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銀萍, 文楠, 陳靜, 陳佳妮. 護理可穿戴設備在長程視頻腦電監測中的實踐研究. 癲癇雜志, 2023, 9(6): 472-474. doi: 10.7507/2096-0247.20230901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癲癇(epilepsy)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大腦活動異常,導致癇性發作或異常的行為、感覺,有時還會喪失意識[1]。長程視頻腦電圖監測(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因有行為學方面的視頻監測,為識別和判斷各種偽差及其來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癲癇診斷與治療方面的重要性日益被人們所認識[2]。現如今,臨床上多使用長程VEEG來監測癲癇患者發作時的腦電圖表現以及臨床癥狀和體征,之后可通過視頻錄像反復回顧患者當時的發作情況,完善發作癥狀及同步腦電。VEEG在癲癇定性,定位,定型,定因四個方面診斷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3]。因此,確保 VEEG監測質量對癲癇的診斷、分類及手術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可穿戴技術被廣泛地定義為佩戴或附著的任何身體上的設備,并能夠為用戶提供可用的數據,為佩戴在身體上的信息交互設備,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醫療領域[4]。目前國內對可穿戴設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患者可穿戴設備的使用[5],而針對護理人員的可穿戴設備研究較少,用于護理可穿戴設備在癲癇長程VEEG監測中國內外尚無研究。故本研究主要針對護理人員可穿戴設備在長程VEEG監測的應用情況進行調查,通過調查數據分析護士在患者癲癇發作時到達床旁的時間、護士到達床旁時患者仍在發作的時間、不良事件發生率,了解護理可穿戴設備的使用情況,為今后改進及提高VEEG監測有效性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納入2021年11月—2022年3月期間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癲癇中心進行長程VEEG監測的100例癲癇患者。所有研究人員(包括醫生、護士)在進入癲癇中心輪轉之前都接受過培訓。
1.2 護理可穿戴設備的使用與管理
1.2.1 護理可穿戴設備的使用方法
本病區在每張行長程VEEG監測病床床頭均安裝患者呼叫終端,并配置3只腕表作為接收終端,由責任護士上班時佩戴。當患者有癲癇發作的先兆或已發作時,患者或家屬按下床頭的“呼叫”按鈕,腕表第一時間通過振動向責任護士傳遞呼叫信號并顯示呼叫床位,責任護士能夠立即確定床位并迅速到達病床前按下“取消”按鈕為完成應答,同時通知醫生并進行發作期查體,以便對癲癇患者的發作癥狀進行補充,有利于后期的診斷與治療。同時,醫護人員能夠及時處理患者的發作性事件,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1.2.2 護理可穿戴設備的管理流程
① 癲癇患者入院行長程VEEG監測史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床頭呼叫設備的設置及用法,如在什么情況下需要按鈴,以提高護士的呼叫接受率;② 將各個腕表與白班責任護士分管的VEEG檢測床位設置綁定,使行VEEG監測的癲癇患者或家屬直接呼叫到佩戴腕表的責任護士,提示醫護人員“我要發作了”或是“我在發作了”,其他普通床位的呼叫不會引起腕表振動,避免了對非分管VEEG監測床位護士的干擾;③ 責任護士每周一核對腕表信息設置情況,分管行VEEG監測床位的白班護士(工作時間8:00~17:30)佩戴責任腕表并完成呼叫應答,中午交接班時由中班護士(工作時間11:30~14:00)護士佩戴,由中班護士交予夜班護士(工作時間18:00~02:00,02:00~08:00)。夜班結束進行晨間交接班時,夜班護士再將腕表交給2名早晚班護士,完成班班交接并保持腕表在有電工作狀態。
1.3 觀察指標
