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中藥配方顆粒是一種新型中藥制劑,通過水提取、分離、濃縮、干燥和制粒工藝制備,允許中藥臨床處方能夠根據病情和患者臨床特征進行個性化調整[1]。這種制劑便于儲存和運輸,服用方便,符合國家政策導向,有助于推廣中醫藥文化和發揮中醫藥優勢[2,3]。隨機對照試驗(RCT)是兩兩比較的干預措施療效評價的金標準,而系統評價則為臨床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全面、客觀的證據支持[4]。為提升臨床研究的報告質量,CONSORT工作小組制定了標準化的臨床研究報告規范[5,6]。2017年,該小組針對中藥復方研究發布了中藥復方CONSORT報告規范(CONSORT–CHM formula),該聲明在2010年CONSORT的基礎上增加了中醫證候和中藥復方特點的條目,旨在提高中醫藥復方臨床研究的標準化報告水平和臨床研究透明化[7]。
目前,對中藥配方顆粒研究領域RCT的方法學研究相對較為有限[8]。本研究旨在評價已有的中藥配方顆粒RCT的方法學質量和報告質量,重點關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的中藥配方顆粒RCT質量,為中藥配方顆粒臨床試驗的設計和報告規范建立科學、國際化的體系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① 中藥配方顆粒隨機對照試驗;② 研究對象:人群、病種不限,試驗組采用中藥配方顆粒劑型開展研究。其中中藥配方顆粒的標準符合2001年藥監局發布《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標準研究的技術要求》;③ 論文發表的期刊屬于北大核心、CSSCI、EI。
1.1.2 排除標準
① 非中藥配方顆粒劑型;② 無法獲取全文或質量評價相關數據;③ 藥效學或基礎研究。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CNKI、VIP、WanFang Data和CBM數據庫的所有中藥配方顆粒RCT,中文關鍵詞包括:中藥配方顆粒(“配方顆粒*”“顆粒劑”“免煎中藥”)、隨機對照試驗(“RCT”“隨機對照研究”),檢索范圍包括關鍵詞、摘要及主題,檢索時間從2001年3月1日到2023年3月30日,檢索語言限為中文。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將檢索結果導入EndNote文獻管理軟件,首先自動去重后再人工排重,其次根據標題、摘要排除,最后閱讀全文進行篩選。在篩選過程中,兩名研究者獨立閱讀文獻后進行文獻篩查,如遇分歧,則通過相互討論解決。確定納入的文獻后,參考CONSORT–CHM formula制定數據提取表,包含:標題、作者、發表期刊、疾病類型、發表年份、基金來源地區、藥品來源、研究設計、樣本量估算、中藥配方顆粒的使用情況、干預措施、對照措施等。
1.4 納入研究的報告質量評價
本研究使用CONSORT–CHM formula和改良后的Jadad量表對納入文獻的報告質量進行評價。CONSORT–CHM formula包括標題、摘要和關鍵詞、引言、研究方法、采取步驟、結果、討論、其他信息等7個方面,共25個條目。評價條目分為:“0”為不符合;“1”為部分符合;“2”為完全符合[9]。具體評價包括:① 干預措施的相似性;② 統計分析方法;③ 其他分析研究。改良后的Jadad量表包括隨機序列的產生、隨機隱藏、盲法以及退出/失訪情況,采用0~2分記分法,總分為7分[10]。評價人員在正式評價前系統學習CONSORT–CHM formula和改良后的Jadad量表,并隨機抽取5篇文獻進行預評價,確保評價標準一致性。質量評價分兩輪進行:第一輪由兩名研究員獨立評價;第二輪對不一致條目進行再評價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
質量評價前,評價人員系統學習CONSORT–CHM formula,從中隨機抽取5篇進行預評價,保證研究人員對評價標準的一致性。CONSORT–CHM formula的質量評價分為兩輪:第一輪兩位研究員分別根據數據提取表獨立進行數據提取、評價;第二輪兩名研究員對第一輪不一致的條目進行再評價、討論,最后達成一致。
1.5 統計分析
