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阿巴斯·艾麥提, 買爾旦·買買提, 盛偉斌. 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與后路途徑治療脊柱結核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5, 15(11): 1293-1300. doi: 10.7507/1672-2531.2015021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結核病在發展中國家的患病率仍然很高 [1]。據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全國結核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發病率在所有乙類傳染病中居首位 [2]。脊柱結核是骨關節結核常累及的部位。在抗結核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徹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療脊柱結核的有效方法。而脊柱結核又最常見于胸腰段,且該范圍的脊柱結核往往產生較嚴重的后凸畸形,單純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不能矯正后凸畸形,迫切需要行內固定矯形,同時提供即刻穩定性以利于植骨融合,但采用后路內固定還是前路內固定矯形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 [3]。目前,對于脊柱結核最佳手術入路選擇尚無統一標準,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對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與后路途徑治療脊柱結核的療效進行綜合評價,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前瞻性或回顧性隊列研究。
1.1.2 研究對象
術前根據臨床診斷標準確診的脊柱結核患者。
1.1.3 干預措施
試驗組采用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脊柱結核,對照組采用后路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脊柱結核。
1.1.4 結局指標
① 手術時間;② 手術失血量;③ 住院時間;④ Cobb角矯正角度及末次隨訪丟失角度;⑤ 植骨融合時間。
1.1.5 排除標準
① 排除重復發表的文獻;② 退行性胸腰椎疾病,感染、椎管內腫瘤、骨腫瘤、骨質疏松等疾病;③ 有胸腰椎手術史患者;④ 缺乏統計分析相關數據,聯系原作者也無法獲取者;⑤ 非中、英文文獻。
1.2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MEDLINE、Ovid、Elsevier、CBM、WanFang Data、CNKI和VIP數據庫,搜集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與后路途徑治療脊柱結核效果比較的臨床研究,檢索時限均為2004年至2015年。此外,手工檢索《中華骨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國組織工程研究》等中文骨科核心雜志。英文檢索詞包括spinal tuberculosis、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RCT、anterior、posterior等;中文檢索詞包括脊柱結核、前路、后路、隨機。以PubMed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框1。
框 1?PubMed 檢索策略
		 #1?spinal tuberculosis[Ti] #2?anterior[tiab] #3?posterior[tiab] #4?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pt] #5?#1 OR #2 OR #3 OR #4 #6?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pt] #7?randomized[tiab] #8?#7 OR #6 #9?#5 AND #8 #10?retrospective[Tiab] #11?prospective[Tiab] #12?#10 OR #11 #13?#9 AND #12
			
1.3 文獻篩選及資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咨詢第三方協助判斷,缺乏的資料盡量與作者聯系予以補充。文獻篩選時首先閱讀文題和摘要,在排除明顯不相關的文獻后,進一步閱讀全文,以確定最終是否納入。資料提取內容主要包括:① 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題目、第一作者、發表雜志及時間等;② 研究對象的基線特征,包括各組的樣本數、患者的年齡、性別和疾病狀況等;③ 干預的措施的具體細節、隨訪時間等;④ 偏倚風險評價的關鍵要素;⑤ 所關注的結局指標和結果測量數據。
1.4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
納入的RCT按照Cochrane協作網針對RCT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 [4]進行評價,納入的隊列研究采用NOS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5]進行評價。
1.5 統計分析
采用RevMan 5.2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R)為效應指標,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差(MD)為效應指標,各效應量均給出其點估計值和95%CI。納入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檢驗水準為α=0.1),同時結合I2定量判斷異質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結果間無統計學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則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在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的影響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明顯的臨床異質性采用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進行處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檢共獲得相關文獻1 347篇,經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11個研究 [6-16],其中英文文獻5篇 [7-11],中文文獻6篇 [6, 12-16]。11個研究共包括1 063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514例,后路手術組549例。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 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與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 1。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見表 2、3。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情況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情況
		 	
		 			 			 表2
                納入隊列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分)
			
						表2
                納入隊列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分)
		 	
		 			 			 表3
                納入RCT 的偏倚風險評價
			
						表3
                納入RCT 的偏倚風險評價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手術時間
共納入9個研究 [6, 7, 9-14, 16],包括675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339例,后路手術組336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 -10.43,95%CI(-46.26,25.41),P=0.57](圖 2)。
 圖2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手術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圖2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手術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2.3.2 手術出血量
共納入9個研究 [6, 7, 9-14, 16],包括675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339例,后路手術組336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 -52.11,95%CI(-119.98,15.76),P=0.13](圖 3)。
 圖3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術中出血量比較的Meta分析
						
