或咽部時會改變通氣,增加吸入量,改善呼吸困難[2,19]。部分參與者認為緩解呼吸困難的獲益機制包括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一項神經影像學數據表明,吹向面部的氣流可能會改變與呼吸中樞有關的感官注意力[20]。Marchetti及其研究團隊發現,流向面部的氣流通過改善隔膜機電耦合提高通氣負荷,降低參與者的膈肌肌電活動/潮氣量比率[21]。另一種機制假說是風扇產生的氣流可以“欺騙大腦”,氣流刺激三叉神經面部受體“欺騙大腦”,使大腦相信通氣流量高于實際水平,進而緩解呼吸困難[22]。風扇療法干預呼吸困難的作用機制目前尚未統一,但依據文獻和數據可以確認,風扇向面部施加冷氣流對緩解呼吸困難有顯著效果。
4 風扇療法緩解咳嗽的相關研究
咳嗽和呼吸困難的肺部和氣道感覺受體以及傳入通路存在部分相似性,因此風扇療法對于咳嗽也有一定緩解作用[23]。與30 °C的空氣或室內空氣相比,輸送10 °C的冷空氣可降低豚鼠的呼吸頻率并改善咳嗽癥狀[18]。此外,三叉神經鼻傳入神經元在豚鼠中具有鎮咳作用,將冷氣流或薄荷醇蒸汽輸送到鼻子可以抑制檸檬酸涂抹在氣道粘膜上引起的咳嗽癥狀[18]。在第24屆日本咳嗽學會年會上,海老原覺教授分享了他們團隊利用手持風扇緩解咳嗽的實踐經驗。海老原覺教授團隊的研究表明針對三叉神經第二支和第三支支配的面部區域提供氣流可刺激三叉神經元,在健康志愿者中減輕檸檬酸誘發的咳嗽沖動[24]。手持風扇產生的氣流通過降低面部皮膚表面溫度減輕咳嗽反射的高敏感性及面部氣流刺激三叉神經元是風扇療法緩解咳嗽可能的機制。手持風扇可以作為一種新技術應用于改善慢性咳嗽。
5 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積極影響及不足之處分析
5.1 風扇療法的積極影響
風扇療法可減少患者參與鍛煉時產生的不愉快的感覺,提高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并在勞累引起的呼吸困難中縮短恢復時間,增強受試者對呼吸困難的控制感和參與日常生活活動的信心[8,25-26]。風扇產生的氣流還可用于慢性疾病早期的癥狀干預,可能在臨床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應被視為干預呼吸困難的管理措施之一[27]。部分參與者描述了與風扇療法相關的好處,即從呼吸困難中更快恢復,減輕呼吸困難的嚴重程度[10,28-29]。其他報告的好處包括:減少β-受體激動劑和氧療的使用,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及醫療成本,比許多藥物更安全[30]。風扇價格低廉,購買方便,緩解呼吸困難確有療效,且幾乎不存在風險,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
5.2 風扇療法的不足之處
部分參與者認為在涼爽、寒冷的天氣中使用風扇使他們感到尷尬和不適[8]。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短期應用,沒有隨時間的進展持續使用風扇,缺乏長期隨訪數據,目前僅有少量試驗涉及風扇療法的長期效果研究。德國一項臨床研究針對風扇療法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在干預組和對照組中,患者的Borg量表評分無統計學差異,即長期持續使用風扇療法并無顯著效果[6]。可能的原因是晚期和絕癥患者隨著病情的進展呼吸困難的嚴重程度日益加重,另一個是參與者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長期持續使用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6]。這也是目前針對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進行長期研究的難點所在。此外,風扇產生的氣流理論上可促進帶有病原體的飛沫播散,針對COVID-19研究報告顯示:空調產生的氣流,可增加帶有COVID-19的飛沫傳播距離,促進COVID-19的傳播[31-32]。同時風扇緩解呼吸困難的研究大多樣本量有限,缺乏高質量的證據,需要進一步開展大樣本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33]。
6 展望
手持風扇價格低廉,容易獲得,可減少醫療成本,具有較好的成本效益。但在我國,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并未受到廣泛關注,少有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相關研究,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風扇療法對于緩解我國呼吸困難患者的癥狀是否同樣有效,以及其最佳使用距離、時間進行本土化后是否會發生變化。因此應提高國內醫務人員對風扇療法的認識,促進風扇療法的進一步研究及本土化發展,提高我國對呼吸困難的管理手段及醫患雙方對風扇療法的認識。手持風扇具有器械簡單和使用日常化的特征,容易導致患者低估風扇療法的作用,影響患者對風扇療法的信任度,因此,提高患者對風扇療法的接受度是該方法能在呼吸困難的管理中得到推廣應用的關鍵措施之一。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呼吸困難是一種常見、易致殘和令人痛苦的癥狀,美國胸科協會將其定義為“呼吸不通暢的一種主觀感受,由強度、性質不同的感覺組成”,很難有效緩解,常為病理性,但生理情況下也可發生呼吸困難。慢性呼吸困難是包括癌癥、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在內的多種慢性疾病的常見伴隨癥狀,被定義為“盡管已進行最佳治療,但呼吸困難仍持續存在并可能導致殘疾”。臨床上經歷呼吸困難的患者正在快速增加,呼吸困難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臨床需要緩解這種心理負擔的一些方法。
