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黎麗群, 謝勝, 陳明冰, 李建鋒, 譚金晶. GerdQ 量表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診斷價值的 Meta 分析.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9, 19(8): 915-923. doi: 10.7507/1672-2531.20180403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導致食管黏膜破裂、糜爛而引起不適癥狀和(或)并發癥的一種疾病[1]。目前 GERD 的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 3]。臨床上主要推薦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試驗、內鏡或食管 24 小時酸監測來診斷 GERD。然而 PPI 試驗的準確性中等;內鏡僅能發現食管粘膜受侵蝕的病例,特異性不高;食管 24 小時酸監測是有創方法,因此使用均具有局限性。為此,國內外學者致力于研究以癥狀為主要診斷依據的問卷,以期找到簡單易行的診斷方法。
Dent 等[4]研制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問卷(GerdQ)已廣泛應用于 GERD 的診斷,盡管該量表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得到了臨床驗證,但診斷準確性結論不盡相同。有報道稱 GerdQ 評分為 8 時,與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相關性為 92%,可作為診斷 GERD 的主要工具。也有學者認為其診斷 GERD 的敏感性(57.7%)和特異性(48.9%)較低,診斷價值不高[5, 6]。鑒于目前相關研究樣本量小,研究人員、時間及地點等不同,結論缺乏說服力。且國內外尚未有 Meta 分析說明 GerdQ 量表診斷 GERD 的價值。為此,本研究將對 GerdQ 診斷 GERD 的研究進行 Meta 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 GerdQ 診斷 GERD 提供決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國內外公開發表的關于 GerdQ 診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診斷性研究,語種僅限中、英文,無研究時間、地點限制。
1.1.2 研究對象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疑似患者,無年齡、性別、民族、國籍限制。
1.1.3 診斷方法
待評價指標為 GerdQ 量表,“金標準”為電子胃鏡、食管 24 小時酸測定、PPI 試驗及 RDQ 量表中的一種或多種診斷措施證實。
1.1.4 結局指標
GerdQ 量表診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敏感度(Sen)、特異度(Spe)、陽性似然比(+LR)、陰性似然比(?LR)、診斷比值比(DOR)、受試者工作特征(SROC)曲線下面積(AUC)及 Q*指數。
1.1.5 排除標準
① 重復發表的研究;② 文獻綜述、病例報告分析、調查分析及論文摘要;③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④ 數據有誤,不能夠獲取完整四格表數據,而不能與作者取得聯系確認的研究;⑤ 無明確閾值的研究。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 PubMed、Wed of Science、EBMR、CNKI、CBM、VIP 和 WanFang Data,搜集關于 GerdQ 量表診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診斷性研究,檢索時限從建庫至 2018 年 1 月 1 日。同時追溯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相關文獻。并手工檢索相關雜志查找相關文獻。檢索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中文檢索詞包括: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返流病、酸反流性疾病、GerdQ 量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問卷、癥狀問卷、反流性疾病問卷;英文檢索詞包括:GERD、GerdQ、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以 CNKI 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框 1。
 