				圖3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術中出血量比較的Meta分析
			
														2.3.3 Cobb角矯正角度
共納入10個研究 [6-12, 14-16],包括980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468例,后路手術組512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前路手術組的Cobb角矯正角度明顯小于后路手術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 -2.78,95%CI(-3.73,-1.82),P<0.000 01](圖 4)。
 圖4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Cobb角矯正角度比較的Meta分析
						
				圖4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Cobb角矯正角度比較的Meta分析
			
														2.3.4 末次隨訪時Cobb角丟失角度
共納入8個研究 [7-12, 14, 15],包括881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407例,后路手術組474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Cobb角丟失角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0.25,95%CI(-0.45,0.94),P=0. 49](圖 5)。
 圖5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末次隨訪時Cobb角丟失角度比較的Meta分析
						
				圖5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末次隨訪時Cobb角丟失角度比較的Meta分析
			
														2.3.5 總住院時間
共納入5個研究 [6, 9-11, 13],包括344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175例,后路手術組169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總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 -0.34,95%CI(-1.98,1.30),P=0.68](圖 6)。
 圖6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總住院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圖6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總住院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2.3.6 植骨融合時間
共納入6個研究 [6, 8, 10, 12, 14, 15],包括692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330例,后路手術組362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前路手術組術后植骨融合時間明顯短于后路手術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 -0.21,95%CI(-0.35,-0.08),P=0.002](圖 7)。
 圖7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植骨融合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圖7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植骨融合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3 討論
脊柱是骨關節結核最常累及的部位,在術前充分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療脊柱結核的有效方法。隨著內固定技術在脊柱結核患者中的廣泛應用,術后脊柱的穩定性已經得到解決,但對選擇何種內固定方式來矯形、維持脊柱穩定性卻一直是爭議的焦點 [17]。藥物聯合化療是治療脊柱結核的主要方法,但因長期服藥而導致的藥物依從性差是其中重要的問題。此外,抗結核藥物治療雖能夠良好地控制感染,但脊椎前柱的骨質破壞會導致嚴重的后凸畸形,可能會進一步損害脊髓神經功能,如果超過脊髓的代償能力,則會發生癱瘓,尤其是病灶累及連續多個節段時更為明顯 [18],所以僅僅采用非手術治療依然不能夠解決問題。
單純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術能直接肉眼下清除病灶、排除膿腫、去除結核性肉芽組織、干酪樣壞死物質和死骨,但由于該術式可能破壞脊柱穩定性,存在手術后隱患 [19-22],無法徹底清除病灶 [23],術后仍需長時間臥床和外固定,60%~92%的患者發生后凸畸形,現已較少應用,僅適用于少許單純椎旁小病灶的清除。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內固定術是治療脊柱結核的主要手術方法,脊柱內固定技術能夠有效重建脊柱的穩定性。在有效的抗癆基礎上,通過良好的固定能使病椎達到即刻穩定,提高生存質量,促進骨性融合,達到治愈結核的目的。前路手術術野開闊,便于直視下操作,能夠徹底清除病灶,解除脊髓的壓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病灶清除后可較方便地在上、下正常椎體及有血運的骨質間行大塊髂骨或肋骨支撐植骨,恢復椎體前、中柱高度,促進早期融合,減少臥床時間,提高療效 [24],近年來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脊柱結核,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25],目前此手術方法是最有效且最常用的兩種之一 [26-33]。但其不能夠矯正患者后凸畸形以維持脊柱其正常的序列,對于多節段脊柱結核而言往往伴有較大椎旁膿腫和(或)脊柱后凸畸形等。這時易出現病灶清除不徹底,留有死骨、膿液、壞死椎間盤等。如同時行前路多節段內固定易并發植骨吸收而不愈合、內固定松動及塌陷等。
