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自1992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Gordon Guyatt教授團隊提出循證醫學概念以來,衛生政策制定逐漸從經驗式決策轉變為循證式決策[1,2]。然而,循證衛生決策的關鍵難題在于研究者與決策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導致研究結果與決策者所需證據嚴重不匹配[3]。循證衛生政策簡報作為一種決策支持工具,旨在為決策者與利益相關者解決高度優先問題提供最佳可得證據,不僅是知識轉化的重要產物,而且是促進研究者與決策者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4,5]。多數國家的衛生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通過政策簡報等工具,掌握醫療衛生領域的最新動態或為制度優化、法規完善等方面提供決策基礎[6]。同時,已有相關研究表明衛生決策者及利益相關者更傾向于使用政策簡報支持衛生決策,并且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有強烈需求[7,8]。
國外已有諸多學者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展開研究并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在特定衛生領域、制定方法和使用上。相較之下,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以COVID-19相關政策簡報為例,對比國內外政策簡報制定過程的差異。國外側重于多源信息整合和專家經驗運用,國內側重于標準化流程和問題針對性,國外相比于國內更為系統、規范,國內政策簡報制定過程可借鑒國外經驗(表1)[9,10]。文獻計量學是對某一學科或研究領域的動態與進展進行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常被學者結合可視化工具用以探索某領域的研究進展、導向與趨勢[11]。鑒于國內尚無學者對該領域進行系統性梳理與文獻計量分析,本文主要采用Charticular、VOSviewer 1.6.20和CiteSpace 6.4.R1對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并且用其與CNKI中的相關文獻進行比較,進而揭示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以期為該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 循證衛生政策簡報相關研究,如衛生政策簡報、衛生政策簡報制定方法、衛生政策簡報應用等文獻;② 以中文或英文形式公開發表的文獻。排除標準:① 將政策簡報作為研究方法或部分研究內容的文獻;② 重復發表、已有更新版本以及關鍵詞、作者等信息不全的文獻;③ 會議摘要、信件、新聞、計劃書、社論材料等類型文獻。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數據庫,英文檢索式為:TS=(“policy brief*” OR “evidence brief*” OR “issue brief*”),中文檢索式為:SU=('證據簡報'+'政策簡報')OR TKA=('證據簡報'+'政策簡報'),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4年8月6日。
1.3 文獻篩選
運用Endnote軟件剔除重復發表文獻,由2名研究人員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對文獻的標題和摘要進行獨立篩選與交叉核對,若遇分歧,則與第3名研究人員共同討論以確定是否納入該文獻。
1.4 統計分析
采用Charticular、VOSviewer 1.6.20和CiteSpace 6.4.R1軟件繪制可視化圖譜,并且為避免數據因質量問題影響可視化分析結果,本文在使用軟件前已對作者、國家、機構、期刊以及關鍵詞進行校正和標準化。
基于普賴斯定律分別計算核心作者發文、高頻關鍵詞閾值,其計算公式為M=0.749×,
為最高產作者發文量或關鍵詞頻次最高值[12,13]。采用Charticular創建國家合作和弦圖,和弦圖由節點、節點長度與和弦組成,節點對應國家并且沿圓周被定位為分散的點、每個節點長度對應發文量并且長度越長表示發文量越多、和弦對應任何兩個國家之間的合作關系并且和弦越寬表示合作越密切。VOSviewer以作者、關鍵詞為節點類型進行可視化分析,聚類圖譜中不同顏色對應不同聚類、節點對應出現頻次并且節點越大表示出現頻次越多、節點連線對應關聯強度并且連線越粗表示兩節點共現在同一篇文獻中的次數越多;標簽圖譜中顏色梯度(藍色、綠色、黃色)對應關鍵詞出現年份并且顏色越接近黃色表示關鍵詞出現年份越新。運用CiteSpace生成關鍵詞突現圖譜,以探測某一時期內頻率增長顯著的關鍵詞,設置節點類型為關鍵詞、時間分區為2002年1月至2024年8月、時間切片為2年。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初檢出相關文獻909篇,經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145篇文獻,包括中文文獻4篇、英文文獻141篇。為確保文獻計量分析結果的代表性與統計可靠性,本文選取141篇英文文獻作為深入分析對象。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附件圖1。
