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實體器官移植(SOT)受者相較于普通人群,面臨更高的心血管并發癥風險,包括房顫(AF)和靜脈血栓栓塞(VTE)[1,2]。有研究[2-4]揭示,在肝臟、腎臟、肺和心臟移植術后的患者中,VTE的發生率分別為5%、14%、29%和34%。在腎臟移植術后3年內,AF的累積發病率超過7%[2-4]。SOT后,患者常需采用免疫抑制治療,這可能與抗凝藥物產生相互作用[5],在抗栓治療方案制定時,需特別關注血栓形成與出血風險之間的平衡。
近年隨著直接口服抗凝藥(DOACs)的不斷出現,為SOT受者提供了更多樣化的治療選擇。DOACs以其劑量固定、起效快速、無需頻繁監測和較高的安全性等優勢,正逐漸在普通人群中取代維生素K拮抗劑(VKA)的使用,并已被多個國家推薦用于預防和治療VTE及非瓣膜性AF引起的血栓栓塞性卒中[6-8]。然而,DOACs在SOT受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相對有限,目前仍未在指南中推薦用于SOT患者。盡管已有多項臨床研究探討了DOACs與VKA在SOT受者中的抗凝治療效果,并且也有相關系統評價[9,10],但隨著近期新研究結果的公開發表,結果可能發生改變。因此,本研究系統評價DOACs與VKA比較在SOT受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國內外公開發表的臨床研究。
1.1.2 研究對象
接受SOT(包括腎臟、肺臟、心臟、肝臟、胰腺移植)且需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
1.1.3 干預措施
試驗組:使用DOACs進行抗凝治療;對照組:使用VKA進行治療。
1.1.4 結局指標
主要結局指標:① 復合出血發生率;② 系統性栓塞(SE)發生率。復合出血定義為所有的出血事件。大出血是指血紅蛋白水平下降≥2g/dL,需要輸血≥2單位的血液,或關鍵區域或器官的癥狀性出血。SE包括VTE和動脈血栓栓塞。次要結局指標:① 大出血發生率;② 卒中發生率;③ VTE發生率。
1.1.5 排除標準
① 非中、英文文獻;② 重復發表的文獻;③ 無法獲取全文或所需數據。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數據庫,搜集DOACs(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達比加群)與VKA在SOT受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研究,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4年5月15日。檢索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并根據各數據庫特點進行調整。同時檢索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相關資料。中文檢索詞包括:利伐沙班、艾多沙班、阿哌沙班、達比加群、直接口服抗凝藥、肺移植、腎移植、心臟移植、肝臟移植、胰腺移植;英文檢索詞包括:lung transplant、kidney transplant、heart transplant、heart transplant、pancreas transplant、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rivaroxaban、edoxaban、apixaban、dabigatran。以PubMed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附件框1。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有分歧,則通過討論或與第三方協商解決。資料提取內容包括:① 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② 研究對象的基線特征和干預措施;③ 偏倚風險評價的關鍵要素;④ 所關注的結局指標和結果測量數據。
1.4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
由2名研究者獨立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并交叉核對結果。隊列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OS)。
1.5 統計分析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二分類變量采用相對危險度(RR)為效應分析統計量,各效應量均提供其95%可信區間(CI)。納入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檢驗水準為α=0.1),同時結合I2定量判斷異質性大小。若各研究結果間無統計學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則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在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的影響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檢驗水準為α=0.05。明顯的臨床異質性采用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進行處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和結果
初檢共獲得相關文獻578篇,經逐步篩選后,最終納入11個隊列研究[11-21],包括1 408例SOT受者。文獻篩選流程和結果見附件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與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主要結局指標
共納入11個研究[11-20]報道了復合出血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DOACs組的復合出血發生率顯著低于VKA組[RR=0.47,95%CI(0.37,0.6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3)。7個研究[11,13,14,17-20]報道了SE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3)。

