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艷, 劉文迪, 徐子涵, 李艷飛, 陳楠, 王子怡, 李秀霞, 楊克虎. 針刺療法研究證據報告規范的結構性分析.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3, 23(12): 1449-1456. doi: 10.7507/1672-2531.20230511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針刺療法是中醫藥療法中比較有特點且療效顯著的方法之一,具有簡、便、效、廉的特點,在臨床應用中較為廣泛[1]。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針刺手法、針具類型、針刺角度、針刺深度、穴位選擇及不同施針者等因素都會影響針刺的治療效果,但這些信息的報告在多數研究中往往缺失。已發表的研究對這些信息的描述缺失和報告的不規范,不僅會影響研究數據的二次使用,還可能會誤導臨床決策[2]。同時,也是影響針刺療法納入醫療保險和針刺立法的重要依據。
針刺臨床實踐指南作為證據轉化的最終形式,旨在規范醫療行為、控制醫療費用以及改善醫療環境,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預后等[3]。為提高針刺療法的報告規范,2001年16名國際知名且經驗豐富的針刺專家與科研工作者共同制定并在國際權威期刊PloS Medicine上發表了針刺臨床試驗干預措施報告規范(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STRICTA)[4]。隨著針刺研究的不斷發展,有研究者提出STRICTA部分條目的必要性不大,2010年對該清單進行了更新,修訂了最新版的STRICTA[4]。2019年,王小琴等[5]基于系統評價報告規范(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制定了針刺系統評價報告規范(PRISMA for acupuncture,PRISMA-A)。隨著網狀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方法和理論不斷發展完善,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撰寫發表NMA研究[6],針刺療法NMA研究數量也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其報告質量也越來越引起關注及重視。有專家指出,報告規范是制作高質量NMA的重要保證和前提[7],目前尚未有關于針刺療法NMA的報告指南。針對于此,本研究基于循證理念,使用主題綜合法,全面系統地檢索,篩選納入針刺療法報告規范的相關研究,系統梳理針刺療法報告規范現存問題,旨在為針刺療法NMA報告規范關鍵問題的遴選提供理論依據,為制定針刺療法NMA報告規范條目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研究對象:針刺療法相關研究,針刺療法通常是指將細針刺入皮膚的特定部位(如穴位、痛點)達到治療的效果,包括手針、電針、溫針、火針、蜂針、毫針、耳針等多種類型[8];研究內容:針刺療法相關研究的報告規范問題,主要為針刺的報告問題,如未報告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針刺手法、穴位選擇、針刺深度及頻率等;納入研究類型:定性研究、定量或混合研究方法等。此外,本文也納入了Hutton的關于NMA報告規范研究[9]。
1.1.2 排除標準
① 重復發表的研究;② 會議摘要、通知、資訊和新聞報道;③ 數據不完整的研究。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和VIP數據庫,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2年11月。中文檢索詞包括:針刺、電針、干針、耳針、火針、報告規范等。英文檢索詞包括: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needl*、report*等。以PubMed為例,具體檢索策略見附件框1。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兩名研究者獨立完成文獻篩選,并交叉核對信息。如有不同意見,與第三位研究者進行討論并解決。采用EndNote X9軟件剔除重復文獻。兩名研究者根據納入研究的標題和摘要獨立進行初步篩選,排除明顯不相關研究后進行文獻的全文篩選以確定最終納入的研究。利用Excel 2019軟件設計資料提取表,并對數據進行提取與分析,提取內容包括:①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第一作者、國家、發表年份等;② 研究特征:研究類型、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報告質量相關問題等。