2.2 英文文獻可視化分析
2.2.1 年度發文量分析
該領域第一篇英文文獻發表于2002年,直至2008年才發表新的相關研究,2010—2024年發文量呈波動狀態且整體趨勢向上;2002—2019年發文量較少且年均不超過10篇,呈起伏較大的波動狀態;2020年發文量以2.5倍驟增,自此發文量呈波動性增長且占全部納入文獻的61.70%(附件圖2)。
2.2.2 發文國家及機構分析
本文對發文量前10和前30的國家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與和弦圖分析。結果顯示,美國(66篇)發表文章數量最多,其次是加拿大(16篇)和英國(10篇);德國以總被引頻次649、篇均被引頻次162.25位列第一且遠高于其他國家(附件表1)。國家合作和弦圖顯示,該領域發文國家分布不均且頂部效應顯著,尤其是美國,但其處于核心地位且與各國合作密切;主要發文國家之間、主要發文國家與其他發文國家之間均存在緊密合作關系(圖1)。

本文對發文量前10的機構進行統計分析并計算篇均被引頻次。結果顯示,世界衛生組織發文量第一(6篇),其次是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紐約大學并列第二(5篇),但麥克馬斯特大學以總被引頻次239、篇均被引頻次47.8位列第一并且遠高于兩者;該領域90%的發文機構是高校且70%屬于加拿大(附件表2)。
2.2.3 發文期刊分析
本文對載文量前10的期刊進行統計分析并計算篇均被引頻次。結果顯示,發文量最多的3個期刊為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11篇)、Journal of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7篇)、Nursing Outlook(6篇);Sustainability-Science Practice and Policy以總被引頻次668、篇均被引頻次222.67遠高于其他期刊(附件表3)。
2.2.4 發文作者分析
本文統計分析發文量前10的高生產力作者。結果顯示,John N Lavis為該領域的最高產作者,已發表4篇相關研究,并且以總被引頻次230、篇均被引頻次57.5遠高于其他作者(附件表4)。
基于普賴斯定律計算得出核心作者發文閾值為1.50,本文將發文量≥2的作者視為核心作者并繪制其合作網絡圖譜(附件圖3)。結果顯示,該領域形成了以John N Lavis、Elizabeth A Dodson、Tereza Setsuko Toma、Jorge Otávio Maia Barreto、Christelle Chapoy等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其中Lavis、Dodson團隊有合作關系;該領域共計36名核心作者,其累計發文量為80篇,占總發文量的56.74%,已達到普賴斯定律的半數(50%)標準,表示該領域已形成較為穩定的作者合作群體。
2.2.5 關鍵詞分析
本文利用VOSviewer構建閾值為4的關鍵詞聚類圖譜、標簽圖譜、密度圖譜,并且對排名前10的高頻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閾值=3.51,故高頻關鍵詞頻次≥4)。結果顯示,共形成6個聚類,紅色聚類1涉及與醫療保健和COVID-19相關的關鍵詞、綠色聚類2涉及與干預措施和實施科學相關的關鍵詞、藍色聚類3涉及與心理健康和政策制定相關的關鍵詞、黃色聚類4涉及與兒童健康和性與性別相關的關鍵詞、紫色聚類5涉及與公共衛生政策和疾病預防相關的關鍵詞、青色聚類6涉及與工人健康和參與性研究相關的關鍵詞;近年的熱點關鍵詞聚焦于食品與營養安全系統、心血管疾病、肥胖、影響、公共衛生政策等;醫療保健、心理健康、兒童健康、COVID-19、干預措施等高頻關鍵詞構成了該領域的代表性術語并且關聯密切(圖2、圖3和表2)。



本文應用CiteSpace繪制關鍵詞突現圖譜。結果顯示,“知識轉化”突現強度最大,從2020年開始持續至2023年均是研究熱點;“生命終結”突現持續時間最長且跨度為6年;該領域近年來的研究熱點與未來趨勢與“醫療保健”和“知識轉化”緊密相關。
2.3 中文文獻基本特征概況
本文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中文文獻進行描述性分析。該領域第一篇中文文獻發表于2017年,后續于2020年、2021年、2024年各發表一篇;2篇涉及公共衛生領域政策簡報、2篇涉及政策簡報方法學研究;2篇為機構聯合發表、其余均為單一機構發表;1篇以學位論文發表、其余均以期刊論文發表(表3)。

3 討論
