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圍綜述旨在幫助研究人員在復雜、廣泛的領域中可以更好地解決探索性的研究問題,全面系統地了解某一領域的發展現狀。然而當前的范圍綜述在執行流程上有待統一,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出現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其結合并完善了前人的執行流程框架,從研究目的與問題、納入標準、檢索、篩選、數據提取、結果分析等方面深入全面地規范了范圍綜述制作的全過程,具備較強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因此,為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開展和實施范圍綜述,本文著重介紹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通過詳細解讀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并結合實例展示,為研究人員正確應用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提供參考,以增強研究結果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促進范圍綜述在國內的科學應用。
引用本文: 劉晏利, 吳才志, 王浙, 胡凱燕, 丁奉興, 劉晨, 易少威, 阮建華, 羅雅婷, 謝廣妹, 馬彬. 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簡介.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4, 24(8): 986-992. doi: 10.7507/1672-2531.20231106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當今醫學研究領域中,原始研究成果呈現爆發式增長的趨勢,因此對證據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系統評價作為循證醫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證據綜合研究方法,其通過結構化的研究過程和嚴格的方法,為科研人員在制訂可靠的臨床指南和臨床決策時提供有效的證據基礎[2]。但隨著新的領域不斷涌現,證據類型的廣度、異質性不斷增加,需要回答的問題愈加復雜,研究人員無法明確需要解決的具體研究點,使得系統評價難以開展[3]。范圍綜述(scoping reviews)作為證據綜合研究的另一種方法,恰好有效地彌補了這一不足,例如Aucoin等[4]、Gagliardi等[5]、Ost等[6]諸多學者都曾在其各自領域發表過高質量范圍綜述研究,其通過范圍綜述全面系統地綜合領域發展現狀,識別研究差距,解決新興或復雜問題以及探尋未來研究方向。范圍綜述的獨特優勢便在于此,它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解決廣泛的探索性研究問題,處理復雜、廣泛或碎片化的研究領域,為證據識別和綜合利用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7]。
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學者均對這種新興的研究方法進行了不同的定義[8-13]。Daudt等[10]對范圍綜述給出的定義普遍被認為最為全面系統和符合范圍綜述的內涵,他們認為“范圍綜述是一種用來明確某一特定主題或研究領域的文獻,從而為臨床實踐、政策制定和開展研究提供關鍵概念、研究空白、證據來源與類型的研究方法”。
盡管當前許多學者都對范圍綜述進行了定義,但關于其具體執行流程仍存在不一致的看法,這導致研究人員在利用范圍綜述進行證據合成、轉化和應用的過程中存在一定障礙[14]。因此,不斷有學者對此進行探討以試圖解決上述問題[8,10,13]。但由于這些框架均是研究人員個人搭建,其傳播力度較小,并無權威的統一說法。直到2017年JBI在線發布了證據綜合手冊(JBI manual for evidence synthesis),其中針對范圍綜述這一證據綜合研究方法詳細總結了其制作和實施流程[15],其綜合了Arksey和O’Malley[8]以及Levac[13]的執行框架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完善,權威性和專業性均受到廣泛認可。
自JBI在線發布范圍綜述執行流程以來,已經過去6年,且其版本已得到多次迭代更新[16]。但目前國內已有的一些范圍綜述研究在使用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時尚存在一些不嚴謹之處,例如2023年CSCD數據庫收錄的一篇范圍綜述[17],雖然提到其參考使用了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框架,但是其對研究問題的確定、納排標準制定的原因、結果呈現的方法等方面均未完全嚴格地遵循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其它最新發表的范圍綜述研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18,19]。其次,中文范圍綜述在制作框架的選擇上并不統一,也存在一些范圍綜述研究使用了其它的框架,并未使用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20-22],這可能與國內對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認識不足和使用滯后有關。因此,我們有必要對JBI最新的范圍綜述執行流程進行介紹,并通過范圍綜述實例詳細展示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運用,幫助讀者更好、更加科學的開展和實施一個范圍綜述,確保研究結果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推動范圍綜述在國內的科學應用。
