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NGF 對大鼠異化神經(軀體運動神經吻合副交感神經)再生的影響。 方法 3 月齡雄性SD大鼠40 只,體重約200 g,隨機分為3 組。A組為對照組(n=10),僅顯露左側膈神經和迷走神經;B、C組為實驗組(n=15),將左側膈神經近端與迷走神經遠端進行顯微縫合。C 組術后腹腔注射NGF(20 μg/kg·d),連續3 周;A、B 組注射等量生理鹽水。術后12 周電刺激神經檢測其支配心臟功能,對再生異化神經進行組織學切片,觀察神經再生情況并測定神經軸突通過率和髓鞘厚度。 結果 電刺激后A、B、C組大鼠尾動脈血壓分別下降(20.12 ± 2.57)、(10.63 ± 2.44)、(14.18 ± 2.93) mmHg(1 mmHg= 0.133 kPa),心率分別下降(66.77 ± 9.96)、(33.44 ± 11.82)、(43.27 ± 11.02)次/min。B 組大鼠血壓、心率下降幅度分別達A 組的52.83%、50.08%,C 組分別達A 組的70.48%、64.80%,C 組血壓和心率下降幅度均大于B 組(P lt; 0.05)。B、C 組再生異化神經具有髓鞘結構,軸突均長入迷走神經;B、C 組異化神經軸突通過率分別為66.83% ± 4.46%、81.63% ± 3.56%,髓鞘厚度分別為(0.25 ± 0.10)、(0.46 ± 0.08)μm,C 組異化神經軸突通過率和髓鞘厚度均高于B 組(P lt; 0.05)。 結論 異化神經在性質上屬于軀體運動神經;NGF 可促進異化神經再生,并提高異化神經的支配效能。
目的總結過伸型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研究進展。方法查閱近年國內外相關文獻,從過伸型脛骨平臺骨折的損傷機制、臨床類型、治療特點等方面進行總結分析。結果過伸型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過伸型膝關節損傷的一種,是膝關節在過伸位(<0°)遭受暴力導致的特殊骨折類型。過伸型脛骨平臺骨折可分為 4 種類型,即脛骨平臺邊緣撕脫骨折、前內側平臺壓縮骨折、前外側平臺壓縮骨折和雙髁骨折。損傷結構遵從對角線機制,即前側壓縮、后側牽張。脛骨平臺前側的骨折范圍越小,則伴發后側韌帶損傷的可能性就越大。過伸型脛骨平臺單髁骨折以前內側面壓縮(邊緣小片骨折或大塊骨折)和后外側角牽張破裂為特征,治療上需同時兼顧骨折和韌帶損傷。過伸型脛骨平臺雙髁骨折以后側干骺端皮質的張力性破裂及脛骨平臺關節面的反屈和壓縮為特征,恢復正常的后傾角是手術治療關鍵。結論過伸型脛骨平臺骨折尚無統一公認的治療模式,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和臨床研究。
目的總結近年來股骨轉子間骨折在穩定性重建方面的概念演化與研究進展。方法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并結合自身經驗,從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解剖特點、穩定型骨折與不穩定型骨折分類、穩定性復位與不穩定性復位、術中加壓初始穩定與術后滑動二次穩定、內固定術后穩定性評估、早期下地站立負重等方面進行總結分析。結果股骨轉子間骨折發生于股骨頸干骺端轉換區,具有天然的內翻不穩定傾向。骨折復位質量是影響后續內固定物安放的最重要前提因素。判斷骨折復位質量有對線和對位兩方面,對線采用 Garden 指數;在對位方面,隨著皮質對位理念(正性、中性、負性)的提出,特別強調前內側皮質的相互砥住支撐(解剖、正性),是獲得骨折穩定性復位的關鍵,而不再強調后內側小轉子骨塊的作用。術后影像學的穩定性評分為早期下地站立負重提供了量化指標。但術中的前內側皮質支撐復位,在術后頭頸骨塊滑動獲得二次穩定的過程中,仍有皮質對位丟失現象,需研究其危險因素和防范措施。結論股骨轉子間骨折在取得良好對線的基礎上,只要獲得了前內側皮質的相互砥住和支撐,并用內固定器械維持住,就獲得了術后穩定性。術后穩定性評分優良者,可以安全地早期下地負重、站立行走活動。