從發文趨勢來看,國外研究整體呈增長態勢,說明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關注度和重要性與日俱增,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自2020年起,國外研究發表數量驟增,可能與COVID-19大流行影響研究人員將研究焦點和資源轉移到應對緊急衛生需求上密切相關,并且此階段發表的COVID-19相關研究主要是護理、管控、疫情影響等方面的政策簡報[16-19]。相較之下,國內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并且發文數量明顯不足,僅有4篇相關研究,說明我國在該領域的廣度與深度上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可能與國內對該領域的探索起步較晚有關。
從國家與機構來看,國外研究主要分布在歐美發達國家和高等教育機構,國內研究均來源于高校,說明發達國家和高級別機構在該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可能與社會經濟水平、科研能力、重視程度相關。國外研究中70%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發文篇均被引頻次最高的機構(麥克馬斯特大學)均屬于加拿大,說明在該領域加拿大占據領先地位并且麥克馬斯特大學具有顯著影響力和學術貢獻,可能歸因于加拿大對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投入與重視以及麥克馬斯特大學在該領域的專業化與研究成果質量有關。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健康論壇(MHF)和衛生系統證據(HSE)數據庫的主要職責之一是提供循證衛生政策簡報,為其推廣和應用發揮了關鍵作用[20,21]。
從發文期刊來看,國外研究主要發表于公共衛生、衛生政策、護理等領域,并且大多期刊期刊影響因子相對較低,其質量與應用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而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作為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刊載量最多的期刊,其開源特性能夠推動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與知識共享,開源期刊的優勢在于消除經濟、法律及技術壁壘以促進研究成果的快速傳播與實踐轉化,說明開源期刊的發展對于該領域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相較之下,國內研究主要發表于《中國全科醫學》《醫學新知》等醫學領域,研究對象和范圍較為單一,為提升國內研究的多元化與國際化水平,加強跨學科研究及國際學術交流顯得尤為重要。
從核心作者來看,國內外研究作者合作情況相似,均是以一位作者為核心形成研究團隊,團隊內合作緊密、團隊間合作相對稀疏,說明該領域以團隊進行學術研究為主,但團體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可能限制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整體發展與創新。國外研究中貢獻與影響力最為顯著的作者是John N Lavis,致力于基于現有最佳可得證據做出決策相關研究,以他為代表的團隊主要集中于政策簡報的制定方法與使用,如政策簡報的報告規范、有效性評估等,為其提供了方法論基礎與實踐指導[4,5,22,23];作者合作規模最大的是以Jorge Otávio Maia Barreto和以Maritsa Carla de Bortoli、Tereza Setsuko Toma為代表的團隊,主要集中于疾病預防和醫療保健領域的政策簡報,對于相關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國內研究作者合作規模最大的是以宮榮榮為代表的團隊,涉及COVID-19防治政策簡報,以快速響應公共衛生事件支持疫情防控工作[10]。
基于關鍵詞聚類和高頻詞分析可知,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衛生領域政策簡報和政策簡報制定與使用兩個方面。特定衛生領域政策簡報以公共衛生和醫療保健為主,公共衛生中心理健康出現頻次最多并且研究內容多與兒童、孕產婦、無家可歸者等弱勢人群心理健康相關;醫療保健多與醫療保健服務、護理質量、護理人員有關;政策簡報制定和使用與制定方法、報告標準、有效性評價有關。目前政策簡報方法學研究在宏觀層面趨于系統化,在微觀層面雖有多部制定指導手冊與綜合評價標準提供方法學參考,但無規范性制定方法與報告標準,導致政策簡報制定者無法獲取全面且詳細地指導。國外在2009年加拿大MHF推出的SUPPORT工具系列13[4]、2011年EVIPNet非洲區域與東非區域社區衛生政策倡議合作的SURE項目[24]、2014年研究-行動組織[25]、2017年德國國際政策倡導中心和美國愛荷華大學傷害預防研究中心[26,27]、2020年WHO歐洲區域辦事處[28]中提出了各自的政策簡報制定方法;在綜合評價標準方面,2020年WHO歐洲區域辦事處基于SUPPORT工具系列13所提出的結構式評價方法開發政策簡報評價表。