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彭盼" 1條結果
      • 成人先天性心臟病伴肺動脈高壓患者介入術后嚴重不良事件風險預測模型構建及驗證

        目的 構建成人先天性心臟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CHD)合并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心導管介入術后嚴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風險預測評分模型,并驗證其預測效果。方法 回顧性納入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武漢市亞洲心臟病醫院接受心導管介入術合并PH的ACHD患者。按照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將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隨機分為模型組和驗證組。模型組按介入術后是否發生SAE分為SAE組和非SAE組,對兩組資料進行比較,根據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建立風險預測模型。分別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面積和Hosmer-Lemeshow檢驗對模型的區分度和校準度進行評價。結果共納入758例患者,其中男240例(31.7%)、女518例(68.3%),平均年齡43.1(18.0~81.0)歲。模型組530例(SAE組47例,非SAE組483例),驗證組228例。單因素分析顯示SAE組和非SAE組年齡、吸煙史、瓣膜病史、心力衰竭病史、N末端B型利鈉肽原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50歲、心力衰竭病史、中重度先天性心臟病、中重度PH、心導管介入檢查并治療、手術全身麻醉以及N末端B型利鈉肽原≥126.65 pg/mL是ACHD-PH患者心導管介入術后SAE的危險因素(P<0.05)。風險預測評分模型總分為0~139分,分值>50分為高危人群。模型驗證結果顯示ROC曲線下面積為0.937[95%CI(0.897,0.976)]。Hosmer-Lemeshow擬合優度檢驗:χ2=3.847,P=0.797。結論 患者年齡≥50歲、心力衰竭病史、中重度先天性心臟病、中重度PH、心導管介入檢查并治療、手術全身麻醉以及N末端B型利鈉肽原≥126.65 pg/mL是ACHD-PH患者心導管介入術后發生SAE的危險因素。基于這些因素構建的風險預測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可應用于ACHD-PH患者介入術后發生SAE的風險評估,以幫助臨床醫護人員進行早期干預。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