1.4 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2名研究者采用批判評估技術方案(critical appraisal skills programme,CASP)對納入研究的方法學進行質量評價[10]。針對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CASP清單均由3個領域10個條目組成,具體的條目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等,見附件表1。每個條目的評價結果采用“是”“否”或“不清楚”表示,“是”記1分、“否”記0分、“不清楚”記0.5分。單個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結果的等級劃分依據為:總評分≥9時為“高”;7.5≤總評分<9時為“中”;總評分<7.5時為“低”。對于混合性研究,僅對定性研究內容部分進行評價。
1.5 資料提取與合成方法
參考提高定性研究合成報告指南透明度指南[11],2名研究者采用主題綜合的方法對納入研究的報告規范問題進行初步歸納,并且采用雷達圖呈現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結果。基于PRISMA-NMA報告規范,考慮針刺療法自身的特殊性,定性整合針刺療法研究證據報告規范問題的分析性主題,再對其進行逐級闡釋和提煉,形成核心主題,最終構建針刺療法NMA報告規范關鍵問題條目清單。不能達成一致的主題由第3名研究者提出建議并統一意見。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初步檢索文獻獲得8 338篇,其中英文5 261篇,中文3 077篇。排除2 384篇重復文獻,閱讀標題和摘要,排除與本部分研究納入標準不相符的文獻4 669篇,對剩余的1 285篇文獻進行全文閱讀,因研究方案、未涉及針刺報告規范問題及非針刺干預等原因排除文獻1 219篇,最終納入文獻66篇[5,9,12-75]。文獻篩選流程見附件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附件表2。共納入66篇研究,分別來自4個國家,其中中國發表相關文章62篇,占比93.94%;美國發表2篇,占比3.03%;挪威與加拿大分別發表1篇,各占比1.52%。納入研究中,學位論文12篇,期刊論文54篇。多數研究為針刺治療某種疾病的療效評價,但未說明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NMA、系統評價再評價、德爾菲法等。合并重復問題后,納入研究主要包括7個核心主題、22個分析性主題。
2.3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評價情況
納入的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方法學質量評價結果見圖1和圖2。定性研究中,2篇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為“中”,15篇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為“高”。10個條目中,除條目2、條目5、條目6、條目8外,其余研究的符合率均為100%。定量研究中,3篇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為“中”,46篇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為“高”。10個條目中,條目1、條目2、條目4、條目5與條目7的符合率均為100%。


2.4 主題綜合結果
利用主題綜合法,對納入的66篇文獻的報告規范問題進行匯總分析,最終提出7個核心主題:標題、摘要、前言、方法、結果、討論與其他的報告規范問題;22個分析性主題:是否需要報告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PRISMA-NMA未回答)、是否需要報告基于原始研究類型及其數量?(PRISMA-NMA未回答)等,其中PRISMA-NMA指南未報告的分析性主題有19個,已報告的分析性主題僅有3個。詳見表1。

2.4.1 標題存在的規范問題
3個研究[9, 12, 61]指出了標題中存在的報告規范問題,包括:是否需要報告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是否需要報告基于原始研究類型及其數量;是否需要報告NMA的統計方法。
2.4.2 摘要存在的規范問題
PRISMA-NMA報告清單雖然明確了結構式摘要,但未單獨提及基于的研究設計。
2.4.3 前言存在的規范問題
6個研究[5, 9, 12-13, 16, 63]指出前言中存在的報告規范問題,包括:是否需要提供針刺療法的起源、發展、理論基礎及研究進展;是否需要提供所研究疾病的現有研究和理論基礎;是否需要提供針刺療法NMA的研究理論基礎及背景。
2.4.4 方法存在的規范問題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部分現存的報告規范問題包括:2個研究[9, 69]提出在方案和注冊中,是否需要提供針刺療法NMA相關注冊信息,包括平臺名稱、網址、注冊號等信息;10個研究[9, 12, 16, 18, 27, 29, 39, 41, 52, 60]提出在納入、排除標準中,是否需要提供疾病的診斷標準;59個研究[5, 9, 12-22, 24-34, 36-46, 62-66, 71-75]提出在納入、排除標準與資料條目中,是否需要提供針刺干預措施的細節,包括針刺種類、所用腧穴、進針數量、進針深度、針刺反應、刺激方式及頻率、留針時間、針刺手法、針刺療程、隨訪時間等;5個研究[5, 9, 27, 40, 63]提出在納入、排除標準與資料條目中,是否需要提供對照組干預的具體信息,包括名稱、給藥途徑、劑量、規格、頻次、給藥時間、療程等;3個研究[9, 17, 20]提出在納入、排除標準與資料條目中,是否需要說明具體的結局指標、測量和判效標準;3個研究[5, 9, 70]提出在信息來源與文獻檢索中,是否需要補充針刺或中醫藥相關的專題數據庫及其檢索策略;13個研究[9, 14, 15, 23, 28, 30, 35, 40, 42, 56, 63, 64, 72]提出在資料條目中,是否需要補充針刺醫師的資歷,包括是否經過專業培訓及其培訓時間,是否具有從業資格證、從業年限及專業經驗等。我們發現在針對以上7個問題,PRISMA-NMA報告規范僅提及注冊和方案相關信息,并沒有涉及關于針刺療法專屬特征的相關信息。