														1.3 文獻篩選、資料提取和偏倚風險評價
由 2 位評價員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解決,缺乏的資料盡量與作者聯系予以補充。文獻篩選時首先閱讀文題和摘要,在排除明顯不相關的文獻后,進一步閱讀全文,以確定最終是否納入。資料提取內容主要包括:第一作者、研究時間、研究地點、研究對象性別、研究對象年齡、樣本量、GerdQ 量表評分最佳臨界值、診斷標準、真陽性(TP)、真陰性(TN)、假陰性(FN)和假陽性(FP)。納入研究偏倚風險評價采用 QUADAS-2 標準[7]進行。
1.4 統計分析
采用 Meta-Disc 1.4 軟件[8]進行 Meta 分析。由閾值效應引起的異質性采用 Spearman 相關分析檢驗,如果 P<0.05,提示異質性為閾值效應引起致;若 P>0.05,則進一步分析有無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異質性。對 Sen、Spe 采用卡方檢驗,?LR、+LR 及 DOR 采用 Cochrane-Q 檢驗。若研究間存在異質性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反之則使用固定模型進行統計學分析。Meta 分析的檢驗水準為 α=0.05。采用 Stata 12.0 軟件繪制漏斗圖并評估試驗研究發表的偏倚性[9]。
1.5 診斷效能評價指標
評價合并的 Sen、Spe、+LR、?LR、DOR、SROC(AUC)及 Q*指數,AUC 越接近 1,Q*指數越大,表示 GerdQ 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診斷價值越高;反之則越小。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流程及結果
初檢出相關文獻 3 012 篇,經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 20 個研究[10-29]。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 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所檢索的數據庫及檢出文獻數具體如下:PubMed(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共納入 7 978 例病例,確診的 GERD 患者共 4 848 例,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 1。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見表 2。
 表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表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2.4 Meta 分析結果
2.4.1 異質性檢驗
Spearman 相關系數為?0.011 7,P=0.624,ROC 平面圖不呈“肩臂狀”分布,因此研究間不存在閾值效應,但經檢驗后發現各研究 Sen、Spe、+LR、?LR 和 DOR 均具有高異質性(表 3),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式進行 Meta 分析。
 表3
                卡方檢驗及 Cochrane-Q 結果
			
						表3
                卡方檢驗及 Cochrane-Q 結果
		 	
		 			 			2.4.2 合并效應量
Sen、Spe、+LR、?LR、DOR 分別為 0.79[95%CI(0.78,0.81)]、0.66[95% CI(0.65,0.68)]、2.28[95%CI(1.77,2.94)]、0.37[95%CI(0.27,0.52)]、6.34[95%CI(3.59,11.19)];SROC(AUC)=0.789 3,Q*指數 0.726 6(圖 2~7)。
 圖2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敏感度
						
				圖2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敏感度
			
														 圖3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特異度
						
				圖3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特異度
			
														 圖4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陽性似然比
						
				圖4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陽性似然比
			
														 圖5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陰性似然比
						
				圖5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陰性似然比
			
														 圖6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診斷比值比
						
				圖6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診斷比值比
			
														 圖7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 SROC
						
				圖7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 SROC
			
														2.4.3 亞組分析
對納入研究進行亞組分析,結果提示臨界值為 7 分時,Sen、Spe、DOR 最高,SROC(AUC)最大,表明當臨界值為 7 分時,GerdQ 診斷 GERD 的準確性最高,GerdQ 評分為 9 分時次之。國內的研究結果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比,表明 GerdQ 量表用于診斷中國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人的準確性更高。使用內鏡、食管 24 小時酸測定及 PPI 試驗三者之一陽性者為金標準的研究表明 GerdQ 診斷 GERD 的價值最高(表 4)。
 表4
                GerdQ 量表診斷 GERD 準確性的亞組分析
			
						表4
                GerdQ 量表診斷 GERD 準確性的亞組分析
		 	
		 			 			2.4.4 發表偏倚分析
Egger’s 檢驗結果顯示 t=?0.13,P=0.897,Begg’s 檢驗結果顯示,Kendall 評分(P?Q)=28,z=0.88(continuity corrected),Pr>|z|=0.381(continuity corrected),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納入研究發生發表偏倚可能性較小(圖 8)。
 圖8
				發表偏倚分析
						
