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李勇奇" 1條結果
      • 內翻型踝關節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不同脛骨遠端關節面正位角矯正模型的生物力學分析

        目的 在建立內翻型踝關節炎有限元模型基礎上,對踝上截骨術中不同脛骨遠端關節面正位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TAS)矯正模型進行生物力學分析。方法 以1例左側內翻型踝關節炎女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踝關節炎Takakura分期為Ⅱ期,負重位X線片測量TAS 78°。基于踝關節CT掃描數據,采用Mimics 21.0軟件、Geomagic Wrap 2021軟件、Solidworks 2017軟件和Workbench 17.0軟件建立內翻型踝關節炎模型(內翻模型,TAS 78°),并基于該模型模擬斜形開口截骨術建立不同TAS矯正模型 [正常模型(TAS 89°)、外翻5° 模型(TAS 94°)和外翻10° 模型(TAS 99°)]。在各模型脛骨表面施加290 N垂直向下壓力,腓骨表面施加60 N垂直向下壓力,計算Von Mises應力分布及應力峰值。結果 研究建立的正常模型基本符合足部力學情況。生物力學分析示,內翻模型最大應力出現在內側脛距關節面和頂部脛距關節面偏內側處,距腓關節面及頂部脛距關節面外側應力分布均勻;正常模型距腓關節面和脛距關節面應力分布較均勻,未見明顯應力集中現象;外翻5° 模型最大應力出現在距腓關節面偏后側和頂部脛距關節面偏外側處,內側脛距關節面應力分布較均勻;外翻10° 模型最大應力出現在距腓關節面偏后側和頂部脛距關節面偏外側處,內側脛距關節面應力增加。結論 隨著外翻增加,踝關節應力分布呈現外移及逐漸集中趨勢。TAS矯正10° 以內不會出現明顯腓骨阻擋現象,但超過10° 時隨著TAS增加腓骨阻擋作用愈嚴重。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