2.4.5 結果存在的規范問題
納入研究的結果部分現存的報告規范問題包括:59個研究[5, 9, 12-22, 24-34, 36-46, 62-66, 71-75]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提供針刺干預措施的細節,包括針刺種類、腧穴名稱、進針數量、進針深度、刺激方式及頻率、留針時間、針刺手法、針刺療程等;5個研究[5, 9, 27, 40, 63]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提供對照組干預的具體信息,包括名稱、給藥途徑、劑量、規格、頻次、給藥時間、療程等;3個研究[9, 17, 20]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說明具體的結局指標、測量方法和判效標準;13個研究[9, 14-15, 23, 28, 30, 35, 40, 42, 56, 63-64, 72]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補充針刺醫師的資歷,包括是否經過專業培訓及其培訓時間,是否具有從業資格證、從業年限及專業經驗等;1個研究[9]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報告納入研究的隨訪時間與結果,是否存在失訪、脫落及相應的處理方法;1個研究[9]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報告所納入研究對針刺治療后出現的針刺感應的描述情況。PRISMA-NMA報告規范中均未提及關于結果部分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2.4.6 討論存在的規范問題
25個研究[9, 16-17, 19, 22, 29, 41, 47, 49, 52-54, 56-60, 64, 67-70, 72-73]提出是否需要探討異質性的來源,即針刺實施者的差異、針刺種類療效的差異等。
2.5 其他報告規范問題
1個研究[69]提出是否需要說明資助來源?是否需要說明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情況,指出缺失資助來源的相關信息,可能影響研究的質量。
3 討論
本研究基于循證理念,共納入66個針刺療法報告規范問題研究,涉及4個不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研究來自中國。多數研究未說明或不限制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多以定量研究系統評價方法為主,以評估針刺療法的療效,并采用相關的質量評價工具評價研究的報告質量與方法學質量,以此發現當前研究存在的質量問題。通過CASP清單對納入研究的質量進行逐一評價,結果顯示納入研究的總體質量較高,英文研究質量高于中文。通過主題綜合分析方法整理匯總納入研究的報告規范問題,最終形成了7個核心主題與22個分析性主題。核心主題包括標題、摘要、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及其他報告問題,分析性主題包括是否需要報告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是否需要報告基于原始研究類型及其數量、是否需要報告NMA的統計方法等方面。PRISMA-NMA報告規范僅提及了3個分析性主題相關表述,表明當前的報告規范缺失針刺干預的相關信息。
從核心主題來看,標題、摘要、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及其他報告構成了針刺療法NMA報告規范問題的基本框架,與當前的報告規范的核心條目一致。通過對納入研究關于報告質量問題的整理匯總發現,出現頻次最高的核心主題是方法和結果,可能由于這兩部分涉及的內容較多,如在納入與排除標準、資料條目及研究特征中,需要報告干預措施及對照措施的詳細信息。而目前研究的這些信息往往缺失,導致這兩部分的問題較為突出,如王小琴與黎麗群的研究均指出了關于方法學和結果部分的報告規范問題[12, 42]。因此,可以通過開展有關針刺技術細節與實施的培訓,使針刺實施者掌握針刺實施的細節與方法,彌補方法和結果的相關信息,提高研究的報告質量。而出現頻次最低的問題條目是其它報告,表明大多研究有資金資助,為研究團隊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有利于針刺領域專家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將研究推向更高水平,加快針刺研究領域的發展,促進針刺臨床證據的轉化。