呼吸困難除與呼吸生理學異常相關外,還受到運動受限、失眠、焦慮、抑郁等多種其他因素的影響[1]。呼吸困難的管理具有多學科協作和管理方法復雜等重要特點,其關鍵在于綜合考慮呼吸困難的根本發病原因并予以糾正。慢性呼吸困難的患者可以通過藥物和(或)非藥物干預措施進行管理,目的是調節患者對呼吸困難的感知、減少呼吸困難帶來的痛苦體驗、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長期以來,呼吸困難的患者常常會避開密閉的空間,并通過引用“冷風”或“打開窗戶”等措施幫助緩解呼吸困難。1987年,哈佛醫學院首次報道了風扇產生的氣流對呼吸困難的影響,該試驗共招募16名受試者,分別使用風扇對受試者的面部或腿部施加冷空氣進行干預,受試者的呼吸困難強度采用改良Borg量表進行評分,結果顯示,風扇向面部施加冷空氣可有效改善受試者呼吸困難的感覺,而對腿部施加冷空氣并沒有此種效果[2]。
1 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應用
自1987年首次報道風扇產生的氣流可緩解呼吸困難后,引發了歐洲多國學者對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癥狀的關注與研究,大量的證據表明其對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的癥狀具有一定療效。研究表明:風扇的距離和風速并不影響干預效果,風扇放置的距離多以15-30 cm的舒適距離為宜,風速大小可根據患者的接受程度自行調整,使氣流吹向面部持續5分鐘即可起效[3]。此外,風扇療法的使用并不會對患者本身的治療產生影響,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單獨使用風扇療法,也可在氧療和藥物干預的同時使用風扇療法輔助緩解呼吸困難。
針對多種慢性疾病,尤其是晚期癌癥共進行了多項薈萃分析,其結果均表明風扇療法可以降低呼吸困難的強度[4-7]。超過80%的參與者認為風扇療法為其帶來了廣泛的好處,包括改善呼吸困難所帶來的不良體驗感,減少精神恐慌,縮短活動后呼吸困難的恢復時間,加強患者參與日常生活活動及鍛煉的信心[8-9]。但有研究表明在使用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前后,參與者的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和心率并沒有檢測到明顯的差異,表明風扇療法在干預呼吸困難中不能改善呼吸參數[2]。事實上: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心率等生理指標與患者所體驗到的呼吸困難程度僅有輕度的相關性,故臨床醫生評估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及判斷治療呼吸困難是否有效的主要指標仍是患者對自身呼吸困難程度的主觀評價。因此,盡管手持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對患者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及心率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其仍可能在緩解呼吸困難的臨床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以支持患者參與日常活動并減少不愉快的感覺,提高自我效能或縮短從勞累引起的呼吸困難中恢復的時間。
2 目前國際治療指南對風扇療法的推薦程度
劍橋大學的學者在2007—2009年開展的研究中認為風扇療法是一種可有效緩解呼吸困難的無創性措施,其具有價格低廉、便攜、安全、實用、易于購買等特點,建議將其作為呼吸困難姑息治療的一部分[10]。自1987年首次報道風扇療法以來,在歐美多個國家的參與下,風扇療法經歷了近40年的發展,大量證據表明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有效性。風扇療法被認為是管理呼吸困難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如呼吸困難干預服務或呼吸困難支持服務。目前在國外已有多個國家的臨床研究建議使用風扇療法緩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并認為風扇療法不僅可用于緩解日常呼吸困難,同樣適用于處理慢性呼吸困難急性發作的危機[11]。在劍橋呼吸困難干預服務中心,風扇是每項研究中患者管理呼吸困難的重要工具[12-13]。英國認為手持風扇緩解呼吸困難有一定效果,并將風扇療法作為緩解呼吸困難的一種“護理包”而存在,是呼吸困難支持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4-15]。但并沒有相關指南明確指出風扇療法的適應癥及禁忌癥,風扇療法對于慢性呼吸困難及急性發作的呼吸困難均有一定效果,普遍認為風扇療法不會影響患者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心率等呼吸參數,無不利影響,尤其適用于晚期癌癥患者的姑息治療,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間質性肺病所致的呼吸困難同樣有一定療效。
3 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可能存在的機制