1 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
JBI范圍綜述的執行流程是在Arksey和O’Malley[8]以及Levac[13]等提出的范圍綜述框架的基礎上形成,共包含9個步驟[16],其具體步驟及與Arksey和O’Malley以及Levac等提出的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區別詳見表1。

2 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解讀及案例分析
為幫助讀者更加清晰地認識與理解JBI范圍綜述的執行流程,本文以《護理本科生的跨專業災難演習:范圍綜述》(Interprofessional disaster exercises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a scoping review)[23]一文為例,在解讀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同時,結合并對照案例的實際應用,以促進該流程能被國內讀者更好地掌握與運用。
2.1 確定并調整目標和問題
解讀:范圍綜述問題指引著范圍綜述具體納入標準的制定。明確研究問題有助于制定方案,提高文獻檢索的效率,并為范圍綜述提供清晰的結構。
不同類型的綜述(和研究)問題有不同的標準化構建工具。JBI建議使用“PCC”原則作為指導,為范圍綜述擬定一個清晰而有意義的標題,同時,研究問題中也要包含PCC要素。PCC原則代表“人群”(population)、“概念”(concept)和“背景”(context)。范圍綜述無需說明明確的結果、干預措施或感興趣的現象。然而,其中每一個要素都可能隱含在所研究的概念中。
范圍綜述通常有一個主要問題。如果該問題充分解決了PCC問題,并與研究目標充分對應,則不需要子問題。但是,有些范圍綜述的研究問題需要一個或多個子問題來深入探討背景、人群或概念的特定屬性。同時,一個子問題也有助于證明證據圖表的合理性。
范圍綜述的目的應與研究問題相結合并保持協調一致,抓住并符合納入標準的核心要素(如PCC)。范圍綜述的目的應說明范圍綜述試圖實現的預期成果。目的可以很寬泛,并將指導研究調查的范圍。同時應考慮開展范圍綜述研究的理由,以幫助明確目的。
案例中,作者按照PCC原則闡述了其研究旨在報告護理本科生聯合其他衛生專業學生、衛生從業人員和其他非衛生工作人員共同參加的災難演習的計劃和實施,以便做好應對災難的準備。并提出了與研究目的相一致的研究問題:研究文獻中記載了哪些針對護理專業本科生的跨專業團隊災難演習?同時為了支撐主要問題,作者從護理本科生扮演的角色、如何與其他人員合作、災難演習結果以及經驗討論四個角度分別提出了一個子問題,使得范圍綜述研究全面豐富,并清晰地展示出該研究的范圍。在目標和問題的設定上,該案例符合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可參考學習。
2.2 制定與研究目標和問題相一致的納入標準
解讀:范圍綜述的這一部分應詳細說明考慮將證據來源納入范圍綜述的依據。這一部分必須盡可能透明和明確。范圍綜述的納入標準將取決于所提出的問題,包括人群(參與者)、概念和情境。
① 參與者類型:納入證據來源的參與者類型應與范圍綜述的目的相關。詳細說明納入或排除特定參與者的原因,這些原因也應在范圍綜述的前言部分予以明確解釋。
② 概念:應明確闡述范圍綜述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以指導調查的范圍和廣度。這可能包括與“干預措施”和/或“相關現象”有關的細節,這些細節可以在系統評價中作更詳細的解釋。成果也可能是范圍綜述“概念”的組成部分。如果要解釋相關成果,則應將其與開展范圍綜述的目的緊密聯系起來。
③ 情境:背景將根據審查的目的和問題而有所不同。背景應明確界定,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考慮文化因素,如地理位置和/或特定的種族或性別利益。在某些情況下,背景還可能包括特定環境(如急癥護理、初級保健或社區)的細節。
④ 證據來源類型:應說明納入的證據來源類型。證據來源可包括任何現有文獻,如原始研究、系統評價、Meta分析、信件、指南等。研究人員可以選擇不限制納入的證據類型,以便獲取足夠廣泛的文獻,當然,如果研究人員了解對于某一特定主題最適合納入的證據來源類型,也可以選擇對研究類型進行限制。同時應提供所有證據來源及其納入理由。此外,應詳細說明和解釋對研究類型的限制。例如,有些證據來源,如文本、意見書和信件,對于實現特定范圍綜述的目的和回答特定范圍綜述的問題并不特別合適或有用。
案例中作者嚴格按照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要求,從上文中提到的四個方面(參與者類型、概念、情境、證據來源類型)入手制定了納入標準。
① 在參與者類型的選擇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每一類人群進行了定義,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研究透明度;但是對為何納入這些參與者的原因作者僅在前言部分進行了解釋,而未在納入標準這一部分中敘述,這一點有待補充。
② 概念中作者對其所關注的細節進行了闡述,緊扣研究問題和目的,較為細致的表達了研究的重點所在。
③ 情境方面作者考慮了地理位置,以及根據演習資源可能存在的特定環境如教育、社區、軍事、醫療保健、消防部門等。
④ 證據來源類型的選擇上,作者納入了除系統評價和綜述以外的所有研究設計,除此之外作者還搜索了相關系統評價或文獻綜述的參考文獻列表,以尋找潛在符合納排標準的研究,極大程度保證了納入研究的廣泛性。但有一點,作者未解釋其對研究類型納入或排除的原因,有待改進。
2.3 描述證據檢索、選擇、數據提取和證據呈現的計劃方法
解讀:應說明范圍綜述在文獻檢索、文獻篩選時所使用的方法。同時數據提取所使用的工具,證據呈現所采用的方式都應明確描述。