從分析性主題來看,針刺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案注冊、所研究疾病的中西醫診斷標準、針刺干預的具體類型、針刺醫師資歷等是針刺療法NMA報告規范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現頻次最高的條目是針刺干預措施的關鍵細節未報告,包括針具類型、針刺手法、穴位選擇、進針數量、進針深度、刺激方式、頻率、療程等,表明目前大多研究都未明確指出這些關鍵細節,忽視針刺干預的專屬特征,將大大降低研究的質量,從而影響針刺療法的實用性以及臨床指導價值。在對比手針與電針療效治療急性腦梗死偏癱的療效差異方面,田亮等[76]研究發現電針的療效優于手針。導致電針與手針在療效上的差異與兩者的作用特點、作用原理有關。其差異在于對穴位的刺激形式不同,手針通過提插、捻轉等操作手法加強針體對穴位組織的刺激,而電針是使用電針儀輸出脈沖電流作用于人體穴位,從而對穴位局部微環境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通過不同作用途徑發揮對機體的治療和調節效應[77],證實針具種類不同也會導致研究結果的不同。王小琴[5]在其研究中指出,對于針刺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應在其題目中指出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以及在方法學部分的納入排除標準條目與結果部分的研究特征條目中應報告納入針刺干預的關鍵信息,使報告具有針刺的專屬特征,使其更具指導性。此外,根據現有的NMA報告規范,撰寫的針刺療法NMA文章,存在著針刺干預關鍵信息的缺失、報告不完整的問題。王楠等[52]在評價不同針刺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中,在納入標準部分僅規定治療組為針刺療法,并未說明具體的針具類型、穴位選擇、進針數量等關鍵信息,也未報告針刺醫師的資歷。這些信息的缺失將導致報告質量不高,研究結果可靠性不確定,從而影響針刺臨床證據的轉化,也影響衛生政策制定者的決策。因此,有必要整理歸納出針刺療法NMA研究的報告問題,制定專門服務于針刺療法NMA的報告規范才能更好地提升相關研究的質量。
本研究基于循證醫學理論對針刺療法研究報告問題進行了匯總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創新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 只納入中、英文文獻,不排除在文獻篩選時因語言限制漏檢一些文獻。② 雖然本文是在科學的基礎上完成,但定性研究普遍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主題的綜合結果。③ 課題小組成員多為非中醫藥專業人員,在提取針刺相關信息時,可能存在專業術語表達不規范的問題。
綜上所述,針刺療法NMA的報告規范存在的問題較多,尤其缺乏對針刺干預細節的報告,建議專家學者積極進行對針刺療法NMA現存的報告質量問題的研究,推進循證中醫藥理論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針刺療法是中醫藥療法中比較有特點且療效顯著的方法之一,具有簡、便、效、廉的特點,在臨床應用中較為廣泛[1]。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針刺手法、針具類型、針刺角度、針刺深度、穴位選擇及不同施針者等因素都會影響針刺的治療效果,但這些信息的報告在多數研究中往往缺失。已發表的研究對這些信息的描述缺失和報告的不規范,不僅會影響研究數據的二次使用,還可能會誤導臨床決策[2]。同時,也是影響針刺療法納入醫療保險和針刺立法的重要依據。
針刺臨床實踐指南作為證據轉化的最終形式,旨在規范醫療行為、控制醫療費用以及改善醫療環境,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預后等[3]。為提高針刺療法的報告規范,2001年16名國際知名且經驗豐富的針刺專家與科研工作者共同制定并在國際權威期刊PloS Medicine上發表了針刺臨床試驗干預措施報告規范(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STRICTA)[4]。隨著針刺研究的不斷發展,有研究者提出STRICTA部分條目的必要性不大,2010年對該清單進行了更新,修訂了最新版的STRICTA[4]。2019年,王小琴等[5]基于系統評價報告規范(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制定了針刺系統評價報告規范(PRISMA for acupuncture,PRISMA-A)。隨著網狀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方法和理論不斷發展完善,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撰寫發表NMA研究[6],針刺療法NMA研究數量也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其報告質量也越來越引起關注及重視。有專家指出,報告規范是制作高質量NMA的重要保證和前提[7],目前尚未有關于針刺療法NMA的報告指南。針對于此,本研究基于循證理念,使用主題綜合法,全面系統地檢索,篩選納入針刺療法報告規范的相關研究,系統梳理針刺療法報告規范現存問題,旨在為針刺療法NMA報告規范關鍵問題的遴選提供理論依據,為制定針刺療法NMA報告規范條目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研究對象:針刺療法相關研究,針刺療法通常是指將細針刺入皮膚的特定部位(如穴位、痛點)達到治療的效果,包括手針、電針、溫針、火針、蜂針、毫針、耳針等多種類型[8];研究內容:針刺療法相關研究的報告規范問題,主要為針刺的報告問題,如未報告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針刺手法、穴位選擇、針刺深度及頻率等;納入研究類型:定性研究、定量或混合研究方法等。此外,本文也納入了Hutton的關于NMA報告規范研究[9]。