分類變量使用頻數和構成比(%)表示。按照CONSORT–CHM formula發表時間,將納入文獻分為兩組:2001―2017年、2018年及之后,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對不同組之間的評分進行比較。本研究應用Excel進行文獻管理及數據提取,所有數據均通過R 4.2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檢出相關文獻4 344篇,經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125篇RCT,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附件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最早發表的1篇研究為2001年3月戚操其等[11]發表的《精制顆粒與傳統飲片治療痹病的臨床觀察》。隨著中藥配方顆粒臨床應用增多,文獻發表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2001―2009年之前,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獻為17篇,2010―2017年間發表數量為57篇,2018年至今發表數量為51篇。
125項研究中共涉及17類系統疾病,其中前5位系統疾病分別是消化系統疾病(n=25)、呼吸系統疾病(n=17)、循環系統疾病(n=17)、泌尿系統疾病(n=14)、婦科疾病(n=10)。以上文獻數量占納入文獻的65%。RCT報告中涉及干預措施12種,其中西藥對照組(n=52)及安慰劑組(n=29)數量最多,見附件表1。
2.3 方法學及報告質量評價結果
改量后的Jadad量表結果顯示,高質量文獻28篇(22.4%),低質量文獻97篇(77.6%),而高質量文獻較多的前三位系統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n=7)、呼吸系統疾病(n=4)及循環系統疾病(n=4),見附件表2。
采用CONSORT–CHM formula25個評價條目[9]進行報告質量評價,結果顯示中藥配方顆粒的文獻整體報告質量較低。其中86.5%的文獻未詳細說明樣本量估算方法,僅簡單提及樣本量(7a);80.2%的文獻未披露隨機分配序列或分配方案(10);73%的文獻未明確執行盲法的方案(11a);76.2%的文獻未說明干預措施的一致性(11b);95.2%的文獻未使用統計學方法進行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其他分析(12b);61.9%的文獻未記錄試驗脫落或剔除例數(13b);92.9%的文獻未指明結局指標中分析方案屬于探索性或預設性分析(18);50%的文獻未報告涉及不良事件的例數及發生原因(19);76.2%的文獻未詳細報告試驗的局限性和不足(20);93.7%的文獻未提供試驗的注冊號及注冊機構名稱(23)。
整體質量有所上升的條目是科學依據及試驗理由(2a)、研究目的(2b)、研究對象的納入及排除標準(4a)、樣本量計算(7a)、隨機化類型(8b)、統計方法描述(12a)、脫落人群描述(13b)、招募及隨訪時間(14a)、完成試驗情況(14b)、試驗局限性(20)、試驗結果的其他相關證據(22)和試驗注冊情況(23)。42.2%的RCT沒有充分報告分配序列的產生,93.3%的RCT沒有充分報告分配隱藏,62.2%的RCT沒有充分報告對脫落的處理,見附件表3。
比較2001―2017年與2018年及以后的文獻質量情況,效應量跨越無效線[OR=0.57,95%CI(0.31,1.03)],即在CONSORT–CHM formula發表后,中藥配方顆粒的RCT質量沒有顯著變化(P>0.05),結果見附件圖2。
3 討論
中醫藥在國際國內逐漸擴大其影響力,涵蓋了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形成了相應的體系[12]。該領域的發展,尤其是對中藥配方顆粒的推廣應用,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楊惠璐等人在開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RCT過程中發現,研究者或者撰寫者對于盲法試驗、試驗注冊、試驗局限性等條目的報告率仍較低,原因可能是CONSORT–CHM formula對評價條目存在表述不清的地方,導致研究者或撰寫者對條目的理解模棱兩可,在試驗過程中并未達到條目的標準要求,因而報告率低。我們質量評價結果也顯示出類似結果,即整體研究質量有所提升,但研究方案的個別條目報告仍存在報告不足的情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標題及摘要:文獻標題常采用“...的臨床觀察”、“...的療效比較”等表述,使RCT難以識別。在文獻檢索和篩查中,這類標題與真實世界研究的文獻報告相似。大多數標題未能明確突顯RCT這一研究設計,建議使用便于辨識的詞組,如“隨機對照試驗”等,這更有利于快速檢索和閱讀。中藥配方顆粒臨床研究中,正確地進行疾病證候進行辨證用藥尤為重要。然而,超過20%的文獻在RCT的報告中未涉及中醫證候分類,多以強調某類疾病為側重點。因此,建議增加“中醫證候”這類關鍵詞[13]。
