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盧曉棟, 陳春智, 周淵峰, 邱甜, 王新華, 王佶, 柴毅明, 周水珍, 王藝, 吳冰冰. DNM1 基因變異致早發性嬰兒癲癇性腦病 31 型 三例并文獻復習. 癲癇雜志, 2021, 7(2): 104-111. doi: 10.7507/2096-0247.2021001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Dynamin 1 基因(DNM1;NM_004408)位于染色體 9q34.11,編碼位于 DNM1 蛋白,DNM1 基因變異致早發性嬰兒癲癇性腦病 31 型,主要特征性臨床表現為早發型難治性癲癇、發育落后和運動障礙,本文對在我院神經科登記的 3 例 DNM1 癲癇性腦病患兒的資料進行總結,并文獻檢索國內外報道的 DNM1 相關腦病病例,分析和探討臨床表型和基因型的相關性,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和診斷。
1 資料和方法
1.1 3 例病例資料
例 1 男,G1P1,足月,剖腹產,否認窒息搶救史。生后 8 月齡出現成串癲癇性痙攣發作,接受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鈉治療,發作頻率每周 1~3 串,7~8 余次/串。腦電圖(EEG)為高度失律,頭顱核磁正常。隨訪至 30 月齡時,不追聲不追物,不能抬頭和獨坐,無言語,肢體肌張力低下,平時能喝奶和吞咽稀飯,但不會咀嚼和吞咽固體食物。經家系全外顯子二代測序,發現在 DNM1 基因第 4 號外顯子區域一處雜合位點變異 NM_004408.4:c.415 G>A(P. Gly 139Arg),為錯義變異(新發變異,考慮為致病性變異,PVS1+PS2[1]),該錯義變異未見文獻報道。
例 2 男,G1P1,足月,剖腹產,否認窒息搶救史。17 月齡首次發作,表現為局灶性運動性發作(一側肢體陣攣)或繼發雙側驚厥發作,接受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鈉治療,發作頻率 2~3 次/月,EEG 為多灶性癲癇樣放電(圖 1),頭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胼胝體發育不良。隨訪至 36 月齡時能翻身,不能獨坐,無言語,平時只能喝奶和稀飯,不會咀嚼和吞咽固體食物。經癲癇基因 panel 二代測序,發現在 DNM1 基因第 4 號外顯子區域一處雜合位點變異 NM_004408.4:c.415 G>A(P. Gly 139Arg)(圖 2),為錯義變異(新發變異,PM2+PM6+PP3[1])。
 圖1
				例 2 患兒腦電圖
						
				圖1
				例 2 患兒腦電圖
			
									睡眠期多灶性癲癇樣放電
Figure1. EEG of case 2Multifoc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 during sleep
 圖2
				例 2 患兒以及父母 DNM1 基因測序
						
				圖2
				例 2 患兒以及父母 DNM1 基因測序
			
									a. 患兒 DNM1 基因雜合位點變異 NM_004408.4:c.415 G>A(箭頭);b,c. 患兒父母相同位點未見此變異(箭頭)
Figure2. DNM1 gene sequencing of case 2 and his parentsa.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DNM1 gene in children with NM_004408.4: c.415 G>A (arrow); b, c. the same site mutation is not seen in the parents (arrow)
例 3 女,G4P2,足月,剖腹產,否認窒息搶救史(第 2 胎、第 3 胎人工流產)。出生后 2 月齡出現成串癲癇性痙攣發作,3 月齡起接受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鈉、托吡酯和氯巴占治療,發作頻率每天 5~8 串,10 余次/串,EEG 為高度失律(圖 3),頭部 MRI 正常。隨訪至 24 月齡時不追聲不追物,不能抬頭和獨坐,無言語,肢體肌張力低下,平時喝奶慢,不能咀嚼和吞咽米飯等固體食物。經家系全外顯子二代測序,發現在 DNM1 基因第 4 號外顯子區域一處雜合位點變異 NM_004408.4:c.545 C>A(P. Ala 182Asp),為錯義變異(新發變異,考慮為致病性變異,PVS1+PS2[1])(圖 4),該錯義變異未見文獻報道。
 圖3
				例 3 患兒腦電圖
						
				圖3
				例 3 患兒腦電圖
			
									睡眠期高度失律
Figure3. EEG of case 3Highly irregular during sleep
 圖4
				例 3 患兒以及父母 DNM1 基因測序
						