1.1.2 排除標準
① 重復發表的研究;② 會議摘要、通知、資訊和新聞報道;③ 數據不完整的研究。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和VIP數據庫,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2年11月。中文檢索詞包括:針刺、電針、干針、耳針、火針、報告規范等。英文檢索詞包括: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needl*、report*等。以PubMed為例,具體檢索策略見附件框1。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兩名研究者獨立完成文獻篩選,并交叉核對信息。如有不同意見,與第三位研究者進行討論并解決。采用EndNote X9軟件剔除重復文獻。兩名研究者根據納入研究的標題和摘要獨立進行初步篩選,排除明顯不相關研究后進行文獻的全文篩選以確定最終納入的研究。利用Excel 2019軟件設計資料提取表,并對數據進行提取與分析,提取內容包括:①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第一作者、國家、發表年份等;② 研究特征:研究類型、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報告質量相關問題等。
1.4 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2名研究者采用批判評估技術方案(critical appraisal skills programme,CASP)對納入研究的方法學進行質量評價[10]。針對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CASP清單均由3個領域10個條目組成,具體的條目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等,見附件表1。每個條目的評價結果采用“是”“否”或“不清楚”表示,“是”記1分、“否”記0分、“不清楚”記0.5分。單個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結果的等級劃分依據為:總評分≥9時為“高”;7.5≤總評分<9時為“中”;總評分<7.5時為“低”。對于混合性研究,僅對定性研究內容部分進行評價。
1.5 資料提取與合成方法
參考提高定性研究合成報告指南透明度指南[11],2名研究者采用主題綜合的方法對納入研究的報告規范問題進行初步歸納,并且采用雷達圖呈現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結果。基于PRISMA-NMA報告規范,考慮針刺療法自身的特殊性,定性整合針刺療法研究證據報告規范問題的分析性主題,再對其進行逐級闡釋和提煉,形成核心主題,最終構建針刺療法NMA報告規范關鍵問題條目清單。不能達成一致的主題由第3名研究者提出建議并統一意見。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初步檢索文獻獲得8 338篇,其中英文5 261篇,中文3 077篇。排除2 384篇重復文獻,閱讀標題和摘要,排除與本部分研究納入標準不相符的文獻4 669篇,對剩余的1 285篇文獻進行全文閱讀,因研究方案、未涉及針刺報告規范問題及非針刺干預等原因排除文獻1 219篇,最終納入文獻66篇[5,9,12-75]。文獻篩選流程見附件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附件表2。共納入66篇研究,分別來自4個國家,其中中國發表相關文章62篇,占比93.94%;美國發表2篇,占比3.03%;挪威與加拿大分別發表1篇,各占比1.52%。納入研究中,學位論文12篇,期刊論文54篇。多數研究為針刺治療某種疾病的療效評價,但未說明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NMA、系統評價再評價、德爾菲法等。合并重復問題后,納入研究主要包括7個核心主題、22個分析性主題。
2.3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評價情況
