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尹浩" 2條結果
      •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顱神經功能亢進性疾患

        目的 評價微血管減壓術(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療顱神經功能亢進性疾患的療效。 方法 2002 年10 月-2007 年1 月,采用MVD治療106 例顱神經功能亢進性疾患。男47 例,女59 例;年齡42 ~ 85 歲,平均62 歲。三叉神經痛56 例,面肌痙攣33 例,痙攣性斜頸17 例。MRI 檢查血管壓迫神經根明顯者60 例(56.6%),可疑者33 例(31.1%),無壓迫者13 例(12.3%)。病程2 ~ 300 個月,中位病程54 個月。術前典型表現為相應支配區的神經激惹癥狀。 結果 術中發現三叉神經痛患者最常見責任血管為小腦上動脈,共25 例(44.6%);面肌痙攣患者為小腦前下動脈,共11 例(33.3%);痙攣性斜頸患者為椎基底動脈共14 例(82.4%)。術后31 例發生面癱、聽力下降、面部麻木、眩暈、頸肩疼痛、轉頸無力及皮下積液(29.2%),均經對癥處理后愈合或改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 ~ 42 個月。根據Kobata 等療效評定標準,三叉神經痛者治愈47 例(83.9%),面肌痙攣治愈27 例(81.8%),痙攣性斜頸治愈7 例(41.2%),總有效率為90.6%;5 例(4.7%)無效者,2 例再次手術治愈,余放棄治療。5 例(4.7%)于術后3 ~ 8 個月復發,2 例再次手術治愈,1 例行伽瑪刀治療好轉,余放棄治療。 結論 MVD 治療因血管壓迫相關顱神經導致的疾病有較好療效。完備的術前評估、嫻熟的顯微手術技巧和術中電生理監護是提高療效和減少并發癥的關鍵。

        發表時間:2016-09-01 09:1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中樞神經系統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與治療

        目的 探討中樞神經系統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的臨床特點,提高對此病的診治水平。 方法 回顧性分析1996 年9 月- 2007 年4 月收治的中樞神經系統MM 患者7 例。男6 例,女1 例;年齡18 ~ 74 歲。5 例位于幕上,1 例位于脊髓,1 例全腦轉移。均行CT 或MRI 檢查。病灶位于右額4 例,右顳、左顳、左頂和C5 ~ 7 各1 例。6 例行病灶切除術,1 例行伽瑪刀治療。病理診斷2 例為轉移性中樞神經系統MM,5 例為原發中樞神經系統MM。 結果 術后1 例原發MM 失訪。6 例獲隨訪,隨訪時間2 周~ 24 個月,中位隨訪時間8 個月。1 例轉移MM于術后2 個月死亡,1 例轉移MM 行伽瑪刀治療后2 周死亡;1 例原發MM 術后2 年死亡。3 例原發MM 分別于術后6、10、24 個月健在,生活能自理。 結論 中樞神經系統MM 臨床癥狀和體征缺乏特異性,MRI 診斷有一定幫助,但主要依靠病理診斷。建議采用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

        發表時間:2016-09-01 09:1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