案例中,作者采用三步檢索策略進行文獻檢索,并說明了文獻管理軟件和篩選流程,數據提取是利用其團隊在方案階段自行開發的數據提取工具,并在方案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完善,研究結果以敘述性總結的形式呈現、同時附有與其范圍綜述目標相一致的輔助圖表,以便在適當的情況下幫助展示數據。這一部分案例敘述詳實,囊括了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中對此部分的要求,除此之外,作者還在此部分解釋了數據提取與注冊方案偏離的原因,值得借鑒。
2.4 證據檢索
解讀:報告全面的檢索策略,并按順序和統一報告格式將每個數據庫和其它檢索來源的詳細檢索策略作為附錄列出。清晰記錄檢索策略是范圍綜述科學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文中說明檢索日期,最好考慮已發表和未發表的證據來源,并確定合理的檢索時間范圍和語言限制。手工檢索特定相關期刊時,要注明期刊名稱和檢索年份,并提供與作者的聯系及結果,如要求獲取已知但無法獲得的證據來源。
案例中,作者采用三步檢索策略,檢索了以下數據庫:MEDLINE(EBSCOhost)、CINAHL(EBSCOhost)、ERIC(EBSCOhost)、Embase(Ovid)、PsycINFO(Ovid)、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ProQuest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Ovid),未施加語言和日期限制,并以引文檢索形式進行補充,值得借鑒的是作者將每一個數據庫的具體檢索策略和檢索時間均按順序在附件中進行了展示,并在檢索過程中為每個數據庫建立一個搜索跟蹤以便更新最新發表的研究。
2.5 證據選擇
解讀:此部分應明確說明證據選擇過程和解決審稿人分歧的程序。文獻篩選包括基于標題/摘要篩選和基于全文篩選,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篩選人員獨立完成,分歧將通過共識或第三方決定。篩選流程的描述應包括以下內容:
① 篩選流程圖:根據PRISMA-ScR聲明,附上文獻篩選流程圖,清晰展示從檢索到來源選擇的整個流程。
② 詳細說明從檢索到篩選的步驟,包括去重、全文檢索和第三次檢索的補充。說明管理檢索結果的軟件(如Covidence、EndNote、JBI SUMARI)。
③ 提供納入的全文文章的詳細信息,包括作者、文章標題、期刊名稱、發表日期等。
④ 在附錄中詳細介紹納入的證據來源,并簡要提及排除的證據來源。對于排除的證據來源,要說明排除的原因。
⑤ 建議在開始證據選擇之前進行試點測試,隨機抽取25篇標題/摘要進行篩選,并根據團隊討論進行調整。團隊只有在達成75%或更高的一致意見時才開始篩選。
案例中,作者提供了文獻篩選流程圖,流程圖包括了數據庫檢索和引文檢索結果及其篩選過程,并在文中寫明文獻管理軟件為EndNote X9,文獻篩選由兩名研究人員獨立進行,如遇分歧則由所有團隊成員討論決定。納入文獻的詳細信息作者以附件形式提供,除此之外,作者在附件中還提供了排除的文獻信息,并說明了排除的原因。唯一不足的是作者在正式篩選之前未進行抽樣篩選測試,有待進一步改進。
2.6 證據提取
解讀:在范圍綜述中,數據提取過程可稱為“數據圖表”。這個過程是為讀者提供一個與范圍綜述的目的和問題相一致的邏輯性和描述性的結果摘要。應提取與范圍綜述目的和問題相關的所有數據,可以使用圖表或表格進行提取,可參考JBI提供的數據提取工具(表2)。必須包括根據納入標準整理的主要結果的描述性總結。提取內容示例如下:

① 作者/年:引用細節應該保持一致,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份。
② 目的:應明確說明納入文獻的研究目的。
③ 參與者(特征/總數):應提供納入資料來源中參與者的特征,包括人口統計細節和總人數。
④ 概念:應從相關證據來源中提取與概念相關的數據,并繪制成圖表。
⑤ 情境:應描述詳細的背景情況,如護理地點或特定地理位置。
案例中,作者使用其團隊自行開發的數據提取工具,由2名研究人員獨立進行提取,并由第三方進行驗證;數據提取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第一作者、年份及國家)、研究目的、災難類型、災害演習和/或整體培訓的內容、背景(年級/環境/時長)、參與者和樣本量、護理本科生的角色、主要結果。這些數據與該范圍綜述的研究目的高度契合,能較好地解決該研究的主要問題及其子問題,作者將其以表格的形式在附件中進行總結羅列,不論是提取內容的選取還是呈現方式都值得借鑒。
2.7 證據分析
解讀:在范圍綜述中,有多種方式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呈現。需指出的是,范圍綜述通常不對其納入文獻的結果進行綜合,而是提取結果并以描述方式呈現。簡單的概念頻次計數通常足夠滿足大部分范圍綜述的要求。但有些范圍綜述可能會選擇進行更詳細地分析,如使用描述性定性內容分析對數據進行編碼和分類。這種方法可以提供對特定類別的編碼數據的總結。對定量數據而言,也可以采用比簡單頻次計數更高級的方法來研究概念、特征、人群等的發生情況,盡管這種深入型的分析通常在范圍綜述中并不需要。范圍綜述很少需要進行Meta分析或解釋性定性分析。在范圍綜述中,數據分析的方式取決于范圍綜述的目的和作者的判斷。重要的是,作者應該透明且明確地解釋他們所采用的方法,并清晰報告任何分析結果。
案例中,作者說明了其數據分析主要以文字敘述結合頻次計數的描述性方式進行,并附有輔助性表格和圖片。清晰報告了數據分析的結果,包括參與者類型、災難演習發生的環境、護理學生的角色、護理學生如何與其他參與者合作、研究中測量的結果和吸取的教訓。案例中展示的數據分析方式符合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可以為大部分范圍綜述研究提供參考,當然,研究人員如果想要更為細化的結果,可以根據范圍綜述想達到的目的對數據分析的方式進行抉擇。
2.8 結果呈現
解讀:如何呈現從證據源中提取的數據是每一個范圍綜述作者需要仔細規劃的重點。圖表化數據的最終目的是識別、描述和總結有關主題的研究證據,包括識別研究差距,范圍綜述的結果可以從所納入的文獻中提取數據以圖表形式呈現,也可以采用與綜述目的和范圍相一致的描述性格式來呈現。PCC納入標準的要素有助于指導如何最恰當地展示數據,可以通過列表的方式繪制數據,說明PCC的不同組成部分是如何構成的。圖表還可顯示以下結果:按出版年份或時期(視具體情況而定)、來源國、干預領域(臨床、政策、教育等)和研究方法劃分的證據來源分布情況。在表格和/或圖表結果的旁邊應附有描述性總結,說明結果與研究目的和問題的關系。結果還可以根據主要的概念類別進行分類,例如:干預類型、人群(以及樣本量)、干預持續時間、目標、采用的方法論、主要發現(已建立的證據)和研究中的差距。對于報告的每個類別,應提供清晰的解釋。