納入的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方法學質量評價結果見圖1和圖2。定性研究中,2篇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為“中”,15篇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為“高”。10個條目中,除條目2、條目5、條目6、條目8外,其余研究的符合率均為100%。定量研究中,3篇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為“中”,46篇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為“高”。10個條目中,條目1、條目2、條目4、條目5與條目7的符合率均為100%。


2.4 主題綜合結果
利用主題綜合法,對納入的66篇文獻的報告規范問題進行匯總分析,最終提出7個核心主題:標題、摘要、前言、方法、結果、討論與其他的報告規范問題;22個分析性主題:是否需要報告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PRISMA-NMA未回答)、是否需要報告基于原始研究類型及其數量?(PRISMA-NMA未回答)等,其中PRISMA-NMA指南未報告的分析性主題有19個,已報告的分析性主題僅有3個。詳見表1。

2.4.1 標題存在的規范問題
3個研究[9, 12, 61]指出了標題中存在的報告規范問題,包括:是否需要報告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是否需要報告基于原始研究類型及其數量;是否需要報告NMA的統計方法。
2.4.2 摘要存在的規范問題
PRISMA-NMA報告清單雖然明確了結構式摘要,但未單獨提及基于的研究設計。
2.4.3 前言存在的規范問題
6個研究[5, 9, 12-13, 16, 63]指出前言中存在的報告規范問題,包括:是否需要提供針刺療法的起源、發展、理論基礎及研究進展;是否需要提供所研究疾病的現有研究和理論基礎;是否需要提供針刺療法NMA的研究理論基礎及背景。
2.4.4 方法存在的規范問題
納入研究的方法學部分現存的報告規范問題包括:2個研究[9, 69]提出在方案和注冊中,是否需要提供針刺療法NMA相關注冊信息,包括平臺名稱、網址、注冊號等信息;10個研究[9, 12, 16, 18, 27, 29, 39, 41, 52, 60]提出在納入、排除標準中,是否需要提供疾病的診斷標準;59個研究[5, 9, 12-22, 24-34, 36-46, 62-66, 71-75]提出在納入、排除標準與資料條目中,是否需要提供針刺干預措施的細節,包括針刺種類、所用腧穴、進針數量、進針深度、針刺反應、刺激方式及頻率、留針時間、針刺手法、針刺療程、隨訪時間等;5個研究[5, 9, 27, 40, 63]提出在納入、排除標準與資料條目中,是否需要提供對照組干預的具體信息,包括名稱、給藥途徑、劑量、規格、頻次、給藥時間、療程等;3個研究[9, 17, 20]提出在納入、排除標準與資料條目中,是否需要說明具體的結局指標、測量和判效標準;3個研究[5, 9, 70]提出在信息來源與文獻檢索中,是否需要補充針刺或中醫藥相關的專題數據庫及其檢索策略;13個研究[9, 14, 15, 23, 28, 30, 35, 40, 42, 56, 63, 64, 72]提出在資料條目中,是否需要補充針刺醫師的資歷,包括是否經過專業培訓及其培訓時間,是否具有從業資格證、從業年限及專業經驗等。我們發現在針對以上7個問題,PRISMA-NMA報告規范僅提及注冊和方案相關信息,并沒有涉及關于針刺療法專屬特征的相關信息。
2.4.5 結果存在的規范問題
納入研究的結果部分現存的報告規范問題包括:59個研究[5, 9, 12-22, 24-34, 36-46, 62-66, 71-75]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提供針刺干預措施的細節,包括針刺種類、腧穴名稱、進針數量、進針深度、刺激方式及頻率、留針時間、針刺手法、針刺療程等;5個研究[5, 9, 27, 40, 63]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提供對照組干預的具體信息,包括名稱、給藥途徑、劑量、規格、頻次、給藥時間、療程等;3個研究[9, 17, 20]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說明具體的結局指標、測量方法和判效標準;13個研究[9, 14-15, 23, 28, 30, 35, 40, 42, 56, 63-64, 72]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補充針刺醫師的資歷,包括是否經過專業培訓及其培訓時間,是否具有從業資格證、從業年限及專業經驗等;1個研究[9]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報告納入研究的隨訪時間與結果,是否存在失訪、脫落及相應的處理方法;1個研究[9]提出在研究特征中,是否需要報告所納入研究對針刺治療后出現的針刺感應的描述情況。PRISMA-NMA報告規范中均未提及關于結果部分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2.4.6 討論存在的規范問題
25個研究[9, 16-17, 19, 22, 29, 41, 47, 49, 52-54, 56-60, 64, 67-70, 72-73]提出是否需要探討異質性的來源,即針刺實施者的差異、針刺種類療效的差異等。
2.5 其他報告規范問題
1個研究[69]提出是否需要說明資助來源?是否需要說明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情況,指出缺失資助來源的相關信息,可能影響研究的質量。