2.3.2 次要結局指標
共納入8個研究[11-13,15,17,19-21]報道了大出血發生率,5個研究[13,14,18-20]報道了VTE發生率,3個研究[13,14,20]報道了卒中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VKA組相比,DOACs組大出血發生率較低[RR=0.56,95%CI(0.37,0.84),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兩組的VTE發生率和卒中發生率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3)。
2.4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一剔除單個研究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在排除Bixby等[20]的研究后,大出血發生率的Meta分析結果變為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0.64,95%CI(0.39,1.04),P=0.07](附件表1)。其原因可能是該研究存在基線不匹配問題,如血紅蛋白水平、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情況和開始抗凝時間等。在逐一排除其他研究后,結果未出現顯著變化,提示結果較穩定。
3 討論
SOT受者需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來防止排斥反應。常用的?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A(?CsA)?、?他克莫司和嗎替麥考酚酯(?MMF)?,?主要通過肝臟的細胞色素P450酶系(CYP3A4)途徑?進行代謝,并且是P-糖蛋白(P-gp)的底物。這與一些DOACs(?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等)的代謝途徑相同,因此?當這兩種類型的藥物同時使用時存在潛在的藥物相互作用[16,22,23],影響彼此的藥效和藥物代謝,增加了治療的復雜性。同時SOT受者本身就是高風險群體,抗凝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并發癥(血栓形成或出血事件),因此,SOT患者通常需要個性化的抗凝治療策略。此外,已有研究[24,25]指出SOT受者存在更高的腎功能不全風險。在一個為期18個月的隨訪研究[12]中,DOACs與VKA在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下降方面并沒有表現出差異。鑒于多數DOACs通過腎臟途徑排泄,腎功能不全可能導致藥物在體內積累,進而提升出血風險。因此,在SOT受者應用DOACs時,必須考慮藥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特別是它們與免疫抑制劑的聯合效應,以及腎功能狀態對DOACs劑量需求的影響。這進一步強調了個體化治療策略的重要性,以確保在實現治療效果的同時,最小化藥物相關的安全風險。
在普通人群中,DOA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多個研究的證實[6-8],但在SOT受者中的研究證據有限。兩個小樣本Meta分析[9,10]發現DOACs治療可降低復合出血風險,而在大出血和VTE發生率方面,DOACs與VKA無顯著差異。另一項針對心臟移植受者的研究[26]表明,DOACs在缺血性卒中、SE或OAC相關死亡方面與VKA相當,但出血并發癥的風險顯著降低。本研究進一步發現,在SOT受者中,DOACs與VKA相比,在安全性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具體而言,DOACs能夠顯著降低SOT受者的復合出血風險和大出血風險,同時在預防SE方面與VKA同樣有效。
DOACs?相較于傳統的VKA(?如華法林)?,?具有更多治療優勢,?如療效更快速、?不需要常規實驗室監測,?且藥物與食物及藥物間的相互作用較少[6-8]。然而,DOACs導致的出血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尤其是當與可能影響凝血機制或血小板功能的免疫抑制劑聯用時,出血風險可能進一步升高。因此,SOT受者在接受DOACs治療時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監測,以管理與免疫抑制劑的潛在相互作用。本次Meta分析結果支持了DOACs在SOT受者中抗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DOACs在降低出血風險的同時,保持了與VKA相當的預防血栓事件的能力。這種平衡對于SOT受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該類患者在預防血栓形成和避免出血并發癥之間需要更多權衡。DOACs的特性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潛力。由于它們的藥代動力學特性,醫生可以根據SOT受者的具體狀況調整劑量,以實現最佳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此外,對于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如那些不能接受常規抗凝監測或有較高出血風險的患者,DOACs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 納入研究均為隊列研究,多種偏倚風險無法避免;② 納入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影響結果的準確性;③ 納入研究涉及多種SOT,仍不能確定對不同類型器官移植的應用是否安全、有效;④ 僅納入中、英文文獻,可能存在語言偏倚。