過去20年來,脊柱結核的影像學診斷得到了快速發展。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CT引導下穿刺活檢、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聚合酶鏈反應(PCR)等技術的普及使得脊柱結核得以精確診斷與定位,后方入路手術方式作為更直接矯正后凸畸形以及穩定脊柱的方法,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無論采用何種術式,脊柱結核手術治療的目的是一致:治愈結核病及其并發癥,即清除病灶、緩解疼痛、保存神經功能、穩定脊柱、防止遲發性神經功能損害及后凸畸形。目前關于脊柱結核前路與后路手術方法比較已有不少研究,部分研究指出后路手術較前路手術有諸多優點,值得推廣應用。然而,其研究的某些指標之間仍有爭議。為了系統地評價這兩種手術方法在脊柱結核治療中的效果差異,我們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較了前路與后路手術方式在手術時間、手術失血量、住院時間、Cobb角矯正角度及末次隨訪丟失角度、植骨融合時間等指標上的差異。Meta分析結果顯示,后路手術Cobb角矯正優于前路手術,而植骨融合所需時間長于前路手術,在其余指標上兩種手術方法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分析后路固定組Cobb角矯正角度的效果優于前路固定組的原因,可能是后路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釘三維固定,椎弓根是椎體強度最大的部位 [34],而前路固定為椎體固定,椎體以松質骨為主,加之結核累及椎體引起的骨質疏松,導致矯形及固定的效果較后路固定差。因此,對嚴重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而言,后路手術固定可能是更好的選擇。脊柱結核患者采用后路經椎弓根固定和矯形的效果要優于前路固定 [8]。值得提醒的是,足夠的抗結核治療是結核病良好恢復和維持脊柱穩定性的關鍵。建議對脊柱結核患者進行12個月的標準抗結核治療(3HRZE/9HRE),以鞏固治療效果及防止脊柱再次塌陷。
本研究的局限性:納入研究的多數研究為隊列研究,各納入研究隨訪時間長短不一,所選擇的測量指標和指標觀測時間存在差異,且各研究術者的操作經驗不同,均可能對Meta分析結果帶來影響,也可能是研究間存在異質性的原因,從而可能會影響Meta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脊柱結核患者形成后凸畸形時采用后路手術可明顯矯正Cobb角度,而前路手術植骨融合時間短,但兩者在手術時間、手術失血量、Cobb角末次隨訪丟失角度、總住院時間和植骨融合時間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受納入研究數量和質量限制,上述結論尚需開展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結核病在發展中國家的患病率仍然很高 [1]。據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全國結核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發病率在所有乙類傳染病中居首位 [2]。脊柱結核是骨關節結核常累及的部位。在抗結核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徹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療脊柱結核的有效方法。而脊柱結核又最常見于胸腰段,且該范圍的脊柱結核往往產生較嚴重的后凸畸形,單純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不能矯正后凸畸形,迫切需要行內固定矯形,同時提供即刻穩定性以利于植骨融合,但采用后路內固定還是前路內固定矯形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 [3]。目前,對于脊柱結核最佳手術入路選擇尚無統一標準,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對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與后路途徑治療脊柱結核的療效進行綜合評價,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前瞻性或回顧性隊列研究。
1.1.2 研究對象
術前根據臨床診斷標準確診的脊柱結核患者。
1.1.3 干預措施
試驗組采用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脊柱結核,對照組采用后路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脊柱結核。
1.1.4 結局指標
① 手術時間;② 手術失血量;③ 住院時間;④ Cobb角矯正角度及末次隨訪丟失角度;⑤ 植骨融合時間。
1.1.5 排除標準
① 排除重復發表的文獻;② 退行性胸腰椎疾病,感染、椎管內腫瘤、骨腫瘤、骨質疏松等疾病;③ 有胸腰椎手術史患者;④ 缺乏統計分析相關數據,聯系原作者也無法獲取者;⑤ 非中、英文文獻。
1.2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MEDLINE、Ovid、Elsevier、CBM、WanFang Data、CNKI和VIP數據庫,搜集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前路與后路途徑治療脊柱結核效果比較的臨床研究,檢索時限均為2004年至2015年。此外,手工檢索《中華骨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國組織工程研究》等中文骨科核心雜志。英文檢索詞包括spinal tuberculosis、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RCT、anterior、posterior等;中文檢索詞包括脊柱結核、前路、后路、隨機。以PubMed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框1。
框 1?PubMed 檢索策略
		 #1?spinal tuberculosis[Ti] #2?anterior[tiab] #3?posterior[tiab] #4?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pt] #5?#1 OR #2 OR #3 OR #4 #6?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pt] #7?randomized[tiab] #8?#7 OR #6 #9?#5 AND #8 #10?retrospective[Tiab] #11?prospective[Tiab] #12?#10 OR #11 #13?#9 AND #12
			
