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1,2,3 , 夏明欣 1,2,3 , 吳婧婷 1,2,3 , 芮曉雅 1,2,3 , 徐暢 2
  • 1.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系(合肥 230032);
  • 2. 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安徽醫科大學)(合肥 230032);
  • 3. 環境與人口健康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合肥 23003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使用脆性指數(FI)評估兒科學領域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的穩健性并探討FI的影響因素。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及Scopus數據庫,收集兒科學領域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相關文獻,計算FI;通過秩和檢驗比較不同結局類型、不同統計學意義組、不同樣本量的組間差異;通過Spearman相關性分析探索FI與樣本量、發表年份的關聯。結果 共納入152項系統評價,包括573個Meta分析,中位FI為6(3,10)。多數Meta分析選擇相對危險度(RR)作為效應指標(387/573,67.5%),選擇Mantel-Haenszel方法(412/573,71.9%)作為合成方法,選擇固定效應模型(300/573,57.4%)作為假設模型;Mann-Whitney檢驗顯示安全性結局的Meta分析的FI與有效性結局的FI無統計學差異(P=0.397),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的Meta分析的FI與無統計學意義的Meta分析的FI無統計學差異(P=0.520),Kruskal-Wallis檢驗發現不同FI的樣本量大小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Spearman相關性分析發現FI與樣本量(ρ=0.39,P<0.001)呈正相關關系,與發表年份的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P=0.235)。結論 發表在兒科學期刊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的FI普遍較低,結果的穩健性不高,在進行循證決策時需謹慎。同時,Meta分析納入的樣本量越大,FI越大,納入更多試驗和人群能夠增加Meta分析結果的穩健性。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