目的分析短型頭髓釘經體外框架導向器安裝遠側交鎖螺釘失準的原因、處理方法,并提出預防失準的技術要點。 方法2014年7月—2023年6月,9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術中采用短型頭髓釘(<24 cm)經體外框架導向器安裝遠側交鎖螺釘時發生螺釘失準。其中男1例,女8例;年齡73~94歲,平均82.7歲。2018-國際內固定研究協會/美國骨創傷協會(AO/OTA)骨折分型:A1型3例,A2型5例,A3型1例。分析失準發現時間、失準方位、失準螺釘穿過皮質骨的類型、術中特別情況(如需拔除髓內釘重新進行骨干擴髓、榔頭敲擊等)以及對失準情況的處理及隨訪結果。 結果 9例患者中,遠側交鎖螺釘失準為術中發現7例,術后發現2例;失準的遠側交鎖螺釘位于髓內釘后方7例,前方2例;6例為不經過髓腔的皮質切線位貫穿,3例為經過髓腔的雙皮質穿透。失準原因:3例歸因于髓內釘與股骨不匹配,其中2例屬于股骨髓腔過于狹小,1例股骨前外側弓太大;另6例歸因于操作失誤,如導向架松動、闊筋膜張力、鉆頭遲鈍等。術中發現的7例均先取出失準的交鎖螺釘并空置該螺釘孔,其中2例不再打入交鎖螺釘;1例換用動態導向架成功打入遠側的動態孔,4例在嘗試2~3次后交鎖成功,在外側皮質遺留較大孔洞。術后發現的2例未做特殊處理。術后1例患者早期下床活動,7例臥床1個月,1例術后惡化為A3型,臥床3個月。9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平均8個月。8例患者骨折愈合;1例交鎖螺釘空置者術后3個月站立時發生經皮質孔洞的股骨干螺旋形骨折,再次手術換用長型頭髓釘并捆扎固定。 結論遠側交鎖螺釘失準情況比較少見,一旦發生將在骨質疏松的股骨干上遺留一較大皮質孔洞,降低骨強度;使用精密器械并注意操作細節可以減少此現象的發生。
目的通過三維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討距螺釘安放在肱骨頭下皮質外重建內側柱的生物力學穩定性。方法選取1名70歲老年女性志愿者進行肱骨近端CT掃描,在肱骨頭內下方5 mm處進行楔形截骨,形成內側皮質5 mm缺損的三維有限元模型。然后模擬放置肱骨近端鎖定鋼板(PHILOS),根據距螺釘分布分為3組:A組為距螺釘肱骨頭內支撐組,將2枚距螺釘按正常方向打入肱骨頭內下象限,從肱骨頭內支撐;B組為單螺釘皮質外支撐組,1枚距螺釘打入肱骨頭下皮質外,另1枚按正常方向打入肱骨頭內;C組為雙螺釘皮質外支撐組,2枚距螺釘均打入肱骨頭下方皮質外,砥住皮質,從下方托舉股骨頭。對模型進行軸向力、剪切力和扭轉力負荷加載,通過評估肱骨近端和內固定器械的最大等效云應力、肱骨近端位移、頸干角變化和肱骨近端旋轉穩定性來比較3組的生物力學穩定性。回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例內側皮質粉碎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肱骨近端鎖定鋼板手術,術中將1枚(5例)或2枚(2例)距螺釘打入肱骨頭下皮質外,觀察其臨床療效。 結果在軸向力和剪切力作用下,B、C組肱骨近端最大等效云應力大于A組,內固定器械最大等效云應力小于A組,而B、C組應力均相近;3組肱骨近端位移和頸干角變化程度相近,均很小。在扭轉力作用下,與A組相比,B、C組肱骨旋轉角度略增加,旋轉穩定性略下降。7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8~14周,平均10.9周;頸干角變化(末次隨訪與術后即刻頸干角的差值)為(1.30±0.42)°,肩關節功能Constant評分為(87.4±4.2)分;無肱骨頭內翻塌陷、螺釘穿透關節面等并發癥發生。 結論對于內側皮質粉碎的肱骨近端骨折,將鎖定鋼板的1枚或2枚距螺釘安放在肱骨頭下皮質外,同樣能有效重建內側柱穩定性,為臨床提供了一種方法。
目的對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方法廣泛查閱國內外有關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文獻,從定義、分類、病理解剖和治療等方面進行總結。結果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頸干角≥160°,重要特征是肱骨頭干骺端內側區域無移位或輕度移位,有助于維持骨折后內側骨膜完整性,降低肱骨頭壞死發生率。因此,與肱骨近端其他復雜骨折相比,該類型骨折預后較好。Neer分型將其歸為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國際內固定研究協會(AO/ASIF)分型將其歸為C型(C1.1)。該類型骨折的治療,可以根據患者年齡和骨折移位程度選擇保守或外科治療。保守治療優點為無創,但存在無法獲得解剖復位和并發癥多等不足。外科治療包括切開復位結合鋼絲或鎖定鋼板和/或不可吸收縫線內固定、骨間縫合技術以及肩關節置換術等。微創手術有助于保存肱骨頭血供,降低肱骨頭壞死發生風險,減少骨和軟組織術后并發癥。對于骨折粉碎、移位嚴重,骨質疏松且不適合內固定的老年患者,肩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最佳治療方式。結論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在骨折分類、肱骨頭血運以及治療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但微創技術的臨床安全性、生物力學穩定性以及適應證等方面尚需進一步研究。