(2)研究方法:① 樣本量估算:本研究發現雖然樣本量估算條目的報告較2018年前質量有所提高,但是仍有超過80%文獻沒有報告樣本量估算及計算過程,同時未考慮對樣本脫落、失訪等情況,未適當增大樣本量,這可能會導致樣本量過小出現假陽性結果。為了保證試驗能夠得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必須進行合理的樣本量估算。潘岳松等[14]討論了樣本量的估算對臨床研究成敗的影響,提出應根據研究目的制定合適的樣本量估算。② 隨機分配隱藏:在RCT中,隨機分配隱藏是確保研究嚴謹性和結果可靠性的關鍵環節之一[15]。然而,本研究中納入文獻在隨機分配隱藏的報告上存在較大不足[16]。大部分文獻僅簡單提及采用“隨機分組”或“隨機分配”,缺乏對隨機序列生成方法的詳細描述[17]。例如,很多研究未明確說明采用了何種隨機化方法(如簡單隨機化、分層隨機化等),也未提及使用的具體工具(如隨機數字表、計算機生成等)[18]。此外,關于隨機分配序列的隱藏措施,絕大多數文獻未提及具體執行人員和執行步驟,導致無法判斷是否真正實施了有效的隨機分配隱藏[19]。為提升隨機分配隱藏的報告質量,建議未來的研究在設計和報告中詳細描述隨機序列生成的方法及其實施過程[20]。具體包括:明確生成隨機序列的方法和工具、描述執行隨機分配隱藏的具體措施以及指定執行人員的角色和職責[21]。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試驗的透明度和可重復性,也能增強結果的可信度和科學價值[22]。如吳蕾等[23]對治療治療感染后咳嗽開展中藥配方顆粒的RCT,采用了多中心隨機對照設計,納入了185例患者,隨機分為中藥配方顆粒組和安慰劑組,該研究簡單描述了隨機序列生成和分配隱藏以及盲法執行的方法,研究方案執行完整,研究結果的外推性和可信性更高。與此類似,楊克新等[24]開展中醫綜合保守療法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癥臨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設計,隨機分成中藥顆粒劑組與西藥組。但研究過程中僅描述隨機分組方案,而未詳細說明具體方法實施和盲法執行,可能會導致結果出現偏倚。③ 盲法執行及對照組選擇:雙盲或三盲試驗設計對于降低主觀偏差和提高研究可靠性至關重要。盡管中藥配方顆粒的加工特性有利于盲法執行,但本研究納入文獻顯示盲法實施情況并不理想[25]。其次,藥物批次的不同也會影響臨床試驗的效果,在報告干預及對照措施條目中,中藥配方顆粒應該報告相應藥物批次,這利于分辨RCT報告的合理性。為確保盲法的成功執行,中藥配方顆粒的安慰劑應與試驗藥物在氣味和口感上相匹配,且必須由同一廠家或藥房生產,確保批號和包裝的一致性,避免破盲[26]。再次,龍德懷等[27]的系統評價顯示納入中藥RCT的對隨機分配隱藏以及盲法報告存在錯誤理解、誤用的情況,原因可能是臨床醫師在撰寫報告過程中對盲法進行形式化報告,而沒有理解報告條目的內涵所致。最后,中藥配方顆粒的生產廠家之間可能存在著劑量、廠家、包裝不統一等問題,也間接阻礙了研究盲法的開展[28]。④ 不良反應報告:超過一半的RCT未在報告中提及不良反應,側面反映在RCT設計時未充分考慮中藥顆粒不良反應的潛在可能。藥物安全性報告研究也多報告中成藥、中藥新藥的不良反應[29],缺乏對中藥配方顆粒不良事件的考慮。
(3)其他信息:RCT注冊的缺失是另一個關鍵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2018年后開展的86.7%中藥配方顆粒臨床試驗仍未遵循國際臨床試驗注冊標準,這降低了試驗結果的透明度,可能導致對結果的選擇性報告。為了提升透明度,必須鼓勵研究者和贊助機構遵守國際臨床試驗注冊規范,確保所有試驗事前注冊并在完成后公布完整結果。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主要依賴于RCT的報告質量進行評價,無法直接評估試驗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如盲法執行、隨機分配隱藏等,文獻報告與實際操作可能存在差異。其次,由于納入文獻包括不同的系統疾病,導致研究存在較大異質性,本研究未對特定疾病或單個中藥配方顆粒復方進行單獨分析,未來研究應結合具體病種和藥物特點進行分析,以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綜上所述,中文期刊發表的中藥配方顆粒RCT報告質量有所上升,但是部分條目如干預措施、樣本量估計、隨機化、盲法的報告率依然不多,建議撰寫中藥配方顆粒RCT報告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CONSORT–CHM formula要求,提供更為詳盡和透明的試驗設計和實施細節,有助于其他研究者理解、評估和重復研究結果,從而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可靠性,從而進一步提升中藥配方顆粒RCT的報告質量和臨床應用價值。