案例中,作者結合PCC要素,采用與范圍綜述研究目的相一致的描述性格式進行結果呈現。作者首先對納入研究的基本特點(年份、國家、研究數量)和納入研究的研究設計進行了文字描述并輔以表格總結;其次,作者對納入研究的參與者類型、情境進行了分析,結果以描述性格式呈現,關于概念部分,作者則將其與研究問題整合,逐一敘述總結了災難演習中的護理角色、跨專業協作情況、演習結果、每一階段的經驗教訓(計劃、協調、實施)以及其它有用發現,結果較好地回答了該范圍綜述的研究問題,反映了該范圍綜述的研究目的。研究人員可參照其對PCC要素以及研究問題的整合呈現方式,這可幫助研究人員更全面地考慮結果呈現的邏輯順序和內容。
2.9 總結與綜述目的相關的證據,做出結論并指出結論產生的任何影響
解讀:根據綜述的結果得出總體結論,需與綜述的目的和問題相符合。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① 對未來研究的啟示:闡述基于綜述結果發現的知識差距,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具體影響。作者可以提出關于可能適合進行的系統評價或該領域初步研究的建議。② 對實踐的意義:如果研究結果對實踐有影響,結論部分應提及這些可用于指導實踐的結果,并保持一致。然而,由于范圍綜述并未對方法學質量進行評估或進行正式綜合,可能無法準確提出對實踐的啟示,可以忽略此部分內容。
案例中,作者從結果中總結了護理學生的角色、跨專業合作、演習結果以及經驗教訓的總體結論,與研究目的和問題相匹配。其次,作者分別闡述了該范圍綜述對未來研究的提示以及對實踐的影響。在對實踐的影響這一部分的描述中,作者主要從教育工作角度給出建議,并說明了范圍綜述無法從納入研究的有效性和質量的角度得出對實踐的啟示。研究人員可以借鑒參考案例對實踐影響的切入角度,從而提高整體結論的全面性。
3 討論
證據綜合又稱證據合成,通過系統明確的、可重復的方法幫助研究人員識別、評估和綜合與特定問題相關的研究或信息[24]。證據合成方法種類眾多,應用領域廣泛,而范圍綜述作為證據合成方法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在綜述研究中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在處理特別復雜和/或面對可利用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25]。雖然中文期刊中每年發表的范圍綜述數量日益增多,然而這些范圍綜述的制作過程存在著較大的差別[26]。流程的差異性可能會導致研究結果的不完整性,其可比性和一致性也將隨之受到影響。JBI發布的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為研究人員提供了詳細的步驟和指導,包括明確的步驟,如問題的識別和定義、文獻的篩選和評估、數據的提取和分析等。這些流程的細化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加準確和系統地進行各個環節的操作,同時可以保證不同研究團隊制作的范圍綜述在數據的選擇、分析和整合方面可以更加一致和可比,這有助于研究人員更準確地評估和比較范圍綜述的研究結果,使得范圍綜述在指導實踐和制定政策時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可應用性。因此,本文主要概述了由JBI制定的范圍綜述執行手冊,并提供實例介紹,以促進范圍綜述方法流程的不斷澄清和改進,使其成為循證醫療實踐的綜合工具。
在進行這項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前的JBI范圍綜述流程也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完善澄清的地方。首先,是否有必要在范圍綜述過程中對納入的研究進行質量評估一直備受討論[27]。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中并未嚴格規定是否需要對范圍綜述進行方法學質量評估,但JBI在指導文件中也認為這是范圍綜述的局限性,并說明了其影響。沒有嚴格的方法學質量評估,往往會導致研究人員在評估結果對實踐或政策產生的效應時面臨分級困難,同時也可能難以準確地提煉出對實踐的啟示。Daudt等[10]在2013年發表的論文中認為,質量評估是范圍綜述的必要組成部分,應使用經過驗證的工具進行。Pollock等[28]也在其文章中說明,雖然通常省略了對范圍綜述中證據來源的批判性評估,但如果要用于決策或為未來研究方向提供信息,則仍需對綜述本身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存在偏倚。因此,是否繼續討論并最終確認范圍綜述中進行方法學質量評估的必要性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建議,如果范圍綜述的目的僅是對某個新興領域或少有研究的主題進行初步探索,那么可能沒有足夠的高質量研究可供評價。亦或是對某個理論或概念進行綜述,而不是對具體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在這些情況下,方法學質量評價可能不是必須的。相反,當范圍綜述的目的集中在總結某個主題的可靠證據,需要減少偏倚和誤差,并進行進一步的統計和綜合分析以支持決策制定或指導實踐。此種情況下,進行方法學質量評價可能是范圍綜述的必要步驟。
其次,研究人員在納入文獻范圍的問題上也可能面臨一些困惑。范圍綜述旨在概述與廣泛主題相關的潛在龐大而多樣化的研究文獻,但在實際操作中,范圍綜述很可能會遺漏一些相關研究,這種情況通常歸因于研究人員對數據庫的選擇[27]。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中暫時沒有對數據庫的數量和類型提供相關建議,因此,如何減少或避免范圍綜述在文獻納入方面的局限性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由于范圍綜述研究文獻數量大、類型多,不同研究之間差異顯著,加之受到時間限制影響[29,30],因此,在分析的廣度和深度之間進行平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JBI在此方面雖然要求明確綜述的核心概念以指導調查的范圍和廣度,但對具體進行到何種程度暫未有嚴格規定,期待在后續版本中能有更為清晰的解釋。
