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2型糖尿病(T2DM)不同血糖控制水平患者脂代謝特征,初步分析其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的關系。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眼科行眼底檢查的T2DM患者232例納入研究。根據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結果,將患者分為血糖達標組、血糖未達標組,分別為100、132例;根據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無DR(NDR)組、DR組,分別為89、143例。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100名作為對照組。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儀測量視盤周圍視網膜神經纖維層(pRNFL)厚度、視盤周圍放射狀毛細血管網(RPC)血流密度和視盤上半部、下半部以及黃斑區神經節細胞復合體(GCC)厚度。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bA1c水平。調整混雜因素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HbA1c與血脂的相關性;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G、HDL-C與DR發生的相關性。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血糖達標組、血糖未達標組患者HbA1c(F=8.115)、TC(F=4.373)、TG(F=20.220)、LDL-C(F=12.271)水平更高,HDL-C(F=6.349)水平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血糖達標組比較,血糖未達標組患者血清HbA1c(t=3.531)、TC(t=2.561)、TG(t=6.418)、LDL-C(t=7.880)水平更高,HDL-C(t=5.152)水平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bA1c與TC、TG、LDL-C均呈正相關(P<0.05),與HDL-C呈負相關(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G、LDL-C、HDL-C是DR發生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P趨勢<0.05)。與NDR組比較,DR組患者視盤上半部GCC、pRNFL厚度更薄,整體和視盤上半部RPC血流密度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964、2.406、2.685、2.404,P<0.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TG、LDL-C、HDL-C、HbA1c與GCC厚度、pRNFL厚度、RPC血流密度均有相關性(P<0.05)。結論T2DM患者血糖水平越高越易發生血脂異常;TG、LDL-C、HDL-C是DR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T2DM患者血脂、血糖異常可影響視網膜神經、血管及功能。
目的探討BMSCs來源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支架結合微骨折骨髓刺激術后血凝塊在體外軟骨化分化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選用5~6月齡新西蘭大白兔40只,隨機取20只兔骨髓分離、培養BMSCs并行多向分化鑒定;利用凍干技術制備BMSCs來源的ECM支架,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其微結構。于兔股骨滑車處作直徑6 mm軟骨缺損,垂直缺損面作5個直徑1 mm、深3 mm的微骨折孔洞。將未穿刺的20只動物隨機分為2組(n=10):A組取微骨折術后滲出的血凝塊直接體外培養;B組在A組基礎上用TGF-β3誘導其成軟骨分化。將抽取骨髓的20只動物隨機分為2組(n=10):C組用制備的ECM支架植入軟骨缺損處,待ECM支架與滲出的骨髓血充分融合后取出體外直接培養;D組在C組基礎上給于TGF-β3誘導其成軟骨分化。體外培養1、2、4、8周時分別行大體、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及生化成分分析觀察,檢測其分化效果。 結果分離、培養的細胞經多向分化鑒定,呈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的表型特征。掃描電鏡觀察示ECM支架呈三維多孔狀結構。在培養過程中,A組組織塊逐漸降解消失;C組組織塊逐漸形成質地柔軟的疏松樣結構;B、D組組織塊逐漸形成表面平滑的新生軟骨樣組織。體外培養4、8周,C、D組組織塊面積均大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D組大于C組,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A、C組HE、番紅O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組織內僅有少量細胞分布,未見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及Ⅱ型膠原的積累;B、D組可見組織內出現許多軟骨陷窩樣結構,且GAG及Ⅱ型膠原分布逐漸增多。生化成分分析示,培養過程中,B、D組GAG及總膠原含量逐漸增加,其中D組增加更明顯,培養至4、8周,D組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BMSCs來源的ECM支架結合微骨折骨髓刺激術后血凝塊在體外給予TGF-β3誘導培養時具有良好的軟骨化分化潛能。
目的 探討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 3D 打印技術制備的個體化經髂嵴植釘導板在骨盆外固定架深部植釘中的應用。方法 2017 年 5 月—2018 年 2 月,收治 5 例骨盆骨折患者。男 1 例,女 4 例;年齡 29~68 歲,平均 52 歲。骨盆骨折 Tile 分型 B 型 3 例,C 型 2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 6~14 d,平均 9 d。依據術前 CT 掃描數據三維重建骨盆,并設計個體化經髂嵴植釘導板,利用 3D 打印技術制備骨盆模型及導板;術前模擬植釘過程后,術中在個體化經髂嵴植釘導板輔助下植入外固定釘。術后復查 CT,依據手術前后三維圖像,測量實際釘道和規劃釘道起始端與髂前上棘骨性凸起頂部的距離,分別在橫斷面和冠狀面上測量規劃釘道和實際釘道的內傾角及尾傾角。結果 所有患者術中均應用個體化經髂嵴植釘導板輔助成功植釘,共植入 20 枚外固定釘,均為單次植入。X 線片和 CT 檢查顯示所有外固定釘位置良好,植入長度 70.13~100.53 mm,平均 83.16 mm。擬合后的三維重建圖像顯示所有外固定釘的進釘點、釘道方向均與術前規劃一致。和規劃釘道比較,實際釘道與髂前上棘的距離、內傾角、尾傾角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 3 個月,所有外固定釘均未發生松動、斷裂;均未發生血管、神經損傷,淺表和深部組織感染,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對治療過程滿意,髖、膝關節活動度正常,末次隨訪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 0~3 分,平均 0.5 分。結論 個體化經髂嵴植釘導板輔助植釘技術是對傳統經髂嵴植釘技術的改良,可提高外固定釘植入精確度和有效延長釘道長度,使患者術后迅速獲得骨盆力學穩定性、降低釘道相關并發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