1.3 文獻篩選及資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咨詢第三方協助判斷,缺乏的資料盡量與作者聯系予以補充。文獻篩選時首先閱讀文題和摘要,在排除明顯不相關的文獻后,進一步閱讀全文,以確定最終是否納入。資料提取內容主要包括:① 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題目、第一作者、發表雜志及時間等;② 研究對象的基線特征,包括各組的樣本數、患者的年齡、性別和疾病狀況等;③ 干預的措施的具體細節、隨訪時間等;④ 偏倚風險評價的關鍵要素;⑤ 所關注的結局指標和結果測量數據。
1.4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
納入的RCT按照Cochrane協作網針對RCT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 [4]進行評價,納入的隊列研究采用NOS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5]進行評價。
1.5 統計分析
采用RevMan 5.2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R)為效應指標,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差(MD)為效應指標,各效應量均給出其點估計值和95%CI。納入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檢驗水準為α=0.1),同時結合I2定量判斷異質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結果間無統計學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則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在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的影響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明顯的臨床異質性采用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進行處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檢共獲得相關文獻1 347篇,經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11個研究 [6-16],其中英文文獻5篇 [7-11],中文文獻6篇 [6, 12-16]。11個研究共包括1 063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514例,后路手術組549例。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 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與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 1。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見表 2、3。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情況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情況
		 	
		 			 			 表2
                納入隊列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分)
			
						表2
                納入隊列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分)
		 	
		 			 			 表3
                納入RCT 的偏倚風險評價
			
						表3
                納入RCT 的偏倚風險評價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手術時間
共納入9個研究 [6, 7, 9-14, 16],包括675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339例,后路手術組336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 -10.43,95%CI(-46.26,25.41),P=0.57](圖 2)。
 圖2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手術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圖2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手術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2.3.2 手術出血量
共納入9個研究 [6, 7, 9-14, 16],包括675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339例,后路手術組336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 -52.11,95%CI(-119.98,15.76),P=0.13](圖 3)。
 圖3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術中出血量比較的Meta分析
						
				圖3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術中出血量比較的Meta分析
			
														2.3.3 Cobb角矯正角度
共納入10個研究 [6-12, 14-16],包括980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468例,后路手術組512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前路手術組的Cobb角矯正角度明顯小于后路手術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 -2.78,95%CI(-3.73,-1.82),P<0.000 01](圖 4)。
 圖4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Cobb角矯正角度比較的Meta分析
						
				圖4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Cobb角矯正角度比較的Meta分析
			
														2.3.4 末次隨訪時Cobb角丟失角度
共納入8個研究 [7-12, 14, 15],包括881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407例,后路手術組474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Cobb角丟失角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0.25,95%CI(-0.45,0.94),P=0. 49](圖 5)。
 圖5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末次隨訪時Cobb角丟失角度比較的Meta分析
						
				圖5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末次隨訪時Cobb角丟失角度比較的Meta分析
			
														2.3.5 總住院時間
共納入5個研究 [6, 9-11, 13],包括344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175例,后路手術組169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總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MD= -0.34,95%CI(-1.98,1.30),P=0.68](圖 6)。
 圖6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總住院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圖6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總住院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2.3.6 植骨融合時間
共納入6個研究 [6, 8, 10, 12, 14, 15],包括692例患者,其中前路手術組330例,后路手術組362例。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前路手術組術后植骨融合時間明顯短于后路手術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 -0.21,95%CI(-0.35,-0.08),P=0.002](圖 7)。
 圖7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植骨融合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圖7
				前路手術組與后路手術組植骨融合時間比較的Meta分析
			