				圖4
				例 3 患兒以及父母 DNM1 基因測序 
			
									a. 患兒 DNM1 基因雜合位點變異 NM_004408.4:c.545 C>A(箭頭);b,c. 患兒父母相同位點未見此變異(箭頭)
Figure4. DNM1 gene sequencing of case 2 and her parentsa.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DNM1 gene in children with NM_004408.4: c.545 C>A (arrow); b, c. the same site mutation is not seen in the parents (arrow)
1.2 文獻檢索
截止至 2020 年 12 月,以“Dynamin 1”“DNM1”為檢索詞查閱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數據庫(OMIM)和 PubMed 數據庫,11 篇文章報道 36 例 DNM1 相關腦病[2-13],包括本組病例共計 39 例。我們總結并分析了 39 例 DNM1 相關腦病的基因變異位點和臨床表現,藥物治療反應和頭部影像改變。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tata 12.0 軟件行統計分析:31 例臨床資料完整的病例(包括起病年齡、癲癇發作形式和藥物治療反應)依據不同基因位點區分成 GTPase 酶結構域組和中間區域 2 組,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 Fisher 確切概率法。
2 結果
39 例 DNM1 相關腦病中,37 例(94.9%)為錯義變異,1 例為框內插入變異,1 例為剪接變異,9 例(23.1%)基因變異為 c.709C>T(p.Arg237Trp);基因變異位于 GTPase 酶結構域 28 例(71.8%),中間區域 9 例(23.1%),PH 結構域 2 例(5.1%);37 例 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變異中,嚴重或顯著智力發育障礙 36 例(92.3%),1 例不詳;輕-中度智力發育障礙 2 例,基因變異位于 PH 結構域。肌張力低下 36 例(92.3%),基因變異分別位于 GTPase 酶結構域、中間區域和 PH 結構域,3 例不詳;35 例(89.7%)診斷癲癇并接受抗癲癇藥物(AEDs)治療,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無癲癇發作各 1 例,PH 結構域 2 例均無癲癇發作,35 例中 28 例(80 %)多種癲癇發作形式,6 例單一癲癇發作形式,1 例不詳;頭部 MRI 異常 17 例,正常 15 例,7 例不詳(表 1)。
 表1
                DMN1 腦病的臨床特征
		 	
		 			 				Table1.
    			Clinical features of DMN1 encephalopathy
			
						表1
                DMN1 腦病的臨床特征
		 	
		 			 				Table1.
    			Clinical features of DMN1 encephalopathy
       		
       				31 例診斷癲癇并接受 AEDs 且資料完整(包括起病年齡、癲癇發作形式和藥物治療反應),GTPase 酶結構域 25 例,中間區域 6 例,20 例男孩(64.5%),26 例(83.9%)1 歲前出現癲癇發作,癲癇性痙攣發作(74.2%),強直-陣攣發作(48.4%),失神發作(41.9%),局灶性發作(38.7%),強直發作(35.5%),肌陣攣發作(32.3%),失張力發作(22.6%)和癲癇持續狀態(19.4%),28 例(90.3%)為耐藥性癲癇,不同基因變異位點區域的兩組病例,失神發作具有統計學差異(P=0.02),在性別、起病年齡、其他癲癇發作形式和藥物治療反應上無統計學差異(表 2)。
 表2
                不同基因位點區域 DMN1 腦病的癲癇特征比較
		 	
		 			 				Table2.
    			Comparison of epilepsy characteristics of DMN1 encephalopathy in different gene locus regions
			
						表2
                不同基因位點區域 DMN1 腦病的癲癇特征比較
		 	
		 			 				Table2.
    			Comparison of epilepsy characteristics of DMN1 encephalopathy in different gene locus regions
       		