而國內研究中2篇與公共衛生領域政策簡報相關、2篇與政策簡報制定方法相關,與國外研究有一定相似度,但尚未形成清晰的發展脈絡。國內首篇方法學研究發表于2017年,以中英全球衛生支持項目(GHSP)為例,探討衛生政策簡報的功能、撰寫規范及技巧,旨在提升衛生管理者在政策簡報報告方面的能力與效率,以促進該工具在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與發展[15];繼而我國學者于2021年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報告規范進行研究并構建循證衛生政策簡報報告參考條目,為政策簡報制定者提供更為明確的方法和報告標準[8]。國外研究在政策簡報的制定和使用方面已展現多樣化方法和標準,而國內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方法學研究和實踐應用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未來研究需進一步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合作,以推動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全面發展,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科學、系統的決策支持工具。
結合關鍵詞標簽和突現圖譜可推斷,國外該領域未來發展方向一方面將側重于醫療保健、食品與營養、心血管疾病、肥胖等衛生議題的政策簡報及其影響;另一方面將側重于政策簡報用于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循證衛生政策的核心思想在于利用“證據”制定衛生政策和法規,強調決策過程中證據的重要性[29];政策簡報作為研究結果有效轉化為實際政策和行動的重要工具,其多元化發展對于構建更加全面的衛生政策體系至關重要,有助于應對不斷變化的衛生需求和挑戰[7]。因此,未來研究需要關注跨學科整合與應用以及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之間的緊密合作,以提高循證衛生政策質量,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并推動衛生政策與體系研究的政策轉化。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僅檢索Web of Science和CNKI數據庫中循證衛生政策簡報相關研究,可能存在漏檢。② 應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可從宏觀上呈現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研究概覽,可能無法完全揭示微觀動態。③ 因納入中文文獻數量有限,僅對英文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國內外研究進展的全面比較。④ 研究人員對研究結果進行解讀時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觀性。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正處于發展階段,本研究雖存在上述不足,但并不影響對該領域中關鍵議題的挖掘。因此,后續研究可擴大數據庫范圍以豐富研究樣本、融合多學科研究方法以獲得更全面的領域分析、深化該領域的客觀知識以最大限度減少研究者主觀性對研究結果解讀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文獻計量學軟件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相關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從不同角度探索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與趨勢。醫療保健、食品與營養、心血管疾病、肥胖等衛生議題的政策簡報及其影響和政策簡報用于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可能是國外未來研究的側重點。目前國內外在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研究發展存在顯著差異,國外相關研究已趨向成熟,而國內因起步較晚尚處于萌芽階段。未來研究應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加強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投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并融合多學科研究方法,以促進國內研究與國際接軌并推動我國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完善與可持續發展。
