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曹舒" 1條結果
      • 改良技術降低遠端蒂腓腸皮瓣部分壞死率的臨床研究

        目的探討針對遠端蒂腓腸皮瓣部分壞死危險因素進行的多種技術改良能否降低該皮瓣部分壞死率。方法回顧分析 2010 年 4 月—2019 年 12 月,采用改良技術設計并切取遠端蒂腓腸皮瓣進行下肢遠端皮膚軟組織缺損修復的 254 例(256 處)患者(改良組)臨床資料,并與 2001 年 4 月—2010 年 3 月采用傳統方法設計并切取該皮瓣進行下肢遠端軟組織缺損修復的 175 例(179 處)患者(對照組)進行比較。通過改良技術降低皮瓣近端位置、減小皮瓣長寬比和瓣部寬度。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受傷至手術時間、軟組織缺損部位及缺損范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測量并計算皮瓣瓣部及筋膜蒂長度、寬度,皮瓣總長及長寬比,旋轉點位置;根據小腿后方 9 分區明確皮瓣近端位置;術后觀察皮瓣部分壞死發生情況、創面成功修復率。結果兩組皮瓣瓣部長度及寬度、筋膜蒂長度、皮瓣總長及長寬比以及旋轉點位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改良組皮瓣筋膜蒂寬度明顯大于對照組(t=–2.019,P=0.044)。對照組 32 處(17.88%)、改良組 31 處(12.11%)皮瓣近端位于第 9 區;改良組 42.58%(109 處)皮瓣長寬比超過 5∶1,高于對照組42.46%(76 處);改良組 57.42%(147 處)皮瓣瓣部寬度超過 8 cm,明顯低于對照組 59.78%(107 處);但上述指標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皮瓣完全成活 155 處(86.59%)、部分壞死 24 處(13.41%),其中 21 處經對癥處理后創面愈合、3 處最終截肢;創面成功修復率為 98.32%(176/179)。改良組術后皮瓣完全成活 241 處(94.14%)、部分壞死 15 處(5.86%),其中 14 處經對癥處理后創面愈合、1 處最終截肢;創面成功修復率為 99.61%(255/256)。改良組皮瓣部分壞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354,P=0.007);兩組創面成功修復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10)。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1~131 個月,中位時間 9.5 個月。隨訪期間供受區創面均愈合良好。結論針對患者自身情況,選擇個性化改良技術可有效地降低遠端蒂腓腸皮瓣的部分壞死率。

        發表時間:2021-06-30 03:5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