       				3 討論
Dynamin 1 基因編碼 DNM1 蛋白,是一種鳥苷酸三磷酸酶(GTPase),主要在神經元表達,在突觸前受體介導的突觸囊泡內吞和循環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在生后神經發育期間表達上調并參與突觸的發生發展。DNM1 蛋白有 5 個結構域,其中 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是主要的功能域,體外研究表明,位于 GTPase 酶結構域的基因變異會干擾突觸囊泡內吞、降低囊泡內吞的活性以及突觸傳遞,位于中間區域的基因變異會破壞 DNM1 蛋白形成更大的寡聚體,而位于 PH 結構域的基因變異會影響磷酸肌醇的結合和突觸囊泡再攝取[14-16]。
DNM1 基因變異致早發性嬰兒癲癇性腦病 31 型,臨床以早發型難治性癲癇、嚴重智力和語言發育障礙、運動障礙和肌張力低下為特征,綜合分析文獻報道的 39 例 DNM1 病例,肌張力低下與基因變異位點無相關性,提示肌張力低下是 DNM1 相關腦病的共有癥狀。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變異病例均有嚴重或顯著的智力、言語發育障礙和運動障礙,本組 3 例病例基因變異位點位于 GTPase 酶結構域,臨床表現均符合上述臨床特點,同時本組病例均不會咀嚼和吞咽固體食物,既往文獻均未提及,提示今后需關注 DNM1 相關腦病合并進食障礙的現象。
此外,文獻報道的基因變異位點位于 PH 結構域的 2 例單卵孿生姐妹,除無癲癇發作外,智力、言語和運動障礙的程度好于基因變異位點位于 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的病例,但病情嚴重程度不同的機制尚未明確[5],同時,也需要更多的 PH 結構域變異的病例來證實基因和表型之間的相關性。
35 例 DNM1 變異病例存在癲癇,80% 的病例具有多種癲癇發作形式,對 31 例資料完整的病例進一步統計學研究發現,男孩相對多見,80% 以上的病例在 1 歲前出現癲癇發作,最常見的癲癇發作類型是癲癇性痙攣發作,其次為強直-陣攣和失神發作,其他還包括局灶性、肌陣攣和強直發作等,90% 以上為耐藥性癲癇,本組 3 例病例,癲癇發病年齡、癲癇發作形式和 AEDs 治療反應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提示對于病因不明的早發型癲癇性腦病,尤其表現為癲癇性痙攣發作和肌張力低下,需通過基因檢測除外 DNM1 基因變異并明確病因。
有文獻報道,在起病初的癲癇發作形式,在 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變異之間無明顯差異[3],對 31 病例所有的癲癇發作形式進一步細分后發現,GTPase 酶結構域組失神發作明顯多于中間區域組,有統計學差異,但需更多的病例來證實失神發作和基因型之間的相關性,而在性別、起病年齡、其他癲癇發作形式和藥物治療反應上均無統計學差異,與文獻報道相符[3, 8],提示 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變異具有類似的臨床表現,也提示兩組變異具有相同的發病機制。
綜上,肌張力低下、嚴重智力和運動障礙以及早發型癲癇是 DNM1 相關腦病的主要表現,癲癇性痙攣發作是最常見的發作形式,除失神發作外,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變異的臨床和癲癇表型無明顯區別,本組病例尚合并進食障礙。
Dynamin 1 基因(DNM1;NM_004408)位于染色體 9q34.11,編碼位于 DNM1 蛋白,DNM1 基因變異致早發性嬰兒癲癇性腦病 31 型,主要特征性臨床表現為早發型難治性癲癇、發育落后和運動障礙,本文對在我院神經科登記的 3 例 DNM1 癲癇性腦病患兒的資料進行總結,并文獻檢索國內外報道的 DNM1 相關腦病病例,分析和探討臨床表型和基因型的相關性,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和診斷。
1 資料和方法
1.1 3 例病例資料
例 1 男,G1P1,足月,剖腹產,否認窒息搶救史。生后 8 月齡出現成串癲癇性痙攣發作,接受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鈉治療,發作頻率每周 1~3 串,7~8 余次/串。腦電圖(EEG)為高度失律,頭顱核磁正常。隨訪至 30 月齡時,不追聲不追物,不能抬頭和獨坐,無言語,肢體肌張力低下,平時能喝奶和吞咽稀飯,但不會咀嚼和吞咽固體食物。經家系全外顯子二代測序,發現在 DNM1 基因第 4 號外顯子區域一處雜合位點變異 NM_004408.4:c.415 G>A(P. Gly 139Arg),為錯義變異(新發變異,考慮為致病性變異,PVS1+PS2[1]),該錯義變異未見文獻報道。
例 2 男,G1P1,足月,剖腹產,否認窒息搶救史。17 月齡首次發作,表現為局灶性運動性發作(一側肢體陣攣)或繼發雙側驚厥發作,接受左乙拉西坦和丙戊酸鈉治療,發作頻率 2~3 次/月,EEG 為多灶性癲癇樣放電(圖 1),頭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胼胝體發育不良。隨訪至 36 月齡時能翻身,不能獨坐,無言語,平時只能喝奶和稀飯,不會咀嚼和吞咽固體食物。經癲癇基因 panel 二代測序,發現在 DNM1 基因第 4 號外顯子區域一處雜合位點變異 NM_004408.4:c.415 G>A(P. Gly 139Arg)(圖 2),為錯義變異(新發變異,PM2+PM6+PP3[1])。
 圖1
				例 2 患兒腦電圖
						