3 討論
本研究基于循證理念,共納入66個針刺療法報告規范問題研究,涉及4個不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研究來自中國。多數研究未說明或不限制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多以定量研究系統評價方法為主,以評估針刺療法的療效,并采用相關的質量評價工具評價研究的報告質量與方法學質量,以此發現當前研究存在的質量問題。通過CASP清單對納入研究的質量進行逐一評價,結果顯示納入研究的總體質量較高,英文研究質量高于中文。通過主題綜合分析方法整理匯總納入研究的報告規范問題,最終形成了7個核心主題與22個分析性主題。核心主題包括標題、摘要、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及其他報告問題,分析性主題包括是否需要報告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是否需要報告基于原始研究類型及其數量、是否需要報告NMA的統計方法等方面。PRISMA-NMA報告規范僅提及了3個分析性主題相關表述,表明當前的報告規范缺失針刺干預的相關信息。
從核心主題來看,標題、摘要、前言、方法、結果、討論及其他報告構成了針刺療法NMA報告規范問題的基本框架,與當前的報告規范的核心條目一致。通過對納入研究關于報告質量問題的整理匯總發現,出現頻次最高的核心主題是方法和結果,可能由于這兩部分涉及的內容較多,如在納入與排除標準、資料條目及研究特征中,需要報告干預措施及對照措施的詳細信息。而目前研究的這些信息往往缺失,導致這兩部分的問題較為突出,如王小琴與黎麗群的研究均指出了關于方法學和結果部分的報告規范問題[12, 42]。因此,可以通過開展有關針刺技術細節與實施的培訓,使針刺實施者掌握針刺實施的細節與方法,彌補方法和結果的相關信息,提高研究的報告質量。而出現頻次最低的問題條目是其它報告,表明大多研究有資金資助,為研究團隊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有利于針刺領域專家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將研究推向更高水平,加快針刺研究領域的發展,促進針刺臨床證據的轉化。
從分析性主題來看,針刺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案注冊、所研究疾病的中西醫診斷標準、針刺干預的具體類型、針刺醫師資歷等是針刺療法NMA報告規范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現頻次最高的條目是針刺干預措施的關鍵細節未報告,包括針具類型、針刺手法、穴位選擇、進針數量、進針深度、刺激方式、頻率、療程等,表明目前大多研究都未明確指出這些關鍵細節,忽視針刺干預的專屬特征,將大大降低研究的質量,從而影響針刺療法的實用性以及臨床指導價值。在對比手針與電針療效治療急性腦梗死偏癱的療效差異方面,田亮等[76]研究發現電針的療效優于手針。導致電針與手針在療效上的差異與兩者的作用特點、作用原理有關。其差異在于對穴位的刺激形式不同,手針通過提插、捻轉等操作手法加強針體對穴位組織的刺激,而電針是使用電針儀輸出脈沖電流作用于人體穴位,從而對穴位局部微環境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通過不同作用途徑發揮對機體的治療和調節效應[77],證實針具種類不同也會導致研究結果的不同。王小琴[5]在其研究中指出,對于針刺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應在其題目中指出針刺療法的具體類型,以及在方法學部分的納入排除標準條目與結果部分的研究特征條目中應報告納入針刺干預的關鍵信息,使報告具有針刺的專屬特征,使其更具指導性。此外,根據現有的NMA報告規范,撰寫的針刺療法NMA文章,存在著針刺干預關鍵信息的缺失、報告不完整的問題。王楠等[52]在評價不同針刺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中,在納入標準部分僅規定治療組為針刺療法,并未說明具體的針具類型、穴位選擇、進針數量等關鍵信息,也未報告針刺醫師的資歷。這些信息的缺失將導致報告質量不高,研究結果可靠性不確定,從而影響針刺臨床證據的轉化,也影響衛生政策制定者的決策。因此,有必要整理歸納出針刺療法NMA研究的報告問題,制定專門服務于針刺療法NMA的報告規范才能更好地提升相關研究的質量。
本研究基于循證醫學理論對針刺療法研究報告問題進行了匯總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創新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 只納入中、英文文獻,不排除在文獻篩選時因語言限制漏檢一些文獻。② 雖然本文是在科學的基礎上完成,但定性研究普遍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主題的綜合結果。③ 課題小組成員多為非中醫藥專業人員,在提取針刺相關信息時,可能存在專業術語表達不規范的問題。
綜上所述,針刺療法NMA的報告規范存在的問題較多,尤其缺乏對針刺干預細節的報告,建議專家學者積極進行對針刺療法NMA現存的報告質量問題的研究,推進循證中醫藥理論體系的發展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