盡管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在某些方面尚待明晰,但隨著不斷的更新迭代,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正在日趨成熟,并且仍在不停向前發展完善,在世界范圍內持續推進范圍綜述的發展。選擇合適的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對確保研究質量和可比性至關重要。在進行范圍綜述研究時,研究人員應充分考慮選擇標準的執行流程,并遵循其指導,以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應用價值。
當今醫學研究領域中,原始研究成果呈現爆發式增長的趨勢,因此對證據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系統評價作為循證醫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證據綜合研究方法,其通過結構化的研究過程和嚴格的方法,為科研人員在制訂可靠的臨床指南和臨床決策時提供有效的證據基礎[2]。但隨著新的領域不斷涌現,證據類型的廣度、異質性不斷增加,需要回答的問題愈加復雜,研究人員無法明確需要解決的具體研究點,使得系統評價難以開展[3]。范圍綜述(scoping reviews)作為證據綜合研究的另一種方法,恰好有效地彌補了這一不足,例如Aucoin等[4]、Gagliardi等[5]、Ost等[6]諸多學者都曾在其各自領域發表過高質量范圍綜述研究,其通過范圍綜述全面系統地綜合領域發展現狀,識別研究差距,解決新興或復雜問題以及探尋未來研究方向。范圍綜述的獨特優勢便在于此,它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解決廣泛的探索性研究問題,處理復雜、廣泛或碎片化的研究領域,為證據識別和綜合利用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7]。
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學者均對這種新興的研究方法進行了不同的定義[8-13]。Daudt等[10]對范圍綜述給出的定義普遍被認為最為全面系統和符合范圍綜述的內涵,他們認為“范圍綜述是一種用來明確某一特定主題或研究領域的文獻,從而為臨床實踐、政策制定和開展研究提供關鍵概念、研究空白、證據來源與類型的研究方法”。
盡管當前許多學者都對范圍綜述進行了定義,但關于其具體執行流程仍存在不一致的看法,這導致研究人員在利用范圍綜述進行證據合成、轉化和應用的過程中存在一定障礙[14]。因此,不斷有學者對此進行探討以試圖解決上述問題[8,10,13]。但由于這些框架均是研究人員個人搭建,其傳播力度較小,并無權威的統一說法。直到2017年JBI在線發布了證據綜合手冊(JBI manual for evidence synthesis),其中針對范圍綜述這一證據綜合研究方法詳細總結了其制作和實施流程[15],其綜合了Arksey和O’Malley[8]以及Levac[13]的執行框架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完善,權威性和專業性均受到廣泛認可。
自JBI在線發布范圍綜述執行流程以來,已經過去6年,且其版本已得到多次迭代更新[16]。但目前國內已有的一些范圍綜述研究在使用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時尚存在一些不嚴謹之處,例如2023年CSCD數據庫收錄的一篇范圍綜述[17],雖然提到其參考使用了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框架,但是其對研究問題的確定、納排標準制定的原因、結果呈現的方法等方面均未完全嚴格地遵循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其它最新發表的范圍綜述研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18,19]。其次,中文范圍綜述在制作框架的選擇上并不統一,也存在一些范圍綜述研究使用了其它的框架,并未使用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20-22],這可能與國內對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認識不足和使用滯后有關。因此,我們有必要對JBI最新的范圍綜述執行流程進行介紹,并通過范圍綜述實例詳細展示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運用,幫助讀者更好、更加科學的開展和實施一個范圍綜述,確保研究結果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推動范圍綜述在國內的科學應用。
1 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
JBI范圍綜述的執行流程是在Arksey和O’Malley[8]以及Levac[13]等提出的范圍綜述框架的基礎上形成,共包含9個步驟[16],其具體步驟及與Arksey和O’Malley以及Levac等提出的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區別詳見表1。

2 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解讀及案例分析