自1992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Gordon Guyatt教授團隊提出循證醫學概念以來,衛生政策制定逐漸從經驗式決策轉變為循證式決策[1,2]。然而,循證衛生決策的關鍵難題在于研究者與決策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導致研究結果與決策者所需證據嚴重不匹配[3]。循證衛生政策簡報作為一種決策支持工具,旨在為決策者與利益相關者解決高度優先問題提供最佳可得證據,不僅是知識轉化的重要產物,而且是促進研究者與決策者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4,5]。多數國家的衛生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通過政策簡報等工具,掌握醫療衛生領域的最新動態或為制度優化、法規完善等方面提供決策基礎[6]。同時,已有相關研究表明衛生決策者及利益相關者更傾向于使用政策簡報支持衛生決策,并且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有強烈需求[7,8]。
國外已有諸多學者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展開研究并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在特定衛生領域、制定方法和使用上。相較之下,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以COVID-19相關政策簡報為例,對比國內外政策簡報制定過程的差異。國外側重于多源信息整合和專家經驗運用,國內側重于標準化流程和問題針對性,國外相比于國內更為系統、規范,國內政策簡報制定過程可借鑒國外經驗(表1)[9,10]。文獻計量學是對某一學科或研究領域的動態與進展進行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常被學者結合可視化工具用以探索某領域的研究進展、導向與趨勢[11]。鑒于國內尚無學者對該領域進行系統性梳理與文獻計量分析,本文主要采用Charticular、VOSviewer 1.6.20和CiteSpace 6.4.R1對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并且用其與CNKI中的相關文獻進行比較,進而揭示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以期為該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 循證衛生政策簡報相關研究,如衛生政策簡報、衛生政策簡報制定方法、衛生政策簡報應用等文獻;② 以中文或英文形式公開發表的文獻。排除標準:① 將政策簡報作為研究方法或部分研究內容的文獻;② 重復發表、已有更新版本以及關鍵詞、作者等信息不全的文獻;③ 會議摘要、信件、新聞、計劃書、社論材料等類型文獻。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數據庫,英文檢索式為:TS=(“policy brief*” OR “evidence brief*” OR “issue brief*”),中文檢索式為:SU=('證據簡報'+'政策簡報')OR TKA=('證據簡報'+'政策簡報'),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24年8月6日。
1.3 文獻篩選
運用Endnote軟件剔除重復發表文獻,由2名研究人員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對文獻的標題和摘要進行獨立篩選與交叉核對,若遇分歧,則與第3名研究人員共同討論以確定是否納入該文獻。
1.4 統計分析
采用Charticular、VOSviewer 1.6.20和CiteSpace 6.4.R1軟件繪制可視化圖譜,并且為避免數據因質量問題影響可視化分析結果,本文在使用軟件前已對作者、國家、機構、期刊以及關鍵詞進行校正和標準化。
基于普賴斯定律分別計算核心作者發文、高頻關鍵詞閾值,其計算公式為M=0.749×,
為最高產作者發文量或關鍵詞頻次最高值[12,13]。采用Charticular創建國家合作和弦圖,和弦圖由節點、節點長度與和弦組成,節點對應國家并且沿圓周被定位為分散的點、每個節點長度對應發文量并且長度越長表示發文量越多、和弦對應任何兩個國家之間的合作關系并且和弦越寬表示合作越密切。VOSviewer以作者、關鍵詞為節點類型進行可視化分析,聚類圖譜中不同顏色對應不同聚類、節點對應出現頻次并且節點越大表示出現頻次越多、節點連線對應關聯強度并且連線越粗表示兩節點共現在同一篇文獻中的次數越多;標簽圖譜中顏色梯度(藍色、綠色、黃色)對應關鍵詞出現年份并且顏色越接近黃色表示關鍵詞出現年份越新。運用CiteSpace生成關鍵詞突現圖譜,以探測某一時期內頻率增長顯著的關鍵詞,設置節點類型為關鍵詞、時間分區為2002年1月至2024年8月、時間切片為2年。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初檢出相關文獻909篇,經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145篇文獻,包括中文文獻4篇、英文文獻141篇。為確保文獻計量分析結果的代表性與統計可靠性,本文選取141篇英文文獻作為深入分析對象。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附件圖1。