目的 探討國際內固定研究協會/美國骨創傷協會(AO/OTA)A2 型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前方骨折線位置及其對頭髓釘內固定術后前側皮質復位丟失發生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20 年4月—2023年2月95 例符合選擇標準的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患者均采用頭髓釘內固定治療,且術中及術后影像學資料完整。其中,男37例,女58例;年齡61~97歲,平均79.6歲。受傷至手術時間7 h~11 d,平均2.8 d。根據2018-AO/OTA分型標準,31-A2.2型39例,31-A2.3型56例。記錄術中透視前側皮質對位滿意例數。將術前CT資料導入Mimics17.0軟件,模擬骨折復位后測量前方骨折線與轉子間線骨性隆嵴距離,并根據該距離將骨折分為跨囊、囊外和囊內骨折;于術后2周內CT三維重建觀察發生前側皮質復位丟失例數。對各類型骨折中,術中對位滿意者術后發生前側皮質復位丟失情況進行比較,觀察術后前側皮質復位丟失與前方骨折線位置的關系。結果 95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分為跨囊骨折52例(54.7%)、囊外骨折24例(25.3%)、囊內骨折19例(20.0%)。52 例跨囊骨折者,術中透視對位滿意41例中術后發生前側皮質復位丟失4 例(9.8%);24 例囊外骨折者,術中透視對位滿意19 例術后均無前側皮質復位丟失;19 例囊內骨折者,術中透視對位滿意 16 例中術后發生前側皮質復位丟失7 例(43.8%)。各組間術后前側皮質復位丟失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38,P=0.003)。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3~26個月,平均9個月。91例獲得骨折愈合,4例骨折未愈合。結論 對于AO/OTA A2型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前方骨折線位于關節囊內者術后容易發生前側皮質復位丟失。
目的通過三維 CT 成像測量股骨轉子間骨折頭髓釘固定術后頭頸骨塊的旋轉程度,并探討其臨床意義。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6 年 7 月—2018 年 10 月采用頭髓釘固定治療的國際內固定研究協會/美國骨創傷協會(AO/OTA)31-A2 型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并具有完整術中透視和術后三維 CT 成像資料的 68 例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 21 例,女 47 例;年齡 68~93 歲,平均 81.8 歲。AO/OTA 分型為 31-A2.2 型 31 例,31-A2.3 型 37 例。骨折復位質量按照 Baumgaertner 等和 Chang 等的標準評價。術后在 T3DView 軟件上三維 CT 成像觀察每例患者頭頸骨塊是否獲得前內側皮質支撐。將頭頸骨塊旋轉分為無旋轉、屈曲位旋轉和過伸位旋轉 3 種類型,測量各類型的旋轉角度,分析頭頸骨塊旋轉類型與前內側皮質接觸砥住的關系。結果68 例患者小轉子骨塊均未進行復位固定,骨折復位質量按照 Baumgaertner 等標準,優 15 例(22.1%),可接受 50 例(73.5%),差 3 例(4.4%);按 Chang 等標準,優 31 例(45.6%),可接受 33 例(48.5%),差 4 例(5.9%)。頭頸骨塊獲得前內側皮質支撐 39 例(57.4%),未獲得皮質支撐 29 例(42.6%)。三維 CT 成像示,患者頭頸骨塊無旋轉 12 例(17.6%)、屈曲位旋轉 39 例(57.4%)、過伸位旋轉 17 例(25.0%)。無旋轉組、屈曲位旋轉組及過伸位旋轉組患者獲得皮質支撐例數分別為 7 例(58.3%)、30 例(76.9%)和 2 例(11.8%),旋轉角度分別為(1.05±0.61)、(13.96±6.17)、(8.21±3.88)°,3 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頭髓釘固定術后,絕大多數患者存在頭頸骨塊旋轉,其中屈曲位旋轉和無旋轉容易獲得骨干前內側皮質支撐復位。