為幫助讀者更加清晰地認識與理解JBI范圍綜述的執行流程,本文以《護理本科生的跨專業災難演習:范圍綜述》(Interprofessional disaster exercises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a scoping review)[23]一文為例,在解讀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同時,結合并對照案例的實際應用,以促進該流程能被國內讀者更好地掌握與運用。
2.1 確定并調整目標和問題
解讀:范圍綜述問題指引著范圍綜述具體納入標準的制定。明確研究問題有助于制定方案,提高文獻檢索的效率,并為范圍綜述提供清晰的結構。
不同類型的綜述(和研究)問題有不同的標準化構建工具。JBI建議使用“PCC”原則作為指導,為范圍綜述擬定一個清晰而有意義的標題,同時,研究問題中也要包含PCC要素。PCC原則代表“人群”(population)、“概念”(concept)和“背景”(context)。范圍綜述無需說明明確的結果、干預措施或感興趣的現象。然而,其中每一個要素都可能隱含在所研究的概念中。
范圍綜述通常有一個主要問題。如果該問題充分解決了PCC問題,并與研究目標充分對應,則不需要子問題。但是,有些范圍綜述的研究問題需要一個或多個子問題來深入探討背景、人群或概念的特定屬性。同時,一個子問題也有助于證明證據圖表的合理性。
范圍綜述的目的應與研究問題相結合并保持協調一致,抓住并符合納入標準的核心要素(如PCC)。范圍綜述的目的應說明范圍綜述試圖實現的預期成果。目的可以很寬泛,并將指導研究調查的范圍。同時應考慮開展范圍綜述研究的理由,以幫助明確目的。
案例中,作者按照PCC原則闡述了其研究旨在報告護理本科生聯合其他衛生專業學生、衛生從業人員和其他非衛生工作人員共同參加的災難演習的計劃和實施,以便做好應對災難的準備。并提出了與研究目的相一致的研究問題:研究文獻中記載了哪些針對護理專業本科生的跨專業團隊災難演習?同時為了支撐主要問題,作者從護理本科生扮演的角色、如何與其他人員合作、災難演習結果以及經驗討論四個角度分別提出了一個子問題,使得范圍綜述研究全面豐富,并清晰地展示出該研究的范圍。在目標和問題的設定上,該案例符合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可參考學習。
2.2 制定與研究目標和問題相一致的納入標準
解讀:范圍綜述的這一部分應詳細說明考慮將證據來源納入范圍綜述的依據。這一部分必須盡可能透明和明確。范圍綜述的納入標準將取決于所提出的問題,包括人群(參與者)、概念和情境。
① 參與者類型:納入證據來源的參與者類型應與范圍綜述的目的相關。詳細說明納入或排除特定參與者的原因,這些原因也應在范圍綜述的前言部分予以明確解釋。
② 概念:應明確闡述范圍綜述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以指導調查的范圍和廣度。這可能包括與“干預措施”和/或“相關現象”有關的細節,這些細節可以在系統評價中作更詳細的解釋。成果也可能是范圍綜述“概念”的組成部分。如果要解釋相關成果,則應將其與開展范圍綜述的目的緊密聯系起來。
③ 情境:背景將根據審查的目的和問題而有所不同。背景應明確界定,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考慮文化因素,如地理位置和/或特定的種族或性別利益。在某些情況下,背景還可能包括特定環境(如急癥護理、初級保健或社區)的細節。
④ 證據來源類型:應說明納入的證據來源類型。證據來源可包括任何現有文獻,如原始研究、系統評價、Meta分析、信件、指南等。研究人員可以選擇不限制納入的證據類型,以便獲取足夠廣泛的文獻,當然,如果研究人員了解對于某一特定主題最適合納入的證據來源類型,也可以選擇對研究類型進行限制。同時應提供所有證據來源及其納入理由。此外,應詳細說明和解釋對研究類型的限制。例如,有些證據來源,如文本、意見書和信件,對于實現特定范圍綜述的目的和回答特定范圍綜述的問題并不特別合適或有用。
案例中作者嚴格按照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的要求,從上文中提到的四個方面(參與者類型、概念、情境、證據來源類型)入手制定了納入標準。
① 在參與者類型的選擇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每一類人群進行了定義,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研究透明度;但是對為何納入這些參與者的原因作者僅在前言部分進行了解釋,而未在納入標準這一部分中敘述,這一點有待補充。
② 概念中作者對其所關注的細節進行了闡述,緊扣研究問題和目的,較為細致的表達了研究的重點所在。
③ 情境方面作者考慮了地理位置,以及根據演習資源可能存在的特定環境如教育、社區、軍事、醫療保健、消防部門等。
④ 證據來源類型的選擇上,作者納入了除系統評價和綜述以外的所有研究設計,除此之外作者還搜索了相關系統評價或文獻綜述的參考文獻列表,以尋找潛在符合納排標準的研究,極大程度保證了納入研究的廣泛性。但有一點,作者未解釋其對研究類型納入或排除的原因,有待改進。
2.3 描述證據檢索、選擇、數據提取和證據呈現的計劃方法
解讀:應說明范圍綜述在文獻檢索、文獻篩選時所使用的方法。同時數據提取所使用的工具,證據呈現所采用的方式都應明確描述。
案例中,作者采用三步檢索策略進行文獻檢索,并說明了文獻管理軟件和篩選流程,數據提取是利用其團隊在方案階段自行開發的數據提取工具,并在方案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完善,研究結果以敘述性總結的形式呈現、同時附有與其范圍綜述目標相一致的輔助圖表,以便在適當的情況下幫助展示數據。這一部分案例敘述詳實,囊括了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中對此部分的要求,除此之外,作者還在此部分解釋了數據提取與注冊方案偏離的原因,值得借鑒。
2.4 證據檢索
解讀:報告全面的檢索策略,并按順序和統一報告格式將每個數據庫和其它檢索來源的詳細檢索策略作為附錄列出。清晰記錄檢索策略是范圍綜述科學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文中說明檢索日期,最好考慮已發表和未發表的證據來源,并確定合理的檢索時間范圍和語言限制。手工檢索特定相關期刊時,要注明期刊名稱和檢索年份,并提供與作者的聯系及結果,如要求獲取已知但無法獲得的證據來源。