中藥配方顆粒是一種新型中藥制劑,通過水提取、分離、濃縮、干燥和制粒工藝制備,允許中藥臨床處方能夠根據病情和患者臨床特征進行個性化調整[1]。這種制劑便于儲存和運輸,服用方便,符合國家政策導向,有助于推廣中醫藥文化和發揮中醫藥優勢[2,3]。隨機對照試驗(RCT)是兩兩比較的干預措施療效評價的金標準,而系統評價則為臨床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全面、客觀的證據支持[4]。為提升臨床研究的報告質量,CONSORT工作小組制定了標準化的臨床研究報告規范[5,6]。2017年,該小組針對中藥復方研究發布了中藥復方CONSORT報告規范(CONSORT–CHM formula),該聲明在2010年CONSORT的基礎上增加了中醫證候和中藥復方特點的條目,旨在提高中醫藥復方臨床研究的標準化報告水平和臨床研究透明化[7]。
目前,對中藥配方顆粒研究領域RCT的方法學研究相對較為有限[8]。本研究旨在評價已有的中藥配方顆粒RCT的方法學質量和報告質量,重點關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的中藥配方顆粒RCT質量,為中藥配方顆粒臨床試驗的設計和報告規范建立科學、國際化的體系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① 中藥配方顆粒隨機對照試驗;② 研究對象:人群、病種不限,試驗組采用中藥配方顆粒劑型開展研究。其中中藥配方顆粒的標準符合2001年藥監局發布《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標準研究的技術要求》;③ 論文發表的期刊屬于北大核心、CSSCI、EI。
1.1.2 排除標準
① 非中藥配方顆粒劑型;② 無法獲取全文或質量評價相關數據;③ 藥效學或基礎研究。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CNKI、VIP、WanFang Data和CBM數據庫的所有中藥配方顆粒RCT,中文關鍵詞包括:中藥配方顆粒(“配方顆粒*”“顆粒劑”“免煎中藥”)、隨機對照試驗(“RCT”“隨機對照研究”),檢索范圍包括關鍵詞、摘要及主題,檢索時間從2001年3月1日到2023年3月30日,檢索語言限為中文。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將檢索結果導入EndNote文獻管理軟件,首先自動去重后再人工排重,其次根據標題、摘要排除,最后閱讀全文進行篩選。在篩選過程中,兩名研究者獨立閱讀文獻后進行文獻篩查,如遇分歧,則通過相互討論解決。確定納入的文獻后,參考CONSORT–CHM formula制定數據提取表,包含:標題、作者、發表期刊、疾病類型、發表年份、基金來源地區、藥品來源、研究設計、樣本量估算、中藥配方顆粒的使用情況、干預措施、對照措施等。
1.4 納入研究的報告質量評價
本研究使用CONSORT–CHM formula和改良后的Jadad量表對納入文獻的報告質量進行評價。CONSORT–CHM formula包括標題、摘要和關鍵詞、引言、研究方法、采取步驟、結果、討論、其他信息等7個方面,共25個條目。評價條目分為:“0”為不符合;“1”為部分符合;“2”為完全符合[9]。具體評價包括:① 干預措施的相似性;② 統計分析方法;③ 其他分析研究。改良后的Jadad量表包括隨機序列的產生、隨機隱藏、盲法以及退出/失訪情況,采用0~2分記分法,總分為7分[10]。評價人員在正式評價前系統學習CONSORT–CHM formula和改良后的Jadad量表,并隨機抽取5篇文獻進行預評價,確保評價標準一致性。質量評價分兩輪進行:第一輪由兩名研究員獨立評價;第二輪對不一致條目進行再評價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
質量評價前,評價人員系統學習CONSORT–CHM formula,從中隨機抽取5篇進行預評價,保證研究人員對評價標準的一致性。CONSORT–CHM formula的質量評價分為兩輪:第一輪兩位研究員分別根據數據提取表獨立進行數據提取、評價;第二輪兩名研究員對第一輪不一致的條目進行再評價、討論,最后達成一致。
1.5 統計分析