目的 用股骨轉子間骨折 CT 三維重建技術,研究前內側角骨皮質的形態特征,為進一步研究皮質支撐復位理論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回顧分析 2016 年 1 月—2019 年 1 月收治的 75 例影像資料完整的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 CT 數據,其中男 32 例,女 43 例;年齡 65~98 歲,平均 79.8 歲。根據 2018 版國際內固定研究協會/美國骨創傷協會(AO/OTA)分型:31-A2.2 型 46 型,31-A2.3 型 29 例。對 CT 數據進行分割建模、模擬復位等影像處理技術,測量其前內側角處骨皮質的厚度,前壁骨折線與冠狀位水平線成角,內側壁骨折線與矢狀位水平線成角,內側壁可獲支撐的皮質寬度,并觀察前內側角處骨折近端的骨皮質斷面形態。結果 前壁骨折線與冠狀位水平線成角為 51.8~72.6°,平均 62.4°;內側壁骨折線與矢狀位水平線成角為 17.6~?47.3°,平均?15.8°;前內側角處骨皮質厚度為 3.6~6.1 mm,平均 4.4 mm;內側壁可獲支撐的皮質寬度為 14.3~21.2 mm,平均 16.8 mm。前內側角處骨折近端的骨皮質斷面有 3 種形態:① 與股骨頸軸線成角>90°,57 例(76.0%);② 與股骨頸軸線相垂直,7 例(9.3%);③ 與股骨頸軸線成角<90°(包括反向成角),11 例(14.7%)。結論 CT 三維重建能清晰顯示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皮質形態和骨折線的走向,能提示股骨轉子間骨折復位后的穩定性,對手術選擇皮質支撐復位的形式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目的探討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療高位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2016 年 1 月—2019 年 6 月,采用閉合復位 PFNA 內固定治療 33 例高位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男 12 例,女 21 例;年齡 47~89 歲,平均 75.1 歲。致傷原因:跌倒傷 21 例,交通事故傷 7 例,其他傷 5 例。骨折分型:根據自定骨折分型標準,高位 A 型 14 例、高位 B 型 19 例;根據國際內固定研究協會/美國骨創傷協會(AO/OTA)分型標準,31-A1.2 型 14 例、31-A2.2 型 19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 2~5 d,平均 2.7 d。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住院時間;評估骨折復位質量,記錄骨折愈合時間、有無內固定失敗發生;末次隨訪時行 Parker-Palmer 行走功能評分。結果手術時間 40~75 min,平均 55 min;術中失血量 50~150 mL,平均 64 mL;住院時間 5~15 d,平均 8.7 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8 例患者獲隨訪,隨訪時間 12~18 個月,平均 13.6 個月。骨折復位質量參照 Chang 等的評價標準,獲優 9 例(32.1%)、良 17 例(60.7%)、差 2 例(7.1%)。術后 1 例因跌倒導致 PFNA 內固定失敗;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 3~5 個月,平均 3.4 個月。3 例主訴髖外側疼痛。末次隨訪時,Parker-Palmer 行走功能評分為 6~9 分,平均 7.9 分。結論高位股骨轉子間骨折為股骨轉子間骨折的一種特殊類型,采用閉合復位 PFNA 內固定可以獲得滿意療效,能有效預防術后內固定失敗的發生。