2.2 英文文獻可視化分析
2.2.1 年度發文量分析
該領域第一篇英文文獻發表于2002年,直至2008年才發表新的相關研究,2010—2024年發文量呈波動狀態且整體趨勢向上;2002—2019年發文量較少且年均不超過10篇,呈起伏較大的波動狀態;2020年發文量以2.5倍驟增,自此發文量呈波動性增長且占全部納入文獻的61.70%(附件圖2)。
2.2.2 發文國家及機構分析
本文對發文量前10和前30的國家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與和弦圖分析。結果顯示,美國(66篇)發表文章數量最多,其次是加拿大(16篇)和英國(10篇);德國以總被引頻次649、篇均被引頻次162.25位列第一且遠高于其他國家(附件表1)。國家合作和弦圖顯示,該領域發文國家分布不均且頂部效應顯著,尤其是美國,但其處于核心地位且與各國合作密切;主要發文國家之間、主要發文國家與其他發文國家之間均存在緊密合作關系(圖1)。

本文對發文量前10的機構進行統計分析并計算篇均被引頻次。結果顯示,世界衛生組織發文量第一(6篇),其次是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紐約大學并列第二(5篇),但麥克馬斯特大學以總被引頻次239、篇均被引頻次47.8位列第一并且遠高于兩者;該領域90%的發文機構是高校且70%屬于加拿大(附件表2)。
2.2.3 發文期刊分析
本文對載文量前10的期刊進行統計分析并計算篇均被引頻次。結果顯示,發文量最多的3個期刊為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11篇)、Journal of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7篇)、Nursing Outlook(6篇);Sustainability-Science Practice and Policy以總被引頻次668、篇均被引頻次222.67遠高于其他期刊(附件表3)。
2.2.4 發文作者分析
本文統計分析發文量前10的高生產力作者。結果顯示,John N Lavis為該領域的最高產作者,已發表4篇相關研究,并且以總被引頻次230、篇均被引頻次57.5遠高于其他作者(附件表4)。
基于普賴斯定律計算得出核心作者發文閾值為1.50,本文將發文量≥2的作者視為核心作者并繪制其合作網絡圖譜(附件圖3)。結果顯示,該領域形成了以John N Lavis、Elizabeth A Dodson、Tereza Setsuko Toma、Jorge Otávio Maia Barreto、Christelle Chapoy等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其中Lavis、Dodson團隊有合作關系;該領域共計36名核心作者,其累計發文量為80篇,占總發文量的56.74%,已達到普賴斯定律的半數(50%)標準,表示該領域已形成較為穩定的作者合作群體。
2.2.5 關鍵詞分析
本文利用VOSviewer構建閾值為4的關鍵詞聚類圖譜、標簽圖譜、密度圖譜,并且對排名前10的高頻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閾值=3.51,故高頻關鍵詞頻次≥4)。結果顯示,共形成6個聚類,紅色聚類1涉及與醫療保健和COVID-19相關的關鍵詞、綠色聚類2涉及與干預措施和實施科學相關的關鍵詞、藍色聚類3涉及與心理健康和政策制定相關的關鍵詞、黃色聚類4涉及與兒童健康和性與性別相關的關鍵詞、紫色聚類5涉及與公共衛生政策和疾病預防相關的關鍵詞、青色聚類6涉及與工人健康和參與性研究相關的關鍵詞;近年的熱點關鍵詞聚焦于食品與營養安全系統、心血管疾病、肥胖、影響、公共衛生政策等;醫療保健、心理健康、兒童健康、COVID-19、干預措施等高頻關鍵詞構成了該領域的代表性術語并且關聯密切(圖2、圖3和表2)。



本文應用CiteSpace繪制關鍵詞突現圖譜。結果顯示,“知識轉化”突現強度最大,從2020年開始持續至2023年均是研究熱點;“生命終結”突現持續時間最長且跨度為6年;該領域近年來的研究熱點與未來趨勢與“醫療保健”和“知識轉化”緊密相關。
2.3 中文文獻基本特征概況
本文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中文文獻進行描述性分析。該領域第一篇中文文獻發表于2017年,后續于2020年、2021年、2024年各發表一篇;2篇涉及公共衛生領域政策簡報、2篇涉及政策簡報方法學研究;2篇為機構聯合發表、其余均為單一機構發表;1篇以學位論文發表、其余均以期刊論文發表(表3)。

3 討論