				圖8
				發表偏倚分析
			
														3 討論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由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導致不適癥狀和(或)并發癥的一種疾病。近年來本病在亞洲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并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加重患者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30, 31]。目前,臨床上 GERD 的主要診斷方法有胃鏡、食管 24 小時酸監測、PPI 試驗、食管測壓等,然而尚無統一明確的金標準。盡管胃鏡為診斷食管粘膜損傷的金標準,但由于 50%~70% 的 GERD 患者并無食管粘膜腐蝕損傷,且在有反流癥狀的 GERD 患者中,1/2~2/3 有非侵蝕性疾病表現及內窺鏡檢查顯示正常,更有研究稱胃鏡檢查的敏感性約為 30%~50%,因此有學者提出胃鏡并非是診斷 GERD 的首選工具[32-34]。pH 監測為侵入性檢查,且在偏遠地區尚未普及,使用具有局限性。PPI 試驗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一般,不適宜作為診斷 GERD 的試驗[35]。故國內外許多學者致力于研究以癥狀為主要診斷依據的問卷,以期找到簡單易行的診斷方法。GerdQ 量表自問世以來,已廣泛使用于 GERD 的臨床診斷,其診斷及使用價值已得到了驗證[36, 37]。GerdQ 的診斷價值與食管 24 小時酸測定的診斷價值相近,可作為 GERD 初級篩查的工具[38, 39]。GerdQ 評分簡單易行,可以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使 GERD 患者受益更多,為醫生提供一個簡單的有效的診斷方法[40]。近年來,盡管國內外越來越多學者對 GerdQ 量表診斷 GERD 的價值進行研究,但臨界值不一致,結論不盡相同。目前國內外尚無學者對該量表診斷 GERD 的診斷價值進行 Meta 分析,故本研究將對 GerdQ 診斷 GERD 的研究進行 Meta 分析,合并各個研究效應量,增大樣本量,使檢驗效能得到提高,為今后開展 GerdQ 診斷 GERD 提供有服力的循證證據。
本研究最終納入了 20 篇文獻,Meta 分析結果顯示問卷診斷 GERD 的合并 Sen、Spe、+LP、?LP 及 DOR 分別為:0.79[95%CI(0.78,0.81)]、0.66[95%CI(0.65,0.68)]、2.28[95%CI(1.77,2.94)]、0.37[95% CI(0.27,0.52)]、6.34 [95%CI(3.59,11.19)];SROC(AUC)為 0.778 93,Q*指數 0.726 6。從我們的結果看,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 Sen 及 Spe 均較高,SROC(AUC)約 0.79,表明 GerdQ 量表診斷 GERD 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結果與 Numans[41]報道的一項關于食管 24 小時酸測定診斷 GERD 的 Meta 分析結果(Sen 78%、Spe 54%)相近,且 GerdQ 的特異性更高。本 Meta 分析共納入 7 978 例病例,確診的 GERD 共 4 848 例,樣本量較大,因此結論具有較強代表性,但由于合并效應量具有較高異質性,上述結論仍需更多大樣本試驗來驗證。
此外,本研究所有納入研究在病例的選擇、待評價試驗、金標準及病例流程和進展情況部分均存在一定的偏倚風險,表明研究質量較低。納入合并的研究具有較高異質性,但 Spearman 檢驗結果提示 P>0.05 表明異質性為非閾值效應所致。從亞組分析結果得知,當臨界值為 7 分時,Sen、Spe、DOR 最高,SROC(ACU)最大,提示當臨界值為 7 分時,GerdQ 診斷 GERD 的準確性最高,因此 GerdQ 評分總分 7 分為最佳臨界值,總分為 9 分時次之。國內的研究結果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比,表明 GerdQ 量表用于診斷中國人群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準確性更高,表明 GerdQ 量表可能更適合中國人群使用。
本研究其它局限性:① 盡管本研究進行了廣泛檢索,但納入的研究數量較少,而且以中文文獻居多,可能存在發表偏倚;② 大部分納入研究受試對象使用多個的金標準,且病例選擇、待評價試驗、病例流程及進展情況描寫不清楚,表明納入研究質量較低;③ 合并的Sen、Spe、DOR、+LR及?LR的異質性均較高;④ 本研究未檢索到未發表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結論仍需進一步研究結果驗證。
綜上所述,GerdQ 量表診斷 GERD 的準確性較高,可作為診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輔助工具,方法簡單易行,既可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使 GERD 患者避免了做胃鏡、食管 24 小時 PH 監測的痛苦,又為消化內科臨床醫生提供了方便有效的診療手段,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導致食管黏膜破裂、糜爛而引起不適癥狀和(或)并發癥的一種疾病[1]。目前 GERD 的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 3]。臨床上主要推薦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試驗、內鏡或食管 24 小時酸監測來診斷 GERD。然而 PPI 試驗的準確性中等;內鏡僅能發現食管粘膜受侵蝕的病例,特異性不高;食管 24 小時酸監測是有創方法,因此使用均具有局限性。為此,國內外學者致力于研究以癥狀為主要診斷依據的問卷,以期找到簡單易行的診斷方法。
Dent 等[4]研制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問卷(GerdQ)已廣泛應用于 GERD 的診斷,盡管該量表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得到了臨床驗證,但診斷準確性結論不盡相同。有報道稱 GerdQ 評分為 8 時,與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相關性為 92%,可作為診斷 GERD 的主要工具。也有學者認為其診斷 GERD 的敏感性(57.7%)和特異性(48.9%)較低,診斷價值不高[5, 6]。鑒于目前相關研究樣本量小,研究人員、時間及地點等不同,結論缺乏說服力。且國內外尚未有 Meta 分析說明 GerdQ 量表診斷 GERD 的價值。為此,本研究將對 GerdQ 診斷 GERD 的研究進行 Meta 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 GerdQ 診斷 GERD 提供決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國內外公開發表的關于 GerdQ 診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診斷性研究,語種僅限中、英文,無研究時間、地點限制。
1.1.2 研究對象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疑似患者,無年齡、性別、民族、國籍限制。
1.1.3 診斷方法
待評價指標為 GerdQ 量表,“金標準”為電子胃鏡、食管 24 小時酸測定、PPI 試驗及 RDQ 量表中的一種或多種診斷措施證實。
1.1.4 結局指標
GerdQ 量表診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敏感度(Sen)、特異度(Spe)、陽性似然比(+LR)、陰性似然比(?LR)、診斷比值比(DOR)、受試者工作特征(SROC)曲線下面積(AUC)及 Q*指數。
1.1.5 排除標準
① 重復發表的研究;② 文獻綜述、病例報告分析、調查分析及論文摘要;③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④ 數據有誤,不能夠獲取完整四格表數據,而不能與作者取得聯系確認的研究;⑤ 無明確閾值的研究。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 PubMed、Wed of Science、EBMR、CNKI、CBM、VIP 和 WanFang Data,搜集關于 GerdQ 量表診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診斷性研究,檢索時限從建庫至 2018 年 1 月 1 日。同時追溯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相關文獻。并手工檢索相關雜志查找相關文獻。檢索采用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中文檢索詞包括: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返流病、酸反流性疾病、GerdQ 量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問卷、癥狀問卷、反流性疾病問卷;英文檢索詞包括:GERD、GerdQ、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以 CNKI 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框 1。
 