通過反復觀看腦電圖視頻錄像,統計和記錄患者發作時長、發作時是否按下打標器、發作起始到醫護人員到達床旁時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頻率和百分比描述癲癇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癲癇發作類型、是否有醫務人員到達床邊、是否按下打標器、癲癇發作時間。此外,還分析了醫務人員到達床邊的時間以及不良事件發生率。
3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No. 2020-988)。研究者告知了所有參與者研究的目的,并取得了其書面知情同意。同時確保了參與者的匿名性。
4 研究結果
4.1 患者癲癇發作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了2021年11月-2022年3月期間100例癲癇患者的發作情況共計589次發作。納入的癲癇患者年齡3~77歲,平均年齡(25.8±12.8)歲,共有55例男性、45例女性參與者。589例癲癇發作中,局灶性癲癇發作占93.7%,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占6.3%。患者使用打標器(有幫助在腦電圖上做標記和呼叫的功能)的有312次(53%)發作。醫務人員到達床旁的有226次(38.4%)。在發作的時間分布中,白班在08:00~20:00期間發作220例(37.3%),夜班在20:00~08:00期間發作369例(62.7%)(表1)。

4.2 醫護人員到床旁情況
100例患者589次癲癇發作中,總計有226次(38.4%)發作醫護人員到達了床旁。到達床旁具體時間見表2。

4.3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本次不良事件發生率為0 。
5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589次癲癇發作中,癲癇患者夜間癲癇發作率為62.7%,與 Hoppe等[6]研究結果一致,癲癇患者夜間發作頻率更高。患者在發作時按下打標器的情況不容樂觀,僅有53%,從而提示醫護人員“我要發作了”或是“我在發作了”,由患者自己或家屬來操作。究其原因可能是癲癇發作時患者或家屬過于緊張忘記按下打標器,或者夜間家屬入睡,難以觀察到患者癲癇發作情況,以至于遺漏打標。醫護人員需要對行VEEG監測的患者及家屬加強培訓及管理,使其認識到打標重要性,提高打標率。
然而,即使有超過一半(53%)的患者按下打標器,僅226例(38.4%)有醫護人員到達床旁,在到達床旁的醫護人員中,僅有53.1%的醫護人員進行了發作期查體,遠低于Rosalind Kandler的研究,其由工作人員參與的比例達56%[7]。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的癲癇中心人力資源配備不足,白班一名護士負責8~10例患者,夜間一名護士負責將近30例患者,而國外一名護士負責1~4例患者[8,9],因此即使患者或家屬打標后,醫護人員也未能及時趕到床旁;在夜間腦電圖監測中,在神經科醫生和技術人員完成輪班后,監測和檢查的責任轉移給夜班護士。同時,護士參與了病房內的多項任務,其注意力變得分散,這可能導致對來自護理站的呼叫的延遲識別。此外,另一個因素可能是一半以上的癲癇發作發生在夜間,但護士在癲癇發作期間進行檢查的培訓可能不足,導致發作期查體完成率較低。因此,基于國內癲癇中心人力匱乏的實際情況,建議護士配備便攜式呼叫裝置,并加強護理人員的癲癇專科查體培訓,將提高他們管理癲癇發作的知識和技能。
本研究中,超過一半(52.7%)的醫護人員在30 s內到達患者床邊,這與Malloy 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0]。國外研究表明,癲癇發作后 30 s內就診被認為對患者而言是安全的[7],除快速評估發作期患者以更好地為手術和治療決策提供信息外,醫務人員對患者癲癇發作的快速響應還可降低癲癇發作或發作后患者跌倒或受傷的風險[11]、降低其不明原因猝死的風險[12]。本研究中不良事件發生率為0,可能與醫護人員及時應答處理有關。因此,醫護人員及時到達床旁并進行專業的發作期查體、應急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6 小結與展望
