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總結生長因子受體信號通路在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耐藥中的研究進展。 方法利用PubMed搜索相關文獻,總結生長因子受體信號通路在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耐藥中的作用機制。 結果生長因子受體信號通路與雌激素受體信號通路的串話作用參與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耐藥過程,阻斷生長因子受體信號通路有助于克服內分泌治療耐藥。許多臨床試驗結果表明靶向阻斷生長因子受體信號通路的藥物聯合內分泌治療藥物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結論靶向生長因子受體信號通路的藥物在乳腺癌治療中具有良好前景。
目的比較順序法純單孔腔鏡保乳術(sequential method pure single-port lumpectomy-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SMPSL-BCS)治療早期乳腺癌時,不同象限腫瘤患者的療效差異。方法 回顧分析2023年1月—1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200例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臨床資料。根據腫瘤所在象限,患者分為外上象限組(外上組)、外下象限組(外下組)、內上象限組(內上組)、內下象限組(內下組),每組50例。4組患者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吸煙史、婚姻狀況、合并癥、病變乳房側別、超聲檢查腫瘤最大直徑、病理檢查腫瘤最大直徑、臨床分期、分子分型及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4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拔管時間,術后早期并發癥(1~3個月,拔管后皮下積液、切口感染、淺表皮膚灼傷)、遠期并發癥(>3個月,皮瓣胸大肌粘連、乳房外觀和形狀改變、感覺不適)發生情況,術后6個月對保乳手術美容效果評級。結果 手術時間外上組最短,其次為內上組、外下組,內下組最長,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量外上組最少,其次為外下組、內上組,內下組最多;除外上組與外下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引流量外上組最少,其次為外下組、內上組,內下組最多;除外下組與內上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拔管時間內下組明顯長于其他組(P<0.05)。4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4~12個月,平均8個月;其中193例隨訪達6個月,其中外上組48例、外下組47例、內上組49例、內下組49例。術后早期,除內下組拔管后皮下積液發生率高于外上組、外下組(P<0.05)外,其余早期并發癥發生率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遠期,內下組皮瓣胸大肌粘連、乳房外觀和形狀改變發生率高于外上組、外下組,感覺不適發生率高于外上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組間術后遠期并發癥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保乳手術美容效果評價,外上組、外下組、內上組保乳手術美容效果明顯優于內下組(P<0.05),其余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SMPSL-BCS治療早期乳腺癌時,腫瘤位于外上象限患者效果最佳,外下、內上象限患者效果類似,內下象限患者效果不具備顯著優勢且建議不作為首選術式。
目的探討側方淋巴結清掃在低位直腸癌治療中的意義。方法回顧性分析782例低位直腸癌以擴大淋巴結清掃的方法清掃直腸癌上方、側方及部分下方的淋巴結。應用常規病理學的方法觀察其側方淋巴結轉移的規律,并以直接方法統計側方轉移陽性病例的生存率。結果①側方淋巴結轉移是腹膜返折以下直腸癌的轉移途徑,約占該部位直腸癌的12.5%; ②側方淋巴結轉移易發生在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肉眼見有浸潤傾向者,側方淋巴結轉移與浸潤深度有關; ③側方轉移者5年生存率為42.2%。結論腹膜返折以下的進展期直腸癌應該在上方淋巴結清掃的同時行側方淋巴結清掃,可以避免轉移淋巴結的殘留,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