案例中,作者采用三步檢索策略,檢索了以下數據庫:MEDLINE(EBSCOhost)、CINAHL(EBSCOhost)、ERIC(EBSCOhost)、Embase(Ovid)、PsycINFO(Ovid)、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ProQuest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Ovid),未施加語言和日期限制,并以引文檢索形式進行補充,值得借鑒的是作者將每一個數據庫的具體檢索策略和檢索時間均按順序在附件中進行了展示,并在檢索過程中為每個數據庫建立一個搜索跟蹤以便更新最新發表的研究。
2.5 證據選擇
解讀:此部分應明確說明證據選擇過程和解決審稿人分歧的程序。文獻篩選包括基于標題/摘要篩選和基于全文篩選,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篩選人員獨立完成,分歧將通過共識或第三方決定。篩選流程的描述應包括以下內容:
① 篩選流程圖:根據PRISMA-ScR聲明,附上文獻篩選流程圖,清晰展示從檢索到來源選擇的整個流程。
② 詳細說明從檢索到篩選的步驟,包括去重、全文檢索和第三次檢索的補充。說明管理檢索結果的軟件(如Covidence、EndNote、JBI SUMARI)。
③ 提供納入的全文文章的詳細信息,包括作者、文章標題、期刊名稱、發表日期等。
④ 在附錄中詳細介紹納入的證據來源,并簡要提及排除的證據來源。對于排除的證據來源,要說明排除的原因。
⑤ 建議在開始證據選擇之前進行試點測試,隨機抽取25篇標題/摘要進行篩選,并根據團隊討論進行調整。團隊只有在達成75%或更高的一致意見時才開始篩選。
案例中,作者提供了文獻篩選流程圖,流程圖包括了數據庫檢索和引文檢索結果及其篩選過程,并在文中寫明文獻管理軟件為EndNote X9,文獻篩選由兩名研究人員獨立進行,如遇分歧則由所有團隊成員討論決定。納入文獻的詳細信息作者以附件形式提供,除此之外,作者在附件中還提供了排除的文獻信息,并說明了排除的原因。唯一不足的是作者在正式篩選之前未進行抽樣篩選測試,有待進一步改進。
2.6 證據提取
解讀:在范圍綜述中,數據提取過程可稱為“數據圖表”。這個過程是為讀者提供一個與范圍綜述的目的和問題相一致的邏輯性和描述性的結果摘要。應提取與范圍綜述目的和問題相關的所有數據,可以使用圖表或表格進行提取,可參考JBI提供的數據提取工具(表2)。必須包括根據納入標準整理的主要結果的描述性總結。提取內容示例如下:

① 作者/年:引用細節應該保持一致,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份。
② 目的:應明確說明納入文獻的研究目的。
③ 參與者(特征/總數):應提供納入資料來源中參與者的特征,包括人口統計細節和總人數。
④ 概念:應從相關證據來源中提取與概念相關的數據,并繪制成圖表。
⑤ 情境:應描述詳細的背景情況,如護理地點或特定地理位置。
案例中,作者使用其團隊自行開發的數據提取工具,由2名研究人員獨立進行提取,并由第三方進行驗證;數據提取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第一作者、年份及國家)、研究目的、災難類型、災害演習和/或整體培訓的內容、背景(年級/環境/時長)、參與者和樣本量、護理本科生的角色、主要結果。這些數據與該范圍綜述的研究目的高度契合,能較好地解決該研究的主要問題及其子問題,作者將其以表格的形式在附件中進行總結羅列,不論是提取內容的選取還是呈現方式都值得借鑒。
2.7 證據分析
解讀:在范圍綜述中,有多種方式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呈現。需指出的是,范圍綜述通常不對其納入文獻的結果進行綜合,而是提取結果并以描述方式呈現。簡單的概念頻次計數通常足夠滿足大部分范圍綜述的要求。但有些范圍綜述可能會選擇進行更詳細地分析,如使用描述性定性內容分析對數據進行編碼和分類。這種方法可以提供對特定類別的編碼數據的總結。對定量數據而言,也可以采用比簡單頻次計數更高級的方法來研究概念、特征、人群等的發生情況,盡管這種深入型的分析通常在范圍綜述中并不需要。范圍綜述很少需要進行Meta分析或解釋性定性分析。在范圍綜述中,數據分析的方式取決于范圍綜述的目的和作者的判斷。重要的是,作者應該透明且明確地解釋他們所采用的方法,并清晰報告任何分析結果。
案例中,作者說明了其數據分析主要以文字敘述結合頻次計數的描述性方式進行,并附有輔助性表格和圖片。清晰報告了數據分析的結果,包括參與者類型、災難演習發生的環境、護理學生的角色、護理學生如何與其他參與者合作、研究中測量的結果和吸取的教訓。案例中展示的數據分析方式符合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可以為大部分范圍綜述研究提供參考,當然,研究人員如果想要更為細化的結果,可以根據范圍綜述想達到的目的對數據分析的方式進行抉擇。
2.8 結果呈現
解讀:如何呈現從證據源中提取的數據是每一個范圍綜述作者需要仔細規劃的重點。圖表化數據的最終目的是識別、描述和總結有關主題的研究證據,包括識別研究差距,范圍綜述的結果可以從所納入的文獻中提取數據以圖表形式呈現,也可以采用與綜述目的和范圍相一致的描述性格式來呈現。PCC納入標準的要素有助于指導如何最恰當地展示數據,可以通過列表的方式繪制數據,說明PCC的不同組成部分是如何構成的。圖表還可顯示以下結果:按出版年份或時期(視具體情況而定)、來源國、干預領域(臨床、政策、教育等)和研究方法劃分的證據來源分布情況。在表格和/或圖表結果的旁邊應附有描述性總結,說明結果與研究目的和問題的關系。結果還可以根據主要的概念類別進行分類,例如:干預類型、人群(以及樣本量)、干預持續時間、目標、采用的方法論、主要發現(已建立的證據)和研究中的差距。對于報告的每個類別,應提供清晰的解釋。
案例中,作者結合PCC要素,采用與范圍綜述研究目的相一致的描述性格式進行結果呈現。作者首先對納入研究的基本特點(年份、國家、研究數量)和納入研究的研究設計進行了文字描述并輔以表格總結;其次,作者對納入研究的參與者類型、情境進行了分析,結果以描述性格式呈現,關于概念部分,作者則將其與研究問題整合,逐一敘述總結了災難演習中的護理角色、跨專業協作情況、演習結果、每一階段的經驗教訓(計劃、協調、實施)以及其它有用發現,結果較好地回答了該范圍綜述的研究問題,反映了該范圍綜述的研究目的。研究人員可參照其對PCC要素以及研究問題的整合呈現方式,這可幫助研究人員更全面地考慮結果呈現的邏輯順序和內容。