本調查擴充了中國西部長程VEEG監測的臨床實踐數據,首次報道了中國西部高級綜合癲癇中心病房醫護人員使用可穿戴設備的現狀。調查發現,醫護人員到達床旁情況需要進一步提高,建議推廣使用護理可穿戴設備;同時醫護人員查體技能及發作期查體的執行率也需要提高,這有助于提高高級綜合癲癇中心的整體診療水平。下一步可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調查應用護理可穿戴設備與發作期查體執行情況相關性。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癲癇(epilepsy)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大腦活動異常,導致癇性發作或異常的行為、感覺,有時還會喪失意識[1]。長程視頻腦電圖監測(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因有行為學方面的視頻監測,為識別和判斷各種偽差及其來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癲癇診斷與治療方面的重要性日益被人們所認識[2]。現如今,臨床上多使用長程VEEG來監測癲癇患者發作時的腦電圖表現以及臨床癥狀和體征,之后可通過視頻錄像反復回顧患者當時的發作情況,完善發作癥狀及同步腦電。VEEG在癲癇定性,定位,定型,定因四個方面診斷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3]。因此,確保 VEEG監測質量對癲癇的診斷、分類及手術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可穿戴技術被廣泛地定義為佩戴或附著的任何身體上的設備,并能夠為用戶提供可用的數據,為佩戴在身體上的信息交互設備,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醫療領域[4]。目前國內對可穿戴設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患者可穿戴設備的使用[5],而針對護理人員的可穿戴設備研究較少,用于護理可穿戴設備在癲癇長程VEEG監測中國內外尚無研究。故本研究主要針對護理人員可穿戴設備在長程VEEG監測的應用情況進行調查,通過調查數據分析護士在患者癲癇發作時到達床旁的時間、護士到達床旁時患者仍在發作的時間、不良事件發生率,了解護理可穿戴設備的使用情況,為今后改進及提高VEEG監測有效性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納入2021年11月—2022年3月期間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癲癇中心進行長程VEEG監測的100例癲癇患者。所有研究人員(包括醫生、護士)在進入癲癇中心輪轉之前都接受過培訓。
1.2 護理可穿戴設備的使用與管理
1.2.1 護理可穿戴設備的使用方法
本病區在每張行長程VEEG監測病床床頭均安裝患者呼叫終端,并配置3只腕表作為接收終端,由責任護士上班時佩戴。當患者有癲癇發作的先兆或已發作時,患者或家屬按下床頭的“呼叫”按鈕,腕表第一時間通過振動向責任護士傳遞呼叫信號并顯示呼叫床位,責任護士能夠立即確定床位并迅速到達病床前按下“取消”按鈕為完成應答,同時通知醫生并進行發作期查體,以便對癲癇患者的發作癥狀進行補充,有利于后期的診斷與治療。同時,醫護人員能夠及時處理患者的發作性事件,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1.2.2 護理可穿戴設備的管理流程
① 癲癇患者入院行長程VEEG監測史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床頭呼叫設備的設置及用法,如在什么情況下需要按鈴,以提高護士的呼叫接受率;② 將各個腕表與白班責任護士分管的VEEG檢測床位設置綁定,使行VEEG監測的癲癇患者或家屬直接呼叫到佩戴腕表的責任護士,提示醫護人員“我要發作了”或是“我在發作了”,其他普通床位的呼叫不會引起腕表振動,避免了對非分管VEEG監測床位護士的干擾;③ 責任護士每周一核對腕表信息設置情況,分管行VEEG監測床位的白班護士(工作時間8:00~17:30)佩戴責任腕表并完成呼叫應答,中午交接班時由中班護士(工作時間11:30~14:00)護士佩戴,由中班護士交予夜班護士(工作時間18:00~02:00,02:00~08:00)。夜班結束進行晨間交接班時,夜班護士再將腕表交給2名早晚班護士,完成班班交接并保持腕表在有電工作狀態。
1.3 觀察指標
通過反復觀看腦電圖視頻錄像,統計和記錄患者發作時長、發作時是否按下打標器、發作起始到醫護人員到達床旁時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頻率和百分比描述癲癇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癲癇發作類型、是否有醫務人員到達床邊、是否按下打標器、癲癇發作時間。此外,還分析了醫務人員到達床邊的時間以及不良事件發生率。