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的假說如下。風扇療法產生的冷氣流刺激三叉神經支配區域皮膚上的受體誘導潛水反應,或對三叉神經第二支和第三支支配的面部區域提供冷氣流,刺激三叉神經元,冷卻上呼吸道粘膜感受器來影響呼吸感覺的傳入來源,進而降低中樞神經的呼吸沖動[2,16-17]。例如:吸入左旋薄荷醇通過刺激存在于三叉神經和迷走神經傳入神經元上的冷敏感TRPM8通道來介導對實驗性呼吸困難的益處[18]。風扇產生的氣流通過面部、鼻黏膜或咽部時會改變通氣,增加吸入量,改善呼吸困難[2,19]。部分參與者認為緩解呼吸困難的獲益機制包括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一項神經影像學數據表明,吹向面部的氣流可能會改變與呼吸中樞有關的感官注意力[20]。Marchetti及其研究團隊發現,流向面部的氣流通過改善隔膜機電耦合提高通氣負荷,降低參與者的膈肌肌電活動/潮氣量比率[21]。另一種機制假說是風扇產生的氣流可以“欺騙大腦”,氣流刺激三叉神經面部受體“欺騙大腦”,使大腦相信通氣流量高于實際水平,進而緩解呼吸困難[22]。風扇療法干預呼吸困難的作用機制目前尚未統一,但依據文獻和數據可以確認,風扇向面部施加冷氣流對緩解呼吸困難有顯著效果。
4 風扇療法緩解咳嗽的相關研究
咳嗽和呼吸困難的肺部和氣道感覺受體以及傳入通路存在部分相似性,因此風扇療法對于咳嗽也有一定緩解作用[23]。與30 °C的空氣或室內空氣相比,輸送10 °C的冷空氣可降低豚鼠的呼吸頻率并改善咳嗽癥狀[18]。此外,三叉神經鼻傳入神經元在豚鼠中具有鎮咳作用,將冷氣流或薄荷醇蒸汽輸送到鼻子可以抑制檸檬酸涂抹在氣道粘膜上引起的咳嗽癥狀[18]。在第24屆日本咳嗽學會年會上,海老原覺教授分享了他們團隊利用手持風扇緩解咳嗽的實踐經驗。海老原覺教授團隊的研究表明針對三叉神經第二支和第三支支配的面部區域提供氣流可刺激三叉神經元,在健康志愿者中減輕檸檬酸誘發的咳嗽沖動[24]。手持風扇產生的氣流通過降低面部皮膚表面溫度減輕咳嗽反射的高敏感性及面部氣流刺激三叉神經元是風扇療法緩解咳嗽可能的機制。手持風扇可以作為一種新技術應用于改善慢性咳嗽。
5 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積極影響及不足之處分析
5.1 風扇療法的積極影響
風扇療法可減少患者參與鍛煉時產生的不愉快的感覺,提高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并在勞累引起的呼吸困難中縮短恢復時間,增強受試者對呼吸困難的控制感和參與日常生活活動的信心[8,25-26]。風扇產生的氣流還可用于慢性疾病早期的癥狀干預,可能在臨床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應被視為干預呼吸困難的管理措施之一[27]。部分參與者描述了與風扇療法相關的好處,即從呼吸困難中更快恢復,減輕呼吸困難的嚴重程度[10,28-29]。其他報告的好處包括:減少β-受體激動劑和氧療的使用,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及醫療成本,比許多藥物更安全[30]。風扇價格低廉,購買方便,緩解呼吸困難確有療效,且幾乎不存在風險,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
5.2 風扇療法的不足之處
部分參與者認為在涼爽、寒冷的天氣中使用風扇使他們感到尷尬和不適[8]。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短期應用,沒有隨時間的進展持續使用風扇,缺乏長期隨訪數據,目前僅有少量試驗涉及風扇療法的長期效果研究。德國一項臨床研究針對風扇療法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在干預組和對照組中,患者的Borg量表評分無統計學差異,即長期持續使用風扇療法并無顯著效果[6]。可能的原因是晚期和絕癥患者隨著病情的進展呼吸困難的嚴重程度日益加重,另一個是參與者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長期持續使用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6]。這也是目前針對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進行長期研究的難點所在。此外,風扇產生的氣流理論上可促進帶有病原體的飛沫播散,針對COVID-19研究報告顯示:空調產生的氣流,可增加帶有COVID-19的飛沫傳播距離,促進COVID-19的傳播[31-32]。同時風扇緩解呼吸困難的研究大多樣本量有限,缺乏高質量的證據,需要進一步開展大樣本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33]。
6 展望
手持風扇價格低廉,容易獲得,可減少醫療成本,具有較好的成本效益。但在我國,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并未受到廣泛關注,少有風扇療法緩解呼吸困難的相關研究,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風扇療法對于緩解我國呼吸困難患者的癥狀是否同樣有效,以及其最佳使用距離、時間進行本土化后是否會發生變化。因此應提高國內醫務人員對風扇療法的認識,促進風扇療法的進一步研究及本土化發展,提高我國對呼吸困難的管理手段及醫患雙方對風扇療法的認識。手持風扇具有器械簡單和使用日常化的特征,容易導致患者低估風扇療法的作用,影響患者對風扇療法的信任度,因此,提高患者對風扇療法的接受度是該方法能在呼吸困難的管理中得到推廣應用的關鍵措施之一。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