														1.3 文獻篩選、資料提取和偏倚風險評價
由 2 位評價員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通過討論解決,缺乏的資料盡量與作者聯系予以補充。文獻篩選時首先閱讀文題和摘要,在排除明顯不相關的文獻后,進一步閱讀全文,以確定最終是否納入。資料提取內容主要包括:第一作者、研究時間、研究地點、研究對象性別、研究對象年齡、樣本量、GerdQ 量表評分最佳臨界值、診斷標準、真陽性(TP)、真陰性(TN)、假陰性(FN)和假陽性(FP)。納入研究偏倚風險評價采用 QUADAS-2 標準[7]進行。
1.4 統計分析
采用 Meta-Disc 1.4 軟件[8]進行 Meta 分析。由閾值效應引起的異質性采用 Spearman 相關分析檢驗,如果 P<0.05,提示異質性為閾值效應引起致;若 P>0.05,則進一步分析有無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異質性。對 Sen、Spe 采用卡方檢驗,?LR、+LR 及 DOR 采用 Cochrane-Q 檢驗。若研究間存在異質性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反之則使用固定模型進行統計學分析。Meta 分析的檢驗水準為 α=0.05。采用 Stata 12.0 軟件繪制漏斗圖并評估試驗研究發表的偏倚性[9]。
1.5 診斷效能評價指標
評價合并的 Sen、Spe、+LR、?LR、DOR、SROC(AUC)及 Q*指數,AUC 越接近 1,Q*指數越大,表示 GerdQ 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診斷價值越高;反之則越小。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流程及結果
初檢出相關文獻 3 012 篇,經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 20 個研究[10-29]。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 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所檢索的數據庫及檢出文獻數具體如下:PubMed(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共納入 7 978 例病例,確診的 GERD 患者共 4 848 例,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 1。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見表 2。
 表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表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2.4 Meta 分析結果
2.4.1 異質性檢驗
Spearman 相關系數為?0.011 7,P=0.624,ROC 平面圖不呈“肩臂狀”分布,因此研究間不存在閾值效應,但經檢驗后發現各研究 Sen、Spe、+LR、?LR 和 DOR 均具有高異質性(表 3),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式進行 Meta 分析。
 表3
                卡方檢驗及 Cochrane-Q 結果
			