從發文趨勢來看,國外研究整體呈增長態勢,說明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關注度和重要性與日俱增,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自2020年起,國外研究發表數量驟增,可能與COVID-19大流行影響研究人員將研究焦點和資源轉移到應對緊急衛生需求上密切相關,并且此階段發表的COVID-19相關研究主要是護理、管控、疫情影響等方面的政策簡報[16-19]。相較之下,國內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并且發文數量明顯不足,僅有4篇相關研究,說明我國在該領域的廣度與深度上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可能與國內對該領域的探索起步較晚有關。
從國家與機構來看,國外研究主要分布在歐美發達國家和高等教育機構,國內研究均來源于高校,說明發達國家和高級別機構在該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可能與社會經濟水平、科研能力、重視程度相關。國外研究中70%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發文篇均被引頻次最高的機構(麥克馬斯特大學)均屬于加拿大,說明在該領域加拿大占據領先地位并且麥克馬斯特大學具有顯著影響力和學術貢獻,可能歸因于加拿大對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投入與重視以及麥克馬斯特大學在該領域的專業化與研究成果質量有關。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健康論壇(MHF)和衛生系統證據(HSE)數據庫的主要職責之一是提供循證衛生政策簡報,為其推廣和應用發揮了關鍵作用[20,21]。
從發文期刊來看,國外研究主要發表于公共衛生、衛生政策、護理等領域,并且大多期刊期刊影響因子相對較低,其質量與應用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而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作為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刊載量最多的期刊,其開源特性能夠推動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與知識共享,開源期刊的優勢在于消除經濟、法律及技術壁壘以促進研究成果的快速傳播與實踐轉化,說明開源期刊的發展對于該領域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相較之下,國內研究主要發表于《中國全科醫學》《醫學新知》等醫學領域,研究對象和范圍較為單一,為提升國內研究的多元化與國際化水平,加強跨學科研究及國際學術交流顯得尤為重要。
從核心作者來看,國內外研究作者合作情況相似,均是以一位作者為核心形成研究團隊,團隊內合作緊密、團隊間合作相對稀疏,說明該領域以團隊進行學術研究為主,但團體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可能限制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整體發展與創新。國外研究中貢獻與影響力最為顯著的作者是John N Lavis,致力于基于現有最佳可得證據做出決策相關研究,以他為代表的團隊主要集中于政策簡報的制定方法與使用,如政策簡報的報告規范、有效性評估等,為其提供了方法論基礎與實踐指導[4,5,22,23];作者合作規模最大的是以Jorge Otávio Maia Barreto和以Maritsa Carla de Bortoli、Tereza Setsuko Toma為代表的團隊,主要集中于疾病預防和醫療保健領域的政策簡報,對于相關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國內研究作者合作規模最大的是以宮榮榮為代表的團隊,涉及COVID-19防治政策簡報,以快速響應公共衛生事件支持疫情防控工作[10]。
基于關鍵詞聚類和高頻詞分析可知,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衛生領域政策簡報和政策簡報制定與使用兩個方面。特定衛生領域政策簡報以公共衛生和醫療保健為主,公共衛生中心理健康出現頻次最多并且研究內容多與兒童、孕產婦、無家可歸者等弱勢人群心理健康相關;醫療保健多與醫療保健服務、護理質量、護理人員有關;政策簡報制定和使用與制定方法、報告標準、有效性評價有關。目前政策簡報方法學研究在宏觀層面趨于系統化,在微觀層面雖有多部制定指導手冊與綜合評價標準提供方法學參考,但無規范性制定方法與報告標準,導致政策簡報制定者無法獲取全面且詳細地指導。國外在2009年加拿大MHF推出的SUPPORT工具系列13[4]、2011年EVIPNet非洲區域與東非區域社區衛生政策倡議合作的SURE項目[24]、2014年研究-行動組織[25]、2017年德國國際政策倡導中心和美國愛荷華大學傷害預防研究中心[26,27]、2020年WHO歐洲區域辦事處[28]中提出了各自的政策簡報制定方法;在綜合評價標準方面,2020年WHO歐洲區域辦事處基于SUPPORT工具系列13所提出的結構式評價方法開發政策簡報評價表。