3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No. 2020-988)。研究者告知了所有參與者研究的目的,并取得了其書面知情同意。同時確保了參與者的匿名性。
4 研究結果
4.1 患者癲癇發作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了2021年11月-2022年3月期間100例癲癇患者的發作情況共計589次發作。納入的癲癇患者年齡3~77歲,平均年齡(25.8±12.8)歲,共有55例男性、45例女性參與者。589例癲癇發作中,局灶性癲癇發作占93.7%,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占6.3%。患者使用打標器(有幫助在腦電圖上做標記和呼叫的功能)的有312次(53%)發作。醫務人員到達床旁的有226次(38.4%)。在發作的時間分布中,白班在08:00~20:00期間發作220例(37.3%),夜班在20:00~08:00期間發作369例(62.7%)(表1)。

4.2 醫護人員到床旁情況
100例患者589次癲癇發作中,總計有226次(38.4%)發作醫護人員到達了床旁。到達床旁具體時間見表2。

4.3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本次不良事件發生率為0 。
5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589次癲癇發作中,癲癇患者夜間癲癇發作率為62.7%,與 Hoppe等[6]研究結果一致,癲癇患者夜間發作頻率更高。患者在發作時按下打標器的情況不容樂觀,僅有53%,從而提示醫護人員“我要發作了”或是“我在發作了”,由患者自己或家屬來操作。究其原因可能是癲癇發作時患者或家屬過于緊張忘記按下打標器,或者夜間家屬入睡,難以觀察到患者癲癇發作情況,以至于遺漏打標。醫護人員需要對行VEEG監測的患者及家屬加強培訓及管理,使其認識到打標重要性,提高打標率。
然而,即使有超過一半(53%)的患者按下打標器,僅226例(38.4%)有醫護人員到達床旁,在到達床旁的醫護人員中,僅有53.1%的醫護人員進行了發作期查體,遠低于Rosalind Kandler的研究,其由工作人員參與的比例達56%[7]。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的癲癇中心人力資源配備不足,白班一名護士負責8~10例患者,夜間一名護士負責將近30例患者,而國外一名護士負責1~4例患者[8,9],因此即使患者或家屬打標后,醫護人員也未能及時趕到床旁;在夜間腦電圖監測中,在神經科醫生和技術人員完成輪班后,監測和檢查的責任轉移給夜班護士。同時,護士參與了病房內的多項任務,其注意力變得分散,這可能導致對來自護理站的呼叫的延遲識別。此外,另一個因素可能是一半以上的癲癇發作發生在夜間,但護士在癲癇發作期間進行檢查的培訓可能不足,導致發作期查體完成率較低。因此,基于國內癲癇中心人力匱乏的實際情況,建議護士配備便攜式呼叫裝置,并加強護理人員的癲癇專科查體培訓,將提高他們管理癲癇發作的知識和技能。
本研究中,超過一半(52.7%)的醫護人員在30 s內到達患者床邊,這與Malloy 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0]。國外研究表明,癲癇發作后 30 s內就診被認為對患者而言是安全的[7],除快速評估發作期患者以更好地為手術和治療決策提供信息外,醫務人員對患者癲癇發作的快速響應還可降低癲癇發作或發作后患者跌倒或受傷的風險[11]、降低其不明原因猝死的風險[12]。本研究中不良事件發生率為0,可能與醫護人員及時應答處理有關。因此,醫護人員及時到達床旁并進行專業的發作期查體、應急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6 小結與展望
本調查擴充了中國西部長程VEEG監測的臨床實踐數據,首次報道了中國西部高級綜合癲癇中心病房醫護人員使用可穿戴設備的現狀。調查發現,醫護人員到達床旁情況需要進一步提高,建議推廣使用護理可穿戴設備;同時醫護人員查體技能及發作期查體的執行率也需要提高,這有助于提高高級綜合癲癇中心的整體診療水平。下一步可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調查應用護理可穿戴設備與發作期查體執行情況相關性。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