														3 討論
脊柱是骨關節結核最常累及的部位,在術前充分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療脊柱結核的有效方法。隨著內固定技術在脊柱結核患者中的廣泛應用,術后脊柱的穩定性已經得到解決,但對選擇何種內固定方式來矯形、維持脊柱穩定性卻一直是爭議的焦點 [17]。藥物聯合化療是治療脊柱結核的主要方法,但因長期服藥而導致的藥物依從性差是其中重要的問題。此外,抗結核藥物治療雖能夠良好地控制感染,但脊椎前柱的骨質破壞會導致嚴重的后凸畸形,可能會進一步損害脊髓神經功能,如果超過脊髓的代償能力,則會發生癱瘓,尤其是病灶累及連續多個節段時更為明顯 [18],所以僅僅采用非手術治療依然不能夠解決問題。
單純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術能直接肉眼下清除病灶、排除膿腫、去除結核性肉芽組織、干酪樣壞死物質和死骨,但由于該術式可能破壞脊柱穩定性,存在手術后隱患 [19-22],無法徹底清除病灶 [23],術后仍需長時間臥床和外固定,60%~92%的患者發生后凸畸形,現已較少應用,僅適用于少許單純椎旁小病灶的清除。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內固定術是治療脊柱結核的主要手術方法,脊柱內固定技術能夠有效重建脊柱的穩定性。在有效的抗癆基礎上,通過良好的固定能使病椎達到即刻穩定,提高生存質量,促進骨性融合,達到治愈結核的目的。前路手術術野開闊,便于直視下操作,能夠徹底清除病灶,解除脊髓的壓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病灶清除后可較方便地在上、下正常椎體及有血運的骨質間行大塊髂骨或肋骨支撐植骨,恢復椎體前、中柱高度,促進早期融合,減少臥床時間,提高療效 [24],近年來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脊柱結核,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25],目前此手術方法是最有效且最常用的兩種之一 [26-33]。但其不能夠矯正患者后凸畸形以維持脊柱其正常的序列,對于多節段脊柱結核而言往往伴有較大椎旁膿腫和(或)脊柱后凸畸形等。這時易出現病灶清除不徹底,留有死骨、膿液、壞死椎間盤等。如同時行前路多節段內固定易并發植骨吸收而不愈合、內固定松動及塌陷等。
過去20年來,脊柱結核的影像學診斷得到了快速發展。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CT引導下穿刺活檢、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聚合酶鏈反應(PCR)等技術的普及使得脊柱結核得以精確診斷與定位,后方入路手術方式作為更直接矯正后凸畸形以及穩定脊柱的方法,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無論采用何種術式,脊柱結核手術治療的目的是一致:治愈結核病及其并發癥,即清除病灶、緩解疼痛、保存神經功能、穩定脊柱、防止遲發性神經功能損害及后凸畸形。目前關于脊柱結核前路與后路手術方法比較已有不少研究,部分研究指出后路手術較前路手術有諸多優點,值得推廣應用。然而,其研究的某些指標之間仍有爭議。為了系統地評價這兩種手術方法在脊柱結核治療中的效果差異,我們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較了前路與后路手術方式在手術時間、手術失血量、住院時間、Cobb角矯正角度及末次隨訪丟失角度、植骨融合時間等指標上的差異。Meta分析結果顯示,后路手術Cobb角矯正優于前路手術,而植骨融合所需時間長于前路手術,在其余指標上兩種手術方法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分析后路固定組Cobb角矯正角度的效果優于前路固定組的原因,可能是后路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釘三維固定,椎弓根是椎體強度最大的部位 [34],而前路固定為椎體固定,椎體以松質骨為主,加之結核累及椎體引起的骨質疏松,導致矯形及固定的效果較后路固定差。因此,對嚴重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而言,后路手術固定可能是更好的選擇。脊柱結核患者采用后路經椎弓根固定和矯形的效果要優于前路固定 [8]。值得提醒的是,足夠的抗結核治療是結核病良好恢復和維持脊柱穩定性的關鍵。建議對脊柱結核患者進行12個月的標準抗結核治療(3HRZE/9HRE),以鞏固治療效果及防止脊柱再次塌陷。
本研究的局限性:納入研究的多數研究為隊列研究,各納入研究隨訪時間長短不一,所選擇的測量指標和指標觀測時間存在差異,且各研究術者的操作經驗不同,均可能對Meta分析結果帶來影響,也可能是研究間存在異質性的原因,從而可能會影響Meta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脊柱結核患者形成后凸畸形時采用后路手術可明顯矯正Cobb角度,而前路手術植骨融合時間短,但兩者在手術時間、手術失血量、Cobb角末次隨訪丟失角度、總住院時間和植骨融合時間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受納入研究數量和質量限制,上述結論尚需開展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