				圖1
				例 2 患兒腦電圖
			
									睡眠期多灶性癲癇樣放電
Figure1. EEG of case 2Multifoc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 during sleep
 圖2
				例 2 患兒以及父母 DNM1 基因測序
						
				圖2
				例 2 患兒以及父母 DNM1 基因測序
			
									a. 患兒 DNM1 基因雜合位點變異 NM_004408.4:c.415 G>A(箭頭);b,c. 患兒父母相同位點未見此變異(箭頭)
Figure2. DNM1 gene sequencing of case 2 and his parentsa.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DNM1 gene in children with NM_004408.4: c.415 G>A (arrow); b, c. the same site mutation is not seen in the parents (arrow)
例 3 女,G4P2,足月,剖腹產,否認窒息搶救史(第 2 胎、第 3 胎人工流產)。出生后 2 月齡出現成串癲癇性痙攣發作,3 月齡起接受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鈉、托吡酯和氯巴占治療,發作頻率每天 5~8 串,10 余次/串,EEG 為高度失律(圖 3),頭部 MRI 正常。隨訪至 24 月齡時不追聲不追物,不能抬頭和獨坐,無言語,肢體肌張力低下,平時喝奶慢,不能咀嚼和吞咽米飯等固體食物。經家系全外顯子二代測序,發現在 DNM1 基因第 4 號外顯子區域一處雜合位點變異 NM_004408.4:c.545 C>A(P. Ala 182Asp),為錯義變異(新發變異,考慮為致病性變異,PVS1+PS2[1])(圖 4),該錯義變異未見文獻報道。
 圖3
				例 3 患兒腦電圖
						
				圖3
				例 3 患兒腦電圖
			
									睡眠期高度失律
Figure3. EEG of case 3Highly irregular during sleep
 圖4
				例 3 患兒以及父母 DNM1 基因測序
						
				圖4
				例 3 患兒以及父母 DNM1 基因測序 
			
									a. 患兒 DNM1 基因雜合位點變異 NM_004408.4:c.545 C>A(箭頭);b,c. 患兒父母相同位點未見此變異(箭頭)
Figure4. DNM1 gene sequencing of case 2 and her parentsa.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DNM1 gene in children with NM_004408.4: c.545 C>A (arrow); b, c. the same site mutation is not seen in the parents (arrow)
1.2 文獻檢索
截止至 2020 年 12 月,以“Dynamin 1”“DNM1”為檢索詞查閱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數據庫(OMIM)和 PubMed 數據庫,11 篇文章報道 36 例 DNM1 相關腦病[2-13],包括本組病例共計 39 例。我們總結并分析了 39 例 DNM1 相關腦病的基因變異位點和臨床表現,藥物治療反應和頭部影像改變。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tata 12.0 軟件行統計分析:31 例臨床資料完整的病例(包括起病年齡、癲癇發作形式和藥物治療反應)依據不同基因位點區分成 GTPase 酶結構域組和中間區域 2 組,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 Fisher 確切概率法。
2 結果
39 例 DNM1 相關腦病中,37 例(94.9%)為錯義變異,1 例為框內插入變異,1 例為剪接變異,9 例(23.1%)基因變異為 c.709C>T(p.Arg237Trp);基因變異位于 GTPase 酶結構域 28 例(71.8%),中間區域 9 例(23.1%),PH 結構域 2 例(5.1%);37 例 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變異中,嚴重或顯著智力發育障礙 36 例(92.3%),1 例不詳;輕-中度智力發育障礙 2 例,基因變異位于 PH 結構域。肌張力低下 36 例(92.3%),基因變異分別位于 GTPase 酶結構域、中間區域和 PH 結構域,3 例不詳;35 例(89.7%)診斷癲癇并接受抗癲癇藥物(AEDs)治療,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無癲癇發作各 1 例,PH 結構域 2 例均無癲癇發作,35 例中 28 例(80 %)多種癲癇發作形式,6 例單一癲癇發作形式,1 例不詳;頭部 MRI 異常 17 例,正常 15 例,7 例不詳(表 1)。
 表1
                DMN1 腦病的臨床特征
		 	