分類變量使用頻數和構成比(%)表示。按照CONSORT–CHM formula發表時間,將納入文獻分為兩組:2001―2017年、2018年及之后,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對不同組之間的評分進行比較。本研究應用Excel進行文獻管理及數據提取,所有數據均通過R 4.2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檢出相關文獻4 344篇,經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125篇RCT,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附件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最早發表的1篇研究為2001年3月戚操其等[11]發表的《精制顆粒與傳統飲片治療痹病的臨床觀察》。隨著中藥配方顆粒臨床應用增多,文獻發表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2001―2009年之前,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獻為17篇,2010―2017年間發表數量為57篇,2018年至今發表數量為51篇。
125項研究中共涉及17類系統疾病,其中前5位系統疾病分別是消化系統疾病(n=25)、呼吸系統疾病(n=17)、循環系統疾病(n=17)、泌尿系統疾病(n=14)、婦科疾病(n=10)。以上文獻數量占納入文獻的65%。RCT報告中涉及干預措施12種,其中西藥對照組(n=52)及安慰劑組(n=29)數量最多,見附件表1。
2.3 方法學及報告質量評價結果
改量后的Jadad量表結果顯示,高質量文獻28篇(22.4%),低質量文獻97篇(77.6%),而高質量文獻較多的前三位系統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n=7)、呼吸系統疾病(n=4)及循環系統疾病(n=4),見附件表2。
采用CONSORT–CHM formula25個評價條目[9]進行報告質量評價,結果顯示中藥配方顆粒的文獻整體報告質量較低。其中86.5%的文獻未詳細說明樣本量估算方法,僅簡單提及樣本量(7a);80.2%的文獻未披露隨機分配序列或分配方案(10);73%的文獻未明確執行盲法的方案(11a);76.2%的文獻未說明干預措施的一致性(11b);95.2%的文獻未使用統計學方法進行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其他分析(12b);61.9%的文獻未記錄試驗脫落或剔除例數(13b);92.9%的文獻未指明結局指標中分析方案屬于探索性或預設性分析(18);50%的文獻未報告涉及不良事件的例數及發生原因(19);76.2%的文獻未詳細報告試驗的局限性和不足(20);93.7%的文獻未提供試驗的注冊號及注冊機構名稱(23)。
整體質量有所上升的條目是科學依據及試驗理由(2a)、研究目的(2b)、研究對象的納入及排除標準(4a)、樣本量計算(7a)、隨機化類型(8b)、統計方法描述(12a)、脫落人群描述(13b)、招募及隨訪時間(14a)、完成試驗情況(14b)、試驗局限性(20)、試驗結果的其他相關證據(22)和試驗注冊情況(23)。42.2%的RCT沒有充分報告分配序列的產生,93.3%的RCT沒有充分報告分配隱藏,62.2%的RCT沒有充分報告對脫落的處理,見附件表3。
比較2001―2017年與2018年及以后的文獻質量情況,效應量跨越無效線[OR=0.57,95%CI(0.31,1.03)],即在CONSORT–CHM formula發表后,中藥配方顆粒的RCT質量沒有顯著變化(P>0.05),結果見附件圖2。
3 討論
中醫藥在國際國內逐漸擴大其影響力,涵蓋了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形成了相應的體系[12]。該領域的發展,尤其是對中藥配方顆粒的推廣應用,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楊惠璐等人在開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RCT過程中發現,研究者或者撰寫者對于盲法試驗、試驗注冊、試驗局限性等條目的報告率仍較低,原因可能是CONSORT–CHM formula對評價條目存在表述不清的地方,導致研究者或撰寫者對條目的理解模棱兩可,在試驗過程中并未達到條目的標準要求,因而報告率低。我們質量評價結果也顯示出類似結果,即整體研究質量有所提升,但研究方案的個別條目報告仍存在報告不足的情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標題及摘要:文獻標題常采用“...的臨床觀察”、“...的療效比較”等表述,使RCT難以識別。在文獻檢索和篩查中,這類標題與真實世界研究的文獻報告相似。大多數標題未能明確突顯RCT這一研究設計,建議使用便于辨識的詞組,如“隨機對照試驗”等,這更有利于快速檢索和閱讀。中藥配方顆粒臨床研究中,正確地進行疾病證候進行辨證用藥尤為重要。然而,超過20%的文獻在RCT的報告中未涉及中醫證候分類,多以強調某類疾病為側重點。因此,建議增加“中醫證候”這類關鍵詞[13]。
