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外翻嵌插型骨折" 2條結果
      • 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型骨折的療效觀察

        目的探討切開復位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型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并符合選擇標準的38例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型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均行切開復位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男25例,女13例;年齡47~63歲,平均52.3歲。左側18例,右側20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10例,交通事故傷15例,跌傷13例。受傷至手術時間5~10 d,平均7.5 d。X線片檢查示頸干角為160~200°,平均176°。 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手術相關早期并發癥發生。患者術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30個月,平均18個月。X線片復查示骨折均于術后10~16周(平均12周)達臨床愈合;術后12個月時頸干角恢復至120~145°,平均135°;隨訪期間骨折復位無丟失,內固定物無松動。術后10~12個月3例(7.9%)發生肱骨頭缺血性壞死,按照Cruess標準2例Ⅲ期、1例Ⅳ期。末次隨訪時,Constant肩關節評分為56~95分,平均82.6分;其中優10例,良15例,可9例,差4例,優良率達66%。肩關節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0~6分,平均0.9分。 結論切開復位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型骨折,可取得較滿意的臨床效果。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進展

        目的對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方法廣泛查閱國內外有關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文獻,從定義、分類、病理解剖和治療等方面進行總結。結果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頸干角≥160°,重要特征是肱骨頭干骺端內側區域無移位或輕度移位,有助于維持骨折后內側骨膜完整性,降低肱骨頭壞死發生率。因此,與肱骨近端其他復雜骨折相比,該類型骨折預后較好。Neer分型將其歸為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國際內固定研究協會(AO/ASIF)分型將其歸為C型(C1.1)。該類型骨折的治療,可以根據患者年齡和骨折移位程度選擇保守或外科治療。保守治療優點為無創,但存在無法獲得解剖復位和并發癥多等不足。外科治療包括切開復位結合鋼絲或鎖定鋼板和/或不可吸收縫線內固定、骨間縫合技術以及肩關節置換術等。微創手術有助于保存肱骨頭血供,降低肱骨頭壞死發生風險,減少骨和軟組織術后并發癥。對于骨折粉碎、移位嚴重,骨質疏松且不適合內固定的老年患者,肩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最佳治療方式。結論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在骨折分類、肱骨頭血運以及治療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但微創技術的臨床安全性、生物力學穩定性以及適應證等方面尚需進一步研究。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