						表3
                卡方檢驗及 Cochrane-Q 結果
		 	
		 			 			2.4.2 合并效應量
Sen、Spe、+LR、?LR、DOR 分別為 0.79[95%CI(0.78,0.81)]、0.66[95% CI(0.65,0.68)]、2.28[95%CI(1.77,2.94)]、0.37[95%CI(0.27,0.52)]、6.34[95%CI(3.59,11.19)];SROC(AUC)=0.789 3,Q*指數 0.726 6(圖 2~7)。
 圖2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敏感度
						
				圖2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敏感度
			
														 圖3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特異度
						
				圖3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特異度
			
														 圖4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陽性似然比
						
				圖4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陽性似然比
			
														 圖5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陰性似然比
						
				圖5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陰性似然比
			
														 圖6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診斷比值比
						
				圖6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診斷比值比
			
														 圖7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 SROC
						
				圖7
				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 SROC
			
														2.4.3 亞組分析
對納入研究進行亞組分析,結果提示臨界值為 7 分時,Sen、Spe、DOR 最高,SROC(AUC)最大,表明當臨界值為 7 分時,GerdQ 診斷 GERD 的準確性最高,GerdQ 評分為 9 分時次之。國內的研究結果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比,表明 GerdQ 量表用于診斷中國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人的準確性更高。使用內鏡、食管 24 小時酸測定及 PPI 試驗三者之一陽性者為金標準的研究表明 GerdQ 診斷 GERD 的價值最高(表 4)。
 表4
                GerdQ 量表診斷 GERD 準確性的亞組分析
			
						表4
                GerdQ 量表診斷 GERD 準確性的亞組分析
		 	
		 			 			2.4.4 發表偏倚分析
Egger’s 檢驗結果顯示 t=?0.13,P=0.897,Begg’s 檢驗結果顯示,Kendall 評分(P?Q)=28,z=0.88(continuity corrected),Pr>|z|=0.381(continuity corrected),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納入研究發生發表偏倚可能性較小(圖 8)。
 圖8
				發表偏倚分析
						