2.9 總結與綜述目的相關的證據,做出結論并指出結論產生的任何影響
解讀:根據綜述的結果得出總體結論,需與綜述的目的和問題相符合。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① 對未來研究的啟示:闡述基于綜述結果發現的知識差距,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具體影響。作者可以提出關于可能適合進行的系統評價或該領域初步研究的建議。② 對實踐的意義:如果研究結果對實踐有影響,結論部分應提及這些可用于指導實踐的結果,并保持一致。然而,由于范圍綜述并未對方法學質量進行評估或進行正式綜合,可能無法準確提出對實踐的啟示,可以忽略此部分內容。
案例中,作者從結果中總結了護理學生的角色、跨專業合作、演習結果以及經驗教訓的總體結論,與研究目的和問題相匹配。其次,作者分別闡述了該范圍綜述對未來研究的提示以及對實踐的影響。在對實踐的影響這一部分的描述中,作者主要從教育工作角度給出建議,并說明了范圍綜述無法從納入研究的有效性和質量的角度得出對實踐的啟示。研究人員可以借鑒參考案例對實踐影響的切入角度,從而提高整體結論的全面性。
3 討論
證據綜合又稱證據合成,通過系統明確的、可重復的方法幫助研究人員識別、評估和綜合與特定問題相關的研究或信息[24]。證據合成方法種類眾多,應用領域廣泛,而范圍綜述作為證據合成方法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在綜述研究中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在處理特別復雜和/或面對可利用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25]。雖然中文期刊中每年發表的范圍綜述數量日益增多,然而這些范圍綜述的制作過程存在著較大的差別[26]。流程的差異性可能會導致研究結果的不完整性,其可比性和一致性也將隨之受到影響。JBI發布的范圍綜述執行流程為研究人員提供了詳細的步驟和指導,包括明確的步驟,如問題的識別和定義、文獻的篩選和評估、數據的提取和分析等。這些流程的細化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加準確和系統地進行各個環節的操作,同時可以保證不同研究團隊制作的范圍綜述在數據的選擇、分析和整合方面可以更加一致和可比,這有助于研究人員更準確地評估和比較范圍綜述的研究結果,使得范圍綜述在指導實踐和制定政策時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可應用性。因此,本文主要概述了由JBI制定的范圍綜述執行手冊,并提供實例介紹,以促進范圍綜述方法流程的不斷澄清和改進,使其成為循證醫療實踐的綜合工具。
在進行這項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前的JBI范圍綜述流程也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完善澄清的地方。首先,是否有必要在范圍綜述過程中對納入的研究進行質量評估一直備受討論[27]。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中并未嚴格規定是否需要對范圍綜述進行方法學質量評估,但JBI在指導文件中也認為這是范圍綜述的局限性,并說明了其影響。沒有嚴格的方法學質量評估,往往會導致研究人員在評估結果對實踐或政策產生的效應時面臨分級困難,同時也可能難以準確地提煉出對實踐的啟示。Daudt等[10]在2013年發表的論文中認為,質量評估是范圍綜述的必要組成部分,應使用經過驗證的工具進行。Pollock等[28]也在其文章中說明,雖然通常省略了對范圍綜述中證據來源的批判性評估,但如果要用于決策或為未來研究方向提供信息,則仍需對綜述本身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存在偏倚。因此,是否繼續討論并最終確認范圍綜述中進行方法學質量評估的必要性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建議,如果范圍綜述的目的僅是對某個新興領域或少有研究的主題進行初步探索,那么可能沒有足夠的高質量研究可供評價。亦或是對某個理論或概念進行綜述,而不是對具體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在這些情況下,方法學質量評價可能不是必須的。相反,當范圍綜述的目的集中在總結某個主題的可靠證據,需要減少偏倚和誤差,并進行進一步的統計和綜合分析以支持決策制定或指導實踐。此種情況下,進行方法學質量評價可能是范圍綜述的必要步驟。
其次,研究人員在納入文獻范圍的問題上也可能面臨一些困惑。范圍綜述旨在概述與廣泛主題相關的潛在龐大而多樣化的研究文獻,但在實際操作中,范圍綜述很可能會遺漏一些相關研究,這種情況通常歸因于研究人員對數據庫的選擇[27]。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中暫時沒有對數據庫的數量和類型提供相關建議,因此,如何減少或避免范圍綜述在文獻納入方面的局限性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由于范圍綜述研究文獻數量大、類型多,不同研究之間差異顯著,加之受到時間限制影響[29,30],因此,在分析的廣度和深度之間進行平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JBI在此方面雖然要求明確綜述的核心概念以指導調查的范圍和廣度,但對具體進行到何種程度暫未有嚴格規定,期待在后續版本中能有更為清晰的解釋。
盡管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在某些方面尚待明晰,但隨著不斷的更新迭代,JBI范圍綜述執行流程正在日趨成熟,并且仍在不停向前發展完善,在世界范圍內持續推進范圍綜述的發展。選擇合適的范圍綜述執行流程對確保研究質量和可比性至關重要。在進行范圍綜述研究時,研究人員應充分考慮選擇標準的執行流程,并遵循其指導,以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