綜上所述,當前證據顯示,DOACs在SOT受者中抗凝治療的效果不劣于VKA,且在減少復合出血和大出血風險方面表現更優。受納入研究數量和質量的限制,上述結論尚待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實體器官移植(SOT)受者相較于普通人群,面臨更高的心血管并發癥風險,包括房顫(AF)和靜脈血栓栓塞(VTE)[1,2]。有研究[2-4]揭示,在肝臟、腎臟、肺和心臟移植術后的患者中,VTE的發生率分別為5%、14%、29%和34%。在腎臟移植術后3年內,AF的累積發病率超過7%[2-4]。SOT后,患者常需采用免疫抑制治療,這可能與抗凝藥物產生相互作用[5],在抗栓治療方案制定時,需特別關注血栓形成與出血風險之間的平衡。
近年隨著直接口服抗凝藥(DOACs)的不斷出現,為SOT受者提供了更多樣化的治療選擇。DOACs以其劑量固定、起效快速、無需頻繁監測和較高的安全性等優勢,正逐漸在普通人群中取代維生素K拮抗劑(VKA)的使用,并已被多個國家推薦用于預防和治療VTE及非瓣膜性AF引起的血栓栓塞性卒中[6-8]。然而,DOACs在SOT受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相對有限,目前仍未在指南中推薦用于SOT患者。盡管已有多項臨床研究探討了DOACs與VKA在SOT受者中的抗凝治療效果,并且也有相關系統評價[9,10],但隨著近期新研究結果的公開發表,結果可能發生改變。因此,本研究系統評價DOACs與VKA比較在SOT受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研究類型
國內外公開發表的臨床研究。
1.1.2 研究對象
接受SOT(包括腎臟、肺臟、心臟、肝臟、胰腺移植)且需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
1.1.3 干預措施
試驗組:使用DOACs進行抗凝治療;對照組:使用VKA進行治療。
1.1.4 結局指標
主要結局指標:① 復合出血發生率;② 系統性栓塞(SE)發生率。復合出血定義為所有的出血事件。大出血是指血紅蛋白水平下降≥2g/dL,需要輸血≥2單位的血液,或關鍵區域或器官的癥狀性出血。SE包括VTE和動脈血栓栓塞。次要結局指標:① 大出血發生率;② 卒中發生率;③ VTE發生率。
1.1.5 排除標準
① 非中、英文文獻;② 重復發表的文獻;③ 無法獲取全文或所需數據。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數據庫,搜集DOACs(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達比加群)與VKA在SOT受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研究,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4年5月15日。檢索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并根據各數據庫特點進行調整。同時檢索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相關資料。中文檢索詞包括:利伐沙班、艾多沙班、阿哌沙班、達比加群、直接口服抗凝藥、肺移植、腎移植、心臟移植、肝臟移植、胰腺移植;英文檢索詞包括:lung transplant、kidney transplant、heart transplant、heart transplant、pancreas transplant、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rivaroxaban、edoxaban、apixaban、dabigatran。以PubMed為例,其具體檢索策略見附件框1。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有分歧,則通過討論或與第三方協商解決。資料提取內容包括:① 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② 研究對象的基線特征和干預措施;③ 偏倚風險評價的關鍵要素;④ 所關注的結局指標和結果測量數據。
1.4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
由2名研究者獨立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并交叉核對結果。隊列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OS)。
1.5 統計分析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二分類變量采用相對危險度(RR)為效應分析統計量,各效應量均提供其95%可信區間(CI)。納入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檢驗水準為α=0.1),同時結合I2定量判斷異質性大小。若各研究結果間無統計學異質性,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則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在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的影響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檢驗水準為α=0.05。明顯的臨床異質性采用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進行處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和結果
初檢共獲得相關文獻578篇,經逐步篩選后,最終納入11個隊列研究[11-21],包括1 408例SOT受者。文獻篩選流程和結果見附件圖1。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與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主要結局指標
共納入11個研究[11-20]報道了復合出血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DOACs組的復合出血發生率顯著低于VKA組[RR=0.47,95%CI(0.37,0.6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3)。7個研究[11,13,14,17-20]報道了SE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3)。