而國內研究中2篇與公共衛生領域政策簡報相關、2篇與政策簡報制定方法相關,與國外研究有一定相似度,但尚未形成清晰的發展脈絡。國內首篇方法學研究發表于2017年,以中英全球衛生支持項目(GHSP)為例,探討衛生政策簡報的功能、撰寫規范及技巧,旨在提升衛生管理者在政策簡報報告方面的能力與效率,以促進該工具在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與發展[15];繼而我國學者于2021年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報告規范進行研究并構建循證衛生政策簡報報告參考條目,為政策簡報制定者提供更為明確的方法和報告標準[8]。國外研究在政策簡報的制定和使用方面已展現多樣化方法和標準,而國內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方法學研究和實踐應用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未來研究需進一步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合作,以推動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全面發展,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科學、系統的決策支持工具。
結合關鍵詞標簽和突現圖譜可推斷,國外該領域未來發展方向一方面將側重于醫療保健、食品與營養、心血管疾病、肥胖等衛生議題的政策簡報及其影響;另一方面將側重于政策簡報用于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循證衛生政策的核心思想在于利用“證據”制定衛生政策和法規,強調決策過程中證據的重要性[29];政策簡報作為研究結果有效轉化為實際政策和行動的重要工具,其多元化發展對于構建更加全面的衛生政策體系至關重要,有助于應對不斷變化的衛生需求和挑戰[7]。因此,未來研究需要關注跨學科整合與應用以及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之間的緊密合作,以提高循證衛生政策質量,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并推動衛生政策與體系研究的政策轉化。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僅檢索Web of Science和CNKI數據庫中循證衛生政策簡報相關研究,可能存在漏檢。② 應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可從宏觀上呈現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研究概覽,可能無法完全揭示微觀動態。③ 因納入中文文獻數量有限,僅對英文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國內外研究進展的全面比較。④ 研究人員對研究結果進行解讀時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觀性。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正處于發展階段,本研究雖存在上述不足,但并不影響對該領域中關鍵議題的挖掘。因此,后續研究可擴大數據庫范圍以豐富研究樣本、融合多學科研究方法以獲得更全面的領域分析、深化該領域的客觀知識以最大限度減少研究者主觀性對研究結果解讀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文獻計量學軟件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相關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從不同角度探索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與趨勢。醫療保健、食品與營養、心血管疾病、肥胖等衛生議題的政策簡報及其影響和政策簡報用于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可能是國外未來研究的側重點。目前國內外在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研究發展存在顯著差異,國外相關研究已趨向成熟,而國內因起步較晚尚處于萌芽階段。未來研究應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加強對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投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并融合多學科研究方法,以促進國內研究與國際接軌并推動我國循證衛生政策簡報領域的完善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