		 			 				Table1.
    			Clinical features of DMN1 encephalopathy
			
						表1
                DMN1 腦病的臨床特征
		 	
		 			 				Table1.
    			Clinical features of DMN1 encephalopathy
       		
       				31 例診斷癲癇并接受 AEDs 且資料完整(包括起病年齡、癲癇發作形式和藥物治療反應),GTPase 酶結構域 25 例,中間區域 6 例,20 例男孩(64.5%),26 例(83.9%)1 歲前出現癲癇發作,癲癇性痙攣發作(74.2%),強直-陣攣發作(48.4%),失神發作(41.9%),局灶性發作(38.7%),強直發作(35.5%),肌陣攣發作(32.3%),失張力發作(22.6%)和癲癇持續狀態(19.4%),28 例(90.3%)為耐藥性癲癇,不同基因變異位點區域的兩組病例,失神發作具有統計學差異(P=0.02),在性別、起病年齡、其他癲癇發作形式和藥物治療反應上無統計學差異(表 2)。
 表2
                不同基因位點區域 DMN1 腦病的癲癇特征比較
		 	
		 			 				Table2.
    			Comparison of epilepsy characteristics of DMN1 encephalopathy in different gene locus regions
			
						表2
                不同基因位點區域 DMN1 腦病的癲癇特征比較
		 	
		 			 				Table2.
    			Comparison of epilepsy characteristics of DMN1 encephalopathy in different gene locus regions
       		
       				3 討論
Dynamin 1 基因編碼 DNM1 蛋白,是一種鳥苷酸三磷酸酶(GTPase),主要在神經元表達,在突觸前受體介導的突觸囊泡內吞和循環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在生后神經發育期間表達上調并參與突觸的發生發展。DNM1 蛋白有 5 個結構域,其中 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是主要的功能域,體外研究表明,位于 GTPase 酶結構域的基因變異會干擾突觸囊泡內吞、降低囊泡內吞的活性以及突觸傳遞,位于中間區域的基因變異會破壞 DNM1 蛋白形成更大的寡聚體,而位于 PH 結構域的基因變異會影響磷酸肌醇的結合和突觸囊泡再攝取[14-16]。
DNM1 基因變異致早發性嬰兒癲癇性腦病 31 型,臨床以早發型難治性癲癇、嚴重智力和語言發育障礙、運動障礙和肌張力低下為特征,綜合分析文獻報道的 39 例 DNM1 病例,肌張力低下與基因變異位點無相關性,提示肌張力低下是 DNM1 相關腦病的共有癥狀。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變異病例均有嚴重或顯著的智力、言語發育障礙和運動障礙,本組 3 例病例基因變異位點位于 GTPase 酶結構域,臨床表現均符合上述臨床特點,同時本組病例均不會咀嚼和吞咽固體食物,既往文獻均未提及,提示今后需關注 DNM1 相關腦病合并進食障礙的現象。
此外,文獻報道的基因變異位點位于 PH 結構域的 2 例單卵孿生姐妹,除無癲癇發作外,智力、言語和運動障礙的程度好于基因變異位點位于 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的病例,但病情嚴重程度不同的機制尚未明確[5],同時,也需要更多的 PH 結構域變異的病例來證實基因和表型之間的相關性。
35 例 DNM1 變異病例存在癲癇,80% 的病例具有多種癲癇發作形式,對 31 例資料完整的病例進一步統計學研究發現,男孩相對多見,80% 以上的病例在 1 歲前出現癲癇發作,最常見的癲癇發作類型是癲癇性痙攣發作,其次為強直-陣攣和失神發作,其他還包括局灶性、肌陣攣和強直發作等,90% 以上為耐藥性癲癇,本組 3 例病例,癲癇發病年齡、癲癇發作形式和 AEDs 治療反應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提示對于病因不明的早發型癲癇性腦病,尤其表現為癲癇性痙攣發作和肌張力低下,需通過基因檢測除外 DNM1 基因變異并明確病因。
有文獻報道,在起病初的癲癇發作形式,在 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變異之間無明顯差異[3],對 31 病例所有的癲癇發作形式進一步細分后發現,GTPase 酶結構域組失神發作明顯多于中間區域組,有統計學差異,但需更多的病例來證實失神發作和基因型之間的相關性,而在性別、起病年齡、其他癲癇發作形式和藥物治療反應上均無統計學差異,與文獻報道相符[3, 8],提示 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變異具有類似的臨床表現,也提示兩組變異具有相同的發病機制。
綜上,肌張力低下、嚴重智力和運動障礙以及早發型癲癇是 DNM1 相關腦病的主要表現,癲癇性痙攣發作是最常見的發作形式,除失神發作外,GTPase 酶結構域和中間區域變異的臨床和癲癇表型無明顯區別,本組病例尚合并進食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