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測量健康人椎旁肌影像學參數,闡明椎旁肌特點及變化規律,探究椎旁肌退變的影響因素。方法2020年2月—11月前瞻性招募82名健康志愿者,男36名,女46名;年齡21~75歲,平均48.0歲。身高150~183 cm,平均165.6 cm;體質量43~100 kg,平均65.4 kg;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16.7~32.4 kg/m2,平均23.7 kg/m2。采用MRI測量L3、L4、L5 3個層面椎旁肌(多裂肌、豎脊肌和腰大肌)影像學參數,包括相對總橫截面積(relative total cross-sectional area,rtCSA)、相對脂肪橫截面積(relative fatty cross-sectional area,rfCSA)、相對信號強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及脂肪浸潤比(fatty infiltration,FI)。比較不同性別以及不同測量層面椎旁肌參數差異;通過Pearson或Spearman相關分析探究椎旁肌參數與年齡、身高、體質量、BMI之間的關系。 結果從L3至L5層面,多裂肌、腰大肌rtCSA、rfCSA及豎脊肌rfCSA逐漸增加,豎脊肌rtCSA逐漸減小;各椎旁肌的FI、rSI均逐漸增加。L4、L5層面各椎旁肌各參數與L3層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L4層面與L5層面比較,多裂肌rtCSA、rfCSA,豎脊肌rtCSA、FI、rSI,以及腰大肌rtCSA、rfCSA、F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性各腰椎層面多裂肌rfCSA和FI、豎脊肌FI、腰大肌FI高于男性,腰大肌rtCSA低于男性(P<0.05)。年齡與各椎旁肌rtCSA成負相關(P<0.05),與各椎旁肌FI及多裂肌和豎脊肌rfCSA、rSI成正相關(P<0.05)。身高與各椎旁肌rfCSA、FI成負相關(P<0.05)。 結論沿脊柱軸線從頭端至尾端,椎旁肌退變程度逐漸增加;椎旁肌退變和年齡、身高、性別相關,體質量、BMI和椎旁肌退變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