				圖8
				發表偏倚分析
			
														3 討論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由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導致不適癥狀和(或)并發癥的一種疾病。近年來本病在亞洲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并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加重患者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30, 31]。目前,臨床上 GERD 的主要診斷方法有胃鏡、食管 24 小時酸監測、PPI 試驗、食管測壓等,然而尚無統一明確的金標準。盡管胃鏡為診斷食管粘膜損傷的金標準,但由于 50%~70% 的 GERD 患者并無食管粘膜腐蝕損傷,且在有反流癥狀的 GERD 患者中,1/2~2/3 有非侵蝕性疾病表現及內窺鏡檢查顯示正常,更有研究稱胃鏡檢查的敏感性約為 30%~50%,因此有學者提出胃鏡并非是診斷 GERD 的首選工具[32-34]。pH 監測為侵入性檢查,且在偏遠地區尚未普及,使用具有局限性。PPI 試驗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一般,不適宜作為診斷 GERD 的試驗[35]。故國內外許多學者致力于研究以癥狀為主要診斷依據的問卷,以期找到簡單易行的診斷方法。GerdQ 量表自問世以來,已廣泛使用于 GERD 的臨床診斷,其診斷及使用價值已得到了驗證[36, 37]。GerdQ 的診斷價值與食管 24 小時酸測定的診斷價值相近,可作為 GERD 初級篩查的工具[38, 39]。GerdQ 評分簡單易行,可以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使 GERD 患者受益更多,為醫生提供一個簡單的有效的診斷方法[40]。近年來,盡管國內外越來越多學者對 GerdQ 量表診斷 GERD 的價值進行研究,但臨界值不一致,結論不盡相同。目前國內外尚無學者對該量表診斷 GERD 的診斷價值進行 Meta 分析,故本研究將對 GerdQ 診斷 GERD 的研究進行 Meta 分析,合并各個研究效應量,增大樣本量,使檢驗效能得到提高,為今后開展 GerdQ 診斷 GERD 提供有服力的循證證據。
本研究最終納入了 20 篇文獻,Meta 分析結果顯示問卷診斷 GERD 的合并 Sen、Spe、+LP、?LP 及 DOR 分別為:0.79[95%CI(0.78,0.81)]、0.66[95%CI(0.65,0.68)]、2.28[95%CI(1.77,2.94)]、0.37[95% CI(0.27,0.52)]、6.34 [95%CI(3.59,11.19)];SROC(AUC)為 0.778 93,Q*指數 0.726 6。從我們的結果看,GerdQ 診斷 GERD 的合并 Sen 及 Spe 均較高,SROC(AUC)約 0.79,表明 GerdQ 量表診斷 GERD 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結果與 Numans[41]報道的一項關于食管 24 小時酸測定診斷 GERD 的 Meta 分析結果(Sen 78%、Spe 54%)相近,且 GerdQ 的特異性更高。本 Meta 分析共納入 7 978 例病例,確診的 GERD 共 4 848 例,樣本量較大,因此結論具有較強代表性,但由于合并效應量具有較高異質性,上述結論仍需更多大樣本試驗來驗證。
此外,本研究所有納入研究在病例的選擇、待評價試驗、金標準及病例流程和進展情況部分均存在一定的偏倚風險,表明研究質量較低。納入合并的研究具有較高異質性,但 Spearman 檢驗結果提示 P>0.05 表明異質性為非閾值效應所致。從亞組分析結果得知,當臨界值為 7 分時,Sen、Spe、DOR 最高,SROC(ACU)最大,提示當臨界值為 7 分時,GerdQ 診斷 GERD 的準確性最高,因此 GerdQ 評分總分 7 分為最佳臨界值,總分為 9 分時次之。國內的研究結果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比,表明 GerdQ 量表用于診斷中國人群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準確性更高,表明 GerdQ 量表可能更適合中國人群使用。
本研究其它局限性:① 盡管本研究進行了廣泛檢索,但納入的研究數量較少,而且以中文文獻居多,可能存在發表偏倚;② 大部分納入研究受試對象使用多個的金標準,且病例選擇、待評價試驗、病例流程及進展情況描寫不清楚,表明納入研究質量較低;③ 合并的Sen、Spe、DOR、+LR及?LR的異質性均較高;④ 本研究未檢索到未發表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結論仍需進一步研究結果驗證。
綜上所述,GerdQ 量表診斷 GERD 的準確性較高,可作為診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輔助工具,方法簡單易行,既可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使 GERD 患者避免了做胃鏡、食管 24 小時 PH 監測的痛苦,又為消化內科臨床醫生提供了方便有效的診療手段,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