2.3.2 次要結局指標
共納入8個研究[11-13,15,17,19-21]報道了大出血發生率,5個研究[13,14,18-20]報道了VTE發生率,3個研究[13,14,20]報道了卒中發生率。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VKA組相比,DOACs組大出血發生率較低[RR=0.56,95%CI(0.37,0.84),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兩組的VTE發生率和卒中發生率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3)。
2.4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一剔除單個研究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在排除Bixby等[20]的研究后,大出血發生率的Meta分析結果變為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RR=0.64,95%CI(0.39,1.04),P=0.07](附件表1)。其原因可能是該研究存在基線不匹配問題,如血紅蛋白水平、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情況和開始抗凝時間等。在逐一排除其他研究后,結果未出現顯著變化,提示結果較穩定。
3 討論
SOT受者需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來防止排斥反應。常用的?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A(?CsA)?、?他克莫司和嗎替麥考酚酯(?MMF)?,?主要通過肝臟的細胞色素P450酶系(CYP3A4)途徑?進行代謝,并且是P-糖蛋白(P-gp)的底物。這與一些DOACs(?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等)的代謝途徑相同,因此?當這兩種類型的藥物同時使用時存在潛在的藥物相互作用[16,22,23],影響彼此的藥效和藥物代謝,增加了治療的復雜性。同時SOT受者本身就是高風險群體,抗凝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并發癥(血栓形成或出血事件),因此,SOT患者通常需要個性化的抗凝治療策略。此外,已有研究[24,25]指出SOT受者存在更高的腎功能不全風險。在一個為期18個月的隨訪研究[12]中,DOACs與VKA在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下降方面并沒有表現出差異。鑒于多數DOACs通過腎臟途徑排泄,腎功能不全可能導致藥物在體內積累,進而提升出血風險。因此,在SOT受者應用DOACs時,必須考慮藥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特別是它們與免疫抑制劑的聯合效應,以及腎功能狀態對DOACs劑量需求的影響。這進一步強調了個體化治療策略的重要性,以確保在實現治療效果的同時,最小化藥物相關的安全風險。
在普通人群中,DOA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多個研究的證實[6-8],但在SOT受者中的研究證據有限。兩個小樣本Meta分析[9,10]發現DOACs治療可降低復合出血風險,而在大出血和VTE發生率方面,DOACs與VKA無顯著差異。另一項針對心臟移植受者的研究[26]表明,DOACs在缺血性卒中、SE或OAC相關死亡方面與VKA相當,但出血并發癥的風險顯著降低。本研究進一步發現,在SOT受者中,DOACs與VKA相比,在安全性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具體而言,DOACs能夠顯著降低SOT受者的復合出血風險和大出血風險,同時在預防SE方面與VKA同樣有效。
DOACs?相較于傳統的VKA(?如華法林)?,?具有更多治療優勢,?如療效更快速、?不需要常規實驗室監測,?且藥物與食物及藥物間的相互作用較少[6-8]。然而,DOACs導致的出血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尤其是當與可能影響凝血機制或血小板功能的免疫抑制劑聯用時,出血風險可能進一步升高。因此,SOT受者在接受DOACs治療時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監測,以管理與免疫抑制劑的潛在相互作用。本次Meta分析結果支持了DOACs在SOT受者中抗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DOACs在降低出血風險的同時,保持了與VKA相當的預防血栓事件的能力。這種平衡對于SOT受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該類患者在預防血栓形成和避免出血并發癥之間需要更多權衡。DOACs的特性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潛力。由于它們的藥代動力學特性,醫生可以根據SOT受者的具體狀況調整劑量,以實現最佳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此外,對于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如那些不能接受常規抗凝監測或有較高出血風險的患者,DOACs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 納入研究均為隊列研究,多種偏倚風險無法避免;② 納入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影響結果的準確性;③ 納入研究涉及多種SOT,仍不能確定對不同類型器官移植的應用是否安全、有效;④ 僅納入中、英文文獻,可能存在語言偏倚。
綜上所述,當前證據顯示,DOACs在SOT受者中抗凝治療的效果不劣于VKA,且在減少復合出血和大出血風險方面表現更優。受納入研究數量和質量的限制,上述結論尚待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