(2)研究方法:① 樣本量估算:本研究發現雖然樣本量估算條目的報告較2018年前質量有所提高,但是仍有超過80%文獻沒有報告樣本量估算及計算過程,同時未考慮對樣本脫落、失訪等情況,未適當增大樣本量,這可能會導致樣本量過小出現假陽性結果。為了保證試驗能夠得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必須進行合理的樣本量估算。潘岳松等[14]討論了樣本量的估算對臨床研究成敗的影響,提出應根據研究目的制定合適的樣本量估算。② 隨機分配隱藏:在RCT中,隨機分配隱藏是確保研究嚴謹性和結果可靠性的關鍵環節之一[15]。然而,本研究中納入文獻在隨機分配隱藏的報告上存在較大不足[16]。大部分文獻僅簡單提及采用“隨機分組”或“隨機分配”,缺乏對隨機序列生成方法的詳細描述[17]。例如,很多研究未明確說明采用了何種隨機化方法(如簡單隨機化、分層隨機化等),也未提及使用的具體工具(如隨機數字表、計算機生成等)[18]。此外,關于隨機分配序列的隱藏措施,絕大多數文獻未提及具體執行人員和執行步驟,導致無法判斷是否真正實施了有效的隨機分配隱藏[19]。為提升隨機分配隱藏的報告質量,建議未來的研究在設計和報告中詳細描述隨機序列生成的方法及其實施過程[20]。具體包括:明確生成隨機序列的方法和工具、描述執行隨機分配隱藏的具體措施以及指定執行人員的角色和職責[21]。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試驗的透明度和可重復性,也能增強結果的可信度和科學價值[22]。如吳蕾等[23]對治療治療感染后咳嗽開展中藥配方顆粒的RCT,采用了多中心隨機對照設計,納入了185例患者,隨機分為中藥配方顆粒組和安慰劑組,該研究簡單描述了隨機序列生成和分配隱藏以及盲法執行的方法,研究方案執行完整,研究結果的外推性和可信性更高。與此類似,楊克新等[24]開展中醫綜合保守療法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癥臨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設計,隨機分成中藥顆粒劑組與西藥組。但研究過程中僅描述隨機分組方案,而未詳細說明具體方法實施和盲法執行,可能會導致結果出現偏倚。③ 盲法執行及對照組選擇:雙盲或三盲試驗設計對于降低主觀偏差和提高研究可靠性至關重要。盡管中藥配方顆粒的加工特性有利于盲法執行,但本研究納入文獻顯示盲法實施情況并不理想[25]。其次,藥物批次的不同也會影響臨床試驗的效果,在報告干預及對照措施條目中,中藥配方顆粒應該報告相應藥物批次,這利于分辨RCT報告的合理性。為確保盲法的成功執行,中藥配方顆粒的安慰劑應與試驗藥物在氣味和口感上相匹配,且必須由同一廠家或藥房生產,確保批號和包裝的一致性,避免破盲[26]。再次,龍德懷等[27]的系統評價顯示納入中藥RCT的對隨機分配隱藏以及盲法報告存在錯誤理解、誤用的情況,原因可能是臨床醫師在撰寫報告過程中對盲法進行形式化報告,而沒有理解報告條目的內涵所致。最后,中藥配方顆粒的生產廠家之間可能存在著劑量、廠家、包裝不統一等問題,也間接阻礙了研究盲法的開展[28]。④ 不良反應報告:超過一半的RCT未在報告中提及不良反應,側面反映在RCT設計時未充分考慮中藥顆粒不良反應的潛在可能。藥物安全性報告研究也多報告中成藥、中藥新藥的不良反應[29],缺乏對中藥配方顆粒不良事件的考慮。
(3)其他信息:RCT注冊的缺失是另一個關鍵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2018年后開展的86.7%中藥配方顆粒臨床試驗仍未遵循國際臨床試驗注冊標準,這降低了試驗結果的透明度,可能導致對結果的選擇性報告。為了提升透明度,必須鼓勵研究者和贊助機構遵守國際臨床試驗注冊規范,確保所有試驗事前注冊并在完成后公布完整結果。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主要依賴于RCT的報告質量進行評價,無法直接評估試驗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如盲法執行、隨機分配隱藏等,文獻報告與實際操作可能存在差異。其次,由于納入文獻包括不同的系統疾病,導致研究存在較大異質性,本研究未對特定疾病或單個中藥配方顆粒復方進行單獨分析,未來研究應結合具體病種和藥物特點進行分析,以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綜上所述,中文期刊發表的中藥配方顆粒RCT報告質量有所上升,但是部分條目如干預措施、樣本量估計、隨機化、盲法的報告率依然不多,建議撰寫中藥配方顆粒RCT報告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CONSORT–CHM formula要求,提供更為詳盡和透明的試驗設計和實施細節,有助于其他研究者理解、評估和重復研究結果,從而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可靠性,從而進一步提升中藥配方顆粒RCT的報告質量和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